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明锟-公共管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3-11-18 21:0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楚明锟公共管理导论课件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 公共行政:可概括为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之内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服务价值:就是管理活动的服务化,同时,公共管理还需要把服务化的过程进一步向前推进,将之延展到社会成员个体的层面,实现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个体服务意识的普遍生成,使他们的行为合乎社会正义的标准,以形成服务的价值取向。
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它是公公共管理权力:是能够体现国家意志、有效组织和协调公众的社会生活、实现公共利益的权力。其所有者是社会公众、行使者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责任:即公共组织的责任,是公共组织基于公共权力所形成的权力和义务以及公共管理职能:就是公共组织在行使公共职权、履行公共责任、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应尽的职责和应有的功能。体现了公共组织活动的内容和发展的方向,是公共管理的本质表现。它的载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类公共组织,实施依据是国家法律或社会权威,规定了公共管理的实践内容,其基公共管理决策体制:指公共管理决策的各个子系统的组成、职能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公共管理决策主体的构成及其职权关系的一种制度化的设计。
公共管理决策程序:指公共管理决策过程中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展开的逻辑顺序及基本步骤。
公共性:体现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执掌公共权力,谋求公共利益,管理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它表明,公共性致力于实现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而不是单纯为某一个特定阶层或群体服务;公共管理不是一种统治方式,也不是一种政治控制的方式,而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所实施的公共管理,必须秉持公共精神,恪守公共价值,推出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进而实现公共利益。)
服务性:就是由公共部门来提供私人和社会无力或不愿提供的,却又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非排他性服务。
工具主义:人是社会化、组织化的人,组织是社会控制得以实现的有效工具,只得控制体系,尤其是内部控制的形态可以看做是人类社会控制形态的一个缩影。
公平与效率:公平与效率之间是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效率的提高为社会公平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公平的实现为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基本保证。
正义途径:正义作为政治全力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公共性在公共领域的体现,以及它的多元性特征决定了它可以作为平衡诸如公平、效率等多元价值的一种中心原则或途径。
共管理主体在运行和发展中遵循公民至上理念,回应公民需求,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新型治理模式。它的本质在于服务导向和公民本位。 政府:广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公共机关的总和,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组织。狭义的政府指国家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也就是广义政府中的行政机关,即一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依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组织体系。
行政体制:又称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是指政府系统内部中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
非政府公共组织: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社会公众为宗旨,不以赢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 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公共管理者不仅仅限于政府的公务员,还应该包括政府雇员、第三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掌管公共资源、协调或者指挥公共事务的人。)公共管理的多元性、政治性和公共性决定了公共管理者应承担起执行与捍卫宪法的角色、人民受托者的角色、贤明少数的角色、平衡者的角色、分析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依据法律应承担的行为后果。(公共管理责任至少应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第一,是指公共管理者在一定的岗位和职务上开展社会治理活动时所应承担的角色义务,即职责;第二,
问责制:文中有两个概念:一、公共管理问责制,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公共管理过程中公共组织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的,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责任追究制度。二、行政问责制,是指问责主体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一切行为和后果都必须而且能够追究责任的制度,其实质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责任越苏,限制和规范政府权力和官员行为,最终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
权力监控:是指包括公共管理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监控主体,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公共管理权力运行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控制。
监控机制:对公共管理权力既要有监控又要是有效监控,而且要建立一个有内在联系的、规律性的监控方式,这就是监控机制,即监控体系。(公共管理权力监控机制是在严密的法律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内部监控机制与外部监控机制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公共管理权力的监控机制。)
本精神是实现公共利益。 经济职能:是指政府引导、管理、控制社会经济活动的职能,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政府职能。具体来说,它包括宏观调控、市场监控、公共服务这几方面。
政治职能:维护政治统治是一个国家的首要任务,从而使政治职能成为政府职能的核心内容。政治职能包括军事保卫职能、镇压与治安职能、民主建设职能。
社会职能:是指政府所承担的社会管理、公共事务、社会保障等职能,是政府行政管理活动中内容最丰富、最广泛的一项基本职能。它包括社会保障职能、社会福利职能、社会救济职能、社会服务职能。 职能定位:公共管理职能定位一方面要注重公共管理理念的引进、一方面要与本国实际国情相结合。
职能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前传统的公共管理职能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及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和转变,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公共管理决策:指公共组织就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问题、确定目标、对未来进行设计,并作出选择或抉择以及对抉择方案执行及评价的过程。
公共管理决策方法:指决策者获得最优决策的手段和途径。 行政效率:即用有限资源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花费更少的公共资金保持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它着眼于系统整合组织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并且对运行过程的有效性进行全方位的控制、监测、评估,以推动公共部门管理绩效的持续性改进与提升。
绩效评估:是基于事实,有组织地、客观地评价组织内每个人的特征、资格、习惯和态度的相对价值,确定其能力、业务状态和工作适应性的过程。 绩效改进:政府管理水平提升的基本前提是对政府绩效有清晰准确的衡量,清晰准确的绩效衡量需要科学、严格的绩效评估及其管理,对绩效的改进至关重要,应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做出努力。 人事管理:是指组织为实现其目标,对人与人、人与事之间关系进行管理的过程。其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核心是对人事关系进行管理,方法是采用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管理手段。
人力资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指所有工作人员的总和,包括纯粹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工作人员和准公共部门即第三部门工作人员。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社会组织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运用科学、系统的技术与方法,对组织需要的人力资源进行获取、开发、保持和有效利用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和。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指公共部门为实现管理你目标,在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
公共支出:指的是公共机构通过政府财政部门在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物品的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费用的总和。也可以理解为政府行为的成本。 公共物品:可以界定为由政府等公共部门提供的可供全体居民共同消费和受益的,但不需要或不能够让这些居民按控制、协调的一种管理活动。 电子政府:是一种以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在政府机构内部运作并与外部互动的,以实现完善的政府服务为目标的“虚拟政府”,是信息时代下政府模式的重塑。 政府信息公开:是公共部门信息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的谋略、方案和对策。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通常是指公共部门根据组织与内外环境的关系,对组织进行准确定位,确定组织长期的发展反向,设定特别的绩效目标,制定能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并通过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决策方案的优化选择,确保战略的贯彻和实施,为社会公众求政治目的的政治过程。 新公共管理:它是一个多纬度的概念,它既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理论,又指一种新的公共部门管理模式,还指在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持续进行的改革运动。 新公共服务:它是关于公共行政的一套新的服务理念,这种理念体现在以公民为本的治的活动和过程。
人力资源规划:从广义上说,是指根据国家的战略发展规划、战略目标及国家内外环境的变化,科学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中对公共部门的要求,以及完成这些目标,满足这些要求储备或减少相应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过程;从狭义上说,它是为了确保公共部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要求而对未来人力做出供需平衡匹配的过程。 公共财政:就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和模式。
公共预算:它是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经立法程序批准的全部公共收支计划,是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并且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国家预算类型。 公共收入: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由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组织向私营部门和个人筹集的一种收入。它标志着一部分社会资源由私营部门转向公共部门。
照市场方式分担其费用或成本的产品和服务。
公共物品有效供给:关键在于消费者按自己从公共物品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用水平真实地表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从而相应地承担公共物品的成本。
公共物品需求显示:可以描述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社会上(或某一范围内)的全体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社会公共物品的数量的需求信号。 公共信息:它是属于公众的信息,为公众所信赖的政府所拥有,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公众所享有。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能够确保公共信息得到充分利用的管理活动,其管理对象包括所有类型的数据、号码、文本、视像、声音和各种不同的公共信息与信息技术;是高效率地确定、获取、综合利用各种公共信息资源,以有效地满足当前和未来公共信息需求的过程;是为了确保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公共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指挥、
规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 公共危机:是指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等引发的,给社会公共生活和社会公众带来灾难性影响,严重威胁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危机事件。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公共组织为消除或降低公共危机的危害性,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预防、回应和处理的管理过程。 预警机制:指公共组织整合资源、有效预防、应对公共危机发生的机制。(通过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可对危机征兆进行检测,在危机来临之前发出警报,采取行动。) 信息沟通机制:指为了有效应对危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各种媒介,建立起政府、媒体、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的机制。
战略:最早源于军事,现在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
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的过程。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过程:主要是战略计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三个阶段的实施过程。 公共部门战略变革:主要是公共部门针对战略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改进的过程。 社会管理:广义的是指政府与非政府公共组织对各类公共事务(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的)所实施的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等活动;狭义的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所作用的领域的管理与治理。
公共政策:就是政策制定者和分析者针对那些客观存在的、影响规模较大的或具有普遍性的,并经过一定途径反映到政府有关部门,进而进入政府的政策议程欲加以解决的问题,所制定的政策。 利益博弈:是各种利益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过程,是利益相关各方为了自身利益的实现而与其他利益方展开竞争或合作的过程。 政府规制:是政府对市民、公司或准政府非法企图的控制,是政治家以公共利益为名,寻
理系统中。新公共服务认为,行政官员在其管理公共事务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整体性治理:主要是指政府内部及政府部门间的整体运作,以及政府与公民的持续、协调的互动过程,它强调政府通过协调、整合等方法促使公共服务各主体协同合作,为公众提供无缝隙公共服务。 协同政府:它意味着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协调,消除政策相互抵触的状况,有效利用稀缺资源,使某一政策领域的不同利益主体团结协作,为公众提供无缝隙的而非互相分离的服务。
1、 什么是公共管理?什么
是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2、 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是什么?
内涵:(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 (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3)公共管理的手段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4)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 特征:(1)公共管理在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上;
(2)公共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他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部门或个人相互合作的一种模式;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1、如何认识传统公共行政研究的工具意义? (1)社会控制的技术性 (2)社会秩序的可设计性
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哪些区别?
(1)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公共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标,而私人管理的目标则可以定位于包括管理者在内的私人利益,这是两者最重要的区别; (2)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政治权威意味着从事公共管理的组织尤其是政府具有高于任何私营组织的权力;而私营部门的权威非法律授予,来自于经济性的市场力量,可以称之为经济权威或市场权威;
(3)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公共部门承担着社会资源权威性分配的职责,在这个多元发展的社会,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治理需要考虑各种利益和价值的平衡,其管理理性往往是多元理性;私人管理由于管理目标和管理职能所限定,其管理过程多为工具的经济理性考虑。 (4)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与自主性。在公共管理中,公共管理者作为个人的私人利益与其职责所代表的公共利益是两种不同的利益,如果缺乏有效的制约,公共权力将面临被滥用的巨大风险,因此,公共管理过程受到较多的制衡;在私人管理中,管理者作为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双重制约下的行动者,享有充分的管理自主权,以提高市场运营能力。
(5)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政府与市场是现代社会的两个最重要的资源配置和控制体系。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显著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通过政府机制来实现,后者则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
4、试述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内涵?
(1)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作为公共管理主体,这些组织具有不同于其他组织形式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组织的代表性、行为的公务性、宗旨的公益性、权力的法定性等方面。
(2)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它的价值观更主要地体现在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等方面。 (3)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管理是管理主体运用公共权力实现管理目标的社会活动,因此,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活动的后盾和基础,公共权力的公共性充分体现了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4)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公共管理的客体或对象是公共事务,同时,由于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或宗旨是实现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无疑,它们均具有鲜明的公共性。 8、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P19)
(1)西方国家政府面临困境,财政危机,治理危机,信任危机;
(2)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全球化趋势,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全球化趋势的促进作用;
(3)社会民主化浪潮。 2、公共管理研究价值视角的伦理意义是什么?
(1)价值视角打破了垄断状态,使我们认识到传统的僵局。
(2)价值视角通过价值取向引导人的行为,而非约束人的行为。
(3)价值视角的引入奠定了公共管理研究的伦理意义。
5、试述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
(1)回应性,必要时应当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2)公正透明,公共部门的透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公民参与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关系到公民对公共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3)高效便民,要求所获得的绩效符合社会公众的多样化需求,给社会带来有益影响,带来尽可能多的福利;
(4)责任,在公民提出直接的诉求时积极的有所作为,没有直接诉求时,也要主动有所作为。创造性的履行对公民承担的各种责任; (5)以人为本,本质上服务性是社会本位,人本位的,从服务上不再是管制文化而是一切从公众出发追求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文化。
3、如何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合题? (1)他们是之间是即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以效率的提供为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2)公共的实现为效率提供了基本保障。
(3)正义是政府的中心组织,正义包含对效率的追求,公平是实现正义的途径。
6、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有哪些?
(1)理论框架局限。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政治学和管理学两者构成的,其中与政治学的关系渊源最深,但由于公共行政学以政府管理为研究内容,就无法独立于政治学范畴;
(2)管理主体局限。公共行政学明确地讲管理主体界定为政府或国家行政机构,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政府功能的不足越来越明显;
(3)管理对象与目标局限。公共行政将管理对象确定为两类:一是政府本身,包括人、体制及过程,另一类是属于政府管辖的公共事务,公共行政学注重的是内部管理,忽视了行政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4)管理理念与手段局限。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核心管理理念可以概括为“全能的政府以行政的手段实施全面管理”,这就在管理主体上排除了非政府主体的参与,在管理任务或手段上排斥创新。 、如何理解服务价值与正义途径的内在统一性?
(1)社会治理问题上作为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公共管理,是以服务价值的确立为起点的。意味着管理活动的服务化,通过治理者及服务化影响着社会治理体系中的每一个成员。
(2)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中看,工业是一个差异性竞争体系,在竞争中人们之间的自然差异和社会差异导致在分配交换竞争关系中的社会公平的问题,后工业社会是互利性合作体系,人们之间的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促进了共同利益的增长。
7、试述公共行政学的发展阶段。(P14)
(1)构建阶段(19世纪中后期)。公共行政的起点是在行政的统治职能和管理职能的此消彼长中出现的,其中,1887年威尔逊发表的《行政之研究》,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1900年古德诺出版的《政治与行政》使“政治与行政不同”的思想得到了传播;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认为理想的官僚制组织是建立在“合理-合法”权威基础上的,解决了威尔逊思想得以实施的一切技术性问题;而最早对公共行政学这门学科进行系统研究和阐述的则是美国学者怀特和威洛比,他们分别于1926年和1927年出版了《行政学导论》和《公共行政原理》,行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正是以这两大教科书为标志的。
(2)行为主义阶段(20世纪20至30年代)。1927年到1932年,哈佛大学教授梅奥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霍桑实验用“社会人”代替“经济人”的概念,同时将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引入管理学;梅奥以后,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管理学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学说及理论观点,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等,其中以西蒙的行为主义行政学派影响较大; (3)公共政策阶段(20世纪60至70年代)。随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增多,学则、科学家和政府官员深切感受到:应当建立一种能够兼容相关学科优势,且能够解决各种现实公共政策问题的全新的学科。美国政治学者拉斯韦尔和伦纳于1951年合著的《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的最近发
展》一书作为现代政策科学发端的标志,最初把政策与科学直接联系并赋之以现代意义,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吸取了政策科学的研究成果,70年代,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广发应用; (4)新公共行政阶段(20世纪中后期)。公共行政学以及政府的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沃尔多于1968年在明诺布鲁克会议中心召集了一个主要由青年学者参与的会议。概括起来说,新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到了20实际90年代中期,新公共行政的一些代表人物重新阐发新公共行政的主张,并在理论上取得很大进展。
9、简述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及方法。
(1)研究途径:20世纪七八时年代,公共管理途径的研究在美国大学中的公共政策学院和商学院组建成长起来,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逐渐融合形成公共管理的新范式。这两种途径又各有所长:P途径重新认识政策分析对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者的经验,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深管理者的对话;而B途径更强调以研究和理论为取向,应用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一种以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比较为基础的综合框架,注重战略管理,关心过程问题,把焦点集中在职业化的公共管理者而非政治执行官身上。 (2)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法。这一方法又
称史学研究法,是一种基于时间序列的纵向的分析方法,注重公共管理和公共管理学的起源、发展及历史演变的过程,通过探究公共管理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类型,分析不同情形、社会背景对现实公共管理的运行所产生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2、比较分析法。它又可以具体分为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较法两种类型。前者采用横向对比的方式,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的某个侧面进行分析比较;后者采用纵向对比的方式,对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时期的公共管理活动或某个侧面进行比较分析,以研究其普遍理论和最优方案。 3、系统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经常采用的方法。它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公共管理现象和过程,把管理机构、管理对象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当做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系统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以确定最优化的目标和实施方案。
4、案例分析法。它是对特定的问题从实证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并得出结论,然后根据这一结论来确定处理类似问题的可行方案。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它是指研究者通过对已经发生的公共管理事件,尽可能地从客观公正的观察者的立场加以描述,力图再现与事件相关的当事人的观点、所处的环境,以供读者评判。
7、如何实现公共管理者价值观的自我完善?
(1)道德存在,需要思考完善什么和怎么完善的问题,需要承认人的三种存在,物理存
在、精神存在、道德存在。 (2)独立自主性人格的形成,独立自主性人格意味着公共管理者思想和行为不受外部力量和原因决定。能够独立对事物进行反思,形成自己的目标和打算。
8、如何建立起基于服务价值的公共管理的道德制度? (1)提供一种全新的合作秩序,
(2)从管理关系到服务关系, (3)道德制度的真实性和稳固性。
1、应如何理解政府的概念? (1)是国家统治社会的工具。
(2)是国家机关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家通过政府实现对社会的统治。
(3)政府组织有权支配和运用公共资源。
(4)是公共组织的核心,政府组织提供的产品是公共物品。
(5)政府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
2、我国政府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政府组织体制是指行政组织各层级、各部门之间行政关系的法制形态,其核心问题是行政权力的分配。政府组织体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委员制与首长制。委员制与首长制是组织中两种不同的高层次职权分配体制。委员制指的是组织中的最高决策权由一个由两名以上的人所组成的集体来形使。(实行委员制有利于集思广益,可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并可激发下级人员的积极性;但运用不当,会出现成本较高、妥协折中、决策迟缓、职责分离等缺陷。)首长制指的是最高决策权交由行政首长一人负责并承担全部领导责任的组织体制。(实行首长制有利于权力
集中、责任明确、行动迅速、效率较高,但因行政首长自身的局限性易出现决策失误,专制和滥用职权。)
(2)集权制与分权制。集权制与分权制是依据上下级职权的大小来划分的。集权制是指政府管理权限较多地集中在上级,对下级控制较多,凡事都依据上级命令或秉持上级指示办理的组织体制。(实行集权制有利于政令统一,集中力量,维护组织的整体利益;但过于集权不能有效调动下级工作的积极性,不能因地制宜,缺乏生机和活力。分权制是指行政组织中的下级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因地制宜自行解决问题、处理问题,上级对下级的控制较少,即对下级在权限范围内的事不加过多干涉的组织体制。(实行分权制有利于调动下级组织的积极性,克服权力集中的现象;但权力过于分散,会导致下级各自为政,中央控制不力,影响组织整体功能发挥。)
(3) 分级制与分职制。分级制是典型的层级结构,是指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各个层级的工作性质相同,但有隶属关系,业务范围随层级下降而缩小的一种组织体制。(实行分级制有利于组织系统业务相通,便于沟通、领导,行动统一,事权集中。但分层过多不利于组织的变革与发展。)分职制是指根据不同的专业性质、职能而横向划分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所管范围大小基本相同的组织体制。(分职制有利于集中技术人才和发挥技术优势,分工明确,有利于行政首长将注意力集中到组织的整体谋略方面。,但分工过细,会使部门主管过多,横向配合与协调发生困难。)
3、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特征有哪些?
(1)正规性。它必须是合法注册的具有常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并开展经常性活动的组织。
(2)非政府性。它必须是非政府的、私人的或民间的组织,在组织机构上与政府相分离,理事或董事会的成员不应由政府官员担任。
(3)非营利性。它是不以利润为营运目标,更重要的是运营所得利润不能再组织内部分配,只能用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投入符合宗旨的公益事业之中。
(4)志愿性。它具有较高的道德基础,其参与者社会责任意识较强,不以物质回报为条件,是以一种志愿精神为背景的利他主义和互助主义。 (5)组织目标的中立性。它的中立性主要指非政府公共组织的非政治性。它应积极寻找服务空间,合理地确定自身的使命,确保在开展各种活动的时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而不介入国家政治事务。
4、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存在什么问题?
(1)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活动能力。政社不分是中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最大特色,我国一部分社会团体是在政府机构改革中从政府系统中剥离出来或由政府自上而下筹建的组织,还有一部分应社会需要自然产生的非政府公共组织也由于一些客观因素主动挂靠政府机关,主动放弃独立性和自主性。
(2)经费不足。非政府公共组织既没有政府的强制性和课税权,也不能通过经营活动获得丰厚利润,只能依靠社会捐助和政府拨款来开展活动。但民间捐赠能力较弱,常常导致一部分的非政府公共组织因为资金缺乏而不能正常开展活动。 (3)专业能力不足。它的专业能力包括活动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但是它能力不足的基本原因是人才不足,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足,并且中国现行人事制度上的壁垒限制了优秀人才进入非政府公共组织。
(4)社会公信度不足。造成这种结果的最直接原因便是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诚信水平较低,公众对其缺乏信任感和认同感,因而不愿意捐赠。但其根本原因却在于组织自身发展的不完善。(官办性质浓厚、进行各种营利性活动、管理混乱、资金监督不到位。)
5、中国政府应采取什么措施推动非政府公共组织发展? (1)政府要理顺与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关系。政府也应该认识到“小政府,大社会”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根本特征。因此,政府应该强化其行政职能,弱化其经济和社会职能,把以前所管理的许多生产、经营、民事和文化、艺术和学术领域中的经济和社会职能转交给非政府公共组织,而政府主要发挥其在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行政职能。 (2)改革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一方面,应降低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准入标准,简化设立程序,通过优惠税制激励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改“多头管理”体制为“单头管理”体制。
(3)在竞争中促进非政府公共组织发展。政府应打破限制非政府公共组织竞争的现行法律规定,在社会需求较大的地方应该允许成立业务范围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团体,以促进组织竞争,提升服务质量,从而使社会收益。
(4)建立有利于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法治环境。政府应该尽快健全有关非政府组织的条例和法规,完善监督体制,加强对非政府公共组织立法的研究,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形成配套的、不同层级、不同部类的法律体系。
6、在民主政体中,公共管理者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1)执行与捍卫宪法的角色。公共管理者在就职时已宣誓要护宪及行宪,行宪的预期目标是营造一个稳定且有效运作的政治体系,而终极目标是增加机会、促进平等,以及持续地改进和提升全民的生活品质。
(2)人民受托者的角色。公共管理者受人民的托付,在治理过程中应考虑全民利益。不惧强权,更不能妄自菲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职责。 (3)贤明少数的角色。公共管理者要做到贤明,不随波逐流,就有责任通过吸引民众参与公共事务,使贤明的少数变成多数。
(4)平衡者的角色。公共管理者要肩负专业责任,也就是要以维持公共利益及宪政运作为职志,以其合法权力及专业判断在治理过程中的各种势力中,扮演平衡者的角色。 (5)分析者和教育者的角色。公共管理则应该或必须能够有意思地了解自己决策的价值体系与假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提出合理说明,以增加民选领导、民意代表、所有在治理过程中的参与者,乃至一般民众对公共事务的了解,并向他们灌输公共利益的观念。
7、 如何成为一名卓越的公
共管理者? (1)基本特质:
第一,崇尚进取创新、奉献协作精神;即不满足现状,勇于开拓进取,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善于革故鼎新,并具有献身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任劳任怨。
第二,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即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知识并乐于学习,同时具有创造力,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第三,勤政为民、树立民本意识;即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具有清晰的个人与政策价值,并将其运用于公共管理上,使其拥有远大的目光和开阔的胸怀。第四,善于分析与思考突出重点。即最好具有在不同部门甚至不同机关的工作经验,以适应部门在每个时期和阶段的工作主线。 (2)基本条件:
第一,要有企业家的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即积极主动推动工作前进的能力,能够通过战略性思考和行动来追求有计划的目标,并且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以保证公共管理工作取得成效。
第二,要善于理解组织环境并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即比较清楚地了解公共机构运作的限制因素以及这些限制因素存在的原因,预测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政策方向的改变,并根据组织和社会公众对组织的要求,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政治支持和其他各种可供利用的资源。
第三,善于凝聚人心和激发调动人的积极性;即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且善于与人相处和合作,在群众中有威信和号召力,能够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以此调动大家的能量,聚合大家的努力,应对环境的挑战和要求。 第四,学习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并不断总结提高。即要善于学习,实践,不断创新、设计和应用新的管理系统,寻找管理和控制的新路径等来提高公共管理的适应性和管理的效率、效能。
6、为什么说政府供给不等于政府直接生产?
(1)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政府直接生产,一是政府间接生产。政府间接生产公共物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政府与私人签定生 产合同;授权经营;出让经营权;政府经济资助;政府参股。
(2)政府供给不等于政府直接生产。
把政府供给简单地理解为完全由政府投资、经营生产是不对的。因为:
1)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划分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的公共物品在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就变成了准公共物品。 2)即使是纯公共物品,从理论上讲应由政府提供,仍不能说必须由政府投资生产。公共物品本身有的具有可分解性,即某类公共物品的供给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私人部门生产提供,而不必政府直接投资生产。
公共物品需求显示的难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1)公共物品需求显示的难题 通常我们将公共物品需求的概念界定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求,是除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团体和市场不能满足的需求,它具有社会成员的平等享用性。但是,每个人都有动机表露出“虚假的信号”,于是产生了公共物品消费者的不完全信息或信息不对称问题,即隐藏信息。这样,就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两个相应的难题:其一,如果一般的市场机制无法运用于配置公共物品,那么,政府部门将依据什么机制来确定公共物品的数量呢?其二,针对价格机制在公共物品配置方面的失灵,如何才能寻找出一种替代机制以使个人准确地表示出他们的个人需求偏好?
(2)公共物品需求显示的完善
1)不断完善“以手投票”为基础的投票显示机制。 由于公共物品的特性决定了其无法通过市场来显示消费者对它的真实偏好。为了保证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只能在公共物品需求者(公众)与供给者(政府)之间建立起一种非市场的技术媒介--投票机制。在投票机制下,消费者变成选民,他们可以通过投票来直接或间接地选择自己所中意的公共物品支出方案。即公共物品的决策是由多数投票人决定的。
2)建立“以脚投票”为补充的偏好显示机制。 如果居民对本地区的公共物品水平、质量等各方面不满意,通过“以手投票”的方式不能满足,可以行使其“以脚投票”-离开这里,最终寻找到与自己的收入水平、税负能
力、期望的公共服务标准等相适应的社区,经过若干次迁移,达成某种均衡状态。 3)采用“或有估价法”显示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 或有评估作法作为一种评估公共物品价格及政策方面的有效方法,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和结合我国的国情,考虑在公共物品决策领域引入或有估价法。 为什么说在信息社会的公共管理中公共信息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
随着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仅限于政府内部信息资源的循环流动,强调官僚体系对信息流动过程的监控,这已经在某种意义上严格限定了管理的目标、对象以及价格取向,因此,应采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创新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和模式,拓宽信息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以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的效用得到最大化发挥。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
(1)公共性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本质特征。正是由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公共性特征,其必然反映的是社会公共事务、公共议题,以及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报道,信息的管理状况直接关乎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 (2)广泛性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特征。随着“行政国家”的兴起,以及政府公共性职能的扩张,政府的相关公共事务日益膨胀和复杂化,这必然决定了政府应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局限性和有限性,使得传统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3)互动性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运作特征。随着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体的日益多元化,社会成员主体更加积极全程参与和监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运作,这种参与方式和监督方式使得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呈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政府以“竞标”和“外包”的方式将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转移给社会上的企业运作。)
如何分解划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层次?(P290) (1)从公共信息资源横向作用领域。划分为科教文卫体、规划设计、环境保护等不同领域的公共信息资源。 (2)从社会组织系统纵向等级层次。从微观看,公共信息直接来自个体及社区等基层组织,这就需要发挥社会自身的力量,通过公共信息资源的自我管理机制满足公众需求;从中间层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保证最低数量和基本数量的公共信息服务;从国家层面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涉及国家大政方针等根本制度性信息和基础性信息,这需要运用公共权力和政治权威来实现。 (3)从独立运作公共部门的内外角度。公共信息资源的内部管理侧重于局部的、微观的、组织系统内部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外部管理则偏重于总体的、宏观的、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与监管。
试述电子政府的内容模式与发展阶段? (1)内容模式: 国际上对电子政府的研究一般认为,电子政府的运作主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电子政府的4G模型。 ①政府和政府(G2G),即上下段的主要特征。
②第二阶段:政府与用户的单项互动阶段。政府除了上网发布政府信息和提供信息服务之外,还向用户提供某种形式的在线服务。
③第三阶段:政府与用户的双向互动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试比较分析主要领先国家电子政府建设的内容、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P298) (1)主要领先国家电子政府建设的发展概况
1)新加坡电子政府建设的特点: ①“强政府”的发展模
级
电子政府要取得成功必须要确立优先级,提出实施策略。就是要从三个角度来考虑电子政府发展的优先级问题,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府自身的建设。
试述当前我国电子政府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1)我国电子政府建设的主要问题
1)推动电子政府建设的有效需求缺乏。
我国电子政府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有国务院牵头建式; 4)坚持规范化、标准化以及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如电子公文系统、电子法规政策系统、电子财政管理系统、电子办公系统等) ②政府与企业(G2B),即透过电子方式,与商务伙伴处理交易和进行业务往来,通过发展与商务伙伴进行电子交易,以改善工商界的营运效率和减低运作成本。(如电子采购与招标,电子税务,电子证照办理等)
③政府与公民(G2C),即通过互联网和其他电子方式,令市民在享用公共服务时,增加一个电子网络系统选择。(如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医疗保险服务、交通管理服务) ④政府与公务员(G2E),即政府各部门利用电子渠道与员工进行沟通和处理事务,促进部门内管理层与员工之间以电子方式进行沟通和处理事务,以提高政府内部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如业绩评价系统等) (2)发展阶段:
总体上,对于电子政府的阶段划分主要有两大类观点:一类是按照网络技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划分,另一类是按照政府改革由浅入深的过程划分。目前所认可的是从技术角度把电子政府的发展过程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网站发布与政府有关的各种静态信息(如政府机构、法规、指南等)。因此,上网发布政府信息是电子政府发展起步阶
征是,政府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就某件事情安排在网上征求公众的意见。同时,公众也可以向政府提出建议或询问,参与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决策。 ④第四阶段:网上事务处理阶段。以电子的方式完完全全地完成各项政府业务的处理。 ⑤第五阶段:无缝集成阶段。这是电子政府追求的理想目标,是社会资源的无缝隙整合,组织管理趋于零成本地运行,服务个性化和即时反应这四项政府组织信息化成熟度的主要标志。
试述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及其内容方式。(P311) (1)意义:1)促进公众参加政府管理;
2)保障个人权利; 3)促进经济增长防治腐败; 4)提高行政效率。 (2)内容:1)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的义务,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2)公民拥有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请求权,政府信息必须以公民的申请公开;
3)实施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
4)我国信息公开的主要方式。
1、公共危机的内涵是什么? 是指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等引发的,给社会公共生活和社会公众带来灾难性影响,严重威胁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危机事件。
②以公民为中心。 2)加拿大电子政府建设的特点: ①发挥中央政府的统一
和协调作用; 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③以“客户为中心”,强化政府服务理念。
3)美国电子政府建设的基本
特点:①以政府再造为目标; ②以应用为重点; ③以突出优势为核心。 4)澳大利亚电子政府建设的特点:①围绕电子商务发展电
子政府; ②实施政府在线战略; ③实施创新行动计划。 5)英国电子政府建设的基本特点:①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
构; ②缩小数字鸿沟,实现全民上
网; ③建立和开发知识管理系统; ④发展电子民主。 (2)主要领先国家电子政府建设给我国的启示: 1)政府的高度重视 从国家最高领导人到基层公务人员,都普遍认识到电子政务是治国不可缺少的工具,而电子政府只有向公民提供真正切实有效的服务才能得到公众的广泛支持。 2)以业务流为主线建设电子政府
以政府的业务流为主线,就是要根据轻重缓急将政府职能中的业务流一个一个地计算机化和网络化,既满足了政府的急需,又有利于政府的职能转变和重构。 3)确立电子政府发展的优先
审慎规划原则
规范化和标准化是电子政府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电
子政府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前提;而审慎规划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期,审慎地确定电子
政府长远的发展目标。 5)建立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合作关系
在电子政府的发展中,政府的任务是提出对信息系统
的要求,设计的好,可以做到政府、企业、居民共赢。其中,政府擅长的是政府自身的业务,企业的专长是信息系统的
开发。
设电子政府,自上而下逐级推进,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缺乏有效需求。
2)当前电子政府建设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我国电子政府建设主要依两条路径开展:一是政府上网,二是建立纵向的业务应用系统,但其负面效应已充分暴露,制约了电子政府的社会化应用水平,对未来电子政府的顺利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3)现存的政府体制不适应电子政府建设。
我国政府组织结构是“条块分割”的二维模式,表现为
纵向层级制和横向职能制的
矩阵结构,而电子政府是以公共服务需求为出发点的并行式办公方式,二者的矛盾越发尖锐。
4)信息化基础薄弱与“数字鸿沟”。
我国电子政府发展的起点比较低,信息化基础薄弱,电子政府只是建立起了一个“躯壳”,忽视了政府对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政府与公众之间缺乏互动性、回应性;而电子政府的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在地区的不平衡、行业的不平衡和城乡的不平衡。
(2)我国电子政府建设的对策
我国电子政府建设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又要立足中国国情,将长远规划与现实结合起来,加快政府改革和信息化的步伐,争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1)寻求推动电子政府建设的持久推动力。
我国电子政府建设既要利用外拉力,又要造就内驱力。就是要借鉴外国建设电子政府的成功经验建设本土化的电子政府,同时,各级政府重视建设电子政府,并普及大众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意识,使电子政府成为老百姓的需求。
2)“以公民为中心”发展电子政府。
我们要建设以市民为中心,以为公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平在线服务为首要目标的“纵横结合”的电子政府,就需要打破当前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封闭的网络信息,将原本各自独立的信息进行集成,实现所有信息的互动和一体化。 3)实现政府管理流程的规范与优化。
优化和规范政府管理流程,并以此为目标来调整政府管理机构和职能,是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在政府信息化过程中,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与政府业务和运行流程是在不断的相互调试中发展的。 4)加强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信息网络是电子政府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电子政府与公民和企业联系的通道,也是实现社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基础信息网络的建设和调整布局,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尽快形成相对完善,多网融合的国家基础信息网络。
5)重视”数字鸿沟“问题。 政府应当从战略上高度重视这种落差问题,着手解决不同民众群体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重视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服务。
8、试述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中的问题及建议。(P313)
(1)《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1)工作年度报告未依法按时公布的情况大量存在。 《条例》第31条规定,各级行政机关应当每年3月31日前公布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但是很少政府机关遵守,这严重考验了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法律尊严。
2)信息公开内容五多五少尴尬缺陷。
目前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有限,如:①形式上公开多,实质上公开少;②结果公开多,过程公开少;③原则方面公开多,具体内容公开少;④公众被动接收多,主动参与的少;⑤公开“政府”信息多,公开政府“负面”信息少。 3)公众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与公众信息需求得到满足的比例存在双低现象。 一方面,大量的事实与数据都充分说明,政府机关主动公开信息内容与公众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信息公开方面的市民意识相当低;另一个方面,根据各工作年度报告对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的描述,公众信息需求得到满足的比例仍较低。 (2)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对策建议: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由于在全国层面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针对实施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目前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设。
1)转变政府信息公开理念。 要想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首先要转变政府信息公开
的理念,改变以往政府对待信息公开的态度,放弃权利本位思想,转到公民本位,服务本位上。
2)提高公民的权力,民主及政治参与意识。
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除了政府要转变理念外,公民也要转变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摒弃漠视政治的旧观念,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树立政府参与的新意思。
3)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的激励监督及考核机制。
首先,应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应提供强有力的硬、软件支持;其次,建立立体的监督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工作;最后,建立绩效的考核机制,制定出具有较强操作性、可以量化的考核标准,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干部年终考核中。 4)制定统一的信息公开法。 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信息公开法,现存的《国家秘密法》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间存在冲突,这是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性障碍,亟需清除。因此,我们应结合国际经验尽快制定出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信息公开法。
2、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是什么?
是指公共组织为消除或降低公共危机的危害性,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预防、回应和处理的管理过程。由此,可以这样理解公共危机管理: (1)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内的多元参与主体系统,政府起着核心主体的作用,起着整合协调的作用;
(2)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是预防、回应、处理的综合管理过程,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
的管理工作,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3)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公共危机的危害性,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3、公共危机的特点是什么? (1)突发性
它是指公共危机的爆发通常不伴随着明显的征兆,它是在人们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 (2)扩散性
公共危机事件一旦爆发,其影响就不限于某一地域或公共生活的某一范围某一层面,而是会迅速扩散,有可能使一次初始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灾难迅速升级为全国乃至世界性危机。 (3)危害性
不论何种性质和规模的危机事件,都必然在不同程度上给组织及组织中的个体造成政治、经济或精神上的危害与损失。 (4)紧迫性
危机一旦爆发,危机管理主体应该在第一时间迅速采取措施,快速有效地遏制危机的发展与蔓延,控制稳定局势。
公共危机的分类是什么? 为了更好地认识危机,寻求更好的解决途径,我们可以对危机进行分类。
(1)根据危机发展的速度分类,将危机分为“龙卷风型危机”(快速发展,快速终结),“腹泻型危机”(逐渐发展,快速终结),“长投影型危机”(快速发展,逐渐终结),“文火型危机”(逐渐发展,逐渐终结)。
(2)根据公共危机发生的领域分类,可以将公共危机分为公共政治危机、公共经济危机、公共卫生危机等。其中,公共政治危机主要指政治领域内发生的危机,公共经济危机主要指经济领域内发生的危机,公共卫生危机主要指卫生领域内发生的危机。 (3)根据公共危机后果的严重程度分类,可以将公共危机进行分级,包括一般危机事件(影响局限在基层范围,可被县级政府所控制)、较大危机事件(后果严重,影响范围大,超出县级政府应对能力,需要动用市有关部门力量方可控制)、重大危机事件(规模大,后果特别严重,需要动用省级有关部门力量方可控制)、特大危机事件(规模极大,后果极其严重,需要动用全省的力量甚至请求中央政府增援和协助方可控制)。
(4)根据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分类,可以将公共危机分为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经济危机、文化和信息危机。(P323)
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则有哪些?
(1)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危机管理中,要把人民的生命和利益作为头等大事,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各种利益,始终牢记人民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公共利益原则。公共管理的目的和宗旨就是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在应对公共危机时,尽最大可能避免、减轻危机对人民利益的伤害,对受到危机伤害的人民群众表示同情、慰问、给予救助。 (3)积极防范原则。要求政府等公共组织总结规律,对社会问题进行预先监测,及早发现引发危机的原因,预测出将要遇到的问题以及危机事件的演变方向,从而制定多种可供选择的应变方案,将危机的损害降到最近。
(4)快速反应原则。当危机事件处于萌芽状态而尚未爆发时,政府如果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且处理得当,可能会将局势控制住而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5)真实透明原则。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要与媒体保持好联系,真实坦率地把政府所掌握的真相公布于众,同时,要及时成立危机指挥系统,由危机指挥系统发言人公布事件进展信息,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
分析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1)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
危机的爆发带有破坏性,增加了危机的变数,构成了严重影响,实施政府危机管理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序,减少经济损失,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责任。
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加强公共危机管理,健全危机管理机制,做好培训和预案演练,更好地维护公共安全。
(3)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只有营造居安思危的危机防范应对意识,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完善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参与机制,才能有效地应对和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更好地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和应变力。
(4)提供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举措。
政府作为国家政权机关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必须加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才能树立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权威和良好形象,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释米特罗夫的五阶段论、奥古斯丁的六阶段论以及罗伯特.希斯的四阶段论。(P331) (1)米特罗夫的五大段论: 1)信号侦测阶段;2)准备及预防阶段;3)控制损害阶段;4)恢复阶段;5)学习阶段。 (2)奥古斯丁的六阶段论:
第一阶段为规避阶段,是为了防止危机的发生管理者必须竭力降低风险至于无法规避风险,管理者必须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第二阶段为准备阶段,是为了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防止预防措施的时效;
第三阶段为确认阶段,指通过对各种有效信息进行收集并分析,确认危机的发生,并找出其根源;
第四阶段为控制阶段,指视情况而制定各项控制工作的优先顺序,尽快将危机所带来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第五阶段为解决阶段,指依据危机产生的原因,采取有较强针对性的危机解决策略;
第六阶段为总结阶段,指通过对整个危机管理过程的回顾和评估,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3)罗伯特希斯的四段论:1)减少阶段;2)预备阶段;3)反应阶段;4)恢复阶段。
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是什么?(P332)
根据危机发展的周期和规律,我们可以将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预防阶段:
1)增强危机意识,加强危机教育;
2)进行预测和监控,建立信息和预警系统; 3)组织准备和资源准备;
4)制定危机管理预案; 5)危机事件情景模拟演习。
(2)应对阶段:
1)识别危机,积极回应; 2)发布警告,沟通信息; 3)动员整合,形成合力; 4)疏散和撤离; 5)危机受害者处理。 (3)恢复阶段:
1)做好危机事件的跟踪,反馈工作,确保危机事件得以根本解决;
2)妥善处理各项善后事宜,防止引发其他社会矛盾; 3)总结危机事件经验教训,提供翻译危机能力; 4)进行心理干预和恢复,尽快恢复社会正常生活秩序。
如何构建公共危机预警机制?
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根据危机事件发生的规律,作出判断和推测,从而进行预警和预防活动,可对危机征兆进行检测,在危机来临之前发出警报,采取行动。
完善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包括公共危机监测系统、咨询系统、组织网络和保障系统,可以确保公共危机的科学识别、准确分级、及时发布。 (1)监测系统
建立公共危机监测系统的目的主要是及时发现危机征兆,准确把握危机诱因、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 1)信息收集子系统。主要是对有关风险源和危机征兆等信息进行收集,收集信息时要注意保证信息的全面性。 2)信息加工子系统。主要是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识别和转化,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决策子系统。主要是根据信息加工子系统的结果决定是否发出危机警报和危机警报的级别,并向警报子系统发出指令。
4)警报子系统。其任务主要是当监测结果显示社会中有冲突或危机的征兆时,立即向危机反应者和潜在受害者发出明确无误的警报,使他们采取正确的措施。 (2)咨询系统
它主要承担的功能是定期信息沟通,提供与危机有关的研究报告,提出危机处置的建议和意见等。 (3)组织网络
它主要包括:其一,专门的机构和工作人员,长期从事危机预警的分析、研究与及时报告工作;其二,规范化、制度化的监测、防范体系;其三,畅通准确的信息沟通与处理渠道,尽可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与纠纷。 (4)保障系统
健全的保障系统为公共危机预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主要包括人力保障、财力保障、物资保障和法规、政策保障。
4、培养公共危机意识的重要性是什么?如何构建公共危机意识培养机制?
(1)培养公共危机意识的重要性:
1)公共危机意识有利于提高公众参与危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通过公共危机教育,可培养公众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激发公众参与危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公共危机意识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作用。公共危机管理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而公共危机意识的培养和强化,有助于促进社会总动员。 3)公共危机意识有利于减少危机损失和提高危机处理效率。培养公共危机意识,有利于公众树立正确心态,科学应对危机。
(2)公共危机意识培养机制的构建:
1)营造培养公共危机意识的社会氛围。
首先,政府对危机要高度重视,时刻关注危机;其次,通过对媒体宣传等方式,引导公众对危机的关注意识,提高公众自觉应对危机的意识与能力;再次,考虑将有关生存教育和防范意识的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中,以加强危机意识的培养,提高公众的生存能力。
2)开拓公共危机意识培养的途径。
第一,政府重视与引导;第二,媒体宣传;第三,普及知识,加强教育;第四,专门训练。
3)完善公共危机意识培养的内容。
第一,提高应对危机的道德意识;第二,提供应对危机的科学意识;第三,提高应对危机的心理承受意识;第四,增强应对危机的技能。
5、公共危机多元参与的主体系统有哪些主体构成?如何构建公共危机多元参与机制?(P343)
构建公共危机多元参与机制:
(1)政府主导。
政府是公共危机治理的核心主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起着核心和主导作用,政府在危机治理中的职责如下: 1)政府必须以人为本,快速反应,有效应对危机。 在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应以人为本,始终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成立国家统一的危机管理专门机构,在最短时间内指定危机管理方案,建立畅通透明的信息沟通机制,快
速反应,应对危机,减少损失。 2)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一方面,从宪法上授权政府具有危机管理的权力,并限定其职责,同时,指定一部危机管理法,把各种危机的管理都纳入统一的程序和制度中;另一方面,完善多元主体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法律法规。 3)建立危机管理的财政保障体系。
要把危机管理经费纳入国家预算体系,建立国家反危机基金,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活动要同危机管理相结合。 4)充分整合社会力量以最大限度地形成合力。
政府在公共危机主体系统中起核心和主导作用,政府应充分进行社会动员,为公共危机其他主体更好对参与危机提供宽松的环境。
(2)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 非政府公共组织是应对公共危机的重要力量。当前,必须充分发挥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完善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渠道。
1)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是公
共危机治理的重要力量。 非政府公共组织贴近民间和公众,对社会基层的危机信息反应敏感及时,善于整合和调动民间资源,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完善非政府公告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途径。
首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成长提供更为优越的发展空间和资源条件;其次,重点在资金方面进行必要的资助;再次,引导和规范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 3)社会响应。
政府部门要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组织化程度,
提高公众参与危机处理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加强公众公共危机意识的培养;同时,政府应大力鼓励企业参与危机管理,特别是在免费或低价提供救灾物品方面。 4)媒体的介入。
媒体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建立畅通的信息发布机制,唤起社会对危机主体的认可和支持,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5)国际协助。
国际援助是危机管理的合作力量。通过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输送大批急需的医疗、食品、技术人员等,可以有效缓解灾害发生国的压力和减轻损失。
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1)公共危机信息沟通机制是为了有效应对危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各种媒介,建立起政府、媒体、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的机制。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的意义:
1)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及时传达危机信息。 在危机时期,良好的信息沟通不仅能够体现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而且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在第一时间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政府将如何应对,就意味着对公众知情权与参与权的尊重。 2)有利于推动公共危机的有效解决,减少危机的损失。 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巨大的破坏性,公众急于知晓危机事件的进展情况。如果信息沟通渠道畅通,则会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危机的有效解决。
3)有利于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和公信力。
在公共危机事件时,政府应该以人为本,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及时、准确、客观地发布危机信息,让公众了解实情,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2)公共危机信息沟通机制的构建: 1)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是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的前提条件。政府应及时公开信息,有利于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唤起公众的责任感;信息公开有利于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积极有效地化解危机,减少损失;信息公开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促进信息公开的途径包括:其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其二,健全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其三,改革地方政
府绩效考核体系。 2)媒体宣传。
媒体是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要充分发挥媒体作用,扩大媒体宣传,完善信息沟通机制,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充分利用媒体信息传播和社会扩散功能,发挥媒体宣传的积极作用;其二,建立政府与媒体的信任关系,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同时,不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引导媒体发挥其正确的舆论导向功能。 3)社会回应。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是信息公开的主导者,媒体是信息沟通的桥梁和组织,公众是危机管理中的参与者。为了保证社会积极参与和回应,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加强网络平台建设;通过信息沟通渠道,更好地为公众提供了解信息、反馈信息的互动平台;其二,利用短信平台和开通热线电话;拓宽信息沟通渠道。
简述整体性治理的含义及特征。
整体性治理主要是指政府内部及政府部门间的整体运作,以及政府与公民的持续、协调的互动过程,它强调政府通过协调、整合等方法促使公共服务各主体协同合作,为公众提供无缝隙公共服务。 特征:(P431) (1)重新整合。
整合需要最多的部门间互动,因为整合的结果则意味着一个大的整体性的政策产出。重新整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逆碎片化和大部门式治理;
2)重新政府化和加强中央过程;
3)极大地压缩行政成本; 4)利用新的信息技术,重塑一些具有公务支撑功能的服务提供连;
5)集中采购和专业化; 6)以“混合经济模式”为基础的共享服务; 7)网络简化。 (2)整体性治理
整体性治理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共享的数据库和互动的信息搜寻和提供。
2)以顾客为基础和以功能为基础的组织重建。 3)一站式服务提供; 4)重塑从结果到结果的服务;
5)灵活的政府过程; 6)可持续性。
6、英国协同政府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英国协同政府的主要措施是:
1)决策统一。即强化核心行政部门的控制能力,设立直属首相办公室的综合性决策机构。
2)目标整合。即订立公共服务协议,整合部门组织目标。为了防止政府治理过程中的碎片化,协同政府要求强化部门间的横向合作,这种横向合作包括打破组织框架的壁垒,在目标设定上更为一致。 3)组织整合。即设立框架文件、保证人与非执行董事,加强决策与执行间的合作。 4)文化整合。即培养社会共识与信任,平衡“集体性”与“自主性”的冲突。
西方整体性治理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是什么?
虽然整体性治理理论是针对西方行政改革而言,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我国总体的行政改革和制度背景都有很大差别,但如果剔除政治体制的因素,我国仍能从中找到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1)行政理念回归公共性。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构建一种基于“五有”的公共服务体系。 (2)组织结构强调协同整合 我国应当借鉴“整体政府”的理念,建立大部门体制,按职能模块对相同或相近的政府职能进行合并、归类,设置政府综合机构,健全部门间协调合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促使政府部门向大农业、大交通、大文化、大科技、大环保的管理模式过渡,最终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
提供适合的组织架构。 (3)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参与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应打破政府垄断公共物品供给的局面,以满足公众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公共需求为导向,按照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将部分公共服务职能让渡给企业、非政府公共组织,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合作伙伴关系,吸引和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地方公共服务的供给,形成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4)注重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
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中药注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真正意义的电子政府代表着政府角色的转变、结构的重组和服务方式的改变。因此,我国政府要大力建设公共服务的信息网络,推行电子政务,扩大实行在线服务的范围,同时加强公务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重塑政府的10项原则有:
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
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
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提供服务中去
有使命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
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
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管僚政治需要 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是浪费
有预见的政府:能够预防而不是治疗
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
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
正在阅读:
楚明锟-公共管理学导论名词解释11-18
对做好社区保安工作的建议相关范文02-20
大物 上海交大课后答案 第三章03-02
机械设备装配工岗位实习周记原创范文03-16
测试工程师面试题及参考答案04-04
关于表彰2011年度吴江市共青团工作各类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决定11-24
入党志愿书检讨书07-07
2019精选教育让课堂回归原生态《揠苗助长》教学引出的思考 doc12-17
《结构力学习题集》6-位移法03-04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名词解释
- 导论
- 管理学
- 公共
- 明锟
-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测试题(精品试题)
- 粉喷桩作业指导书
- UML选择题
- 同济大学应用统计清华大学出版社答案
- 机电专业群建设方案 - 图文
- 中北大学微机原理课后题-答案
- 《教育学》笔记
-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上墅私立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数学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信息安全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1)
- 公司类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标准与方法(附件1) - 图文
- 细纱三自动调整方法和改造
- 2015中考数学规律探索复习题(解答题)
- 二次回路常用文字符号
- 系统集成公司开发技巧(业务员篇)
- 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文档资料
- 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黄家镇2017 - 2018学年八年级英语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无答案)人教新目标版
- Linux基础入门
- 电大《国民经济核算》第二次形考任务 答案
- 让我们启航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