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鞍山市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更新时间:2024-03-30 12: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6年鞍山市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2006年鞍山市(四城区)中考考卷的监卷工作。我们身为名教研员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和葫芦岛市教师密切配合。在全封闭的情况下,用了七天时间在葫芦岛市实验中学对全市四城区共一万两千多张考卷进行了阅卷工作。下面我就这次监卷工作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向各位领导、老师汇报一下。

一、试题的特点

1.题目充实,重点突出

试卷为填空、选择、作图、简答题、实验、计算六个大题的结构,总题量为30个,力、热、光、电各部分的分值见附表,且试卷的难度比较适中,基本上无偏、难、怪题。这种命题的风格,不仅稳定了初中物理的正常教学,而且恰恰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物理素质的提高,对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试题结构,量化分析

整套试题严格遵照《2006年鞍山市中考考试说明》,详见以下各表。

表1.题目类型及题目数量

类型 项目 填空 选择 单选 数量/个 分数/分 类型 项目 分数 比例 力学 41 34.2% 光学 15 12.5% 热学 15 12.5% 电学 49 40.8% 总分 120 1 9 26 4 24 多选 4 3 8 5 26 1 4 4 32 30 120 作图 实验 简答 计算 总计 表2. 知识内容所占分数分布情况 表3.知识点分布情况 简 知 识 点 分数

单 的 运 动 2 热 现 象 7 光 的 反 射 8 光 的 折 射 7 质 量 和 密 度 7 1 力 力 和 运 动 1 浮 力 简 单 机 械 9 功 机 械 能 9 5 4

分 子 知 识 点 动 理 论 内 能 分数 6 内 能 利 用 热 机 2 6 2 3 3 电 路 电 流 电 压 电 阻 欧 姆 定 律 10 电 功 和 电 功 率 16 生 活 用 电 电 和 磁 ㈠ 电和磁 ㈡ 5 2 6 表4.抽样调查表(全市满分1人,试卷区分度适宜,达到了选拔的目的。)抽调人数253人

题号 第1题 试题设置分数 平均得分数 实际得分率 题号 试题设置分数 平均得分数 实际得分率 题号 试题设置分数 平均得分数 实际得分率 题号 试题设置分数 平均得分数 实际得分率 3 1.49 49.7% 3 2.33 77.7% 3 2.03 67.7% 第2题 4 3.45 86.3% 2 1.85 92.5% 2 1.58 一、填空题 第3 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1~9题 3 1.72 1 0.8 4 3.19 3 1.42 4 2.12 26 18.16 69.8% 79.0% 57.3% 80.0% 二、选择题 79.8% 47.3% 53.0% 第10题 第11 题 第12 题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3 1.16 38.7% 3 2.49 83.0% 3 1.84 61.3% 3 2.05 3 1.61 3 1.9 3 2.13 3 1.86 10~17题 24 15.04 62.7% 68.3% 53.7% 63.3% 71.0% 62.0% 四、实验题 三、作图题 第18题 第19 题 第20题 18~20题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 第25题 21~25题 2 1.52 76.0% 8 5.34 6 4.94 六、计算题 第27题 第28题 第29题 第30题 27~30题 7 3.92 56.0% 6 4.12 7 3.92 12 5.69 32 17.65 55.2% 3 2.51 4 3.42 4 2.72 9 4.69 全卷 1~30题 120 76.69 66.80% 26 18.28 70.3% 66.8% 82.3% 83.7% 85.5% 68.0% 52.1% 五、简答题 第26 题 4 2.22 55.5% 68.7% 56.0% 47.5% 3.重视基础知识,培养动手能力 试卷通过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覆盖了绝大多数知识点,也占了很大的篇幅,注重基础知识、突出重点知识考查,较好地联系了教学实际,试题的要求与平时的教学要求保持一致。试题均无复杂计算,降低了部分电学、力学知识点的考查难度,

提高了这部分知识点的能力要求,这对教学起到了导向作用,有利于克服题海现象,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4.突出实验能力的考查,注重研究问题的方法 试卷加大了实验考查的力度,所考查的实验在强调结论的同时,更注重研究实验过程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考查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记录实验数据,并要求学生会用科学术语和简单的图表来正确描述实验结果。有的题目给出实验结果要求考生根据实验的数据、现象找出其规律。这些涉及到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这对以后初中物理学习、考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导向。 5.紧跟社会热点,生活气息浓厚

试卷密切联系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社会热点及日常生活。如“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热岛效应”问题,地热发电的应用,打捞沉船,自行车、电饭锅、电热水器的使用,筷子的使用等。这些信息告诉我们,闭门读书、埋头做题的学习理念 将被充满时代气息又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理念所代替。

二、试题分析

(一)、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审题和分析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准确,不全面,不按要求答;不会通过分析题目信息抓出问题的关键。②理解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肤浅,答题时凭着感觉答。③综合实验能力差:尤其是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④数理结合意识差:不会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简单运算失误太多。⑤表达能力差:作图不严格,计算题不规范,逻辑性差。

(二)、试卷中每题的给分、得分情况及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

1题:是热现象问题。这是一道把物理知识融于科学技术领域的典型题。考查的是

物态变化部分。本来是基础知识而学生该题的正确率只有67.7%,普遍答的

不好,一些学生答“液化”;另外还有个别学生“熔化”的“熔”字、“汽化”的“汽”字都写错了。希望多关注社会、关注热点。

2题:是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问题。从古诗词、谚语、俗语中判断物理原理

是近几年的一个热点。考生答的较好,正确率为86.3%。错的主要原因是:折射、反射前后两空写反。一方面在这种高压的情况下,考生更容易犯这种低级失误。另一方面也说明考生概念模糊。值得一提的是,个别考生写出“鱼儿在云中游”是光的折射和反射形成的。答的非常精彩。让葫芦岛的批卷老师拍案叫绝,言语中肯定学生的能力是我们老师逐渐培养形成的。同时这也启发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这样你往往会有新奇的发现,这样才会给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

3题:是浮力问题与生产技术应用的结合。考查学生对浮沉知识的理解,以及对潜

水艇浮沉原理知识的迁移能力。考生答得非常好。正确率达到92.5%是所有30道题中答的最好的。一方面可见中考浮力试题难度在降低;另一方面也可

说明平时教师对浮力教学把握得较好。

4题:是来源于生活。学生可以对自行车从记忆中提取任意物理知识。试题具有一

定的开放性。考生答的不算好,得分率为79%。答题不是语无伦次,逻辑性不强;就是观点不明确。有的考生甚至答不出来。

5题:联系实际考查,力和运动和简单运动的知识。该题的正确率仅为57.3%。绝

大多数学生都在第一空出错,考生力和运动的关系模糊,题意不明确。错误答案有“惯性”、“动能增大”、“摩擦力变小”、“其它形式能转化动能”等等。如果就单看第一空,据我推算得分率不会超过10%。可见我们教师平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教学是相当薄弱的,希望能引起在座老师的足够重视。还有些考生简单计算不会,不会算时间,导致第三空出现错误。 6题:考查考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关注了社会生活,正确率为80%

7题:是结合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电风扇。考查用电器能量转化,摩擦起电及电流做

功问题。考生掌握较好,正确率79.8%。

8题:撬棒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杠杆,但要分清两种用力方式力臂的不同,还要明确

省力多少是由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比值大小决定的,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

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本题第二个空2分,学生只谈到动力臂,没说明阻力臂就会失去1分。此题虽然有原型,请详见,2005年徐州市中考题第10题,但该题却是整套试卷中正确率极底的几道题之一,仅为47.3%。提醒我们教师要加强对过程与方法分析和言语表达的训练,不要只注重结果。 9题:是考查学生电路变换的识别能力。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特点及电功率的知识。

本题的情景虽然比较简单,但却是全卷中失分较多的一道题,阅卷表明,考

生的得分率仅为53%。为什么呢?因为本题知识的综合性强,解题的技巧性要求较高,考生们要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题:是全套试题中,考生答得最不好的一题,正确率只有38.7%。首先,学生对

C答案,通电线圈连续转动原因模糊不清,犹豫不绝;其次,绝大多数错误学生都受到了答案D的干扰,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不清,个别考生选B,学生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平衡力混淆。请老师引起重视,在平时教学,以及复习中多加强调。

11题:正确率为83%,学生对机械能自身转化掌握的普遍较好。

12题:正确率为61.3%,多数考生错在漏选D,对热气球上浮原因不清楚。 13题:正确率为68.3%,错误出现在,C或D答案漏选,建议多让学生关注生活和

社会,多了解一些课外的知识。 14题:正确率为53.7%,比较低。原因是多数学生多选了C,说明学生对电铃及其

工作原理缺少观察和思考,教学中可参照实物和挂图,让学生仔细分析,加

强记忆。

15题:正确率为63.3%,此题答案五花八门,有D、BC、B、AC、BD等等,说明少

数考生对这些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

16题:是考查电路识别、欧姆定律及电功率的知识,学生答的较好正确率为71%。 17题:此类型题多次在中考的考题中出现,同学们很容易造成错误或花的时间较多。对这类混联电路定性分析的问题,教学中还要有待加强。

18题:这道作图题是画中国人特有的也是天天使用的筷子的支点、力和力臂。可

考生的正确率只有49.7%,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较差。给分情况及出现问题有: ①支点O:必须标明“O”。部分学生错用F、F1、F2标支点或不标明或选错支点。

②动力F1:必须标明“F1”,部分学生错用F、F2、L1标。这个力垂直于筷子,有的考生让它竖直向下了。

③阻力臂L2:必须用大括号或双箭头标明,并用“L2”表示说明,有的考生错用字母。

19题:正确率为77.7%,部分考生不标点光源“S”,或实虚线混淆。 20题:正确率为76%,个别考生没画电源。

21题:表格部分:内容表达“像的大小”时表达为“变大”或“变小”不给分。

填空部分:必须从表格内容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内容方得满分。考生答题得分率为82.3%,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掌握较好。 22题:正确率为83.7%,考生掌握较好。 23题:答案灵活,表达正确便得分。

如:⑵ 由于印刷问题,填20~24℃均得分。

⑶ 标准答案是“温差越大,降温越快”针对题中问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学生答“随时间增加温度降低”也得分。该题得分率为85.5%,题目考查学生通过识图,捕捉、提取信息的能力。

24题:是综合性浮力问题。从实验测定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浮力知识的横向综合联

系能力,得分率较低为68%。原因在于综合性太大,要用到量筒测固体体积、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漂浮条件、G=mg和ρ=m/V等知识,还有一些学生错在计算不准确,没注意单位是“g”,质量仍按kg带。主要问题都出在非智力因素方面。

25题:这是一道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常规题,但将电路故障、电表读数,电路设

计、画图、功率的计算等有机融为一体,使“经典”题目有了新创意,也加大了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考核力度。考生必须对实验原理、实验电路、实验故障原因很熟悉,对滑动变阻器的功能、接法,对电流表的使用了如指掌才能正确解答。该题得分率为52.1%,较低。学生在⑴题中,有选D、A、BF、C、CE、BD、ABC等,实验技能薄弱,此处丢分很多。另外问题是⑵、⑶小题漏题严重,电路找错做的不好。⑸开放性较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实验题从整体上答的还可以,相对于其它题来说得分较高,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主要体现在:

①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如:21题的表格填空部分,元件符号不规范,读数不准确等。

②语言描述不够科学规范。如:22题填空找错误;21题⑵;23题⑶;25题中的⑸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③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作图能力、设计实验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如:23题的⑶;24题;25题中的⑴⑵⑶等都有较严重的不足,得分率较低。

26题:有4个知识点分别为:电阻小、电流大、温度高、熔点低。每个知识点1

分,共4分。学生的知识情况不是十分理想,出现的主要问题是:⑴分不清短路与功率过大造成的保险丝熔断;⑵答不出电阻率大,熔点低;⑶语言缺乏逻辑性思维无条理。(4)有漏题现象。得分率仅为55.5%。我们来看一个考生的作答,“当家庭电路短路时,电阻变小,电压不变,产生的热量增多,保险丝达到熔点而熔化。”考生没说明电流过大、熔点低,去2分。

27题:⑴浮力公式F浮=ρ液gV排 学生对公式中的ρ液不理解,有很多学生用ρ铜代

入的。

⑵关于质量的计算:m=ρV对V的体积学生没有理解空心的含义,而用整个

体积代入,得0分。

⑶体积的单位换算学生没有掌握。该题得分率56%。

28题:⑴W=Pt,有的考生走弯路,求I?单位有的考生用体积1.1L代入。 ⑵??Q吸W电PU再代入W=UIt。Q吸=cm(t-t0)中,质量

=90.6%,有的学生没精确到小数,写成91% ,去1分。该题得分

率68.7%。

29题:⑴学生有用3段绳计算的,这样的解法只得3分。

⑵P?Wt=?? 单位错误、计算错误较多。有一些学生W用Gh带的,

求有用功功率了,减2分。

⑶ 2F=G物+G轮 ,本题不能从效率的角度去理解,即η=50% 没有普遍意义。 可用nF=G物+G轮→因为不省力nG物=G物+G轮→ G轮=(n-1)G物 可有普遍结

论,得满分。该题得分率56%。

30题:⑴电路分析要正确,R1短路,R2与灯串联要说明,否则原则上不得满分。

⑵求R1=50Ω 得1分

注意时间1min,最终结果是120J 得4分

⑶本问是本题的难点和考点。注意讨论电流的范围。电路中最大电流不能超过0.4A,即灯的正常工作电流,由I?PU比较得。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

考虑的这一点,即电流按0.6A算,滑动变阻器取20Ω,得出对应功率7.2w,这样的均去3分。也可讨论滑动变阻器的范围,但麻烦不好得出。一个功率范围2.88W 得2分;得4.8W得3分。该题得分率47.5%,失分严重。

三、中考走向

1.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考查

基础知识和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在中考中的覆盖面仍较大。只有学好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才有利于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忽略这一点,最简单的知识盲区都可能成为同学们最难的问题。将物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溶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自然社会、人文精神等进行命题将是2007年物理中考的趋势。

2.加强实验技能的考查

实验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基本技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其重点是动手能力。如果平时没有亲手操作或观察研究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将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那种通过推理解答实验或死背实验步骤的做法将没有用武之地。

3.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提供对象可以是车票、铭牌、小实验、生活小常识、一份表格、一则新闻、一幅图片、一段诗词或俗语、一个历史事实等,同学们如何从繁杂的信息源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处理灵活运用,是以后命题的重点。学生如果不注意广泛地去接触社会,没有生活经验,没有扎实的基础,不关心我们周围发生的事物,遇到某些信息题,将束手无策。

四、应对策略

1.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物理新课程标准》正是这种理论在物理学习中的具体体现。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材、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量的信息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新课程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而且其他各市今年中考绝大多数都已进入课改,明年中考将全面进入课改。如果我们不了解《物理新课程标准》和以往物理教学大纲理念上的根本改变,仍用旧理念去教、学,并局限于教材去搞难题,搞题海战术,死记知识点,忽略动手的物理实验,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2.体现科学渗透,强调创造思维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注重体现科学渗透,关心科技发展。”这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近年中考中出现了以成语、俗语、生物、“特异功能\等为素材的试题,不但使试卷体现出学科间的渗透,也体现了试卷较浓的人文气息。这是今后命题的一个方向。

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并不只是单纯牢记,而是理解消化这些物理定义和公式。要弄清楚当时人们是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得出这些物理规律的。平时我们要训练学生,对某一物理规律进行发散思维,看看我们知道和了解的事物中有哪些应用了这一规律,知道得越多越好。再就是针对发生和存在的某一事物如何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去分析理解。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对物理规律、对物理研究方法的理解上升到新的高度。

3.淡化结果和答案,注重过程与方法

我们平时解题时通常比较注重结果和答案,而忽略“过程”与“方法”。综观2006年的中考,大量的试题是通过具体情境,考查运用知识和技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后的中考试题可能出现物理教材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的题目,有的试题还会有多个不同的答案,这是为了让物理学习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和题海战术的训练方式。在学习的一定阶段让学生学会自己进行小结,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编写自问、自答、自解题,这是培养独立学习和处理信息的有效途径。 4.讲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

除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教师还应让学生多做“小制作”、“小 实验\之类的随堂小实验,鼓励学生多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发扬物理教学中“盆盆罐罐做实验,拼拼凑凑当仪器’’的优良传统,因地制宜地设计各种类型的简单实验,这不仅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

感受物理的真实性、趣味性,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欲望。 5.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中考试题越来越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老师在物理教学中应重视物理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密切联系。一方面让同学们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正负面效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学们在学习教材的同时应广泛地从课外书籍杂志、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去获取有用信息,扩大视野,丰富教材内容。

以上是我的一点拙见,请多提宝贵意见!

铁东教师进修学校 中教部 物理教研员 何晓东 2006年8月15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0e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