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师版导学案

更新时间:2023-05-09 03:0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武传》教师版导学案

主备人:刘粉娟审核:?包科领导:使用时间:2014年6月

《苏武传》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梳理课文,归纳文言知识;

3、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知识线索】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知识建构】

1、课前做好充分预习

(1)听读课文,标出注音;

(2)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能大致复述基本情节。

2、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 zhī)归汉;?⑦置煴( yūn)火,覆武其上⑧拥众数万,马畜( chù)弥山;

⑨故使陵来说( shuì )足下; ⑩何以汝为(wéi )见;

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 )乎。

【合作探究】

一、标出段落,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自抱持/武(卫)律知/武终不可胁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掘野鼠/去(jǔ)草实/而食之?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大臣亡(wú)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二、同桌间讨论,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还运用插叙,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三、朗读1-2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1)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以:介词,表原因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男子长辈的尊称(判断句)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动用法,使……归

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以:以……身份 (定语后置句)

5、置币遗单于币:用作礼物的玉、马、皮、帛等;遗:赠送

6、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会:刚好(状语后置句)

7、以货物与常以:把,给货物:财物,古今异义

8、其一人夜亡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亡:逃跑

9、虞常生得生得:被活捉

(2)从第一二段,我们可以看出,苏武出使匈奴的政治环境怎样?

明确: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而匈奴内部也矛盾纷纷,缑王、虞常已经跟随卫律投降的人“项羽谋劫单于母阏氏”,结果失败,将苏武等人卷入匈奴内部政治纷争,这为单于扣留苏武一行又提供了借口。

四、朗读3-4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加;

(1)1、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语错误!:话语错误!:告诉

2、事如此,此必及我。及:连累

3、见犯乃死,重负国。乃:才;重:更加;负:对不起(被动句,“见”表被动)

4、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即:假使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舆归营舆:用车子送,名词作动词

6、单于壮其节壮:以……为壮,意动用法

(2)此部分,苏武两度试图自杀,通过他的语言,可以看出苏武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苏武传》教师版导学案

明确: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苏武是将门之子,禀性刚烈,视死如归。他知道,自己是汉朝使臣,使臣受辱,就是国家受辱,所以当他听到张胜报告以后,立即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在严重关头,不是考虑个人的得失,而是立即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的重托。“重负国”三字含意很深。不能预先发现和劝阻张胜所干的错事,一负国;马上要受到敌国的审讯,给国家丢脸,二负国。这是严于责己之意。

五、安排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读熟卫律、李陵劝降部分。

【随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2、指出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⑥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课堂小结】

【每日一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女性学者被称为“美女学者”,我还听过“美女主持”“美女政治家”的说法,估计没被我漏举的还有不少。

B.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都应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C.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后,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

D.俄罗斯有发展远东的计划,中国有振兴东北的战略,如果有效对接,可能实现双赢,不过目前还只是一种期待。

参考答案:D(A多重否定不当或说不合逻辑,去掉“没”,或者把“漏举”改为“列举”。B“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大小概念并列不当。C“也许在两年后,甚至五年以后”递进不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分段理解难点句子,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知识建构】

分层次朗读课文,理解重难点句子,以及段落内容。(朗读形式教师自选)

一、朗读第5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1)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益愈:逐渐痊愈晓:使动,告知

2、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论:定罪因:趁

3、本无谋无谋:没有参加谋划

4、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弥:满(定语后置)

5、空以身膏草野膏:名词作动词,滋润

6、君因我降因:顺着

7、女为人臣子女:通“汝”

8、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畔:通“叛”(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9、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10、头县北阙县:通“悬”

11、若知我不降明若:你(状语后置)

(2)匈奴对苏武共有三次劝降,这是第一次,派出了卫律。卫律的劝降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卫律可谓软硬兼施、方法用尽想迫使苏武投降。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鸡儆猴的“剑斩虞常”,结果吓到了张胜,但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复举剑拟之”,用死亡威胁苏武投降,谁知“武不为动”。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说自己“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二、朗读第6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1)1、匈奴以为神以为:把……当作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作动词,生育乃:才

3、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别:隔离他:别的

4、掘野鼠去草实去:通“弆”

5、杖汉节牧羊杖:名词作动词,手里拿着

6、檠弓弩檠名词做动词,校正

7、武复穷厄厄:困苦

(2)这一段写的是匈奴对苏武第二次招降,但是策略不同。面对着匈奴第二次招降,苏武是怎样面对的?表现出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

《苏武传》教师版导学案

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来维持生命,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手握象征国家民族的汉节,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体现出崇高的爱国气节。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

三、朗读7-8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1)1、武使匈奴明年明年:第二年

2、不敢求武求:访问

3、故使陵来说足下说:劝说

4、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 亡:通“无”,“现”(宾语前置)

5、扶辇下除除:台阶

6、子卿尚复谁为乎?尚:还(宾语前置)

7、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提拔

8、兄弟亲近亲近:成为皇帝亲近之臣(被动句)

9、子卿壹听陵言壹:副词,一定,务必

10、自分已死久矣分:料定

11、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诀”

(2) 这一段写的是匈奴对苏武第三次招降。可以说匈奴为了劝降苏武,招数用尽。这一次又有何高招呢?体现出李陵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这一次匈奴派出了苏武曾经的故友李陵来劝降。这部分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只是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四、朗读9-10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1)1、汉求武等求:寻求

2、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责备

3、谢汉使曰:“武等实在。”谢:道歉实在:确实活着

4、令汉且贳陵罪且:姑且贳:赦免

5、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奋:施展

6、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宿:通“夙”昔:“夕”

7、壹别长绝壹:通“一”

8、为君将兮奋匈奴奋:奋战

9、士众灭兮名已聩聩:通“颓”

10、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以:通“已”凡:共

11、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诏:皇帝下令

12、复终身复:免除徭役

13、始以强壮出,及还始:当初

(2)这一部分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你怎样理解?

明确: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随堂检测】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1)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2)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4)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C、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课堂小结】

【每日检测】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美丽中国》以歌舞为主,融入京剧演唱、茶艺表演、少林武术等元素,加上奇幻的灯光,震撼的音响,一幅美丽中国的大写意,声光舞影流溢着浓郁的中国情。

B.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C.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确实有能量剥夺太多本该鲜活滋润的生命,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坚强。

D.网友们纷纷撰写微博,围绕着“追星”的话题,或幽默,或自嘲,或“假正经”一番,捧腹之后,总有一种耐人寻味留在心中。

参考答案:B(A“一幅”前缺“构成”之类。C句式杂糅,“那些生命依然坚强”改为“那些依然坚强的生命”。D“一番”前缺“评论”之类的词;“耐人寻味”是动词性词组,“总有一种耐人寻味留在心中”的表达就不合适,可把“耐人寻味”改为“余味”。)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理解主题,感悟苏武积极对待苦难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1t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