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七年级生物下册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学案B (新版)新人

更新时间:2023-04-16 16:4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学案(B)

教师寄语: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教材分析: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对于眼球机构的认知,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有胶卷的照相机与眼球机构相似来讲。

学习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环境信息;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说出近

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2.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作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能。

3.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群。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眼和视觉:我们从外界得到的信息中:大多是来自视觉:a.我们首先来认识眼球的结构。如图,请填写各序号代表的结构名称:

b.观察人眼球和照相机机构示意图:

- 1 -

- 2 -

讨论(1):两者

在结构上有那些相似地方?

(2):眼球晶状体瞳孔,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什么机构? 2、耳和听觉:看课本观察与思考,了解听觉的重要性。

认识耳的结构和功能。如图请填写各

序号代表的结

构名称:

二、合作探究

(一)、眼与视觉

1、视觉形成过程:阅读课本内容,归纳填写:

( ) 神经冲动 外界物体发射的光线—折射-------------( )成像-------( ) -传导-----( ) -----视觉

2、瞳孔变化:光线亮时瞳孔变( ),光线暗时瞳孔变( )。

3

、近视及预防。如图:

形成原因: 过度变凸,或眼球前后过 物像落在视网膜 。矫正措施: 。

预防措施:三要四不看。

(二)、耳与听觉

1、听觉形成过程:

声波---外耳道---() --(振动)--听小骨—()--(神经冲动)--() --(传导)--( )—听觉

2、学生自读课本谈谈如何保护耳和听觉,预防耳聋。

(三)技能训练

先观察两线段,你认为哪个长?

再实际测量来验证你的观察是否正确。

三、拓展创新

1、学习了近视的形成原因及矫正措施,想一想远视的形成原因及矫正措施是什么?

2、有人在乘车、乘船或乘飞机时,会发生头晕、恶心、呕吐、精神不振等反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晕机。试分析出这些现象的原因。

四、归航拾贝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本节课你的困惑是:

五、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我们平时所说的“白眼球”和“黑眼球”实际上是指()

- 3 -

A.虹膜和角膜B.角膜和巩膜C.角膜和巩膜D.巩膜和虹膜

2.无论较近或较远的物体,正常人的眼睛能看清,主要原因是

A.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

B.晶状体曲度可以调节

C.瞳孔可以放大和缩小

D.眼球前后径可以改变

3.人坐在行驶的汽车里,不靠视觉也能判断车速的快慢和左右转弯,这是由于刺激了具有特定感受器的()

A.鼓膜和听小骨

B.前庭和半规管

C.半规管和耳蜗

D.耳蜗和听习惯

4.老年人“耳背”,只有大声说话时才勉强听清,其病变部位可能是在()

A.鼓膜或听小骨

B.听小骨或耳蜗

C.耳蜗或听神经

D.听神经或半规管

5.在飞机起飞时和降落时,乘务员一般都会提醒乘客将口张开或吞咽动作,其目的是为了乘客()

A.减缓紧张情绪,避免引起恐

B.促进呼吸,以适应气压的变化

C.咽鼓管张开,避免鼓膜损坏

D.调节胃肠功能,以免引起呕吐

二、下图是眼球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我们平时所说的“红眼病”,其病变部位是在()。

(2)视觉形成的大致过程是:外界物体发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和(),并经过()的折射,最终落在()上,形成物象。视网膜上某些细菌将这些图形信息,通过()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视觉。

(3)近视是由于()的曲度变且不能恢复,或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引起的。

(4)当用眼观察空中一只由远处飞近的小鸟时,图中序号(4)所示结构的变化是

六、学习感悟

- 4 -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略合作探究:(一)1、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2、小、大3、见课本91页至92页

(二)1、鼓膜、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2、见课本94页小字部分

达标测试::一。1.D 2.B 3.B 4.A 5.C

二.(1)6角膜(2)6角膜、3瞳孔、4晶状体、11玻璃体、4晶状体、8视网膜、10视神经(3)4晶状体、凸、长(4)由大变小

- 5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0k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