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全集

更新时间:2024-02-18 21:44: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盗墓笔记第一季剧情介绍 在线观看

盗墓笔记第一季剧情介绍 在线观看

《盗墓笔记》是由欢瑞世纪联合爱奇艺所共同推出的电视剧,改编自被誉为近年来中国出版界神作的同名盗墓题材系列小说,由南派三叔所著,将以网络季播剧的形式与我们见面,区别于2016年将上映的电影版本《盗墓笔记之七星鲁王宫》。网络季播剧《盗墓笔记》同样将由当红小生李易峰、杨洋、张智尧、魏巍以及刘天佐领衔主演,更有唐嫣、孙耀琦、郑佩佩、张晓晨、颖儿等各实力人气派加盟,让众多盗墓迷们期待不已。但《盗墓笔记》自开拍以来受到的瞩目越多,舆论与波折也就越多,据悉因《盗墓笔记》中涉及的“盗墓”情节,不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曾传言该剧或将遭到禁播,或者改名为《考古笔记》,但新剧名一出还是不负众望的受到网友的一致吐槽,然而无论事实如何,《盗墓笔记》的剧情、角色等改动也已经完成,相信不久就能与我们见面。

而经过改动的《盗墓笔记》讲述的则是出身‘’老九门‘’世家的吴邪(李易峰饰)因身为考古学家的父母在某次保护国家文物行动时遇害,从而为了保护他,吴家将其送往了德国留学,但吴邪骨子里还是保留着对“考古”事业与生俱来的兴趣。自小聪明勇敢的他酷爱探险,并学习了许多关于“考古”的知识,掌握了建筑学、解谜、破译古代密码等高技能。回国后的吴邪在一次护宝过程中偶然获得一张记载着古墓秘密的战国帛书,为赶在不明势力

之前解开帛书秘密,保护古墓中文物不受侵害,吴邪按照帛书的指引跟随自己的三叔——精明决绝的老江湖吴三省(张智尧饰)、三叔的得力助手、身手不凡的潘子(魏巍饰)以及神秘莫测的小哥张起灵(杨洋饰)来到鲁殇王墓探究七星鲁王宫的秘密。 在古墓中,吴邪一伙人结识了同样前来探秘的潘家园古玩贩子王胖子(刘天佐饰),并救下身份不明的阿宁(唐嫣饰),队伍在逐渐壮大,但其中不少人心怀各自目的,并且随之也发生了一系列惊险刺激且匪夷所思的事故。谜团在揭开之前出现了更多费解又离奇的谜团,但他们只能在与不明势力斗智斗勇的同时继续踏上这惊险的探秘之旅......

盗墓笔记第一季在线观看尽在影视头条官方网站

篇二:揭秘日本盗墓史实-称考古盗中国古代帝王陵

中国和日本比邻而居,然而从古至今,我们的这个邻国却是长期觊觎中国优秀文化资源的国家之一。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者不仅侵占中国领土,还一直觊觎中国文物。自清末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抢掠走大量中国馆藏、地面文物的日本人还不满足,又直接以“考古”的名义,盗掘中国地下文物!

原题:日本盗掘中国帝王陵墓史实:配备文物搜集员

侵华日军配备“文物搜集员” 中国古代帝王陵成盗掘重点

早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便根据顾问九鬼隆一的《战时清国宝物收集办法》颁布了《敌产管理法》,要求“搜集”被占领国的图书、文物。

在此背景下,大量中国文物被抢掠到了日本。至今,日本仍是中国文物最大的流散地、收藏国,其国内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无不藏有中国宝物。

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各部都配备了“文物搜集员”,他们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一定的文物专业知识。每占领一地,“文物搜集员”便对当地文物、古籍进行全面搜刮。

同时,日本又派遣各种“考察团”来华并分赴到各个地区,对文物、书刊等进行搜索和甄别。除了军方以外,日本还成立了一些劫掠中国图书、文物的专门机构,如“满铁调查部”、“中国中部占领区图书文献接收委员会”以及设在日本东京的“政治经济研究所”等。还有一些所谓的学术团体,如日本京都“东方文化研究所”、“东亚考古学会”、“东亚文化协会”等,这些所谓的“学术团体”在华从事文物掠夺和破坏,还美其名曰为“研究”。

在抢掠大量中国馆藏、地面文物后,日本人还不满足,又直接以“考古”的名义,在中国实施盗墓——盗掘中国地下文物。尤其是东北、华北成了两个重灾区。在盗墓的选择上,以帝王陵和高等

级贵族墓为重点,其中热河赤峰境内(

今内蒙古)的辽代帝王陵、吉林集安境内的高句丽王陵等,遭日本人盗掘的情况最为严重!

“人类学家”钻进辽庆陵地宫 德岛市博物馆摆满中国文物

辽朝(公元907-1125年)是中国少数民族契丹人在我国北方建立的王朝,其帝王陵寝及都城遗址曾遭到了多次盗掘,进行全面盗掘的即是日本人。当时,他们以“东亚考古学会”为主体,以考古、调查的名义猖狂地进行盗掘,事后出版了多本这方面的专著。

赤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便是在这里发现的。进入赤峰地区比较早、且有影响的日本人,是人类学家鸟居龙藏,时间在1908年。

鸟居龙藏起初以喀喇沁第十二位王贡桑诺尔布创办的“崇正学堂”教师身份为掩护,利用他与喀喇沁王府的关系,从1908年至1933年,先后三次在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开展“人类学考古调查”活动,遭其光顾的有辽中京、辽上京、祖州、庆州、洞山石窟寺、辽庆陵等一大批辽代遗址。

辽代帝王陵有多处,其中位于赤峰巴林右旗境内“王坟沟”有三座,分别称为东陵、中陵、西陵,统称“辽庆陵”。2011年8月笔者前去考察时,已看不到“坟头”,有的地宫塌成大坑,可见遭破坏的严重程度。

鸟居龙藏后来回忆,他曾进入辽庆陵中的辽圣宗东陵的地宫,在圆形后室还见到辽圣宗皇帝的棺木,其前工整地排列着身披契丹、汉两族服饰的木俑。如今,这些遗物大都已不复存在,仅发现了两个头戴巾帻、二目凝视前方的木俑。

鸟居龙藏的三次“调查”,盗得了大量中国文物并偷运回了日本。现在在他家乡德岛市所建博物馆中,摆满了大量从赤峰境内挖出、弄到的珍贵文物,其中以辽庆陵中的随葬品最为珍贵。

日本公开成立“辽庆陵考古队” “学术成果”成在华盗墓铁证

日本人有组织地对辽庆陵进行盗掘,始于1930年。当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组成了“内蒙古调查团”,对辽庆陵进行“考察”,成员包括江上波夫、田村实造一些日本考古专家,为接下来的大规模盗掘作前期准备。

1934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在前期调查、盗掘基础上,又委派考古学博士关野贞对庆陵进行“考察”。1935年,南满医科大学教授黑田源次禾、竹岛卓一又以“日满文化学会”的名义再次“调查”辽庆陵,后来出版了《林东古迹踏查记》一书。

日本人对辽庆陵大规模的盗掘活动,发生在1939年。这一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组成了由田村实造、小林行雄为领队,钓田正哉、斋藤菊太郎为助理的“辽庆陵考古队”,对辽庆陵进行全方位的“考古”。

在辽代帝王陵中,永庆陵的壁画是最精美的,内容有装饰图案、契丹和汉族人物以及山水风景等,日本人后来据此专门出版了《庆陵壁画》专著。田村实造对地宫勘察得极为详细,并进行了准确的测绘以及壁画临摹、摄影,揭走了部分保存比较好的壁画。

此后,由田村实造和小林行雄执笔,撰写了《西拉沐沦河调查旅行记》、《辽陵帝后的哀册与庄陵》两大本专著。1953年两人又合作编著了《庆陵——关于东蒙古辽代帝王陵墓的研究报告》一书。这是迄今为止、有关辽庆陵发掘中最为完整的一份资料。毋庸置疑,这些“学术成果”已成为了日本人在华盗墓的铁证!

日本人对辽庆陵的全面盗掘收藏颇丰,盗走了能盗走的文物,比较笨重的辽圣宗石刻哀册,运回沈阳后,放于伪满政府的“国立博物馆奉天分馆”内,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本计划运回国内的哀册被截留了下来,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

盗掘辽祖陵地宫未遂 地面文物被运至东京

在辽代帝王陵中,日本人最想找到的是辽太祖、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祖陵。从史料和现代考古发现来看,祖陵工程虽然不是太长,但工程量仍然相当可观。刚落成时,陵上有太祖天皇帝庙,地宫叫“明殿”,穹庐式,富丽堂皇;墓道两旁对称摆置石人、石羊、麒麟、狻猊等各种石雕。后来,又陆续兴建了一些建筑物:天膳堂、太祖建国碑、园寝、楼台等。

辽庆陵出土《仁懿皇后哀册》盖拓片

辽亡后,辽代祖陵遭到了女真人毁灭性的破坏。《契丹国志》记载,金天辅四年(公元1120年)夏天,“金人破上京祖州之天膳堂,焚略殆尽,发掘金银珠玉。”

民国时期,日本人又想起了盗掘辽祖陵。辽祖陵是“凿山为殿”,陵墓本身的坚固程度非同一般,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石房子村西北一个巨大的袋状山谷中。谷间丛林茂密,泉水潺潺。l935年,日本人便光顾了这一带。1939年日本人在盗掘辽庆陵的同时,不惜花费巨资,在这一带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大规模盗掘。但是,日本人并没有得逞,始终没有找到辽祖陵地宫——明殿所在位置,甚至连墓道也没有挖到。

最后,日本人只好盗走地上文物作罢,被盗文物中包括耶律阿保机夫妇的玉册残简等珍贵文物,这些后来全部被盗运至东京,藏于当时的“东方文化研究所”内。

“考古学之父”猖狂盗墓 高句丽王陵遭“黑铲”

遭日本人有组织、大规模盗掘的另一处墓葬群,是高句丽古墓葬群。

高句丽曾是中国东北地区古貊族的一支,存在于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间,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被唐军与朝鲜半岛的新罗联军所灭。在这数百年间,高句丽人在吉林、辽宁两省境内留下了大量墓葬。其中,以吉林集安最多,目前集安境内尚有7927座。

日本人对集安高句丽古墓葬的盗掘,集中发生在1935年至1936年间,领头的是池内宏和滨田耕作俩人。这俩人都是日本国内著名的考古学者,其中的滨田耕作被日本人称为“日本近代考古学之父”,但在中国人眼里,这位“考古学之父”却是一个盗墓贼。

位于赤峰的辽墓壁画(局部)

1925年,滨田耕作和后来被称“日本近代东洋考古学先驱”的原田淑人俩人,开始筹划成立“东亚考古学会”,学会的运作基金源于日本外务省的国家资金,名义上是推进日本在中国的考古研究,实是盗掘中国文物。

高句丽墓葬与中原地区墓葬风格明显不同,墓室构筑在地表上(晚期有的在半地下)或高出地表的石墓基上,有石圹和石室两种。方坛墓和方坛阶梯墓规格最高,墓主身份等级也最高,属王陵或贵族墓一类,有“东方金字塔”之美誉。

在高句丽墓葬群中,最富艺术价值的是壁画墓,这些壁画墓被国际学术界称为东北亚地区的艺术宝库,不论是考古学价值还是人类学、历史学价值都很高,日本人一直觊觎这个“宝库”。所以,池内宏和滨田耕作将“黑铲”首先伸向了这些壁画墓,已发现的几十座规格较高的壁画墓中,大部分都被池内宏和滨田耕作盗掘过。

日本人对墓内壁画的“研究”手段十分卑劣,能揭的揭下来,不能揭的拍成照片。所有他们挖盗来的文物,一律运回了日本。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对日本人发掘过的高句丽墓葬进行复查并重新发掘,几乎没有出土什么文物,可见日本当年“考古”多么彻底。有座叫“五盔坟”的高句丽古墓,在日本人编的文献中称作“四叶冢”。其得名原来就是他们从墓中挖出了珍贵文物“金铜四叶”。

篇三:《古虢探秘》

[探索.发现]播出的《古虢探秘》解说词

1956年冬,考古队在三门峡上村岭发现了一处古代墓葬群,在出土文物的铭文上,人们多次发现的一个字是“虢”,在此后的40多年时间里,这片土地总是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意外惊喜。

几百座大大小小的墓葬,琳琅满目的文物珍宝,秀丽多姿的玉器,气派庄严的车马坑??让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这是何人的领地?墓主人究竟拥有多少财富?那历史深处的繁华又将给后人遗留多少谜团呢?

□三门峡地处河南、山西和陕西三省交界处,1955年,国务院决定在三门峡修建一座防洪、发电、灌溉的综合性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库,第二年,考古队在三门峡上村岭挖掘出了编号1052号的古代墓葬,这让三门峡为世人所关注。

半个世纪前的三门峡市所在地,还是一片田园风光,上个世纪60年代后,一个特殊的机缘使得这座城市在黄河边拔地而起。

三门峡地处河南、山西和陕西三省交界处,东面临近古都洛阳,西面200公里处就是古城长安,三门峡附近有个著名的古关口函谷关,几千年前这里经常成为古中国的战场,和平时期则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函谷关周围也就成为悠久历史的积存地。

1955年,国务院决定在三门峡修建一座水库。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为了不至于损失文物古迹,从1955年10月开始,中国科学院和文化部联合组成了40多人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分成10个组,在陕西、山西和河南等地进行考古调查。

1956年冬天,考古队在三门峡上村岭发现了一处古代墓葬群,在出土文物的铭文上,人们多次发现一个字———“虢”,根据史书记载,在西周初年,周文王曾把都城附近的两块土地分封给两个弟弟,一个称东虢,一个称西虢,东虢国后来在历史的征战中逐渐消失,史书上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

西周末年幽王时期,西虢国的国君虢石父在周王朝内担任卿士,地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总揽朝廷大权。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就在这之前,西虢国的虢石父利用权势灭掉了三门峡一带的焦国,逐渐将统治中心迁往这里,人们通常把这个王国称为虢国。

公元前655年,虢国被强大的晋国灭亡。

关于虢国的灭亡,有一个很著名的历史故事。当年晋国就在虢国的北面,但两国之间还隔着一个小诸侯国虞国,晋国大臣设下妙计贿赂虞国,请求借道虞国讨伐虢国,虞国答应了,威武的晋军突然出现在虢国的土地上,轻松地消灭了虢国的军队,然后顺手在凯旋回师的路上把虞国也征服了,这就是为后人所熟知的“假途灭虢”和“唇亡齿寒”的典故。

如果历史的记载确切,那么虢国在三门峡一带统治了100多年的时间,应当会在这片土地上遗留下无数的财富。

1956年,在三门峡上村岭挖掘出了编号1052号的古代墓葬,从出土的大量文物可以看出墓主人的身份很高,而在一件戈上,明确地刻着“虢太子元徒戈”几个字,意思是虢国太子用的戈,专家由此判断墓主人应当是虢国的一位太子。

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先生介绍说,因为戈上有虢的字样,虢太子,很清楚就是虢国的太

子,肯定这附近是一个皇族墓地,像一个车马坑几十辆车马,不是一般人可以随葬的,只有贵族墓地才能出现这些东西的。

考古队在这个区域里一共挖掘了234座虢国贵族与平民墓葬、3座车马坑、1座马坑,出土随葬器物14万多件。看来,这里很可能是虢国贵族和平民聚集而葬的公共墓地,但奇怪的是没有发现国君的墓葬。

挖掘大体上结束了,当时的人们没有想到,还有更丰富的宝藏逃过了他们的搜索,那些更加璀璨的文物其实就深埋在不远的地方。

1989年,这里规划为居民宅基地,重大的秘密因此露出端倪,部分群众在建房过程中,发现自家的宅基地下有古墓葬,开始秘密盗掘文物。1990年2月,为配合案件的侦破工作,考古人员开始对被盗墓葬进行发掘清理??

传说上古时期,为了治理咆哮的洪水,大禹用神斧把高山劈出三道峡谷,分别叫做“人门”、“神门”、“鬼门”,于是这里便得名三门峡。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三道峡谷永远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巍然耸立在黄河上的现代化大坝,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市生活,三门峡市变得十分热闹和繁华,昔日的墓地上早就建起了高楼,湖滨火车站就位于当时发掘墓地的中央,离火车站北面仅仅100多米远,因为已经靠近黄河谷地边缘,坡陡沟深,所以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还主要是当地农民的零散耕地,似乎从来没有人深究过在这片耕地的下面,会不会有什么异样。

1989年,三门峡市会兴村看中了这块土地,准备把这里规划为居民宅基地。

重大的秘密因此露出端倪,但伴随而来的却是贪婪和犯罪,部分群众在建房过程中,发现自家的宅基地下有古墓葬,开始秘密盗掘文物。

1989年12月,三门峡市公安局湖滨分局接到有人盗墓的举报,他们马上派出警力,秘密前往会兴村,展开了调查。

1990年2月,为配合案件的侦破工作,考古人员开始对被盗墓葬进行发掘清理。

首先发掘的是编号M2001的墓葬,俗称一号墓,这是被盗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墓口南北长5.3米、东西宽3.55米,考古队来到现场,他们看到的情景令人心痛,整个墓地满目疮痍,遍地都是盗洞。

考古队刚刚挖去夯土层,墓口就暴露了出来,看来原始墓口已经被破坏了,考古队只好沿着墓壁向下挖去,让大家心寒的是,一个最大最深的盗洞就在墓道的南端,始终跟随着挖掘过程,似乎没有尽头。当时大家抱的希望已不大,只是一种收拾残局的概念。

终于有一天,盗洞到了底,而这时,距离地表已经超过了11米。考古队长姜涛回忆说:“底下的工作人员告诉我,盗洞到底了,没有见到东西,当时我不敢相信,等下去看了以后,香烟头、火柴、烟纸、蜡烛,乱七八糟的这些现代用品都有,全部清理干净了,把底下仔细找了一遍,确认他们确实没有盗到文物。”

大家终于舒了一口气,考古队继续往东挖掘,仅仅40厘米后,就出现了随葬器物,器物中有很多高贵的青铜器,给人直接的印象是,墓主人是一位地位显赫的大人物。

最初让考古队员感到欣喜的是在陪葬品中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编钟,后来的清理表明,这套编钟一共有8件,最大的一件重达30公斤。姜涛介绍说,过去我们所知道的西周时期的甬编钟,几乎都是窖藏里出的,而且不是每一次的发现都是成套的,可这个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在西北角放着。

经中国古乐专家测试,这套编钟音韵清脆准确,其中有6个是双音钟,在转角处和中间部位可以分别敲出两种不同的音,两种音之间相差3度。这是西周晚期墓葬发掘中惟一完整的一套。

当年,在一号墓的挖掘现场,随着挖掘工作的逐步深入,考古队员感到了越来越多的喜

悦,在很多青铜器上都能看到一些铭文,对考古学来说,文字是揭示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姜涛介绍说,当初那个青铜器铭文只能看见有字,这个字是什么字,是什么内容,是看不到的,但是已经足以让人非常之震惊了。

事后证实,35件礼乐器上的铭文中都有“虢季”字样,说明墓主人叫虢季。

礼器的品种繁多,有十多种,每一种都有特别的用途,合在一起,标志着贵族的身份和地位,礼器中有七鼎、六簋、六鬲,按周的礼制,墓主人应当是虢国的国君。

椁室的底部用多块木板南北纵向铺成,底板上铺一层席子,中间是一具木棺,木棺周围摆满了随葬品,有大型礼乐器,各种兵器和车马杂器,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在看似杂乱的车马器堆上,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件最为珍贵的文物。姜涛回忆说,最初露出来的是玉柄,再往下,看到了一些锈的痕迹,这把剑本身的外面有一个制作非常精制的牛皮鞘,软鞘在那边插着,牛皮鞘上面的针脚看得非常清楚。

这柄玉茎铜芯铁剑,残留有34.2厘米,包括剑身、剑柄、剑格和剑首四部分,剑柄用玉做成,玉柄之内的铜芯和柳叶状的剑身相连处还镶嵌有两组条状的绿松石片,下葬时剑身用丝织品包裹,被装在用皮革精心制作的剑鞘内,显然这把剑是墓主人的心爱之物,它说明当时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利用多种材料制作出精美兵器的特殊工艺。

出土时剑身通体严重锈蚀,中部因受压而断裂,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经过测试,证明这把剑是铁制的,这一结果令人吃惊。

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人是在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学会了人工冶铁技术,但是这把剑的出现,将中国的人工冶铁史提前了一个多世纪,它是中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被誉为“中华第一剑”。

这位叫虢季的国君拥有如此多精美的随葬品,墓主人的栖身之所却是一片狼籍。木棺分内、外两重,棺外有棺罩,但棺罩和外棺都已经腐朽,只留下了灰末,内棺的盖板上散落着几十件玉器,揭去内棺盖板,棺内就是墓主人的尸体,外面曾经包裹着一些丝织品,墓主人的骨骼全部腐朽,但贴身覆盖和佩带的玉器密密麻麻,有些混杂在一起,辨别不出形状。姜涛介绍说,当时一号墓现场发掘到这一步以后,看到这个情况非常复杂,我们把它停了,然后把整个内棺整体起回室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文物修复专家白荣金被专门请来指导玉器的修复工作,由于玉器串联的绳子全部腐烂,椁板的坍塌和堆积的淤土使得玉片散乱无序,给修复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白荣金回忆说:“我们一边清理,一边提取,一边做模型。”

复原后的玉器华美无比,一组七璜联珠组玉佩,由374件颗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饰件连缀而成,这不是普通的装饰品,而是虢季国君身份的标志与象征。

在墓主人的面部还覆盖着一些形制特别的玉片,它们的用途是什么,一开始连经验丰富的文物修复专家都感到困惑。白荣金介绍说,周围都是几何形的一些小玉片,而且上面还有小玛瑙珠子,通过孔眼用线穿起来,然后缝在一个丝织品的底子上面,组成了一个“缀面玉罩”,罩在墓主人的脸上。专家认为,这就是后来在西汉流行的金缕玉衣的雏形。

玉是中国人的心爱之物,玉器是三门峡一号墓最主要的财富之一,也标志着墓主人虢季的显赫地位,在那个时代,人们已经把珍藏玉器作为一种时尚,生前赏玩,死后陪葬,国王还经常把名贵玉器赏赐给有功之臣和王室贵族。

除了玉器,虢季还拥有其他不可思议的财富,在他的腰部清理出了一件金腰带饰物,由12件金器组成,重达400多克,历经2000多年,仍然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泽。

就在一号墓不断带给人们惊喜的时候,在它的东面大约50米的地方,又发现了一座墓葬,初步看来,它和一号墓结构相同,但规模则更大,被编号为九号墓。

由于墓葬口小底大的设计,在挖掘过程中随时都有塌方的危险。

为了减轻墓口部土方的压力,考古队员先用推土机铲去上层表土,将墓坑周围下挖成多级台阶状,同时在墓口部架起辘转,将挖出的填工随时运到距墓较远的地方,防止墓壁滑落塌方。

让考古队员高兴的是,这座古墓没有遭受盗墓贼的骚扰,保存得十分完好。

当木椁出现之后,随葬品就层层叠叠地堆满了整个墓室,看起来比一号墓还要丰富。清理的结果果然不出所料,九号墓的规格和陪葬都超过一号墓,出土文物比一号墓的总数还多一倍。

在周代的中国,青铜礼器随葬的多少,反映了墓主人身份的等级,在九号墓出土的青铜器中仅礼乐器多达120多件,而且都是双套,不少器物上带有“虢仲”字样的铭文,44件青铜器上的铭文都说明是墓主人虢仲的自作用器。

博物馆的人员介绍铭文内容时说,“虢仲作虢妃宝盨,子子孙孙永宝用”说的这是虢仲给他的妻子作器,他的妻子叫虢妃,是一个妃姓诸侯国的女子。

铭文虽然很多,但传达的信息比较有限,从中我们只能了解到,墓主人虢仲也是虢国的一代国君,生前曾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管理臣民。

虢仲和虢季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呢?是父子、亦或兄弟?由于缺乏更多的文字依据,至今这还是个不解之谜。惟一可以肯定的是,在虢仲生活的年代,虢国的实力很强盛,因而国君虢仲能拥有十分奢侈的陪葬品。

有一件龙纹铜盉,通体装饰着华贵的龙纹,造型典雅,盉的嘴是一种怪兽的头,而4个底足则是4个裸体的侍女。

虢仲的外棺盖上同样也放有许多精美的玉器,其中还有10件用玉片做成的遣策,也就是随葬品和赠送者的清单。遣策上的文字里面有“南仲”二字,这成为判定墓主人下葬时代的确凿依据,据史书记载,“南仲”是西周宣王时代王室的重臣。

考古队副队长宁景通介绍说,当时下葬的时候,南仲参加这个葬礼了,这就对这个墓葬在年代上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他就是属于西周晚期。

九号墓中一共出土了724件玉器,经专家鉴定,分白玉、青玉、青白玉、黄玉、碧玉等,大部分都是优质的新疆和田玉,制作工艺精湛细腻,令人惊叹,像一件龙纹玉璧,由和田白玉精制而成,整个器物圆润规整,两面都装饰着抽象变形的云龙纹,富有艺术的动感与和谐。

九号墓最引人注目的是许多动物形肖生玉器,所有动物造型都活泼而传神,既有写实的严肃,又充满了想象的张力。

在40多年的时间里,这片土地下一共发掘出了250余座墓葬、8座车马坑、3座马坑,包括两座虢国国君墓、一座国君夫人墓、两座太子墓、十多座高级贵族墓和四座贵族夫人墓,出土各类珍贵文物20000多件。

保存完好而且出土如此丰富的大批考古资料,是其他任何邦国墓地所无法比拟的,多年来钻探与发掘的资料表明,这里埋葬着一个排列严整的大型墓地,总面积达到32.45万平方米。

墓地的发掘引发人们思考另一个问题:据古代文献记载,虢国从陕西宝鸡迁都到三门峡一带后,建立的国都叫上阳城,但是,虢国国都的确切位置究竟在哪里,却始终是一个谜。

通过对各种资料的研究,专家们判断,位于虢国墓地东南两公里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家窑遗址很可能就是虢国的都城———上阳城。

2000年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在李家窑遗址内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

考古队发现并确认了李家窑遗址有城墙,有宫殿,有供排水设施,它不光是排水管道,还有供水管道,可以确切证明它是城址无疑,从城墙夯土里面所发现的遗物和建城前及毁城

时期的遗物来看,跟墓地存在的时期基本上是相同的,它有城址有宫殿,在这个城址的外面,就是传统所说的护城河的壕沟。

根据这些考古发现,综合文献记载和历年来的考古研究成果,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座古城址就是考古界寻觅多年的虢国都城上阳城。

被淹埋了2600多年的都城,终于掀开了它的神秘面纱,重新展现于世人面前。

据说,虢国的人民知书达礼而且能征善战,很多代虢国国君都担任过周王卿士,是周王最重要的大臣之一,经常为王室出战,立下过汗马功劳。

虢国墓地的发掘成果证实了这一点,战车和战马在那个时代是军事力量的主要象征,虢国墓地出土的车马系列表现了战争对这个王国的意义。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三门峡虢国墓地先后发掘并公布车马坑8座、马坑3座,现在人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古代战车,其实只是黄土,考古学家根据木头腐烂后残留的痕迹,一点点地清理出战车的各个细节。

正是这些泥土构筑的遗迹仍旧保留着几千年前战车的形象,使我们得以想象当年虢国强盛的军事实力。

最大的二号车马坑里埋葬了19辆车和38匹马,最小的也有一辆车、两匹马,所有的马都是杀死后被整齐地摆放在坑里的,车马坑里还有不少狗的骨头,从形态上看,它们都是被残忍地活埋的,有人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军犬。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造车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由于西周统辖范围扩大,各地区、封国之间联系加强,道路交通、造车技术以及车的重要性也随之发展,三门峡虢国和它的前身西虢,一向积极参与西周王室的军事活动,造车技术不断发展,车马文化也日渐深厚起来。

在庞大的三门峡虢国墓地里,究竟有多少车马坑,坑内有多少车,有多少马,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尽管如此,仍然可以肯定,三门峡虢国墓地的车马坑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最大的车马坑群。

车马坑是王国穷兵黩武的表现。根据史书记载,虢国的强壮一直延续到战乱叠起的东周时代,东周时,周王的权力日渐萎缩,各个诸侯国之间连年争战,抢夺地盘,在争霸的过程中,虢国很想保存实力,但终究比不上一些大诸侯国,公元前655年,晋国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假途灭虢,唇亡齿寒”的故事就成了中国人对虢国最深的记忆,不论这个历史故事是否真实,虢国确实在纷乱的争霸岁月中消失了身影。

虢国的都城荒废了,墓地不再有人祭祀,往事变得扑朔迷离,好在2000多年后,虢国墓葬群的考古挖掘,才让那遥远的岁月和曾经的繁华向我们走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0b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