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药剂学

更新时间:2024-06-12 23: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三章

1 关于软膏剂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是具有一定稠度的外用半固体制剂 B.可发挥局部治疗作用 C.可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D.药物必须溶解在基质中 E.药物可以混悬在基质中 2 不属于软膏剂的质量要求是

A.应均匀、细腻,稠度适宜 B.含水量合格 C.性质稳定,无酸败、变质等现 D.含量合格 E.用于创面的应无菌

3 对于软膏基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分为油脂性、乳剂型和水溶性三大类 B.油脂性基质主要用于遇水不稳定的药物 C.遇水不稳定的药物不宜选用乳剂基质 D.加入固体石蜡可增加基质的稠度 E.油脂性基质适用于有渗出液的皮肤损伤 4 关于乳剂基质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乳剂基质由水相、油相、乳化剂三部分组成 B.分为W/O、O/W二类 C.W/O乳剂基质被称为“冷霜” D.O/W乳剂基质被称为“雪花膏” E.湿润性湿疹适宜选用O/W型乳剂基质 5 不能考察软膏剂刺激性的项目是

A.粒度检查 B.将软膏涂于家兔皮肤上观察 C.酸碱度检查 D.外观检查 E.装量检查

6 关于眼膏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不溶性的药物应先研成极细粉,并通过9号筛 B.用于眼部手术或创伤的眼膏应加入抑菌剂和抗氧剂

C.常用的基质是白凡士林与液体石蜡和羊毛脂的混合物 D.硅酮能促进药物的释放,可用作眼膏剂的基质 E.成品不得检出细菌

7 以凡士林、蜂蜡和固体石蜡为混合基质时,应采用的制法是 A.研和法 B.熔融法

C.乳化法 D.加液研和法 E.热熔法

8 在皮肤外层发挥作用的软膏剂,其质量检查不包括 A.主药含量 B.刺激

C.体外半透膜扩散试验 D.酸碱度检查 E.稳定性试验

9 对眼膏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均须在洁净条件下配制,并加入抑菌剂 B.基质是黄凡士林8份、液体石蜡1份、羊毛脂1份

C.对眼部无刺激 D.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 E.应作金属异物检查

10 对凡士林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又称软石蜡,有黄、白二种 B.有适宜的粘稠性与涂展性,可单独作基质

C.对皮肤有保护作用,适合用于有多量渗出液的患处 D.性质稳定,适合用于遇水不稳定的药物

E.在乳剂基质中可作为油相

11 制备油脂性基质的栓剂时,常用的润滑剂为 A.肥皂、甘油、95%乙醇 B.甘油 C.肥皂水 D.植物油 12 非栓剂基质的是

A.甘油明胶 B.植物油

C.半合成山苍子油脂 D.硬脂酸钠

13 水溶性基质和油脂性基质栓剂均适用的制备方法是 A.搓捏法 B.冷压法 C.热熔法 D.乳化法

14 某鞣酸栓,每粒含鞣酸0.2g,空白栓重2g,已知鞣酸的DV=1.6,则每粒鞣酸栓所需可可豆油为

A.1.715g B.1.800g C.1.875g D.1.687g

15 欲延长栓剂的作用时间,宜用()作基质 A.可可豆脂 B.半合成脂肪酸脂 C.甘油明胶 D.均可 16 可作为栓剂基质的是 A.吐温60 B.吐温61 C.吐温65 D.吐温80 17 有关栓剂的叙述错误是

A.粪便的存在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B.栓剂使用时,插入的深度越深,生物利用度越好 C.栓剂可起局部作用,也可发挥全身作用 D.局部用药宜选用释放慢的基质 E.全身用药宜选用释放快的基质 18 水溶性基质是

A.卡波姆 B.黄凡士林、液体石蜡、羊毛脂按8:1:1混合 C.甘油明胶 D.蜂蜡 E.液体石蜡 19 烃类基质是

A.卡波姆 B.黄凡士林、液体石蜡、羊毛脂按8:1:1混合 C.甘油明胶 D.蜂蜡 E.液体石蜡 20 类脂类基质是

A.卡波姆 B.黄凡士林、液体石蜡、羊毛脂按8:1:1混合 C.甘油明胶 D.蜂蜡 E.液体石蜡 21 眼膏剂基质是

A.卡波姆 B.黄凡士林、液体石蜡、羊毛脂按8:1:1混合 C.甘油明胶 D.蜂蜡 E.液体石蜡 22 凝胶剂基质是

A.卡波姆 B.黄凡士林、液体石蜡、羊毛脂按8:1:1混合 C.甘油明胶 D.蜂蜡 E.液体石蜡

23 以下乳剂基质的处方中,油相是 A.白凡士林 300g B.十二醇硫酸酯钠 10g C.尼泊金乙酯 1g D.甘油 120g E.蒸馏水加至 1000g

24 以下乳剂基质的处方中,水相是 A.白凡士林 300g B.十二醇硫酸酯钠 10g C.尼泊金乙酯 1g D.甘油 120g E.蒸馏水加至 1000g

25 以下乳剂基质的处方中,乳化剂是 A.白凡士林 300g B.十二醇硫酸酯钠 10g C.尼泊金乙酯 1g D.甘油 120g E.蒸馏水加至 1000g

26 以下乳剂基质的处方中,保湿剂是 A.白凡士林 300g B.十二醇硫酸酯钠 10g C.尼泊金乙酯 1g D.甘油 120g E.蒸馏水加至 1000g

27 以下乳剂基质的处方中,防腐剂是 A.白凡士林 300g B.十二醇硫酸酯钠 10g C.尼泊金乙酯 1g D.甘油 120g E.蒸馏水加至 1000g 28 Ointments

A.软膏剂 B.糊剂 C.眼膏剂 D.凝胶剂 E.栓剂 29 Pastes

A.软膏剂 B.糊剂 C.眼膏剂 D.凝胶剂 E.栓剂

30 Eye ointments

A.软膏剂 B.糊剂 C.眼膏剂 D.凝胶剂 E.栓剂 31 Gels

A.软膏剂 B.糊剂 C.眼膏剂 D.凝胶剂 E.栓剂

32 Suppositories

A.软膏剂 B.糊剂 C.眼膏剂 D.凝胶剂 E.栓剂 第十六章

1 固体分散体中药物溶出速率的顺序是

A.分子态>无定形>微晶态 B.无定形>微晶态>分子态

C.分子态>微晶态>无定形 D.微晶态>分子态>无定形 E.分子态>微晶态>无定形

2 关于固体分散体叙述错误的是

A.固体分散体是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等均匀分散于另一种固态载体材料中所形成的固体分散体系 B.固体分散体采用肠溶性载体,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 C.利用载体的包蔽作用,可延缓药物的水解和氧化 D.能使液态药物粉末化 E.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和刺激性

3 可用为固体分散体水溶性载体材料的是 A.EC B.微晶纤维素

C.聚维酮 D.丙烯酸树酯RL型 E.硬酯醇

4 常用作固体分散体的水不溶性载体材料的是 A.PEG类 B.糖类和醇类

C.有机酸类 D.表面活性剂 E.EC 5 以下关于固体分散体叙述错误的是

A.固体分散体是一种新剂型 B.固体分散体可提高制剂生物利用度 C.固体分散体可增加药物溶解度 D.固体分散体可速释 E.固体分散体可缓释

6 固体分散体的类型不包括

A.简单低共熔混合物 B.固态溶液 C.固化囊 D.共沉淀物

E.分子分散和微晶分散的混合物 7 关于包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包合物是一种分子被包藏在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的复合物 B.包合物是一种药物被包藏在高分子材料中形成的核-壳型结构

C.包合物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D.包合物能使液态药物粉末化 E.包合物能促进药物稳定化

8 下列关于β-CD包合物优点的不正确表述是 A.增大药物的溶解度 B.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C.使液态药物粉末化 D.使药物具有靶向性 E.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9 β-环糊精与挥发油制成的固体粉末为 A.低共熔混合物 B.包合物 C.共沉淀物 D.微球 E.微囊

10 以下关于包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包合物是一种分子同另一种分子以配位键结合的复合物 B.包合物是一种药物被包藏在高分子材料中形成的囊状物

C.包合物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D.包合物是一种普通混合物 E.包合物能提高靶向性

11 构成β-环糊精包合物的葡萄糖分子数是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E.9个

12 包合物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是由于

A.药物进入主体分子空穴中 B.主客体分子间发生化学反应

C.主体分子很不稳定 D.主体分子溶解度很大 E.提高表面能

13 药物制剂中最常用的包合材料是 A.环糊精 B.PEG

C.聚丙烯酸树脂 D.胆固醇

E.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 14 以下关于包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主分子同客分子形成的化合物称为包合物 B.客分子的几何形状是不同的

C.包合物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但不能提高其稳定性 D.维生素A被β-CD包合后可以形成固体

E.包合物至少由两种成分组成

15 以下关于微囊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A.微囊能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 B.制成微囊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C.微囊能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性 D.微囊能使液态药物粉末化便于应用与贮存

E.微囊提高药物溶出速率

16 以明胶为囊材用单凝聚法制备微囊时,常用的交联固化剂是 A.甲醛 B.硫酸钠 C.乙醇 D.丙酮 E.氯化钠

17 单凝聚法制备微囊时,加入的硫酸钠水溶液或丙酮是作为 A.凝聚剂 B.稳定剂 C.阻滞剂 D.增塑剂 E.稀释剂

18 可用于复凝聚法制备微囊的材料是

A.阿拉伯胶-琼脂 B.西黄蓍胶-阿拉伯胶 C.阿拉伯胶-明胶 D.西黄蓍胶-果胶 E.阿拉伯胶-羧甲基纤维素钠

19 在体外磁场引导下,到达靶位的药物磁性微球中含有的物质是 A.单克隆抗体 B.白蛋白

C.脱氧核糖核酸 D.铁磁性物质 E.聚丙烯酰胺

20 以下关于微囊的概念叙述正确的是

A.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包裹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中而形成的微小囊状物的技术,称为微囊 B.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包裹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中而形成的微小囊状物的过程,称为微囊

C.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包裹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中而形成的微小囊状物,称为微囊 D.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包裹在环糊精材料中而形成的微小囊状物,称为微囊 E.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包裹在环糊精材料中而形成的微小囊状物的过程,称为微囊 21 制备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复合囊材的微囊的操作要点包括

A.浓度适当的明胶与阿拉伯胶溶液混合后调节pH至4以下,使用权两者结合成不溶性复合物 B.成囊过程系统温度应保持在50~55℃

C.成囊后在10℃以下,加入37%甲醛溶液使囊固化 D.以上均是 E.以上均不是

22 以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为囊材,将囊心物分散在囊材溶液中,然后加入凝聚剂,使囊材凝聚成囊,经进一步固化制备微囊,该方法是 A.单凝聚法 B.复凝聚法

C.溶剂-非溶剂法 D.辐射交联法 E.喷雾干燥法

23 以下关于微囊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微囊无法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 B.制成微囊能使药物缓释 C.微囊是一种新的药物剂型 D.微囊用于口服没有意义 E.微囊提高药物溶出速率

24 关于微囊微球的释药机理,正确的是

A.药物透过囊膜骨架扩散 B.囊膜骨架的溶解 C.囊膜骨架的消化与降解 D.以上均是 E.以上均不正确

25 以下关于单凝聚法制备微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选择明胶-阿拉伯胶为复合囊材 B.为物理化学的制备微囊的方法

C.合适的凝聚剂是成囊的重要因素 D.如果囊材是明胶,制备中可加入甲醛为交联固化剂

E.制成微囊能使药物缓释 26 微囊、微球的粒径范围为 A.5~10μm B.10~30μm C.30~100μm D.1~250μm E.0.01~1μm

27 纳米囊、纳米球的粒径范围为 A.10~50μm B.30~50μm C.50~100μm D.10~100nm E.0.1~1nm

28 用单凝聚法制备微囊时,加入硫酸铵的目的是 A.作凝聚剂 B.作交联固化剂

C.增加胶体的溶解度 D.调节pH值 E.降低微囊的粘性

29 以下不是脂质体作用的特点的是 A.靶向作用 B.速释作用

C.可降低药物毒性 D.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E.以上均不是

30 不是脂质体的特点的是

A.能选择性地分布于某些组织和器官 B.延长药效 C.与细胞膜结构相似 D.毒性大,使用受限制 E.保护被包封的药物,提高药物稳定性 31 脂质体的主要骨架材料为 A.磷脂 B.蛋白质 C.多糖 D.聚氯乙烯 E.以上均是

32 形成脂质体的双分子层膜材为 A.磷脂与胆固醇 B.蛋白质

C.多糖 D.HPMC E.聚氯乙烯

33 构成脂质体的膜材为

A.明胶-阿拉伯胶 B.白蛋白-聚乳酸 C.β-环糊精-苯甲醇 D.磷脂-胆固醇 E.单甘酯-硬脂酸 34 长循环脂质体是

A.连接了长链化合物脂质体 B.进入体内后可以反复循环的脂质体

C.能明显延长在血液循环系统中滞留的时间的脂质体 D.体内不会被代谢的脂质体 E.延长体内循环周期的脂质体

35 泡囊又称类脂质体,也称囊泡,以下错误的是

A.泡囊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组成 B.泡囊具有类似脂质体封闭的双层结构 C.泡囊比较容易泄漏 D.泡囊比脂质体稳定 E.泡囊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36 泡囊与脂质体的主要区别是 A.粒径较大 B.囊中含有空气 C.含有起泡剂 D.不含磷脂 E.载药量较少

37 有关环糊精叙述中错误的是

A.环糊精是由环糊精葡萄糖转位酶作用于淀粉后形成的产物 B.是由6-10个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环状低聚糖化合物

C.结构为中空圆筒型 D.以β-环糊精溶解度最大 E.包合物由主分子和客分子两种组分组成 38 利用亲水胶体的盐析作用而析出微囊的是 A.单凝聚法 B.复凝聚法

C.溶剂-非溶剂法 D.界面缩聚法 E.改变温度法

39 微囊与胶囊剂比较,特殊之处在于

A.可使液体药物粉末化 B.增加药物稳定性 C.提高生物利用度 D.药物释放延缓 E.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及口味 40 可用于制备脂质体

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B.单硬脂酸甘油酯 C.大豆磷脂 D.无毒聚氯乙烯 E.乙基纤维素

41 可用于制备溶蚀性骨架片

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B.单硬脂酸甘油酯 C.大豆磷脂 D.无毒聚氯乙烯 E.乙基纤维素

42 可用于制备亲水凝胶型骨架片

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B.单硬脂酸甘油酯 C.大豆磷脂 D.无毒聚氯乙烯 E.乙基纤维素

43 可用于制备膜控释片

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B.单硬脂酸甘油酯 C.大豆磷脂 D.无毒聚氯乙烯 E.乙基纤维素

44 Solid–dispersing technology A.固体分散技术 B.包合技术 C.微囊 D.微球 E.脂质体

45 Inclusion Technology

A.固体分散技术 B.包合技术 C.微囊 D.微球 E.脂质体

46 microcapsule

A.固体分散技术 B.包合技术 C.微囊 D.微球 E.脂质体

47 microsphere

A.固体分散技术 B.包合技术 C.微囊 D.微球 E.脂质体 48 Liposomes

A.固体分散技术 B.包合技术 C.微囊 D.微球 E.脂质体 第十九章

1 渗透泵片控释的基本原理是

A.片剂膜内渗透压大于膜外,将药物从激光小孔压出 B.药物由控释膜的微孔恒速释放 C.减少药物溶出速率 D.减慢药物扩散速率 E.片外渗透压大于片内,将片内药物压出

2 下列哪一项根据Noyes—Whitney方程原理制备缓(控)释制剂 A.制成不溶性骨架片 B.制成包衣小丸或片剂

C.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 D.制成亲水凝胶骨架片 E.制成乳剂

3 亲水凝胶缓控释骨架片的材料是 A.海藻酸钠 B.聚氯乙烯 C脂肪 D.硅橡胶 E.蜡类

4 不是以减小扩散速度为主要原理的制备缓、控释制剂的工艺是 A.包衣 B.微囊 C植入剂 D.药树脂 E.胃内滞留型

5 对渗透泵片的叙述错误的是

A.释药不受pH的影响 B.当片芯中的药物未完全溶解时,药物以零级速率释放。 C.当片芯中药物浓度低于饱和溶液时,药物以非零级速率释放。 D.当片芯中的药物未完全溶解时,药物以一级速率释放。

E.药物在胃与肠中的释药速率相等 6 评价缓(控)释制剂的体外方法称为 A.溶出度试验法 B.释放度试验 C.崩解度试验法 D.溶散性试验法 E.分散性试验法

7 下列哪一项不是缓(控)释制剂的药物释放曲线的拟合常用的数学模型 A.零级释药 B.一级释药 C.Higuchi方程 D.米氏方程 E.Weibull分布函数 8 不属于靶向制剂的是

A.药物-抗体结合物 B.纳米囊 C.微球 D.环糊精包合物 E.脂质体

9 属于被动靶向给药系统的是

A.磁性微球 B.DVA药物结合物

C.药物-单克隆抗体结合物 D.药物毫微粒 E.pH敏感脂质体

10 为主动靶向制剂的是

A.前体药物 B.动脉栓塞制剂

C.环糊精包合物制剂 D.固体分散体制剂 E.微囊制剂 11 脂质体是指

A.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

C.将药物包封于磷脂的单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 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

E.将药物包封于胆固醇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12 脂质体的两个重要理化性质是

A.相变温度及靶向性 B.相变温度及荷电性

C.荷电性及缓释性 D.组织相容性及细胞亲和性 E.组织相容性及靶向性

13 目前将抗癌药物运送至淋巴器官最有效的是 A.脂质体 B.微囊制剂 C.微球 D.靶向乳剂 E.纳米粒

14 在口腔内缓慢溶解而发挥局部治疗作用的是 A.舌下片 B.多层片 C.肠溶片 D.控释片 E.口含片

15 可避免复方制剂中不同药物的配伍变化的是 A.舌下片 B.多层片 C.肠溶片 D.控释片 E.口含片

16 可避免药物的首过效应是

B.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单分子层D.将药物包封于明胶的单分子层 A.舌下片 B.多层片 C.肠溶片 D.控释片 E.口含片

17 在胃液中不溶,而在肠液中溶解的片剂是 .舌下片 B.多层片 C.肠溶片 D.控释片 E.口含片

18 使药物恒速释放或近假恒速释放的片剂是 A.舌下片 B.多层片

C.肠溶片 D.控释片 E.口含片

19 用适宜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含药球状实体是 A.单室脂质体 B.微球 C.pH脂质体 D.前体药物 E.毫微粒

20 以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物质为载体制成的载药微细粒子称为 A.单室脂质体 B.微球 C.pH脂质体 D.前体药物 E.毫微粒

21 超声波分散法制备的脂质体为 A.单室脂质体 B.微球 C.pH脂质体 D.前体药物 E.毫微粒

22 体外惰性,体内能恢复活性而发挥药效的是 A.单室脂质体 B.微球 C.pH脂质体 D.前体药物 E.毫微粒

23 经过修饰能提高靶向性的脂质体是 A.单室脂质体 B.微球 C.pH脂质体 D.前体药物 E.毫微粒

24 制备渗透泵片常用的水不溶性聚合物是 A.硅橡胶 B.聚乙烯

C.醋酸纤维素 D.卡波普 E.聚乙二醇

25 青霉素普鲁卡因盐的药效比青霉素钾显著延长,其原理是 A.制成溶解度小的盐 B.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C.减少了药物的粒径 D.药物的扩散减慢 E.药物的半衰期增加

26 鞣酸和生物碱结合使用,可以使药效比母体药显著延长,其原理是 A.制成溶解度小的盐 B.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C.减少了药物的粒径 D.药物的扩散减慢 E.药物的半衰期增加

27 控释小丸或膜控型片剂的包衣中加入PEG15000的目的是 A.助悬剂 B.增塑剂 C.成膜剂 D.乳化剂 E.致孔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17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