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重点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4-04-25 23: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学基础重点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教育:

广义的教育:在社会中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属于教育。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教育。 狭义的教育:一般狭义的教育指的就是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系统影响活动。

人的发展: 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也有质的。 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组成部分:身心素质、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观,持这种教育目的观的主要是19世纪后期的一批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德国哲学家那托尔普、法国思想家涂尔干、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等人。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的人就是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个人本位论:持这种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有不少人,如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奇等。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天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个人本位论。 课程: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路径。 学科课程: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活动课程: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合应该具有的感情体验;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一种对周围事物、事件的态度的形成;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对周围经济利益、金钱的看法。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成果。 教学: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直观性原则:教学中要利用直观教具,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表象,为形式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讲授法:这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是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学校讲演法的总称,多用于传授新知识。

谈话法:这种方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对话的

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班级授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测评与反馈。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课堂作业与评议以及书面测验等,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其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以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质量,而不强调成绩的评定。

德育:也即道德教育。学校德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说服: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方法的实质在“服”而不在“说”。说服方法要求的是“以理服人”,学生“心领神会”、“心悦诚服”,而不是“以势压人”,“我说你听”、“我打通你”,“我说得越多你的认识越高”。

陶冶: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榜样: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良好的环境里,榜样能给学生以正确方向和巨大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但在缺乏制度、纪律和正确舆论的环境里,榜样的作用则将受到局限。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现代教育有哪些特点?

? 教育与社会生产联系日益增强 ? 自然科学的内容增加 ? 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产生 ? 教育的民主性 ? 比较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形成

影响人的发展有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各起什么作用?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环境: 环境影响人的发展,但不决定人的发展 教育: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具有较强的计划和系 统性和高度的组织性

? 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利用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 ? 学校教育有一支经过专门培训的师资队伍 ? 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规律?教育如何适应这些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尊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施教;尊重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关注年龄特征,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教育对象复杂;教育任务多样;教育影响多样。示范性:教育内容;教育言行;教育手段。创造性:教育对象特殊;教育环境多变;教育方式灵活。长期性:培养人 《教师法》对教师权利和义务分别做了哪些规定? 权利:

a、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b、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c、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d、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

e、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f、参加进修或者其方式的培训。 义务:

a、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b、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c、对学生进行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d、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向全面发展; e、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f、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 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 2. 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 校本培训 、教师发展学校培训

3.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 现代学生观的内容。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学生是具有能力性、主体性的人,学生是独特性的人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间接性。 引导性。 发展性。 巩固性。 教学过程是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追寻和实现目标的过程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贯彻的要求:坚持统一要求,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深入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和个性特点,处理好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正确对待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一堂好课的标准。 1、明确教育目的

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5、组织好教学活动 6、布置好课外作业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缺点:一刀切,不能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创造力的培养 ;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

德育过程的特点或规律。

? 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发展过程 ? 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在集体中教育的教育原则。

(1)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教师要确立集体的奋斗目标,发展壮大积极分子队伍,培养正确的舆论,积极指导学生开展集体活动,以形成健全的班集体。

(2)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使学生通过集体活动,养成遵守集体纪律和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和情感。

(3)加强个别教育。使个别学生的进步,影响和促进集体的发展壮大,把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结合起来。 如何转化后进生。 ? 必须确立正确教育观

? 以真挚的感情热爱后进生

? 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潜藏“闪光点” ? 对后进生教育要不怕反复,要持之以恒

? 对后进生的教育,还需要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主动及时地调整教育内容、方法和 步骤

《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8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指导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是什么?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什么?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实现途径是“三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三、论述或案例题(每小题15分,共2题,共30分) 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1、友善的态度;2、尊重每一个人;3、耐性;4、兴趣广泛;5、良好的仪表; 6、公正; 7、幽默感;8、良好的品性;9、对个人的关注;10、伸缩性;11、宽容;12、颇有办法。

什么是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是什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哪些策略?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 特征:互尊互爱、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策略: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 全面关心学生、3. 以身作则、4. 发扬教育民主、5. 处理好师生矛盾、6. 控制好自己情绪

提高教师素养是构建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 以生为本是构建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

师爱艺术的创新是构建师生关系的不竭动力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构建师生关系的有力保障 阐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备课: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考虑教法

上课:1、明确教育目的;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5、组织好教学活动;6、布置好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内容符合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份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要求明确,规定完成时间,给予必要指导;教师要按时认真检查和批改作业;

课外辅导: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2、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启发性教学原则。

含义: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要求:1、循循善诱,调动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生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2、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探究的能力3、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4、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含义:要求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去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的要求:1、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2、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把教学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4、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防止和克服两种片面性

长善救失的德育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对学生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既要看他们过去的表现,也要看后来的变化和现时的表现;要看到优秀学生的不足之处,还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以促进他们的转变。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为教育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要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根本的一点在于调动其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获得长足的进步。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引导学生长善救失,固然需要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主要靠学生自我教育、自觉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然而,青少年学生往往不易正确评价自己,或评价过高,骄傲自满,阻碍进步;或评价过低,自卑不已,无法振作。所以,要帮助学生善于虚心听取父母、教师、同学等各方面的意见,善于解剖和正确评价自己,能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自觉进行反省与反思,为自己的有点而自豪,为自己的缺点而自责、内疚,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26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