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更新时间:2024-04-16 02: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从“恶搞”杜甫谈开去: 一、概述:

何谓“万方多难”?何谓“诗圣”?李白是诗仙,杜甫则被称为诗圣。儒家提倡“神于天,圣于地”,“神”和“仙”是一种天赋的资质,而“圣”则更是一种人格的崇高。 课本选的三节是“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这三个阶段,正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逐渐形成的过程。长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羡慕自由,又渴望官职。在唐代政治日渐走下坡路,人民不断被剥削的时候,杜甫开始关注民生。安史之乱让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让他拥有了接触民众的机会。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边时,他的诗变得“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但事实上,杜甫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后来杜甫被派到华州,他才“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从此,他开始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过,杜甫终究是“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人民因为国家连绵不断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为了保卫国家却不得不这样,杜甫此时的矛盾已经不是关于个人,而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无限忧虑。

二、思路梳理与信息概括: 长安十年

时间:746——756 年5月

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杨国忠等贪污,杨希烈庸懦。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

1

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 他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诗歌特点: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代表作品:(1)三篇《大礼赋》:是他长安十年内最辉煌的一个时期。(2)《兵车行》: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3)《前出塞》九首: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4)《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在长安真实的收获。(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作,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标志着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流亡生活

时间:756年6月9日——757年9月

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经历: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房琯事件对杜甫政治生活的影响.756年6月9日潼关失守,白水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诗歌特点: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谰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代表作品:(1)《悲陈陶》和《悲青坂》:描写陈陶和青坂惨败景象,告诫反攻不要焦急,要等待条件成熟。(2)《春望》:

2

充分表达了山河破碎和个人的生活与心境。(3)《哀江头》:给曲江唱出哀婉动人的挽歌。(4)《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相媲美,表现了杜甫惊人的写实才能。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757年11月——758年6月;758年7月——759年7月

社会状况: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但胡人势力还相当相当猖獗、长安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回纥抢掠,吐蕃扰边,阿拉伯围攻广州,“大唐”便从征服外族转变为被外族侵略,正是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时期。

杜甫经历: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这是杜甫在长安的最后一次居留。758年6月他离开长安,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他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诗歌特点:表达唐军胜利的兴奋的心情;开始顾虑到人民的负担,表达两方面的积极精神:既对胜利有绝对的信念,又揭露朝廷的种种缺陷。走向人民后,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代表作品:(1)《洗兵马》:王安石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2)《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于从洛阳回到华州的路上,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

荐读<杜甫传>余下部分,了解完整的杜甫. 三、探究: 1、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

3

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同时也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2、从杜诗所表达的情感入手,分析一下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①早在“长安十年”时期,他就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继此还写出了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的诗《前出塞》九首;②以《春望》《月夜》《北征》为代表,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③以《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为代表的诗歌,不只单纯地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冲突,这时,他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总之,“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因此,“诗圣”这一称号对于杜甫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

4

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3、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描写 ,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①“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 “从这里我们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贫困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②“他40 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③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在、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

这样类似的句子,在本文中还有很多。冯至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杜甫。在长安的十年中,他努力想博得权贵的青睐,谋求仕进的途径,因此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歌功颂德、酬酢唱和的诗篇,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关注个人的荣辱,他的目光还没有投向广大的人民。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冯至在阐述这一点时,又真实地刻画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同时从个人的不幸中,杜甫也开

5

始看出时代的危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创作方向或者人生道路的转变即将到来。通过这样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 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四、素材运用:

传主形象:请以“杜甫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来表达。 本课我们开展创造性探究学习:杜甫的人生事例,可以证明哪些观点?(如何将本文的材料充分用于我们的写作。) (1)逆境可激发人的斗志,催人成就一番大业。(论据:“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但他每走一步路,都要跌倒;每次跌倒,都要爬起来继续前行。这种坚忍和执著,酿成了他的人生悲剧;而正是这一悲剧,升华了他的人生境界。 (2)文学艺术家应心怀祖国、心怀人民,才能有更大的作为。(论据:杜甫忧国忧民、从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才一再被后人传颂,成为永恒。) (3)人民公仆就应心怀人民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论据:P9杜甫不愿重蹈高适覆辙,去过逢迎长官、鞭打人民的生活,虽然贫穷,也辞却河西县尉的任命。)

(4)人民公仆应以身作则,敢于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论据:P14杜甫不顾生死上疏援救房琯,正是他认真履行“左拾遗”谏臣的职责。) (5)人生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心中的理想,否则将一事无成。(论据:杜甫的一生是万方多难的一生、巅沛流离的一生,但他却从未放弃心中的追求,心中的理想,最终成为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6)文学艺术家应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和伟大时代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论据:杜甫从开始的个人

6

奋斗、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的转变,才一再被后人传颂,才成就了他“诗圣”的美名、“诗史”的诗歌成就。

(7)悲悯、敬畏、位置与价值、负重、这世界需要你、得与失、

相关优秀作文欣赏:

参看”文本品韵”\\<圣者独悲>

你是一棵子贡植于孔子坟前的柏树,一笔一划,都写得那么认真,那么艰难。难民、伤兵、胡马、羌笛,坠在你的每一首诗上,压弯了凝重的枝桠。以至千年后,那些故作深沉的所谓的“诗人”加起来,也扛不起你树上的一枝重柯。

树边的道路上有深深的车辙,就是顺着这条自古以来无数读书人走过的路,你踌躇满志走向长安,然而为时晚矣,长安已是一台大戏的尾声。虽然曲江水边丽人如云,五陵酒肆高朋满座,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那匹疲驴驮着你的理想和抱负,在大雁塔下踯躅徘徊,碰到的都是紧闭的门户,无论是寄食富门还是卖药市上,都早将一个书生的自尊戳的鲜血淋漓。为何,为何你不像你诗中遨游万里的白鸥,鼓翅离去?长安,究竟是什么系住了你的心,使人魂牵梦绕,永难释怀?在生命的最后回归之时,你无限眷恋地回过头,仍是“愁看直北是长安”。多柳的长安阿,宫墙何其高!而我们,中国的文人一代又一代,都将自己的一生,在这墙外打了个死结。“长安”,在他们就是国家社稷,就是山河家园,就是神圣的图腾。这是一个永远的梦!屈大夫做过,诸葛亮做过,你的好友李白做过,虽然只是梦,却火一样映红了你们的人生。

夏天的雨,你的诗句乘云而来,骤然间雨点般纷落,淋湿了我无边的思念。

哭唐的杜甫

??唐朝因为繁华多了些喧闹,喧闹的余音是凝重的叹息。

7

世界被李白嘹亮的歌声无限放大,又被杜甫压抑的沉吟召唤得悄悄还原,最后聚敛成悲怆的质点。 李白失意于现实,寄情于浪漫,因此他活的洒脱而豪放,即使爽朗的笑声中夹杂着些许悲凉。而杜甫正好相反,他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但狂飙巨澜让杜甫气喘吁吁。杜甫浪漫的绝望,只能锁定伤心的现实。 他紧握手中与他同样正直的笔,注视着所有悲哀,透过繁盛的表象他看到腐败的实质,拨开历史的风尘他预感到大唐正朦胧地进入朝代兴亡的恶性循环。他不能不疾呼不能不呐喊,他的每一声疾呼都使人闻而惊心,每一声疾呼都振耳发聩。然而此时的君王,早已被轻歌曼舞声色犬马所腐蚀,无意中排斥着一切逆耳之声。文人大多善于并痴于幻想,而杜甫则较早地摆脱亢奋转入冷静,这正是他思想的高明和成熟之处。 于是力透纸背掷地有声的绝代佳句产生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句和着缓慢踉跄的脚步险些把世界压塌。杜甫把握了华夏的杠杆,立在诗歌的支点,缩紧眉头使劲一按,便把深藏于富丽堂皇中的大唐撬上犹如明镜的万里晴空。局外人惊异于这种暴露的突然性和彻底性,以至心中余悸在后代不断传承。 一种穿透万物的洞察力,一种广泛深入的沉思,一种至死不渝的赤诚,一种兼济天下的壮志,一种出口成章的才气,被集中,被组合,被锻炼,轰然一声,杜甫的形象升华为永恒,仁人志士都向他看齐,他屹立在历史的中心。 哭唐的泪水,一半源于杜甫。

于是人们便同情起杜甫灰色黯淡的人生。在此,我只想引用一句“志人幽士莫怨嗟,古来才大难为用”。杜甫的哭唐显示了一代才俊的落寞和不屈,他的这种情节贯穿一生,使诗人的一生在寂寥中成为用泪水做成的最璀璨的明星。 ??杜甫已离我们远去,淹没于黄尘古道,荒芜在烽火边城,

8

岁月却带不走他那个早已铭记世人心中的姓名;长江有情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有一颗星,人间的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杜甫,这个人格极其高尚的封建文人,早已化作一个人人皆知的璀璨明星,点缀在中国诗坛的最高峰,供我们瞻仰,令我们崇敬。 历史掩埋了一个又一个昙花一现的王朝。茫茫大地垒起一座座坟茔。杜诗是盛唐的碑铭 。 为何泪水溢满双眼,因为对这土地爱的如此深沉。扶起犁铧,在苛政的鞭影里耕耘诗句。

走近杜甫

走近杜甫,感受到一般巍峨,走近杜甫,领悟到一番自然,走近杜甫,体会到一种“到处潜悲辛”的落莫与沉重。

遥想这些伟人时,常在心里把他们的形象画个大概.李白,最适于骑着白鹿行进于奇峰峻山之巅,引颈高歌,飘飘欲仙;岑参最适于塞外锦帐下伴着雪花击鼓,清角吹寒 ;李商隐却常隐匿在歌舞楼台之中,描述爱情,体述缠绵??可是,对于杜甫,那点点滴滴的认识怎么也统一不到一起,难以理清.有时,觉得他应该是萧瑟古道缓缓骑驴的老者,有时,觉得他应该是咸阳桥头伤感离别困苦的志士;有时,还会觉得他是泰山顶上雄视四野,豪气冲云天的阳刚男儿??也许吧,博大的胸怀使得杜甫汪洋涵浑,无所不包,雄健的笔风正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真实的杜甫.忧黎元,希社稷,生平种种抱负,终因朝廷的黑暗而无法实现,但这也打击不倒杜甫那颗火热的心.对祖国之爱,对人民之情,无不流露于笔墨中,无不体现于行动中,诗人那崇高的品格宛如青柏之伟岸,翠竹之劲拔,流泉之清白无暇,深刻地影响着他身后的文人骚客。 杜甫一生贫困潦倒,体弱多病,在仕途也是接连失意,但他不以为意,真正使他忧心的是天下苍生.失去了官位,令他着急的是他不能救黎民于水火,而当时的朝廷又是那么昏暗龌龊,

9

使他不能放心的离去,只得在官宦仕途中奔波,在祖国大地上到处奔走,感悟着人民疾苦,才发出了“大庇天下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浩叹。

杜甫一生交友广泛,很多人是崇仰他的德操而与之结交,这些人对杜甫的一生也起了很大帮助,尽管杜甫写道“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但他讽刺的是朝廷的那种欺骗的风气,而不是指他的好友们。

杜甫又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他甘于贫苦与下层人民为伍, 救苦救难,丝毫不感一丝优越.他目睹了人民的疾苦,发出了“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凄凉的呼喊,他没有摆脱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忠君颂德的“千古美德”,受时代的限制,仍旧对封建王室有期望和理想,“深得圣人事父事君之旨矣”。

杜甫的伟大,在于他的崇高人格;杜甫的功德,在于他的雄浑诗作,正因为这两点,才决定了他在中国人心目中崇高的地位。

走进杜甫,就像走近一座大山;品读杜甫,就像品读一首豪放的诗篇.作者立意深远高屋建瓴,语言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堪称佳作,颇值回味.

背负历史的沉重

战争,留给常人记忆最多的是苦难.它将人类带入痛苦.带入凄凉与悲哀.

刘小枫曾说: “苦难记忆证明历史是负疚的,有罪的,而杜甫正是这苦难记忆的见证人,他在无力推动历史的车轮向前迈进时,用自己的双手记录下了历史的罪恶”。

杜甫一生历尽沧桑,饱经磨难,但少年时代的他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只是生不逢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在早充观国宾之时未能如愿以偿。而他的“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忠君爱国之志,又在他期盼已久

10

的主上顷见征之时,沉入无底深渊。

当秋寒袭来的时候。树木自知无法抗争,便抖落了叶片,用一身硬骨迎击风霜。那是一种暂时的退却,是一种承受,是一种力的积蓄,一种耐心的等待,一种更有希望的选择,而绝不是最后的结局,杜甫选择了暂时远离官场,云游四方。

王弗之死,为苏轼的起飞提供了可能,虽然对于苏轼来说在经受“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丧妻之痛;杜甫没有受到官场重用而暂时远离官场,漫游各地又成就了一座巍峨高大的山,虽然之于杜甫,出仕不利带给他的是痛苦与沉重。 杜甫终于开始了为历史的罪恶作见证的旅程。

咸阳桥边,杜甫深邃的双目在凝望,耳畔响起上千云霄的哭声。白发苍苍的老者挥泪送儿出征,新婚燕尔的夫妻执手泪洒相别,子女绕膝哭喊着“爹,别走!”??这一暮幕深深地烙在了杜甫的脑海中。

杜甫无言,也无法再待在此处。他慢慢向回走着,血流成河的边防武皇号令开边的喊声在耳边回响,青海头的累累白骨, 一块块落入记忆的深处。

陈陶战地。杜甫站在令人毛骨悚然的血染的陈陶泽边。天苍苍,野茫茫,杜甫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寂静的旷野尸横遍地,杜甫望着这一具具义军的尸体,他愤怒了:为什么要让“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但愤怒之余,杜甫在悲哀,在无奈。他无言以对那些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的都人,除了在心底为他们祝福,杜甫别无选择。

夜宿石壕。奔波了一天的杜甫想休息了,无奈,杜甫投宿找错了地方,石壕村让他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面对着“老翁逾墙 走,老妇出门看”的凄惨,杜甫又多了一层对战争的理解。当战争已经到了需要老翁、老妪来支撑的时候,这场战争还有多少意义?名为戍边保国抵抗外贼的战争还能称得起它华丽的

11

外衣吗?

杜甫在幽咽哭泣声的陪伴下度过了漫漫长夜,或许杜甫不愿这夜结束,即使这夜那么的黑,那么的冷,他不愿见到独与老翁别的凄凉。但现实总是残酷的,杜甫天明要登前途,与他话别的只有老翁,老妪已经带着心头的那丝牵挂漂向了远方。 归来无家。杜甫在赶路。路上,一位服役期满的士卒向杜甫这个四海为家的隐士倾诉了自己的悲惨命运。“我少小离家去当兵,这几年朝廷与外贼作战,家里的人都各奔东西逃命去了。我服役期满回家,只见原先热闹的巷子里空空如也。原本想回家侍奉父母,可谁料到父母养我几十年,我竟没有办法报答他们。”杜甫听后怅然若失,看看这位士卒,想想自己,不由得慨叹“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

杜甫累了,真的累了,他成了天地飘飘一沙鸥,他再也无力背负历史的沉重,他或许以为历史的罪恶已被他描述够了。然而他不知道,他所描述的一切正在一天天变本加厉的上演,历史的罪恶,永远都不会消尽。

历史赋予杜甫的沉重一天又一天,逐渐有了它新的意义。或许是历史的罪恶与沉重成就了杜甫,而杜甫则承载着它,使其被一代一代的后人所知晓,所明了。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14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