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更新时间:2024-05-29 11: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三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安排
三年级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个学年,也是习惯划分的中年级的起始。经过一、二年级的教学,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表现在积累了许多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学习数学的能力增强了。另一方面表现在年龄增长、心理逐渐成熟,对数学教学产生了新的要求。无论是激励学习兴趣、开展学习活动,还是评价学习成果,都与一、二年级明显不同了。本册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充分注意了学生的现实。
全册教材除期末“整理与复习”外,共编排10个单元。其中7个单元教学“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在数的运算方面,有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结合这些计算,还要解决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数的认识方面,有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在常见的量方面,有千克和克,24时记时法。2个单元教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在图形的认识方面,有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简单物体的三视图。在测量方面,有平面图形周长的意义,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1个单元教学“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主要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或不相等。结合上面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5次实践活动。增加了操作型活动的比重,共4次。而场景型活动只有1次。
从本册起,教科书里增加了“你知道吗”和“思考题”两块内容,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编排的。数学是人类的智慧结晶,人类进步、文明的标志。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给学生的不单单是知识,还有教育、熏陶和鼓舞。编排“你知道吗”,通过介绍数学历史、讲述数学故事以及数学人物,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源于人类生活、生产的
- 1 -
需要,数学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数学的应用是广泛而现实的。从而逐渐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你知道吗”的内容一般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图文并茂、浅显具体、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主动阅读,便于教师讲解。还鼓励师、生通过其他渠道查找与数学有关的资料,丰富“你知道吗”的内容,发挥其育人的作用。“思考题”联系教学的基础知识,在知识的宽度、深度上有所扩展。编排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思考题是弹性的教学内容,供教学选用。既不勉强每个学生都学习,又要吸引、鼓励尽量多的学习学习。不单纯关注问题的答案,更重视参与和过程,提倡合作交流。不列为基本的教学要求,不进入考试范围。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除法
一、教学内容
第一学段把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分成三次教学,二年级教学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三年级(上册)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年级(下册)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五方面的具体内容。
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步除都没有余数)。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商是非整十数的和是整十数的)。
验算:用“商×除数=被除数”或“商×除数+余数=被除数”验算除法。
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 2 -
解决实际问题: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把总和(或剩余数)平均分的两步计算问题。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P1~P6教学比较容易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没有余数)。以笔算为主线,把笔算与口算有机结合,笔算与验算及时结合,笔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P7~P11教学稍难些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包括商是整十数的除法,估算,以及体会常用的数量关系。
P12~P15单元复习和实践活动。整理百以内的四则口算,整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渗透运算性质。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鼓励自主探索,组织广泛交流,引导算法优化。
第1页例题先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再教学非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前者是口算,后者是笔算,这是因为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在计算几十几除以一位数时,先进行的计算是几十除以一位数。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思路是:在直观情境中自主探索算法,相互交流算法,引导优化算法。
学生得到40÷2的商是20并不难,有人看图或操作得出商,有人凭经验和直觉说出商,有人通过推理算出商……教材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算法,引导他们反思并表述自己是怎样算得,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
“想想做做”第1题从表内除法推出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这种算法容易掌握,还能迁移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里去;这种算法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乘一位数有些相似,有助于形成认知结构;这种算法与笔算比较接近,能应用到算笔里。
2.笔算几十几除以一位数:建立数学模型,应用和解释模型。
- 3 -
除法竖式的结构、计算步骤与加、减、乘法的竖式差异很大,学生第一次学习除法笔算会有困难。尤其是为什么把被除数个位上的数移下去再除?每次除的商应该什么时候写?在初学笔算时必须理解。46÷2的教学设计成五步。
(1)实物操作,整理分的步骤,形成“萝卜”那样的思路。突出先分……再分……然后合起来。
(2)把分步操作抽象成分步计算,形成“辣椒”那样的思考。突出先算……再算……然后合起来。
(3)把分步计算组织成竖式。突出分两步除;第二步除要把“6”移下去,和第一步除分开;每步除商的位臵和时间。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由扶到放,逐步学会竖式计算。要特别关注学生写商的时间。
(5)说说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应该怎样进行?应该注意什么?初步总结计算法则。
3.验算除法:把生活经验提升成数学方法,初步感受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第3页教学除法的验算,先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再验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的一是培养验算的习惯,二是感受乘除法间的关系。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发验算的动机。36元钱刚好买12块蛋糕吗?65元买21块蛋糕还剩2元吗?都可以验算。验算不是教对学的规定,而是正确计算的需要,是学生的自我要求。
(2)先联系生活经验进行验算,再抽象成数学方法。36÷3=12算得对吗?先想的是买12块蛋糕该用36元钱吗?所以用 验算。
这是从生活经验想到的。然后从12、3和36分别是除法算式里的商、除数和被除数,得出除法的验算方法是“商乘除数,结果应该等于被除数”。验
- 4 -
算有余数除法,也要从生活经验里提炼数学方法。先是“番茄”的思考,再是“辣椒”的计算,然后才是商乘除数再加余数,结果应该等于被除数。
(3)反复体会,领会验算方法。第4页“想想做做”第1题里的三组算式,通过计算和比较,能发现下面的式子是上面式子的商乘除数或商乘除数再加余数。理解下面的式子能验算上面的除法计算,从而再次感受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4.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在初步掌握笔算的基础上,从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带出。
第4页第3题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些除法的被除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中比较容易的情况。至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的情况,在本册教材里只要求笔算,不要求口算。
编排了两类题组,第(1)类从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带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引导学生在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充分利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以及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经验。第(2)类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编排在一起,感受它们的算法不同,继续体会乘、除法的联系以及乘法可以验算除法。
5.把总数或剩余数平均分的实际问题:连续两问铺垫,重在解题思路。 本单元继续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要先求总数或者先求剩下多少、再平均分。不出例题,安排在第5~6页的“想想做做”里。
第5页第5题是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先在表格里填出老师和学生合计的人数,再求平均每车要坐多少人。这道题是第6、7、8题的铺垫。发挥其思路的铺垫作用,要让学生反思并理解为什么先算合计人数。
教学第6~8题要重视解题思路。最基本的思路有分析法和综合法,都是人类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思考方法。它的价值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更在于能发展人的思维。教学解决实际问题,要让学生体会并形
- 5 -
成这些思路。第6题在图画里能想到一共铺设65米自来水管,第7题在对话中能想到还剩33个玩具。所以,教学这些题要以综合法思路为主,引导学生研究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体会第一步该先算什么,尤其是这一步该怎样想。
6.稍难些的除法:在操作中感悟算法。
第7页例题教学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这是笔算教学的又一个难点。教材先创设平均分羽毛球的情境,通过剩下的1筒打开,和另外的2个合起来,突出第二步要平均分“余下的12个”。然后把这样的分法表示到竖式计算上,理解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是1个十,把个位上的2移下去,就能继续算12除以2。第8页“想想做做”第1题仍然是先扶后放,帮助学生正确计算稍难些的除法。第3题把被除数十位上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编成题组,可以比较同组两题计算时的相同与不同,发展原来的计算法则。
第9页例题教学商是整十数的有余数除法,仍然利用平均分羽毛球的问题情境。从每班分到2筒是20个,体会竖式的商是20;从剩下2个不能再分了,体会竖式的余数是2。教材突出这道除法的商的个位上必须写0,一方面要从算式的具体含义出发,联系分羽毛球的实践作出解释;另方面要从“可以不写这个0吗?”“如果漏写这个0,将会怎样?”进行反证。第10页第2页的题组里,一道题的商是整十数,另一道的商不是整十数,通过计算和比较,初步理解“不够商1,要商0”的道理。
7.估算:进一步掌握法则,提高试商能力。
第11页第2题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经常是对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的除法进行的。估计的要求是说出商是几十多,如99÷4的商是二十多、75÷4的商是十几。
商是几十多,要根据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而得到。如75÷3,因为7÷3商2,所以75÷3商是二十多。这里安排估算,可以有两点收获。
- 6 -
一是进一步掌握除法法则,二是进一步熟练试商。
教学估算不编排例题,直接安排在练习中,让学生独立进行。这是考虑到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也是为了实现教材的编排意图。
8.常用的数量关系:在经常接触、反复体会中习得。
在练习中三次安排表格形式的实际问题。第5页第3题三次求平均每人收集废电池的节数,从中体会“收集的总节数÷人数=平均每人收集的节数”。第11页第3题里可以体会“一共用去的线÷单价=买的本数”,第12页第4题可以体会“总价÷数量=单价”。这些都是常用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理解,在解决问题时概括、提炼。通过经常接触、反复体会而习得。
第二单元 认 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万以内的数,是在认识了千以内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包括计数单位“万”和数位顺序表,四位数的读、写方法和大小比较等内容。这些知识在以后认识多位数时,将会起很大的作用。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P16~P18教学整千数与一万。要继续理解计数单位“千”,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整理并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要读、写整千的数,理解整千数的意义,进行整千数的加、减计算。
P19~P23教学非整千的数。要理解并掌握非整千数的组成,以及读、写数的方法。要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P24~P26教学比较数的大小。要初步整理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要进行简单的估计。
P27~P28全单元的练习。要整理全单元教学的知识,进行双基训练。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调用已有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 7 -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万以内数已经是比较大的数了。他们在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但是,学生经历过百以内数、千以内数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认数的经验和数的知识。教材经过充分考虑,调用了三方面的学习资源。
教具和学具——百以内数用小棒,千以内数用小方块,各阶段认数还使用了计数器。本单元继续用小方块表示几个千是几千、10个千是一万;继续用计数器表示数,直观形象地显示出四位数的组成。
已有的知识——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以及相应的数位顺序,三位数的写、读方法以及比较大小的方法。本单元以“千”为生长点,在一千一千地数数的活动中建立“万”的概念;在个位到千位的顺序表上添加万位;应用和发展原有的认、读、写数方法。
原有的认数活动——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数满10个单位,引出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把数表示到计数器上,能直观、形象地显示出它的组成,读数与写数都要按数的组成进行。
2.认识整千数:几个千是几千。
第16~18页教学整千数,突出它们的意义。围绕“几个千是几千”认、读、写整千数。
(1)看正方体数数时体会。第16页例题里每个正方体都是1000个小方块拼成的,1个小方块表示“一”,1000个小方块拼成的正方体表示“千”。看着正方体一千、一千地数,体会2个正方体表示2个一千,是二千;3个正方体表示3个一千,是三千……,从而理解几个一千是几千。
(2)在拨珠、写数、读数时体会。第16页下面的例题集整千数的认、读、写于一体,以数的组成为核心内容:几个一千组成的数是几千,在千位上写几;千位上是几的数是几千,由几个一千组成。
(3)在数轴上整理时体会。第17页“想想做做”第1题在数轴上排出整千数的顺序,体会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个千。
- 8 -
(4)口算整千数加、减时体会。如6000-4000是6个千减4个千,得2个千,即2000;5000+4000是5个千加4个千,得9个千,即9000。
3.认识一万:10个一千是一万。
本单元初步建立“万”的概念,知道万位,认、读、写一万。 (1)在数数时引出一万。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告诉学生10个一千是一万。
(2)在数位顺序上建立万位。首先是计数器上“千”的左边是“万”,然后完整填写数位顺序表。
(3)在拨珠、读、写数时理解。计数器万位上1粒珠表示1个万,是一万。写成10000。
(4)在口算时加深体验。如4000+6000=10000,10000-6000=4000。 4.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一般到特殊,分四步进行。
读、写三位数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四位数,但还需要补充和发展。为了有利于原有知识、经验迁移,及时解决读、写数时遇到的新情况和新矛盾。教材把非整千的四位数的认、读、写分四步教学。
(1)先读、写各位上都不是0的四位数。这些数的组成虽然比较复杂,读、写比较麻烦,但并不困难。
(2)再教学百位上是0的四位数。把十位上是0的三位数的读法迁移过来。
(3)然后教学百位、十位上都是0的四位数。读、写这样的数是新知识,由教材示范读法。
(4)最后教学末尾有两个0的四位数,以及中间、末尾都有0的四位数。
5.认识非整千数,以组成带动读、写。
数的意义是通过它的组成表现出来的,读数与写数都是依据数的组成进行的。
- 9 -
(1)先分析数的组成,再读、写数。第19页例题已经分析了二千三百六十五和三千零五十二的组成,让学生分析三千零二的组成。
(2)利用计数器同时教学读数与写数。教学活动是“看珠认数—对照写数—读数”,体会读、写数的方法。
6.有计划培养读数和写数的能力:三个层次。
(1)看着数珠写数和读数,比较直观,且有比照。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属这一层次。
(2)在数位顺序表下读数和写数,如“想想做做”第2、3题。由于有依托,一般不会搞错数位和计数单位。
(3)离开数位顺序表读数和写数,是这部分知识的最高教学要求。 另外对易错、易混的数,组织对比,能有效提高能力。如第21页第6、9题,第22页第11题。
7.比较数的大小:开放的教学。
在认识千以内数时学到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可以迁移到万以内数。在新的情境里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加深理解,获得新的体验,达到新的认识层次。
(1)设计的情境开放。第24页例题里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器的单价可以两两相比,包括位数相同或位数不同的数比大小,首位上数字相同或不同的数比大小等各种情况。教材已经选择两组单价进行比较,还鼓励学生选择商品比价格。
(2)比较的思路开放。在比较2530和3680的大小时,“蘑菇”和“萝卜”使用了不同的思路和比法。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
(3)表达的方式开放。有用>、<符号表达的要求,也有用语言描述大小关系的要求,如第28页第7题。
(4)问题的答案开放。如第28页第9题,加强对比较大小的方法的
- 10 -
体验,更好地掌握方法。
第三单元 千克和克
一、教学内容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中,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有多少物质称它质量。我们民间习惯把物体有多重来代替物质有多少,生活中常常把千克和克作为计量物重的单位。《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里把千克和克称质量单位,是规范的说法。教材说成物重单位,是考虑了民间的习惯与学生的生活环境。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三条:1.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克、千克;2.知道千克与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简单计算。感受克和千克,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形成初步的观念是教学的重点。
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P29~P32教学千克。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千克是计量物重的单位。
P33~P35教学克。知道克是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与几克,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
P36~P38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了解有关物重的一般性知识。
千克和克都是计量物重的单位。教学千克和克必然涉及什么是物重、怎样计量物重、有哪些工具……一般性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的经验里都有,只要想办法把它们提取出来。第29页呈现两袋大小差不多、轻重差许多的食品,问“哪一袋重些?”引导学生感受有的物体重些、有的物体轻些,各个物体都有它的物重。回忆物重是可以比较的,还可以用秤称。生活里有各种各样的秤,用于测量不同物体有多重。
2.引出、讲解,感受千克和克。
- 11 -
第30页首先指出: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还在底注里介绍表示千克的符号“kg”。引出了学习内容“千克”。
接着讲解1千克。左边台秤上没有放物体,秤的指针指向“0”;右边台秤上放1袋红枣,秤的指针指向“1”。教材告诉学生:指针指着1,表示这袋红枣重1千克。在现实的情境里,联系具体的物品,让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1千克。还通过在秤面上找2千克、3千克……,进一步体会几个1千克是几千克,为用秤称物重作了准备。
然后让学生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称、拎、数1千克大米和1千克鸡蛋,到商店里寻找重1千克的物品,都是体验1千克的活动。只有反复地称、拎、掂重约1千克的各种物体,用心感受,才会形成关于1千克的初步观念,并保存在经验系统中。
第33页首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不但引出了“克”,还让学生在“食品净含量135克”的图片中,产生认识1克的愿望。
接着观察天平的砝码,并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数数10克黄豆的粒数,体会1克很轻。
然后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1克是多重。知道有比1克轻的物体,也有比1克重的物体。尤其是比1枚2分硬币和1支直尺的重,体会1克。
3.发现进率、应用进率。
千克与克的进率是在计算、称重的活动中,通过推理得出的。取2袋盐,每袋重500克,算出它们一共重1000克;把两袋盐放到台秤上称重,是1千克。从1000克和1千克都是这两袋盐的重,得到1千克=1000克。由于上面的计算、称重和推理都是学生能够进行的,所以教材把进率留给学生发现。
把千克为单位的数量与克为单位的数量相互换算,能巩固进率。由于没有教学多位数的乘、除计算,只能应用整千数的知识进行换算思考。如2千克是2个1000克,等于2000克;5000克是5个1千克,等于5千克。
- 12 -
第36页第3题尽管思考和方法可以多样,但仍以单位换算为基本思路的。
4.通过估计或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估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尤其在不要求精确结果时或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比较多。第32页第4题让学生理解4千克多一些是大约4千克、2千克少一些是大约2千克,为估算作准备。第37页第6题,先求得半杯橙汁的重,再估计大半杯橙汁、1杯橙汁的重。培养通过估计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36页第4、5题都要通过计算解答。从此以后,可以让学生解决有关物重的实际问题了。
第四单元 加和减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加、减口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在加、减口算这部分内容里,以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为主,还有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与相应的一千几百减几百(退位)。教学的实际问题是较难的两步问题。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P39~P42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各有一道例题。其他口算在练习里带出。
P43~P45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以一道例题带出一串变化了的实际问题,突出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P46~P48单元练习。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加法与减法分开编排;不进位加与进位加、不退位减与退位减连续编排;鼓励独立思考、算法多样;以估算促进口算。
第39页教学加法,第41页教学减法。加法与减法分开编排,是因为它们的算法和过程不同,尤其是进位和退位。在加法的例题里,先教学不
- 13 -
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使计算的思路在由易到难的问题情境中迁移、发展。在减法的例题里,先安排不退位的,再安排退位的,编排意图和加法相同。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还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有这些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完全能够独立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而且算法多样。教学要引导学生把两位数加两位数,分解成两位数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如44+38,先算44+30=74,再算74+8=82。类似地,要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经常会在进位或退位时发生错误。两道例题分别比较不进位加与进位加、不退位减与退位减在计算时的相同与不同,引导学生注意进位和退位,也为估算作些准备。
第40页第5、6两题,第42页第5、6两题都是估算,先是估算的方法,再是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估算安排在口算后面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口算时先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识别不进位与进位(不退位与退位)的经验,从而通过估算促进口算。教材设计的一些题组,如35+32、35+38,85-63,85-68等,有利于学生掌握估算。具有“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的习惯,能够及时发现口算的错误,这也是估算促进口算的一种体现。
2.在练习里编排其他口算内容:进位的几百加几百以及退位的一千几百减几百。
在认识千以内数时,曾经口算不进位的几百加几百,不退位的几百减几百。这里教学进位的或退位的口算,教学方法是在题组里类比迁移。如第40页第4题从60+70=130(6个十加7个十得13个十),带出600+700=1300(6个百加7个百是13个百)。第42页第4题从140-60=80(14个十减6个十得8个十,)带出1400-600=800(14个百减6个百得8个
- 14 -
百)。在理解算理以后,计算几十加几十、几百加几百甚至几千加几千,都可以先想20以内的加法。计算一百几十减几十、一千几百减几百……都可以从20以内减法类推。
3.解决实际问题: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以解题思路带动一题多变。 第43页例题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再求两个数的和。这道题里只有两个已知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在解题时要连续使用两次。教材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研究数量关系。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已经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让学生画。可能出现两种画法:
或者
前一种画法容易得出“蘑菇”的解题方法,后一种画法。会得出
“辣椒”的思考和解题。要注意的是,教学应该鼓励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多样化,但不要求学生一题多解。解法多样化是学生群体的、在交流时表现出来。解法多样化能开拓视野、开放思维,激起相互倾听、评价、吸收的合作热情。一题多解则会加重学习负担,没有必要。
教学解决实际问题,要学会思考,也就是要形成解题思路。例题的两种解法中,“蘑菇”的方法比较适宜多数学生,无论是分析法思路还是综合法思路,都能想到这种解法。教学时要适当突出分析思路,即:求一套衣服的钱只要把裤子的价钱加上衣的价钱,上衣的价钱还不知道,需要先算它。
教材从几倍求和的问题(例题)带出几倍求相差的问题(试一试),又在练习里带出比多(少)求和的实际问题(第6~8题)。只要教学时重视解题思路,尤其是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从例题到试一试不会有困难。为了从几倍求和发展到比多(少)求和,“想想做做”第1、2两题利用线条图引领,第3题利用连续两问铺垫。充分发挥这些题的作用,仍然要突出从问题出发的分析法思路。如求两条彩带一共多少长,需要先算另一条彩带的长度。求小华两次一共跳多少下,需要先算他第二次跳的下数。
- 15 -
4.单元练习注重培养能力。
练习五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先练习口算,再练习解答实际问题。 练习口算以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为主,通过题组55+32和55+38,55-32和55-38回忆算法、比出要领,从整体上掌握口算时的思路和注意点。然后利用抽拉数字卡片的教具,组织较大量的训练,在口算练习中插进估算,使估算与口算相互促进,有机融合,提高口算速度和正确率。第4题是口算能力检查,了解学生用2分钟时间能不能说出12道题的得数,以及是不是全部算对。第5题是应用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10题渗透加法运算律和加、减运算的部分性质,结合实例体会一些数学内容。
练习解决实际问题,加强解题思路的养成。通过第6、7、8等比较熟悉的问题,熟练从问题想起,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在第9题里把“倍”与“相差”两个概念相复合,理解“3倍多9只”的含义以及它的数量关系,知道求“3倍多9”的数要先算“3倍是多少”。第11~13题通过问题情境的新变式,促进从问题想起的思路。如第11题两次求三班借书的本数,选用的已知条件不同。
第五单元 24时记时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学过时、分、秒,能够认读钟面上时间的基础上,教学24时记时法。教学目标是:1.了解24时记时法的记时原理;2.会使用24时记时法;3.会计算经过时间。教学内容分成三段编排。
P49~P52教学24时记时法的记时原理和方法。 P53~P55教学求经过时间,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P56~P57实践活动中应用学到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周末生活。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讲述记时法的原理:两次图示。
日常生活里已经较多地使用24时记时法,学生都有过接触。教材从电
- 16 -
视节目预报引出24时记时法,缩短新知识和学生的距离。教学记时法需要讲述它的记时原理和方法,学生才能意义接受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上午8时、下午4时、晚上9时等也是记时,但不是24时记时法。
第49页的钟面图,左边钟面表示0时(晚上,时针与分针都指向12),是一日的开始。中间钟面表示12时(白天,时针与分针都指向12),是一日的中午。从0时到12时经过了一天里的下半夜、早晨、上午,共12个小时,钟面里的粉色圈说明了这些。右边钟面表示24时(晚上,时针与分针都指向12),是一日的结束。从中间钟面时间到右边钟面时间经过的12小时是一天里的下午、傍晚和上半夜,钟面外的蓝色圈说明了这些。钟面图清楚地展示了一天有24小时,如果把一天里的整时,按0时、1时、2时……依次编号,那么中午后的时间就是13时、14时……24时。这就是24时记时法的原理。
线条图再次展示一天里的24小时,左边红色部分是一天里的前12小时,右边蓝色部分是一天里的后12小时。线条上的0、1、2……24是一天里的全部整时时间。其中24时,既是一天的结束,又是新一天的开始(应看成0时)。
2.教学使用24时记时法。
第49页的下面部分教学使用24时记时法记时。左边图画里的女孩向国旗敬礼,钟面上刚好8时。升国旗是每天上午的学校活动,这个8时应是一天的前一个12小时内的8时,记作8时,中间图画里的男孩在吃饭,钟面上为12时。很清楚,这个时间是一天的中午,记作12时。右边图画里的男孩正脱衣睡觉,钟面上刚好8时。显然这个时间在一天的后一个12小时内。因为12+8=20,所以记作20时。教材选择这几个典型的时间,尤其是一天里的两个8时,帮助学生理解:从中午起到午夜,是一天里的第二个12小时内的时间,要用13,14……24时表示,需要时可以通过“12+a”计算。
- 17 -
教材让学生回答“16:00是下午几时?18:30呢?”能进一步体会24时记时法。16:00和18:30都是12时以后的时间,在一天里的第二个小时内,把它们表示成下午几时,应该进行16-12、18-12的计算。
第50~51页“想想做做”第1、7题把钟面上的时间或者已有的上午、下午时间用24时记时法表示;第2~5题对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作更具体的解释,这些都是理解和使用24时记时法的练习。
3.求经过时间。
生活中经常需要计算经过时间,有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求经过时间的问题情境比较简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同一天内的整时到整时、整时到非整时、非整时到整时,同一小时段内的几十分到几十分。至于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不在同一天内的,仅以小学生睡觉时间为素材出现一次。
求经过时间的方法多样。看着钟面数、列算式求、画图找答案……都可以。要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和学生的状态灵活选用。尤其在整时与非整时的经过时间,一般不列式计算。
教材由简单到复杂安排求经过时间的问题。第53页例题先求“六一剧场”的播放时间,开始和结束时间都是整时。“萝卜”想钟面上的14:00到16:00,用淡蓝色的扇形表示这段时间里的时针,从指向“2”移到指向“4”,经过了2小时。“蘑菇”采用列式计算,如果用下面的线段图配合,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这样算。
“金色的童年”从8:10开播,到8:40结束,它的播放时间是同一小时段里的10分到40分。教材用画图的方法看出答案,学生也可以用数的方法,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 18 -
4.开展实践活动,学习合理安排时间。
《周末的一天安排》分两段活动。先是阅读小华的周末生活安排表,分别计算她做家务、做作业、购书、游动物园、制作航模所用的时间,体会周末生活的内容要丰富、有意义,时间安排要合理、有规律。然后构思自己的周末打算,制作详细的时间安排表,和同学、老师交流。初步学习安排生活、利用时间。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直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二年级(上册)知道这两种图形都是四边形,二年级(下册)认识了线段、直角。本单元继续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目标是:1.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算法。从《课程标准》提出的上述三条教学目标里,可以看到教学方式的变化,突出学生的探索、思考、交流、合作,主动建构知识。内容分成四部分编排:
P58~P60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包括长方形的长、宽,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P61~P62教学图形的周长。包括周长的含义、测量、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P63~P65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包括周长的算法和实际应用。
P66~P69单元练习、实践活动。 二、教学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操作中发现、交流中总结、制作中内化。 第58页例题从操作的材料(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各几张),操作的方法(折、量、比),操作的目的(看长方形、正方形边与角的特点)三个方
- 19 -
面给学生十分具体的指导,并用四张照片示范操作活动,让他们在操作中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59页交流操作中获得的知识,引导学生把点滴而不系统的认识,变成全面而有结构的知识。“蘑菇”和“辣椒”讲的都是经过整理后的长方形、正方形特点。
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是让学生反思两种图形的特点,对边与角的数量、相互关系有更深的体验。初步感受正方形具有长方形的所有特点。
“想想做做”里多种方法做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钉子板上围、三角尺拼、用纸折剪等。进一步体验图形的特点。
2.周长的意义:重在体验,为探索算法作些铺垫。
教材里没有给周长下定义,而是通过两个实例让学生领会周长的意义。第一实例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在具体、直观的情境里,指出“池口边线的长”是池口的周长。初步揭示周长是一周的长度,是线的长度。第二实例用绳子沿树叶的边围一周,量出一周的长。在围的时候进一步体会“一周”,在量的时候加强“周长是长度,可以度量”的认识,先围再量还有“化曲为直”的思想。
例题的素材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从“试一试”起,把周长概念向平面图形迁移,理解平面图形一周的长是它的周长。先解决什么是三角形或四边形的周长,理解它的周长是三条边或四条边的长度和。再思考怎样得到周长,以及测量和计算的方法。教材让学生经历“概念→策略→实施”的过程,通过解决求图形周长的问题,加强对周长的理解,完善周长的概念。
“想想做做”设计了指、描、量、算等学习活动,进一步体会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周长。尤其是计算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周长,鼓励算法多样化,为下面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算法创造思
- 20 -
想基础。
3.周长的计算:人人探索、相互交流长方形周长的算法,推导出正方形周长的算法。
联系熟悉的篮球场,提出求它的周长的问题。回忆“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思考“怎样求它的周长”。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算法。
计算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能够列出不同的算式,每个算式都依据了周长的意义。因此,鼓励算法多样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交流算法要沟通联系,从“萝卜”的算式到“蘑菇”的算式,再到“番茄”的算式是一个有意义的变化过程。交流算法要突破难点,让全体学生都理解“辣椒”的方法。交流算法要突出重点,鼓励学生使用“番茄”或“辣椒”的方法。由于三年级还没有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所以暂时只能分步列式求长方形的周长。
“试一试”教学正方形周长的算法。学生有正方形周长的概念,了解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以及求长方形周长的经验,完全能够通过推理得到正方形的周长算法。
教材里没有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要学生说出怎样计算它们的周长。原因之一是通过算周长加强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和图形特征的应用;原因之二是缺乏表达长方形周长公式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条件。
“想想做做”减少单纯的列式计算练习。突出先度量长、宽或边长,再计算周长;注意周长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通过拼图形求周长发展空间观念。
第七单元 乘法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教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本单元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内容分五部分编排。
P70~P71教学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这是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时的一
- 21 -
步。
P72~P75教学一般情况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包括笔算和估算。 P76~P79教学比较特殊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特殊主要表现在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数位上是0。
P80~P81教学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和连乘两步计算的式题。 P82~P85单元练习和单元复习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联系已有计算经验,充分的练习。 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一位数要多乘一步,这一步就是几百乘一位数。先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就为学生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主动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创造了条件。
第70页例题的第一个问题是计算400×2,学生的各种思考都和4×2=8有联系,能够体会从4×2=8推出400×2=800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例题的第二个问题计算400×3,也可以从4×3=12推算。400×2的积小于1000,400×3的积大于1000,这两个计算把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都呈现出来了。
整百数乘一位数不仅是笔算的基础知识,还在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使用。因此,“想想做做”里安排了充分的练习。
2.笔算几百几十几乘一位数:突出教学重点,凸现计算难点,培养估计习惯。
第72页例题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竖式上已经计算的是三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乘一位数,把百位上的数乘一位数留给学生进行。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计算里的新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教学这道例题,要让学生了解竖式上已经算了什么,明白还要算什么,尤其要交流积的百位上写几,为什么。
“试一试”独立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完整经历计算过程,体会计算
- 22 -
方法。要从乘的步骤和怎样进位两方面,引导学生总结算法。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计算乘法,最会在进位时发生错误。因此,适当加强听算练习,如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乘一位数再加一位数,能有效地减少计算错误。
在初步掌握笔算的基础上,估计积的位数,为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作铺垫。第73页第3题,算算比比同组两题的积的位数。同组的两道题,三位数不同,一位数相同。有利于学生发现261×3的积是三位数的原因:2百乘3的得数小于1000;621×3的积是四位数的原因:6百乘3的得数大于1000。应用这些体验,就能先估计积的位数,再笔算,如第74页第6题。需要说明的是,教材避开了类似158×7这样的题。如果只考虑1百乘7,会判断这题的积是三位数。只有同时考虑十位向百位的进位,才能知道积是四位数。让学生进行这些思考,难度过大、要求偏高。
3.十位上是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理解和应用“0乘一个数得0”,利用估算支持探索。。
第76页上面的例题,联系直观、形象的情境列出算式0+0+0+=0,再根据乘法的意义改写成0×3=0,体会积为0是合理的。“想一想”算0×7、8×0,把0×3=0的体会迁移过来,从而得到规律:一个数乘0,积是0。显然,这是具体到抽象、个案到规律的过程。既让学生理解规律,又不机械记忆结论。
第76页下面的例题,一个看台有102个座位,求4个看台的座位数的算式是102×4,引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这是一道新颖的计算题,在几百几十几乘一位数时没有见过。先估计商是三位数,大约是400多,再笔算就会感到0×4这一步应该乘,积的十位上不能漏写0。否则积不会是400多。先安排估计至少能起两点作用,一是把新颖的问题与已有经验联系起来,把特殊情况纳入一般方法中。二是利用估计监控笔算、支持笔算,解决新矛盾。
- 23 -
三位数的十位上是0,它乘一位数,积的十位上可能是0,也可能不是0。“想想做做”第2题联系实例,理解201×3的积的十位上为什么是0,607×4的积的十位上为什么不是0。再经过第3题的找错与改错,使学生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4.个位上是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用简便竖式计算。
第78页例题4×120教学两个内容,一是怎样口算,二是比较简便的竖式笔算。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如果计算过程中不需要进位,这样的题一般应能口算;如果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一般列竖式笔算,不要求笔算。
“番茄”从4×12=48得到4×120=480,学生都能像这样口算。“辣椒”的竖式是按原来的笔算方法计算的。通过交流,注意到这题的积的个位上是0,原因在于乘数120的个位上是0。
教材告诉学生,竖式还有新的写法和算法,示范了把120末尾的0暂放一边,先算12×4得48,再在48的末尾上添“0”。教学不仅要清楚地展示竖式的新写法,还要让学生理解这样写的道理以及它比较简便。
“试一试”里的三位数乘数,分别是几百几十的数和整百数。让学生在已经写出的竖式上完成计算,着重体会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得数末尾添适当个数的“0”。教材竖式计算700×9,是为了体会简便竖式的写法与计算。在“想想做做”里没有笔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题目,因为这样的题应该口算。
“想想做做”第1题仍在已写出的竖式上计算,巩固简便竖式的计算步骤与“末尾添0”。从第2题起,才要求学生写出简便的竖式。第3题把乘数中间“0”与末尾“0”编成题组,便于比较,体会算法上的不同处。
5.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体会数量关系,清晰解题思路,不要求一题多解。
本单元教学连续两步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
- 24 -
有利于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如第80页的例题,看图可以想到一共有5×6=30(个)乒乓球;看“每个2元”能想到买1袋要2×5=10(元)钱。这些都是解题的第一步,都能从直观的问题情境里得到。
解答连乘问题一般用综合法思路分析数量关系,其实上面的看图(文)想到解题的第一步,就是应用综合法思考。教学要引导学生把这步的结果与另一个条件联系起来继续往下想,实际问题就解决了。
连乘问题的三个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是交叉的,如每袋5个与买6袋、每袋5个与每个2元。所以连乘问题一般都有多种解法。用综合法思路分析数量关系,要抓住两个已知条件之间的一种关系,系统地往下想,找到问题的一种解法。既鼓励学生的解法多样化,又不要求一题多解。
6.单元复习:分别整理口算和笔算,提高估算,渗透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1题里是本单元教学的口算,有整百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而两位数乘一位数是乘法里最主要的口算内容。第2题整理笔算,把一般的与特殊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组成题组,使它们有机融合。三组题之间还有积的位数的比较。第4题是估算,把三位数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应用整百数乘一位数进行估算。比新授时有了发展。第3题感受同组两题的得数相同,渗透乘法结合律。解决的实际问题更注意贴近生活,对理解题意的要求有所提高。
第八单元 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从不同位臵观察比较简单的物体。教学目标是:1.认识长方体形状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2.通过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知道可能看到几个面;3.学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4.根据视图摆出物体。这些内容和目标都是以前小学数学教材里没有的,教学这些内容,有利于发展空间观念。分二部分编排。
- 25 -
P86~P87观察常见的物体。了解长方体形状物体的正、侧、上面,同时可能看到的面。
P88~P89观察3个正方体摆成的几何体。指出几何体的三视图,根据视图摆物体。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联系经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
学生在生活中初步知道物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和下面。本单元把左面和右面统称侧面,在观察侧面的时候,只在其中选择一个面。
图书柜、洗衣机、电冰箱都是比较熟悉的物体,它们的形状都接近长方体。这些物体的正面是生活中约定的,不受它们摆放的位臵变化而变化。确定正面以后,上面与侧面也随之确定。
第87页第3题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关键是确定它们的正面。教材让学生体会,正方体的红色面、长方体的黄色面正朝向他们,习惯上把这两个位臵的面称正面。
2.体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教师和女孩都观察图书柜。教师能同时看到正、侧、上3个面,女孩只看到正、侧2个面。这些事实让学生体会,站在不同位臵观察物体,看到面的个数往往是不同的。第87页第3题,观察放在桌上的文具盒,感受最少看到1个面,最多看到3个面。体会在哪里能看到3个面、哪里只看到2个面,尤其是只能看到1个面的观察位臵和方法,对下面的教学非常重要。
第87页第4题分别从正面、从侧面、从上面观察正方体。首先是联系已有的观察经验,理解从正面看,就是只看正方体的正面,要站在它的前面观察;从侧面看,就是只看到它的侧面,可以站在正方体的右边观察;从上面看,只看它的上面,要站在正方体的前面,低头观察。说说看到的图形都是正方形,初步体验平面图形能用来表示看到的形状。第5题里两
- 26 -
个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这个长方体,进一步体验如何观察、怎样表示观察的结果。从正面和上面看,视图相同,都是左右相连的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
3.几何体的三视图
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是空间观念的一种具体表现。教材编排观察几何体,并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目的是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第88页例题应注意三点。第一,要准备学具,每名学生都用正方体照教科书图画里的样子,摆出几何体进行观察,绝不能观察教科书里的实物图替代观察几何体。第二,要让学生在正确的位臵上观察,鼓励他们站在几何体的右边观察侧面。第三,要组织学生说出从正、侧、上面看到的形状,或画草图表示。
“试一试”根据提供的正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要引导学生做到两点,一是分析正视图:它是三个正方形组成的,下排有两个正方形且左右相连,上排靠左边有一个正方形。通过这样的分析,构思摆法,发展空间想象力。二是摆出几何体以后,要从正面观察。如果视图符合要求,可以确认摆出的几何体;如果视图不符合要求,则应另摆。“想想做做”第3、4题都是根据视图摆出物体。个别题的答案开放,根据一幅视图能摆出形状不同的几何体。遇到这样的题,要加强交流,加强验证。
第九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初步认识不确定事件的基础上,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体会“经常”“偶尔”等词语的数学含义,用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统计手段研究可能性,初步教学条形图。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P90~P91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P92~P93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P94~P97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 27 -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例题的教学线索:安排活动,预测结果,摸球统计,反思体验。 无论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还是可能性有大、有小,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两道例题编排了相似的教学活动结构。
例题从安排摸球活动切入,对活动器材、摸球规则、摸球次数都作了规定。活动器材是根据需要设计的,第90页例题教学等可能性,口袋里两种颜色球的只数相同。第92页例题教学可能性不相等,口袋里黄球只数比红球多。摸球要在随机状态下进行,摸球的人蒙住眼睛,不能直接看到球的颜色、不能对摸的球有人为的选择。每次在口袋里摸1个球,观察颜色后仍放回。要把口袋抖几抖,使里面的球自然状态地分布。教学可能性相等,摸球次数多,才能说明问题。因此第90页例题安排摸40次,第92页例题只安排摸10次。
摸球前先估计,摸到哪种球的次数可能多一些、摸到哪种球的次数可能少一些。安排这些估计,既符合可能性的本意,也符合学生实际。摸到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相等,或者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小,都是在摸球前的思考,教学可能性就是培养这样的认识。猜猜摸到两种球的次数,能被学生喜欢和接受。教学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学生的热情滞留在猜次数上,还要说说怎样想的,为什么猜两种球的次数相等或者不相等,引导他们体验可能性。
摸球统计,一方面是验证猜想,另方面在学习统计技术。第90页例题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每次摸球的结果,这是以前没有用过的整理数据方法。第92页例题用涂方格的方法记录每次摸球的结果,左边涂成的方格图已经认识,右边的涂色是第一次出现条形图。教学要帮助学生理解新的统计技术,体会它的好处和特点。
把统计结果和摸球前的猜想对照,能进一步体会可能性。通常情况是,第90页例题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次数不大会刚好各20次,经常是次数比较
- 28 -
接近,甚至也会次数相差较大。因此,摸球最好在小组里进行。全班十多个小组的摸球结果,有些红球次数略多于黄球次数,有些黄球次数略多于红球次数。综合起来,摸到两种球的次数比较接近,从“次数差不多”体验可能性相等。第92页例题的摸球结果一般能够和摸球前的猜想吻合。从中体验可能性有大、有小。
2.“想想做做”的两个层次:体会、设计。
配合两道例题各编排一次“想想做做”,都是两道题,设计成两个认知层次。
第1题抛小正方体,继续体会可能性相等与不相等。第91页正方体的两个面上写“1”,两个面上写“2”,两个面上写“3”,抛这个正方体,落下时“1”“2”“3”朝上的可能性相等。这道题要求把正方体抛的次数足够多(30次),还要收集四个小组的数据并算出合计,都是为了有效地体验等可能性。第93页正方体的四个面上写“1”,一个面上写“2”,一个面上写“3”,抛这个正方体,落下时“1”朝上的可能性大。让学生涂方格记录次数,再次接触条形图。教学这两次抛小正方体,要利用统计表或统计图里的数据,联系正方体上写1、2、3的面的个数,理解“各个数字朝上的次数差不多”“数字1朝上的次数比2和3多得多”,体会可能性相等与可能性不相等的含义。
第2题在布袋里放铅笔,按照预期的结果设计游戏材料。第91页设计三次,把以前认识的不可能、可能,和现在教学的可能性相等联系起来,能够体会到知识的发展、认识的深化。第93页只要设计两次,经历口袋里红铅笔枝数从较多变为较少的过程,体会可能性大与可能性小。教学这两次放铅笔,要让学生充分交流放铅笔时的思考,把心向放在对可能性相等、大些或小些的体验上。
3.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巩固双基,拓展视野。
练习九的内容之一,巩固统计知识,熟悉统计活动。第1题根据条形
- 29 -
图里各种天气的数据填表,第5题根据调查获得的数据画条形图,锻炼看图、画图、用图的能力。
练习九的内容之二,用经常、偶尔描述可能性。第1题里晴天18天,经常出现;1天下雪,偶尔出现。在现实的情境里体会偶尔、经常的含义。第2题用这两个词语描述转盘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
练习九的内容之三,理解可能性相等、可能性大、可能性小。这些在例题和“想想做做”里已有足够的铺垫,第3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活动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体会这些数学语言的意思,作出自己的解释,并初步应用。
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条件发生变化,会引起可能性的大小发生变化。如在原来的扑克牌里加入几张红桃牌,摸到红桃牌的可能性会变大,摸到其他牌的可能性变小了。
第十单元 认识分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初步认识分数,教学的起点和要求都不高,以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为内容。
P98~P100教学几分之一。包括分数的读、写与各部分名称,比较两个几分之一的大小。
P101~P103教学几分之几。在体会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P101~105教学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体验分数的产生
第98页例题创设平均分物体的情境。从分的结果能用整数表示,到不能用整数表示,引出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的产生是适应人类生活、生产的需要,是认数的一次扩展。这样的体验一直延续到“想想做做”里,一
- 30 -
个图形被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能准确而清楚地反映现实的意义。
2.重点突破、举一反三,感知分数的意义。
本单元不出现分数的定义,在充足的具体素材里感受分数的意义。重点突出一个分数的意义,由它带出一批分数,是本单元教材的教学策略。
教学几分之一,以为重点。首先在平均分蛋糕的情境中体验的产生,每人分得“半个”是生活经验,“半个就是二分之一个”从生活经验引出新的数学知识。接着联系平均分蛋糕的实物图,讲述的含义,突出“平均分成2份里的1份”,教学分数的写法、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然后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表示它的,尤其是各种不同的对折,各个不同位臵上涂色,能够进一步理解的意义。
从带出其他几分之一。第99页例题先用一张圆纸片,表示它的;再用另两张同样大的圆纸片,分别表示它的 和。引导学生从的意义联想 、的意义,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体会其他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几分之几,以为重点。第101页例题把正方形纸里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这是一次开放的活动。涂其中的一份,用 表示,是旧知识。教材指出:涂其中的3份,是这张纸的,也是分数。让学生初步感受
14243434341434141814181212121212121212与 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分数,在几分之一的基础上引出几分之几。这样,就能继续体会涂其中的2份,是这张纸的;涂其中的4份,是这张纸的。和也是分数。在这个过程中初步体会到与、的区别与联系。
3.比较大小,进行加、减计算,继续体会分数的意义。
本单元比较分数的大小,都在图形直观下进行。不出现抽象比大小的习题,不总结比较的方法和规律。使比较大小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促进分数概念的形成。
第105页教学分数加、减法。本单元的加、减计算是最简单的,在两
442444342444 - 31 -
个同分母分数之间进行,且分母不超过10,计算结果不需要约分化简。例题在现实的情境中,从分数的意义切入。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和,能够感受一共涂了多少,红色比绿色多涂多少,由此引出分数的加、减计算,体会和为什么是、差为什么是。初步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法,并应用到简单的计算中去。教材里不出现计算法则,要求按分数的意义思考,58183828可以加强分数的概念。 - 32 -
正在阅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05-29
尔雅公共关系礼仪实物杜汉荣2016,11,20最新答案06-07
电子商务概论504-26
为什么以色列经济能在中东崛起03-19
项目工程合作协议书范本05-04
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的问题和措施03-15
牛津英语7Bunit2教学案112-17
新产品开发流程介绍08-12
乡镇贯彻落实八项规定自查报告02-23
电梯控制器 Verilog语言01-0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上册
- 教材
- 年级
- 数学
- 小学
- 分析
- 苏教版
- 基于单片机的火灾报警系统设计
- 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案
- 2017年山西省基金从业资格:利润表试题
- 上海音乐家协会春季声乐考级
- 汽机运行规程
-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征收集体土地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
- 财务学原理课后练习2—现金流量
- 教师微腐败自查自纠报告
- 铁路知识考试 应知应会复习题
- 十三五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 图文
- 电子商务三创大赛特等奖作品
- 2016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物理试题(word解析版)
- 剑桥雅思真题6Test2完整版
- 初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一)
- 劳务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
- 西安市延长住宅小区施工组织设计 - 图文
- 袁氏族谱序
- 课题研究报告
- 职务岗位职位和职级有什么区别
- 数学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常用方法(2)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