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忠同志在淮安市第六次党代会上发表报告

更新时间:2023-06-05 11:3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抢抓新机遇 再创新辉煌

为加快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淮安而努力奋斗

——刘永忠同志在淮安市第六次党代会上发表报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淮安市第五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淮安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全力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淮安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重大机遇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选举产生中共淮安市第六届委员会和中共淮安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发奋图强,为加快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淮安而努力奋斗。

一、回顾五年奋斗历程,淮安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过去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务实苦干,扎实推进“五大建设”,全面完成了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全市科学跨越和谐发展的新局面,淮安正日益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又好又快、再上台阶、确保前列,坚持扩张总量和转型升级两手抓,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全市经济总量实现翻番达到1388亿元,财政总收入先后突破三个百亿元关口达到31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省前列,呈现跨越赶超的强劲势头。产业升级取得突破,重点培育的特钢、

IT、盐化工新材料、食品、节能环保五大千亿元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突破20%,新能源、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荣获“中国新盐都”称号,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淮安出口加工区、中国淮安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国字号园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以及乡镇工业集中区、村创业点等四级联动的发展平台逐步完善,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初步建立;服务业发展迅猛,占GDP比重提高到39.3%;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年销售超10亿元县域农业主导产业11个,创成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件、居全省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与参加农户数均位居全省前列。开放型经济异军突起,台资、浙商集聚新高地加速形成,特别是富士康科技城、台玻、天淮大无缝钢管等一批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外交流与合作活跃开展,国际友好与交流城市达40余对。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0%以上,获批苏北第一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县域经济实力迅速壮大,7个县(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所有乡镇财政收入均超千万元。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加快特色城镇化步伐,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秉持“经典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理念,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完成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中心城市建设累计完成投入995亿元,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80平方公里扩大到12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50.8%。加快建设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以及生态新城、清河新区等功能片区,相继实施了一批体现品位、彰显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和生态绿化精品工程,一批先进业态和知名品牌抢滩进驻,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谐城管”经验在全国推广。高起点规划建设县城,大

力发展小城镇,统筹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淮安涟水机场建成通航,盐河航道“五改三”工程、宿淮铁路开工建设,高速公路在苏北率先联网成环,立体式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淮河治理、南水北调等重点水利工程扎实推进,有效提升了全市防洪保安能力和水资源保障水平。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扎实推进亲民淮安建设,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着力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被征地农民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在全国率先实施特困群体助保工程,在苏北率先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建立城乡尊老金制度,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城乡群众享受更加均衡和优质的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均等化和教育现代化创建成效明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淮医品牌形成集聚效应,食品药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创新实施共有产权住房保障模式,8个县(区)全部创成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区),荣获“梅花奖”、“白玉兰奖”、“兰亭奖”等一批国家级文化艺术奖项,实现奥运金牌、残奥奖牌零的突破。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畅通群众利益诉求八条通道,建立阳光信访体系,近几年进京赴省上访一直是全省较少的几个市之一;深入开展平安淮安创建活动,社会治安持续好转,市和8个县(区)连续三年被命名为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市、县(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1+3”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在全国推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促进全面进步,统筹推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民主团结和谐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人大、政协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壮大。民族、宗教、对台、党史、关工委、老促会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

残联等群团工作取得新成绩。加强一府两院建设,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支持审判、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富有成效,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明显增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二连冠”。组织开展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区)创建活动,有序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推进,对外宣传工作成效显著,组织开展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纪念活动,进一步打牢了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生态淮安建设扎实推进,6个县(区)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城市环境综合质量保持全省前列。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强化政治保障,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建好周恩来家乡”目标,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主题实践活动,形成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实践一线培养锻炼干部,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人用人满意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按照“四个100%”要求实施新一轮强基工程,基层组织建设得到有效加强。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三进三帮”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大源头预防腐败工作力度,建立具有淮安特色的惩防体系,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过去五年,我们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等种种考验,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在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我们不断加深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经验。五年来的奋进历程深刻启迪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实践。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是实

现科学发展的前提。几年来,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五大建设”、“借港出海”、“三靠”等重大战略,走出了切合淮安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将思想解放的成效转化为又好又快发展的实际成果。必须坚持奋发有为、跨越争先。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勇争一流的目标追求,是跨越赶超的重要保证。我们树立“全国有亮点、全省争进位、全市争先进”的鲜明导向,引领全市广大干群开拓进取、勇攀新高,涌现出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文化体制综合改革、农村15分钟健康服务圈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亮点,开创了各项工作新局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民。我们把“三看”既作为衡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形象要求,也作为交给广大群众检验和监督的三把尺子,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一切从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出发,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为各项事业发展筑牢了根基。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狠抓落实。我们始终把真抓实干作为工作导向和要求,通过开展重大项目定期观摩、领导干部“三进三帮”等活动强力推进工作落实,切实把党员干部的精力和注意力引导到抓发展、促和谐上来,保证了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事业兴旺,关键在党。只有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才能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淮安科学跨越发展的现实优势。

五年的团结奋斗,我们书写了淮安科学跨越发展的新篇章,奠定了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更快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些成绩和经验的取得,要归功于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要归功于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团结奋斗。我们要铭记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要铭记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携手合作,要铭记驻淮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驻淮各单位和广大老同志、老干部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

代表中共淮安市第五届委员会,向所有为淮安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社会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抢抓用好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机遇,奋力开创淮安未来五年科学跨越发展新局面

在我们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的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将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升为省级战略,为我们推动科学跨越发展吹响了前进号角、注入了强劲动力。支持淮安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从加快苏北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对建设好周恩来家乡的关爱和厚望。全市上下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意见》要求,用足用好政策,奋发进取、改革创新、狠抓落实,以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切实把省委省政府的重点支持转化为淮安科学跨越发展的强劲态势。

从战略高度谋划和推进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关键在于显著提升城市的要素吸引力、产业集聚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苏北全面振兴加快推进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更好更快,城市地位作用和辐射带动功能必须更高更强,尽快成为引领区域经济活动的龙头、集聚整合资源要素的枢纽和社会服务、文化发展、生态建设的高地。对照这样的标准和要求,一方面,我们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五大建设”的加速推进,许多方面已经打下了较好基础,保持了良好态势。另一方面,更要清醒地看到,“欠账”仍然很多,经济总量不大,新型工业化水平较低,产业支撑作用不强,城市综合实力亟待提升;城镇化水平滞后,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城市综合承载力亟待增强;城市核

心竞争力不足,科技创新、开放程度、综合服务等与周边城市相比还不具备明显优势,城市功能亟待优化;群众收入增长不够快,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较多,干部作风、工作效率以及领导科学发展水平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不能完全适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提高。总之,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城市容量,无论是外部影响力还是内在功能,目前还没有达到一个区域中心城市应有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和综合服务能力不够强。真正建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还要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斗。为此,我们必须把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信心和干劲激发出来,瞄准定位,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全力突破,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开创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的生动局面。

按照省委省政府“六个加快”要求全力推进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是今后一段时期统领淮安科学跨越发展的总战略,也是我们义不容辞、必须切实担负起的历史重任。今后五年,我们要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贯彻“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的决策部署,紧扣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宏伟蓝图,全力落实“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幸福指数同步提升”总体要求和“总量翻一番,财政超千亿,建成生态市,全面达小康”奋斗目标,把增强实力、做优环境、改善民生作为主攻方向,坚持跨越发展不动摇,确保发展的强劲势头、经济增幅继续位居全省前列,产业实力更强、成为长三角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和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统筹发展不动摇,确保城乡环境更优、面貌更美,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态水城、工业新城特色充分彰显,功能品位全面提升,在苏北率先建成全国生态市,基本达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标准;坚持和谐发展不动摇,确保群众生活富裕、更有尊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进程中,全力打造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富庶美丽幸福新淮安。

(一)全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力打造富庶新淮安,筑牢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经济基础

加快发展、增强实力,是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首要任务和根本之策。要坚持在加快发展中抓转型,在加快转型中促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速度更快、质量更高、效益更好。

以推动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加速壮大综合经济实力。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一要加大新增长点培育力度。牢牢扭住项目建设之纲,着力引进和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强化龙头企业培育、中小企业扶持,加大企业上市指导服务和政策扶持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实现企业上市10户以上,加快形成一批“旗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到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超8000亿元,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150户、超100亿元企业10户、超500亿元企业1户以上。二要加快构建淮安特色工业产业体系。依托现有良好产业基础,全力实施千亿元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双倍增五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6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把富士康科技城及出口加工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盐化工园区建成产业配套的盐化工新材料集聚区、特钢产业园建成全国一流的特钢专业园区。三要努力实现县乡工业突破。突出抓好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培育县(区)百亿元工业主导产业,全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力的特色经济板块,到2015年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销售收入超2000亿元,有6个县(区)分别超1000亿元。坚定不移推动乡镇工业集中区、村创业点建设,到

“十二五”末新建标准厂房600万平方米,实现工业销售收入600亿元,规模列统企业达到600户以上。

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加快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跨越。充分运用现代装备、科技理念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一要积极推动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做大做优五大百亿元特色产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大力支持袁隆平院士在我市创办的国家水稻科研基地建设,推动优质农产品规模生产,到2015年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达15%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进一步放大盱眙龙虾、淮安红椒、洪泽湖大闸蟹等特色品牌效应,全面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要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思路,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继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向产前、产后环节合作延伸,使农民更多地分享发展成果。到2015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超150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组农户比例达65%以上。三要切实增强农业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推进综合开发,着力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力加快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支持金融部门调整农业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社会化新型农技服务模式,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生产全程化社会服务体系。

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落实服务业提速计划,促进服务业增速明显加快、比重明显提高、结构明显优化,到201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100亿元。一要促进现代服务业与

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产业关联度高、与淮安先进制造业相适应的物流运输、金融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依托交通枢纽优势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区,运用物联网等技术提升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业,推进企业物流向“第三方物流”转变,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扩大金融业规模总量,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全面提升现代金融服务层次;依托各类技术中心,不断拓展区域售后、工程技术研发等服务领域,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优质配套。到2015年,力争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二要全力打造区域性商贸商务中心。按照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目标定位,突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淮海中心商业区等功能区建设,加快实施雨润、苏宁、现代国际新城等商贸龙头项目,全力打造苏北领先、富有影响力的现代商务核心区。以引进国际一线商贸企业、一线品牌为抓手,进一步加快商贸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带动服务业整体品位的提升。明确城市市场功能定位,重点打造一批年成交额百亿元以上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大市场,大力发展“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进一步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三要加快新兴服务业集聚。扶持淮安软件园、淮安(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洪泽安芯智能港等载体建设,努力打造以动漫软件及服务外包为特色的区域性创意设计中心。加快城市综合体建设,积极培育创意楼宇、研发楼宇、总部楼宇等,着力推动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引导发展家庭服务业,加快形成便捷、优质、人性化的社区生活服务圈。充分发挥名城名人名菜名湖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淮扬美食、大湖风光、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建成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全国知名旅游城市。

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科技创新能力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着力强化创新体系

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到2015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一要更加注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切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带动全社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力争到2015年创建国家、省级创新型领军企业10户以上。二要更加注重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坚持把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运用高新技术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五大千亿元主导产业转型高端发展,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和高端产品开发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技术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相融合。三要更加注重产学研成果转化应用。切实加大科技招商力度,主动加强与名院名所名校名企的对接,着力加快国家级盐化工检测中心、盐化工科技研究院和中科院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建设,提高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等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体系。

以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重点,充分激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开放是发展龙头,改革是活力源头。要全方位实施“借港出海”战略,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策应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不断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加快区域合作和国际化步伐,全面推进对台经贸合作,深入开展对浙招商,加强对央企、省企、名企的招商,主攻大产业项目和龙头项目,全力打造台资集聚、浙商投资、产业转移三个高地,确保“十二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120亿美元。二要进一步优化载体建设。推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次创业”,努力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率提升转型,从优惠政策驱动向综合服务功能创新转型。高标准推进淮安工业园区、盐化工园区建设,积极打造工业新城。加强各县(区)省级开

发区以及台湾农民创业园、盱眙凹土科技园等各类特色园区建设,不断增强集聚功能和吸纳能力。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和功能完善,力争出口加工区升级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三要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深入推进行政管理、财税金融、社会事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着力培育一批民营大企业、大集团,到2015年民营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达70%以上。

(二)全面提升城市品位,着力打造美丽新淮安,形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独特魅力

城市功能品位直接影响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带动力。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城市,既塑造城市之形,又铸就城市之魂;既扩大规模、增强功能,又培育特色、彰显气质,使淮安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宜业宜居城市。

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化以城带乡的总体思路,加大改变面貌、提升形象、完善功能的力度,进一步将城市文明、城市服务、城市生活引向小城镇和新农村,不断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一要突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严格按照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遵循“组团相间、生态相连”建设要求,构筑布局科学合理、内在联系密切的城市发展框架。高质量开发生态新城,进一步做优清河新区,加快清浦新城建设,促进淮阴区、楚州区、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主城区整体联动,中心城区在“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中实现一体化发展,空间布局、服务功能、承载力和辐射力全面提升。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180平方公里,人口达160万。二要加快推进县城和镇村建设。按照与中心城市功能互补的原则和“一县一特”建设思路,推动县城进一步拉开框

架、做优功能,彰显涟水教育生态城、洪泽湖滨生态城、盱眙山水旅游城、金湖水乡园林城特色,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中等城市,促进淮安城市群快速崛起。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构建职能分工合理、等级规模优化、空间分布有序、特色优势互补的网络化城镇体系,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实现小城镇建设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合理确定中心村的数量和布局,循序渐进抓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三要切实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现代交通畅达便捷城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大交通,完成宿淮铁路、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加快连淮扬镇铁路建设,争取淮安机场早日开放一类航空口岸和开通淮港、淮台航线。积极实施城市交通“畅通工程”,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加快改造城市主次干道和支路系统,形成快速便捷的现代交通体系。着力完善干线公路建设,提升乡镇公路等级和通达率,力争重点中心镇通一级公路、特色小城镇通二级以上公路。加强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和应急防灾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和保障力。

坚持彰显特色,着力提升城市品质。特色对一个城市的影响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淮安的特色资源得天独厚,我们要充分挖掘,走特色建城、特色兴城之路。一要做活城市水系,彰显水城魅力。着力打造里运河、古黄河、大运河、盐河风光带,努力展现“四河碧水穿城过,八岸风光美如画”的城市风采。全面优化城乡河湖水系水质,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全面实施白马湖退圩还湖工程,建设主城区第二水源地。开工建设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成南水北调、入江水道淮安境内工程,加强湿地保护和景观建设,真正让水资源成为造福百姓的宝贵财富。二要做好文脉传承,彰显人文风貌。充分发挥古城、名人的优势,注重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的有机融合,在改造提升老城区过程中,更大力度保护古宅名

园和历史街巷等历史遗存,重点加强楚州古城、洪泽湖古堰、盱眙大云山汉墓的保护与开发,努力形成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城市形态。三要做优人居环境,彰显生态优势。围绕建成生态市目标,扎实开展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深入推进生态村、生态乡镇、生态县创建,到2015年实现县乡村创建全覆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成一批低碳示范区和生态工业示范区,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城乡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深入推进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三清”工程,认真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污染问题,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坚持文化引领,切实增强城市软实力。文化是城市之根、文明是城市之魂。要着力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铸就更具时代特征的城市品格。一要积极繁荣文化事业。完善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措施,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文化艺术发展,更多地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着力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成淮安大剧院、广播电视调频发射塔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全面系统整理传统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和保护淮海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打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二要着力壮大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各类资本进入文化领域,进一步拓展文化发展空间。深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做大做强报业集团,加快组建广电传媒集团和市演艺集团,扶持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努力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三要大力弘扬文明新风。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弘扬以周恩来精神为代表的亲民文化、

以《西游记》文化为背景的创新文化和以大运河文化为基础的开放文化,培育亲民为民、创新创业、开明开放的社会风尚,让文明新风吹遍淮安大地。

(三)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着力打造幸福新淮安,增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群众认同感

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践行周恩来总理亲民爱民理念,让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过程,成为全市人民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提升幸福的过程,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幸福指数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高度关注民生改善,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群众。坚持富民优先,大力落实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千方百计广开就业门路、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以创业、就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确保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六年倍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在稳定扩大社会保障面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城乡低保统一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探索建立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进一步提高老年人优待、孤儿保障、特殊困难残疾人救助水平,让每一个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都能得到保障。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逐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确保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GDP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收入增幅。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坚持每年兴办十件民生实事项目,着力解决好物业管理水平较低、老居民小区环境较差、城市停车难停车贵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让群众生活更加舒心安康。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推进教育均衡化,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

转变,精心打造“学在淮安”品牌,着力构筑苏北教育高地。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新农合补偿比,不断扩大淮医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努力让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设全省乃至全国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确保广大群众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放心药品。精心办好第十八届省运会,将其办成一届展示淮安形象的体育盛会。加快发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增强家庭发展能力。 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让社会更加平安和谐。按照“1223”要求,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扎实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推动城乡社区基本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互联网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全覆盖。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预警等机制,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创新设立电子网络信访服务中心,及时依法处理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及建议。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平台和队伍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处臵能力。深入开展平安淮安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提升大调解水平,健全大防控体系,确保社会安定、群众安宁、生活安康。以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坚决预防和杜绝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

着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让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相统一,支持人民代表大

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加强法治城市建设,积极开展法治县(区)、法治乡镇(街道)创建活动,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大力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切实规范行政行为,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建设法治政府。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的团结合作,切实做好对台、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进一步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凝聚各方面力量共谋淮安科学跨越发展大业。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进一步加强党管武装,积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路子,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带着感情和责任抓好双拥工作,夺取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

三、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加快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淮安提供坚强保障

加快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淮安、打造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党的领导是关键。要以胡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大力实施党建工作创新工程,使各级党组织成为推动淮安科学跨越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以学习型党组织创建为载体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领会胡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宣传普及,不断巩固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理论宣讲、在线学习等制度,广泛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带动学习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思想解放,引导干部树立世界眼光、战略思维,鼓励干部不拘一格、开拓创新,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发

展大跨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争相作为、争创一流、争先进位,真正做到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为全市又好又快发展多作贡献。

(二)以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为关键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不断增强党的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要进一步明确全委会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完善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保证党代表权利得到有效行使。扩大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进一步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全面推行基层党务公开,完善以村民(代表)会议、党员大会、党群议事会为主要方式的农村基层重大事务民主决策机制。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在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同时,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确保政令畅通。

(三)以提升能力素质为重点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着力造就领导科学跨越发展的骨干力量。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注重在基层一线、经济建设主战场和艰苦环境中培养锻炼干部,真正把那些推动科学发展有思路、有能力、有实绩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和干部交流力度,完善地方党委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和“三责联审”工作机制,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注重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加大年轻干部选拔使用力度,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充分发挥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按照学以致用的要求,继续抓好干部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十大人才工程”,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创造集聚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抓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树立清廉为民良好形象。党风廉政建设事关人心向背。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臵,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惩治和预防腐败“两手抓、两手硬”,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教育、权力运行监控、预防腐败、纠风和惩治腐败“五大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具有淮安特色的惩防体系。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深入开展“周恩来故乡倡廉工程”,筑牢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防线。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提高反腐倡廉法治化、制度化水平。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推进权力阳光运行,扩大民主监督渠道,坚持和完善领导班子决策议事规则,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切实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对腐败案件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决不让腐败分子逃脱党纪国法的惩处。完善政(行)风热线和信访直通车等制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努力以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五)以创先争优为统揽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夯实执政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健全长效机制,持久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创先进的浓厚氛围。按照“四个100%”的要求,创新党组织设臵方式,健全基层组织体系,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农村、社区、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等领域有效覆盖并充分发挥作用;创新基层党组织书记选拔方式,大力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强、科学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努力造就高素质带头人队伍;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在农村深入开展“三定三评三挂钩”活动,在社区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式管理模式、促进机关高校和驻区单位与社区开展党建共建,在非公企业完善“双跟进四转换”工作机制、扎实

开展“双支持”活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关心关爱青年,强化党建带团建工作,为党的事业打牢青年群众基础。

(六)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加强作风建设,更加广泛地凝聚党心民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按照省“三解三促”要求深入开展“三进三帮”活动,广泛问政问需问计于民,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取更多福祉。坚持勤勉敬业、高效服务,认真践行101%服务理念,积极推行绩效管理,加强群众评议和问责考核,促进机关干部改进服务、提高效能。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将更多财力用在支持发展上,用在改善民生上,用在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做到学用结合、真抓实干,确保市委市政府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安排的每一项重点工作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同志们,发展蓝图催人奋进,跨越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奋发进取,为加快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淮安、早日建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2e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