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30 15: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本章中你将知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发展的过程,从而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研究方法;知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阶级性和科学性,从而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同时,你将初识马克思这位伟大的思想家,领略他献身人类解放事业的伟大情怀和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创新精神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生产发展——商品生产者分化——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资产阶级形成。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

2、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及社会矛盾的暴露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大机器生产为基础,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制度为基本特征。(2-3页)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表现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解决人类吃、穿、住这类生存首要问题的,是社会发展的前提。(19页)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运动的基本经济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其性质和发展的水平决定着生产

关系的性质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生产力,而是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会阻碍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最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就是最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适应、保护、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3、人类社会运动、发展、变化的永恒性

为了生存发展,为了不断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人类总是力求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不断地向前发展。

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1、生产方式

通常指人们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它一方面表现为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所形成的劳动结合方式和生产的技术方式;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生产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这二者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即以资本形式存在和展现出来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具体运作形式、内在机制和本质规律.

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1、唯物辩证法

包括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2、科学抽象法

以抽象思维方式分析经济运动形式与过程。包括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两个方面。

3、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要揭示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类认识发展的逻辑过程。

4、社会的阶级的分析方法

经济制度由多种因素和历史条件形成,社会又分为不同利益的阶级和集团,因此分析经济现象必须运用社会和阶级的分析方法。 六、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直接关系着社会不同阶级的基本经济利益,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科学回答历史课题,揭示客观规律,同时,它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而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 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随时代变迁而发展随实践变化而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对垄断发展的新认识;列宁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斯大林、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探索;邓小平在和平发展时代的新发展。

八、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1、帮助我们从社会发展规律角度研究发展变化了的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2、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积极成份 。

3、有利于把握时代特征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所处历史地位,理解我们的国际战略和内外政策

通过对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过程的介绍及其内容的剖析,认识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重大贡献,理解劳动价值论在揭示资本主义实质和把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中的基础作用,从而把握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石

一、如何着手分析资本主义 1、以商品为逻辑起点入手分析 2、以商品为历史起点 3、从经济细胞到经济体

二、抽象劳动的认识过程 1、劳动的演进

2、对劳动认识的提高与抽象劳动的认识

3、马克思的抽象劳动范畴,与斯密“劳动一般”范畴没有质的区别,而是进一步发展

三、如何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价值量范畴的规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抽象过程 3、该范畴的意义

四、价值范畴的社会性

1、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的社会性

2、关于抽象劳动的分析,深刻论述了决定价值的劳动这一范畴所具有的历史性与社会性

3、关于价值的量的分析从另一个层面论证了价值的质的特性 4、价值形式的演进从动态上反映了价值的社会性

五、劳动价值论在当代

1、理解劳动价值论存在的误区

2、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服务商品的价值

一、如何着手分析资本主义:从商品入手

——学习马克思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

1、以商品为逻辑起点入手分析

·商品——货币——资本:逻辑分析序列

研究资本主义,似乎应该直接从资本开始。但资本是什么?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货币。要剖析资本,先要了解货币是什么。再进一步,货币是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本质上不过是一种特殊商品而已。因此,了解商品的属性后,分析货币、资本的特性就会势如破竹了。

·从简单商品经济开始,以此为假设前提来展开分析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就是从最简单的规定性开始,暂时撇开更复杂的规定性。把经济形式的最简单的规定性弄清以后,再将原来舍象掉的因素引入研究过程。先对简单商品经济作出最单纯的假设,然后再逐渐深入,逐渐复杂化,这样,对于错综复杂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能逐步对其丰富的规定性达到科学认识。

2、以商品为历史起点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简单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前提,马克思解剖资本主义,选择了这样一个锲入点。

·先有商品,后有货币,然后有资本

在资本形成以前,货币就已存在相当长的历史了;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早已存在。 3、从经济细胞到经济体

·商品中包含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胚芽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构成社会的经济细胞,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或者说,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都可以从商品内在所包含的矛盾中找到其根源。

·从普遍的存在发现人所未知的视野

商品是无处不在的,人人都无时不接触它。但恰恰是最普遍的存在,却被“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真正的本领体现在从“人所共知”的现象中发现“人所未知”的新天地。 商品 注解: (1、马克思给自己出的题目是撕破资本主义剥削的面纱。理解这一过程的第一步,是研究资本主义交换的基本单位——商品,所有的东西迟早都会变为商品。 2、商品首先是一个外在之物,一个以其属性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之物。) 二、抽象劳动的认识过程

劳动本身的演进推动人们对劳动的认识的提高。 1、劳动的演进

在中世纪,行会内劳动是具体化的、固定的、世袭的。鞋匠的劳动是制鞋,他的儿子也只能是制鞋,而不能去制伞,或制衣,他的劳动都受到行会的严格限制。如果鞋匠不制鞋了,

生存就会出现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具体化十分明显,不同劳动之间的差别昭然。在人们的观念中,也就只能形成无数的具体劳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以后,工人受雇于工厂,其具体劳动形式也受到雇主的支配而随时改变,也许今天是在制鞋的一个工序,明天又转到另一个工序;今天是一家工厂制鞋,明天却到另一家工厂制伞。无论是哪一种劳动形式,只要能获得劳动报酬,对工人来说都是没有区别的。任何一种劳动已不再是一种支配一切的劳动,个体很容易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特定种类的劳动对他们来说只是偶然的形式,因而是无差别的。劳动已经不仅在范畴上,而且在现实中成了创造财富的一般手段,而不再是特殊的个人结合在一起的规定了。

2、对劳动认识的提高与抽象劳动的认识

当工人可以在现实中通过交换,把自己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转化为被社会承认的抽象劳动的时候,就可以不关心自己所从事的劳动的内容与特殊的形式。劳动形式的改变,在原则上都是可以接受的。

在斯密以前,人们意识到了劳动在创造财富中所起的作用,认为农业劳动创造财富,工业劳动创造财富,但都不能从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中抽象出“劳动一般”。只有到了斯密时代,才第一次从形式多样、纷繁复杂的具体劳动中抽象出这个范畴。这是劳动演进过程中人的认识的升华。

另一方面,劳动的分工越来越细,劳动种类、劳动能力的品种不断增多,都可以获取工资。新的劳动部门和新劳动方式的建立,促进整个社会内部的分工和现代劳动体系的深化与发展。不管从事什么劳动,都可以获取工资。无论是生产工序中的某一个环节,都是最终产品的完成中必不可少的劳动形式。劳动创造价值也更为表象化,而且这种劳动并不是单一的某一环节,而是劳动一般。

3、马克思的抽象劳动范畴,与斯密“劳动一般”范畴没有质的区别,而是进一步发展

抽象劳动范畴克服了“劳动一般”在形式上、内涵上的模糊性和局限性,把一切形式的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都算在“劳动”范畴之内,从而保证了范畴使用的彻底性,增强了劳

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并进一步明确了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对应关系,突出了抽象劳动范畴的历史性与社会性。

三、如何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如何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注解: (1、但是,生产商品价值的并不是某种形而上学性质的劳动,只有耗费在生产有用产品或服务上的技术劳动才能够生产价值。 2、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么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比他人多。 3、熟练劳动只是在强度上,而不是 在特性上不同于非熟练劳动。 4、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加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了解和掌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认识和理解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历史进步性及局限性;进一步思考和分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今天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0d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