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论语300讲

更新时间:2023-10-22 03: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语三百讲》

傅佩荣

第1讲崭新的开始

孔子,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这个年代称之为“轴心时代”,人类的理性、人文的思想整个得到展开,而在中国,老子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跟中国人心灵的塑造更是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孔子年轻的时候,家里面贫困卑微,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所以他是一个从平凡的人生走出伟大的结局。孔子的特色就是好学,他知道自己只能念书到15岁,那叫做乡村的教育。所以孔子到处请教各方面的专家,结果他能够集大成,把别人所学的加以精益求精,不断发展,成为当时有名的博学之人。

孔子了解了中国文化发展关键的原因何在,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在“礼坏乐崩”的乱世,他希望重新建立价值观的基础,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受教育,启发他内在真诚的心意。任何一种行为,一定要由内而发,它才有道德价值,否则只是外在应付别人而已, 不管你做多少都改变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贵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个人的成就跟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儒家的思想非常重视人的社会责任,因为没有人可以离开社会而成就自己。学论语,春天的时候开始,年轻的时候开始。孔子思想的特色:温和的理性主义;深刻的人道情怀;乐观的人生理想。

第2讲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

【译】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

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学习的内容:“五经”“六艺”五经就是《诗经》、《书经》、《礼经》、《乐经》跟《易经》这五本经典,《六艺》是六种生活技能,包括礼跟乐、射箭、驾马车,还有书写跟计算。学会这些才能安身立命。学习的方法:学思并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光学习不去思考,毫无效果。考完试就忘了,要不然就觉得说没有心得,你很难有什么特别的理解,要是光思考而不学习,那你所想的只有生活经验的范围,你没有系统的知识,那也没什么用,只会陷于迷惑。学习的目的:培养德行颜回最好学:不迁恕,不二过。都是与德行有关人是有情绪的,有时候高兴、有时候难过,这是因为看到你的处境如何、心得如何,这种情绪是很自然的。儒家的思想,他不反对你有情绪,但是你要做情绪管理,提高你的情商,让自己在各种情绪出现的时候“发而皆中节”,恰到好处就没有问题了。《论语》的《学而第一》的第一章就出现了很多,有关你如何自己要求自己学习,它的内容、方法跟目的如何,一定要先掌握住。交朋友的时候可以让你带来快乐,因为大家志同道合。同时在社会上跟别人来往,如果暂时别人不了解你,受委屈了。因为社会上往往是需要各种表现,别人才会欣赏你。儒家所说的君子往往是先自我要求,他不急着表现,他认为说我如果有能力的话呢,时机到 了,别人自然会欣赏我的才华,给我机会。

第3讲君子务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第一》【译】有子说:“如果一个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很少会去犯上;一个人不喜欢犯上,反而去作乱的几乎没有。君子要善于抓住根本,根本抓住了许多问题就解决了,而孝顺和顺从就是仁的根本。”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第四》

人之道:人应该走怎样的道!受到好的教育,你就应该知道人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儒家强调从根本开始教育在《论语先进篇》里面有一段资料,孔子的学生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德行科: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宰我以及子贡;政事科:冉有跟子路;文学科:子游、子夏。《论语》内容分类:

孔子自己说的话;孔子跟第一流学生的对话;孔子与第二流以下的学生对话;孔子学生说的话。

第4讲巧言令色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第一》【译】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的,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心意。”重点在“仁”,首次出现。孔子思想核心:承礼仪,启仁在“礼坏乐崩”的时代,当外界的礼乐不再能够成为行为规范的时候,不再能够分辨善恶是非让你照着去做的时候,你只有设法由真诚引发内在的力量。孔子说,巧言令色很少有真诚的心意,他说很少有,不是完全没有。我们就要在这个地方设法提醒自己不妨巧言令色,但是一定要有真诚的心意。表达我对别人的尊重,如果你到任何地方都板着脸,说话都是有一句没一句的,那别人看到你也就觉得很严肃,保持距离。孔子不停的教人择善,人生变化无常,总会有很多选择,我们选什么,当然是择善了,但总会有错误,之前错了,那么之后的选择应凝补回来。人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你每一次都选对的话,人生越来越充实圆满你如果选错的话,恐怕就要用以后的正确选择来弥补前面做错的事情。在今天这个社会上,巧言令色有时候表示对别人的尊重,羞耻心怎么来的,把个人跟团体比较,如果你达不到团体的标准就觉得很丢脸,很可耻。儒家思想希望你能够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基本要求,绝不能低于社会的要求标准,你只有比它更高,而比它更高的话,能够带来内在的快乐。否则的话,你光说你不能够没有羞耻心,但你有羞耻心之后,别人不称赞你也没什么乐趣。

第5讲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第一》

【译】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 “三”在古代代表多数,此处的“习”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 第一段是为人谋,代表替别人做事。譬如我做官,上面有领导;我做事,上面有老板。那么我就要问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忠”这个字代表尽心尽力,我们称为尽忠,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第二个,是跟朋友交往有没有守信用呢?在儒家里面很强调守信,比如我今天跟你约一件事,将来时间到的时候我就要做到。但是由于从现在答应你到将来实现诺言的时候有一个时间上的落差,这中间可能发生任何事。发生一件事情之后,我以前答应你的事情隔了这段时间去实现的时候不见得恰当。 正常情况,说话应该算话,但是环境变了之后,是否是真正的诚信? 第三个,传不习乎。曾参后来是有名的老师,教出很多弟子,有些成就的,所以他的传不习乎是说,我当老师,我教给学生的,自己有没有去实践呢?人活在世界上很容易主观,什么事情都认为我对的,而没有注意到跟别人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考虑到别人的立场或是别人的肯定。儒家思想的特色就在于说我一个个人不能离开人群,在儒家里面没有关起门来的贤人。你要做贤人,你要做君子,就要打开门跟别人来往。在家里面,与父母兄弟姐妹;到外面,与朋友,与你工作的老板、同事们都要交往,与天下人都有来往的机会。“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孟子离娄上》 你做任何事只要做不通,都要先问问我自己有没有问题,而不是说先问别人怎么搞的,别人怎么有什么故意阻拦或者其他的问题。 当发现自己没有问题的时候再去找别人的问题这是曾参的话,不是孔子的话。

第6讲余力学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第一》

【译】孔子说:“青少年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书本知识。” 不只是青少年,青少年也会长大,为人父母——要普遍关怀别人。 仁:自古以来都是教育子女做好人,做好事,为什么只有孔子成为了一个学派,因为它是一个体系。 人在社会,要学会这些道德要求,你会感觉到说那我守规矩,修德行善不是比较吃亏吗?所以儒家的思想很强调,你修德行善会有内在的快乐,否则你只看外表的话,会觉得谁好像比较照规矩来。在许多方面会比较不太顺利的样子,这其实是一种选择的问题,是长期的考虑。君子之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尽心上》

时雨:及时雨,学习最困难,最迷惑的时候指点一下

他自己都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第七》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是全人教育,就是完整的人的教育。第一种是人格教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都是一种与人相处自我要求能替别人设想。人格教育必须自我要求,由内而发,绝不能说是只是被动而已,所以讲道德的问题关系就非常得明确了。道德,主动和被动是有天渊之别的。第二种是人才教育,是用之于外,你在社会上是个人才,你可以服务社会,有所贡献,但是人才,它是特殊的一种条件,有某种专长就可以了。第三个是人文教育,就看你怎么样利用休闲的时间,如何调节自己的生命,让它感觉到生命,很有次序,然后也能够和谐,不断地成长发展。 第

7讲君子原则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孔子说,君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多方学习就会流于固陋,以忠信为做人处事的原则,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有了过错不怕去改正。学习儒家它的后果是在内不在外,就算你今天照孔子的说法去做,考试不一定会考得好点,不一定会顺利地升官发财。所以儒家一定要保证我这样做之后,合乎一个做人的要求,我应该有快乐由内而发。学习儒家一定要体验,问问自己内心是不是觉得更为坦荡,更为快乐。如果说你做的时候,内心也不觉得快乐,代表你是勉强去做的,你照孔子的方式来做的话,不一定有这些成就。不如:不相似但是你一定要很清楚地知道,内心的快乐是来自于你做到了人性的要求,而这种要求是普遍的,自有人类以来不管东方、西方、古代、现代都是人,而只要是人的话,你只要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然后做到孔子说的要求犯了过错去改正。会不会快乐,这需要体验,我们可以从小地方做起,有小的毛病,改正之后就会发现,别人对我们也比较尊重了,我们对自己也比较肯定,慢慢地再往大的方向走,这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比较具体的方法。人最难的就是改过,过错与性格有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孟子:一天偷一个变一月偷一个

第8讲慎终追远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第一》

【译】曾子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终”:就是生命的终点。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 “远”是指远祖,“民德”就是指老百姓的社会风气。不忘本,饮水思源 民德归厚:此处的德是中性的词中国人对于家的观念跟西方不同,西方比较重视个体,他把自己的生命当作一个主要的考虑焦点,父母生我只是偶然的机缘,我自己要负责自己的生命。而中国人会把这个家当作单位,像在《易经》里面,坤卦就提到一句话,他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把一个家庭从开始到现在,如果经常做好事,后代子孙就会有喜庆,等于是

说你就有很多福报,那如果说这个家族一路下来做很多坏事的话,他的子孙恐怕就倒霉了, 会有遭殃的事情。当然这种观念是比较浮泛,因为我们知道真正行善避恶的主体还是个人, 但是个人跟个人之间还是有他的特殊的关联,像一个家就是一个单位,在这一方面来说的话,西方跟中国各有特色,家庭是一个群体组成的,它有血缘关系,很多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家庭是好的,但 是你不要忽略掉他的个性。如果做父母的都能了解这一点,他对孩子的个性就比较能尊重,做孩子的都能了解这一点,他就能够也尊重父母亲。一大家人在一起的时候, 需要的是互相忍让。中国过分重视家庭、关系、人情,往往忽略了法律、 人权,个体发展,西方世界过分重视个人则更可怕,往往变成孤独一人希腊人讲如果一个人不讲城邦,他就是一个白痴。人应该来自家庭,进入社会,最后又要回归家庭。父母、子女相互理解

第9讲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 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

【译】有子说,礼在应用的时候以形成和谐最为可贵,古代帝王的治国作风就以这一点最为完美。无论小事大事都要依循礼的规定,遇到有些地方行不通时,如果只知为了和谐而求和谐,没有以礼来节制的话,恐怕还是成不了事的。礼代表区分,乐代表和谐有秩序才能有和谐,真正的和谐是有秩序的。不能为了追求和谐而和谐,追究和谐首先要守礼。在现代来说是守法,合乎道义,有正当性。美:合理想,值得欣赏。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第一》

【译】有子说,与人约信要尽量合乎道义,说话才能实践;谦恭待人尽量合乎礼节,就会避开耻辱;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爱心,这样就值得尊敬了。:开始做好事,我有爱心,久了之后就失去爱心了,变成例行公事了!

第10讲 敏于事慎于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一个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办事勤快而说话谨慎,主动向志

行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一个人多追求物质欲望,就少了时间去学习了。做到三点,孔子就认为你好学了,这显示的是一种特殊模式,好学的目的是要改善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师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贤思齐。 “不要只看到别人眼中的小草,而忽略自己眼中的大梁”——《圣经新约》意思是我们自己的毛病,因为自己太过于主观看不清楚,而看到别人有毛病的时候就念念不忘。儒家的“好学”含义非常丰富,它可以概括成为我们做人处事的原则,也就是要自我要求。好学不是为了显示给别人看的,是为了让自己长进的,所以我们好学的目的是要改善自己,让自己生命趋于完美。

第11 讲 切磋琢磨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

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 诸往而知来者。”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译】子贡请教说一个人,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这样的人表现如何?孔子说还可 以,但是比不上贫穷而乐于行道,富有而崇尚礼仪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就像修整骨角与玉石,要不断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这就是您所说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 了。”做任何事,要记得从消极的、不要有负面的表现,还再进一步转成积极的、有正面的作为。儒家的思想对于在贫穷如何、在富贵如何,都有它的引导、都有它的观念,这些观念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子贡年轻的时候是贫穷的,他后来富裕了,所以他就可以思考,我应该在贫穷跟富裕的情况下,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言行表现呢?儒家的思

想是强调他的一贯的原则,重心是在内不在外。否则的话,外面一旦出现各种变化,马上随之丧失内在的原则,这对儒家来说是教育的失败。

第12讲 知己知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第一》

【译】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只担心我不了解别人。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病就是生病的“病”,这边讲的患,“患”就是担心。病就是以此为病,就是认为说这 个很糟糕。所以你不要特别去挂念别人不了解自己,你要担心的是自己能力不够、无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第四》

【译】你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你要设法让别人值得来了解你,或者说让你值得被别人了 解。了解一个人要看他过去的表现如何,看他现在做什么事,还要看他将来要往哪里发展。 所以了解一个人,他的才华、他的学识,需要时间。有时候需要场合让他表现,他如果还没有机会表现的话,那怎么办呢?所以在古代社会很多念书人都要主动地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本事在什么地方。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第二十》

【译】你如果不懂得怎么听别人说话,你就不可能去了解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 你要了解一个人的话,就要懂得听别人怎么说话。他说的话是巧言令色这一类,还是他说的 话很实在,可以代表他真正的见解。自古以来,儒家的思想是受到肯定的。很多时候你要等 待机会,不要着急,你要尽量充实自己。学习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要精益求精,要不断 提升自己的能力,将来总有机会让别人了解我。我就可以为社会尽我的力量来服务。

第13讲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第二》

【译】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他星辰环绕着它而展布。 “尧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史记五帝本纪》 孔子提到“无为而治”,特别就用舜来做例子,他说舜不用做什么事,他只要自己本身行为 端正,面向南方一坐着就好了,就跟这边讲北极星本身不动一样的意思。但是在老子的思想 里面是指你不要刻意做什么事,因为你刻意做任何事的话,你的考虑永远不可能周到,你顾 了这一边就忘了那一边,到最后挂一漏万,甚至捉襟见肘,很难全面照顾反而不好。而在儒 家里面讲“无为而治”是要有德作为基础的,有道德的领导可以让天下无为而治,是因为人 性向善。以整个国家来说,政治领袖表现德行,老百姓就可以自己上轨道。只有一个可能就 是老百姓都是人性向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我是人,我人性向善,那么领导者表现善的行为 就是德行,我自然支持他,自然可以有向心力可以团结起来。

第14讲 思无邪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不出于真情。

《诗经》是部文学的作品,一定要有真诚的情感,最怕无病呻吟或是矫揉造作,所以你如果了解《诗经》是古代的文学作品,它原来的出处是古代有采风之官到各地采集民间的各种歌谣,收集起来之后作为教化的参考。《诗经》跟思想基本上没有直接的关联,《诗经》里面很多地方都会提到抱怨、难过、担心的情绪,这都跟思想完全没有关系,它讲的都是真诚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读《诗经》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它是文学作品,以真诚的情感为主,只有真诚的情感才能感动别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第十七》

儒家的教育包括文学、历史、艺术全部在内,而在文学这个领域,特别重视《诗经》,作为

真诚情感的表现,所以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三个字概括叫做“思无邪”。思是语首词, 无邪是代表从内到外直接出去,没有转弯,也不必绕什么圈子,所以一切都出于真诚的情感。

第15讲 刑与德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第二》

【译】孔子说,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免于罪过,但是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 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知道羞耻,还能走上正途。德治之后要配合礼治,如果礼治还不行的话,就要法治了,所以礼跟法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一般讲礼跟法有一个简单的分辨,法是从外在约束你的行为,礼是从正面引导你的行为,差别就在这里。如果说你遵守礼仪的话那就比较好了,所谓富而好礼,这个礼就是正面的引导,见到长辈要有礼貌,见到老师要尊敬,这些都是礼仪。这个礼仪建立的人际关系是普遍适用的,因为一个年轻人对长辈尊重代表他将来年纪大了变成长辈的时候,将来的年轻人也会尊重他。否则一个年轻人对长辈不尊重,不知道去遵守礼仪,那么他将来老的时候变成长辈,他凭什么要求年轻人对他尊重,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知道人的社会是普遍的。一个社会一定要有延续的发展的过程,在这一方面孔子的思想对于政治,可以说是指出了它的重点。也就是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老百姓如果无耻的话,政府要怎么做都不容易有好的效果。

第16讲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二》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三十岁时可以立身处事,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 十岁时可以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都不越出规矩。有关立志的问题,在《论语》里有三个对象:第一个立志于学习;第二个立志于行仁;第三个立

志于求道;士,士心为“志”代表读书人的心意,就是他的志向,至于“学”只是一种外在的描述,你学什么、目的何在。那你就要志于仁,仁就是仁义的“仁”,就是你立志以后要走上个人生命的正路。

第17讲 从心所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二》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三十岁时可以立身处事,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可以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都不越出规矩。 “天命”的两个重点:第一,在孔子来说他当时的情况,他觉得要怎么做才能够实现这一次的目的,是他的使命所在,所以他出来做官;第二个,我们一般人可以学的是把天命当做人性向善,应该追求择善固执,最后达到止于至善,当做我们每一个人的天命。有关天命在孔子的思想里面很明显地说出来是:第一个要知天命、第二个要畏天命、接着就要顺天命、最后一步还要乐天命。 “从心所欲不逾矩”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孔子说这话代表他在七十岁以前如果从心所欲的话,偶尔难免有可能违背规矩,代表人的心的确是有问题,捉摸不定的,所以我们学儒家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儒家从来没有把人的心看做本善的。第二点就是你要了解从心所欲代表你自然而然去做的,不逾矩代表你都符合规矩,也就是做到应该做的事情。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对孔子来说他的七十岁的境界是他自然去做的都是他该做的,他该做的事都做得很自然。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

第18讲无违之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第二》

【译】孟懿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制。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对他说孟孙问 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礼制。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以礼 的规定来侍奉他们,父母过世后,以礼的规定来安葬他们,以礼的规定来祭祀他们。一个孩子他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尽力做到最好,让父母不要操心,只是偶尔生病是难免的,让父母为生病而操心,如果只有这件事的话,那算是非常孝顺的。等于是你做子女各方面表现都很好,父母从来都不操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不同的人,他要求因材施教。

第19讲色难之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译】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但是像狗跟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我们现在奉养父母亲一定要记得,孝顺来自于内在的情感,只有父母对子女这一伦,我们做子女的不能计较任何条件。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第二》

【译】子夏也来了,子夏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有事要做时 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时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我们现在奉养父母亲一定要记得,孝顺来自于内在的情感,因为一个人内心有真的情感,自然而然脸色就会开心。有一种安定的力量,因为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来源,孔子教学生的时候,他自己的学生是一般百姓,他特别着重在内心的情感要尊敬,同时要由内而发保持好的脸色。

第20讲人无所藏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第二》

【译】孔子说,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看仔细他的心安于什么情 况,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孟子说,你要了解一个人最好看他的眼珠。对一个人,要看他 的眼珠,他说眼珠如果说表现得很亮,代表你胸中正,那你胸中不正的话,眼珠就昏黄。这 是孟子很特别的想法。因为孟子是主张身心配合的,我内心里面有什么样的想法,眼珠就表 现出来。在西方也说眼睛是灵魂之窗。所以在孟子来说的话,他也强调“人焉廋哉?人焉廋 哉?”跟这篇所说的一样。孔子说你要了解一个人,让他无法隐藏,对于他的过去、现在了 解之外,要特别注意到察其所安,看他的心在什么情况下会安定下来。我们平常跟别人接触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些人浮躁不安,但是也有些人真的是人才,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所以他很难安定下来,这也是可能的。那你了解一个人就要看他如何才会安定,所以对于人的过去现在、未来,在时间上三个向度都能掌握之后,就没有人可以隐瞒了。

第21讲 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第二》

【译】孔子说,熟读自己所学的知识,并从其中领悟新的道理,这样才可以担任老师。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一般的理解都是说孔子教学生的时候,他不会给学生随便去分出什么类别,不去区分国家、背景等,只要你愿意来学,我都很乐意地教你,没有任何保留。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第七》

【译】我没有任何隐瞒的,我任何行为都在你们前面表现,代表身教重于言教。儒家思想之可贵就在于孔子发现靠外面的规范、靠法律、靠各种政令来要求已经是没什么效果,老百姓避开这种惩罚,但是不一定有羞耻心。但是如果靠内在的引发你自觉,让你自己愿意去行善避恶的话,那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孔子本人就是温故而知新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第22讲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第二》

【译】孔子说,君子的目标不是要成为一个有特定用途的器具。在古代君子本来是指贵族的 子弟,后来慢慢转成一个特定的人格表率,德行方面比较完美的,所以君子成为每一个人都要追求的目标。全人教育分三个层次:人才教育:在社会上只要念完大学,他就有一个特定的专长,得到一种社会地位;人格教育:等于还是需要学校、老师来教,不过它有时候会强调身教跟言教并重;人文教育:艺术的爱好或修养、个人的宗教信仰。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一个孩子他如果在人格方面有好的教育,他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他是否一个专业的人才,这个社会上不缺人才,但是人格方面却有普遍的要求。学习儒家一定记住千万不要只看外表的规定, 而要学会它的一种人性的理论,就是说你要问 自己当我孝顺的时候,我快乐吗?如果我不快乐的话,我就要再进一步问自己,我是不是不了解为什么我应该孝顺。同样的做父母亲的爱护子女恐怕也很累,他就要想我照顾孩子的时候快乐吗?事实上人生的快乐跟痛苦,有时候很难分非常清楚,我们把这种带有负担的压力的这种快乐称为甜蜜的负担。

第23讲 先行后从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第二》

【译】子贡请教怎么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要说的话,做到以后再说出来。 孔子学生分科:第一科当然是德行;第二科那就是言语;第三科是政事;第四科是文学。 言语科排第二是因为说话是一个人的内心的一种表达,叫做言为心声。我说话是表达的我的心意,还要看这话是不是恰到好处,所以在《易经》里面也提到要“修辞立其诚”。说话要修饰言辞,才能建立你的真诚。一个人真诚的时候不是说有话直说,还得看对象,对象如果不能理解,你这个直说的话就没有效果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调整对不同的人说不一样的话。但是都是出于内心的真诚,只不过你在修辞的时候,用什么样的语句,用什么样的词

汇来表达,这一方面你要用心。要不然你对不一样的人都讲同一句,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理解,到最后恐怕产生很多误会。不说话有两种:一种是完全不懂,无从发问;一种是完全了解,不必发问。

第24讲人我互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第二》

【译】孔子说,君子开诚布公,而不偏爱同党;小人偏爱同党,而不开诚布公。人生价值观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我中心;第二个阶段是人我互动;第三个阶段是超越自我。人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当你在选择的时候,如果没有价值观作为参考,你会感到无所适 从。反之你有一套价值观,就知道我现在做这个选择,在哪一个层次,行进的方向又在哪里。儒家的理想如果实现的话,整个世界绝对是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我们在学习以及在介绍儒 家的过程,要避免让它变成教条,那样别人是不会接受的。要了解它是一套完整的系统,也 就是后来孔子很强调的“吾道一以贯之”。而这个系统说出来之后才能让人的生命从小到大, 从生到老到结束有一个完整的理解。人生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但是要遵循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25讲好学深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译】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则将毫无领悟;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于迷惑。求知的阶段:第一个叫做你得到许多信息,叫做资讯;第二个叫做你获得的专业的知识;第三个你得到人生的智慧。 知识构成系统:《诗经》代表文学《书经》代表历史《礼经》代表生活规范 《乐经》代表音乐、艺术《易经》代表哲学这五本都是我们老祖先智慧的结晶,你认真学的话就可以把某一种专门的知识彻底了解,有个系统的认识。所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很重要一段话。这是提醒我们学习的方法,跟你思考要配合起来,要以自

己的心得为重。我们常常讲人生的发展,其实用三句话来说:好学、深思、以及力行实践。

第26讲批判与包容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论语为政第二》

【译】孔子说,批判其他不同立场的说法,难免带来后遗症。 “异端”这个字本来并没有特别的意思,是说我有一种立场,跟我不一样的立场称作另外一端,异端就是另外一端,所以讲异端的时候跟我这一端其实是平等平行的。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他是一种非常包容的心态。我们不能忘记孔子这个人基本上是,能够欣赏差异的,别人跟他不一样他也能够想说他恐怕有他的道理;别人跟他一样的话,他也觉得很开心,因为别人了解他的立场。我们在做人处事上,也可以向孔子学到很多,千万不要以为只有自己对,也许你在这个角度上,今天看这个事情是对的,但是你怎么知道别人一定不对。孔子这段话跟他前面讲的“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泰而不骄”都是相通的,这样来解释的话就比较完整了。九流十家,诸子百家,你研究得过来吗?站在异端的角度考虑自己的想法。真理不一定越辩越明 孔子主张道不同下相为谋,大家不妨各自去发展,不同的阶段之后可能就改变了。杨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无君,一个人怎么可以没有国家呢? 墨子:兼爱,同时并且平等的爱每个人。儒家讲爱是有差别的

孔子比较温和,孔子可以欣赏差异。但到孟子时就平一样了,如孟子批评墨家就很激烈

第27讲 求知的态度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第二》

【译】孔子说,由,我来教你怎样求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求知的态度。社会上所公认的最聪明的人,其实都并没有真的了解,而他们所知道的都是很有限的片段知识,对于不知道的你就要说不知道,这样你对于自己的学习才会有更大的要求、 更大的动力。至于知道的就要说知道,代表你对自己有很大的信心。所以人一方面要有信心,

另一方面还要虚心。我们要设法从无知变成有知,要不断去探讨,人生的重要是在于说你学习的过程,不断去知道更多东西。这样才能够把握住已经有的知识,再不断增加新的认识。这是一种求知的态度,这个道理不但对于像子路这样的人有效,对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参考价值的。“不知为不知”比较难做到,但只有说“不知道”才能获得别人的指点,才能学到知识,苏格拉底,最有智慧的人,访问:城邦政治家,作家,科技专家造军舰的,社会上所公认的最聪明的都不是真正的了解自己所做的事。神为什么说我是最聪明的,因为只有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 之后,讲话用《诗经》听起来比较婉转,不会那么直接。在《诗经》里面你可以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要有什么方式来跟别人相处,相处的时候要有什么样的心态,当你得意的时候不要太嚣张。当你失意的时候不要太难过,所有的情感都可以有一个中和的余地。

第37讲度量与修养

“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第三》

【译】孔子说,管仲的见识与肚量太小了。有人就问了他是不是节俭呢?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公馆,手下人员不必兼职工作,怎么算得上节俭呢?这个人再问,那他懂得礼吗?孔子说,国君在宫室的大门内设屏墙,管仲的公馆也设屏墙,国君为了宴请友邦贵宾在堂上设有放置酒杯的土台,管仲也安置了这样的土台,管仲这种作为如果算是懂得礼,那么还有谁是不懂得礼的?管仲的缺点:器量小、不节俭、不知礼。儒家里面讲人的时候有提到,人的社会是一个共同生活的范围,那么共同生活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要自我要求,那么跟别人相处的时候就要看你的身份、你的角色、你的位置、你的责任何在,把这些都做好的话,个人修养你可以慢慢来,所以这是儒家对一个人比较宽厚的态度。

第38讲 孔子的角色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 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第三》

【译】守仪城的封疆官员请求与孔子相见,说,有名望的君子来到这里,我从来没有不与他相见的。随行的学生安排了他们会面。他出来之后说,你们这些人为什么担心失去官位呢? 天下没有正道的时期已经够久了,天将会以你们的老师作为教化百姓的木铎。“天要以孔子作为木铎”两个重点:第一个代表“天”是关怀人间的,并且天随时在注意,要让一个适当的人可以出来教化百姓;第二个就是孔子中选了,要做这个“木铎”来教化百姓。假如天下无道,多一个你、少一个你没有什么差别,一定是你可以把”无道”变成”有道”。天下无道代表天下走向无道,天下有道是天下走向有道,而不要做简单的二分法。从孔子开始, 仪封人认为要开始走向有道了,所以他才有这么样一种既兴奋又喜悦,然后跟孔子的学生们这样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第39讲尽善尽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第三》 【译】孔子评论韶乐时,他说,“美得无以复加,并且善得无以复加”。评论武乐时,他说,“美得无以复加,尚未善得无以复加。”文化的特色:第一个,文化通过人来改造自然界; 第二个,文化形成传统;第三个,文化具有向心力;第四个,文化有兴盛衰亡。一般讲到艺术创作,有一种说法叫做为艺术而艺术,意思是我从事艺术活动,绝不考虑世俗 的功名利禄,也不用考虑道德问题。西方也有很多人说艺术应该为道德而存在,道德就是善,艺术就是美,美不能独立存在。如果光说独立的美的话跟道德无关,跟社会风俗人心无关,那个美到最后恐怕造成反效果。儒家的文艺观表述的是文艺不可能独立,文艺到最后还是回归人生。 回归人生的话,就要记得人性向善,你要帮助这个人性走向善的路,才是好的文艺作品。当

然你不用写得那么直接,但是他的目的最后还是要回到有益于人的身心的发展。

第40讲里仁为美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第四》

【译】孔子说,居住在民风淳厚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一个人选择住处而错过了民风淳厚的地 方,怎么算得上明智呢?儒家强调人生是选择的过程,你要做任何事都要经过选择。选择不能重来,不能说我这次选错了,下次再重选。因为下一次是下一次,跟今天时空条件不一样了,所以这个时候你要表现明智的话,就要有先见,心里要有数,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方法,什么是正确的选择。知道之后去选择就表现你的明智,代表你了解这是对的。每一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专长,不要做全方面的要求,没有人做得到。所以做长辈的、做父母的、做老师的都要设法欣赏年轻的学生,某些他的专长让他去发挥,但是整个的生活,需要有一个调节的习惯,也就是能够有休闲的生活。让自己的休闲生活显得很有趣味,这才是一种人文教化的开始。

第41讲仁者安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第四》

【译】孔子说,不行仁的人,没有办法持久处在困境中,也没有办法长期处在顺境中。行仁者是自然而然走在人生正途上,明智者则是了解人生正途的重要,而作此选择。一个人做好事本来就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外面的压力或是金钱的诱惑,有很多理由都从外而来的;第二种是由内而发我自己愿意做好事,没有外在的干扰,也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我就是做好事,我自己愿意做,这才是儒家的思想。儒家并不是说光教你做好人、做好事,同时也有说明做好人,做好事对你自己是最有利的,对每一个做好事的人本身是最有利的。这一点是我们要特别强调的,因为确实如此,它可以使你向善的人性不断得到实现的机会,感觉到生命越来

最后做出来的结果都是负面的。我 们固然可以追求许多美德, 但是一定要多学习了解别人的经验, 多了解实际的状况, 然后知

道怎么样去做到这些,用适当的方式跟方法。 第 268 讲兴观群怨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的时候,可以引发真诚心意,可以观 察个人志节,可以感通群众情感,可以疏解委屈怨恨。学了《诗》以近的来说,懂得如何侍

奉父母,以远的来说,懂得如何侍奉君主。此外还会广泛认识草木鸟兽的名称。

这段话可以说是《论语》里面对于《诗经》最完整的描述, “兴”在这边理解为引发真诚的 情感,

《诗经》的内容都是真诚的情感的表现,之后再观察个人的志节。因为我们都是同一 国家的人,读的是一样的《诗经》

,这样才能够凝聚一群人的共识。最后可以“怨” ,说明人

生难免都会有抱怨的,读《诗经》之后才发现,比你委屈的还有很多,这样可以让你疏解委 屈怨恨。

接着他说就近我懂得侍奉父母亲, 远的来说懂得侍奉国君, 最后还可以广泛去了解

草木鸟兽的名称,方便写作之时使用。所以《诗经》在古代来说,它的教育效果非常特别, 叫做“温柔敦厚《诗》教也” ,就是因为情绪情感得到了适当地调节。 第 269

讲礼乐与情感

子曰: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

——《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孔子说,我们说礼啊,礼啊,难道只是在说玉帛这些礼品吗?我们说乐啊,乐啊,难 道只是在说钟鼓这些乐器吗?

“礼”由三层含义演变出来:

第一个是宗教的含义;

第二个是政治的含义;

第三个是伦理上的含义。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思想里面非常关键的一些想法, 就是礼乐是一个社会, 文明教化非有不可。

但是任何文明教化都要以人类真诚的情感做基础, 否则的话受的教化越多, 离开真诚的情感 越远,

人格就会分裂了。

西方世界为什么很多人精神方面都有很大的困扰, 就是因为社会发 展到太过于进步以后, 有各种繁文缛节,

而你忽略了内心真诚的情感, 到最后变成是内跟外

脱节了。一个人的生命就变成是很难统和,这个问题不但是西方的,也是普遍的, 我们如果

学儒家,就要特别注意到这样的问题。 第 270

讲不真诚的人 子曰:

“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欤?”

——《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孔子说脸色严肃,而内心怯懦的人,可以比拟为小人,就像闯入门户里的小偷吧。

当你做一件错误的事的时候, 跟小偷没两样,

也许表面上你装得很好, 事实上你心里已经有 亏欠了。

孔子在这里用的是比喻, 小人就是指没有志向的人, 一个人没有志向并不代表他没 有受教育,

只是因为修养不够, 内心是虚的。

所以这段话强调的是你要充实自己, 做任何事

你宁可安分一点,有几分能力就做几分事,说几分话,避免做得太多了。 子曰:

“乡愿,德之贼也。 ”

——《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孔子说,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正是败坏道德风气的小人。

如果真的是去做坏事的人, 他至少知道自己做坏事, 还会惭愧,

还会说被发现了就要好好改

过了。乡愿就麻烦了,他不真诚,他不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不对的,认为大家好好相处,不 必分的那么清楚,而这种人恰恰是孔子所不教的。 子曰: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

——《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孔子说,听到传闻就到处散布,这是背离德行修养的做法。

很多人都对道听途说的事情、 捕风捉影的八卦感兴趣, 传到最后连是谁说的都不知道了。 事

实上我们应该实事求是, 谣言止于智者,

如果你再说的话代表你不是智者, 所以在这里讲道 听而途说,

是担心混淆了很多是非。

孔子在这里所讲的三种人都有类似的地方, 就是不真实、

不真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你不用假装自己了解很多,最好实事求是,表里一致, 这才是孔子的要求。

越充实,越来越圆满。当然最高的境界还是要到行仁的阶段,到最后完全不在乎任何一切,只为了我该做,我就做。

第42讲仁者的好恶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第四》

【译】孔子说,只有行仁者能够做到,喜爱好人,厌恶坏人。儒家对人的看法,它不会那么天真,不会说人性本善,它也知道每一个人都有弱点。每一个人都要做选择,每一次都是个挑战,都是一个考验,只有仁者可以喜欢好人,讨厌坏人,不管是朋友还是敌人都一样。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第四》

【译】孔子说只要立志行仁,就不会做坏事了。“仁”就是我这个人的人生正路。孔子认为一个人只要立志行仁就不会做坏事了,行仁跟恶是绝对势不两立的。你现在说我要立志行仁, 就等于是我立志走上我个人的人生正路,那绝对不会做坏事。你跟邪恶势不两立,这个代表人性向善,因为真诚的时候,你是一个真正的人,你跟邪恶势不两立,因为你向善, 当然是反对邪恶。人性是向善的,由内心引发真诚的力量是关键。行仁者跟你所知的所有的坏事都势不两立,你对人的判断一定是只问是非,只问善恶,这样的人行仁才能真正达到一个标准,叫做无私。

第43讲富贵与贫贱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第四》

【译】孔子说,富有与尊贵是每一个人都想要的,如果不依正当的途径加于君子身上,他是 不会接受的。贫穷与卑微是每一个人都讨厌的,如果不依正当的途径加于君子身上,他是不 会逃避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人生正途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君子不会有片刻的时间脱离人生

的正途,在匆忙、急迫的时候,坚持如此,在危险、困顿的时候,也坚持如此。富贵跟贫贱这两者对人来说都有某种诱惑,如果给我富贵的话,我就很容易因为有富贵而忘记了根本;反之当你贫贱的时候,外面没有任何依靠,你反而比较容易收敛自己,回归内心去思考清楚,人生应该何去何从。孔子这段话说出了一般人的心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但是对这两种态度不同正好显出儒家思想的最主要的特色。

第44讲用力行仁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

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第四》

【译】孔子说,我不曾见过爱好完美人格者与厌恶不完美人格者。一个人爱好完美的人格已经达到最好的极限了,厌恶不完美的人格,那么他追求完美人格的办法是不使偏邪的行为出现在自己身上。有没有人会在某一段时间致力于培养完美人格的呢?真要这么做我不曾见过力量不够的,或许真有力量不够的,只是我未曾见过罢了。仁的内容:人之性:人性向善; 人之道:择善固执;人之成:止于至善。孔子教学的策略:消极的:不要做坏事;积极的:要去做好事。孔子认为没有谁力量不够的,只要任何时候你愿意走上人生的正路,没有力量不够的,就看你自己愿不愿意选择这个路而已。而有些人不愿意选择是因为他有各种利害的考虑,很多时候你会觉得生活构成一个习惯,习惯形成某种轨道。你在这上面走感觉很轻松, 觉得反正我不太好,别人也没有比我更好,我有点差,别人好像也比我更差,就得过且过,结果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人生最怕时间一去不再回来,时间是不等人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45讲走向完美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第四》

【译】孔子说人们所犯的过错各由其本身的性格类别而来,因此察看一个人的过错,就知道他的人生正途何在。每一个人都难免犯错,如果他比较温和,那他的过失就可能偏向懦弱这一方面;相对的个性比较刚强的人,他的过失就可能就是比较莽撞了。如果一个孩子的表现让你看不到任何过失,你就很难给他指导,因为他每一方面表现得都很好,他有时候是刻意让自己的过失不要显出来,那父母反而无从教起。所以对于有些孩子恐怕需要多鼓励一下, 让他在某些事情上往前 。孔子完全没有以下四种毛病:他不会凭空猜测,通常我们有时候很喜欢去表达自己猜测的想法,什么事情都说我认为,我猜测如何,这样很容易混淆是非。 他不坚持己见,人跟人相处有许多事情,只要牵涉到别人的,你坚持的话,对于那个人恐怕就是一个压力。人很容易主观,个人认为这样最好,而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情况。他不顽固拘泥,一个人会很顽固,是因为他学识有限,如果多方学习的话,就知道古人在各种情况下, 或是西方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有什么样的选择的空间。你学习多的话,很容易想到以前有人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做法,你立刻照搬就可以了。他不会自我膨胀,一个人在某方面有成就之后,很容易自我膨胀。以孔子来说的话,他最大的特色是好学,代表他永远不够,就因为他能够好学,知道自己永远不够,他在同时代人心中反而是最杰出,最亮眼的一位学者。

第130讲天估斯文

子畏于匡,曰: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 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

——《论语子罕第九》 【译】

孔子被匡城的群众所围困, 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

文化传统不都在我这里吗?天如果

要废弃这种文化,

后代的人就不会有机会学习这种文化; 天如果还不要废弃这种文化, 那么

匡人又能对我怎么样呢! ”

我们谈孔子思想的时候不必太消极, 要了解的是这是个事件。 一个人不能够在事后才说我当 时很勇敢,

因为现在已经过去了,所以我可以说我当时知道没有问题的,当时就是当时,那

个情况是没有人有把握的,万一真的出了事,孔子照样问心无愧。

在这段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到, 孔子确实面对着生命的危险, 重要的不是他最后是否逃过了这 一劫,

而是他怎么在面对困难的时候, 表达自己最深刻的信念。 我们一再强调孔子在六十岁 前后周游列国叫做顺天命, 因为他顺天命,

所以他在这个关键时刻可以说 “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

把天抬出来作为他的后盾, 作为他的靠山,

因为他相信自己是在奉行天命。 第 131 讲君子不多

太宰问于子贡曰:

“夫子圣者欤!何其多能也?”子贡曰: “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 闻之,曰:

“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论语子罕第九》 【译】

太宰向子贡询问,

孔先生是一位圣人吧,他竟有这么多才干?子贡说,这是天要让他 成为圣人,

并且具有多方面的才干。 孔子听到这段话时就说, 太宰了解我呀,我年轻时贫困

卑微,所以学会了一些琐碎的技艺,一个君子需要具备这么多才干吗?我想不需要的。 牢曰: “子云:

‘吾不试,故艺。 ’ ”

——《论语子罕第九》

【译】牢说,老师说过,我没有机会发挥抱负,所以学会了不少技艺。

如果一个人一直没有机会在社会上发挥抱负, 他不但不要抱怨, 也不要浪费时间, 更要进一

步去把握这个机会充实自己。 等哪一天你有机会, 别人让你做事的时候, 才发现我的准备还 是不够。

但是如果你一定要等准备要了再做事, 事实上你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事, 也不知道说

你准备的对于你要做的事是不是有真的帮助。 所以人有时候也要一边做一边学, 学习是永无 止境的。 第 132 讲学会思考

子曰: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论语子罕第九》

【译】孔子说,我什么都懂吗?不是这样的。假设一个乡下人来问我,态度诚恳而虚心,我 只是就他的问题,正反两端详细地推敲,然后找到了答案。

我们在念《论语》的时候会发现,孔子很在意这种细节的地方,因为他是老师,他教书的时 候,

这些学生都是专心来跟他学的, 跟着他周游列国。

所以他就举例假设有一个乡下人来问 我,这是在做一个示范, 让同学们知道。

因为他的很多学生将来也会当老师的,当老师的时

候最怕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固定的答案,任何人问我,都是这一套方法。这样是不行的,我 们要懂得思考,而儒家的思想就是推敲两端,找一个中庸之道。 第 133 讲循循善诱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

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

——《论语子罕第九》 【译】

颜渊赞叹一声说, 越抬头看, 越觉得崇高, 越深入学, 越难以透彻。 看起来是在前面, 忽然又到后面去了。

老师很能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他以文献知识,广博我的见解,又以礼

制规范,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下来都不可能。我尽了全力之后,好像学会了,立身处世 的本领,但是当我想要再进一步追随老师,却又找不到路可以走了。

这段话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学生们对孔子的一种最可信的描述, 一个老师千万不要以为说我是 老师,

所以我每一个方面都要胜过学生, 如果是这样的老师, 那学生如何去长进, 学生一定

有些方面,各有他的才华,甚至比老师都要杰出。但是是否好学,是否用功,往往是最后的 决定关键。

孔子用文化的常识或知识来教育学生, 让他们心胸开阔, 而在行为上的话, 用 “礼”

来自我约束,这也就是学习上的秘诀。 第 134

讲孔子的信仰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 “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 天乎!

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 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 且予纵不得大葬, 予死于道路乎?”

——《论语子罕第九》

【译】孔子病得很重,子路安排学生们,组织治丧处,后来病情缓和些。孔子说,这段时日 以来,

由的做法太偏差了, 不该有治丧的组织, 却假装有,

我想欺瞒谁呢?难道要欺瞒天啊? 我与其在治丧的人手里过世,

不是不如在你们几位学生的手里过世吗?我就算得不到隆重的 葬礼,难道就会死在路上没人管吗?

孔子的生平从一般人眼光来看是非常不幸的, 他在生病期间,

也就等于生命的关键时刻。 他

并不认为就要弄个排场, 弄一个大的治丧处, 让我很有面子。 生病的时候, 他还是想说按照

平常的方式来,你不能够欺骗天。还是把天抬出来,不管你赞不赞成他,理不理解他,至少 你对于他这种信仰的一种虔诚的表达要表示尊重。 最后孔子已经过了七十岁是老人家了, 他

能够在这个时候, 还说我不能欺骗天,

要按照我的身份来过一个正常的生活。 万一不行的话, 也要照规矩来, 不要勉强,

同学们的好意他心领了,

所以他对子路有这样的一种苛责是可以 理解的。 第 135 讲待价而沽 子贡曰: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 也! ”

——《论语子罕第九》 【译】 子贡说,

假设这里有一块美玉,那么是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 还是找一位识货的商

人,卖掉它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是在等待好商人那。

子贡认为老师这么有学问, 这么有德行,

那你为什么不来做官呢?所以他就用比喻的方式询

问孔子,美玉是要藏起来,还是卖掉。孔子就说卖掉吧,我只是在等待识货的商人。孔子本 身就是一个人才,他曾经说过,有人用我的话,三年一定有可观的成就。他后来做官,也确 实做得不错,不到一年,鲁国就治得很好,在史书上说, “路不拾遗,男女分途” 。五十一岁 出来做官,

从中都宰开始到后来还能够行摄相事。 孔子在各方面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 但是

后来下场不是很理想,所以他对于自己是有自信的。 第 136

讲形式与理念

子欲居九夷。或曰: “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第九》 【译】

孔子想到九夷去住,

有人说那种地方很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去住的话, 怎么 会简陋呢?

跟身体有关的衣食住行的要求叫做必要的, 但是必要的不等于需要的, 更不等于重要的。 学

习儒家不是学那些衣食住行方面, 或是在生活制度方面的, 重要的是基本的观念, 把儒家的

思想和价值观学会,在我们生命里面实现成为一个君子。所以孔子说, “君子居之,何陋之 有”

,这句话是放诸四海而皆准,到任何地方去,不要问他的文化科技方面是不是进步,而 要问我在这里能不能实现我的理想,推广我的思想,这才上重要的。

第 137

讲生活的规范 子曰: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

——《论语子罕第九》 【译】 孔子说,

在外服侍有公卿身份的人,回家侍奉长辈亲人,为人承办丧事不敢不尽力而 为,不因为喝酒而造成任何困扰,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这四句话不仅反映出了孔子的职业是办丧事, 也说明孔子的原则是对自己很了解, 生活上每 一个细节,

都可以拿出来检验。 这就是我们喜欢孔子的地方, 他没有什么隐瞒的, 我也是平

凡人,我就这样一步步走过来。小时候家里面贫贱卑微,做很多琐碎的事,然后慢慢成长, 就经常自我反省。

他自我提醒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也许我做得不错了, 但还要继续做得 更好。 第 138

讲大自然的智慧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第九》

【译】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一切就像这样,白天黑夜都不停息。

这段话是孔子的一种感叹,

这样

不算是行仁。

等于你独善其身不行,

应该把自己的才学贡献出来帮助国家。 然后他也知道孔

子念书很希望将来有机会可以做官, 但是屡次错过时机, 这样不算是有明智。 你前面没有行

仁,后面又不明智,现在时机快要错过了,希望孔子不要再浪费时间了,赶快来做官吧。孔 子只好说好吧, 我会去做官的。

孔子做了五年的官,表现非常杰出,但是可惜他很了解自己 的处境,到后来鲁定公季桓子不再信任他,他就找个理由辞职了, 开始周游列国, 这样他一

生的心得也得到了验证的机会。 第 263 讲人性向善 子曰: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孔子说,依本性来看,人与人是相近的,依习染来看,人与人就有很大的差异了。

这里的“近”跟“远”

,一般指距离,那么人跟人是相近的,就是大致上都差不多,但是后 天的环境跟你的习惯不同, 人就变了很多了。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他整个的思想建立 在他的人性论上面。

性相近习相远是基于经验的观察, 再做深刻的反省。 性相近是说人性是 向善的,

向的话就有强有弱, 看你真不真诚,

有些人一定要自己家里面出现大的问题才会不

忍。其实大家都是人,都有人性,你当然只能说性相近, 怎么能拿一种行为规定说任何一个 人都要这样,只能说有强有弱, 有些人比较敏锐,

有些人比较迟钝,而后天的环境造成差别 很大。 第 264 讲弦歌闻道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宰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 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子曰:

“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 耳。 ”

【译】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唱诗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何必要用宰牛的刀。子 游回答说,

以前我听老师说过, 做官的学习人生道理,就会爱护众人, 老百姓学习人生道理

就容易服从政令。孔子接着向学生们说, 各位同学,偃说的话是对的, 我刚才只是同他开玩 笑。

我们从这边可以知道孔子也有他的幽默感,孔子的学生子游是文学科的高材生,在《论语》 里面说到孔子的快乐, 也就只有几处而已, 在这个地方夫子莞尔而笑, 他这个笑是真的打从 心里面觉得很高兴。

这边讲君子小人就是指做官的跟老百姓。 做官就是要照顾百姓, 然后老

百姓如果学点人生道理的话,比较容易服从政令,对于老百姓我可以让他们照我的话来做, 我没有办法让他们了解我为什么这样做。

因为老百姓服从政令始终是一个挑战, 所以子游有

这种考虑,才设法让他的官员跟百姓都来学《诗》 ,从里面学会做人的道理。 第 265 讲坚守节操

公山弗扰以费畔, 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

“末之也已,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曰子”“未

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

——《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公山弗扰占据费邑,起兵反叛季氏,他召请孔子去帮忙,孔子想要前往,子路很不高 兴,说,没有地方去也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说请我去的人,难道没 有什么意图吗?如果有人任用我,我难道只想维持东周这种衰弱的局势吗。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

“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 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

“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 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

佛肸召请孔子,孔子想要前往。子路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 自己动手公然行恶的人那

里,君子是不会前去的。现在佛肸占据中牟,起兵反叛,您却想要前去,又该怎么说呢?孔 子说对的, 我说过这样的话,

但是我们不是也说最坚硬的东西是磨也磨不薄的, 我们不是也

说最洁白的东西是染也染不黑的。

我难道只是匏瓜星吗?怎么可以挂在那儿不让人食用呢?

这里的“坚白”两字代表要坚持自己的理想,读书人的理想,我真正洁白的话,天下怎么乱 都不能把我染黑,出污泥而不染。我真正的坚硬,你外面再坏的情况,把我磨都磨不薄。这 是孔子对自我的一种肯定。 所以这两段话都提到有人造反了, 想请孔子帮忙, 代表孔子有国 际声望,很有能力。

但是说实在你去帮别人忙,难以知道别人将来会怎么做,所以孔子最后 都没去。 第 266 讲天下五仁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

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做人处事能符合五点要求就是行仁了。 子张说请

您教导我这五点要求。孔子说庄重、宽大、诚实、勤快、施惠。庄重就不会招来侮辱,宽大

就会得到众人支持,诚实就会受人任用,勤快就会产生功效,施恩、施惠就能够领导别人。

子张请教仁,孔子在这里回答了五个要点。恭一般来说都是要自我要求,我自己要恭, 我本 身要庄重。

宽当然是对别人宽大,信就是诚实,代表我说话很诚实,并且能够做到我所说的

事。接着勤快就是做事勤快,绝不耽误时间。最后惠就是我施恩给别人,对别人很好,广施 恩惠。

这五点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性,你必须把它背下来。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

是都会注意到我跟别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学儒家就要掌握到孔子从来不会脱离人际关

系,去说你要怎么样立身处世, 你要想修养自己,

走上人生的正途,在人际关系里面就要设 法实践。

第 267 讲六言六弊 子曰:

“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 “未也。 ” “居, 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 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 孔子说,

由,你听过六种品德与六种流弊的说法吗?子路回答说没有。 孔子说你坐下

我来告诉你,爱好行仁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愚昧上当;爱好明智而不爱好学习,那 种流弊就是游谈无根; 爱好诚实而不爱好学习, 那种流弊就是伤害自己; 爱好直率而不爱好 学习,

那种流弊就是尖酸刻薄; 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 那种流弊就是胡作非为; 爱好刚强

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狂妄自大。

这六种德行都不错,

任何一个人能有这六种德行里面的一样, 都值得称赞。 但是现在如果你 不好学,

不了解实际的运作在人际关系里面该怎么样判断, 那就糟糕了。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

学习儒家除了有好心之外,真诚之外,还要学会表达的方式, 你没有一个好的方法,没有好 的适当的方式,

那你再怎么样的好心,恐怕都会被扭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17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