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8套)
更新时间:2024-07-04 10: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幼儿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幼儿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较易作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 A.问卷法 B.谈话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2.最近发展区存在于儿童心理发展的( )。 A.任何时候 B.关键期 C.最佳期 D.敏感期
3.下列属于5~6岁幼儿特征的是( ) A.认识依靠行动 B.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C.开始接受任务 D.最初步生活自理
4.幼儿知道“夏天很热,最好不要到户外去”反映了幼儿( )。 A.感觉的概括性 B.知觉的概括性 C.思维的概括性 D.记忆的概括性
5.四岁幼儿一般能集中注意约( )。 A.5分钟 B.10分钟 C.15分钟 D.20分钟
6.下列哪种现象能表明新生儿的视听协调?( ) A.有些婴儿听到音乐会露出笑容 B.听到巨大的声响,婴儿会瞪大眼睛 C.婴儿听到母亲叫“宝宝”,就会去找妈妈
D.婴儿看到大人逗他说话,会一跳一跳表现出快乐的样子 7.正常婴儿主要依靠何种感觉定位?( )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运动觉
8.下列哪种推理属于传导性推理?( )
A.爸爸告诉孩子:“地上一道一道的是车沟。”孩子就说:“爸爸脑门上也有车沟。” B.孩子看到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认为老师带小朋友做游戏时也像母鸡。 C.有个孩子认为金鱼是世界上最骄傲的动物,因为它总是摇头晃脑的。 D.有人喊孩子的爸爸,爸爸没回答,孩子就说:“爸爸没听见。”
9.在指导幼儿观察绘画时,下面哪句指导语易把幼儿的观察引向观察个别事物?( )
A.图上有些什么呢?
B.图上的小松鼠在做什么呢? C.这张图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 D.图上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10.下面不属于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因素的是( ) A.榜样 B.强化 C.移情 D.挫折
11.下列活动属于“言语过程”的是( ) A.听故事 B.练习打字 C.弹琴 D.练声
12.下面属于4~5岁幼儿想象特点的是( ) A.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
B.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 C.想象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D.想象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提示
13.下列哪种活动反映了儿童的形象思维?( ) A.做游戏,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
B.过家家,用玩具锅碗瓢盆做饭、吃饭 C.给娃娃穿衣、喂奶 D.儿童能算出2+3=5
14.用以控制幼儿情绪的“消退法”,其理论依据是( )。 A.行为主义理论 B.认知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精神分析理论
15.让一个4岁半的幼儿看“牛、人、船、猪”四张图,要求拿出不同的一张,他拿出了“船”,是因为( )。
A.他认为牛、人、猪经常在一起出现,而船不是 B.他认为船是没有生命的,而另外的都是有生命的 C.他认为牛、人、猪都有头、脚和身体,而船没有 D.以上理由都不正确
16.儿童学习语言发音最容易的年龄阶段是( )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17.“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俗话反映了幼儿心理活动( )。 A.整体性的形成 B.独特性的发展 C.稳定性的增长
D.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18.幼儿词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 ) A.代词 B.名词 C.动词 D.语气词
19.幼儿语言发展中最早产生的句型是( ) A.陈述句 B.疑问句 C.祈使句 D.感叹句
20.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知觉”活动的是( ) A.“真香!” B.“我要吃!” C.“这是什么?”
D.“这儿有个苹果。”
21.下列哪种情感不属于儿童的高级情感?( ) A.道德感 B.归属感 C.美感 D.理智感
22.3~6岁儿童个性发展阶段的主要表现是( ) A.先天气质差异 B.个性特征萌芽 C.个性初步形成 D.个性基本定型
23.幼儿能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一般在( ) A.1~2岁 B.2~3岁 C.3~4岁 D.4岁以后
24.对其掌握通常可以说明其智力发展相对达到较高水平的词类是( ) A.动词 B.名词 C.形容词 D.连词
25.下面有关游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B.游戏以想象为条件,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游戏
C.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模仿生活中的行为规则,但无法将这些规则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D.合作性游戏是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水平最高的形式 26.“视觉悬崖”可以测查婴儿的( ) A.距离知觉 B.方位知觉
C.大小知觉 D.形状知觉
27.幼儿的形象记忆主要依靠的是( ) A.动作 B.言语 C.表象 D.情绪
28.有个孩子很喜欢长颈鹿,有一天他对小朋友说:“我家有一头真的长颈鹿。”这说明( ) A.幼儿想象的独特性 B.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C.幼儿想象的情绪性
D.幼儿想象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29.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这是( )。 A.直观的概括 B.语词的概括 C.动作的概括 D.知觉的概括
30.幼儿能用语言说出图形有大小一般是在( ) A.2岁后 B.3岁后 C.4岁后 D.5岁后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怎样科学地组织幼儿复习?
2.用实验室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有何优缺点? 3.简述亲子关系的类型及其对幼儿的影响。 4.简述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5.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6.什么是依恋?依恋有哪几种类型?
三、论述题(第1题12分,第2题13分,共25分) 1.试述学前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
2.试论儿童的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以及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四、案例题(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15分)
琪琪和表姐小薇差半岁,同时上了幼儿园小班。由于小薇爸爸妈妈工作忙,不久她被送到了小镇上奶奶家。小镇幼儿园的老师非常强调知识学习,一年后,小薇已经能认许多字了,而琪琪却整天沉浸在游戏中,几乎不用学习,一个字也不认得。爸爸妈妈开始为此担心,怕幼儿园这样的教学会影响琪琪今后的学习。 你觉得琪琪父母的担心有必要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A 2.A 3.B 4.C 5.B 6.C 7.A 8.C 9.A 10.C
11.A 12.A 13.A 14.A 15.C
16.B 17.B 18.A 19.B 20.D 21.B 22.C 23.B 24.D 25.C 26.A 27.C 28.B 29.B 30.C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 2.(1)优点:能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利用特定仪器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 (2)缺点:由于幼儿在实验环境内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导致所得结果有一定的局限。 3.(1)民主型: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2)专制型: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或是驯服、缺乏生气,或是自我中心、胆大妄为。
(3)放任型: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好吃懒做、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缺乏独立性等等。
4.(1)缺失:缺少兄弟姐妹和儿童玩伴; (2)独特:经历比较特殊; (3)家长—子女关系
5.(1)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 (3)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6.(1)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与父母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情感上逐步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关系。 (2)依恋有三种类型:回避型、安全型和反抗型。
2010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下载 点击数:842 更新时间:2011-5-3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不是用来描述个性的词是( )。 A.自私自利 B.心胸狭窄 C.宽容大度 D.相貌出众
2.个性的( )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 A.独特性 B.整体性 C.稳定性 D.社会性
3.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可看出他的个性,这是个性( )的表现。 A.独特性 B.整体性 C.稳定性
D.社会性
4.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 )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它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 A.理想 B.动机 C.需要 D.志向
5.对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是( )开始形成的。 A.自我意识 B.个性特征 C.调控系统 D.情绪状态
5.在一定程度上说,( )的成熟标志着儿童个性的成熟。 A.自我意识 B.个性特征 C.能力倾向 D.个性倾向
7.孩子从刚出生开始,就显出个人特点的差异,这主要是( )的差异。 A.言语特征 B.记忆过程 C.思维特征 D.气质类型
8.自我意识萌芽最重要的标志是( )。 A.会叫“妈妈” B.思维出现 C.学会评价 D.掌握代词“我”
9.自尊心、自信心和羞愧感等是( )的成分。 A.自我评价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D.自我觉醒
10.关于需要和动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B.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 C.需要一旦产生,就转化成为推动人活动的动力 D.需要必须有诱因条件才能转化为动机
11.关于学前期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不正确的说法是( )。 A.儿童的性格尚未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 B.儿童性格的发展具有明显受情境制约的特点
C.学龄晚期开始,行为受内心制约,且习惯已经形成 D.学龄晚期阶段,性格的改造更加困难 12.( )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A.语言能力 B.模仿能力
C.认识能力 D.特殊能力
13.气质、性格与活动的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表现在活动中 B.对活动有直接影响 C.不直接决定活动的完成 D.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
14.不同气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针对( )的孩子,应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5.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证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是( )。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学龄初期 D.学龄中期
16.能够集中反映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的是( )。 A.个性的调节系统 B.个性的倾向性 C.个性的心理特征 D.个性的能动性
17.不属于气质的特性是( )。 A.遗传性 B.先天性 C.易变性 D.稳定性
18.“老师说我是好孩子”说明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是( )。 A.独立性的 B.个别方面的 C.多方面的 D.依从性的
19.表现在人对显示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 A.道德感 B.理智感 C.气质 D.性格
20.布鲁姆认为,( )是智力发展的最高点。 A.13岁 B.15岁 C.17岁 D.19岁
21.下面不属于幼儿社会性需要的形式是( )。
)。 A.安全 B.交往 C.游戏 D.尊重
22.个性心理特征不包括( )。 A.需要 B.能力 C.气质 D.性格
23.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因素是(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兴趣 24.托马斯·切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即容易抚育型、困难抚育型和( )。 A.情绪不稳定型 B.多愁善感型 C.掩蔽现象型 D.起动迟缓型
25.( )不是幼儿期儿童性格的典型特点。 A.活泼好动 B.喜欢交往 C.好奇好问 D.稳定性较强 二、填空题
1.______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2.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______。
3.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要分______需要和______需要两种。
4.______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它可能是被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未被意识到的。
5.兴趣有三个特点:______、______和______。
6.气质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性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方面。
7.______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的特点包括______和______。
8.根据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及灵活性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即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
9.个性心理特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10.兴趣有三个特点:______、______和______。 三、名词解释 1.个性 2.自我意识 3.需要
4.动机 5.兴趣 6.气质 7.性格 8.能力
9.智力分化论 10.智力复合论 11.智力内容变化论 四、简答题
1.个性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简述个性的结构特点。
3.个性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4.简述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5.简述动机和需要的关系。
6.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是什么?
7.简答自我意识的基本特征。
8.简述个性倾向性的含义及其特征。
9.简述幼儿动机和需要的发展。
10.简要回答能力的分类。
11.简述幼儿能力的发展。
12.什么是“掩蔽现象”?
五、论述题
1.试述幼儿的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2.试述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3.试述教师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的意义。
4.如何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
六、案例分析
儿童在两三岁的时候经常说“我的”,开始不让人家动他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逐渐会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请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相貌出众则不属于这一类。
2.A.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是独特性的体现。
3.B.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另一个方面,这说明个性的整体性。 4.C.需要是动机系统的基础。
5.B.对幼儿来说,个性特征是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6.A.自我意识的成熟是儿童个性的成熟。
7.D.气质类型是先天的,是刚出生时就表现出来的差异。 8.D.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的标志。
9.A.自尊心、自信心和羞愧感等是从自我评价中产生的。 10.C.需要要成为推动活动的动力,还必须有外在的诱因。 11.A.儿童的性格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 12.B.模仿能力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13.D.能力不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 14.B.这是针对多血质儿童的弱点。 15.A.儿童智力在学龄前就成熟了。
16.C.个性心理特征最能集中反映一个的心理面貌。 17.C.气质相对稳定。
18.D.儿童对自我评价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影响。
19.D.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20.C.布鲁姆认为,智力发展的最高点在17岁。 21.A.安全的需要不属于社会性需要。 22.A.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内容。 23.C.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 24.D.托马斯·切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容易抚育型、困难抚育型和起动迟缓型三种。 25.D.幼儿期儿童性格的典型特点是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好奇好问和模仿性强。 二、填空题
1.个性 2.自我意识 3.生理社会 4.动机 5.指向性 情绪性 动力性6.强度 平衡性 灵活性 指向性7.性格 对现实稳定的态度 惯常的行为方式8.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9.能力 气质 性格 10.指向性 情绪性 动力性
三、名词解释
1.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2.自我意识: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
3.需要:指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它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要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种。
4.动机:是指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未被意识到的。
5.兴趣:是指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兴趣有三个特点: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
6.气质: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气质的特点包括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
7.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的特点包括对现实稳定的态度、惯常的行为方式。
8.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反过来,又是成功完成活动的条件。
9.智力分化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最初是混沌不分化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开始是一般化的智力,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些智力因素群。这种理论认为,将智力分成一般智力(决定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和特殊智力(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所必需的),比较适合于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
10.智力复合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最初已经是复合的、多维度发展的,其发展趋势是各种智力因素的比重和地位不断变化,复合性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
11.智力内容变化论:这种理论认为,同一智力因素本身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同是智力的一般因素,在婴儿期,其内容是感知动作性质的,以后则是认知性质的。
四、简答题
1.个性的基本特征是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和社会性。
(1)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另外,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但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段的人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的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
(2)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行为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
(3)个性的稳定性。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个人的偶然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带来了个性的可变性。
(4)个性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人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即使比较基本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也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个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影响个性形成的社会因素包括:宏观环境
和微观环境。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给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
2.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主要包括个性的调控系统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的调控系统,包括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儿童个性的成熟。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了解幼儿个性倾向性发展的特点,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因此,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一般把3—6岁作为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标志有四方面:①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②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③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④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4.学前期儿童的一些个性特点对他们后来的发展有很直接的影响,成为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的发展。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特点,都可以在我们小的时候找到根源。这也提醒教育者,要注意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学前期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及能力的发展各方面。
5.需要和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差别。需要是一种刺激,人的活动动机是在这种刺激下产生的:有了某种需要,人就会想办法满足它,从而产生活动动机;但需要产生之后,并不一定就成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需要变成动机往往要有一个发展阶段。处于萌芽状态的需要,能使有机体产生不安之感;需要增强到一定程度,会使人产生一定的愿望;而愿望变成动机的过程还需要有一定的诱因条件,才能为满足愿望而采取行动去达到一定的目的。
6.在儿童性格差异日益明显的同时,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 (1)活泼好动。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期儿童性格的最明显特征之一。
(2)喜欢交往。儿童进入幼儿期后,在任何地方,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可以不经他人特别介绍,孩子之间会很快、自然而然地熟悉起来,并一起做游戏。 (3)好奇好问。这主要表现在探索行为和好奇好问两个方面。
(4)模仿性强。模仿性强是幼儿期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表现尤为突出。 (5)好冲动。幼儿性格在情绪方面的表现就是情绪不稳定、好冲动。
7.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
(1)分离感。分离感即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
(2)稳定的同一感。稳定的同一感即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的持续存在的,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同一个人。
8.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学前期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需要、动机及兴趣的发展方面。
个性倾向性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积极性和选择性。
(1)积极性。个性积极性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努力程度去组织自己的行动。例如,当一个人的需要较强烈时,他的行为反应就会相应比较强;而当需要较弱时,行为反应的程度就会相对减弱。
(2)选择性。个性积极性使人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反应。例如,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人选择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方向。
9.幼儿需要和幼儿动机的发展。
(1)幼儿需要的发展。幼儿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同时,需要的发展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个性特点:①开始出现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②优势需要有所发展。
(2)幼儿活动动机的发展。进入幼儿期以后,随着儿童社会性需要及其目的性的发展,孩子的活动动机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②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③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10.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将能力划分成两大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和注意力都是一般能力。一般能力以抽象概括能力为核心。特殊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又称专门能力。它只在特殊领域内发挥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不可缺少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美术能力等。
(2)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认识能力就是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操作能力就是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如平常所说的动手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社交能力即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
11.幼儿能力的发展表现在:
(1)幼儿智力的发展。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很多人认为,儿童从出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儿童的智力最初已经是复合的,其发展趋势是各种智力因素的比重和地位不断变化。
(2)幼儿特殊能力的表现。在幼儿期,有些特殊才能已经开始有所表现,如音乐、绘画、体育、数学、语言等。
12.幼儿气质发展中存在“掩蔽现象”。所谓“掩蔽现象”,就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儿童的气质类型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后天的生活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原来的气质类型。
五、论述题
1.幼儿的气质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幼儿的气质是幼儿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幼儿气质对幼儿能力、性格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气质不能影响幼儿智力发展水平,但可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幼儿的性格表现上带有各自的气质特点;某种气质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发展。
(2)幼儿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个性发展。幼儿的气质类型对父母亲的教养方式有较大影响。母亲对待不同类型的孩子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如果孩子的适应性强、乐观开朗、注意持久,则母亲的民主性表现突出。而影响母亲教养方式的消极气质因素包括:较高的反应强度(如平时大哭大闹)、高活动水平(如爱动、淘气)、适应性差及注意力不集中等。可见,幼儿自身的气质类型,通过父母亲教养方式而间接影响自身的发展。因此,父母和教师要避免幼儿气质中的消极因素对自己教养方式的影响。
(3)不同气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接受培养。对胆汁质的孩子: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对多血质的孩子:培养热情开朗的习惯能够及稳定的兴趣,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对粘液质的孩子: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防止疑虑和孤独。
2.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①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②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孩子会叫妈妈,表明他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③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④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了,对自己的简单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2)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
幼儿期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有个基本的规律,即3~4岁幼儿自我评价发展迅速;4~5岁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迅速,而自我体验的发展相对较平稳,趋于渐变状态。
3.幼儿个性评价是教师深入了解幼儿、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的前提。对幼儿的评价不是那种主观的评价,而是基于对幼儿客观观察的较科学的评价。这种公正、客观的评价是教师正确进行教育的前提。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而我们的教育也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才能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较大发展。做到这一点,就要依靠教师对每个幼儿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教师对幼儿进行的个性评价,不但可以了解幼儿个性的全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而且还可以对幼儿日常发生的各种行为进行诊断,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特别是要以幼儿的眼光去看他们,这对教师真正了解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作为教师要懂得,幼儿的行为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及个性特点决定的,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其原因,了解这些原因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幼儿,并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的方法。
4.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的最好方式就是日常观察记录。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笼统的或一般性的行为中分辨出孩子们行为上的差异。总的来说,记录并不一定按照固定的规则。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创新。
(1)观察记录的项目。对幼儿观察记录的项目包括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主要环节,主要包括游戏、午睡、进餐、起床等,同时,对偶然事件的记录也是很重要的。
(2)观察记录的内容。观察记录应该尽可能详细些,要记录下当时的环境及幼儿行为的整个过程。在实际观察中,可以将上述项目用简单的叙述方式记录下来。
(3)评价。在完成了所有的观察记录项目以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幼儿的个性特点做出恰当的评价,这也是观察记录的目的所在。评价可以有不同形式,但一般来说有如下几项:个性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建议等。
六、案例分析
(答案要点)儿童会说“我”这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指征。1岁前的儿童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不能把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当儿童学会正确使用我这个词时,可以说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了。
幼儿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 A.自我意识 B.态度 C.认矢 D.移情
2.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 A.亲子关系的发展 B.同伴关系的发展 C.性别角色的发展 D.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和同情等能力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父亲 B.同龄人 C.母亲 D.教师
C.产生了性别行为
D.对性别角色有明确的认识
4、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榜样 B.强化 C.父母的惩罚 D.挫折 5、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社会文化 B.电视 C.家庭 D.幼儿园
6、亲子关系通常被分为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和( ) A.放任型 B.溺爱型 C.保护型 D.包办型 7、孩子能区别一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就说明他已经( ) A.形成了性别角色习惯 B.具有了性别概念 C.产生了性别行为
D.对性别角色有明确的认识
8.“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强调的是人的( )。 A.社会性 B.自然性 C.共同性 D.差异性
9.( )是作为一个有特定性别的人在社会中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人的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A.亲子关系 B.同伴关系 C.性别角色
D.攻击性行为
10.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下列说法( )项不正确。 A.攻击型儿童受惩罚时其攻击性行为加剧 B.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儿童能抑制攻击性
C.父母的惩罚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 D.惩罚是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
11.重视( )教育这一主题,已成为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 A.思维 B.智力 C.认知 D.社会性
l2.强调人生成功因素中( )的决定性,使“智商决定论”成为历史。 A.智力 B.个性 C.情商 D.智力
l3.在母亲离开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在母亲回来时,欢迎母亲的到来,但这只是短暂的,这种孩子可能属于( )依恋类型。
A.回避型 B.安全型 C.反抗型 D.迟钝型
14.下列哪一项是最好的依恋类型( )。 A.回避型 B.安全型 C.反抗型 D.迟钝型
15.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性交往是在( )中发生的。
A.游戏情境 B.语言情境 C.社会情境 D.家庭情境 16.“清高孤傲,自命不凡”,最容易在( )亲子关系的家庭出现。 A.民主型 B.专制型 C.独断型 D.放任型
17.近20年来,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不接受下列( )结论。 A.独生子女发展中,存在某些生活环境上的特殊性 B.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表现出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问题 C.作为一个群体,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存在显著差异
D.家长的错误教养方式是独生子女个性和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18.关于男女双性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特征 B.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C.双性化理论强调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
D.有研究表明,高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质的男女双性化相联系的 19.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 )。 A.与生俱来的
B.由遗传素质决定的
C.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形成的
D.在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 20.下面不属于情商内容的是( )。 A.同情 B.独立 C.智力 D.关爱 二、填空题
1.______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人社会的过程。
2.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______;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______。
3.______是指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4.______是指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5.______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6.攻击性行为分为______和______。
7.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_,二是______。
8.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______、______和______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9.亲子关系通常分成三种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证明,______的亲子关系最有益于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
10.______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前提,也可以作为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 三、名词解释 1.社会性发展
2.亲子关系
3.性别角色
4.性别行为
5.男女双性化
6.亲社会行为
7.攻击性行为
8.社会性
9.挫折
四、简答题
1.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如何对儿童发展起作用的?
2.如何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
3.3岁后,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特点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4.父母是怎样对幼儿性别角色和行为产生影响的?
5.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简述什么是社会性和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7.简述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8.什么是男女双性化?
9.什么是移情?移情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有何作用?
10.简述幼儿移情发展的特点。
11.请给攻击性行为进行分类。
12.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五、论述题
1.试述研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2.如何看待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
3.分析亲子关系类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4.试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特点。
六、案例分析
1.小强在幼儿园经常为了抢夺玩具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对小朋友有拳打脚踢等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其他小朋友都躲着他。请你分析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2.××是某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在该幼儿园里,他是出了名的“身强体壮”的顽皮鬼,和其他小朋友矛盾不断,今天上午又挨了老师的一顿狠批。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所在的班刚转来了一个小朋友李明,李明个子也比较高,这样,××和李明成为该班仅有的两个“高个”。××主动找李明一块玩,可李明不太喜欢动,尤其不爱和××这样风风火火的孩子玩。今天上午刚到班里,××又找李明教他“玩魔术”,李明不同意,这样××就动起手来……
在老师眼中,××总是这样:总是主动和小朋友接触,可好景不长,一来二去,也就没人愿和他玩了。然而,他自己仍别出心裁地玩得有滋有味。
据此案例回答问题: (1)××的行为及他和小朋友们的关系说明了什么?请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关知识回答。 (2)这种儿童的表现是什么?怎样帮助他处理好和伙伴的关系?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移情是指在觉察到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产生与之相同的情感,这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
2.D.亲社会行为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3.B.同伴的相互作用对儿童同情等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4.D.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而不是其他。
5.D.幼儿园是影响幼儿的小环境,对幼儿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6.A.放任型、民主型和专制型是三种典型的类型。 7.B.能区别男女,说明幼儿具备了性别概念。 8.A.这句话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
9.C.性别角色是关于特定性别的人在社会中的适当行为的总和。
10.D.惩罚并非一定是抑制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只有适当的时候才是。 11.D.传统教育仅强调人的智力、思维方面,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12.C.情商决定论认为,智力并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而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13.A.回避型表现为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 14.B.安全型依恋最有利于儿童成长。
15.A.幼儿的社会范围小,社会交往情境大多都是游戏中进行的。 16.D.放任型亲子关系容易产生这种不良品质。
17.C.作为一个群体,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18.A.男女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19.D.儿童社会性是后天形成的,是与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实现的。 20.C.智力是智商的内容。 二、填空题
1.社会性发展或儿童的社会化 2.依恋 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3.性别角色 4.性别行为
5.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6.反应型攻击性行为 主动型攻击性行为
7.幼儿与成人的关系或亲子关系 幼儿与同伴的关系
8.对各种是非标准的掌握或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体验道德行为 9.民主型 专制型 放任型 民主型 10.移情
三、名词解释
1.社会性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指JL-童_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人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2.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3.性别角色:指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
4.性别行为:指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5.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愿意献身(女性特征)。这种双性文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
6.亲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还是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
7.攻击性行为:指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其目的性。分为反应型攻击性行为和主动型攻击性行为。
8.社会性: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人们为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
9.挫折:是造成攻击性行为的主要直接原因之一,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四、简答题
1.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满足孩子爱的需要(即希望被别人疼爱)和安全需要(即觉得有人保护自己)而实现的。这两种需要的满足是儿童进行探究学习和与他人交往的前提。
2.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应注意的问题:①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②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③父母亲与孩子间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④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及时作出反应。
3.3岁后,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特点的主要表现是:①3岁左右的幼儿,游戏中间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②4岁左右的幼儿,联系性游戏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③5岁以后,幼儿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④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同性别的儿童交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女孩更明显表现出交往的选择性,其偏向更加固定,女孩游戏中交往水平高于男孩,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
4.父母对幼儿性别角色和行为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
(1)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在孩子还不知道自己的性别及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行为之前,父母就已经开始对孩子性别行为进行引导了。
(2)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模仿对象。孩子从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开始,一般会把自己的同性别父母作为模仿对象。
(3)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强化。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强化是儿童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从孩子刚出生,母亲就用不同的方式对待男孩和女孩。
5.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有:
(1)父母的惩罚。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儿童产生不同的影响,对非攻击型儿童能抑制攻击性,对攻击型儿童则加重攻击性行为。
(2)榜样。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暴力还能影响儿童的态度。
(3)强化。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听之任之就等于对侵犯行为的强化;成功运用攻击性策略控制同伴,攻击性行为会增加、增强。
(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挫折,对孩子来说,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是挫折产牛的主要原因。
6.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例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
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人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社会性可以说是一种静态形式,而社会性发展则是动态的过程,是一种逐步建构的过程。新生儿只是一个具有人类生理结构的生物人,不具备社会属性。客观世界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们不认得生活中的任何东西和任何人。上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后,在老师的教育下,孩子们逐渐接受社会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并将这些道德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自觉遵守。这就是一个生物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亦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7.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2)在专制型家庭中,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在放任型家庭中,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8.男女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愿意献身(女性特征)。这种双性文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高水平的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质的男女双性化相联系的;过分划分两性不同的作用会妨碍男女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展。因此,适当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对形成男女双性化性格是有利的。
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意识到,至少在学龄前期,淡化儿童的性别角色的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发展是有益的。
9.移情指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是亲社会行为的动力基础、前提或动机。作用表现在:①移情可以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产生利他思想,导致亲社会行为;②移情可以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
10.幼儿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①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②从需要明显的外部线索到能理解隐蔽线索;③移情能力的水平随儿童完成任务的难度而变化;④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在4~6岁。
11.依据不同角度,可以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不同的分类:言语性攻击与生理性攻击、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可接受的攻击和不可接受的攻击等。在早期分类中,广泛认可的是把它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还可以分为反应型攻击性行为或主动型攻击性行为。反应型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愤怒或发脾气,失去控制;主动型攻击行为表现为物品的获得,欺侮或控制同伴。
12.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①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破坏玩具、物品或直接争夺;②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③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五、论述题
1.研究幼儿社会性发展,对幼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从现代教育观念看,让儿童“学会做人”的教育远较知识和智能教育重要。重视社会性教育这一主题,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完美的人格对一个人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例如,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业的成功是有帮助的。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在人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这是由于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在此阶段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可以说,某些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幼儿期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好坏,将是以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并对孩子入学以后的学习、交往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幼儿期应该注重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为孩子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对学前期独生子女的社会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正确认识:
(1)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①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无明显差异;②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可能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
(2)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表现在:①任性;②依赖性强;③自私;④不合群;⑤胆小。
(3)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①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缺失、独特、家长子女关系等。专家研究认为,前两者不是造成独生子女问题的根本原因,而家长______子女关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更强调父母教养方式对独生子女心理发展的直接影响。②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教养方式的特点是溺爱和过分呵护。
(4)影响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的因素有:①家庭教育。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应特别重视:鼓励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孩子懂得行为界限,了解行为规范;让孩子学会移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②幼儿园集体教育。幼儿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环境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配合家庭,做好社
会性教育工作。应注意做好: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及社会行为规范;促进同伴交往、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注重个别教育。
3.亲子关系类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民主型亲子关系的表现及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在民主型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又合理的要求,将控制、引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
(2)专制型亲子关系的表现及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在专制型亲子关系中,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同情较少,对孩子的干预和禁止过多,对子女的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理,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更不允许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定有不同的表示。这类家庭中培养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放任型亲子关系的表现及对幼儿的危害。在放任型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般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信任,缺乏交谈,忽视他们的要求;或只看到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对子女否定过多,或任其自然发展。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4.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特点。
(1)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亲社会倾向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就可以看到,如对他人的困境表示或作出哭泣反应。关于早期分享的研究发现,将玩具出示或递给不同的成人(母亲、父亲或陌生人)在1岁半的儿童中是很常见的行为。并且,这种分享活动不要求鼓励、引导和奖赏。1岁半左右的孩子,不仅接近有困难的人,而且提供特定的帮助。
(2)分享行为的发展。分享行为是幼儿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主要方面。从目前的研究看,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幼儿的均分观念占主导地位,其中,4~5岁时分享观念增强,表现为从不会均分到会均分。5~6岁时分享水平提高,表现为慷慨行为的增多;幼儿的分享水平受分享物品数量的影响。当分享物品与分享人数相等时,几乎所有儿童都作出均分反应。当分享物品只一件时,表现出慷慨的反应最高,随分享物数量的递增而渐次下降,满足自我的反应渐次增高,这说明幼儿利他观念不稳定;当物品在人手一份之外有多余时,幼儿倾向于将多余的那份分给需要的幼儿,不需要的幼儿则不被重视;当分享对象不同时,幼儿的分享反应也不同。当分享对象是家长且物品少的时候,幼儿慷慨反应较对同伴的多,但当物品有多余时,则慷慨反应下降;幼儿更注重于食物等的分配,对待这些东西,幼儿的均分反应高,慷慨反应少,而对玩具,幼儿慷慨反应稍多。
六、案例分析
案例1.(答案要点)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大致有:①父母的惩罚。②榜样。攻击性的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③强化。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另外,同学之间也会学会攻击性行为。④挫折。研究认为,一个受挫折的孩子很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对于小强的攻击性行为,应认真查找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案例2.(答案要点)案例中××的行为及他和小朋友的关系说明: (1)在社会性发展中,××在同伴交往方面属问题儿童,具有攻击性。
(2)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爱玩、性格外向、脾气急躁、容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又
很不善于交往;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缺乏正确评价,往往估计过高。对没有朋友一起玩不太在乎。
教育方法: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同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交往、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
2010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三)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下载 点击数:313 更新时间:2011-5-3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包括( )。 A.责任感 B.道德感 C.理智感 D.美感
2.( )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 A.感觉 B.知觉 C.情绪 D.气质
3.幼儿基本情绪表现不包括( )。 A.爱 B.笑 C.哭 D.恐惧
4.下列关于情感与语言的叙述中,( )项不正确。 A.儿童最初的话语大多带有情感和愿望的色彩 B.情绪激动对儿童学习任何一类词语都不利
C.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 D.有美感情调色彩的词比有恶感的词更利于儿童记忆
5.情绪是婴幼儿交往的主要工具,这是因为情绪具有( )。 A.唤起功能 B.信号作用 C.调节功能 D.分化过程
6.情绪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具有( )。
A.系统性 B.传递功能 C.信号作用 D.感染性 7.关于情绪的叙述,下列( )项不正确。 A.情绪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日趋稳定
B.大约5岁后情绪的发展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 C.儿童情绪态度的形成受成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
D.情绪在每一个人身上阈限相同、表现不同,是因为后天教育的影响
8.儿童原始的情绪反应具有的特点是( )。 A.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 B.是出生后适应新环境需要的产物 C.情绪天生具有系统化、社会性的特点 D.新生儿的情绪和间接动机相联系
9.行为主义者( )通过观察研究,提出天生的情绪反应有三种。 A.冯特 B.华生 C.柯勒 D.马斯洛
10.我国心理学家( )提出了新生婴儿具有两种可以分辨的情绪反应。 A.林传鼎 B.朱智贤 C.皮连生 D.孟昭兰
11.幼小儿童和年长儿童不同的突出特点是,( )对行为有特别作用。 A.情绪 B.动机 C.意识 D.注意
12.恐惧可以说是( )。 A.本能的反应 B.社会性的表现 C.情绪分化的表现 D.自我调节的表现
13.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 )。 A.环境的影响和培养 B.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C.社会化程度的高低 D.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意识的发展
14.婴幼儿喜欢成人接触、抚爱,这种情绪反应的动因是为满足儿童的( )。 A.生理需要 B.情绪表达性需要 C.自我调节需要 D.社会性需要
15.受到别人嘲笑而感到不愉快,对活动的成败感到恐惧、自豪、焦虑、害羞或惭愧,这种情感主要是与( )的联系。
A.思维活动 B.自我意识 C.想像 D.感知
16.婴幼儿的情绪发展和形成主要依靠( )。 A.感知觉的发展 B.语言的发展 C.自我意识的发展 D.情绪气氛的熏陶
17.婴儿最初社会性发生的标志是( )。 A.诱发性微笑的出现
B.不出声的笑 C.出声的笑
D.有差别的微笑的出现
18.在幼小的儿童身上常常见到破涕为笑,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 )。
A.幼儿的情绪还是由生理需要控制着 B.幼儿的意志力差
C.幼儿的自我意识还未形成 D.幼儿的情绪是不稳定的
19.情绪的表达方式不包括( )。 A.肢体语言 B.思维活动 C.面部表情 D.言语表情
20.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的出现开始于婴儿( )。 A.3个月左右 B.4个月左右 C.5个月左右 D.6个月左右 二、填空题
1.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这种反应是以______为中介的。
2.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______和______。
3.幼儿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二、______、______。 4.情绪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是______。
5.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______,是最初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
6.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称之为______。 7.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______和______。
8.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9.原始情绪反应的特点是______。
10.幼儿情绪的不稳定性与______有关,也与______有关。 三、名词解释 1.情绪丰富化 2.情绪的深刻化 3.道德感 4.美感 5.理智感 四、简答题
1.简述儿童情绪社会化趋势的表现。
2.根据情绪与认知过程的关系,划分情绪的水平。 3.简要说明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4.简述如何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 5.简述情感与情绪的关系。
6.简述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7.简要回答保持幼儿健康的情绪应该注意的问题。 8.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和情绪? 五、论述题
1.试述情绪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
2.试述情绪对幼儿交往发展的作用。
3.请说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4.论述情绪、情感与幼儿活动的关系。
六、案例分析
3岁的小明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妈妈一个劲儿地向他解释睡觉前不能吃糖的道理,小明就是不听,还用高八度的嗓门哭起来。妈妈生气地说:“再哭,我打你。”小明不但没有停止哭叫,反而情绪更加激动,干脆在床上打起滚来。请你分析一下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责任感是道德感的一种,不是基本的高级情感。 2.C.这四个选项里只有情绪具有组织作用。 3.A.幼儿基本情绪表现只包括笑、哭和恐惧。 4.B.情绪激动对学习与之相匹配的词汇有利。 5.B.在交往中,情绪起信号作用。
6.D.感染性是信息交流工具中情绪的特点。 7.D.情绪主要是生理因素的作用。
8.A.原始的情绪与生理需要有密切关系。
9.B.华生提出了天生的情绪反应有三种:怕、怒、爱。 10.A.这一观点是林传鼎提出来的。 11.A.幼儿的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很重要。 12.A.恐惧与生俱有,与本能有关。
13.A.理智感是环境的影响,是成人的培养,是后天的影响。 14.D.喜欢成人的接触等反映了儿童的社会性需要。 15.B.自豪感、焦虑、惭愧等主要与自我意识有关。
16.D.婴幼儿的情绪发展和形成主要依靠情绪气氛的影响。 17.D.有差别的微笑出现标志着婴儿最初的社会性发生。 18.D.幼儿情绪的不稳定性是这一现象的原因。
19.B.思维活动一般不是对外显示的,不能表达情绪。 20.B.这一现象出现在4个月左右。 二、填空题
1.客观事物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2.班内教师与幼儿本人的关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系3.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4.有感染性5.有差别的微笑6.道德感7.环境的影响成人的培养8.动机作用组织作用信号作用感染作用9.它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关联着10.易受情境的影响情绪易受感染与暗示
三、名词解释
1.情绪丰富化: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的分化主要发生在两岁之前,但在幼儿期也继续出现一些高级情感,如尊敬、怜惜等。其二,是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情绪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了情绪体验。
2.情绪的深刻化:它指向事物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例如,被成人抱起来,婴儿和较小的幼儿感到亲切之情,较大的幼儿则会感到不好意思;年幼儿童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于父母是满足他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来源,年长儿童则已包括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和爱戴等内容。
3.道德感: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形成道德情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
4.美感: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对美的体验也有一个社会化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
5.理智感:是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由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儿童理智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适时地给幼儿提供恰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四、简答题
1.儿童情绪社会化趋势表现在:①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②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③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2.根据情绪与认知过程的关系,情绪的发展可分为若干种水平:①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与生理性刺激相联系的情绪多属此类。②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儿童的许多恐惧情绪都是后天学来的。③与联想相联系的情绪。同情感也和记忆与想像有关。④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幽默感是一种与思维发展相联系的情绪体验,这是作为高级情感和理智的萌芽。⑤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与意识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是典型的社会性情绪,是人际关系性质的情感体验。
3.从情绪的进行过程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②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③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4.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应注意:①成人要善于发现与辨别孩子的情绪;②从幼儿的情绪表现来分析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③要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④注意对孩子积极情感的引导,让积极情感成为幼儿情感的主旋律,减少消极情感的产生。
5.一般说来,人们将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主要划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当机体的某种生物需要得到满足时,会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则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情绪体验。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第二,情绪发生较早,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情感体验则是人类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年龄才产生的。第三,情感比情绪更稳定、持久。情绪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情感则较稳固、长期。
然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是相对的,实际上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并对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情绪、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客观事物中,有些事物能引起人的情绪反应,但有些事物则不能引起人的情绪反应。这是因为事物能否引起人的情绪反应,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其次,即使是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需要下,也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当客观事物能满
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时,就会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体验;当客观事物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观点时,就会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绪体验。
6.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动机作用、组织作用、信号作用和感染作用。
(1)动机作用。情绪、情感是伴随人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或抑制作用。对于幼儿来说,情绪的动机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直接影响幼儿的各种行为。幼儿的行为目的性和受理智支配的程度很低,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因此,他们比成人更多地受情绪支配。
(2)组织作用。情绪是心理活动中的监控者,它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积极情绪起协调、组织的作用;消极情绪起破坏、瓦解的作用。
(3)信号作用。情绪和情感是人向他人表达、传递自身需要及其状态(如愉快、愤怒等)的信号。这种信号功能主要通过情绪情感的外显形式______表情及言语来实现。
(4)感染作用。情感的感染作用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此种以情动情的现象,称为情感的感染作用。
7.情绪与人的身心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情绪对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健康又反过来影响人的情绪。人的健康可以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幼儿期也存在着情绪健康的问题。父母和教师要注意发现幼儿的消极情绪,尽量保持幼儿健康的情绪。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使幼儿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不要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让幼儿充分活动,与小伙伴交往;允许幼儿适当的宣泄;让幼儿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
8.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和情绪应注意: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婴幼儿情绪发展主要依靠周围情绪气氛的熏陶。因此,要保持和谐的情绪气氛;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
(2)成人的情绪自控。对孩子的爱,是孩子情绪发展的必要营养,成人要给孩子以愉快的、稳定的情绪示范和感染。家长要避免喜怒无常,不过分溺爱和吝惜爱;教师应把忧伤留在教室外,情绪饱满地进课堂,理智对待每个幼儿的情绪和态度。
(3)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以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耐心倾听孩子说话;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4)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可以使用转移法、冷却法和消退法。
(5)教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可以使用反思法、自我说服法和想像法。 五、论述题 1.情绪和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幼儿心理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儿童的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迟作用。幼儿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
(1)情绪对儿童认知和智力发展的作用:①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②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情绪可以在兴趣和惧怕之间浮动。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探究活动;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③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为“U”字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才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这时起核心作用的是兴趣。④惧怕和痛苦的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即惧怕和痛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⑤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
(2)对记忆的作用。有美感、情调色彩的词识记和保持效果优于有恶感色彩的词。
(3)对语言发展的作用。儿童最初的话语大多是表示情感和愿望的,此时,言语的情感功能和指物功能不分;用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
2.情绪对人类适应环境有重要作用,在人类进化史上,情绪曾起过这种作用。婴儿最初的情绪表现,有帮助他适应生存的作用。婴儿生存靠成人,天生的情绪反应能帮助他呼唤和影响成人,使其得到照顾。
儿童对环境的适应主要通过交往。儿童的情绪在出生后日益社会化。直到幼儿期,情绪仍然是适应环境的工具,即交往的工具。
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乎完全依靠他的表情动作。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在幼儿期,表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其作用不下于语言。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
情绪表达的再现早于语言表达,婴幼儿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及肢体活动,即身体和四肢的动作和活动,来表达情绪。在言语发生后,则通过言语活动和表情动作一起来表达情绪。
情绪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是有感染性。在婴儿期,情绪的感染作用尤为突出。对婴幼儿的情绪感染,往往比语言的作用要大。情绪能成为交往工具是因为情绪有信号作用,能够向别人提供信息交流。情绪往往不是单向的表达,而大多数是有沟通对象的。
3.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各种情绪体验逐渐丰富和深刻,情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1)情绪的易冲动性。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往往身心都受到不可遏制的威力所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的发展,幼儿逐渐学会接受成人的语言指导,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5~6岁幼儿情绪的冲动性逐渐降低,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逐渐加强。
(2)情绪的不稳定性。婴幼儿期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容易变化,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互相转换。幼儿晚期,孩子情感的稳定性会逐渐增强,但仍受家长和教师的感染,所以,家长和教师在幼儿面前必须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3)情绪的外露性。婴儿期的孩子,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在外。幼儿晚期,儿童调节自己情绪表现的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在正确的教育下,随着幼儿对是非观念的掌握,幼儿对情绪的调节能力会很快发展起来。
(4)高级情感的发展。①道德感。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形成道德情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随着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意识的发展,幼儿的自豪感、羞愧感、委屈感、友谊感和同情感以及妒忌的情感等,也都发展起来。②美感。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对美的体验也有一个社会化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③理智感。也是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这是由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这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适时地给幼儿提供恰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4.幼儿的情绪、情感与幼儿的活动的关系如下:
(1)生活环境与幼儿的情绪、情感。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宽敞的活动空间、优美的环境布置、整洁的活动场地和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对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幼儿如整天生活在活动空间狭小的环境中,就会情绪暴躁,经常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可见生活的整体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好的环境能使幼儿处于轻松、愉快的积极情绪状态,而差的环境则容易导致幼儿的消极情绪。幼儿良好的情绪也依赖于幼儿园中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因为单调的刺激容易使人产生厌烦等消极情绪,而环境的变化与多样则能激发人的探索兴趣。
物质环境对幼儿情绪的影响固然很大,但精神环境更不容忽视。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指幼儿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及幼儿之间的关系。而在这些关系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班内教师与幼儿本人的关系及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系。
情绪具有易感性的特点,和谐、优美、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无疑会使幼儿从中受到感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愉快的情绪会成为一种情绪背景,影响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2)游戏活动与幼儿的情绪、情感。幼儿期的基本活动是游戏,游戏对幼儿情绪的作用十分大。这是因为游戏不仅使幼儿直接从活动本身获得快乐,还可以满足幼儿的许多需要。游戏和幼儿情绪、情感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主动感是幼儿期的重要需要形式,游戏给幼儿提供了主动活动的机会。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利用自己能利用的实物,做自己能做的动作,行使其改变环境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感的满足是在任何其他活动中都无法获得的。在游戏中,幼儿还可以不受压抑地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使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态度自然地流露出来,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感到愉快、自信、心情舒畅。
第二,幼儿期旺盛的求知欲可以在游戏中得到满足。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由摆弄、操作、直接感知和“实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又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进行适合自己特点的动作,自由变换方式,使好动的要求得到满足。
第三,参加成人活动是每个幼儿的梦想,游戏可以使梦想成真,给幼儿带来巨大快乐。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利用玩具或代替物模仿成人的活动,从而达到参与成人活动的目的,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并获得快乐。
(3)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成人要善于发现与辨别孩子的情绪;从幼儿的情绪表现来分析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要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注意孩子积极情感的引导,让积极情感成为幼儿情感的主旋律,减少消极情感的产牛。
六、案例分析
(答案要点)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有多种。
(1)转移法。对于小明睡觉前想吃糖的不合理要求,可以使用转移他的注意力的方法,儿童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转移的。
(2)冷却法。孩子情绪十分激动时,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方法,孩子自己慢慢地会停止哭叫。
(3)消退法。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可以采用条件反射消退法。小明妈妈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无异于火上加油,使孩子的情绪更加激化。
心理学1—5章模拟试题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
1、幼儿心理研究的基本原则有:(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 2、幼儿心理发展的本特点( )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连续性 D、阶段性 3、先学前期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
A、语言的形成 B、有意注意开始发展 C、思维的萌芽 D、自我意识的萌芽 4、实验结果指出幼儿不同方位辨别的难易次序是( ) A、后与前、上与下、左与右 B、上与下、后与前、左与右 C、上与下、左与右、后与前 D、后与前、左与右、上与下
5、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 )年。 A、1903 B、1904 C、1905 D、1906 E、1907
6、儿童在熟悉了“胡萝卜”、“豌豆”和“菠菜”这类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这属于( )。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组合学习 D、派生类属学习 E、相关类属学习
7、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可以将幼儿游戏分为( )
A、创造性游戏 B、教学游戏 C、无规则游戏 D、有规则游戏 E、常规游戏 8、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 )。 A、原型启发 B、负向迁移 C、功能固着 D、定势影响 E、正向迁移
9、(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识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 B、布鲁纳 C、苛勒 D、加涅 E、奥苏贝尔 10、闻到难闻的气味,会不自觉的捂住鼻子,这种行为属于( ) A.强化 B.消退 C.惩罚 D.逃避条件作用 E.回避条件作用 11、教师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 )
A.敬业精神 B.专业知识 C.专业技能 D.教学风格 E.道德水平 12、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社会成分 D、环境成分 E、意志成分 13、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以下三个阶段( )。
A、原型定向 B、原型模仿 C、原型操作 D、原型再现 E、原型内化 14、“破涕为笑”的现象说明幼儿情绪、意志受()影响 A、表象 B、记忆 C、知觉 D、注意
15、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可以把游戏分为( )等。
A.结构游戏 B.功能游戏 C.建筑游戏 D.假装游戏 E.规则游戏 16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包括( )
A、活动定向阶B、活动操作阶段 C、认知阶段 D、联结阶段E、自动化阶段 17、中班幼儿喜欢告状,这所体现的幼儿情感是( ) A、理智感 B、美感 C、道德感 D、实践感 18从儿童听觉发展看,新生儿听觉特点是( )
A、没有听觉 B、听觉个别差异小 C、听觉个别差异大 D、听觉没有差异 19、经典游戏的理论有( )
A、重言论 B、娱乐论 C、练习论 D、发泄论 20、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动机,往往是( )
A、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是不一致的 B、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是一致的 C、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是一致的 D、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是不一致的 21、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相比,还具有不同的一些特点( )。 A、客观性 B、外显性 展开性 D、观念性 E、简缩性 22、属于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的有( )。
A.代币奖励法 B.行为塑造法 C.示范法 D.暂时隔离法 E.自我控制法 23、()是高级的认知活动,是智力的核心。 A、思维 B、注意 C、记忆 D、想象
24、如果一名学生的生理年龄为10岁,而智力年龄为11岁,那么他的智商是( )。 A、80 B、90 C、100 D、110 E、120
25、影响幼儿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 )
A、生物因素 B、心理因素 C、社会因素 D、自身因素 E、家庭因素 26、创造思维的核心是( )
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辐合思维 D、直觉思维 E、聚合思维 27、假装游戏的根本特征是()
A、替代性 B、戏剧性 C、虚拟性 D、假设性
28、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分现象 E、消退现象 29、吹拉弹唱属于( )
A、识记技能 B、心智技能 C、操作技能 D、认知技能 E、外部技能 30、下面属于教学媒体的是( )。 A.文字 B.口头语言 C.图表 D.动画 二、填空题
1、心理过程包括 、 、 三部分。 2、知觉的恒常性中最主要的是 的恒常性。
3、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4、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 、 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5、 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运用语言、动作、表情扮演角色进行的游戏。
6、 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7、奥苏贝尔认为, 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同化的固定点, 则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同化的方位点。
8、学习过程指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伴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 和 的过程。
9、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建立 联结。
10、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征有:单维思维、 、 。 11、最早传播游戏理论并亲自从事游戏研究的人是 。 12、游戏的 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它以探讨游戏发生的生理机制与环境的影响为特色,主要代表人物有伯莱恩、哈特与埃利斯。
13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幼儿的活动主要包括 和
14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 、 、 等
15我国心理学家把技能分为 、 。 三、辨析题
1、注意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2、幼儿学习相对学生而言,有其特殊性。
3、.惩罚能是行为发生永久的改变,并能根除不良行为习惯。
4、细微型操作技能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一般不需激烈的大运动,着重于比较狭窄的空间领域进行手、脚、眼的巧妙的协调动作,或者是配合默契的动作等。例如,打字、弹钢琴、举重、铁饼、标枪等,就属于这类技能。
5、幼儿辨别不同的几何图形,由易到难的顺序是:正方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四、简答题
1、幼儿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 2、简述幼儿听力的保护和培养方法。 3、简述幼儿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4、教学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五、论述题
1、试论述幼儿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 2、试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不定项选择 1ABC 2ACD 3ACD 4ABCD 5A 6B 7ABD 8A 9B 10D11ABCD12 ABE13 ACE14 C15BCDE16 CDE17C18 C19 ABC20 C21 ABC22 ABCDE23 A 24 D 25ABC26 B27 AD28 C29 C30 ABCD
二、填空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视觉3、预测和评判4、操作整合5、表演游戏6、练习7、稳定性、清晰性8、技能 态度9、刺激 — 反应10、思维的不可逆、自我中心11、斯宾塞12、觉醒-寻求理论13、对物的操作活动、与人的交往活动14、遗传、生理成熟、环境、教育15、操作技能 心智技能
三、辨析题
1、答:错误。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 2、答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幼儿的学习不仅具有学生学习的特点,还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1)幼儿的学习主要是在游戏活动中进行的。(2)幼儿学习注重真实经验和主动参与。(3)幼儿的学习更需要教师的指导。
3、答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不良行为。
4、错误 微型操作技能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一般不需激烈的大运动,着重于比较狭窄的空间领域进行手、脚、眼的巧妙的协调动作,或者是配合默契的动作等。例如,打字、弹钢琴等,就属于这类技能。举重、铁饼、标枪属于粗放型操作技能。
5、答:错误。幼儿辨别不同的几何图形,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四、简答题
1、答:幼儿教育心理学对幼儿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幼儿。(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甘于幼儿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答:幼儿听力的保护和培养的方法有:
(1)避免噪音污染。在家应该为幼儿创设安宁环境;幼儿园教育孩子避免大声喧哗;采用吸音设备;用养花、种草等净化环境。(2)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音乐和音乐活动都是幼儿发展听觉的有力手段。(3)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幼儿听觉。在幼儿园,可组织专门训练听力的游戏,训练听力辨别力等。
3、答:(1)幼儿的想象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 (2)幼儿想象以无意想象为主。
(3)幼儿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4、答:第一,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采用恰当的教育与教学措施。比如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应充分利用其感官来发展认知能力。
第二,要考虑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第三,要考虑个体差异,包括对物体的感知、经验、判断推理的水平、情感、意志和需要等差异。
五、论述题 1、答:(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幼儿,幼儿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计算能力发展得好,有的阅读能力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活泼勇敢,有的怯懦畏缩,有位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幼儿的特点,才能针对幼儿的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尤其是对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为科学的观点。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幼儿的行为
利用幼儿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幼儿,而且还可以预测幼儿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而且还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教育心理学冰粉给教师提供解决一切特定问题的具体模式,相反它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也能够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
2、答: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遗传、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等,现代心理学主要关注这些因素是如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
(1)遗传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正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有研究表明,即使具有优越的环境,先天生理障碍,也会使孩子智力发展迟缓。例如,一个天生失明的儿童,想要训练他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是很难做到的。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遗传为幼儿一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材质。正常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它规定了每个儿童心理不同发展的可能性。
(2)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指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例如,母亲照料孩子的方式会影响孩子社会行为的发展。研究也表明,缺少关怀与照顾的收容机构对儿童的影响是破坏性的。归纳起来,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环境使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遗传素质仅仅是物质前提。没有环境的影响,心理发展不会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首先,社会生活条件与教育水平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的水平;其次,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活动对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再次,具体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是形成幼儿个别差异的最重要条件。影响幼儿比较多的具体环境主要有家庭、幼儿园和社会托幼机构和电视等各种媒体。
理学6—10章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心理学6—10章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幼儿能用语言说出图形有大小一般是在() A、2周岁 B、3周岁 C、4周岁 D、5周岁 2、注意是一种()
A、独立的心理过程 B、认识风格 C、心理现象 D、个性特征 3、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聚合思维 B、直觉思维 C、发散思维 D、形象思维 4、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5、最早有关学习迁移的代表性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6、“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体现的是()
A、创造性 B、学习动机 C、学习迁移 D、学会学习 7、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马斯洛 B、班杜拉 C、韦納 D、阿特金森
8、元元为了得到老师和父母的表扬二努力学习,他的动机属于() A、高级动机 B、低级动机 C、外部动机 D、内部动机
9、由过去经验和习惯的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属于() A、定势 B、变式 C、原型 D、内化
10、在学习动机理论中,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马斯洛 B、班杜拉 C、韦納 D、阿特金森 11、气质,性格与活动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表现在活动中。 B、对活动有直接影响。 C、不直接决定活动的完成。 D、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
12、下列不属于言语过程的是()
A、听故事 B、练习打字 C、弹琴 D、练声 13、现行的幼儿园体制大多是按幼儿的()分班。
A、心理年龄 B、实际年龄 C、智力年龄 D、知识经验 14、下列不属于5——6岁幼儿特征的是()
A、认识依靠行动B、开始掌握认知方法C、开始接受任务 D、最初步的生活自理 15、《西游记》中描写的孙悟空的形象属于()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16、根据我国现实通行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4岁儿童属于() A、先学前期 B、幼儿中期 C、幼儿初期 D、幼儿晚期 17、1—1.5岁儿童使用的句型主要是() A、单词句 B、电报句 C、简单句 D、复合句 18、下列各项中是用来描述个性的词是()
A、自私自利 B、心胸狭窄 C、宽容大度 D、相貌出众 19、“童言无忌”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是() A、儿童心理落后的表现 B、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表现
C、超常的表现
D、父母表现不当所致
20、儿童最初的创造想象是() A、无意的自由联想 B、随意的自由联想 C、愿望性想象 D、情境性想象
21、幼儿()所形成的新形象,不仅可以是过去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是不可能有的形象
A、想象 B、印象 C、感觉 D、知觉
22、在幼儿的记忆中,()占主要地位,比重最大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动作记忆 D、语词记忆 23、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A、榜样 B、强化 C、挫折 D、父母的惩罚 24、亲子关系通常被分为三种类型(ABC)
A、民主型 B、专制型 C、放任型 D、溺爱型 25、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强调的是人的() A、社会性 B、自然性 C、共同性 D、差异性 26、发展幼儿的移情能力可以从()等方面入手
A、理解教育 B、表情识别 C、情景理解 D、情绪追忆 27、影响幼儿品德形成的外部条件有()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识 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 28、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有()
A、同情 B、关心 C、合作 D、谦让 E捐献 29、人的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30、测的一名儿童的智商为60,他属于()
A、正常儿童 B、智力超常儿童 C、弱智儿童 D、聋哑盲儿童 二、填空题
1、动机分为间接动机和直接动机,幼儿行动的动机往往是(),在学习和劳动活动中的动机主要是()。
2、意志包括三个基本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 4、婴儿最早的学习方式是()
5、在幼儿阶段儿童的内部动机以()为主 6、儿童个性中最本质最核心的是()
7、儿童合群性养成和独立性培养的最好手段是() 8、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幼儿为主
9、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二引起的情感称之为()。 10、注意的两个的主要特点是()和()
11、()是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2、儿童的动作发展先从()和()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到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在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13、人们按照预定目的,有意识的调节自己的行动客服困难的心理过程称为() 14、()及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语言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 15、矫正口吃的重要方法是() 三、辨析题
1、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在可逆性阶段时,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这时的儿童往往更多地从行为的动机而不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
2、孩子苦恼要玩具时母亲不予理睬这是惩罚。
3、教师为儿童搭建向上发展的平台,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儿童掌握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并为下一阶段的进步发展再构建平台,属于支架式教学。
4、“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体现的是创造性。
5、让儿童对已经学过的技能和行为进行反复练习,加深儿童对某个行为或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的方法是行为练习。
四、简答题
1、简述如何在活动中克服不良情绪
2、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3、简述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4、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五、论述题
1、试述如何有效培养幼儿的学习动机 2、试述影响幼儿行为改变的方法
心理学6—10章试题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C 2C 3C 4B 5A 6C 7D 8C 9A 10A 11ABC 12BCD 13B 14ACD 15C 16C 17A 18ABC 19B 20D 21A 22A 23C 24ABC 25A 26BCD 27ACD 28ABCD 29ABCD 30C
二、填空题
1直接动机 间接动机2明确的目的、意识调节行动、克服困难3稳定性和可变性4经典条件作用5好奇6性格7游戏8正常9道德感10指向性、集中性11能力12头部、躯干13意志14言语15消除紧张
三、辨析题
1、答:错误。皮亚杰认为,在公正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这时的儿童往往更多的从行为的动机而不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
2、答:错误。这是消退。消退是指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减弱或消失。
3、答:正确。
4、答:错误。体现的是学习迁移,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5、答:正确。
答案:1、(1)成人瑶善于发现与辨别孩子的情绪
(2)从幼儿的情绪表现来分析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
(3)要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
(4)注意对孩子积极情感的引导,让积极情感称为幼儿情感的主旋律,减少消极情感的产生。
2、(1)动作发展正常 (2)认知活动积极 (3)情绪积极向上 (4)人际关系融洽 (5)性格特征良好
(6)没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3、(1)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2)首尾规律 (3)近远规律 (4)大小规律 (5)无有规律
4、(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2)营造宽松的活动环境
(3)有意识支持并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4)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5)蒙台梭利的感知训练与幼儿的创造力 五、论述题
1、答:(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与求知欲 (2)重视活动中的游戏动机
(3)为幼儿学习创设安全,开放温馨的氛围 (4)让幼儿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5)运用适宜反馈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2、答:(1)强化法。强化是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2)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3)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
(5)惩罚法。惩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惩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时,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6)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分享
首次分享者:忘不掉的伤 已被分享12次 评论(1) 复制链接 分享 转载 举报 一、不定向选择题 (30分)
1、幼儿教育心理学对幼儿教育实践具有( )的作用。 A、描述 B、解释
C、预测 D、控制
2、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的主要学习定律有( ) A、准备律 B、因果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在加里培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心智技能是由( )几个阶段组成。 A、原型定向 B、原型操作 C、原型内化 D、原型转化
4、自我意识包括的成分有( ) A、执行成分 B、认识成分 C、情感成分 D、意志成分
5、西方流行的游戏治疗就是( )学派的游戏理论的应用,用于矫治儿童在精神上与行为中的问题。 A、复演说 B、同化说 C、元交际 D、精神分析
6、示范方式有三种:相向示范、围观示范、顺向示范。幼儿动作技能的学习采用( )方式较好。
A、相向示范 B、围观示范 C、顺向示范 D、三种结合
7、弗洛伊德认为,个性是一个整体,由彼此相关的( )构成。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忘我
8、发展学生的移情能力可从( )几方面着手。 A、理解教育 B、表情识别 C、情境理解 D、情绪追忆
9、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有( )几个基本特点。 A、目的性 B、未知性 C、认知性
正在阅读:
幼儿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8套)07-04
2018大学生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汇总)09-08
美国文学史(常耀信)超详细笔记(考研专用)American Literature Survey01-20
中国果酒市场发展趋势分析01-13
第七章 统计热力学基础11-18
武汉市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名录983家12-20
商业风险业务计划书(范文)(可修改版)08-29
必修二第二章+§26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及结构练习+11-01
麻家梁煤矿基本情况07-26
教育学考前1000题(10)10-1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模拟试题
- 心理学
- 幼儿
- 答案
-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图形的运动三教学设计
- 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工程部运作手册 DOC
- 如何筛查上消化道癌
- 网点转型方案
- § -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练习答案)
- 化工设计论文-第二组
- 天然气合成甲醇合成段的工艺设计
- 高岭土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备案-模板) - 图文
- 报表系统功能规格说明书
- 灌河大桥总体设计方案(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
- 江苏省口腔种植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 圆锥破碎机设计说明书
- 关于填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专业意见附表》的规定
- 新课标64篇默写高效训练组合题集
- 高三数学限时训练(数列)
- 凤阳导游词
- 高二化学期中试卷分析 - 图文
- 00015英语二 打印版 - 图文
- 本科课程(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规范
- 软件工程基础作业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