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学知识点总结

更新时间:2023-09-01 18: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城市生态环境复习资料

城市生态环境学

第一章 引论

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的对象是城市,是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学家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是以人为本,人口、活动、设施、物质、科技、文化高度集中,并不断高速运转的开放性有机综合体。

城市的定义(联合国):凡拥有10万人以上,居住、工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建筑物占50%以上的面积,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车辆来往频繁的人类集聚区域。

人口高度集中、物质高度集中、设施高度集中、活动高度集中、科技文化高度集中是城市区别于乡村的基本特征。

人、物(生物、非生物)、空间(理化环境),是构成城市的三个基本因素,三位一体,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主体是城市的根本性质。

城市的主要机能:居住、工作、休息、交通。

197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6月5 日世界环境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称主体)而言的,总是作为某个中心事物的相对面而存在的。

环境对干扰具有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隐显性、灾害放大性、持续反映性、不可

逆性。

生态:关于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外部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命有机体存在的周围空间,包括空气、阳光、水体、地质、地貌、动物、植物、微生物、 土壤等,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或称自然条件。

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或与生物体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素,称为生态环境(有机体所处的环境或称生活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学其学科性质具有交叉性、二重性和综合性。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资源方面,二是环境方面,三是生态方面。

环境问题是指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地球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作用于人类,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的问题,或者说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现代环境问题可分三大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社会环境问题。

十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臭氧层耗损、酸雨、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生物

多样性问题、淡水资源危机、海洋环境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有毒化学

品污染。

城市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城市活动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在强化,于是出 现了一系列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近代城市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①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②交通拥挤,居住环境恶劣;③

城市超负荷运转;④水资源短缺,城市供水紧张;⑤城市

环境污染严重。

现代城市环境公害以垃圾、噪声、光化学烟雾最为常见。

城市环境问题实质是指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是人们不适当开发利用环境资源造成的。

城市生态环境复习资料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品的提高而下降。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导程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

生态平衡包括三个方面的平衡: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输入和输出数量上的平衡。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内,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平衡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这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又称自然平衡。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统一体。

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关系,称城市生态。

特定城市区域中,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恶的统一体以及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素,称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中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素,他们通过生命代谢作用、投入产出链、生产消费链进行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而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称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环境系统,包括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拥有可数量化 的能量流动,称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其空间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营养结构各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人口流、劳力流、智力流、信息流、价值流等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基本功能: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还原净化和资源再生功能。

城市生态平衡的标志主要是:结构与功能相协调、相适应,即人口、资源、设施、环境相

协调想适应。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最优化,这是城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

1, 人居主导地位

2, 人工物质系统极度发达

3,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不完全性

4,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基本特征 5,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具有开放性

6,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具有脆弱性和非稳态平衡性 7,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能量流动的单向性和低效性 9,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式人类自我驯化的系统

城市人口、设施、经济、活动、物质、文化集中到一定高度,称城市化。

城市化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起城市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异,称城市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环境效应的机理:改变能量流、改变物质流、打破力的平衡。

城市生态环境容量是指在保证城市土地利用适宜、资源开发利用合理、生物收受到保护、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城市所能容纳的适度人口和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

第二章 城市地质地貌

城市生态环境复习资料

地质条件是城市生态环境存在于稳定的基本因素,是城市建设的基础。

城市建设中的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城市地质稳定性、地质安全性、地址找水等。

城市地质稳定性主要是指由于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构造活动,特别是断裂、地震活动对城市的影响程度。

城市地质安全性主要指现代地质作用对城市的影响。

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层、地质构造,地壳升降运动、地震等,都是城市建设必须考虑的地质因素。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城市开发建设中必须考虑的各种岩层或土层的工程地质性质、软弱土层的埋藏深度和厚度、地下水位埋深和建筑工程适宜程度等。

1,影响施工、建筑物安全和寿命

水文地质条件对城市开发建设的影响 2,影响城市用水

3,影响城市卫生条件

4,过分开采地下水,影响地面沉降

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具有城市用水意义的地下水,主要是潜水和承压水。

城市地质灾害包括:1,地震灾害;2,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3,地面变形灾害;

4,开挖工程灾害;5,水土流失灾害;6,风沙尘暴灾害;7,海平面

上升灾害

地震是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地壳自然快速颤动,应力突然释放引起的剧烈地壳运动。 地下岩石首先破裂的地方称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称震中。表示地震波强弱程度的标度称震级。地震时地表震动的强度称裂度。

我国地震活动带:天山活动带,青藏高原地震带,华北地震带,华南地震带,台湾地震带 ,中国地震活动分布区域广,震中分散,震源浅,强度大,烈度6

度及其以上地区占全部国土面积的60%。

2,我国位于地震带地震区域上的重要城市多。

3,城市原有的抗震设防系统水准低。

4,不仅一般建筑物不考虑抗震设防,甚至某些重要公共设施如车站、

机场等公共建筑也因种种原因为给以充分注意防震,存在严重隐

患。

世界四大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二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三是大洋中脊洋

脊大陆裂谷地震带;四是大陆断裂谷地震带(区域性断裂带、地堑构造带)。

我国城市防震的主要对策和措施:围绕控制地震,地震预报、抗震防灾三大方面开展工作,

重点应放在抗震防灾上,加强对预报和控制的研究。

它以形态起伏、物质组成、动态演变过程来影响环境,固地貌是环境因子,称环境地貌。 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首先应该了解城市地貌。

1,流水作用过程的变化

城市化引起的地貌过程变化包括 2,重力作用过程的变化

3,喀斯特地貌过程的变化

城市地貌环境是指以城市居民为中心的各种地貌要素,是城市所在地区的各种地貌实体。 城市分布的主要地貌部位:1,河流汇合处;2,河谷阶地;3,平原或盆地底部;4,海滨、

岛屿;5,两大地貌单元的分界处

地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1,地貌影响城市水文水资源;2,地貌影响城市土地类型;

3,地貌影响城市垃圾场的选择

城市地貌根据人类活动作用程度的差异划分为:1,自然成因地貌;2,人工成因地貌;

城市生态环境复习资料

3,混合成因地貌

影响人类活动的城市自然地貌要素主要是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现代地貌过程(造貌营力)。 地表形态是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一般用地面起伏度、地面切割密度、坡度、坡向等要素描述和度量。

地面起伏度是以海拔或相对高差(m)来度量。

地面坡度是表征地表形态的另一重要因素。它以倾斜角(°)或斜率(%)来度量(地面坡度=两地间高差度/两地间距离)。

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地面上升,江河沟谷下切侵蚀,形成密集的江河沟谷网,称切割密度。它是以每平方公里面积内沟谷长度(km/km2)为单位度量。

人类造貌过程,又产生了一系列环境地貌效应。包括:1,地面侵蚀;2,河湖淤积;3,融冻作用;4,形成酸雨。

城市地貌图件类型可分基础图和应用图两个系列。基础图是以能表现地貌环境主要特征或与城市利用关系密切的地貌要素为之徒对象。应用图是以某种特定的用途为制图专题。

第三章 城市气候

我国大地原点陕西泾阳,水准原点青岛观象山。

城市气候是在区域气候的背景上,经城市化之后,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局地气候。

城市气候的基本特征(和农村相比):1,辐射和气温①城市直接辐射和总辐射比郊区少②城市气温比郊区高,形成城市热岛。2,风和湍流①城市的风速比郊区小,风向不稳定②城市空气多湍流运动,有热岛环流和城市风。3,蒸散和湿度,城市蒸散量和空气湿度比郊区小。4,云和雾①城市云量比郊区多,尤其是低云②城市的雾比郊区多,有的还有光化学烟雾。5,降水,城市降水比郊区多,尤其是对流性降水。

城市气候的形成和特征与城市化、人类活动的强度密切相关。

下垫面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首先通过对下垫面性质的改变来实现。

城市大气成分的改变主要是指固态颗粒物(烟灰、粉尘、扬尘等)和气态的有毒有害气体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的含量变化。

城市化影响的范围,在水平方向上是指城区及城市影响所达的郊区。垂直方向上可划分为:1,城市覆盖层;2,城市边界层;3,城市羽尾层,4,乡村边界层

城市热岛是城市化气候效应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城市化对气候影响最典型的表现。 城市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温差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有时也统称城市热岛

城市气温与郊区同期(瞬时、日平均、月平均、年平均等)气温差值大小(或等温线间距)称城市热岛强度。

城市热岛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热岛强度在很大程度上时一种夜间现象。

城市热岛一般出现在高气压影响下,少云、小风、湿度小、大气稳定的天气条件下。 我国季风气候区,城市热岛强度年变化一般是秋冬季强,春夏季热。

城市热岛是一种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它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各地区、不同季节城市热岛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都不相同。(判断正误)

城市热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加重城市空气污染;2,影响取暖季节和能耗;3,影响城市积雪;4,影响无霜期和物候期;5,夏季,热岛效应加强城市高温的酷热程度,以产生高温灾害,影响健康舒适。

城市空气湿度是指城市空气中的气态水分,表示城市空气的干湿程度或城市空气的水汽含量。

城市生态环境复习资料

城市化影响降水的机制:热岛效应、混浊岛效应、摩擦阻挡效应。

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

朱瑞兆根据我国各地风向频率的变化,把盛行风划分为5大类型:即季节变化型;主导风向型;双主导风向型;无主导风向型和准静止风型。

城市暴雨致灾原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上游流域暴雨的影响。

我国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类型:海滨城市、湖滨城市、沿河城市、山区城市、洼地城市

约50%以上的自然灾害与风有关。气象部门将瞬时风速≥17.2m/s(8级风力)的风称大风 我国的大风灾害主要有冬春季的冷空气大风,夏秋季的热带风暴大风(包括台风),雷雨、冰雹大风以及龙卷风等。其中以热带风暴大风(台风)影响最大。

产生于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称热带气旋。当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8~9级时,称热带风暴,10~11级时称强热带风暴,大于等于12级时称台风。

龙卷风主要发生在维度20°—50°的国家和地区。龙卷风的风速可达100—200m/s。

我国龙卷风发生概率虽不如美国高,但东起台湾,西达陕甘,南讫两广,北至漠河均有龙 卷风发生。

第四章 城市水文及水资源

全球总贮水量估计为13.9亿立方米;其中淡水总量仅为0.36亿立方米;除冰川和冰帽外,可利用的淡水总量不足世界总贮水量的1%。

我国七大水系: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辽河,淮河,海河。

城市水系的基本特征:地面水系人工化,地下建成排水系统。

水分的蒸发、凝结、降落(降雨)、输送(径流)循环往复运动过程,称水分循环。

城市地区的降水量、径流总量、地表径流量及地表径流系数均大于周围郊区,而蒸发量、地下径流量及地下径流系数均小于周围郊区。 1,地下水水位下降,局部水质变差

城市化对地下水的影响 2,水量平衡失调

3,生态环境恶化

1,地表径流子系统

城市地面雨洪排水系统的组成 2,传输子系统

3,受纳水体子系统

1,点源污染 城市径流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点源排放。 主要污染源 2,面源污染 非点污染源是指城市雨洪径流淋洗和冲刷大气和地面各种污

染物,这些污染物,来源于广阔的区域,经过很长的地面迁移后才以分

散的形式,间歇性地向纳污水体汇聚,故又称面源污染。

因为废污水有多种污染物,没有一种方法能把所有污染物都一下除去,故一般分三级处理; 一级处理(也称预处理,又称简单处理):是除去漂浮物和部分悬浮物,过滤、沉淀、曝气、化学氧化、调节PH值,降低腐蚀程度等。

二级处理(又称生物化学处理):主要是使用曝气塘、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法、高活性污泥法、生物氧化法等,除去大量有机物,使水进一步净化。一般经二级处理后水质打大改善,能除去90%~95%以上的有机质和固体悬浮物,达到排放标准。

三级处理(又称深度处理或高级处理):主要采用离子交换、电渗析、粒状活性碳处理等方法。经深度处理后,一般可除去可溶性无机物、氮、磷等以及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病原微生物、矿物质,达到消除污染。

水资源一般是指陆地上可不断循环更新的淡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 水资源存在的特点:循环不息;可以用的淡水资源有限;时空分布不均。

城市生态环境复习资料

1,城市用水量激增,水资源短缺

城市水资源问题的主要表现 2,城市水质污染严重

3,城市用水不合理

城市水资源问题的实质是和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不相协调的结果。

城市水资源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它一般由供水系统、用水系统、处理系统、容纳系统以及水资源管理系统五大部分组成。

1,城市用水门类多,用户情况复杂

2,城市供水需求连续性、保证率高

城市水资源系统特征3,水质要求高

4,城市用水集中,用水量增长快,节水潜力大

,城市水资源系统具有开放性

影响城市供需水平衡的主要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城市社会发展因素;城市经济和产业结

构;政策因素

第五章 城市生物

人工散布植物在植物区系总数中所占的比例称规划率。一般认为,城市化程度越高,植物归化率越大。

植被是指某一地区地面上生长着的全部植物群落的总称。

城市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植物和生存环境,使植物群落的原来面貌发生了变化,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植被。

影响城市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城市气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城市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城市植物病虫害;城市植被的破坏与逆向演替。

城市动物区系 按动物类群分,有兽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及昆虫类等;按动物栖息环境则可分为室内动物和室外动物;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土壤动物等。

城市动物类群:城市小型兽类动物;城市鸟类;城市有害昆虫;城市户养动物。

城市植被:城市植被是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

城市植被应属于以人工植被为主的一个特殊的植被类群。

城市植被的第一生产者的作用属于次要地位,而其美化和净化环境的作用则是

其主要的功能。

绿地:绿地不能与城市植被等同,绿地是指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于种植乔木、

灌木和草地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地区。

城市植被的特征:植被生境的特化;植被区系成分的特化;植被格局的园林化;结构单一

化;演替偏途化。

植被类型:自然植被;半自然植被;人工植被。

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城市绿化实体的小气候效应;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

氧气平衡的生态效应;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减

弱噪声作用。

城市动物:栖息和生存在城市化地区的动物。

城市的野生动物:与人类共同(常年或季节)在城市环境中而不依赖人类喂养,自己觅食

的动物。

城市野生动物种的数量与城市中人造物程度成负相关,即城市中人造物程度越高,野生动物种的数量越少。

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大小、数量分布、年龄组成和性比等,种群数量有逐渐变小的趋势。 野生动物是疾病的携带者,对建筑物、观赏植物以及景观会产生破坏。

城市生态环境复习资料

第六章 城市绿地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城市绿地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可概括为:环境功能、生产功能、生活功能。

城市绿地的类型: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绿地、生产

绿地。(6)

衡量城市绿地水平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看其公共绿地绿化种植艺术水平;另一方面

从其他六类绿地(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

属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绿地、生产绿地)保护

环境的水平来衡量。

街道绿地:主要指城市道路两旁的绿地,包括行道树、安全岛绿地、桥头绿地等。 1,城市绿地多元性明显

2,城市绿地分布零星分散

城市绿地的特点: 3,城市绿地基本上按点、线、面三种形态布局

4,城市绿地结构单一性

5,城市绿地在管理上的分散性

1,城市绿化的光能效应

城市绿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2,城市绿化的降温增湿效应

3,城市绿化的碳—氧平衡效应

1,城市绿化调节小气候效应

2,城市绿化降温增湿效应

3,通风防风效应

1,城市绿化减少粉尘污染

2,降低有毒气体浓度及有毒气体对植物危害 3,杀菌作用

4,减弱噪声作用

5,指示和监测环境污染方面的作用

6,城市园林绿地的其他效用

1,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环境资源调查

2,城市绿地系统景观资源调查

3,生物多样性调查

4,社会需求调查

1,生态功能优先原则

2,因地制宜原则

城市绿地规划的原则和依据: 3,整体优化原则

4,以人为本原则

5,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结合的原则

城市绿地定额指标是反映城市绿化水平和城市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以城市绿化覆盖率、建筑绿化用地率(或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来衡量。 影响城市绿地指标的因素: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②城市性质③城市规模④城市气候条件⑤

城市的其他自然条件⑥城市用地布局情况⑦城市历史⑧城市

原有绿地基础。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是绿化覆盖率为40%,建筑绿化用地率40%,人均绿地面积 40~60㎡, 人均公共绿地20㎡.

城市生态环境复习资料

城市绿化植物选择的一般原则:适地选树、适生境选树、适时选树、适生态学规律选树 一般立体绿化可分为:墙面绿化、阳台绿化、棚架绿化、篱棚绿化、屋顶绿化、桥梁绿化、

立体花坛、护坡绿化等。

第七章 城市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影响人类健康途径:表面直接接触(通过皮肤,眼睛的表面直接接触);消化道

系统食入(通过消化道系统食入含大气污染物的水,食物);

呼吸道系统吸入(通过呼吸道系统吸入被污染的空气)。

城市环境污染的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按污染作用的性质形态可分物理性(声、光、热、 辐射等)、化学性(有机物和无机物)、生物性(霉素、病菌等)污染等。 按受污染的领域 范围和污染物质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 射性污染、电磁污染、光污染等。

大气污染:大气中的一些物质的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对人类、生物、物体产生不良影响的

大气状况。

粉尘分降尘和飘尘两类。降尘颗粒较大,粒径在10μm以上;飘尘颗粒较小,粒径在 10μm以下;粒径小于100μm的所有颗粒物称总悬浮微粒。

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城市大气中分布较广、影响较大的气态

污染物。二氧化硫很少单独存在与大气中,它往往与飘尘结合

在一起进入人体,并大部分在上呼吸道与水生成亚硫酸和硫酸,

对粘膜直接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

氮氧化物:对大气造成污染主要是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

化氮具有助癌和致癌性。并通过光化学作用生成二次污染物。

主要气态污染物及危害 一氧化碳:现在地球大气中的一氧化碳,80%是汽车排放的。 一氧化碳不溶于水,吸湿性差,在大气中相当稳定,长期停

留在大气中。

氟及其化合物:氟及其化合物的气体、蒸气或粉尘可由呼吸道

进入人体,也可因饮食含氟量高的水或被氟污染的食物,经

消化道进入人体,还可直接经皮肤吸收。

光化学烟雾:由汽车和工厂烟囱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化氢,

经太阳光紫外线照射而生成一种毒性很大的不同于一般煤尘

废气的浅蓝色烟雾,称光化学烟雾。其主要成分为臭氧、醛

类、过氧乙酰硝酸酯、烷基硝酸盐、酮等,其中臭氧占90%

左右。

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仍然以粉尘、二氧化硫为主要污染物的煤烟型污染。

大气污染有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的时间变化规律。

城市水体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水体“富营养化”;无机污染物;有毒污染物质;油的污染;热的污染;含色、臭、味的废水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水污染。

溶解氧是指溶解于水中的氧,单位是mg/L。天然水都含有一定的溶解氧,它是水生生物 主要生存条件之一。溶解氧高,表明水质较好。一般来说,饮用水要求溶解氧应高于5mg/L. 化学耗氧量也称生物化学需氧量,简称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培养箱内、温度20°C、培养5天、用碘量滴定),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溶解氧的量。单位是mg/L。生化需氧量越高,水质越差。

水含磷量增加,水体中营养物增多,藻类大量繁殖,耗去水中的溶解氧,从而影响鱼类的生存,这就是所谓“富营养化”污染。

城市生态环境复习资料

噪声的来源:工厂产生噪声;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生活噪声。

噪声的危害:噪声对听力的损伤;噪声对睡眠的干扰;噪声能诱发疾病;噪声影响语言交流和对通讯联络的干扰;特强噪声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结构造成危害。

城市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质:重金属元素;有机物和无机盐;粪便和污水。

固体废物: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固体废物是工业有害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

固体废物的危害:侵占土地;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影响环境卫生。 1,源广、分散

城市生活垃圾的基本特征: 2,连续性和永恒性

3,成分复杂、多样性

4,产量、组成、性质均不稳定 城市垃圾的处理方式:焚烧、填埋和堆肥等

人工辐射源主要来自工农业及医学上放射性同位素生物应用、核武器试验和使用生产的放射性沉降物,以及原子能工业排放的各种放射性废水、废气、废渣等。

氡浓度以木结构的房屋最低,石料建筑材料最高,人在室内受到氡照射剂量所产生的危害,比接受X射线检查的危害性严重10倍。世界卫生组织几经将氡列为19种致癌物质之一。 城市人为的电磁污染源主要有工频电磁场、射频电磁波和脉冲放电三类。

工频电磁场是指低频的电力设备和输电线路所激发的电磁场。

射频电磁波是指无线电广播、电视、微波通信等各种射频设备的辐射。

脉冲放电产生于切断大电流电路时的火花放电。

白亮污染: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在

强烈阳光的照射下,其炫目的反射光引起的光污染称为“白亮污染”。

它是城市中最常见的一类光污染。

城市光污染的种类 人工白昼:夜间城市各种照明灯的使用,使夜晚如同白天,以至

于昼夜不分,这种现象叫“人工白昼”。它会引起人体生物钟的紊 乱,

造成不良影响,从而构成一类光污染。

彩光污染:各种不同色彩(即不同频率)的光源在一段时间内以不

同强度忽明忽暗地照射周围的环境而造成的污染,叫彩光污染。如

舞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灯即构成彩光污染。

城市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按生产污染的国民经济部门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以及生活污染源等。

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化造成的。由于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人口越来越密集,排放出来的污染物越来越多,病菌的扩散和传播也更容易,从而造成对城市居民安全的严重威胁。

生活污染源包括:生活用煤污染;生活废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生活噪声污染。 1,城市大气污染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现状 2,城市水体有机污染加重,引用水源水质下降

3,城市噪声污染严重

,城市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逐年增加,处理率低。

第十一章 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的建设与自然的选择相统一的人居形态的总和。意识、资本和制度在其中具有支配和主导作用。

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

城市生态环境复习资料

严格意义上讲的生态城市,是人类居住的理想模式。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的特性:整体性与复合性;和谐性与耦动性;高效性与内源性;可持续性与协调

性;均衡性与安全性;区域性与安全性。

生态城市最明显的特征也是最基本的条件:绿色、拥有广阔的自然空间、花园、公园、农 场、河流或小溪、郊野以及与人类共存的生物。

一般认为,生态城市是可持续的,但可持续城市不一定是生态城市,因为生态城市将自然环境内化于城市,而可持续城市自然环境仅作为支持系统。

生态城市评判的理论准则:生态资本;生态制度;生态意识

生态城市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自然地理层、社会功能层和文化意识层,并用生态滞遏系数、生态协调系数和生态平衡系数,作为生态城市的衡量指标。

生态滞遏系数:测度城市物质能量流畅程度。

生态协调系数:测度城市组合结构合理程度。

生态平衡系数:测度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成熟程度。

所谓城市生态化,简单的说就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优化,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

城市生态化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即实现人—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繁荣,它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城市生态化的特点:自然生态化是基础;经济生态化是条件;社会生态化是目的;

复合生态化是前提。

建设生态城市的五个层面: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生态文化。 最基础是生态卫生,最尖端是生态文化。

1,生态保护和生态平衡原则

2,循环再生原则

3,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原则

4,将自然融入城市的原则

5,居民的生活标准原则

6,具有最大的多样性原则

7,历史文化保护原则

8,优化人口结构原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3w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