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文主义理想-戏剧鉴赏论文

更新时间:2024-07-05 22: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 院:东方科技学院 班 级:食品科学与工程2班 姓 名:胡赞 学 号:201141905206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文主义理想 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浅谈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文主义理想

学 生:胡赞

(东方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2班,学号201141905206)

摘 要:莎士比亚生活在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大转折时

期。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莎士比亚以他的忧伤,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的禁锢,强烈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为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戏剧、形成与发展

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他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可以从他创作的三个时期里,清晰地看到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的形成、发展及幻灭。第一个时期,一般的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莎士比亚接受了进步思想,形成了人文主义世界观。第二个时期,一般的称为悲剧时期。这个时期,莎士比亚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人文主义思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及不可调和性。第三个时期,一般的称为传奇剧时期。这个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破灭,梦想通过超自然的力量,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调和矛盾,实现理想。

一、从历史剧、喜剧里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

系或思想武器,对“人”的肯定成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核心。其主要内容是: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值得注意的是,人文主义者反封建思想而不反封建王权,反对封建教会腐败和愚弄而不反对教会本身。

这个时期,正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期。国家内部矛盾缓和,对外刚刚打败了西班牙,全国上下爱国热情普遍高涨。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就在这个时候形成。社会的繁荣景象,使他对祖国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对现实抱着乐观的态度。因此这个时期的创作态度是明朗乐观的。

(一)、这个时期里的九部历史剧,均以帝王的名字命名。这些历史剧突出的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主张民族统一,拥护贤明君主,谴责封建暴君。其中的《亨利四世》上下篇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剧本表现了通过道德改善的途径产生理想的贤明君主的思想。于是,作者写亨利四世镇压了两次贵族叛乱的过程与亨利王子弃恶从善的演变,肯定了王权的胜利。

(二)、这一时期里,莎士比亚还写了10部喜剧。喜剧的主题是:歌颂爱情和友谊,赞扬机智勇敢,提倡仁爱无私精神,表达人文主义的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和男女平等的生活理想。

这些男女主人公大多是具有人文主义理想的青年。他们在与封建传统陋习的冲突中,往往取得了爱情和婚姻上的美满结果。这些剧作描写了男女青年冲破封建伦理道德、传统偏见、宗教禁忌以及自私、欺骗等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运用个人的智慧、聪明和勇气,大胆地追求自由、纯洁的爱情和真挚无私的友谊。 莎士比亚在这些喜剧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光辉的敢作敢为的青年女性的艺术形象。这些女性年轻、漂亮、温柔、多情、聪慧,不仅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情操而且具有顽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智慧,她们性格开朗,大胆泼辣,敢于而且善于为实现美好理想而斗争到底。《温莎的风流娘们儿》中安妮拒绝父母包办,对传统的婚姻陋习发出诅咒。出身卑微的海丽娜蔑视世俗偏见,敢于和位尊显贵的勃特拉姆伯爵比肩而立,举案齐眉。杰西卡不顾父亲的反对和阻挠毅然决然地和心爱的罗兰佐私奔,鲍西娅更是为了自己的情人乔装打扮,在法庭上击败犹太富翁而震动整个威尼斯。她们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新女生,莎士比亚通过这些女性形象实践了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 《威尼斯商人》是这些喜剧中最富有讽刺意义的一部。剧本表现了男女青年争取个人幸福、反对封建婚姻的主题,揭露了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商人的丑恶行为,歌颂了人文主义理想——友谊、爱情、仁慈对仇恨、贪婪、狠毒的胜利。剧中的女主人公鲍西娅,是人文主义新女性的典型。她美貌出众,热情大方,开朗活泼,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她的主导性格就是聪明机智,有胆有识。正是她的

机智,才使得一场生死官司巧妙的化险为夷,解决了一大群“堂堂须眉”束手无策的难题,使邪恶败阵,使正义伸张。《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与巴萨尼奥之间慷慨无私的友谊被描写得淋漓尽致;鲍西娅对传统爱情观的挑战更是石破天惊。尽管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贵族身份,但就其思想而言,他们都是符合人文主义思想的理想化了的人物,而且都是通过斗争和曲折达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目的,体现了莎士比亚的乐观主义精神。作家并非看不到社会的阴暗与丑恶,但他认为只要坚持斗争,美就会战胜丑,善终究战胜恶,这充分反映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局限性和理想化。

(三)、《罗密欧和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一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爱情悲剧。剧中的男女主人公是两个世仇家族的孩子,是人文主义的典型。他们为了争取自由幸福,不惜双双以身殉情,并用他们年轻的生命和解了家族的仇恨。整个戏剧充满了青春的气息,爱情的赞歌,生活的理想和青年人的特有的纯洁美好的心灵。由于此剧写于莎士比亚人文主义形成的初期,也是社会表面繁荣时期,正是人心沸腾的时刻,所以悲剧里喜剧的色彩很浓厚,悲喜混合的特色比较突出。

总之,纵观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我们不难发现,人文主义理想始终是作家所要刻意表达的基本观念,在文艺复兴时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理想和要求若想得到迅速的满足还有相当的困难,弥漫在整个社会中的时代情绪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变得简化而且浪漫,诗意的戏剧创作和大团圆结局掩盖了当时激烈动荡的社会矛盾和斗争。这个时期的剧本是作者自己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是社会现象的反映。作者热情的肯定了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歌颂了人的精神和肉体美,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求知欲,可以创造一切。作品中的主人公——人文主义者还迈出了资产阶级人性解放的第一步——肉体解放。他们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对于爱情更给予热情的歌颂,认为爱情是无比珍贵的财富。人文主义者公开宣称,人可以努力追求物质财富和生活享受。因此,这个时期作者表现在剧本中的突出特色就是创作的明朗乐观,喜剧是大团圆的结局,就连悲剧也渗透着喜剧的色彩。

二、从悲剧创作中,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和黑暗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及不可调和性

伊丽莎白统治的末期,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詹姆士一世上台的一些措施,更引起了资产阶级的不满。王权和资产阶级的联盟由破裂到对立。圈地运动又引起了农民战争和饥民暴动,英国社会的矛盾表面化、尖锐化了。

莎士比亚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人文主义理想和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创作中先前那种轻松愉快的色彩,被悲愤沉郁的情调所代替,揭露批判的力量加强了,即使写喜剧,也带上了深深的悲剧色彩。这个时期的悲剧主要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且是理想的破灭。悲剧中有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外部冲突,也有人物集团和人物集团之间的外部冲突也有人物内心两种力量的冲突。主人公的性格复杂,并在内外两重矛盾中发展变化,最后和代表邪恶势力的人物同归于尽。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被称为“四大悲剧”的《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揭露资本主义金钱作用的《雅典的泰门》。

(一)、《哈姆莱特》中,作者把个人复仇的悲剧概括为包含人文思想的社会悲剧。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离开丹麦到代表人文主义运动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接受了许多与传统和教会截然不同的人文主义新思想和新观念,高呼“人是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而世界则是“一幢壮丽的帐幕”,一个“金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屋宇”,表现出当时人文主义者所特有的民主意识和人性光辉。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对人和对社会充满信心和理想的优秀的青年,回国后,在父死、母嫁、叔父篡位的三重打击下,在理想和现实的残酷碰撞下,哈姆莱特原先对人和社会的美好看法受到严重挑战,而陷入了深深的精神危机——人类对他失去了意义,美好的世界也变成了“可厌、陈腐、乏味和无聊的荒原”。在这个严酷的现实面前,哈姆莱特理想幻灭,开始了痛苦的探索。在这深刻的精神危机中,哈姆莱特不仅对生命的意义提出了疑问“活下去还是不活?”然而,他随即意识到死亡并不意味着痛苦的解脱,没完没了的思索丝毫无助于矛盾的解决。在经过了戏中戏之后,他“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为父报仇,然而他却没有抓住克劳迪斯独自祈祷的机会进行复仇,而是贻误了时机,造成了

行动上的“延宕”。

他的延宕,除了担心在奸王祷告之际复仇会使奸王的灵魂进天堂,因而犹豫不决外,他的延宕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渐渐的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年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莱特延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恶势力的过于强大,而时代的局限性又决定了他不可能去依靠和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所吞没。从这个意义上说,哈姆莱特的悲剧已经不再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和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哈姆莱特的意义并不在于他是否成功的消除了罪恶,改造了现实,重整了乾坤,而在于他揭示了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先进和落后的矛盾,以及缩短这种距离和解决这种矛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对于人和世界的看法也拓深了我们对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想与精神的理解。

(二)、《奥赛罗》中的主人公奥赛罗,有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品质。他襟怀坦白,疾恶如仇,英勇豪爽,忠于爱情和友谊。他把苔丝德梦娜的爱情看作人世间的至善至美,最真诚的关系的体现。对他来说,如果苔丝德梦娜这样的纯洁的女人尚且不忠,那世界上就没有了真诚可言了。这就意味着理想的破灭。奥赛罗的悲剧是一出人文主义理想被丑恶现实毁灭的悲剧。

(三)、《李尔王》写的不仅是一般的子女忘恩负义的故事,而是深刻的反映了封建社会崩溃的时候,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李尔由一个刚愎自用、专横暴戾的昏君降为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亲身尝试了恶势力的迫害,亲眼看到了民众的苦难。第三幕暴风雨一场戏,是全剧的高潮。李尔内心的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大自然的狂风暴雨相呼应,使他认识到了自己过去得罪恶,认识到了世间存在的罪恶。经过了暴风雨的洗礼,他变成了道德完善的新人,表现了对当时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同情。而对统治阶级却发出了这样的呼吁:“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来体味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李尔立场的转变,显示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胜利,寄托了作者对在位君主的希望。其实,莎士比亚的在文中

的希望和寄托也是脆不可击的,就像李尔在暴风雨中的体味和转变,是所有的在位君王所不可能的,那君王的转变一说就更不现实了。这里照样的透露了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破灭的深沉的悲哀。

(四)、《麦克白》是四出悲剧中气氛最阴暗的一出悲剧。悲剧的主题表现的是野心、贪欲的邪恶性。这种邪恶的想法,如果不加以克制,它会使一个好人变成恶人。小则自我毁灭,大则祸国殃民。悲剧主人公麦克白夫妇就是作者塑造的这方面的典型。麦克白具有雄才大略,本来可以成就一个众望所归的人物,但是一旦有了野心,便走上了血性的罪恶的道路。虽然他天性中也有善良的一面,可是一旦迈出了错误的第一步,他便身不由己的继续向深渊走去——为了保住篡夺来的王位,他变的更加冷酷凶残,杀了更多的人,成了十足的暴君,最后众叛亲离,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在这出悲剧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五)、《雅典的泰门》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主人公泰门是雅典的一个富有的贵族,他乐善好施,对友人慷慨帮助。但是,当他为朋友花尽了所有的财富,需要别人的帮助时,却无人借钱给他。他只得流落荒僻的海滨,孤独而死。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以金钱为杠杆的炎凉世态,其中最有名的是泰门在挖野菜时找到黄金的一段独白:“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鄙变成崇高,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段台词,对资产阶级的金钱至上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如果说《麦克白》是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的话,这部作品却是作者对开朗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彻底失望!人文主义理想和黑暗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和不可调和性,在这里得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总之,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时期,因为王权的落后作用日益暴露,莎士比亚对社会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他开始感到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现实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他的创作基调由开朗乐观变为沉郁悲愤,戏剧题材由喜剧转向悲剧。剧中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是怎样在严峻黑暗的现实面前一步步走向幻灭的。

三、从传奇剧中,看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破灭后的心态

这一时期,詹姆斯一世的统治进一步暴露出专制王朝的反动本质。资产阶级、

新贵族的力量更加强大。他们同王室之间的冲突也更加直接和尖锐。莎士比亚在这种形式下产生了一份阅尽人间沧桑后的特有的宽容和淡泊,可以说,他经历了诗歌、历史剧、喜剧创作生涯后,已经完成了对人性的深刻解剖工作,他的晚年创作生涯于是进入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这表明莎士比亚已经不再对改良现实社会抱有幻想。他只把人文主义的理想寄托在神秘主义和未来乌托邦似的世界。 这时期的四部传奇剧,情节相似,充满人世的悲欢离合。剧开场时,主人公遭逢种种不幸,后来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得到大团圆的结局。在这些作品里,对现实的黑暗还有所揭露,但不再是抗议、批判的态度,而是和解、宽容的态度。他虽没有完全失去人文主义的思想,并把希望寄托于青年一代的身上,但是剧中矛盾的解决缺乏现实的基础,每每是通过道德的感化,甚至超自然的力量,促使坏人悔改。

《暴风雨》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曾被一些文学评论家认为是莎士比亚的“诗的遗嘱”。莎士比亚在剧中肯定了纯朴的爱情,谴责了自私的阴谋,并通过普洛斯彼罗的形象,着重肯定了理性和智慧的力量。普洛斯彼罗说:“我宁愿压伏我的愤恨而听从我的更高尚的理性;道德的行动较之仇恨的行动是可贵得多的。”他借助法术来惩罚和教育了恶人,恶人自己忏悔了,才得到宽恕,终于完成了理性的要求。一场暴风雨最后归于风平浪静。这里,莎士比亚正面宣扬了人性善良、改恶从善的思想。这里同样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辉,与喜剧不同的是,理想的实现不是靠人的自然行动的力量,而是靠梦幻中的法术来达到。

总之,晚年的莎士比亚,面对更加反动的统治阶级,更加强大的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力量,更加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他从现实中又找不到解决矛盾的出路,就转向了幻想世界,梦想通过超自然的力量,用仁爱、宽恕的精神来调和矛盾,实现理想。宽恕和理解是贯穿莎士比亚传奇剧的最重要的思想特征。不管恶造成多大的危害,最终都能得到善的宽恕,由此实现双方真诚的和解,人和人之间的裂痕得到了完满的弥合。这不能不说是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辉在继续闪耀,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堪称为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的‘复活’。

四、结束语

纵观莎士比亚的三个创作时期,我们清晰的看到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理想

的歌唱、幻灭以及“复活”。他引导人们认识自己,懂得人的价值。

莎士比亚像其他人文主义者巨人一样,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莎士比亚也像其他人文主义者一样,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就像《暴风雨》,把社会的改革归结到道德改善的问题上,这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所共同的幻想。但是,瑕不掩玉,作为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他塑造的一个个人文主义人物形象,永远在人们的心目中闪光。是的,正如他同时代的著名戏剧家,他的朋友本·琼孙所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世纪!”

参考文献:

[1](英)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悲剧集. 朱生豪译[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 [2]张世君. 外国文学史[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3]金元浦. 外国文学阅读与欣赏[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1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