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7-10 07: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教学重点
1、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仪器、药品
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的合金的资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发现、认识、使用金有目的的查阅资料,展示他们设置背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突属的历史,利用学生的生活背景,让学收集到的金属制品,如:铜钱、出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 硬币、纪念章等。 1
学生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和语言丝。①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表达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②用力试试是否可以弯曲、折让学生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断;③用小刀割一下;④用铁观察实验现象。 法,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合作学锤锤一下;⑤用酒精灯加热;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与人⑥用电池、小灯泡测试它们的交往的方法。 导电性。 让每组的学生代表说出实验通过让学生讨论,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正确表达实验结论和讨论的结果,其他同学补质。 和分析结果的能力。 充。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和部分重要金属的特性。 阅读课文第2~3页。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和归纳能力。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物质的用途与其给出讨论题:1、为什么菜刀、镰性质有密切的联系,得出“物质用途是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代表陈述由其性质决定的”这一重要结论。 制而不用银制?3、为什么灯炮里的灯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同学作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会补充。 使学生学会将生活现象与学科学出现什么情况?4、为什么有的铁制如习有机结合的科学方法、并敢于表达自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思考后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提问:结合你在生活中看到的其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思考、查资料、讨论及总结,他现象回答: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物要考虑价格、资源存量、是否美观,使独立或集体回答问题。 质用途的唯一因素? 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求实态度。 提问:1、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金属是不是纯金属? 2、什么是合金?常见的合金有哪学生阅读课文第4~5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些? 3、合金与纯金属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带着问题分组实验,观察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黄铜片和铜片、焊锡和锡的光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总结出合金比纯金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在愉快的心境中泽和颜色;将它们互相刻划、属的硬度大、韧性强、熔点低的特性。 学习合金的定义、合金与金属的区别等比较硬度,比较焊锡,锡、铝知识。 的熔化温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钛和钛合金等学生阅读课文第6页。 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 布置课后作业: 了解一些新型金属,写一篇科普小论文与同学交流。 知识拓展,激发学生求知欲。 激发学生兴趣和学好化学的决心,培养学生把知识用于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 课题1 金属材料
2
一、 物理性质
1、 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
2、 特性: 二、性质决定用途 三、合金
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课后反思: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 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拔,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3) 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教学准备
学生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钉、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观察] [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镁条、铝片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铜片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有紫红色的金属光泽。 识,使学生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更的? [实验]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深刻的印象;提高后在空气中加热。 学习化学的兴趣。[问]把这些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使学生学会正确描大家动手做这个实验。 [观察]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述现象 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请大家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演]2Mg+O2======2MgO 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 4Al+3O2===2Al2O3 [问]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小结] 金属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温故而知新 2Cu+O2===2CuO [书写]3Fe+2O2======Fe3O4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巩固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 [问]大家观察桌面上的镁条、铝片、铜片分别是什么颜色[思考回答]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通过小结,使学生对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认识系统化 [思考回答]不一样,镁在空气中可以燃烧,而铝、铜要在纯氧中才能燃烧;常温下,镁、铝 4
[板书]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等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铁、铜要在高温下才使学生认识能与氧气反应?? 到共性中存在个性,开始引导学生[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思考]人们戴的白金、黄金饰品时间再久也体会到金属间存在活动性的差异。 [问]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呢?如果不是,能总是金光闪闪?? 举出一些例子吗? [倾听思考] 不同金属活动性不同。 [问]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什么? [思考回答]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讲解]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如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Mg>Al>Fe,Cu>Au 通过讲解,学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生初步认识到金属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思考回答]若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气反应,根据上述事实,我们可判断出这些金属的活泼程度,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同保护作用。 活动性不同。 即金属活动性。 在教师的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填写表格] 析之后,学生总结[投影]比较刚才提到的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 出这几种金属的活A组:金属与稀盐酸反应 泼性 [问]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 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和空气中的氧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之故。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问]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 [补充]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应金属的活泼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金属 镁 锌 铁 铜 现象 不反应 化学方程式 Mg+2HCl== MgCl2+H2↑ Zn+2HCl== ZnCl+H2↑ Fe+2HCl== FeCl2+H2↑ 联系生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 训练学生的思维,用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学生学会探究;通过实验,更直观地获取信息,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巩固学生的实验操作。 B组: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金属 镁 锌 铁 铜 现象 化学方程式 Mg+H2SO4== MgSO4+H2↑ Zn+H2SO4== ZnSO4+H2↑ Fe+H2SO4== FeSO4+H2↑ 不反应 [生]甲:镁、锌、铁可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在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加入5mL稀盐酸,用燃着的小木应生成H2,铜不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条放在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判断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汇报乙: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的机会。提高学生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在放有两小块锌、铁或铜的试管把获取的信息进行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如果有气体丙:镁、锌、铁与稀硫酸反应时的剧烈程度加工整理的能力;生成,判断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不同。镁反应最剧烈,其次是锌,然后是铁。 提高学生分析、对比、总结归纳的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 丁:与酸反应时,能生成H2的金属活动性力。 强,否则,就较弱。 [安排]第一组和第三组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第二组和第充分利用课四组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本资源,该图惟妙 5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可由学生口述] [问]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评价]大家回答得都很好。 [指导阅读]欣赏课本图8-13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思考回答]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Mg>Zn>Fe>Cu 惟肖地表现了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通过小结,使[观察思考]这几个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它们属于那种基本反应类型呢? 学生系统掌握金属与酸反应的知识。[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些反应的特点是:一种进一步比较金属的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活动性。 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小结] 金属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金属化合物和氢气。 通过观察分析,认识到置换反应的特[回忆并写化学方程式] [板书]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点,掌握置换反应这个基本的反应类Fe+CuSO4=FeSO4+Cu 比较刚才实验中用到的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 型。 [过渡]大家观察这几个化学方程式 Mg+2HCl==MgCl2+H2↑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问]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师]回答得很好。化学上,我们把具有这一特点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板书]置换反应 [讲解]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过渡]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证明不同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呢? [问]大家还记得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吗?能不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讲解]铁比铜活泼,所以铁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 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中反应出来。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此结论来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1.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填写表格] 设悬念,引导学生思考 实验 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现象 溶液蓝色变浅,铝丝上附着一层红色固体 铜丝上附有白色固体,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无明显现象 化学方程式 2Al+3CuO4=Al(SO4)3+3Cu 温故而知新,为金属与盐的反应做铺垫 学生认识水平有限,先把这个结论给出,以便进一步学习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Cu+2AgNO3=Cu(NO3)2+2Ag 力;这个实验现象明显,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轻松地掌握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每个小组派学生代表回答汇报。提高学生把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对比、总结归纳的能力。 通过小节,把金属与盐反应的知识系统化 轻松得出结论 [答]实验1说明铝的活动性强于铜。 经过探究和讨论, 6
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把另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2说明铜的活动性强于银。 实验3说明铜的活动性弱于铝。 [思考回答]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Al>Cu>Ag 得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自然而然,顺利突破难点,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喜悦 系统地介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 [问]通过这几个实验你可分别得出什么结论?能否据此[答案](1)(3)不反应;(2)(4)反应,得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且均为置换反应,化学方程式略。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小结]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思考答案]:1、因波尔多液中的硫酸铜要序对有关的置换反金属化合物和新金属。 与铁反应:CuSO4+Fe==FeSO4+Cu,从而腐蚀铁制容应进行简单地判断 器; [板书]金属+金属化合物→新金属化合物+新金属 比较刚才实验中用到的这3种金属的活动性 能利用置换反应解[思考回答]:1、“真金不怕火炼”,用火释一些与日常生活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2、能有关的化学问题。 更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为黄铜,不反应的为黄[讲解]经过了许多类似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进行了金3、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把化学运用到生活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度即可区别。4、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中来,能利用金属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活动性顺序解释一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提高[板书]二、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的综合能力, 分析能力。 [投影并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它可以给你以下一些判断的依据: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练习]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置换反应。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 (4)铝与硝酸银溶液 思考题1: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思考题2: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欺诈活动。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 小结本课内容,知道本课的内容 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结]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且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各不相同。根据金属与酸或金属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的反应,可判断出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我们也了解几种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同时,我们也认识了一种新的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布置作业]习题3,4,6,8 [主板书设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 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Mg+O22Cu+O2
2MgO Al+3O22CuO Fe+2O2
=2Al2O3 Fe3O4
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金属的活动性: Mg>Al>Fe,Cu>Au 2、金属与酸的反应
Mg+2HCl==MgCl2+H2↑ Zn+2HCl==ZnCl+H2↑ Fe+2HCl==FeCl2+H2↑ Mg+H2SO4==MgSO4+H2↑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金属的活动性: Mg>Zn>Fe>Cu 置换反应:A+BC→AC+B 3、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金属+金属化合物→新金属化合物+新金属 2Al+3CuSO4=Al(SO4)3+3Cu
Cu+2AgNO3=Cu(NO3)2+2Ag金属的活动性:Al>Cu>Ag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8
课后反思: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目标
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铁)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了解防止金属生锈的简单方法,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具体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使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从常见铁矿石中提炼铁的原理。
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和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难点:冶炼铁的原理和含杂质等不纯量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如何使学生解决生活中金属锈蚀的问题。 实验准备
教师:(内容为常见矿石的图片、我国钢铁冶炼厂的简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模拟演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例题讲解等);镊子;酒精灯;火柴等。
生锈的铁锁、因锈蚀穿孔的铜壶、长期未用的菜刀、几段生锈的铁丝、不能用的水龙头等。 学生:课外收集的我国钢铁厂情况简介材料;重晶石等矿石样品。 在一周前做好的铁钉锈蚀条件探究的对比实验。 教学方法
收集资料,指导阅读,讨论交流,拓展探究,实验展示,自主评价。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铁的冶炼 实验导入 以实验回顾金属活动性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点评 9
分析“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以及钠、镁等金属为什么在自然界中不能以单质形式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各种矿物之中的原因。 交流展示 学生出示课外收集到的矿石样品(重晶石、赤铁矿石等),朗读有关矿石的产地、产量、钢铁厂的名称等背景资料,课件展示人类最早使用的铁矿石──陨铁等其他矿石样品。 指导阅读 实物参观,资源共享。 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阅读课本,解读插图,讨论炼铁时铁矿石选取的方案,使学生弄清楚为什么问题。 选取这种矿石的原因。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关系。 讨论分析 高炉炼铁过程中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模拟实验。讨论:①实验前先通入一氧化碳的原因;②尾气处理办法;③分析工业炼铁的原理;④分析原料产物是否为纯净物;⑤得出哪些结论等。 例题自学 指导学生阅读审题,尽量抓住有效信息,小组讨论读题后的感想,尽量将多的读少,抽出有用的、具体的条件。 例题剖析 例题的断句、数据的含义,已知和未知量的关系;计算的过程分解;各步骤之间的关系;不纯物质如何转化为纯物质等。 自主评价 及时评价,激励信心。 学生小组之间、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谈谈收获和看法,教师总评。 升华训练 在小结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训练,加强对不纯物转化为纯净物有关的计算的应用。 第二课时 金属资源的保护 导入课题 出示铁锁、铜壶、菜刀、铁丝、水龙头,分析还能否使用。 学生展示 学生展示,利于培养动手、由各小组的同学将一周前做的铁钉生锈的对比实验用品展示给大家看,交流动口、交流合作能力。 说明操作方法、现象、结论和解释等。 讨论交流 畅所欲言所观察的现象、分析得到的结论以及对发生的现象的解释。相互评价各小组的实验效果、结论和解释是否合理。 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增强信心,认识自我。 推选一组进行自主评价,从不同侧面谈谈本次探究实验的成败,推广到工业、农业和各种生产生活中如何防止铁生锈。尝试介绍几种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教师引导 回顾开头,衔接紧凑。 分析铁锁、菜刀、铁丝、水龙头锈蚀的原因,讨论防止它们生锈的方法,推
10
实物导入,容易接受。 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领悟开窍。 指导方法,合作学习。 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广到学生身边的金属用品如文具盒、自行车、铁桶等经久耐用的技巧。 (1)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坐标分析图;(2)金属回收公司情况介绍;(3)废旧电池的污染;(4)保护金属资源的方法。 与生活息息相关,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通过课件,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获取信息。 讨论交流 使学生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结合身边的事例,分析讨论如何保护金属资源,如回收废金属,用各种方法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防腐蚀,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的代用品等。并通过课件补充一些保护金属资源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小结评价 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课外探究 参考以下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查询有关资料,完成一篇化学小论文或一份化学小报(题目要有个性)。 (1)金属的应用与保护; (2)你身边的金属制品; (3)铜壶为什么也生锈? (4)废旧干电池还有可利用的价值吗? (5)其他。
课后反思: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11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想像能力。 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 学生齐答:想!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现象 结论 食盐 糖 点评 硫酸铜晶体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学生回答: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且硫酸铜晶达能力。 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结论是: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教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的? 学生甲:我们这组还发现有少量固体物质仍存在液体中。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 12
教师: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得出溶液等概念。 溶解? 学生乙:可加水。 学生丙:还可加热。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 学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 学生2:每一种液体都一样。 学生3:它们都是混合物。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什么是溶液呢?(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 设疑: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来? 学生1:均一、稳定。 联系实际: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学生2: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学生3: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 学生4: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教师设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 学生1:这很简单:用水和洗衣粉洗。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下面让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二): 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溶剂 水 水 汽油 汽油 结论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溶质 碘 高锰酸钾 碘 高锰酸钾 现象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比较明显地得出结论。 语言的准确表达离不开实验的仔细观察,要充分肯定学学生1:现象:碘不溶于水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于汽油中,高锰酸钾生的准确表达。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13
不能溶于汽油中 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学生2: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 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 药品: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水 乙醇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甲:我们小组的实验: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 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 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分层; 结论是: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 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学生乙: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小结: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学生观察仔细,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中的实例相结合并能准确回答。 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设疑: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现在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四): 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两支、胶头滴管 试管内加入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 此实验引导学生将理论用于生活实际中,并比较溶解与乳化是不同的。 14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洗涤剂 试管是否干净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1:我们所做的实验现象是:将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它们均匀了,静置后它们又分层,把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但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 教师介绍:这就是乳化现象。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个现象? 学生2:我看到妈妈在洗碗时,出现过这样的现象。 ?? 小结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然后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回答。 (教师点评) 巩固练习 同学们回家后,将自己家中现有的物品制成溶液,并写成小论文形式,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教科书P33习题。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将知识进行归纳,并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15
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创设实验情景,激学生: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发学生的兴趣。 了。 学生: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 学生: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 教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设计实验方案。 点评 实验目的和实验用品对学生设计方案有提示作用。 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学生自主参与,培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 通过比较,意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16
(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水 氯化钠溶液 硝酸铵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测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 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 教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学生: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 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表格见上) 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学生: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时放出热量。 活动与探究(二):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对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进行探究。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讨论与交流:交流各组的设想。 学生:在玻璃杯底部用石蜡粘上小木块,就可用来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学生:在小木块上洒一些水,再放上一个玻璃杯,即可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学生:将用过的小玻璃瓶用合适的橡皮塞密封,在橡皮塞上安上一支用完的透明圆珠笔芯,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 教师:同学们的设想是否正确,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请同学们课外继续去探讨。我们看哪些组的同
17
拉近化学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完成得出色,完成得好的组将有一份纪念品。 反思与评价:比较活动与探究(一)中的实验方案与活动与探究(二)中的实验设想,说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学生:(一)中用到了温度计,适合于测量任一物质溶解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 学生: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做实验,只有温度有很大的变化,才有明确的实验现象。 ?? 旨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师:你们是最棒的!只要我们善于比较、善于分析,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就诞生在你们中间。 恰当的表扬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教师:刚才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呢?力。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1页内容。 师生共同分析:溶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可投影下列图片(也可动画展示)。 扩散──吸热 水合──放热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反思与小结: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课外拓展:实验验证活动与探究(二)中你所设计的方案的可行性,填写下列表格。 实验目的 实验用品 实验原理 利用图片(或动画)变微观为宏观,帮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课后反思: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18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观区分“溶”与“不NaCl。 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点评 19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话锋一转,激发探究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很好过渡。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 增补结论,领悟涵义 室温,5 g NaCl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NaCl 室温,10 g NaCl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 ↓+5 mL水 室温,10 g NaCl在25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5 g KNO3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KNO3 室温,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 ↓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
20
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 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 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②硫酸铜溶解于水 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0 g、1.5 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编号 1 2 3 溶液颜色 清水量 溶液质量 硫酸铜的质量 师生一起归纳小结: 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的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②但对于像实验1中形成的无色溶液来说,显然就不能用颜色来判断溶液的浓与稀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种溶液的组成呢? 教师:其实,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师生共同归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P42,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纳,课堂气氛融洽。 学生:(一下子就找到,并大声念出来)(教师跟着板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同学们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尝试练习,并很快顺利完成。 教师:同学们完成得非常不错。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如这个例题,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体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最佳。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贴近生活,现了化学学量分数是多少? 科的实用性。 学生:(有不少学生在一分钟之内就完成了) 教师:(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 g+100 g=500 g 溶质的质量分数= 灵活处理教材“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26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葡萄糖注射液 规格:250 mL 内含:12.5克葡萄糖 5% 医疗用葡萄糖注射液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好,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同学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像力真是超出了我的想像,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闭上眼睛,开始思考、回忆) 师生共同叙述:进行本课小节。 教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了哪些溶液,请你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课后反思:
课题3 溶液的浓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①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②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实验准备
27
实验用品: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投影显示)市售过氧乙酸\\[C2H4O3\\],其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下: 名称 质量分数 过氧乙酸 40% 水 55% 双氧水 5% 此信息表明的含义有哪些? 学生: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表示每10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溶液含4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55份质量的水和5份质量的双氧水。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不错!同学们,我们家住农村,你们在家有没有看到过父母在种地时选种的过程啊? 学生:(不少同学)见过。 教师: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过程吗? 学生:好像是先要配什么药水,然后把种子放到药水中,就把好种子选出来了。 教师: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配的是什么药水啊? 学生:不知道! 教师:其实,他们配的药水只不过是盐水,但却规定了一定的溶质质量分数,通常是16%的。那么你想不想在配药水时帮帮父母呢? 学生:当然想了! 教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在此之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把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归纳一下。 学生:(看书,并通过讨论,进行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 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28
选种子的药水原来是盐水!学生顿悟。紧接着教师再抛出一个新问题,将学生引入到下一个环节。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复习旧知拓展视野。 点评 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自学能力。 教师:下面我们开始用第一种方案配制该选种液:请你用水和食盐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师生一起:计算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和食盐各多少克?(学生思考、计算;师生交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教师:(板书) 解:已知溶液的质量是5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6% , 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 g×16%=8 g 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 g-8 g=42 g 答: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42克,食盐8克。 教师:我们已经共同完成了配制的第一步:计算。下面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用天平称取食盐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学生尝不纸上谈兵,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试操作,教师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以上操作) 培养。 教师:好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实验小组已经完成了溶液的配制,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最后一步操作:装瓶,贴签。注意:你认为 在标签上要注明什么? 教师指导细腻、得法。 学生:应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进行操作) 教师:好!第一种方法用食盐和水来配制溶液同学们完成得相当出色。但有时候,我们用到的药品不是纯净的溶质,而可能是某溶质质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引导思维。 量分数的浓溶液,那在配制时又该怎么操作呢? 学生:往浓溶液里加水啊! 教师:不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20%的食盐水如何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其步骤与第一种方法差不多,仍然是: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学生:先计算:要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和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各多少克? 教师:请你继续谈谈你的具体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合作探究。 讲练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学生:因为是加水稀释,所以整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我们不妨设所需20%的食盐水的质量为x,那么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就为20%x,而100克16%的食盐水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100 g×16%=16 g。 教师:接下来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试着做一做。(投影显示解题格式与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重点研习“计算”这个步骤,而略讲“称量”“配制”“装瓶、贴教师: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计算出的20%溶液是溶液签”几步。重难点突破措施得力。 29
的质量,可是液体的量在生活中更多的是用体积表示,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用密度公式换算一下就行了。 教师:一般情况下,16%的盐水的密度大约为1.03 g/L。 学生:(进行计算) 教师:我们的计算结果是:需要水的质量为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为 mL。完成以上计算后,接下来应该怎样操作呢? 学生: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倒入一只干净的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的体积,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后装瓶,再贴上标签。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教师:同学们的计算和实验操作都做得很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获得了哪些新知识和技能,请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学生:(学生分组交流看法和观点,达成共识) 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课堂总结形式新颖。
课后反思: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②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
③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重点和难点
指示剂、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准备
30
环节一:慧眼识酸
教师: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的稀盐酸和NaCl溶液,请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后给它们贴上标签,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探究活动1)①滴加石蕊溶液;②将紫甘蓝剪成细丝浸泡;③放入洁净小铁钉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我们按“安全、科学、简便、明显”的原则,来评价同学们的方案。 方案①最优,方案③次之,方案②第三。 学生:(对教师提问)能否用酚酞溶液来区别?
教师:(将矛盾交给其他同学)哪些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学生:不能!酚酞溶液遇酸和中性的NaCl溶液都不变色。
教师:我今天还准备了其他一些新鲜蔬菜、鲜花等含指示剂的材料,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各种实验,进一步探究“认识酸的方法”。
学生:(探究活动2:设计近二十种实验,并在教材表中补充表格内容填写实验报告)
花的种类 玫瑰 万寿菊 大红花 花汁在酒精中的颜色 粉红色 黄色 粉红色 花汁在稀盐酸中的颜色 粉红色 黄色 橙色 花汁在稀硫酸中的颜色 粉红色 黄色 橙色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力都很强,如果我们要检验某种物质是否是酸,手头又没有石蕊溶液的情况下,就可以用上述方法。
教师:结合探究活动1和探究活动2的体会,思考稀盐酸中的什么成分使石蕊溶液变红? 学生:石蕊溶液本身含有水,因此不是水的作用;NaCl溶液中有Cl-,而NaCl溶液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那么也不是Cl-的作用;应该是酸中的H+使石蕊溶液变红。
教师:(教师从知识的角度及时提升方法)同学们分析正确,而且我们做出这些结论时用到的就是推理方法。请同学们再用我们已经探索出来的方法去认识我们所知道的其他酸是否也具有这些性质。
学生:(学生探究活动3)用稀醋酸、稀硝酸做正面证明;用Na2SO4溶液等非酸溶液做反面证明。
36
点评:教师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三个活动层次逐渐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兴奋状态,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环节二:猜它是谁
教师:(设置游戏场景,有四个金属王国的“潜水运动员”要比赛潜水时间)学生分别装稀盐酸、稀硫酸设置“游泳池”。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情、声音等表现比赛的过程,同组学生在纸上写出“运动员姓名”(金属名称)和潜水时的变化(化学方程式)。
学生:(此时游戏化)各组学生用桌上的药品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后讨论结论,并商量“表演方法”。
各组学生的表演形式不一样。现举一组学生表演例子:
运动员 铜 铁 锌 镁 肢体语言 摇晃、抖腿 耸肩、腿颤 浑身乱晃 双手紧掐颈部 表情 冷笑 皱眉、抽冷气 呲牙咧嘴 翻白眼 变化 无气体产生 Fe+H2SO4=FeSO4+H2↑ Zn+H2SO4=ZnSO4+H2↑ Mg+H2SO4=MgSO4+H2↑ 名次 1 2 3 4 排名次的理由是:镁反应最快,在酸中呆的时间最短,名次最后;铜不反应,应得冠军。 教师:请同学们总结酸的化学性质,还要小结原因。
学生:(用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快速描述出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性质,后分析原因)原因:酸只能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是酸中的H+与活泼金属发生了反应,放出氢气,另一种生成物的阳离子是相应的金属离子,阴离子是酸的阴离子。
教师:通过学习酸的这一条性质,能不能将它提升成为我们的技能?
学生:(讨论,形成多种答案,一组学生代表发言)不可将醋放在锅中长时间烹调,不可用铝制品调拌要放醋的凉菜。
点评:在这一板块中,教师用游戏的方式巧妙梳理了旧知,对金属拟人化的处理并及时联系生活,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层面促进知识向运用层面转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充分,思维深刻,学习成为一种才艺的展示和心理愉悦的享受。
环节三:除锈专家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除铁锈的方法,用到过哪些除锈的方法? 学生:小瓦片磨铁锅;砂纸打磨生锈的部位等。
37
教师:这都是物理方法除锈。在化工生产中人们用什么化学原理除锈?(教师演示实验,用稀盐酸的量掌握合适,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
教师:我还要请同学们帮助我分析其中的原理。(教师强调用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来说明) 学生:(一组学生展示自己小结的表格内容)
文字表达式 三氧化二铁(铁锈的主要成分)+盐酸氯化铁+水 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FeCl3+3H2O 学生:(另一组学生发言)老师在做实验的同时我们也做了几个实验,把锈铁钉放在NaCl溶液、Na2SO4溶液、水中不反应,这些实验也反证化学方法除锈只能用酸,而且是酸中的H+在起作用。
学生:(第三组学生发言)我家附近有一家车辆翻新厂。师傅说有些金属仪器抛光前、电焊前都要用酸除锈。我认为金属氧化物都能和酸反应。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做一次实验。
学生:(学生分组实验,由于没能掌握好酸的用量,出现了多种实验现象。开始时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当铁锈消失以后,铁钉表面会冒出气泡,溶液颜色变淡,最后由黄色变成浅绿色。学生之间发言出现多种内容,一种与老师实验现象相同,另一种是如实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强调应当实事求是地汇报实验现象,即使实验失败,也可以从失败的实验中得到教训) 学生:(学生通过争论一致赞同第二种意见) 教师:原因是什么?
学生:取用的稀盐酸或稀硫酸的量不同造成实验现象不一样。我们认为:当酸不足或适量时,铁锈与酸反应;当酸过量时,与铁锈反应剩余的酸就会继续与铁反应。
教师:同学们从自己实验、观察、汇报及大家的讨论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1:酸也能和铁发生反应,所以清除铁锈时不能把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 学生2:反应产物氯化铁与氯化亚铁颜色不同。
学生3: 做实验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实事求是地描述所发生的现象。
教师:为了进一步证明酸是“除锈专家”,请你们利用桌上的仪器和药品,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38
学生:(学生自主实验中出现了多种实验方案,其中一些组的学生展示了造“铜锈”和除“铜锈”的实验)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将粗铜丝的一端缠绕在试管夹上,把另一端在酒精灯上灼烧,形成约3 cm长的黑色氧化铜薄层,趁热插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里,20 s后取出:黑色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漂亮的淡蓝色,反应原理:CuO+H2SO4=CuSO4+H2O。
点评:教师做完一个“较理想”的演示实验后,在小结基础知识后,让学生自己来重复刚才的实验,但未给学生点明“酸的用量”的要求,这样就挑起学生的一个新的“思维矛盾”。在这个矛盾中学生通过争论、再探究等主动活动,理解了新知识,明确了实验一定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的价值观。最后又拓展学生思维,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了酸是“除锈专家”的内涵。
环节四:盘点收获
教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明确了哪些道理? 学生:知识类:酸的三条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是由它的H+体现出来的。 ①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②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 ③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方法类:类比迁移方法──盐酸、硫酸使石蕊溶液变红,则硝酸、醋酸、苹果汁、桔子汁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酸能除铁锈,也能除掉铜表面的氧化铜等。
归纳推理方法──已知:2HCl+CaCO3=CaCl2+H2O+CO2↑、 2HCl+Na2CO3=2NaCl+H2O+CO2↑则可归纳推理出:含有CO3的化合物能与酸反应生成H2O、CO2与另一种化合物。
实验对比鉴定方法──应用酸的化学性质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等。
道理类:在学习中只有科学的态度,才能保证形成科学的方法,有了科学的方法才能使我们的大脑真正聪明起来。
2-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①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了解其用途。
②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归纳碱相似化学性质及其原因。 重点和难点
39
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难点: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
药品:NaOH固体、20%NaOH溶液、CaO固体、澄清的石灰水、盐酸、硫酸、蒸馏水、乙醇、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洗净的鸡爪、去壳的熟鸡蛋。
器材:导线、灯泡、烧杯、试管、软塑料瓶、表面皿、滴管、点滴板。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引入新课 演示: 学生疑问: 1.实验(如图)观察甲、乙中发生的现象。 1.熟鸡蛋为什么会掉下去呢? 通过神奇的化学实验把学生轻松地引入化学课堂。 学生活动 多么奇妙的化学世界! 点评 2.“牛奶”能喝2.清水变“牛奶”:吹入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问题:大家想一想,这些神奇的现象存在的反应原吗?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理是什么? 1.NaOH是白色固体。 2.表面吸水、溶解。 3.试管外壁发热。 我从书本上找到了答案: 1.潮解。 2.密封。 3.能。 1.哇!真厉害! 看看书本上怎么说?? 2.使用它应小心,注意安全。 设计的问题紧紧围绕实验,简明扼要,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思维的兴趣,巧妙点拨,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安全教育。 实验引导NaOH的性质及用途 取固体NaOH观察,放入表面皿上,在试管中溶解固体NaOH并感知其温度变化。 问题:1.NaOH固体表面溶解的原因。 2.怎样保存NaOH固体? 3.它能做干燥剂吗? 演示实验10-8:观察用20%NaOH溶液浸泡过的鸡爪。 问题:1.鸡爪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使用NaOH时应注意什么? 3.NaOH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40
正在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 图文07-10
新教材需要全才的教师03-12
两位数码管显示03-04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07-08
物流建筑防火设计的若干问题03-19
生物化学练习题及答案(全部)705-30
第九届体育科技节秩序册确定稿 - 图文07-06
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05-21
酒店员工个人年终工作总结通用04-0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下册
- 人教
- 教案
- 年级
- 化学
- 图文
-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
- 托福词汇备考策略
- 课内作业设计
- 2018年中国电力生产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目录
- 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用于合并
- 中级会计实务章节练习_第5章+长期股权投资
- 通榆县第四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数学
- 学年论文
- 一次函数第六课时- 一次函数的应用2
- 毕业论文-gai
- 201709考试批次《市场营销学》(结课作业)
- 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
- 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
- 教育论文
- 数学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 公司之间股权转让范本
- 第1章1.1.3知能优化训练
- 大学化学基础实验复习题
- 建设风电场50MW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州中撰咨询
- 企业分立转移土地使用权涉税政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