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县同和磁选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0万吨铁矿资源整合项目环境影响

更新时间:2024-06-15 01: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繁峙县同和磁选有限责任公司 年产20万吨铁矿资源整合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建设单位:繁峙县同和磁选有限责任公司

编制单位:忻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 编制时间:二○一二年十一月

第1章 建设项目概况

1.1 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

1.1.1建设项目地点

繁峙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3°09′~113°58′,北纬38°58′~39°27′。东与灵丘县接壤,南与五台县毗邻,西与代县紧连,北与应县相望,东南与河北省交界,西北与浑源相邻。总面积2368km2,县城距省城太原190km,距忻州120km,距大同185km。

本区位于繁峙县东100°方位,神堂堡乡青羊口村南,距县城直距54km,运距95km,行政区隶属神堂堡乡管辖。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1′30″—113°53′15″,北纬39°04′30″—39°06′01″,中心坐标:X= 4332458.80,Y=19748502.00。

厂址及矿址地理位置见图1-1。

1.1.2建设背景

繁峙县同和磁选有限责任公司铁矿区由原“繁峙县同和磁选有限责任公司”(采矿权区)与原“山西省繁峙县大南沟铁矿普查区”(探矿权区)整合而成,整合后矿区面积:6.08km2,开采深度:1249.99~849.99m。整合后规划生产规模为20万吨/年。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以“晋非煤采划字[2011]0012号”为该矿区划定了矿区范围。原“山西省繁峙县大南沟铁矿普查”2006年9月由山西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探矿证,证号为1400000630117,探矿权人:繁峙县同和磁选有限责任公司,矿区面积2.00km2,有效期2006年9月—2008年9月。原“繁峙县同和磁选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1月7日由山西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为1400000610201,采矿权人繁峙县同和磁选有限责任公司,矿区面积3.2716km2,年生产规模3.00万吨,开采标高1250—1120m。有效期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

山西省非煤矿山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晋非煤整合办核[2008]11号关于《忻州市非煤矿山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方案的核准意

见》文件(附件二),将原“繁峙县同和磁选有限责任公司”(采矿权区)与原“山西省繁峙县大南沟铁矿普查区”(探矿权区)整合。按照该文件要求,繁峙县同和磁选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三地质勘查院对同和磁选有限责任公司铁矿进行了核实,查明全矿山现保有资源储量149.64万吨,并提交了《山西省繁峙县同和磁选有限责任公司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根据评审通过的《繁峙县同和磁选有限责任公司铁矿储量核实地质报告》,截止2007年12月31日,整合后繁峙县同和磁选有限责任公司铁矿区全区累计查明333资源量149.64万吨,未动用。

1.2 工程概况

1.2.1主要工程内容

本项目采矿工程主要建设内容见表1-1。

表1-1 采矿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与衔接关系表 工程设计建设内容 PD15/1000 PD16/1025 PD17/1050 PD18/1075 PD19/1100 PD20N/1125 PD21N/1150 PD22N/1175 PD23N/1200 PD24N/1225 PD25N/1250 PD25S/1250 Fe1号开PD24S/1225 拓系统 PD23S/1200 PD22S/1175 PD21S/1150 PD20S/1125 PD26/1100 PD27/1125 PD28/1150 PD29/1175 PD30/1200 PD31/1225 PD32/1250 PD33/1275 Fe2号开PD12N/1080 PD13N/1100 建设情况 与原有工程的关系 矿 山 开 拓 系 统 各硐口未实施建设 新 建 各硐口未实施建设 新 建

拓系统 PD14N/1120 PD14S/1120 PD13S/1100 PD12S/1080 PD01N/970 PD02N/995 PD03/1020 PD02N/995 PD01N/970 PD04/980 PD05N/1005 PD06N/1030 PD07N/1055 PD07S/1055 PD06S/1030 PD05S/1005 PD08/980 PD09/950 PD10/980 PD04/980 各硐口未实施建设 新 建 各硐口未实施建设 新 建 Fe3号开拓系统 Fe4号开拓系统 工业场地 辅助 工程 炸药库 废石转运场 供 水 公用 工程 道 路 行政与公共设施 环保 工程 废 水 固体废物 供 电 供 热 压缩空气站 北部矿区和南部矿区新建工业广场,未实施建设 Fe1、Fe2、Fe3主平硐处目前仅有施工用压缩空气设备,生产用压缩空气站未实施建设 利用整合前已有炸药库 新建四座废石堆场,南北部矿区各两座,未实施建设 利用原有,进行管网改造 利用原有,配套和完善线路 未实施建设改造 未实施建设改造 废弃整合前工业广场整合后在采区新建 新 建 利用整合前已有炸药库 新建四座废石堆场 利用原有,进行管网改造 利用原有,配套和完善线路 新 建 利用原有道路,进行延伸,实施绿化和生态恢复 拆除整合前生活区 新 建 利用原有,合理实施防护和生态保护措施 在矿区北部建设办公、生活设施 新建污水处理设施 利用原有,合理实施防护和生态保护措施

1.2.2项目概况及生产工艺

本项目采矿工程建设规模:矿区面积6.08km2,工程占地类型为荒坡、荒沟,属于神堂堡乡青羊口村用地,未占用林地。20万吨/年铁矿石,服务年限7.48年。

矿区内有4条矿体,编号分别为Fe1、Fe2、Fe3、Fe4号矿体。Fe1、Fe2号矿体位于矿区范围内西南部,两条矿体也基本属平行产出,Fe3、Fe4号矿体位于矿区范围内北东部,两条矿体也基本平行产出,Fe1、Fe4号矿体为主矿体,Fe2、Fe3号矿体次之。矿体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于石咀群金刚库组地层中,矿层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矿层的总体走向北东向(20°),倾向北西(290),倾角18—39°,顶底板均为黑云斜长角闪片岩。四条矿体平均厚度在1.63-3.08m之间,矿体倾角在17-39°之间,仅能在地表进行少量露天开采,但露天开采不仅会造成地下开采损失率提高,而且露天和地下的衔接也很困难,开采方案拟定为地下开采。

1.3 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

本区位于繁峙县东100°方位,神堂堡乡青羊口村南,距县城直距54km,运距95km,行政区隶属神堂堡乡管辖。矿区面积6.08km2。

本评价从城市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环境敏感因素、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分析、生态环境和公众参与结果等方面,评价项目厂址选择的环境可行性。

本工程厂区及矿山距繁峙县城区54km,不在繁峙县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 经调查本项目所在地区无其它特殊保护地区、社会关注区和特殊地貌景观区等。评价区内无重点保护生态品种及濒危生物物种,也无文物古迹、其它风景名胜景点。

根据以上分析,工业场地场址选择符合各项环境要素的要求,场址选择合理可行。

废石场根据《一般工业固废储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场址选择要求:该废石场距周围村庄均在500m以外;评价区内没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别保护的对象,评价区不属于地下水的补给区;

3.1.2污染物排放汇总

本项目大气污染源、污染物产排量及治理措施详见表3-1所示。

表3-1 营运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及污染物排放量表(无组织)

面源起始点 面源名称 X坐标 Name —— 废石堆场1 废石堆场2 废石堆场3 废石堆场4 Xs m 80 76 32 0 Y坐标 Ys m 196 172 106 0 海拔高度 面源长度 面源宽度 与正北夹角 面源初始排放高度 年排放小时数 排放工况 评价因子 源强 粉尘 H0 m 932 1014 1146 1021 Ll m 95 50 60 140 Lw m 47 30 40 100 Arc ° 60 90 90 30 H m 1 1 1 1 Hr h 7200 7200 7200 7200 Cond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Q粉尘 g/s 0.018 0.018 0.018 0.018 营运期水污染源和防治措施详见表3-2。

表3-2营运期水污染源和防治措施览表

污染源 污染源特征 产生情况 产生量t/a 浓度mg/L SS=200 防治措施 处理后情况 浓度mg/L SS=10 COD=30 BOD=10 用于场地绿化和道路洒水 不外排 排放 去向 SS=22.5 矿井涌水:SS、COD、 采矿 BOD COD=9.0 废水 3废水量:375.2m/d BOD=2.3 经沉淀处理后COD=80 回用于采矿选矿生产 BOD=20 SS=100 SS=20 主要来源于办公、浴SS=0.35 室、洗衣房、食堂生BOD=0.38 BOD=110 采用生化污水BOD=15 生活 活污水, 污水 SS、BOD5、COD、COD=1.23 COD=350 处理装置处理 COD=100 NH3-N为主要污染物 废水量:8.1m3/d, NH3-N=0.09 NH3-N=25 NH3-N=10 项目噪声源及防治措施见表3-3。

表3-3营运期噪声污染源与噪声防治措施表

噪声源 凿岩机 采区 爆破 潜孔钻机 局扇 运行 产生噪声值 台数 dB(A) 20 — 4 6 100 180 100 100 防治措施 治理后噪声值 dB(A) 矿井隔声 不影响地表

铲运机 锚杆机 电耙 砼搅拌机 砼喷射机 水泵 风机 空压机 运输车 4 2 3 1 2 多台 1 4 多台 75~85 75~85 100 80 80 80 100 100 65~75 置于室内,基础减振,进出口设置消声器,室内吸声材料 加强管理、减速、限鸣、尽量减少夜间运输、夜间禁止鸣笛 ~70 ~75 ~60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排放量情况见表3-4。

表3-4固体废物排放情况

污染源 采矿 办公生活 污染物 掘进废石 生活垃圾 合计 产生量(t/a) 30000 22.5 30022.5

处理量(t/a) 30000 22.5 30022.5 处理去向 废石堆场 送当地环卫部门 指定垃圾填埋场处理 3.2 项目评价范围内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见表3-5。环境敏感目标分布情况见图2-1。

表3-5 环境保护目标

敏感点及保护对象 环境要素 距工业场地 名称 方位 N NW N 保护目标 距离(km) 1.5 大气 环境 地表水 地下水 青羊口 河南 青羊河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 1.9 1.3 厂区周边水井 青羊口村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 《声环境质量标准》1类 《声环境质量标准》2类 声环境 厂区厂界 生态环境 废石场周围生态环境、厂址周边农作物及地表植被

3.3 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3.3.1大气环境影响 3.3.1.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1)预测方案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2.2-2008)的规定,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预测结果作为预测与分析依据。 (2)预测结果与分析

本工程工业场地整体布局功能分区明显,外运方便,物料处置环节顺畅,物流、人流布置合理。该区域主导风向为ENE,本项目生活区设置于矿区的北部,位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区域,大大减小了生产区对生活区环境空气的影响。距离本项目最近的村庄青羊口位于矿区北侧,因此生产过程中对村庄的影响较小。

因此,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是合理和可行的。

3.3.1.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工程各无组织污染源采取环保措施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且本项目不涉及总量控制因子。因此,从环境空气影响评价角度出发,本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3.3.2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生产废水包括矿井涌水,生活污水主要指矿区办公、职工生活产生的污水。

水污染防治措施(由工程分析章节水平衡分析可知):矿井涌水经沉淀处理后,全部用于采矿生产过程中抑尘和绿化,无矿井涌水外排;生活污水经处理后用于绿化和道路洒水,无生活废水外排。

本项目采取的废水污染防治措施实现了矿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且减少了对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开采。

3.3.3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山西省环保厅(2010)415号文《关于加强非煤矿产资源采选项目环境保护监管的通知》的有关规定,本矿山周围无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

景名胜区、天然林保护区、特殊生态功能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等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本项目在资源开采过程中,实施和加强清洁生产,保护环境。

由于青羊河在矿区北部经过,流向由西向东,为常年流水河,对矿床开采没有影响。

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生活污水和矿井涌水。生活污水经管道收集后送项目污水处理设施,不外排。矿井涌水经井下水仓收集后用泵排至地表水池进入矿井水一体化设施处理,处理后井下湿式凿岩、井下防尘洒水生产补水,不外排。 因此,在项目生产过程中加强管理,防止废水在管道输送的过程中跑、冒、滴、露,对青羊河造成的影响不大。

3.3.4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HJ/T2.4-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建设项目厂界噪声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要求,叠加现状值后,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要求。建设项目噪声设备产生的噪声对厂界周围环境噪声的影响值较小。

本项目矿石运输利用神庄线,属县级公路。公路附近的村庄有青羊口,距公路100m。经预测,运输线路距离村庄100m处时的贡献值为41.9 dB(A),与现状值叠加后为昼间44.9 dB(A),夜间43.0 dB(A),可以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1类标准昼间55dB(A),夜间45dB(A)的限值要求,本项目的建设对青羊口村声环境影响不大。

3.3.5运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废石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废石场的建设与使用会改变所在地自然状态,从而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废石堆存过程中,废石场风化扬尘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废石场渗漏雨水可能产生对当地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全部运至相应的堆放场合理处置,并采取生态保护措施,将固废堆置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符合我国固体废物处置的环保要求。

3.4 污染防治措施及达标排放情况

3.4.1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①凿岩采用供水式湿式凿岩,爆破采用喷雾洒水或用装水塑料袋代替炮泥的水封爆破等办法除尘。装卸矿(岩)时采用喷雾洒水的方式除尘。矿山爆破作业为瞬时排放,爆破后,粒径大的粉尘在短时间内沉降,粒径小于10微米的飘尘不易沉降,但仅占产尘量的1%左右,粉尘产生量很小。

采用抽出式机械通风。新鲜风流由下一中段进入,通过中段穿脉运输平巷、人行井进入采场,冲洗工作面之后,污风由专用回风天井,经上一中段平硐排出地表。类比有关监测数据,其粉尘排放平均浓度均为0.210mg/m3 ~0.584mg/m3。

②废石场扬尘:一方面派专人定时使用喷淋设备对废石场进行洒水降尘,每天至少洒水2次以上;另一方面将废石堆场分区使用,在每区填满后覆盖黄土,恢复植被,减少废石露天堆放面积,防止二次扬尘。

③汽车运输二次扬尘:本工程采用汽车外运矿石,采用定期对道路洒水减轻二次扬尘的污染,同时在厂内运输道路两侧加强绿化。评价要求对运输车辆加盖蓬布,严禁超载,并定期清理路面。

④矿石堆场主要是堆场扬尘和装卸扬尘。根据繁峙县气象特征和工程矿山区实际情况,其原矿暂存场设计于南北部矿区工业广场,面积较大,评价要求各堆场均应建设挡风抑尘网,具体为:四周建设挡风抑尘网,长度25m,宽度20m,高度8m,容积为4000m3。留出运输通道,同时应设喷洒水装置,按日平均洒水2次,大风日平均洒水次数增加至3~5次,可使堆场减小60%,满足抑尘要求。此外,原矿、废渣堆场应实施地面硬化措施。另外评价要求对拟装载矿石适当增湿,同时规范装卸载机装车操作规程,可使装卸扬尘减小60%。

3.4.2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1)矿井涌水

采矿场矿井涌水经井下水仓收集后,用泵排至地表水池进入矿井水一体化设施处理,矿区中部建一座矿井水处理装置,处理能力为900m3/d,采用调节、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处理后用于井下湿式凿岩、井下防尘洒水生产补水。

3.4.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本工程产生的噪声主要的是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等而引起的机械性噪声以及由于气体动力引起的空气动力性噪声,主要噪声源为风机、水泵、空压机和运输车辆等。该工程对噪声的控制主要采取控制噪声源与隔断噪声传播途径相结合的办法,以控制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本工程噪声控制措施汇总如下:

(1)在矿山工业场地内,噪声源主要是水泵等产噪设备,总平面布置尽量将生产高噪声的设备集中布置,并采用合理的绿化隔离、车间密闭降噪等措施;

(2)从设备降噪考虑,将高噪声设备如空压机、水泵、风机等设备置于室内,利用建筑物隔声;

(3)尽量选用低噪声型号产品,使本工程运行噪声对环境的影响达到规定标准;

(4)水泵、风机基础选用高隔振系数材料,设计选用钢弹簧与橡胶复合串联式隔振基础,减少传振;

(5)风机是矿山区的强噪声源,设计在排风道风道内安装消声器,在出风口处加隔声罩降低通风机房噪声影响;

(6)在工业场地四周、高噪声车间周围、场区道路两侧种植灌木、乔木和林带绿化,起到阻止噪声传播的作用;

(7)水泵房各种水泵进出口连接管设计采用柔性连接方式,防止振动传播造成危害;

(8)运营期应加强调度管理,尽量减少夜间运输;

(9)运输车辆要限制车速,经过村庄时要减速行驶,夜间要禁止鸣笛。

3.4.4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在矿石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掘进废石,其主要成分为SiO2、Al2O3、CaO等。掘进废石为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本项目产生的掘进废石送至废石场堆放。

3.5 环境风险预测评价

3.5.1矸石坝垮塌风险事故影响分析

3.5.1.1废石场

根据工程分析和《建设项目环境风向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中对风险识别的要求,本项目建设、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为:废石堆放引起的泥石流 本项目共新建四个废石场,其中1#、2#废石场位于北部矿区,1#废石场布设于矿区东侧窑沟,紧靠工业场地,距采矿区近且运距短,容量为6.80万m3;2#废石场位于石片沟上游一支沟,距采矿区近且运距短,容量为0.77万m3。3#、4#废石场位于南部矿区,3#废石场位于南部矿区中部小南沟一支沟,紧靠工业广场布设,容量为2.84万m3;4#废石场位于南部矿区开拓系统西北侧小南沟上游掌部位,容量为30.5万m3。

在废石场使用过程中,如果遇到库容超量、暴雨等原因可能引起泥石流等事故,对周围生态环境、水环境、居民安全等造成不良影响。引起的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流体,它具有巨大的能量,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强,是矿山开采中常见的一种在人为作用诱导下产生的灾害现象。泥石流的形成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大量的雨水;二是大量的沙石。雨水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泥沙则多属人为产品。一些矿山开采的剥离土和废石堆积在山坡或沟谷中,使围岩失去稳定性,形成大规模的崩塌和滑坡,为泥石流储备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当暴雨来临时,便形成大规模泥石流。

废石场存放采矿剥离废石,废弃土石无序堆放可形成各类松散物质构成的不稳定边坡,遇到大量雨水形成的径流时,会随水流下泻形成泥石流。

根据本工程4个废石场的位置和分布,其中1#、2#废石场下游无敏感目标,3#、4#废石场下游有青羊口村,距离村庄大约为4km,且中间有山体阻隔,即使在雨期形成泥石流也不会影响村庄安全。

1#、2#、3#、4#废石场均位于沟谷流通区,工程设计修筑排水暗涵,且要求修筑拦石坝,可确保这两条小型沟谷发生泥石流的风险性较小,工程在堆场下游设计了消力池,可有效防治泥石流的发生。对照《地质灾害编制规范》附录E、表E.2,预计泥石流发生后,泥石流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小,地质灾害危险性也较小。根据《地质灾害风险》结论,工程废石场地质灾害危险为中等,有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工程设置了挡土坝及完备的排水系统,可有效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按照固

废章节所要求建设完成的废石处置场,其汇水面积较小,不会构成泥石流威胁。

3.5.2环境风险管理

环境风险管理主要包括环境风险防范和环境风险应急措施两方面内容。环境风险管理应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强化意识,制订周密系统的管理体系的同时抓好安全防治和应急处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这样才能确保生产过程的环境安全。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及时、安全处理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

3.6 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 环保投资为512万元,环保投资占总投资的25.6%。

3.7 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建设项目的开发将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环境污染。因此,就建设项目而言只有解决好环境问题,才能保障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繁峙同和磁选矿有限公司改扩建工程实施后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增加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执行国家控制总量、调整产业结构的宏观产业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时还可以为地方政府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并带动相关行业和地方经济共同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8 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

3.8.1环境管理

项目环境管理是指工程在建设期和运行期间,应严格按照国家、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法律和法规等进行环境管理工作,并接受地方环保管理部门的监督,促使项目实现“三同时”的目标。环境管理是整个工厂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主要是通过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促进企业积极主动地预防和治理污染,避免因管理不善而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

同和公司应建立环境管理机构,抓好项目的设计审查以及施工、安装、调试、验收工作的正常运行,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构、建立环境管理档案,建立健全企业环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环境保护设施的技术规程和操作规程,开展环

境保护教育,培训各级环境管理干部和环保设施的操作人员,以保证投产后顺利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3.8.2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保护管理的“眼睛”,是基本的手段和信息基础。环境监测的特点是以样本的监测结果来推断环保设施的运行效果,因此,必须把握好各个技术环节,包括确定环境监测的项目和范围,采样的位置和数量,采样的时间和方法,样品的分析和数据处理等及其质量保证工作。保证监测数据具有完整的质量特征,数据符合准确性、精密性、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的要求。

3.8.2.1环境监测计划

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依据项目内容和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切实可行的方案。

( 1)环境空气污染源监测

根据项目的污染特点,结合本企业具体情况,选择下列项目作为监测项目。 ①监测项目:粉尘。 ②监测布点:矿石堆场四周。 ③监测时间:每季一次,每次3天。 (2)废水污染源监测

①监测项目:PH、COD、BOD5、SS、石油类、氨氮、硫化物、铁、锰等九项,同时监测水量、流量、流速、水温等。

②监测布点:在矿井水处理站、生活污水处理站进水口和出水口处设监测点。 ③监测时间:矿井水处理站、生活污水处理站每天监测1次。 (3)地下水监测

①监测项目:PH、总硬度、氟化物、总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硫酸盐、硝酸盐(以N计)、亚硝酸盐(以N计)、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汞、铁、锰等14项,并记录井深、水位、水位;

②监测布点:青羊口。

③采样频率:每年按枯、丰水期进行,每期1次。 噪声监测点:设在采矿工业场地厂界和选厂厂界四周。 (4)噪声监测

①监测项目:厂界噪声。 ②监测布点:厂界外1m处。

③监测时间:噪声每半年监测1次,每次监测1天,昼、夜各1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3y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