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庄中学校本教材精编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10 02: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试用

天津市辛庄中学校本教材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天津市辛庄中学校本教材编委会

总 编:辛宪祥 刘朋基 副 总 编:商木彬 刘宝红 主 编:杨庆松

编写人员:辛宪祥 刘朋基 商木彬 刘宝红 王洪臣 孙永顺 杨庆松

孙洪仁 王琳

(2011届张志雪、李鸿喆等部分同学参与了图片和文字资料收集)

版面设计:邢海祥 王霞 封面设计:杨庆松 王霞

·0·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目录

一、辛庄地区历史 ················································1 二、辛庄地区地理位置·············································4 三、辛庄地区古迹 ················································5 1、慈云寺 ·····················································5 2、贝壳堤 ·····················································8 四、辛庄地区教育 ···············································10 1、辛庄中学 ··················································10 2、高庄子小学 ················································15 3、高庄子明德女子小学·········································19 4、白塘口小学 ················································21 5、辛庄小学 ··················································22 五、辛庄地区名人 ···············································23 1、李德清 ····················································23 2、孙树人·····················································24 3、李平凡·····················································25 4、李吉顺·····················································27 5、蒋大为·····················································29 六、辛庄地区部分自然村的历史 ···································31 1、辛庄·······················································31 2、柴家圈村···················································31 3、白塘口村···················································31 4、高庄子村···················································33 5、继泰村·····················································33 6、上小汀村···················································35 七、辛庄地区民俗················································36

·1· 1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一、辛庄地区历史

据《天津近代史》记载,辛庄地区成陆时间在四千年前。

根据1957年、1978年中国科学院两次对以白塘口为中心,北至张贵庄,南越巨葛庄、沙井子到黄骅市的武帝台这一贝壳堤的考证,早在三千五百多年前就形成陆地。另根据贝壳堤建明一带挖掘出土的铁制农具,铜箭头、以及墓葬群等文化遗产证明:辛庄镇在西周时期(公元前七七O年以前)就有了人烟,是南北水旱交通要道。 北宋时期海河为宋辽边界,公元989年,朝廷派官兵开发此地,明朝 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89年)朝廷派官兵开发此地家业,其中建有“白 塘口围、辛庄围”。 1725年3月7日,清朝把天津三卫改为天津州,隶属河间府。很快 又改为直隶州,辖武清、静海、青县,何庄子、双港、辛庄、咸水沽一带 属静海县。 辛庄地区解放前属于天津县八区,1948年12月解放,隶属于天津县四区,1949年属天津县一区,改为白塘口大乡,1953年撤销天津县,将白塘口大乡所管辖村庄一部分并入西郊区,一部分并入东郊区。1958年9月并入河西区,属于先锋人民公社,1959年改为河西区小站人民公社辛庄管理区,1961年4月正式成立河西区白塘口人民公社,1961年12月正式属于南郊区,1966年改为文革人民公社,1968年恢复,1969年驻地迁至中辛庄,1983年撤销公社,改为白塘口乡,1985年改为辛庄乡,1992南郊区改为津南区,隶属关系未变。

·1· 1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辛庄镇位于天津市东南部,外环线东侧,东邻咸水沽镇,西与双港镇相连,南与八里台镇接壤,北依海河与东丽区相望,位于津南区西北部,是津南区八镇之一。

镇政府位于中辛庄,距离区政府咸水沽6公里。

现有20个行政村,分南五(建明、新桥、清和、继泰、柴家圈)、中七(白塘口、上小汀、下小汀、唐庄子、前辛庄、中辛庄、后辛庄)、北八(高庄子、张满庄、邢庄子、生产圈、上郭庄、上王庄、张家嘴、柴辛庄) 三部分。

人口3.05万,农业人口2.71万。有汉、回、壮、蒙古、满等5个民族。

2010年2月份以来,在示范镇建设不断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辛庄镇依法拆迁、以情拆迁、和谐拆迁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亮点。目前,在全镇20

个行政村实施土地整合拆迁的已达到10个村,其他村庄也正在整合的准备之中。不久的将来一座美丽的新城将在辛庄落成。

·2·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辛庄示范镇的整体规划

·3· 3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二、辛庄地区地理位置

辛庄镇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距市中心5公里,距中国北方最大的贸易港——天津港34公里,距天津滨海国际机场25公里,是连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纽带和桥梁。

天津大道于2010年9月30日正式通车,成为“双城(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相向拓展”的主轴。

按照“无缝隙”连接的发展思路,位于天津大道3公里处的辛庄镇,将成为双城辐射的快速发展地区。

此外,津沽公路、梨双路和地铁6号线、Z1号线纵横穿镇,规划的蓟县联络线、机场南沿线都从镇区穿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天津海河教育园在镇域内占据9平方公里,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新校区即将开工建设,为我镇打造科技研发、高端服务业、创意产业的综合城市功能配套区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4·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三、辛庄地区古迹

1、慈云寺

位于津南区西北部辛庄镇高庄子村。

据史料记载,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少数山东、河南等地移民陆续迁此,开荒种地,逐渐形成

村落,史称草菜蓬,因地势较高,故名高庄子。明崇祯二年(1629年),在村西修建了慈云寺,距今已380多年。

寺庙为庭院式建筑群,由正殿、东西配殿和山门组成。据传,由高庄子村李氏三兄弟所建。兄李国祯乐善好施,故此塑菩萨像,供奉于正殿,二弟李国祥因好读书,曾中过明朝邑庠生,故此设置文昌殿。三弟李国祚因大病初愈,故此设置药王殿。

·5· 5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慈云寺初建时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在近400年的漫长时间里,慈云寺进行了多次维修和扩建。到清末民初,寺庙占地面积已达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3平方米,其中大殿142平方米,东西配殿121平方米。前三门40米围墙,院落400平方米。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天津地区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寺庙损失严重,水灾后,李氏家族对寺庙又进行了彻底维修。

慈云寺有浓厚的明朝建筑风格,四合院式建筑,大殿有飞檐(前后出廊厦),硬山人字脊,前出抱厦,殿前有阅台,殿内有壁画,大殿梁上原有明崇祯年题记,这在津南区也非常少见。

随着慈云寺的建立,高庄子及附近村的民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起来。

每年春节后,寺庙就热闹起来。 正月十六,本村、外村的高跷会、小车子会、龙灯会、法鼓法乐会等都来高庄子庙前演出,看会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到四月十八庙会,更是达到高潮。

慈云寺的各种文化活动,也带动了高庄子村的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人流的增多,形成集贸市场。各种生产、生活物资应有尽有,很多人做起买卖,各种小吃

大殿所供神灵因人愿所定。国祯好善乐施,故塑菩萨;国祥好读书,故塑文昌;国祚因大病痊愈,故塑药王。在以后的时光中,又因百姓的意愿增添了眼光娘娘(治眼病)、送子娘娘(求子)、豆二爷(治天花)、王二奶奶(妇女所求)、土地爷(丧事用)、财神爷等。另外,房顶塑有五脊六兽,大殿房脊有一小庙,供姜太公。 ·6·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店、百货店比比皆是。每逢节日,有些饭店还专门从咸水沽等地请来高级厨师做菜,满足百姓要求。

由于文化的发展,高庄子的教育也首屈一指。

明清年间,私塾在村里很兴盛。1907年高庄子村李德清投资一万五千两白银,拨自家好地十亩,创办高庄子村“李氏私立小学堂”,其建筑参照了天津私立第一中学堂(后称南开中学)风格,气派大方。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书赠“敬教劝学”镏金大匾;书法家华世奎题写“师资永赖”匾额;周总理在南开中学期间几次到高庄子村李氏小学,写作、拍戏、郊游,都足以说明高庄子村及李氏小学在历史上有极高声望,这在当时津南区乃至天津市都绝无仅有。

1951年,慈云寺改为高庄子小学分校,庙内的民俗文化活动也随之停止。 1990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慈云寺是津南区不可多得的明朝建筑,对研究本区的建筑史和民俗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目前,慈云寺保存基本完整,希望有关部门给予保护。

·7· 7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2、贝壳堤

天津贝壳堤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贝壳堤之一(另两处为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贝壳堤、南美苏里南贝壳堤),是几十年来科学家研究的重要对象,在国际上的海洋、第四纪地质、古气候、古环境研究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天津贝壳堤是“天津古海岸与湿

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整个保护区由贝壳堤、牡蛎滩和七里海湿地生态系统组成,是古海岸变迁极其珍贵的海洋遗迹。

天津地区对贝壳堤、牡蛎滩和湿地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这里已成为海洋、地质、地理等系统和院校研究海岸演变、古气候、湿地生态等学科的重要场所。

津南区内两道贝壳堤佐证了津南古时海陆变迁、终成平原的历史,是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道贝壳堤位于双港—建明—巨葛庄—八里台—南义心庄—北中塘一带,经今双港、辛庄、八里台三镇,约形成于3800年前。

第二道贝壳堤位于东泥沽—邓岑子—东大站—新开路一带,经今双桥河、葛沽、小站三镇,约形成于2500年前。

贝壳堤是不可再生的地质景观和极其宝贵的天然博物馆,对于揭示天津滨海平原的成陆史,研究天津及我国东南沿海海陆变迁和古地理、古气候、海洋生态、海平面变化以及新兴构造运动,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8·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古贝壳堤遗迹

·9· 9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四、辛庄地区教育

1、辛庄中学 辛庄中学坐落在天津市津南区津沽公路北侧中辛庄村,辛庄镇政府对面。位于区政府所在地咸水沽西北6公里,南临津沽公路,有629,808,705,652等多条公交车经过,交通便利。

中学坐北朝南,占地14561平方米,建筑面积6631平方米,主建筑为两座三层、一座四层教学楼,后院为操场。

该校建于1958年,当时为前辛庄中学,1967年改为抗大十一中,1968年改为白塘口公社五七中学,1974年改为辛庄中学,2000年高庄子中学和辛庄中学合并,仍称辛庄中学,是津南区教育局直属单位之一。

现有教职工94人,其中高级教师28人,学历在本科及本科以上的62人(取得教育硕士学位的5人)。

三个年级,2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千人,只设有初中教学,各种课程均已开设。配有专用的物理、化学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教师计算机备课室,每个班级都配备多媒体装置,办公室配有能上网的电脑,办公设备齐全。

校 校 教 学 训:求知、明理、做人、成才 风:团结、守纪、勤奋、创新 风:修身、尚能、博学、善思 风:尊师、刻苦、博闻、进取 ·10·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辛庄中学是津南区建校较早的学校之一,历经多年的发展,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涌现出很多栋梁之材,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津南。今天的辛庄中学又将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创新的现代思维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活力,日益发展的生机。

2011年校园艺术节学生作品展

·11· 11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求知、明理、做人、成才”的校训注入师生心中,“团结、守纪、勤奋、创新”的浓郁校风业已形成,“修身、尚能、博学、善思”的教风与“尊师、刻苦、博闻、进取”的学风已发扬光大。

学校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先进办学理念,坚持以德育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着重加强学生的知行统一,以各项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教育教学成绩不断提升,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拔河比赛 三跳比赛

少年模拟法庭 避震减灾演习

·12·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近年来辛庄中学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科竞赛成绩名列前茅,中考成绩逐年提升,考入市重点高中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文体活动、德育活动等也是捷报频传。

2005届我校有三名同学中考成绩进入全区前十名。

2009届赵雪同学在中考中以全区第一名的骄人成绩,被南开中学录取。 2011年王涛同学获第22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一等奖;邢悦同学获第六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

我校在09-10年办学评估工作中获完成预定工作指标达到度A等级学校、综合评估先进学校、办学评估进步突出学校三项荣誉。

2009年、2011年我校两次被津南区教育局授予“学业考试突出进步”单位。 辛庄中学的广大教师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在市、区组织的学科带头人、双优课、论文、课件、教育教学案例等评选活动以及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党员等评优活动中,我校教师屡获佳绩,一大批为学生爱戴、家长信赖的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德能双馨”的教育教学能手。

近十几年来,随着上级部门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由平房改造成三幢教学楼,先进的理化生实验设备齐全,学校开通了校园网,所有教室安装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更新了机房和教师电子备课室。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公环境、学习环境大为改观。

2011年9月27日,辛庄中学举行了“青蓝工程”暨青年教师五年培养工作推动会,这是继我校06年“青蓝工程”启动以来的又一次推动会。本次推动会丰富了“青蓝工程”的内容,提升了“青蓝工程”的内涵,明确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教师共同发展”的目的。以推动会为契机,立足教学“五认真”,依

·13· 13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托我校较为成熟的“四段式同伴互助”备课模式,学校将进一步探索辛庄中学“四段式双案导学”教学模式,切实推进高效课堂,助推青年教师的成长,实现教育教学新突破。

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即将进行高标准的重建工程。新的辛庄中学将是一所校舍一流、设施一流的现代化初级中学。通过全体辛中人的不懈努力,我们也将努力达到办学水平一流。伴随着津南各项事业的腾飞,辛庄中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天津市辛庄中学青蓝工程拜师签字仪式

·14·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2、高庄子小学

学校始创于清光绪三十三年。

该校(公元1907年)初名为天津李氏私立小学堂。

创办人乃高庄子村有名绅士李德清,他出资1.5万两白银兴建西式学堂,自任校长并聘请名师,学校曾获清王朝嘉奖。

创建时的校舍很考究,感觉设计时参照了私立第一中学堂(即后来改称南开学校)。学校采用拱券式窗券式的校门,大门的门楣上写着“李氏私立小学堂”七个大字,配以通透的大栅栏门,以及通透护栏围墙,校门前建有牌楼。当时倡导新式教育的直隶执政袁世凯书“敬教劝学”镏金大匾,书法家华世奎题写“师资永赖”匾额。这在当时的小学堂里也是绝无仅有的。

因此,高庄李氏小学与南开中学早就有声于时。他们多有往还,特别是到民国五年1916年更加密切。年初,李氏小学邀约南开中学的学生到高庄举行筐球(篮球)和足球赛。他们还参加南开中学运动会附设的小学部(即津门小学联合运动会)赛事。天津南开中学新剧团部分师生由李象椽(李德清之子)陪同,当时在南开中学读书并担任敬业乐群会长的周恩来来校住宿,编写新剧《一念差》并参加了义演。还临时组建一支篮球队,在高庄子小学篮球场与当地教师进行了一场对抗赛。周恩来还两度到高庄小学暑假野游,可见两校交往频繁。

周恩来在南开中学期间,多次来高庄子村,或编排新剧,或郊游。关于周恩

·15· 15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来在高庄子村编写的新剧,传说是《一元钱》,这种说法有误,应为《一念差》。据周恩来早期文集《校风》第38期“校闻”5则(1916年9月18日)记载,1916年(7月9日)暑假期间,由南开校长张伯苓亲率学校新剧团骨干时子周、周恩来、李福景等11人来到高庄子李氏小学。他们吃住编剧活动都在李氏小学内进行,共留宿五天。另据周恩来早期文集《敬业》学报第五期(1916年10月),本校十二周年纪念新剧《一念差》内容详细记载“新剧稿本始编于今岁暑假中,主稿者为本校新剧团团长时子周先生。”因此,根据周恩来亲自所写的这两处记事报导,足以证明周恩来等南开师生在高庄子所编新剧为《一念差》,而非相传的《一元钱》。据周恩来早期文集记载,本校十一周年纪念新剧《一元钱》,在南开学校骨干来高庄子李氏小学编剧前即1915年10月校庆中已公演了,所以社会上所流传的周总理青年时代在高庄子编演的新剧《一元钱》应该为新剧《一念差》。

1949年“李氏私立小学” 与“明德女子小学”两所学校建成联校,统称高庄子小学。由私立学校改为公立学校。1952年两校正式合并成一所学校,仍称高庄子小学。1957年高庄子小学组建初中班,教学时间为1年,到1958年初中班就迁到辛庄中学(高庄子小学初中班就是辛庄中学的前身),1969年因为校舍老化,被拆除重建。

现在高庄子小学新校区占地3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200平方米,主要建设包括:教学楼、办公楼、操场等。学校的校训是:“诚实做人,诚心做事”,现任校长靳春英。

2011年11月17日,高庄子小学第三次迎来了日本创价大学教职研究生院师生交流考察团一行。焕然一新的教学楼,装备齐全的教学设备??一年来学校喜人的变化给日本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著名版画家李平凡先生之女李燕女士把老先生画作赠送给学校,学校将师生亲手制作的烙画作品赠送给日本友人留

·16·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念。

百年老校影响深远,众多名人都给予了极高的赞誉。我国著名的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对家乡教育事业非常关心和热爱,尤其对高庄子小学评价非常高,这源于周先生学生时期就对当时高庄子村的经济发展和先进教育产生了很深的印象。

高庄子小学的发展及与南开学校的交流活动,周先生都很了解,并对周先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周汝昌

在2004年南开中学喜庆百年华诞之际,含情书写了“南开忆旧”的文章,文章记忆犹新地说:“高庄子李家,是那一带最富特色的一个村庄,那儿的教育事业特别先进而发达,高庄子李氏小学,女校,不但是一方仅见的私人办学兴教的榜样,就连市里的一般公立同级学校,也望尘莫及,其名声达于遐迩。高庄子李氏小学——区区一所村郊小学校,其设备之先进,教师水平之高,办学思想及教育精神在当时堪称一流,那么,那是受自何方的影响和感召呢?原来就是南开。”

周汝昌对高庄子小学的了解,还来自周先生的老姑夫李象模。周先生的老姑嫁到高庄子李家,老姑夫李象模,早年毕业于李氏小学,中学时期李象模与本家族兄长李象椽二人,皆是早期南开学生,与周恩来正是同时学子,同窗契友,另外周先生的夫人毛淑仁,其表妹李存荣早年都毕业于高庄子明德女校,所以周先生对当时的高庄子村有着较深的了解。

周先生学生时代就对老姑夫非常敬佩,他认为老姑夫思想进步、超前、有远见。周先生曾说“我和南开中学的负笈之缘,须由我四哥祜昌说起;而祜昌之所以能引领我投入南开,又须从我的老姑丈说起。老姑丈姓李,‘海下’高庄子人,老姑丈和他兄长二人,皆是早期南开学生,与周总理正是同时学子,同窗契友。

·17· 17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我四哥祜昌步入南开中学、大学的小半生的求学良机,就是由老姑丈向父亲一力敦促,建议。必须投考一个好中学,而其首选非南开莫属。父亲思想跟不上姑丈,把孩子送到什么‘木行’、‘铁号’去当徒弟;老姑丈不以为然,从四哥起,这才下决心走上升中学的道路。正因如此,我又在他的影响下进入了南开中学的校园,得遂小时候的心愿。”所以周先生和他四哥周祜昌能够进入南开学校上学,与老姑夫李象模的百般努力是分不开的,使兄弟俩在求学的道路上如愿以偿,并使自己的人生道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7年10月18日,高庄子小学迎来了百年校庆,90岁高龄的周汝昌老先生,不顾年事已高,身体欠佳,他激情振奋,作诗一首,庆贺高庄子小学百年华诞,“桃李芳菲渤海滨,一枝独秀百年春,育英荣号先驱者。树木还须更树人”。

周先生多年来对高庄子小学的教育事业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当今我们更要倍加努力,传承百年老校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创新发展,使百年老校再创辉煌。

高庄子小学百年校庆

·18·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3、高庄子明德女子小学

——津南历史上的第一所女子学校

高庄子明德女子小学创办人孙树人,字立凡(1899-1984),早年毕业于政法大学,从1921年-1931年曾任李氏私立小学堂义务校长。1931年孙树人在自家四合院中自筹资金创办了“明德女子小学”,自己出资招聘教师,学校费用由他家支付,孙先生自己任校长。学校招收高庄子村及邻近村的女学龄儿童入学,办女子学校在当时天津县是独一无二的创举。孙先生思想解放,敢于和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做斗争,积极兴办教育事业,兴教救国、富民强国,努力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女子,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孙先生在办学方面比较正规,采取现代化教育,全校共计6个班级,每一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有女生40人左右,全校共有200多名学生。明德女校主要以女教师为主,孙先生对各位老师的要求非常严格。一是要有高等的学历,二是要有热爱教育的思想,三是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四是要有为人师表的品德。在教育方面,孙先生身为本校校长,但长期坚持为学生讲课,热情向广大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努力提高全校的教学水平。在教学管理方面,明德女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而且广大师生都能够严格遵守,因此明德女校的校风正,学生的学习成绩好,每次在全县统考中都能取得前几名。全校的主要学科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等。五至六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英语,女校还设有实验室,学科比较齐全。女生们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多方面的文化理论知识。

明德女校有统一的校服。夏天学生为白上衣、黑裤子、黑平口布鞋、白色的长筒袜,冬天为蓝色中式长袍,布料、颜色、样式必须一致。有一次全校师生在一起搞集体活动,孙先生看到有一名女生上衣的扣子和原来的颜色不一样,他便

·19· 19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找来他的夫人李如敏,把那个女生衣服上的扣子重新换好,从这一点小事上就不难看出孙先生对各个方面都非常认真、仔细、严谨,因此明德女校为社会培养出许多有用人才。学生毕业后,有的从事教育事业,成为了人民教师。有的从事科研工作,成为了工程师。有的参加了革命工作,成为了革命军人等。她们这些毕业于明德女校有知识、有文化,有志向的女青年为社会、为人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的夫人毛淑仁及周先生的表妹李存荣早年都毕业于高庄子明德女校。

1949年“明德女子小学”与“李氏私立小学”两所学校建成联校,统称高庄子小学。由私立学校改为公立学校。1952年两校正式合并成一所学校,仍称高庄子小学。1958年孙先生调东郊区南孙庄中学工作,1962年退休。

孙先生从1921年至1962

年从教41年,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期间经河北省教育督查推荐,由河北省教育厅审查,任命孙树人为天津县督学。孙先生也是津南区历史上督学第一人,从此掀开了津南区教育督导的第一页。

高庄子明德女子小学,从1931年建校至今已有80年的时间了,虽说1952年高庄子明德女校已和高庄子李氏私立小学堂合并为一所学校。但从历史的角度上讲,2011年恰好为高庄子明德女子学校建校80周年,真为可喜可贺,值得纪念。高庄子村知名人士孙树人在当时那个年代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在天津县第一个办起女子学校可畏有胆有识,功不可没,值得后人称赞。

·20·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4、白塘口小学

白塘口小学,现位于天津市津南区唐庄子村白万路旁 ,原校始创于1911年,校址在村内一所大的宅院内,校名为白塘口民立第四十三小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改名为白塘口小学,迁至白塘口村西头,村大街南北斜对的老爷庙与妈祖庙内(两建筑于“文革”期间拆毁),南为主校,北为分校。 1990年迁址到唐庄子村,校名仍为白塘口小学,2011年是白塘口小学建校100周年。

白塘口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又具有现代特色的学校,学校以剪纸和足球为特色闻名全市,剪纸作品多次获得市级奖项,足球更是获得了一座座奖杯和一张张奖状。 百年老校正在焕发青春的风采。学校以\为明天的成功做准备\为校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

56个民族剪纸 足球奖杯

·21· 21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5、辛庄小学

现位于天津市津南区辛庄镇前辛庄村(津沽路旁),原校创建于解放前(具体时间、旧址不详)。解放后迁入村东头街南面的老爷庙内。于七十年代后移至村中段村街南面的正式校院。1984年迁至现在的校址。 学校占地1334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有17个教学班,554名学生,学校秉承“搭建平台,为学生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注重发挥“以艺强德,以艺促智 ,以艺健体”的功能,以艺术教育为媒介,多渠道,综合化为学生搭建学习实践的平台,以文体工程为依托,面向全体,关注孩子的成长。其中舞蹈队,合唱团和烙画,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2010年新桥小学并入辛庄小学。

学生烙画作品

·22·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五、辛庄地区名人

1、李德清

高庄子村有名绅士,他出资1.5万两白银兴建西式学堂,“天津李氏私立小学堂”,自任校长并聘请名师,学校曾获清王朝嘉奖。他创办的高庄子李氏小学,不但是一方仅见的私人办学兴教的榜样,就连市里的一般公立同级学校,也望尘莫及,其名声达于遐迩。高庄子李氏小学——区区一所村郊小学校,其设备之先进,教师水平之高,办学思想及教育精神在当时堪称一流,影响深远。

高庄子小学创办者

·23· 23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2、孙树人

高庄子村人,字立凡(1899-1984),早年毕业于政法大学,从1921年-1931年曾任李氏私立小学堂义务校长。1931年创办高庄子明德女子学校,孙先生思想解放,敢于和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做斗争,积极兴办教育事业,兴教救国、富民强国,努力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女子,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58年孙先生调东郊区南孙庄中学工作,1962年退休。孙先生从1921年至1962年从教41年,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期间经河北省教育督查推荐,由河北省教育厅审查,任命孙树人为天津县督学。孙先生也是津南区历史上督学第一人,从此掀开了津南区教育督导的第一页。

孙先生在当时那个年代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在天津县办起第一个女子学校有胆有识,功不可没,值得后人称赞。

高庄子明德女子学校创办者

·24·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3、李平凡

原名李文琨,别名里肯,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版画世界》主编。

1922年生于高庄子村,李德清的后代。1938年,考入天津进修中学,免费到天津画馆西画科学习。

1943年7月,应聘到日本神户华侨学校教书。秘密组织神户华侨新集体版画协会。因出版《浮萍集》画册,受到日本特高警察的查抄,成为严密监视对象,几乎失去自由。其间编写了《鲁迅与木刻运动年表》、《版画史年表》。

1945年9月15日,串联组织日本华侨新集体版画协会。

1946年,以协会名义在华侨界发起基金募捐活动,创办协会机关报《版画文化》。

1947年2月,发起主办了《中日初期木刻展》,把鲁迅寄赠日本友人内山嘉吉的晚年收藏的木刻作品,在日本神户、大阪、京都巡回展出。同年,主持编辑《中国初期木刻集》和《鲁迅与中国木刻运动年表》。

1948年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理事会决定,授权李平凡成立日本联络站,促进中日版画交流。

1949年3月,与日本友人合作,举办了全日本中国木刻流动展。同时,编辑出版《半年集》等10余种版画作品辑,在日本形成了中国版画热。

李平凡是日共党员,1950年回祖国举办日共成立20周年展览。周恩来总理前往观看。李因涉嫌是中国派到日本的间谍,不能返回日本。先后在华北人民大

·25· 25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学政治研究院、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上海幻灯厂、北京中国幻灯公司、人民美术出版社任职。他是中国最先搞水印木刻的版画家之一,在全国十几个省市传授过水印技法。还用自己收藏的版画,出版《日本版画集》10余种,举办日本版画展和观摩会23次。“文化大革命”后,主编《版画世界》,并多次举办版画作品展。

1990 年协助家乡成立兰色画会、平凡画院,并携津南区作者的 60 幅油画和中国画到神户市展出,纪念神户——天津结为友好城市 10 周年。1993 年,与日本友好人士洽谈,筹集资金,在津南区建成了平凡友好画院。 

李平凡的版画作品

·26·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4、李吉顺

李吉顺(1911 ~ 1982) ,白塘口村人。出生于河北青县觉道村贫苦家庭,1950年带领白塘口村40余户农民,组织起天津县第一个互助组。1956年1月,毛泽东主席在西郊区王顶堤接见了天津市劳动模范李吉顺,他担任白塘口村党支部书记 20 多年,带领农民艰苦奋斗,把毕生精力献给建设新农村事业, 1982 年 2 月病故。

李吉顺的亲戚付先生介绍,李吉顺在1951年至1964年期间多次获得市级劳动模范的称号,还被大家推选为白塘口村的村党支部书记、辛庄乡党委委员,并且以天津市政协常委的身份参加过三次天津市政协会议。 “肯干、肯吃苦、肯钻研、大公无私。”付先生评价李吉顺。1950年,为了增加村里的粮食产量,李吉顺带头率全村群众开垦荒

“在村里,‘劳模’就是他的名字。只要提起他,大家都会翘起大拇指!”,在天津市津南区辛庄镇白塘口村曾经有一位多次获得过市级劳动模范的老人——李吉顺,虽然他已经离开人世很多年了,但村里人都还记得这位“劳模”。 ——天津网讯新报记者 劳韵霏、潘丽娅即时播报 地。饿了,喝碗凉水充饥;累了,荒地就是休息的土炕;没有工具,双手就是铁锹;晚上收工了,办公室木板床上一躺就是回家了??就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开垦荒地上千亩。

荒地开垦出来了,李吉顺又想着怎样才能增产增收。虽然他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可是他肯下功夫研究,每天一头扎进水稻种植和蔬菜种植的技术钻研中,自己研究透了又传授给村里的村民。在李吉顺的刻苦钻研下,他又获得了“水稻通”、“蔬菜通”的美名。

“李吉顺老人总是想着为村里的乡亲多谋些福利,从来不考虑自己。”付先生

·27· 27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说,李吉顺即使当上村干部后,也从来没想过要给自己的家里添置些什么东西,结婚后好几年,全家5、6口人还都一直住在一间平房里。

付先生拿出一张珍贵的合影,1954年6月,邓颖超会见天津市政协常务委员,合影上留下了李吉顺的身影,1956年1月12日,李吉顺曾在天津市西青区王顶堤村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主席称赞他所领导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包工包产“搞得好”。

1954年1月天津市总工会邀请工业和农业劳动模范座谈、照片为劳动 模范交谈的情景、左起李吉顺、魏振华、张嘉铭、宋英、刘荫福

·28·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5、蒋大为

1947年1月22日出生,籍贯天津市津南区辛庄镇。初中就读于天津耀华中学。

1968年赴呼和浩特近郊插队落户,1970年参加森林警察文工团。

1975年调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任独唱演员,1985年,38岁的蒋大为担任了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国家级艺术院团的团长。

蒋大为是我国最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之一。具有深厚的声乐造诣。他的演唱甜美,音色明亮,字正腔园,感情真挚。他的歌唱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和喜爱。

三十多年来,他的歌声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传遍世界各地。

他演唱过上千首的歌曲和上百部的电影、电视剧的主题歌。其中像《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牡丹之歌》、《骏马奔驰保边疆》、《敢问路在何方》、《北国之春》、《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等在海内外脍炙人口,广为传唱。

蒋大为曾多次出访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演唱会,受到海内外观众好评。

蒋大为是一位最具实力的歌唱家,是歌坛上的一棵长青树。

·29· 29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蒋大为从小酷爱美术,在中学时,学习了八年西洋画,具有很深的绘画功底。 近十年来,他刻苦学习书法,汉简魏碑、颜柳欧赵,他无不师法而又无一泥古。又得当代书法名家指点,把对前人书艺的体会融入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之中,用心用情,贯气神韵,意念中逐渐达到咏墨相通,融为一体,浑厚奔放,刚柔相济。

蒋大为的书法作品

·30·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六、辛庄镇自然村的历史

1、辛庄(前辛庄、中辛庄、后辛庄)

明永乐年间,张姓大族在此建筑了大型砖塔祖坟号称匀匀老祖,位于辛庄乡后辛庄村东部。造型近似北京北海白塔,灰砖垒筑,毁于 1958 年。所以村庄有“仙庄”之称,谐音辛庄。以方位分为前辛庄、中辛庄、后辛庄。砖塔位于后辛庄,清朝康熙皇帝御赐额联的庙宇有前辛庄“天后宫”,明清时代在后辛庄设有官渡,辛庄中学位于后辛庄。

据 《天津续县志》记载:天津原有十六天妃宫,分别位于东门外、陈家沟、丁家沽、咸水沽、贺家口、曹沽、泥沽、东沽、前辛庄、后尘山、秦家庄、城西马庄、河东磨家口、芦兆口、直沽、城西如意巷等,其中以直沽天后宫为最大。

2、柴家圈村

此地清朝时期是天津海光寺的寺田,后来转给白塘口菩萨庙地产,作为天津大悲院和尚墓地。1910年,道台梁作云前来开荒种稻,雇长工50人左右,短工百余人开荒种地,三年后因收成不好,1913年划归白塘口学堂的校田,由当地的柴兰周经营。租给农民耕种,后来逐渐形成村落得名柴家圈。1948年划入白塘口村,1950年与白塘口村分开,复名柴家圈。

3、白塘口村

白塘口村位于辛庄镇政府所在地西面2千米,洪泥河和双白排污河交汇处西南侧。占地0.47平方千米。据 《天津续县志》记载“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以前,黄河从此地入海。白塘就是一望无际,白茫茫的一片大水塘之意。海河改道从村中经过,并设有官渡口,所以得名白塘口,历史上由于海河从村北流

·31· 31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过,海大道横穿村中,使得该村成为通往塘沽、歧口山东的水路交通要道。现在素有“ 文体之乡”的白塘口村是我镇最大的行政村,该村常住人口5000 余人,加之坐拥双鑫工业园区,流动人口量大,目前总人口近13000 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3。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如何做好该村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创建平安辛庄、魅力辛庄、和谐辛庄,显得尤为重要。村两委一班人从本村实际出发,深入挖掘本村人才、资源优势,通过文化创新实现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走出了一条极富特色的治村之路。

秧歌表演

武术表演

·32·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4、高庄子村

高庄子村位于海河中游南岸辛庄镇界内。东邻上郭庄村、上王庄,南与张满庄村、下小汀村相连,西邻洪泥河与生产圈村、上小汀村为界,北倚海河与东丽区隔河相望。高庄子村历史悠久,明朝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山东、河南等地移民陆续到此,逐渐形成村落,称为草菜蓬,后来因为村子西部地势较高,故称为高庄子。高庄子村近一百多年来,以李德清办学、孙树人办学,周恩来青年时代多次来高庄子等而获得文化村的美称。高庄子村不仅有远近闻名的“李氏私立小学堂”,还有当时天津县独一无二的“明德女子小学”,清末明初两所现代小学的建立和发展,有力地促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村西的慈云寺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外国传教士相继到津南地区传教。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高庄子村建造了天主教分堂,隶属天津市西开天主教教区管辖,新中国建立初期,天主教有小规模、小范围的活动,后经宗教制度改革,神甫被招到市内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教务无人主持,财产无人管理,公开的集体宗教活动停止,高庄子教堂,解放后改为它用。

5、继泰村

继泰村座落于津南区西北部的白万公路西侧,秃尾巴河穿村而过。 说到该村的来历,还得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以前。

日军侵华期间,他们听说津南区产的小站稻很有名气,就派一个叫长谷川信彦的日本人,在如今天津市河西区珠江道以南的地方,招募18户种稻有经验的佃

·33· 33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户,挖渠引水,开荒种稻,并让西青区大任庄村一个姓范的地主具体组织和管理。以后又陆续来了一些年轻力壮带家属的种稻者。这里人一多,就取名“长泰佃户村”——长,代表长谷川信彦;泰,取平安、安宁之意。

这千亩稻田,统一育秧,统一种植,统一浇灌,统一撒施从日本国运来的化肥,产量和米质都很好。收了稻米,一律上交:少部分供侵华日军吃,大部分则运回日本国。而辛辛苦苦种稻的每家人,只能吃玉米面、豆饼等杂粮。

管理者给每户都发一个,上圆下方、长7厘米、宽5厘米、厚2毫米、正面刻着“长泰佃户”、背面有数码的黄铜牌,名曰“佃户证”,它大抵相当于户口本和身份证吧,佃户们就是凭它去领玉米面、豆饼等口粮的。

1945年,侵华日军投降,这些人原封不动地继续给姓范的地主当佃户。 解放后,地归佃户种,但并未分到个人手里,而由新改名的“长泰村”统一管理。村下分四个组,每组若干户,每户的收入,都由各组进行分配。

到1950年,长泰村组织了天津市第一个专门种稻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就是津南农场。当时,在长泰村周围,都是国营双林农场的地,场方为使其土地连成一片。

在1954年底,由上级领导出面,拨地迁村,将长泰村的40多户共200余人,全部搬迁到现在继泰村的地点,为继承津南农场即长泰村集思广益、精心种植优质稻的好传统,大家提议、上级批准,将新建村名定为而今的继泰村。

第二任书记孟繁起曾同津南区坨子地村的姜德玉和白塘口村的李吉顺一起,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北京开会时,同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一起照过像,成为该村历史上光荣的一页!

·34·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6、上小汀村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打渔之人常在此休息,因此地四面环水,海河在此处拐弯,水边尽是平地、荒滩,故为“汀”,又因下游还有一处相同地方,所以取名为上小汀。

明永乐二年(1404年),吕姓由山东即墨(读作节墨)迁来定居屯田,这才有了上小汀村的开始。

1948年12月22日东北四野四十五军(军 长:黄永胜,政委:邱会作 )既八纵一三五师(师长:丁盛, 政委:韦祖珍)占领白塘口、上小汀、双港,该地区解放隶属天津县管辖。

1952年4月21日天津县划归天津市,县治在咸水沽。 1953年5月14日天津县行政建制撤销。 1953年5月15日该村划入津东郊区。 1955年6月17日津东郊区更名为东郊区。 1958年8月划归南郊区。 1958年9月13日并入河西区。

1962年2月1日,南郊区与河西区分置复归南郊区。 1992年3月6日,南郊区改称津南区,隶属关系未变。 1966年“文革”期间曾改名长虹村,1968年复今名。

村界内津沽公路、天津大道、双梨公路、白万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地理位置优越,是津南区通往市区的门户。

·35· 35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七、辛庄地区民俗

辛庄地区主要民俗表演有高跷,秧歌,跑旱船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几种形式,2011年元宵节“和谐新居”高跷、秧歌汇演在镇政府门前上演,来自白塘口村、继泰村的高跷队、秧歌队和集体舞队走上街头,用精彩的演出喜迎元宵佳节。

·36·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附 录

【参考资料】 1、《津南地方志》 2、《天津近代史》 3、《续天津县志》 4、《扩地志》 5、津南政务网

6、新华网天津津南区辛庄镇 6、辛庄中学网

7、辛庄地区老人口述整理

【参考网站】

1、http://history.tjjn.cn/news_page.asp?id=493 2、http://www.tjxzzx.com

3、http://www.tj.xinhuanet.com/web/tianjin/jinnan/xinzhuang/index.htm 4、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6a94b30100uqhk.html

·37· 37

《辛庄史话 文韵飘香》

XINZHUANGSHIHUA WENYUNPIAOXIANG

·3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1z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