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困境与出路

更新时间:2024-03-30 12: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戏剧创作的困境与出路

良振 成志

一, 戏剧创作的困境

在从事文艺创作的队伍中,从事戏剧创作的剧作者历来是重要的一支。无论就全国和各省市来看,文化部门及各剧团都设有专门的创作机构和专业的戏剧编剧,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半专业和业余的戏剧创作人员。他们都是有一定创作能力,对戏剧艺术有着深厚感情而且事业心较强的人。近年来,这些剧作者们纷纷写出自己的优秀之作,丰富了演出,获得了各种奖励,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为繁荣戏剧艺术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成绩应该是肯定的。

但是,目前这支队伍走进了举步维艰前所未有的困境。编剧们每每相聚,谈起当前的戏剧现状,总是因自己无所作为而又无法有所作为而感叹。若从实际情况来看,倒并非大家懒惰无能,相反,这些年各自都在积极投身改革,刻意思索人生,努力写出一批具有一定深度和新意的作品。无奈的是,写出的很多作品往往得不到扶植,得不到排演,得不到发表。剧本成了滞销产品,成了废旧物资,几乎生下来就被打入冷宫,束诸高阁。在一片戏剧危机声中,剧作危机就显得格外深重。因为剧团好歹还在演戏,而剧本创作几乎到了途穷路末的境地。于是有人投笔从商,游人改行写小说,搞影视,有人左顾右盼,茫茫然不知所从。即使还有痴心未泯埋头写剧本的,也大都不抱什么成功的希望,无非为了获得一点对事业心的慰藉罢了。戏剧创作队伍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不仅在于人员的减少,更主要的还在于创作热情的减退乃至消失。你能责怪剧团不演你的新作吗?一部新创作的剧本没有足够的投资,不经过经年累月的排练、修改和加工,要向吸引观众,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恐怕也是空想。于是,正在挣扎求生

1

的剧团决策者们,除了接受指令性的任务之外,宁愿上演那些驾轻就熟的,有把握获得一定票房收入的旧剧目,也不愿花本钱、费力气、耗时间、冒风险去搞什么新创作。你也不能责怪刊物不登你的剧本。因为戏剧刊物本身就少而又少,就拿云南来说,原先昆明市还有个《春城戏剧》,被精简以后,全省的戏剧作者都眼巴巴望着《云南戏剧》,现在连这个全省唯一的戏剧刊物也停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复刊,再好的剧本也是爱莫能助了。

一个严峻的命题摆在我们面前:随着剧团体制改革的深化,既不能独立为剧团创造经济收入,也难以单独将其劳动产品实现社会价值的编剧们何去何从?即使国家统统养起来,你也总不能看着自己年复一年的劳作变成一堆废纸吧。

社会需要戏剧,戏剧需要演出,演出需要剧本,剧本需要创作,于是编剧们便有了用武之地。这是戏剧创作来意生存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而由于戏剧艺术在当今多元的社会文化生活竞争中失去优势,跌到了“失宠的”地位,于是剧作者的生态环境也随之失去了平衡。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句一向位居作者们听得心热手痒的话,似已很少被人们提起。资本资本一剧之本则成了时下戏剧挣扎求存的一句潜台词。因而,从剧团的发展来看,也并非不需要剧本,只是要的是能够产生轰动效应,一连上几百几十场,场场爆满的剧本。不能说这是无理的要求。试问,千辛万苦将一部新作搬上舞台,结果每人愿意看,或很少人看,那又何必劳民伤财呢?问题是什么样的剧本才能产生较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怎样才能创作出既能深刻揭示生活和历史,又能激起广大观众浓厚的审美情趣的剧本来?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然,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需要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美共同来完成。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只靠剧作者单枪匹马孤军奋战,或一厢情愿头脑发热是不可能的。剧本一旦投入排演,就意味着各个部门必须有统一的认识、协同的措施,形成一个有共同艺

2

术追求的创作集体,方能真正在舞台上展示出剧本内容和风格,使之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但从根本上说,振兴戏剧的根本仍在剧本。 有了好的剧本,才能创作出好的剧目。所以,近年来,从国家到各省市,甚至各地区,都采取了诸如招标、规划、研讨以及确定重点作者,提供观摩学习机会等一系列措施,调动了剧作者的积极性。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不过,作为文化部门的决策者们,如何判断一部作品的价值并决定是否投入人力物力促其上演,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所以,文化领导部门在改革各种体制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创作体制,才能把队伍抓起来,将创作促上去。

新时期的戏剧事业,即使从云南省和昆明市来看,也可谓成绩辉煌,效果显著。各地区的调演频频举行,两年一次的全省新剧目展演,让各个剧团忙得团团转,至于参加全国性调演及进京演出的剧目,更是不惜工本,全力以赴,精心打造。于是捧回一个个奖状,从上到下给与表彰鼓励,这景象的确是相当繁荣的。

然而,这种繁荣的背后,是否还有另一种令人担心的现象呢?比如往往有一批进过京、获过奖,在各次调演中受到颇高评价的优秀剧目,一旦回到了日常的演出舞台上,却受到了似不应有的冷落。你费钱费力辛辛苦苦拍出来的戏,观众并不买票,演不了几唱就匆匆拆台,从此库存起来。一些剧团领导妹妹提起那些对只无用的布景服装,也不无一张苦涩的面孔。人们戏言这类剧目为“调演剧”,“上头发了奖,下头不买帐”“报纸吹得当当响,观众底下不拍掌”。

吊唁,长期以来一直是作为文化领导部门繁荣舞台艺术,促进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吊唁,不但有领导有计划地组织了一大批剧目的创作,培养了作家,扶植了作品,更使得一批优秀人才和优秀作品脱颖而出。通过吊唁,将一个时期以来各地区上演的好剧

3

二, 调演的作用和最终目的

目调集一起,汇总上演,进行检阅、交流、评比,总结经验,研讨问题,明确方向,从而进一步提高剧目质量,推动舞台艺术的繁荣发展,扩大戏剧文化的社会影响,增强戏剧工作者的社会知名度,等等。毫无疑问,调演取得的成就及其积极意义丝毫也不应低估,更不容抹煞。但不可否认,一些艺术表演团体正是由于长期不休忙于应付各种调演,而使自身的艺术创作越来越脱离其服务对象,从而也就出现了“上头发了奖,下头不买帐”的尴尬局面。

应当肯定,历次调演确曾推出了一大批“领导肯定、专家好评、群众欢迎”的好剧目。但是为了应付调演而创作之使我们眼睛只顾朝上的风气正日益加深着戏剧艺术自身的危机。不止什么时候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一能否参加调研和参加哪一级调演来评价一个表演团体或一部作品的成就大小和水平高低。一朝选上调演,就意味着出省进京,获得政治上和其他方面的种种优惠。于是我们也就很花了一些工夫去专心探究上面的要求,针对某种“口径”“规格”“项目”去组织剧目的生产。姑无论那些突击加工,急就成章的产品是否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能否深刻和真实地反映历史和生活,是否具有艺术魅力,但这种以调演为最终目的的做法,却使得我们很少花费应有的精力去严肃认真、满腔热情地去探究一下我们的服务对象,即广大观众对戏剧艺术的多种多样、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也很少考虑根据他们的需求去组织剧目生产。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我们心爱的艺术与我们的服务对象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以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越来越多的观众。有人说,如果把观众比作上帝(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现在这个上帝实在惩罚我们了。他们对剧场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使得艺术家们苦心孤诣的努力化为无可奈何的自嘲与感叹。

随着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深化,戏剧艺术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商品流通领域,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把戏剧创作的着眼点真正移到最广大的服务对象身上,戏剧将会由此失去市场而陷入更为严重的困境。摆在剧作者和舞台艺术工作者面前的一

4

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接近、了解、熟悉自己的观众,把握她们的心态和渴求,肩负历史重任,心贴时代脉搏,用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对艺术的追求,创作出真正能打动观众心灵,激励人们奋发前进,满足人们情趣的好剧本。当然,在目前戏剧极不景气的现状下,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因此,各级文化领导部门在组织调演的时候,应首先考虑那些群众欢迎,在演出实践中得到广泛好评,自然也同时得到专家肯定的好剧目,使戏剧创作以“三贴近”的精神,沿着“二为”“双百”的方向繁荣发展,这才是调演的最终目的。

三, 从生活中提炼戏剧艺术

“作品要上去,作家要下去”,这是每个文艺部门领导都爱说的一句话。平心而论,作家,尤其是剧作家,对于深入生活是有很高的积极性的。很多剧作家几乎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对其历史掌故、地理风光、民情风俗、社会生活等,都了如指掌,谈起来如数家珍。但若从剧作成就来反观人们深入生活的收获,却又往往未必尽如人意。由此可见,从剧作家的实际体验和生活积累升华到戏剧艺术,这之间似乎还拉着很长的距离。我们我们寻常为之困扰的是:下去的次数不少,写出的作品不多;深入的时间颇长,作品的水平不高。我们下去了,作品却出不来,即使勉强写出来,作品的水平却上不去,似乎生活与创作二者之间并不一定成正比。

一位剧作家曾经写下这样一段笔记:“写作是一次再拿性的怀孕和生育。我一直在茫茫的生活中痛苦挣扎,想寻找一条新的、美丽的的生命,希望从这纷纷绕绕、千丝万缕的生活中,找到我的构思,我的人物、故事、冲突和主题。可我常常像一个六神无主的孤魂,在一片荒山野地里奔来跑去,到处搜寻那含金矿石,不断地捡起扔掉,再捡再扔以致我真不知该要什么石头才能炼得出金子。我已经装满了一袋又一袋,成众的背负压得人气喘难熬,但可悲的事,我千辛万苦捡回

5

来的矿石却却连一行金子也没有炼出来,炼过的石头依然是石头。”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毫无疑问的。没有生活写不出作品,如同没有矿石炼不出金子。但是有了生活并不等于就能写出好作品,如同挖到矿石并不一定就能炼出金子。提倡作家深入生活无疑十分必要,但作家如何把握生活,并从生活中提炼出精美的戏剧艺术,这恐怕是尤为重要的。

当前,改革的大潮冲击着社会的一切,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这是一股不可逆转的巨大力量,它将使整个国家向新的高度跨越。但是,就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现实来看,却有是难以用单一的线条和色彩加以描绘的极为复杂的、多元的集合体。旧观念、旧意识和新观念、新意识之间有时处于混沌胶着状态。美与丑、善与恶,甚至连聪明与愚蠢这样一些本来一目了然的概念,如今也有了多重的含义。如果剧作家对生活仅仅只有肤浅的、表象的、甚至片面的观察和理解,当他把这变动众的社会生活当作自己的描写对象时,它可能会感到难把握而陷入困境。即使创作历史或其他题材的戏剧作品,“当代意识”和“时代精神”仍然是体现创作意图及是否赢得观众的重要因素。因此,如果剧作家把握不住时代脉搏的跳动,也很难写出优秀的戏剧作品。

从戏剧创作的角度来看,生活并不能直接通向艺术。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作家藉以表达人生理想、美学理念的依据。一个作家如果对自己将要创作的作品,没有任何想法和构思,仅仅凭着下去走一趟,深入深入生活,就能写出成功的作品,这恐怕是难以想象的。只有当作家带着对历史、社会、人生、现实与未来的思考深入到生活当中去,在生活中去寻找、强化、升华他日夜萦绕于心的艺术追求,使其不断得到丰富、完美,更生动、更典型。只有这个时候,生活才能给我们以厚赐。作为编剧,他总是以特殊的视角去挖掘出生活当中的戏剧因素,并通过他独特的手段和技巧提炼出戏剧艺术来。因此,仅仅只强调深入生活,而不解决提炼生活的方法和技巧,不强调剧作者必须认证进行独特的、艰苦的甚至痛苦的思索和创造,作品依然是

6

上不去的。只有当生活与剧作家的思想意蕴产生了融合、共颤,在剧作家的想象中形成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完全属于剧作家自己也讲术语观众的崭新的世界,一个戏剧艺术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容了生活,也包容了剧作家的生命、心血、激情、梦幻,一切欢乐与痛苦??只有在这个时候,作品才真正地上去了。

深入生活是重要的,但它并不是提高创作水平的唯一方法。读书、思考、研究、交流,提高作家的文化艺术素养,开阔作家的艺术眼界,丰富作家的多方面的知识和艺术表现手法,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进行综合开发,综合建设,才能全面提高剧作家的素质,使剧作家们在变革时代的大潮中占得更高,走得更前,更能艺术地把握生活,边线生活,用自己强烈搏动的心灵去振颤千百万观众的心。

四, 题材并不决定一切

不管我们怎样否定题材决定论,几十年来,在我们的戏剧创作体制中,题材总还事或多或少其着决定性的作用。有关部门无论组织创作,举办调演,评选剧目,题材是否重大,仍然是具有决定向份量的砝码。

不能否定题材对于作家的创作及其作品的意义。通常情况下,一个作家总是要选区他了解最多、触动最深、感受最强烈的题材进行创作,藉以表达他的社会理想和美学追求。施耐庵写梁山好汉起义,曹血芹写十二金钗命运,蒲松龄写狐仙鬼魅隐事等等。他们不但精巧绝妙地价娱乐各自熟悉的题材,而且这些不同的题材有很自然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和不同的人格、文风,发挥了各自不同的艺术技巧。

但多年来,我们习惯于从政治上的需要,提倡、组织,要求作者选择某一种能配合党强社会运动的题材进行创作,而有形无形地限制或贬低其他题材的意义。于是,数十年来,各个时期变有一大批题材类似,手法相近,主旨相同的作品就随着各项政治运动的兴起应运而

7

生,也随着各项政治运动的过去而消失。当然,这当中也并非一律平庸苍白,有些作品确乎有声有色轰动一时,促进了社会的变化,推动了历史的演进,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才萎谢了的。但在“写中心、唱中心、演中心”这样为配合某一政治运动而创作的口号下,是很难出现真正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的。而且,文艺的真正繁荣,说到底还事需要一番百花争艳的景象。如果创作上没有题材的广泛性与多样性,也就不可能有作家、艺术家充分发挥其不同的思想认识、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的纵横天地,也就无从形成戏剧舞台上的百花齐放、争奇斗妍的繁荣景象。

一般来说,重大题材更有利于揭示历史社会生活的深刻意义。但题材重大与否同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常常不一定成正比。无数古典大师的传世名作,就其题材而论,往往并不怎么重大,然而却有着巨大的艺术震撼力。这是因为他们善于从平凡的生活题材里挖掘出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真谛。我国古典戏剧也很少涉及重大题材,及时写到重大历史事件,也多选择其中不甚重要的某个具体故事。他们似乎把重大的历史事件留给史官们去评说和研究。比如楚汉之正在垓下的一次大战役,到了戏曲就只剩下霸王别姬。近代抗日战争无疑算得上极为重大的社会题材了,但那一时期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也并非都是直接描写抗日的。巴金在沦陷的上海和敌机轰炸的广州完成了激流三部曲,郭沫若写了一批历史剧,看上去也似乎也没提抗日的事,可是这些作品都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抗日军民。

前人的轨迹对于当今的戏剧如何反映改革这一重大题材,也许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剧作家应该投身于当前的社会大变革,戏剧也应该反映变革时代的社会生活。直接描写改革生活的优秀剧作,固然能够积极推动改革运动。然而,如果社会改革大潮真正冲击了剧作家的思想感情,呢他写的及时并非改革题材,作品也必然会带有改革时代的激情,为改革的人们所接受并产生共鸣。这恐怕比之于力不从心地驾驭一个改革题材的剧本会有更好的效益。而且,也只有丰富多

8

彩的文艺题材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才可能供给改革时代的人民大众一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从而积极地推动社会的改革。

因该进一步解放剧作家的思想,开阔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广泛多样的题材领域中自由选择,展现才华,写出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甚至是不同思想见解的剧作,使戏剧艺术真正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五, 在创新中寻求出路

戏剧的危机除了电视的冲击和种种客观因素之外,更主要是来自戏剧的自身,来自戏剧艺术于时代审美心理的隔离,这大概是越来越为人们所公认的。于是,为了缩短这个距离,探索热与创新热编在戏剧创作终久热不衰。引进外国流派,渗入哲理思辩,融汇歌舞手法,采用电影的时空交错、切换闪回;改造旧程式,创造新程式;传统向现代靠拢,现代向传统借鉴;洋戏中演,中戏洋演;或写实、或写意、或荒诞、或象征,甚至提出搞一个“伟大的造剧运动”,对古老的戏剧进行一番全面革新。这种努力无疑是必要的,而且的确收到了不薄的实效。一台一台引起社会反响、博的大中欢迎的好戏呈现在新时期以艺术舞台就是明证。

任何一种文艺,当旧的内容、旧的形式、旧的格调喝酒的韵律在不能满足社会人群的思想要求和审美情趣,失去固有的美学魅力的时候,它便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危机。所以,历史上,文学艺术总是不断地陷入困境走向危机,然后通过探索、革新、变法而走向新岸。这是一条无尽的长河,也是文艺亘古不息的运动和向前演进的法则。没有为即便没有创新,文艺包括戏剧也就僵化停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因此,戏剧危机并不是今天才突然冒出来的不祥怪物,戏剧的探索和创新亦非我辈独有的时髦。我们戏剧界的先师先贤们大抵都曾像我们今天一样,大喊过声声口号,倡导过种种主义,标榜过无数新奇,也

9

经历过无尽的烦恼和纷争,裁判爬过一座又一座峰峦,将中华民族的戏剧艺术传统延衍到今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危机也并不可怕。

然而,多年来的探索热和创新热尽管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绩,但文艺领域普遍存在的“低效应流行症”依旧像妖雾一样笼罩着戏剧艺术。当改革大潮席卷大地,中国社会发生空前而深刻的巨变,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观念已经更新,全社会的认识水平、价值观念、审美要求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这时候,我们的戏剧创作是否跟上了这个巨变时代的步伐,或者超越其前呢?这倒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严格说来,目前的探索和创新还更多地偏重于形式而忽略了内容。我们更多地是靠改变形式结构,翻新唱腔程式,运用一些特殊技巧和招式去实现我们的创新,这实际上只能算作是一种表层的创新。真正的创新应该首先从内容上加以突破。正如美国作家辛格说的:“作家始终应该是探索生活而不仅仅是风格。你如果完全依赖风格本身,你决不会创作出任何有价值的作品来。”创新是作家对生活对历史对世界的新认识、新发现和新开掘,使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达到的新高度,内容和形式永远是不可分割的,而内容始终应该走在形式的前面,这样才能产生完美的统一。

我们云南的文艺家得天独厚拥有了一片丰富多彩、神奇美丽的边疆多民族的生活天地。但是如何敏锐而深刻地认识和剖析这个多民自的社会历史和现状,真正做到艺术地把握祝词中的生活底蕴,运用独到的艺术形式展示出时代的风采,历史的内涵,塑造出具有艺术震撼力的典型形象,这方面,我们还缺乏足够的胆识和功力。戏剧创作如何走出困境,摆脱危机,我们面前仍有着一条相当艰巨而漫长的道路。但从当强的文艺形势,尤其是党和各级领导对文艺的重视与支持来看,这条道路的前景仍然是光明灿烂而又令人鼓舞的。

总的来说,在目前戏剧创作受到社会的和自身的多种因素冲击和制约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寻找他的出路:

一,建立并完善戏剧创作体制是摆脱困境的重要前提。调动剧作

10

家的创作积极性,对作品进行正确评估,并按文化市场的规律祖师优秀作品尽快走上舞台。

二,戏剧调演十足金戏剧方荣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最终的目的。必须把着眼点面向观众,对那些观众喜爱,久演不衰的剧目,在调演中应予优先考虑并在调演后加以推广。

三,剧作家深入生活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从生活中躯体联系剧艺术,创造出一个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崭新的戏剧艺术世界,这个世界属于作家也属于观众。

四,题材并不是决定作品优劣的唯一条件。剧作家应该选择自己了解最多,干住最深的题材进行创作,从而体现自己独特的社会理想与美学追求,使其作品更具感召力。

五,创新首先取决于剧作家对生活、对历史、对世界的认识与开掘,其次才是风格与样式。必须站在人类发展的新高度观察理解社会,才能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1998年9月16日

收入《戏剧文学新思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1

家的创作积极性,对作品进行正确评估,并按文化市场的规律祖师优秀作品尽快走上舞台。

二,戏剧调演十足金戏剧方荣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最终的目的。必须把着眼点面向观众,对那些观众喜爱,久演不衰的剧目,在调演中应予优先考虑并在调演后加以推广。

三,剧作家深入生活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从生活中躯体联系剧艺术,创造出一个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崭新的戏剧艺术世界,这个世界属于作家也属于观众。

四,题材并不是决定作品优劣的唯一条件。剧作家应该选择自己了解最多,干住最深的题材进行创作,从而体现自己独特的社会理想与美学追求,使其作品更具感召力。

五,创新首先取决于剧作家对生活、对历史、对世界的认识与开掘,其次才是风格与样式。必须站在人类发展的新高度观察理解社会,才能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1998年9月16日

收入《戏剧文学新思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ze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