长三角产业分工的现状研究

更新时间:2024-05-15 07: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长三角产业分工的现状研究

长三角地区资源条件相似、制度环境相近、发展机遇相仿,加之各地产业规划趋同,近年来一直存在产业结构雷同和重复建设严重的质疑。对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需要辩证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主要体现为互补与合作的关系,并未出现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

我们认为,即便地方政府出台各种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作为长三角产业投资主体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仍会综合考虑当地投资环境、相关与支援性产业分布、盈利前景等主要因素,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因此,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问题无须过虑。当前,地方政府行政性资源的无序竞争,特别是港口、机场等准公共产品的重复建设,则亟需统一规划与合理布局。 1、产业同构发展趋势渐弱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地区的产业同构与区域发展密切相关,呈现倒“U”字形态。在区域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分割情况严重,各地以自给自足经济为主,产业同构现象显著;随着区域融合进程的加快,要素的自由流动导致生产的空间转移,各地实现专业化分工,经济结构差异也随之明显。

纵向分析长三角制造业相似系数,上海与苏浙两省的产业同构发展趋势渐弱:1991年至2006年,上海与江苏的制造业相似系数降低了10个百分点,与浙江的降幅接近20个百分点。另外,以0.85

1

的国际划分标准作为长三角产业同构高低的分界线,当前上海与苏浙两省并不存在严重的同构问题。

0.95上海-浙江0.920.86上海-江苏0.85919293949596979899000102030405060.820.750.670.65

图1:上海与江浙两省制造业相似系数趋势图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强,这不仅推动了长三角的区域融合,也促进了各地的专业化水平。 2、产业层级呈现阶梯型发展态势

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支柱产业对一国或地区的整体经济影响举足轻重。因此,分析一市两省支柱产业的层级和位势,是把脉长三角产业分工主流的关键。依据研究惯例,支柱产业是指某一产业与整个制造业产值之比超过5%的产业。支柱产业的产值比重反映该产业在制造业中的份额和影响力,而全部支柱产业按照比重的列队则可以体现某一地区制造业的产业层级。 表1:一市两省支柱产业的分布状况

2

制造业分类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产品类别 上海 江苏 17% 5% 7% 6% 11% 10% / / 10%

浙江 5% 6% 8% 8% 6% / / 5% 14%

资本品(技术密集) 23% 资本品 资本品 资本品

9% 7% 8% 7% 9% 5% /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重工业中间品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重工业中间品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纺织业

重工业中间品 消费品 消费品

注:数据为一市两省2005年制造业产值比重。

一市两省支柱产业的分布状况表明,上海、江苏、浙江的产业层级,呈现依次递减的格局。上海的产业层级最高,以通讯设备、交运设备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发展重点,“技术集约化”特征明显,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江苏的产业层级相对均衡,支柱产业涵盖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类产业,主要产品也涉及消费品、重工业中间品和资本品三类产品。浙江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纺织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等消费品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显著。 3、重合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尽管长三角产业层级错落有致,但是重合程度亦较高。以上海为例,7个支柱产业就有6个与苏浙两省重合(表2)。这些重合的产业是否属于重复建设,是否由此导致同质竞争,是评价长三角产业布局合理性的核心所在。 表2:重合产业的位势分析

3

重合的支柱产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比值(上海/江苏) 上海所处位势

1.8 1.7 1.7 1.8 1.0 1.2

效率优势 效率优势 效率优势 效率优势 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

注:(1)劳动生产率是分析产业是否同质的指标:劳动生产率比值>1.5,表明产业同构但产品差异,具有资本和技术的效率优势;1.2>劳动生产率比值>0.8,产业和产品均出现同质。

(2)与浙江重合产业相比较,上海均具有效率优势。故,本表重点分析上海与江苏重合产业的关系。

(3)近五年企业平均利润变动趋势是甄别“同质产品”产业在区域内发展情况的指标:如果平均利润不断增加,该产业在区域内实现集聚效应,反之出现恶性竞争。

上海有4个产业在长三角地区拥有效率优势。这些产业的产品存在差异明显,重合现象仅仅是因为行业划分不细致。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上海偏重集成电路等高端产品的制造和研发设计,苏州主要生产电脑及相关配件,南京重点发展手机及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在交通运输设备业方面,上海以中高档轿车、大型船舶和轨道交通设备为主,扬州以大型客车为主,南京以重型载重车为主,浙江以中低档汽车及配件为主。

上海有2个产业与江苏的劳动生产效率相当,产品出现同质。例如,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和国家电力公司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总厂,都是生产大型电力系统成套设备的国家级骨干企业;上海大金空调有限公司、上海夏普电器有限公司和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

4

司,都以生产高档的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为主。然而,企业平均利润变动趋势表明,这两个产业凭借相互竞争提高了生产效率,依靠区域规模优势实现了集聚效应。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50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