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教材开发与实施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更新时间:2023-03-08 05:16:38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乡土教材开发与实施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乡土教材的开发与实施逐渐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从黑龙江省23所中小学校的现状调查来看,乡土教材开发与实施有诸多制约和影响因素,其中作为乡土教材开发与实施的主体――教师因素更为凸现出其关键地位。

一、现状调查与分析

2008年6月开始,笔者以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的身份承担了“985工程”重点项目的子课题“东北三省乡土教材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经过近2年多的努力,目前已对黑龙江省23所中小学校(包括1所职教中心)进行了实地调查,收集了风格各异的乡土教材,初步掌握了黑龙江省乡土教材开发与实施情况(如表1)。 黑龙江省23所中小学校乡土教材开发与实施情况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是结合当地文化生态和生产需要,开发和实施各类型的乡土教材(见表3),从而突出了地方特色。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腰新乡中学使用的《果树栽培》、《禽畜生产技术》、《作物种植技术》等乡土教材,主要针对当地文化特点和经济发展类型而编写的,从目前实施情况上看,这些乡土

教材的开发与使用确实为该地区畜牧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帮助。再如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达斡尔族聚居区,齐齐哈尔市哈拉达斡尔族小学和三间房达斡尔族中小学的《达斡尔语言》、《达斡尔美术》、《哈库麦勒舞》、《曲棍球》、《四人跤》等乡土教材是根据该地区达斡尔族聚集的乡情文化特点开发和实施的,这对传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各民族相互了解多元文化知识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二是立足于当地文化教育资源,多渠道地开发和实施乡土教材。如绥芬河职教中心编写的《英语》、《作文与写作指导》等20多本乡土教材就是在激烈教育竞争中,结合当地浓厚的中俄文化特色而开辟的一条生存之路;双城市第十小学的《阅读双城堡》,既让学生了解当地文化历史,同时通过这些乡土教材把当地文化历史传播给了更多的人;宁安市朝鲜族小学的《我们学校礼仪教育》、宁安市朝鲜族中学的《礼仪、宁安、风俗》等校本教材,反映了当地朝鲜族独特的礼仪文化和风俗资源。23所中小学主要通过综合课、相对应的学科课程(如体育、音乐、英语、语文等)、班会活动、兴趣小组、课间操等多种方式(如表2),积极传播当地朴素而丰富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传说故事、礼仪风俗等乡土文化精髓。

三是结合学校特点,积极开发乡土教材,从而强化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如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的

《赫哲族传统体育》、杜尔伯特自治县胡吉吐莫镇中心校的《蒙古族民间舞蹈》、海林市朝鲜族中学的《民族历史与传统美德》等乡土教材,都是结合自身民族学校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特征开发和设计的,因此学生学习乡土知识过程中深入了解和掌握本学校、本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风俗,使乡土知识发挥独特的教育功能,这些学校虽然有各种教学工作和任务压力,但仍以平均每周1~2节课的方式,积极开展乡土知识的传授,从而突出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四是缺乏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优质的乡土教材。仅从教材的编写内容上看,大多数编写者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采取调查、走访等方式,大量收集资料,把散落在民间的各种传说、文学故事、节日风俗等文化内容筛选编入,突出了文化的多元性,因此教材内容具有实用性,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有些教材对资料筛选的严密性和目的性不够,只注重资料的简单陈述和展现,而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个别乡土课程只是教师的口述讲授,所谓教材只是简单的讲稿而尚不能称其为教材;个别教材的原创性不高,其内容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尚未形成一定的编写体系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学习乡土知识的兴趣和动力,从而也弱化了乡土知识的文化传承魅力。

五是缺乏相关的教师培训。调查发现,各学校大多数编写乡土教材的教师,几乎未接受过相关培训,已接受过培训

的教师在全校教师中所占比例很小;乡土课程一般由各学科教师兼任;教师对乡土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一般都是在教学中边摸索边实践而逐渐形成的“自学成才型”。如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三间房达斡尔族小学、斡尔族中学的部分体育教师,结合教学把民族舞蹈哈库麦勒舞加入到课间操中,同时在体育课中开展曲棍球、四人跤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哈拉达斡尔族小学,目前开设了达斡尔族服装、剪纸、绘画等民族文化课程,其中部分教师曾接受过中央民族大学阿协律?欧南?乌珠尔教授在该校进行的达汉双语教学培训,但这也是我们调查中唯数不多的得到相关培训的学校。可见目前急需与乡土知识、乡土教材开发与实施相关的教师教育培训,这是当前保证乡土教材质量和优化课堂的主体因素,是促进乡土教材开发与课程实践中的重要环节。 总体上看,黑龙江省乡土教材开发与实施的突出特征是:一是突出了地方特色;二是乡土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类型各异(如表3);三是得到普及性的相关师资培训学校不多。可见黑龙江省乡土教材的开发与实施工作确实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但目前仍存在诸多需要更加完善之处。 二、乡土教材开发与实施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主体因素之一。那么教师在乡土教材开发与实施中应扮演何种专业角色?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考虑。

1.教师是文化传播者

乡土教材开发与实施过程让教师成为课程的具体开发者、实施者和感悟者,成为真正的文化传播者和指引者。在人类文明的延续过程中,教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因缺乏高等教育机构关于乡土专业课程设置等相关师资培训的社会资源和条件,教材开发者的积极性不高,教材内容的筛选与充实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即使有积极性的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常常感到不知所措;有些老师不清楚什么是乡土教材,为什么开发,更不清楚乡土教材会给学生带来何种文化教育价值等问题。因此教师要明确文化传播者的专业角色定位,必须掌握乡土知识,乡土课程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认清乡土课程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功能,积极建构更为畅通的教学信息场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维度师生互动与合作,才能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体现者。 2.教师是文化的加工者和创造者

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作为文明的传播者,对教学场域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创新。教师作为课程的具体导入者和实施者,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与设计,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正确定位课堂角色的必备条件,更是重新组合、加工和创新课堂信息必备的积极品质。调查中了解到,很多教师在编写乡土教材过程中对什么样的内容应编入教材,应如

何注重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等问题存在各自的看法,常常感到有些困惑甚至茫然,这正说明,教师作为乡土教材开发与实施的主导者,如何正确选择、理解和传授乡土知识的文化性是一个极其关键因素。不过倡导一种“珍视乡土”的价值观是目前大多数编写乡土教材者的共同理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智慧的启发者,更是精神的熏陶者。教师通过自己的智慧加工和创造更为丰富多彩的乡土教材,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让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规范,感恩和回报社会,这是教师课堂角色的深入和升华。尤其是应试教育弊端日益凸显的今天,积极开发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优质乡土教材,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知识空间,从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和谐发展实为必然。 三、乡土教材开发与实施中的教师培训 1.通过培训及时提高教师的乡土知识

乡土教材作为地方文化的独特反映形式,通过选择、加工和创造传统文化精粹,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质和价值魅力,通过学校教育途径扮演着传承人类文化的重大责任。教师作为具体的实施者,必须要了解和掌握乡土文化知识,乡土教材的文化性、知识性和传承性,充分利用乡土教材独特的文化功能,才能更好地把有血有肉的文化特性挖掘出来,实施教育影响,成为学生接纳和吸收的精神营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目前在我国,由于不同学者对乡土教材的

价值和作用的理解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者。但无论把乡土教材作为强调传承地方文化,发展文化多样性的一种手段,还是强调为国家教育体系服务的教材特性,我们不容忽视百余年来乡土教材在学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乡土教材是能为教师按照当地人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更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的一种尝试和手段。调查发现,基层中小学教师对乡土知识的掌握和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一些教师的乡土知识贫乏,对乡土文化的深入理解尚有困难;大多数年轻教师迫切希望参加乡土教材开发的相关培训。可见滞后的乡土师资培训,影响开发和实施乡土教材的效果和质量,制约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因此应立足于当地现实,利用各种社会文化资源,采取专家讲座、人物访谈、实地参观与走访、目标培训等方式,对教师定期进行有关乡土基本知识的培训,促进乡土教材的开发、实施与乡土知识的传承,才能切实发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乡土教材独特的教育功能。

2.选择和筛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乡土知识

乡土教材开发中编写者对乡土知识的把握是开发优质乡土教材的关键。调查发现,目前乡土教材的编写和后续开发与实施中尚存在许多实际困难和需完善之处。如大多数学校的乡土教材实行“一校一本”制,无年级区分,因此教材

内容的选择并不能符合随着年级升高学生身心有差异的规律和特点;再如从编写成员的结构来看,虽大多为在校担任相关科目的一线教师,但也有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及并不了解当地文化风情的一些人员参与编写教材,故部分教材编写目的和方式简单,其内容选择上随意性大,缺乏相关理论依据和指导,更缺乏后期的教育反思与完善过程,尚存在“在摸索中因缺乏科学依据而无所适从”的现象。而且大部分乡土教材内容的收集与整理都是通过志愿者的努力,学校或任课教师自费或义务性的一次性开发,故其开发中对如何把握教育规律及其贯彻等问题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学校甚至出现了“不得不放弃开发”或者“因资金不能再度印刷”等尴尬局面。因此应积极建立改善和提高培养真正人才为基点的乡土教材编写与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地解决由谁来开发?如何开发与实施?如何反馈与完善?如何后续开发与推广等诸多实际问题,注重与时俱进,删除和调整不适合现代学生身心发展的乡土教材内容,通过加工和改造,开发适合不同年级学生身心规律的有区分度的乡土教材,以便于实现掌握乡土知识的同时塑造有用人才的教育目的,使乡土知识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从而提高学生成长质量。 3.建立多渠道师资培训模式

乡土教材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乡土文化可以让学生认识自己生存的土地,并立足生存条件,奔向未来的文

化土壤,因此必须建立一支积极树立乡土理念,并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推广乡土文化资源的教师队伍,让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乡土教材的编写和推广工作中,把编写教材作为教师自觉、自主、自愿之事,从而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乡土教材开发与实施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教师作为教材的编写者与使用者,应具有如何传承当地乡土文化的基础和条件,才能更准确、尽致地发挥乡土文化固有的文化功能和教育价值,这是师资培训中要解决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乡土教材开发中首先要注重一线教师的培训,积极构建多渠道、多层级的师资培训体系,从而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和成效性。一方面,针对基层学校教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信息不畅等实际情况,调动当地文化资源、借助教育专家的理论指导和帮助,鼓励教师与教育专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协调与合作,采取短期培训和长期跟踪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不能及时到现场接受培训或尚未有条件得到培训的学校教师,可适当采取远程师资培训方式及时能够得到培训。同时教师培训一定要在开发教材之前、开发过程和课程实施的自始自终紧密结合进行。这种多渠道的师资培训方式,可以真正关注学生身心发展与生活状态,充分发挥地方乡土文化作用,使教师具有开发和导入优质乡土教材的多元文化修养和教学理念。虽然目前构建更为和谐完善的乡土教材开发与实施的培训模式尚有困难,

但这必将会是一种未来的发展趋势。

乡土教材以时弱时强的生命力生存至今的确不易,尤其是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不断冲击人们视野的今天,我们仍能在“乡土中驻足脚步,在乡土的浓郁芳香中沉思!”这正是我们教育者值得庆幸的事,乡土教材不失为弥补和解决当今教育改革弊端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尝试。 参考文献

[1] 教育大辞典编写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 温润芳.关于乡土教材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民族教育研究,2009(2).

(责任编辑刘永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1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