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歌唱表现力的探究”结题报告

更新时间:2023-09-21 21:17: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提高小学生歌唱表现力的探究”结题报告

1 课题研究综述

1.1课题研究的缘起及相关背景

唱歌是一门艺术,是人们用歌声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它最能直接抒发感情、愉悦身心,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更能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器乐毕竟只是少数人能够接近的,只有人声——这个人们生而有之的,而且是最优美的乐器,才是音乐文化属于每个人的沃土,美妙的歌声既陶冶人的情操又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因此,唱歌已经成为广大人民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并热烈追寻、悉心研究的一门学问。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音乐、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唱歌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歌词美、旋律美、音质美和意境美,还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歌唱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能完美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并在歌唱中受到歌曲的感染与启迪。

《音乐课程标准》对学生演唱的标准要求是:“能够用标准的音凋、节奏和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这里提到的自然声,本人认为其实是我们音乐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对学生的首要要求。然而,在生活中、学校的歌唱活动中以及小学的音乐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在唱歌时,唱着唱着

就越唱越兴奋,越唱越大声,特别是唱高音时,简直是用全身力气扯着嗓子大喊大叫,轻不了低不下,高音喊唱,一片噪音,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喊唱”。这种“喊唱”现象在小学低年级比较突出,中高年级也会有。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哈蒂警告说:“这种儿童自然的、带劲的、有生气的歌唱,特别是把全部声音都放出来甚至喊叫的歌唱,如果不加以正确指导,就会将许多孩子的良好嗓音一辈子给毁掉了。”由此可见,“喊唱”会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发展,除了容易损伤学生稚嫩的声带使童声失去了原有的音色,还会影响乐感的培养不利于学生音高概念的形成;既破坏了声音的美感,还破坏了歌曲的艺术形象,更谈不上美的熏陶、美的享受,音乐教学就无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歌唱表现力的目标。

提高歌唱表现力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是基于以上谈到的教学现状,本人认为:“喊唱”方式是阻碍学生提高音乐美感、提高歌唱表现力的绊脚石,所以经过课题组协商,并研究通过,决定在《提高小学生歌唱表现力的探究》这一课题下,选择“关于教学中的喊唱”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研究。而且本人认为,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唱歌:用演唱的形式,将音乐作品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是表达心灵的需要,比语言更能表达丰富细腻的情感。唱歌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1.2.2 教学:教学是在教学目标的规定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1.2.3 喊唱:即小学唱歌教学中,学生无方法的大声唱歌,尤其唱到长音和高音时,喊得面红脖粗,缺乏美感,且容易“跑调”的现象。 1.2.4 歌唱表现力:在用自然声音唱会歌曲(按照歌曲节拍、节奏、歌词准确)的基础上,把握歌曲的艺术风格、情感特点,有感情的表达歌曲、演绎歌曲的能力。

1.3研究的意义

在小学音乐教学领域中,歌唱教学作为基本内容之一,相比音乐欣赏、课堂乐器演奏、识读乐谱等知识的学习而言,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活动,是普及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但学生喜爱唱歌,却不懂得怎样合理、科学地使用嗓音,常常是随自我的情绪或歌曲的情绪高声喊唱。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会出现无方法的大声“喊唱”现象,使歌曲缺乏童声的美感。童声时期孩子们的声带是娇弱的,这种名曰“唱歌”,实为“喊歌”的现象对少年儿童的嗓音发育很不利,如不及时纠正,将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危害,更谈不上在歌唱中表现力的培养。通过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用清纯甜美的声音自然歌唱,

改变学生在歌唱中的“喊唱”现象,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进而达到提高歌唱表现能力的培养。

1.4期望目标

1.4.1 通过问卷调查和谈话等方式,使师生认识了解小学音乐课堂唱歌教学中“喊歌”现象出现的原因。

1.4.2 课堂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音乐欣赏能力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杜绝“喊唱”现象。

1.4.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研究适当的发声训练方法和“轻声唱法”的有效途径。

1.4.4 教师在歌唱教学环节中,设计新颖、学生乐于接受和学习的授课形式,并且能够将此种方法推广到其他年级。

1.4.5 利用学校晨会广播的有利资源,多听、多欣赏,全面地普及正确适当的歌唱方法。

2 研究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2.1研究思路

《提高小学生歌唱表现力的探究》这一课题,将研究的内容着眼于——关于教学中的“喊唱”问题这一个点来进行,使得思路更加明确,课题研究准备分为四步进行。

第一步:查找相关文献,明确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分析现阶段小学音乐课堂唱歌教学中出现“喊唱”现象的原因及危害。设计与课题相关的问卷调查表,在实验年级中进行调查、分析。

第二步:在搜集问卷调查及分析后,将理论依据归档成册以便与后期的调查做对比,实验教师完成杜绝“喊唱”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论文并归档成册。

第三步:实验教师在实验进程中,整理一套适合学生唱歌前的发声训练谱及训练方法,在授课中突出“轻声唱法”的研究,于此同时加大倾听能力的培养与欣赏、聆听能力的训练,将收集资料整理成册。利用学校的晨会广播资源,让全校学生欣赏优秀的歌曲,学习正确的演唱方法,培养良好的歌唱表现能力。

第四步: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实验后,下发课题后期问卷调查,与初期进行对比,以此验证实验的有效性及成果。

2.2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教育调查法和教育实验法等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在写作期间,本人查阅期刊论文:向慧莉的《如何提高学生唱歌的表现力》,陶虹的《论歌唱的艺术表现力》等教育改革方面的著作与文献,以及大量的音乐期刊。

2.2.2教育调查法:首先对要调查的问题进行筛选,遵照问卷设计的原则设计问卷试发放、回收、整理、筛选、确立问卷、发放。针对学生在歌唱中出现的“喊唱”问题,证实确定研究。

2.2.3教育实验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目标,按照特定设计的条件和过程,对于二、三、四年级的同学进行实验,取得实验事实材料,从而得到客观可靠的结论。

2.3研究的具体步骤

具 体 工 作 阶 段 时 间

确定问题,选择课题

准备阶段

2010年3月至2010年9月

提出假设,设计调研方案 发放统计调查分析数据

调查阶段

2011年元月至2011年7月

分别进行教学 实施阶段

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

作出结论: 撰写结题报告 分析总结阶段

2012年8月至2012年12月

3 实验过程及实施

3.1抽样

课题开始初期考虑到“喊唱”问题特别集中在中低年级,而且参与实验的教师正好在一到四年级中各带两个年级,每个班的平均人数在四

十五人,所以选取每个年级两个班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实验。但不设平行班与对比班,实验中优秀、可行的方法共同使用。 3.2实验前期问卷及统计分析(附) 3.3实验后期问卷及统计分析(附) 3.4实验材料

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二——四年级音乐教材作为实验的基础材料。同时,根据音乐新课标和学生实际,以及课题研究的需要,选编了一套歌唱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发声训练集》。 3.5实验教学中的步骤策略

多年的从教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在课堂中实现歌唱表现力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在唱会歌、会唱歌、唱好歌、演绎歌四步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由于这样做范围较广,不如从根本上找到原因、对策。个人认为:目前的课堂唱歌教学中,其实不会“唱”才是关键所在,只有先解决此问题,才能再进一步研究。这里的“唱”指的是自然的声音,而不会用自然的声音唱,绝大多数学生为迎合老师、为表现自己采用了“喊唱”。事实证明喊唱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以此为研究点落实在实验进程中体现如下: 3.5.1首先分析:什么原因引起了学生的“喊唱”

3.5.1.1 外界因素的误导,造成学生“喊唱”现象

在家里,孩子表演唱歌时,家长总觉得孩子唱得小声,从而鼓励孩子要唱得大声唱得响。孩子也只好听从命令,因此也形成了错误的观念:认为越大声唱歌越好听,于是就拼命大声喊唱、大声吼叫,造成这种“喊唱”现象。

3.5.1.2 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造成“喊唱”现象

大多数小学生表演欲强且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加上集体观念较淡薄,于是在演唱时为了显示自己声音大和引起老师的注意就扯着嗓子喊叫,认为唱得大声、唱得响就是最好,进而造成“喊唱”现象。 3.5.1.3 小学生盲目模仿演唱成年人歌曲,造成“喊唱”现象 小学生喜欢模仿成人的歌曲,成年人的歌曲音域比较宽,小学生音域窄加上声带脆弱,嗓音又未发育成熟,在演唱时,特别是唱到高音时就容易声嘶力竭地喊叫,这也是造成“喊唱”的原因。

3.5.1.4 小学生对音乐情绪、歌曲内容缺乏理解,造成“喊唱”现象

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低,音乐知识面狭窄,对歌曲内容不理解,因此,在演唱时没有根据歌曲的音乐形象、情绪和意境进行演唱,整首歌从头到尾都在叫喊。

3.5.1.5 小学生缺乏对声音美感的认识和鉴赏能力,造成“喊唱”现象

由于小学生对声音美感认识不足,又没有建立正确的音高概念,弄不清楚声音的“高与强、低与弱”的关系,认为唱高音用力大声才能唱上去、才好听,于是低音大声唱,高音提高音调唱,造成“喊唱”现象。

3.5.1.6 学生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歌唱方法,造成“喊唱”现象 小学生没有经过歌唱训练,不懂得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来演唱。如果教师在音乐课上没能及时地纠正错误的方法,学生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喊唱”。

3.5.1.7 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聆听能力的培养欠缺,造成“喊唱”现象

以上七点中,前三点为社会因素;后四点为学校教育因素。运用恰当的方法逐一解决以上问题,实验就由此展开。 3.5.2 其次展开:根据原因,具体落实

3.5.2.1 老师不可错误的引导,一味地强调气势和声音大。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不要一味地让学生大声歌唱。让学生聆听老师的范唱并仔细观察老师演唱时的表情、嘴形,这样有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歌唱评判标准,也利于学生模仿。在教学

中,在范唱一首歌曲时,我要求所有学生一定仔细聆听,这是唱好歌曲的前提,只有将正确的唱歌声音记录在脑海中,才能准确模仿。 3.5.2.2 起好适合学生唱歌的调是关键。我们现在用示范磁带中的歌通常都是经过专业训练后录制的,比实际教学中学生演唱的调高。老师用听唱法教,学生跟着磁带学,唱不上去就很容易造成喊唱。所以教师应多用琴来教唱,使学生用舒服的嗓音来演唱。我在上课时,使用录音伴奏带范唱后,通常都要用手风琴为学生伴奏学唱歌曲,唱会后,比较伴奏带中的调与速度是否符合学生使用,如果可以的话就请学生跟录音演唱;如果不适合将不使用。

3.5.2.3 正确的发声技巧培养,用轻声唱法来训练学生乃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既能防止学生的“喊唱”,减轻嗓音的疲劳,还有助于对学生乐感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训练时,要求学生在正确的歌唱姿势(无论坐、立,身体均要平直,双肩放松,保持积极而兴奋的状态,着力点在腰部)及正确的呼吸支持下进行。个人认为最好的训练方法有两种:

第一:用哼唱(M)练习。此时要求上、下牙不能咬紧,双唇松闭,舌根平放,口腔内好像含着半口水。哼唱时唇部及鼻腔有轻微的振动感,声音像是从鼻上端(眉心间)发出似的。练习时气息要做到匀、慢、稳。 哼唱的好处在于能准确建立混合共鸣及头腔共鸣的感觉,保证声音具有高位置,气与声结合的比例准确、平衡,咽腔内张合适,歌唱器官的运动能协调自如。

第二:以弱声来练习。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哼呜位置上慢慢张开唇部来唱各种母音,让学生体会歌唱时好像头顶上顶着一本书的感觉,并且一直要保持这种歌唱状态。

弱声唱法的好处在于能保持声音的集中而有“焦点”,声带的张力适度,使不该用力的肌肉放松,同时还能建立学生先有歌唱状态,后有歌唱发声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像打哈欠般地吸气,轻柔地练声,音程跨度控制在五度以内,母音练习可用“i”、“u”等,使声音容易进入头腔。在教学中,还可采用鸣声练习

1 2 3 4 | 5 — | 5 5 5 5 | 5 — | (师)火车 怎么 叫?(生)呜呜 呜呜 呜

我在教学中没有搬出音乐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具体地、生动地示范和讲解来让学生领悟。示范时,口形要准确,母音要咬清晰。教师用优美动听的声音,形象生动的表演,丰富多彩的语言讲解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对音乐学习感到有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5.2.4 整合一套适合学生发声的《发声训练集》,将部分简单儿童歌曲的旋律片段和简单发声训练线谱收集成册,在每节课的开始由教师指导进行,设计有趣的发声训练方法,使学生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掌握唱歌的方法。

13 33| 53 33| 24 44| 64 44| 35 55| 1—| 我唱 a a 我唱 u u 我唱 i i 3.5.2.5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对学生加强集体唱歌的声音观念教育,讲清班级唱歌就是一个整体,就像一个合唱队,要求整齐统一。在集体唱歌时如果为突出个人而大声喊唱,就会破坏全班歌声的统一和谐,每个同学都应随时注意使自己的声音融于集体歌声之中。为此,我特意将学生领到了多媒体教室,请他们来欣赏儿童合唱团的优秀表演,感受声音的和谐美和歌唱的表现。

3.5.2.6 逐步树立学生声音美感的观念,经常给他们进行声音的美感教育。采取对比式的直观教学,告诉学生,不要误以为声音“响”就是好听,也不要认为响的声音就是高音。加大欣赏的力度,多开欣赏课,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乐曲中去听辨、分析、比较,逐步建立起音乐美感的观念。在教学中认真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发生技术和歌唱技能,掌握正确的呼吸,使他们在唱高音、强音时也能发出优美悦耳的声音。动人的声韵、优美的声腔,是表达歌曲思想感情的技术手段。“情”在歌唱中是起主导作用的。缺乏感情的歌唱,声音再美也无法打动人们的心灵。在欣赏歌曲《留给我》时,先让学生感受乐曲的优美、再来感受歌词的意境,通过听、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深刻领悟到什么样的声音才是美的,进而有了想模仿的愿望。

3.5.2.7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校园短笛晨会栏目,多向学生介绍优秀的歌曲,介绍歌曲的背景及演唱方法,让学生明白哪些歌曲适合他们唱;哪些歌曲不适合,请学生不要盲目地模仿。在欣赏的同时,让学生从内心感受歌曲,从而养成倾听的习惯。当美好的东西深刻地留在记忆中时,就很容易影响到个人的思维,潜移默化中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学校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实验的开展拓宽了一条渠道,也是将歌唱教学中杜绝“喊唱”现象延伸至全校的有利途径。 4 总结与思考 4.1 研究结论

4.1.1强化歌唱方法的训练

采用“轻声”教学的方法,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解决问题的捷径。轻声唱法确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在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气息支持、稳定的喉头状态、有头腔共鸣的位置、用微弱的音量、自然、放松地歌唱具有良好作用。它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好的效果,使学生很快找到声音的位置。它是把难学的声乐技巧化繁为简,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一种训练方法。 4.1.2 强化倾听、聆听、欣赏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会唱的前提是会听,感知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和音乐欣赏活动来进行。客观上,只要方法得当,任何音乐教学活

动都有利于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的提高。新课程主张将音乐感知能力的训练融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之中。许多学生缺乏必备的音乐基本知识,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有相当部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不够,很少积极参与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失去感受音乐的机会;在知识、技能课上,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外在模仿多,内在感受少;真正的音乐欣赏课很少,偶尔有,也大多采用注入式或放羊式欣赏法。教师喧宾夺主,主动代替学生去感受、分析音乐,剥夺了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受的机会。所以在学生“唱会”歌曲的基础上,只有强化此项能力的培养才会进一步达到“会唱”歌曲。 4.1.3 音乐教师应逐步提高自己的课程钻研能力

小学音乐教师自我钻研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少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更注重音乐技能的全面性,却缺乏理论层次的提升。生搬硬套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没有充分考虑到本地、本校的优秀资源,缺乏拓展和创新的精神。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4.2 结语

唱歌教学是学生全面学习音乐的基础。唱歌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唱歌教学时教给

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以恰当的情感来表现歌曲内容,做到声情并茂,培养学生的歌唱表现力是唱歌教学的总要求。学生想唱、爱唱,却不一定会唱,相反会因为不当的发声——“喊唱”毁掉原有的好嗓音,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学工作者建立起科学的声音训练概念,逐步深入。先从告别“喊唱”开始,使其“唱会”、“会唱”歌曲了,然后逐渐“唱好”,最后开始“演绎歌曲”,进而达到提高歌唱表现力的目的。

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以恰当的情感来表现歌曲内容,做到声情并茂,培养学生的歌唱表现力是唱歌教学的总要求。学生想唱、爱唱,却不一定会唱,相反会因为不当的发声——“喊唱”毁掉原有的好嗓音,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学工作者建立起科学的声音训练概念,逐步深入。先从告别“喊唱”开始,使其“唱会”、“会唱”歌曲了,然后逐渐“唱好”,最后开始“演绎歌曲”,进而达到提高歌唱表现力的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zu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