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11 05: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题 课型 观察物体( 例1 例2) 新授课 课时 总第 2 课时 第 1 课时 知 识 与 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技 能: 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过 程 与 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习目标 方 法: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情 感 态 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度 价 值 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观 教 学 重 点 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若干个正方体、画有积木图形的图片两、三张、方格纸 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 复习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并动手拼一拼。 教 学 难 点 教 学 准 备 教学 方法 学法 指导 前 置 性 作 业

学 习 交 流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积木图片)同学们,大家喜欢搭积木吗?你们看,只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能用积木搭出各种各样的图形。今天我们也一起来搭一搭。 (板书: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1:按要求摆一摆。 解决问题(1):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 的图形。 (1)学生动手拼摆,并与同伴交流摆法。 (2)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三种摆法: 解决问题(2)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 (1)学生动手拼摆,在小组中交流摆法。 (2)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多种摆法,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提问:通过拼摆,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虽然摆法各不相同,但只能添加到前面或后面, 不能添加到上、下、左、右面。 2、教学例2。 出示例2:你能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图形吗? (1)动手操作,让学生根据例题提供的从正面看、左面看、上面看的图形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与同桌交流摆法。 (2)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呈现多种图形。 提问:通过刚才的拼摆你有发现了什么?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一旦确定了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的图形,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也就确定了,也就是说本题只有一种摆法。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

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2.第2题: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再组织交流摆法。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第(1) 题中有多种不同的摆法,第(2)题是不能确定5个小正方体怎么样摆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 教材第3页练习一4-5题 2、完成同步练习。 作业 3、 从( )面看 从( )面看 从( )面看 课堂反馈

课题 观察物体练习 总第 2 课时 课型 知 识 与 技 能: 第 2 课时 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练习课 课时 学习目标 过 程 与 方 法: 情 感 态 度 价 值 观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教 学 准 备 教学 方法 学法 指导 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若干个小正方体。 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 前 置 性 作 业 1、观察 ,从正面看有( )个正方形,从上面看有( )个 正方形,从左面看有( )个正方形。 2、分别画出上图从上面、正面、左面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一、复习铺垫: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的一些知识,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在从一个和多个方向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二、基础练习: 1、第3、4题学生自己独立练习,再交流。 对于第4题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请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的。 2、第5题:可以让学生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3、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学 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习 5个??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交 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流 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过 4、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根据题意摆一摆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程 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讨论。 三、提高练习: 1、同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是不是相同的呢?从不同方向看呢? 2、小华从什么方向看到的 3、用小正方体拼一个立体图形,使得从左面看和从上面看如下图,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几个小正方体。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指名回答,一起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的重点: 通过三个面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只有一种可能。 2.当想象不出来的时候,用小正方体摆就变得简单了。 1、 教材第3页练习一6-7题 2、完成同步练习。 3、 是由( )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搭的图形,从正面 作业 看是( )。 课堂 反馈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因数与倍数 课时 总第 8 课时 第 1 课时 知 识 与 1、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技 能: 2、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学习过 程 与 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目标 方 法: 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情 感 态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度 价 值 观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教 学 准 备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小黑板、常规学具 教学 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方法 学法 指导 前 置 性 作 业 交流、合作 1、复习乘法口诀。 2、用乘法口诀求商。 6÷2= 16÷4= 18÷2= 45÷9= 36÷4= 28÷4= 81÷9= 64÷8= 24÷3= 54÷9= 21÷7= 72÷8=

学 习 交 流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教材第5页例1。 12÷2=6 9÷5=1.8 30÷6=5 2÷3=0.6 26÷8=3.5 19÷7≈2.71 20÷10=2 21÷21=1 63÷9=7 (1)观察。 引导: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都是除法算式) (2)分类。 引导: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 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 12÷2=6 20÷10=2 30÷6=5 21÷21=1 63÷9=7 第二类 9÷5=1.8 19÷7≈2.71 2÷3=0.6 26÷8=3.25 2.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二、探索新知: 1.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教学例1) (1)教师引导。教师指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2)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3)深化认识。 师: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例如,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 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如果a÷b =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教学例2)出示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 学生独立思考。

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18÷1=18,l和18是18的因数;18÷2=9,2和9是18的因数; 18÷3=6, 3和6是18的因数。 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即18的因数有:1,2,3,6,9 ,18。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 明确: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4)即时练习。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也可以表示如下: 老师举错例。 (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让学生举例说明因数和倍数这两个数概念。 2、让学生举例说明找原因和倍数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7页第2题。 作业 2、把下列数按要求填入圈内。 28 35 40 55 10 84 95 78 53 90 4的倍数( ) 6的倍数( ) 课堂 反馈

课题 课型 知 识 与 技 能: 情 感 态 度 价 值 观 课时 总第 课时 第 课时 学习目标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教 学 准 备 教学 方法 学法 指导 前 置 性 作 业

学 习 交 流 过 程 作业 课堂 反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2g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