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章节练习

更新时间:2024-06-23 04: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章节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B、 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C、 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D、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 事物的普遍联系

B、 事物的一定、变化和发展 C、 事物的发展经过量变到质变

D、 事物的发展动力是事物内部矛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 A、 普遍联系的观点 B、 辩证法转化的观点

C、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 唯物主义的观点 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 唯物论的观点 B、 唯心论 的观点 C、 辩证法的观点

1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是: A、 结构性 B、 整体性 C、 层次性 D、 开放性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突出体现了系统论以下特点: A、 整体性 B、 结构性 C、 层次性 D、 趋优化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 事物的变化过程

B、 事物由旧质转化为新质 C、 事物的量变过程 D、 事物的运动过程 辩证的同一是:

A、 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B、 不包含否定因素的同一 C、 事物与其自身完全等同

D、 不包含任何差别的绝对的同一 主要矛盾是指:

A、 急待解决的、比较明显的矛盾 B、 促使事物发生根本变革的矛盾 C、 贯穿于事物发展始终的矛盾

D、 在复杂事物中居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运用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

2

论上应坚持: A、 均衡论 B、 一点论 C、 重点论 D、 二元论

“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的手”这句话体现了:

A、 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 辩证法的部分同整体的联系的观点 C、 唯心主义的观点

D、 事物内部矛盾性的观点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问题 B、 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问题 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表明: A、 个别完全包含在一般之中 B、 个别先于一般而存在 C、 没有一般就没有个别 D、 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是: A、 量 B、 度

3

C、 质

D、 关节点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事物的度是: A、 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B、 事物存在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C、 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D、 是保持事物自身存在的方面 事物的部分质变是指: A、 关键部分发生质变 B、 质变中量的扩张

C、 量变过程中阶段性变化和局部性变化 D、 渐进过程的中断,事物的突变 辨证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 A、 外在的否定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相结合 C、 纯粹的否定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即既克服又保留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 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 事物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A、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华,应全部继承 B、 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4

C、 保留一半,抛弃一半

D、 传统文化是封建糟粕,应全部抛弃 把“否定之否定”称为“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是:

A、 诡辩论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循环论的观点 原因是指:

A、 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 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 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 D、 引起某一现象的现象 因果联系是:

A、 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B、 前后相继的事物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C、 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D、 人们推论出来的联系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这是 A、唯物主义决定论的正确观点 B、神学目的论的错误观点 C、宿命论的错误观点

D、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观点 在现实中缺乏充分的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 A、 不可能性

B、 现实的可能性

C、 抽象的可能性

5

D、 具体的可能性

下列说法属于不可能性的是: A、 水中捞月 B、 海底捞针 C、 月中探宝 D、 延年益寿 事物的内容是:

A、 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 把事物内容联结起来的结构方式 C、 一事物区别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 事物内部包含的必然性的总和 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表明: A、 一种形式只为一种内容服务 B、 新形式只能为新内容服务 C、 旧形式只能为就内容服务

D、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坚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必须反对: A、 庸俗唯物主义 B、 折衷主义 C、 宿命论 D、形式主义

“认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的观点,犯了哪种错误: A、 唯心主义 B、 形而上学 C、 庸俗唯物论 D、 宿命论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者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上

6

A、 只承认必然性 B、 只承认偶然性

C、 即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

D、 有时承认必然性,有时承认偶然性 事物中的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是:

A、 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象,不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

B、 客观存在的是真象,主观想象的是假象 C、 从正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象,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

D、 表露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隐藏于事物内部的是真象

“一言以兴邦,一言以灭邦”的说法是: A、 否认必然性的非决定论观点 B、 否认偶然性的宿命论观点

C、 承认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辩证决定论观点

D、 只承认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A、 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B、 形而上学的思想 C、 诡辩论的思想 D、 相对主义的思想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 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7

B、 要把握事物的度

C、 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 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情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存在宇宙诞生时便已经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A、 唯心主义决定论

B、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C、 非决定论 D、 机械决定论

二、指出下列各句话所代表的哲学观点 1、“万物皆备于我”。 2、“理在气先”。

3、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4、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实物性。 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6、世界统一于物质,即统一于客观实在性。 7、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8、人每次都走进同一条河流。

9、人一次也不能走进同一条河流。 10、“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三、判断并改正: 1、“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2、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在于夸大意识对物

8

质的依赖性。

3、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对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不作回答。

4、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以个别代替一般。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运动观上的错误在于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6、相对主义运动观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

7、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就是一元论。 8、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的机能和属性。 四、辨析题:

1、 世界统一于存在。

2、 物质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3、 静止就是绝对不动。

4、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植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5、 哲学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6、 唯心主义否认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7、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包含了一切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 8、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9

章节练习(二)

一、 指出下列各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 1、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 凡物莫不相异。 3、 凡物有生必有毁。

4、 互相排斥的东西可以结合在一起,不

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5、 失败乃成功之母。

6、 领导工作要学会“弹钢琴”,不搞“单

打一”。

7、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8、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

无以成江海。

9、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10、 水涨船高,药到病除。

二、 判断并改正:

1、 度是维持事物质和量的极限。

2、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它概括了个性

的全部特征。

3、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就是看其

变化是否显著。

4、否定就是质变,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

5、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旧唯物

主义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0

三、 辨析:

1、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3、 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

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并不表现本质。

4、 矛盾的斗争性就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

争。

5、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

心。。

6、 质变优于量变。

7、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

过事物的度。

8、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四、 分析材料: 材料题(一)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分为两个相互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种观点是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第二种观点是活生生的??” 请回答:

1、这里所说的第一种、第二种发展观分别指什么?

2、这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与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11

材料(二) 材料(1):法国生物学家莫诺曾说过“只有偶然性才是生物界中一切革新和所有创造的源泉”,“进化的根基是绝对自由的,但又是盲目的、纯粹偶然性”。 材料(2):某一豆荚中结出几粒豆,某条狗的尾巴长几寸长。不多不少,不长不短,这些是必然的。 材料(3):按照万有引力定律,太阳系诸行星好象是以纯粹必然性循环往复,始终如一地运动着,似乎找不到什么偶然性。实际上,宇宙中无数天体,由于万有引力的普遍作用,它们都会以不同方式影响到整个太阳系的运动,使诸行星绕日旋转时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摄动或摆动,在必然性运动中表现出人难于觉察的偶然性。 请回答:

以上三个材料分别属于哪种哲学观点?哪一个是正确的?为什么?

材料三: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

12

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手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2)在市场开拓上下工夫:他门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

(3)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五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3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答案要点:

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14

章节练习(三):

一、 单项选择题: 1、 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2、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 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技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15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7、我们通过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 8、“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这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9、“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0、“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16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2、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二、辨析:

1、 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2、 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否认了绝对真理,也就否认了客观真理。

3、 承认相对真理就会导致相对主义。 4、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包含着相对性,但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

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6、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就具有绝对的、最终的意义。

17

7、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在于创造。

8、 经验是可贵的,但经验主义是错误的。 9、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10、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二、 思考题:

科学史上流传这类故事:牛顿偶然看见苹果落地,因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偶然看见蒸汽冲开壶盖,因此发明蒸汽机。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对这类现象进行分析。 三、 材料题:

1、迄今为止,人类已攻克了许多原先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破解了这些疾病产生的秘密并找到了治疗的办法,如霍乱、天花、肺结核等,但又不断遇到新的原因不甚明了的疾病如艾滋病、非典、禽流感等。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这种现象并指出它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2、第谷是丹麦著名的天文学家,他长期观测行星绕日运动,三十年如一日,共观察750颗星,并记录了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终究未能揭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

18

他的学生和助手开普勒,精于理论思维和数学推导,因而能够借助老师所积累的宝贵资料,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与此类似,法拉第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实验家,他积累了丰富的电磁感应的资料,但是他未能创造出自己的电磁理论。而麦克斯韦却在法拉第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麦克斯韦方程,麦克斯韦方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起构建了整个经典物理学。

请回答:上述材料对于我们的认识活动有什么启示?

练习(四):

一、 多项选择题: 1、 社会存在包括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全部社会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3、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

19

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C、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D、社会形态的更替是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的。

4、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5、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D、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6、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7、“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为它安排葬

20

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定了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8、“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9、“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种观点是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C、夸大个人作用唯心史观

D、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10、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二、 判断下列各题:

1、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于不排斥人的参与,但又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2、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说明人类社会发展服从于自然界的发展。

21

3、 从社会生活的本质来说,决定社会性

质、面貌和发展的是社会存在。 4、 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联系起来又区别

开来的基础是地理环境。

5、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血缘关系。

6、 在推动历史前进的合力中,杰出人物

的意志是主导力量。

7、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

三、辨析题:

1、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和政治思想领域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创造作

用是无限的。

4、 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

创造的。

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始终存在着矛

盾,就是一种生产关系刚建立时也是如此。

6、 上层建筑能否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

用,取决于它是否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7、 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任何个人在历

史发展中都是起作用的。

8、 人的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

22

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

9、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

动而已。

10、社会意识就是思想上层建筑。

四、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一):

马克思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恩格斯曾说过:“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试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谈话中阐述了唯物史观中什么重要原理?联系实际阐述该原理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

(1)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3

(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4)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问题:

第一: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第二: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第三: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并阐述唯物史观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个人历史作用的基本原理。

第四:结合材料(4)并联系现实分析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24

(三):耕地中毒:

江西省东北部有一条河叫乐安河。当地老百姓把乐安河称做生命之河。乐安河,乐安河,这条多年流淌的河养育着河两岸17个乡镇的10万人口,浇灌着4万亩耕地。河中名贵的鳊鱼、银鱼无忧无虑地畅游,清

澈的河水年复一年地流淌不息。乐安河带给人们欢乐和安定。

生命之河止步于20世纪70年代。30年的时间,生命之河成了灾难之河。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德兴铜矿、德兴铅锌矿、大茅山铜矿、富家钨铜矿、江西有色金属冶炼厂矿山企业的开工,大量含酸和重金属离子的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中。乐安河水变浑了,变味了。鱼儿大量死亡,水质迅速变坏。乐安河遭受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污染。河水污染使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和土壤受到严重破坏。

最先受到损害的是当地老百姓。10年后,直接饮用乐安河水的群众发病率明显提高,肝功能异常者显著增加。10年来当地的青年没有一个能在征兵体检中闯过肝功能这一关。污染的河水严重地损害了人的肝脏,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人体血液重金属中毒的明显症状。

河水污染害了人,也没有放过土地。据土壤专家对河两岸的土壤分析,土壤的酸度平

25

均是4到5.5之间,土壤里重金属元素铜、锌、铅等严重超标。土壤专家介绍,农作物一般适宜在酸度为6到9的环境里生长。当酸度低于4时,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甚至可能使庄稼颗粒无收。乐安河边的土地显然受到很大损害,减产的耕地面积达到3万亩,绝收的l万亩。其中6000多亩耕地因土壤侵蚀十分严重,已经十几年颗粒无收。这意味着当地至少有1万人失去了生存的资本。这里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土地就是农民的饭碗。当地农民把土地视为自己的生命,他们一代又一代,年复一年辛勤地在这块土地上劳作,养家糊口。如今,他们没了土地,即便现有的土地也染上了“毒”,他们将如何生活?几座矿山毁了几万人的饭碗,土地“中毒”让百姓痛心。 讨论:

(1)结合案例说明自然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练习五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

A、具体劳动为尺度 B、简单劳动为尺度

C、复杂劳动为尺度 D、个别劳动为尺度

26

2、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 D、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3、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4、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的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27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8、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9、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10、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11、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 B、实际发

28

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12、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之一是

A、I(V+M)=IIC B、II(V+M)=IC C、I(V+M)>IIC D、II(V+M)>IC 13、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工资的实质是( )

A、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B、工人出卖劳动力的价格

C、工人劳动的报酬 D、工人通过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13、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对外交往职能 14、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A、民法 B、宪法 C、刑法 D、行政法

1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学、历史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B、所有权

29

是所有制的基础

C、所有制决定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2、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A、凝聚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 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4

关系是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 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

30

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D、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7、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这是因为 A、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B、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C、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D、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8、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 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D、创造出剩余价值

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

31

成的提高会导致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利润率的提高

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的降低 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11、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1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

A、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 D、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主要剥削形式

13、下列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 A、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 B、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C、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D、资本主义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14、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

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D、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1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A、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B、政治组织形式

32

C、选举制度 D、政党制度

三、辨析题:

1、商品的价值源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2、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

4、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5、资本不仅是一种物,而且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6、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

3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3f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