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4-03-27 08: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口算和估算(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的口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采用多种方法较熟练地进行口算,培养类推的能力。
3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能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进一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如何使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单元主题图,情景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到市体育馆观看篮球比赛,瞧,这就是市体育馆。(展示单元主题图,不出现对话框) 教师:你想知道些什么?
教师:这些问题我们请图中的小朋友来帮助我们好吗? 根据学生的提问点击小朋友依次出现对话框。 教师: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从学生提的问题中抽出:“A区有多少个座位?”这个问题进行解决。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教师:要求体育馆A区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算式呢?(列出算式)教师引
导学生思考: 怎么口算48×10?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算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我是这样想的,10个十是100,48个十就是480。 ②40×10+8×10。 ③48×5+48×5。 ④48×2×5。 ⑤10×6×8。
⑥48×9+48×1。
⑦48扩大10倍,就是480。
教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能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算法,你能把自己口算48×10的算法说给同桌听吗?(同桌两人互相说算法)
教师:用你喜欢的算法来计算第2页的算一算,把结果写在书上。(集体订正)请同学们观察这4道题(包括48×10),通过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如果两位数与其他整十数相乘,又该怎么算呢? 2教学例2
(出示例2的情景图)请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教师:你能解决吗?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说法: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你知道这些面粉的共重多少吗?(出现另一 个对话框)你会列式计算吗?试一试。
教师:这道题你准备怎么做?把你的算法先讲给同桌听一听。 谁愿意把你的算法讲给大家听一听。
教师:同学们想得好,计算得也很正确,有的同学把两位数乘整十数变成 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口算;也有的同学采用把两位数先乘一位数,再把积扩大10倍的方法。大家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教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第3页的算一算中的3道题(集体订正)。 三、巩固学习
(1)学生互相出题算一算。
(2)看卡片算积,一个小朋友拿卡片,另一个小朋友说积。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交流。 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3页例2。 【教学过程】
(出示例2的情景图)
教师:一共有多少袋面粉?你们是怎么数的? 教师:如果要算出这30袋面粉共总多少千克,我们还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行? 教师:现在可以求出这些面粉共重多少了吗?怎样列算式? 教师:这道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计算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小伙伴商量商量吧!
学生间相互讨论,教师也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
教师:你们的方法都不错!用到了我们前面例1学习的知识,让两位数与10相乘,直接扩大10倍。还想用你们的好方法计算其他的计算题吗?
教师出示练习题:
21×20= 45×30= 50×32=
学生做题时,教师察看作业情况。 教师:你们又是怎么算这些题的呢? 教学反思:
口算和估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经历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学习过程,会正确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
2体会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价值,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多种方法来估算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多种方法来估算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以下题目:78×20 30×56 20×40 90×81 43×50 70×40 50×60 90×50 教师:你能将这些算式分一分吗?你准备怎样分?
教师:同意他的标准吗?请大家按照这个标准把这些算式分一分。 学生将算式分类后汇报,教师板书: 第1类第2类
78×20 20×40 30×56 70×40 90×81 50×60 43×50 90×50 教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第1类算式。完成后选一道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学生口算后交流(略)
教师:(指着第2类算式)这种两个因数都是整十数的算式我们叫它整 十数乘整十数。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探讨这种乘法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新知
1探索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师:你准备怎样口算20×40?先自己想想,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
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教师:还有别的算法吗?
教师:这种方法好。那为什么要在8的后面添两个0呢? 教师:说得真好。同学们的这些算法都很好。大家运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剩下的3道题。
学生独立完成剩下的题目。
2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出示例4的商品图)说说你从图上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说出自己获取的信息。
教师:体育老师准备为学校买11个皮球,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帮老师 估算一下大约要准备多少钱。先自己想想,并小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小组的伙伴。小组交流后组织汇报。
教师:如果学校再买19副乒乓球拍大约要多少元? 三、巩固深化
教师:今天你满意自己的表现吗?互相说说自己都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咱们带着今天的收获进入数学王国。
1猜一猜下面算式的积的末尾有几个0,并说说理由 27×3070×4086×3050×8093×2060×50 2看卡片口算
首先教师出示卡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估算,然后同桌利用卡片互相练习。 3估算52×19,先独立思考然后互相交流
教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利用旧知识来解决了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并且能用多种方法来估算生活中的乘法问题。其实在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大家多想想,就会越来越聪明。
教学反思:
笔 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
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
算式卡片,3种颜色的灯,例1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提示课题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25×53 9×10 13×16 30×20 10×40 47×15 29×31 57×4
教师:你会算这些题吗?你们以举手的方式来示意老师。老师手中有3盏灯,我们把全班都会做的题用绿灯表示,一部分同学会做的题用黄灯表示,都不会做的题用红灯表示。第一题,会做的同学请举手??(老师根据情况贴灯)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解决黄灯题和红灯题。(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例1卷笔刀图)教师: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卷笔刀吗?我们先一起来猜一猜。(请每一个同学都猜测,并说说是怎样猜测的。)
(2)学生进行猜测,说说想的方法。
(3)教师:怎样才能证明你猜测的答案是正确的或者比较接近答案呢?(要计算出12×14=?)
(4)教师:怎么算呢?我们没有现成的办法,你能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12×14吗?
三、探索尝试,寻找方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去解决“12×14=?”。
2小组交流整理
小组交流自己计算的结果和方法,并整理。 3以小组为单位,全班汇报,汇总解答策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大致有以下一些方法。 ①12+12+…+12=168(14个12相加) ②14+14+…+14=168(12个14相加) ③12×2×7④14×3×4⑤14×2×6 ⑥12×10+12×4⑦12×20-12×6 ⑧14×10+14×2⑨20×14-8×14⑩列竖式计算
4方法归纳,发现最佳方法
教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14×12这道题。 教师:在计算像“12×14”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你认为哪一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比较广?为什么?(在前面知识的铺垫下,应该是用竖式的比较多)
5研究竖式计算
(1)教师:我们就一起来研究14×12这个乘法的竖式。你能做吗?(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2)理解竖式中第1步的算理。
教师用空白卡片将14中的“1”遮住,像这样12×4的题大家会算吗?试一试。学生得出48。
教师:这里的48表示的是什么?(4盒卷笔刀的个数) (3)理解竖式中第2步的算理。 教师:算出单独的4盒后又该算什么?(整十盒的)教师将“4”用写有“0”的卡片遮住,下一步怎样算?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用10去乘12,得120,表示10盒有120个卷笔刀。 ②用1乘12得12,2对着4写,1写在4的前面。
??
教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呢?用乘数十位上的“1”去乘12得12,这个“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呢?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因为用1乘12,1表示的是1个十,得到12个十,所以“2”写在十位上。 ②竖式第2步求的是10盒卷笔刀的个数,所以“2”写在十位上。 ??
(4)理解竖式中第3步的算理。
教师:大家的理解都是正确的,这个竖式算完了吗? 学生独立完成第3步。教师巡视。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说一说12×14用竖式计算的全过程,一会儿再说给全班同学听听。请几个学生说。
(5)教师:那我们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简要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四、巩固练习,推广应用
完成第8页试一试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五、交流收获,小结回顾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5~16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景中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和从有趣的数的排列中发现数的变化规律
的过程。
2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分析,发现一些给定事例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培养
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思考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
团队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用课件出示十字路口红绿灯的情景,画面只出现一个红灯亮时,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发光的灯的颜色?教师按红、黄、绿;红、黄、绿;红、黄、绿??逐一展示,直到绝大部分学生能猜中。
教师:你是怎么猜中的? 教师: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按一定的顺序依次发光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隐含着一定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现规律”。(板书课题)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第15页例1的情景图
用画外音介绍汽车行驶情况。最后出现示意图: 教师:从刚才的情景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教师:这些信息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教师:同桌合作,把刚才大家说的信息填入表格中。(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表头,让学生明确所填内容。)
每时行驶(km)60
行驶时间(时)12612?? 行驶路段(km)60〖6〗??
学生填好后,选择一组同学到视频展示台前汇报。
教师:请大家采用自己喜欢的观察方式,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6人一组合作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每个小组要有专门的记录人员,每人都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各小组推荐1名同学汇报交流。)
教师:刚才大家观察了表格中已有的数据,从这些数据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各合作小组继续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教师:刚才大家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发现了表格中隐含的规律,请你用这种方法找一找下列算式的规律。(第16页课堂活动第1题)
(1)8×20=160(2)3×12=36 8×10= 80 6×12=72 8×5=40 9×12=108
教师:要想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必须学会观察和比较,善于归纳总结,我们继续挑战自己吧!
教师:小白兔在数学王国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数塔。(教师把例2的4排数
制成课件,一排数一排数依次出现)你能帮助小白兔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吗?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你能试着把第5排数写出来吗?第6排、第7排呢?写完后小组内交换检查是否符合前面的规律。
教师:按这样的规律,你还能继续写下去吗?
教师:刚才大家从已知的数推出了未知的数,可见发现并遵循规律可以给解决问题带来极大的方便。你能从下列算式中发现什么规律?可以怎样又对又快地算出结果?(第16页课堂活动第2题)
7+10+13+7+10+13+7+10+13+7+10+7+10+13= 三、应用规律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也是有规律的。想一想,你能举出哪些例子?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刚才大家发现了生活中的一些规律,老师这里有一群数学娃娃(课件出示1~50的数),你能选出几个数来摆出一条规律吗?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再汇报。 教师:今天,数学博士从数学王国中赶来,他从数学宝库中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题目,你们想不想和小博士比一比?请看题。课件依次出现第17页练习三的第1题,第2题,第3题。学生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四、小结升华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数学知识里隐藏着许多的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可以给解决问题带来方便。刚才大家发现的这个数列(例2)的规律,早在几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就发现了,称作“杨辉三角”。大家可登录中国数学网了解“杨辉三角”的有关内容。中国古代数学家在数学的许多领域中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中国了不起!希望大家从小努力,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对于这个有趣的数塔,中间的数还可以怎样创设规律?大家下去继续探讨好吗?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一)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课件出示运动会入场式的画面,同时播运动员进行曲。 教师:某地区的校际运动会开幕了,大家想去看看吗?
教师:首先我们来到团体操比赛现场。(课件出示例1的画面) 二、教学例1
1呈现信息。(课件出示例1的相关信息,不出现问题但把“训练”改为“比赛”)
教师:谁来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①有22所学校参赛。②一所学校站了4列,每列18人。③每所学校参赛人数差不多。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一所学校有多少人?②22所学校大约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解决第1个问题。 (2)分组讨论第2个问题。
①讨论解题的方法。②讨论估算的方法。③全班交流。 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估算的常用方法是将参与计算的数估计成与其接近的整十、整百数来计算。
3分组活动:第21页上面的课堂活动。
关键是要让学生先讨论出方法,交流,然后再动手操作。 三、教学例2
教师:运动会的组委会给运动员们送来了矿泉水。(课件出示:手推车推出25箱)
教师: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吗?如果要知道一共有多少瓶,首先得明确什么?(每箱多少瓶)(课件出示:“3箱矿泉水共有36瓶”)
教师:现在可以求出结果了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试算,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反馈练习
第21页下面的课堂活动。
学生先独立解决,然后交流评价、订正。 五、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2~23页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探索综合运用乘、加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2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从问题入手、分析解决问题和通过移动变换解决问
题的策略。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在春游中会遇到许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春游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例3 1呈现信息
(出示例3画面)
教师:从上面的录像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录像中的信息有:
①每辆车可坐45个同学。 ②已经开走了7辆车。 ③又坐满了5辆车。 ④还有32人没上车。
2解决问题
(1)教师:你准备怎样计算参加春游的人数?参加春游的人可以看成由哪几部分组成?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①车上的同学和没上车的同学。 ②已经走了的同学和没走的同学。
③已经走了的同学、坐在车上正准备走的同学和还没有上车的同学。 (2)根据上面的交流,学生独立列式算出总人数。
(3)展示各种算法,并请学生结合算式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相同算法的同学互相补充,其余同学认真倾听。你认为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已经开走的和已经坐好没有开走的车都是准载45人,可以合在一起看,一共坐了12辆车,算出车上的人,再加上没上车的,算出总人数。
三、课堂活动(第23页) 1学生看题、思考。 2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3独立提问,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师:请大家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2~36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物或平面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大小树叶各一张,钉子板,橡皮筋,照片一张,两段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创新 教师出示春游时和学生一起照的放大的照片。
教师:同学们,这是前几天我们班春游时老师和你们一起照的照片,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猜一猜老师会把它怎样?
教师:如果给这张照片加上框,需要多少木条?这求的是什么?(周长) 如果我要想给相框配上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这又是求的什么呢?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师:等我们今天学习了面积的知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二、理解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面积 教师出示两条线段,让学生观察这两条线段有什么不一样,再出示大小两片树叶,让学生观察又有什么不同?
教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物体既有长短之分,又有大小之分。黑板、课桌、书本、树叶、文具盒等都可以叫做物体。教师出示文具盒,让学生观察:一眼看去,我们先看到的是什么?
教师:是的,许多物体都有它们的表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在教室里你可以看到哪些物体的面?
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数学书和课桌的表面,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大家的感觉都不错,课桌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课桌表面的面积比较大;数学书的表面比较小,我们就说数学书表面的面积比较小。
教师:看来物体的面是有大小的,有的物体面大,有的物体面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板书:面积)。比如数学书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表面的面积。让学生分小组相互说一说教室的地面、墙面,黑板面,桌面,文具盒面……的面积分别指的是什么?
2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教师:物体表面有大有小,那么这些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吗?电脑显示4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平面图形中谁最大?谁最小?
教师:对,我们可以直接地比较出三角形比圆大。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些平面图形,用颜色涂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师: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平面图形的什么呢? 教师: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让学生指出黑板上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意义
让学生把这两方面内容概括起来说说什么叫面积。
教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所以说: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
三、比较面积的大小
1引导学生用观察法、重叠法进行比较 教师:既然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怎样去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看一看,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比较大?
小组讨论:你是用哪些办法来比较这些面的大小的?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有的同学通过观察,看出黑板的面积与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差别很明显,说明黑板的面积比课桌面面积大;有的同学把文具盒面放在课桌面上重叠起来比较,发现文具盒面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2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各一张,面积大小相差无几,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
学生通过观察,是不容易看出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的,可能有的学生会想到用重叠法进行比较,这时可让学生拿出桌上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动手操作用重叠法试一试看能否比出谁大谁小?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用重叠法也不能比出谁大谁小?怎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出示例2的教室内两面墙上贴瓷砖的图。
教师:你能比较出这两面墙贴瓷砖部分的大小吗? 教师:现在你有办法比较出你桌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面积大吗?(小组讨论,抽学生汇报)
教师:对,我们可以把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分成一些相等的格子,再数一数格子的个数就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还是小。让学生先动手操作比较桌上两片树叶的大小,再抽学生汇报比较方法。
总结:要比较两个平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可以借助相等的格子数量的多少来进行比较。
3“统一标准”的重要性
出示例3(没有分成方格的)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让学生先猜一猜,图A与图B哪个面积大?
显示图A有6个方格,图B有24个方格,让学生比较,哪个图形面积大? 总结:从这次比较可以看出,如果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比较,格子的大小一定要相同才能比
较出结果。 四、课堂活动
(1)在钉子板上围出你喜欢的图形,并数出你围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格? (2)在格子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9个方格的有趣图形(面积相等,图形的形状一样的)。
五、反思小结 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cm2,dm2,m2。
2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的面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灵活选用不同的面积单位去测量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
边长是1cm,1dm,1m的正方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动物王国里小白兔和小熊正在吵个不停,原来它们在争论谁的家大)课件动态显示:小白兔家的地面铺了24块砖,而小熊家的地面铺了36块砖(两
种砖的大小不一样,小白兔家的砖要大一些,小熊家的砖要小一些),到底谁的家大一些呢?小白兔和小熊想请你们来当“小裁判”。
学生可能回答:
教师:现在有3种不同的意见,到底哪一个“裁判”说得对呢?虽然小熊家的地面铺的砖的块数多,但它家的砖比小白兔家的砖要小一些,所以我们并不能以砖的块数的多少来比较谁的家大,那怎么办呢?
教师:说得好!要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就必须要有统一的度量面积的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单位。(板书:认识面积单位)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1 cm2
看:演示由4条1 cm的线段围成的一个正方形,即1 cm2,使学生初步认识1 cm与1 cm2的区别。
量:让学生从学具盒中找出最小的一个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教师: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学生看一看,摸一摸1 cm2的正方形,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 cm2有多大? 找: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 cm2。(大拇指的指甲盖、写字本上的田字格)
摆:教师指出,量较小的面积常用cm2作单位,让同桌合作用6个1 cm2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估一估文具盒的上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cm2?同桌合作用1 cm2的正方形量一量。
引:如果我们用1 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的面积(不用操作完)。请学生谈感受。
2认识1 dm2
学生动手操作用1 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不用操作完),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感受到:cm2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量起来不方便,如果换一个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就好了。
教师:有没有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教师:确实有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你们先猜一猜是什么? 教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教师:说得太好了,这位同学在学习新知识时能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真会学习,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确实是平方分米。
找: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1 dm2的正方形,想一想,为什么选个正方形?抽学生汇报,边长是1 dm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 dm2。
比:用手比划一下,1 dm2大约有多大?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 dm2? 摆:同桌合作用1 d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1 dm2? 引:如果让你用1 dm2的正方形去测量教室地面,你认为怎样? 3认识1 m2
请学生观察并讨论,让学生感受到dm2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量教室的地面不方便,要用再大一点的面积单位量就好了。
学生可能会想到m或m2。 教师:为什么是平方米?
教师:大家学得真好,又认识了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1平方米,那么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看:出示边长是1 m的正方形,学生量后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 m2究竟有多大?
比:你能比出1 m2有多大吗?想一想身边什么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 m2? 做:4人一组用手围1 m2。
估:估计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三、课堂活动
1议一议:1cm2和1cm有什么不同? 2第37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动手操作。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说说你在今天的数学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五、巩固练习。
第38页,练习六第1~4题。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0~41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七第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培养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 2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3在解决与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1cm2的正方形卡片若干张,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什么叫面积?
说一说下面图形的面积是多少。(1小格是1cm2) 出示下面图形:
教师:你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学生可能无法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一猜,并把猜的结果记录在图的旁边。
教师:同学们用估计的办法测得了这个图形的面积,但不精确,如果要准确知道它的面积可以怎么办?
学生如果不能回答,教师可以引导: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测量、计算,那长方形的面积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用1 cm2的正方形摆长方形,至少要多少个?(2个) 学生取几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边摆边思考:用了几个正方形?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cm2?
教师:用5个、10个、18个小正方形分别摆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摆?请根据你的操作填写下表。
学生逐一填表后展示汇报。
姓名正方形个数(个) 面积(cm2)长(cm)宽(cm)
提问: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教师:也就是说长方形的面积与它们的长和宽都有关系,对吗?
2用覆盖的办法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出示下面的几个长方形: 学生分组用1cm2的正方形去覆盖上面3个图形,并填下表: 图形长(cm) 宽(cm)面积(cm2) ABC
教师:从刚才的探索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通过交流,尽量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
教师:根据上表看一看,算一算,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是这样的吗?再算一算学习例1时拼的长方形,看是否都具有这一关系?
教师:请你们大胆猜一猜,可以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验证发现
(1)数一数,算一算,填一填。
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cm,
长方形面积是()每格1cm2 ,面积是() 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cm 长方形面积是() (2)算一算。 三、巩固应用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让学生完成练习七第2题。
3实践活动:测量并计算面积物体名称课桌面数学书面文具盒面黑板面长宽面积
四、反思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2页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能借助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归纳类比能力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通过课件创设情景:小明的家,显示家里的电视机。小明的妈妈说:“小明,这
张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把它用来遮电视机。”小明说:“电视机的荧光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
教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
(1)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是多少? (2)方巾的面积是多少? 二、自主探索,感悟方法
教师:你能根据上节课学习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这两个问题 吗?
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
教师引导:想一想,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联系? 三、归纳概括,得出公式
教师:根据刚才的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四、巩固运用
(1) 完成第43页课堂活动第2题。
(2) 完成第43~44页练习七第1,3,4题。
(3) 让有能力的同学做第44页的思考题。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5页例4及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区别周长和面积,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能估测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要知道一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你可以怎么办? 学生可能回答: 教师:说得好,我们既可以计算,又可以估测。这些办法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估测 出示长方形: 教师:如果问题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估测)学生独立解决后,再交流自己是怎样估测的。
2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教师:如果要求这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先应怎么办?
学生独立测量教科书第45页例4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
学生交流测量情况和计算结果,教师提问:你是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
学生讨论: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者的意义、计量单位及计算方法上去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并交流、填表。
板书:
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意义计算公式 周长面积
三、巩固应用
(1)在钉子板上围成课堂活动第1题的图形,再想一想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分别相等吗?
(2)完成练习八第1,2,3题。 (3)实践活动。
①先估计教室面积,再测量出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周长和面积。 ②估计操场的面积。 四、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周长和面积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反思:
简单的换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8~49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面积单位及其算法的回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2在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了解单位换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米尺、小黑板一块。 学具:尺子(直尺、米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激活原有知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2激发兴趣 计算数学书、小黑板、教室地面的面积用哪些面积单位合适?这些面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提示课题:简单的换算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方格图: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说说你的方法。 (2)学生汇报: ①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正方形的面积:一个方格是1cm2,这里有100个方格,所以是100cm2。
②用尺子量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0cm,运用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cm2。
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还可用1dm表示,运用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dm2。
(3)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有同学说是100cm2,有同学说是1dm2 ,到底谁对谁错呢?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说法都正确。因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既可以用10cm来表示,也可以用1dm表示,所以它的面积既可以说成是100cm2,也可以说成是1dm2。
(4)由此可见,1dm2与100cm2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小结:1dm2与100cm2之间的关系是1dm2=100cm2,因为他们算的是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而正方形的边长1dm和10cm是相等的,所以1dm2和100cm2是相等的。
(板书:1dm2=100cm2) 2教学例2
(1)师生共同总结学法:①回忆在同一个图形里有不同的单位计算面积的过程。②将计算结果进行比较。③找出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运用以上学习方法,小组探究学习m2与dm2之间的换算关系。
(3)检查探究学习情况。(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板书:1m2=100dm2)完成第49页的“试一试”。
3教学例3
(1)你能独立求出这扇窗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合多少平方分米”是什么意思?
(2)“合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把求出的多少平方厘米换成用dm2作单位。 (3)学生独立完成后,师生评析。
三、及时巩固,加深理解 完成课堂活动第1,2题。 四、小结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52~53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服务生活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例2的图片纸、剪刀。 学具:例2的图画纸一张、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刚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谁能说说这两种图形的面积分别应该怎么计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上述知识。 二、教学例1
1呈现信息。课件出示例1的情景图,并出示相应的信息。 2找出问题。
教师:从这道例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请找出此题的问题是求什么。 3讨论解法。 (1)学生分组讨论:
①理解油菜籽的产量主要与什么相关。(地的面积) ②土地是什么形状?(长方形)
③长方形地的面积怎么计算?(长×宽) (2)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学生独立解决此问题。
三、教学例2
1呈现信息。课件出示主题图及相关的信息。
2观察分析。该草地的组成情况是怎样的?有哪些形状?
3出示问题。两个问题同时出现,请学生分别指出草地和小路分别是哪部分。
4讨论解决。
(1)草坪的面积怎么算?
①左、右分开算,再相加。②左、右合起来组成一个大长方形,再计算。当学生说出第2种方法时,请他到展台上来动手操作,演示如何组合(用剪刀剪开再组合),全班同学也模仿操作,体会组合的过程。
操作完后要标注各边的长度,再独立计算。
(2)小路的面积怎么算?辅满小路要多少块砖?
①找出刚才剪下的“小路”,说说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生独立完成。
③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活动(第53页) 要求:
1分小组合作完成。 2讨论出活动的步骤。 3分组活动。
4全班交流方法与结果,互相评价。 五、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实践活动:考察素质教育基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61~6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两位数乘法等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
数学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1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你们能运用这些知识 解决问题吗?
教师:今天我们将到课外去学习,让你们运用数学知识到实践活动基 地去解决问题。
教师:(介绍实践活动基地的情况)有种植区、养殖区、气象观测区… …
2任务分配
教师与学生一起确定各组在活动基地中重点解决的问题和各自要做的准备工作。
二、活动过程
1解决果园中的数学问题 (1)解决玉米地的数学问题。
教师:这块玉米地是什么形状?(长方形)现在要算一算这块地有多少 株玉米?你有哪些解决办法?
学生合作估测面积,估算玉米地有多少株玉米。
教师:想一想,解决刚才这些问题,你们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2)解决桃园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你能发现桃园中的数学问题吗? 教师: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教师:这两个问题我们能解决,看一看,每棵树大约能收34千克桃, 桃子现在每千克能卖2元。 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想一想,刚才解决这些问题,又用到哪些数学知识? 2解决气象观测区里的数学问题
(1)学生分组,课外到气象观测区观测一周里气温、湿度、风向情况,并做好记录。
(2)交流。
3解决养殖园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你知道养殖园有多少只兔子吗?有哪些办法解决? 学生动手数,计算。
讨论:(1)你知道兔子有哪些生活习性?
(2)你知道兔子一身有哪些经济价值?(该问题重点引导学生从兔子的毛、皮、肉
、粪便的有效利用等方面去发现兔子的经济价值)。 三、总结反思
教师: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谈感想、收获,并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口算和估算(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63~64页的教学内容,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探索并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类比的方法去探索、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的春季运动会刚刚落下帷幕,你们看,小动物也来凑热闹了,开起了它们的运动会。
(出示第63页动物运动会的主题图)
教师:动物运动会上都有哪些比赛项目呢?
教师;从你的仔细观察中,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很明显啊,135个比40个多。 教师:那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能用算式表示吗?
(板书算式)
教师:这个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板书算式)
教师: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不过要解决同学们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就要用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二、迁移类比,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引导观察
教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让我们的校园更绿更美,各个学校都在开展植树活动。(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2:我还知道了这是600株树苗。有可能每捆100株,6捆就是600株。 学生3:图中还告诉我们,这600株树苗要平均分给2所学校,问每所学校分得多少株?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 (板书算式)
2自主探索,交流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算法。
教师:这个除法算式与过去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能通过独立思考找到计算的方法和答案吗? 教师:那试试吧。 (2)汇报交流。
教师:不错啊,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再做。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答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教师:做除法想乘法,很好的主意。 教师:哦,你能举一反三,真棒!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3归纳小结,得出方法 教师:通过对这道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算式的解答,你们得出了什么方法没有?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和已有的经验,发现了平分6捆树苗和平分6株树苗的方法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只是把“株”这个单位换成了“捆”。计算的时候,不管是做除法想乘法,还是根据6÷2=3推出600÷2=300,都能得到正确答案。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对口令游戏 (1)师生对口令。
800÷4400÷2900÷3600÷2500÷5
(2)同桌两人相互出题对口令。
2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让学生独立口算,然后订正答案。再引导学生对上、下两道共4组题进行比较,发现规律。
3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火车车厢上的题目,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集体订正,不仅可以让学生顺着开火车,还可以倒着开。
四、反思总结
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告诉小伙伴什么吗? 教学反思:
口算和估算(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64页例2。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口算
600÷3800÷4840÷2 500÷5360÷3240÷2
学生算后,让学生说800÷2和840÷2的口算思路。 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面积=();长=();宽=()。 二、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有关面积的问题,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2:告诉我们要爱护草坪。
学生3:两个小朋友测出它的宽是6米,要求长是多少米?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列式呢?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真聪明,那么长是多少米呢?我们要计算才知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120÷6与刚才的口算比较,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对,这就比我们学习的知识回顾题中的口算题稍困难一点,那我们能不能借用它们的算法来学习例2呢?下面请大家分成4人小组,进行学习,把自己的想法先在组内进行交流。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如果学生未能发现学生3说的这种方法,教师要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学会用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教学反思:
口算和估算(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65页例3,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现实情景进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及方法。
2在经历估算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理解估算的现实意义,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体会估算的现实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对科技活动感兴趣吗? 教师:神舟五号让中国人实现了飞天梦,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骄人成绩博得了满堂彩。大家想到科技馆去了解一下有关科技方面的知识吗? 1引导观察
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这所学校的同学们也和我们一样对科技知识感兴趣呢。你们看,他们正排队进入科技馆准备参观。认真观察,看看画面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什么信息?
教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3:分3批的话,平均每批进去多少人呢?
2组织讨论
教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谁知道?
教师:从实际情况来看,每批进入参观的人数必须完全一样吗? 教师:那么你们认为怎样分配才能使每批进去的人数较为合理呢? 教师:怎样计算? 3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时候只需要一个大致的结 果就行了,不用非常准确地算出结果,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到估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板书课题)
二、运用转化,探究方法 1引导分析 教师:根据图意,谁能来猜一猜平均每批进去参观的人数大约是多少呢?并说明你猜测的理由。
教师:那你是怎样判断的呢?
教师:有根据,思路清晰,我想你的推断肯定也启发了其他同学。还有大胆猜测的同学吗?
教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吗? 学生2:因为574小于600,600÷3=200,所以推断出每批进去的人数不会超过200 人。
教师:你已经在对答案进行估计了,而且说得非常有道理,真是聪明的孩子。 2探究方法 教师:574÷3大约是多少?应该怎样估算呢?能不能从刚才两个同学的发言中得到一些启示?请同学们先在小组范围内讨论讨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教师:谁来说说你们讨论的情况? 教师:就574÷3这道题而言,能具体说说吗?
教师:真棒!从旧知识受到启发,解决了新问题,还有其他的估算方法吗? 3归纳方法,深化认识
教师:同学们真不错,想出了不同的估算方法。不管是574÷3≈200,还是574÷3≈190,能从中明白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吗?
教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三、尝试运用,促进内化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1)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除法估算? (2)各小组汇报自己讨论的结果,小组间还可以互评。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互相说一说怎样估算793÷4、539÷9。要求说出估算结果及估算方法。 3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不计算,对计算结果的范围进行大概估计,得出商的范围。 4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计算后集体订正,巩固估算方法。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问吗? 教学反思:
笔算(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70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会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确定第一位商的位置,掌握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和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全班看卡片口算
600÷3800÷2150÷3400÷8 320÷4360÷9420÷2420÷6
教师:谁来说说420÷2怎样算?420÷6怎样算?
2口算时同时请两名学生用竖式板演54÷3,54÷6计算完成后,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的。
3猜测如果被除数的位数增加了,计算方法会变吗? 4引入
教师:通过下面的学习,让我们从中找到正确答案吧。 二、自主探索,学习例题 1出示例1的情景图
教师:请你观察这幅图,然后告诉大家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2)说明方块的排列规律,展示画的图。
3练习十四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得数。
(3)评讲:你是根据什么很快写出得数的?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通过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发现了规律,还运用了规律,同学们真棒!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事物,发现规律,做有心人。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0页,例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巩固所学的新知。
2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计算方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学具准备】 例1情景图。 【教学准备】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出示例1情景图。(暂不出示问题)
教师:请小朋友们看图,图上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教师:要想知道能买多少包,我们必须知道什么?
教师:要先算出每包饼干的价钱,再算200元可以买几包。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讨解决办法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主题图,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那么1包饼干多少钱?
教师:1包饼干8元,现在王阿姨有200元,那么可以买多少包呢?怎么解决?
教师:说得真好,那250元钱能买到多少包这种饼干? 教师:对,不同的方法我们都能解决这个问题。 三、尝试运用,促进内化
1学生独立完成第81页的课堂活动
只要学生能说出其安排的理由,教师要给予肯定。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3完成练习十五的第2题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
(2)学生提出问题。
(3)教师帮助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梳理,再让学生解决。 四、反思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1页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所提供的现实背景,能对现实问题进行探究,并解决问题。
2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同时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主题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学校把这样的12盒水彩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可分得水彩笔多少支?要想知道每班分多少支,我们必须知道什么?
教师:同学们真会思考,两种方法都可以。(板书)注意单位。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5~8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所有内容及相应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体验整理的优越性,感受和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体验、学习整理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主动回忆所学知识
教师: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个单元同学们 学习了哪些知识?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教师:(边归纳、边板书)本单元我们首先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其次是一起探索规律,最后还学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方法。
二、通过例1、例2,自主整理复习 1出示第85页整理第1题
教师: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00÷2=800÷4=
320÷8=490÷7=
先独立口算,写出结果,交流口算结果和口算方法。 2出示第85页整理第2题
(1)教师:首先确定下列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估算。 324÷6=594÷3= 408÷4=728÷8=
先独立估算,写出估算结果,再交流估算方法。
教师(归纳):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先是确定商是几位数,再把被除数看成一个有利于估算的数,再利用前面的口算方法,写出估算结果。
(2)教师:估算之后,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全班齐练,4人板演,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强调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
三、分析练习十六各题,明确练习目的
教师:现在我们看看练习十六内容的安排和目的。 引导学生逐题分析。
教师:根据刚才我们整理的内容,哪些题是在复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学生:第1,2,3,5,8,9,10题。
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是通过哪几题来练习的? 四、分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教师:好,下面我们首先就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练习。 练习形式可采取先独立完成,再交流结果,老师对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评。
(2)教师:练习十六中剩下的练习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进行。 五、小结反思 教师:今天的整理复习课,让同学们有了哪些收获?今后你知道自己怎样去整理所学的知识了吗?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吗?
教学反思:
第四的单元:统计
统计(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9~92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描述,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能从统计图表中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体验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4让学生受到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观看主题图(制成的动画)——环保站的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 ①环保站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监测空气质量。
②小丽爸爸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对话——昨天和今天的空气质量状况。 (2)教师:看到些什么?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1
(1)学生观察统计表。从表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习统计图。 ①教师:谁来说一说我们过去都学过了哪些统计图?(用作记号等方法来制作统计图等)
②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统计图
教师:这是条形统计图,谁来说一说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③小结:像这样用条形来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我们就叫它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从统计图中找一找天数最多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天数最少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
让学生明白:在条形统计图中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 (二)教学例2
(1)学生观察四(1)班男同学身高记录表。 教师:你从表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全班男生合在一起统计,人数太多,男同学身高的状态比较混乱,可以分段整理数据。
(2)学生完成统计表。
①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分别按身高段统计一个部分。 ②将5个组的数据汇总。
③要想得到全班的数据,该怎么办呢?(求出合计) (3)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4)回答第92页的两个问题。学生还可以根据统计图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练习完成第92页的课堂活动。 教学反思:
统计(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93~95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能将表格进行完善,并能完成复式统计表,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新闻:8人动画片:22人体育7人 电视剧: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一)尝试制表
1教师:要想制作成统计表,应该做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学生:要考虑表应画几列和几行。
根据“节目类别”和“喜欢的人数”应画两行;“节目类别”有5类,要画5列,加上“合计”要画6列。
2学生动手画一个2行6列的表。 3填写相关内容。 (1)写上统计表的名称。 (2)填写表中的内容和数据。 4检查统计是否准确。
可将各类别人数之和与合计数、合计数与调查总人数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1观察表,说说表中有哪些信息?
2教师:如果将两张表交给班主任老师,老师想知道某个体重范围内的男女生人数,就要看两张表,挺麻烦的。
能不能想办法将两张表合成一张统计表,让老师看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3学生自主讨论,完成复式统计表。
教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怎样改进统计表? (老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介绍表头:体重、人数、性别。
教师:你能将表格填好吗?(学生尝试完成)
反馈:展示学生做好的统计表。
教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课题:复式统计表)
教师: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与刚才的两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张统计表?为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完成第95页课堂活动。 教学反思:
小数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02~103页例1、例 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位、两位小数,并能正确读、写小数。
2能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价格等,并进行相互交流。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各类商品价格标签、超市购物清单、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小数
(1)教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去超市看看,购买一些自己喜欢的水果吧。
播放课件:几位同学去商场买水果的情景。
小明买了3.25 kg香蕉,小东买了2.7 kg李子,小红买了0.8 kg桃子。(营业员依次报质量,然后定格)
(2)教师:他们各买了些什么水果?各有多少千克呢?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明——香蕉:3.25 kg。 小东——李子:2.7 kg。 小红——桃子:0.8 kg。
(3)教师:谁能读出这些水果的质量?
指名学生读,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纠正。然后同桌互相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读,并在后面接着板书:三点二五千克、二点七千克、零点八千克。
二、认识两位小数
教师:小明他们买好水果,来到出口处付钱。
(播放课件:学生到出口处付钱的情景。最后定格为打印出的购物清单)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知道他们买水果各付出了多少钱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香蕉:19.50元李子:9.72元桃子:4.16元
教师:谁能读出买这些水果所付的钱?指名读、同桌互相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读,并板书:十九点五零元、九点七二元、四点一六元。
教师:谁能说说十九点五零元,是几元几角几分呢?在此基础上,让同桌互相说说其他的几个价钱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然后再指名说。
练习:出示教科书第103页上面的4笔单价,让学生分别说说各是几元几角几分。
36.50元0.85元8.05元9.25元 三、对比小结,初步理解小数 1对比
教师:请同学生们仔细观察,表示水果的质量与价钱的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再汇报。 2小结
教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像2.7,0.8,3.5,9.72,11.55……这样的数,都是小数。(板书:小数)中间的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板书)
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个数字的是一位小数;小数点后面有两个数字的是两位小数。
四、巩固运用 1第103页课堂活动第1题
同桌互相说说,并说出是几位小数。 2第103页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再全班交流。 3 交流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种商品标签和超市购物清单,先相互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根据学生回答,完成课题的板书) 教学反思:
小数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03~105页例3、例4、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事例,认识含有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并能正确说出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
2结合人民币和长度单位,能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100的分数。 3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小数数位顺序表,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100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米尺、卷尺、身高计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现在你有多高吗?下面我就先来测量一下每个同学的身高,请在本子上作记录。(用cm作单位)
(学生依次排队测量身高。)
教师:谁来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点名回答) 教师:你知道你的身高是多少米吗?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小数。(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 1出示米尺
教师:请仔细看看,谁知道1 m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 m=100 cm) 教师:把1 m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几分之几?也就是几厘米?(板书:1100 m,1 cm)
教师:1 cm是多少米呢?(是1100 m,也可以用小数来表示:0.01 m。)(板书:0.01 m)
教师:那你知道6 cm是多少米吗?8 cm,9 cm呢?
学生讨论后作答,教师引导。
教师:请同学们再想想35 cm是多少米呢?怎样用小数来表示? 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教师:27 cm是多少米?50 cm、82 cm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教师:×××同学的身高是135 cm,你知道是多少米吗? 学生分组讨论,集体汇报。
教师:×××同学说得真好!现在请大家也把自己的身高改为用米作单位的小数吧。
2学习例3
(1)1元=()角1元=()分 点名填空。
(2)想想:1角=()元为什么?5角=()元为什么?1分=()元为什么? (3)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引导,并让学生举出别的例子。 (4)3角4分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元呢?为什么? 3出示第104页例4图:量身高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然后再全班交流。 4讨论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与它们对应的小数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但会把厘米、角、分作单位的数分别改写成用米和元作单位的小数,
还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写。通过讨论还发现了分母是10、100的分数与小数位数的关系。
5学习小数数位顺序表
(1)出示一个整数,让学生说出各个数位,教师板书出来。 百位十位个位 35
(2)像这些数都是小数(指着黑板上的小数),它们与整数比,在数的中间多了一个小数点。
如:36.5中小数点把这个数分成了两部分,左边的部分叫整数部分,右边的部分叫小数部分。(教师边讲边板书)
整数部分的数位与整数的数位相同,以小数点为界,往左依次是个位、十位??小数部分的数位仍以小数点为界,往右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所以,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第二
位是百分位。
(3)你能说出下面的小数中,各个数字分别在什么数位上吗? 1.3510.278.60 三、巩固练习
1第105页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分组测量,并做好记录,然后全班交流。 2第105页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同桌互说
同桌互相说出几个小数,并说说各个数字分别在什么数位上。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大家讨论吗?
教学反思:
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09~112页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一位小数加减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挂图,小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新课标第一网 一、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 1情景引入
教师:小明的妈妈今天到菜市去买菜。买肉用去6元5角,买蔬菜用去3元4角。
(教师边讲述,边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3解决问题 (1)谁能列出算式?点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6元5角+3元4角=6元5角-3元4角=
(2)合作探索算法。 教师:这两个算式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分组讨论,然后再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与整数加减法一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后才能相加减。
4尝试练习
0.3+7.5= 9.7-5.4=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进位加和退位减 1情景引入
教师:学校举行运动会。跳远场上,几个运动员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比赛呢。(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
2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解决问题
(1)点名列出算式,教师板书:2.2-0.3= 2.2+0.9=
(2)你们会计算吗?请先自己算一算,然后再与同桌交流。学生先独立尝试探索算法,然后与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4讨论,明确算理
(1)这两道题与前面两题(例1)比较,有什么不同?
(2)十分位上不够减,怎么办?十分位上相加满10,怎么办? 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3)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后作答。
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也就是小数点要对齐;当十分位不够减时,要从个位退1,在十分位加10再减;当十分位相加满10 ,要向个位进1。
三、巩固练习
1第111~112页练习十九第1题和第2题 以上两题由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第111页课堂活动:做游戏
先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游戏,然后可以去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 四、课堂总结
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轴 对 称
对称现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15~117页。 【教学目标】
1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建立起“对称”的概念。
2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过程,在此过程中有积极的学习心态。 3感受生活中物体的对称美,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对称”
1.开门见山,指出学习课题:对称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知识——对称。 2.独立看书第115~116页
教师:请同学们看书115~116页,边看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看了,想了,想不想说说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发现或看书后的想法。
要求:组内每个人均要发言,老师可以通过看、听、问的方式了解组内说的情况。
4.全班交流
抽代表在全班交流,有不同的发现时,其他小组派代表补充,相同发现不重复发言。
要求:发言时要说明是组中集体的认识还是个别认识,如果有个别认识,应说明是谁认识到的。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调控,如果学生表达偏离建立对称概念的目标时,要适时适宜导回,并注意点到“对称”的本质,即对称事物(以及后面的轴对称图形)的共性:可以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完全一样。不要在“美”、“漂
亮”这些非本质属性上过多纠缠! 二、在生活中(室内、室外、校外)找对称现象,拓宽对称外延的认识
(1)教师:同学们通过看书、交流知道了许多物体是对称的。其实生活中远不止这些对称现象。想一想,你还发现过哪些物体是对称的?为什么说它是对称的?先独立想,再告诉同伴,好吗?
(2)抽代表全班交流,相互学习。
在解释为什么说它是对称时,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说出基本意思即可。 三、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对称”的认识 (1)书上第117页第2题“做墨渍图”。
(2)书上第117页第3题:“搭积木”,无积木者可用小棒、图片等代替。 要求:要边做边说,如:我搭了一口箱子,是对称的……
四、在辨析中深化对“对称”的认识
通过小黑板(或课件)出示许多图片(也可就用书上第119页练习二十第1题的素材),让学生辨析哪些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并简述原因。
五、通过生活中的反例进一步深化对“对称”的认识
教师:生活中有没有不对称的事物呢?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再相互说说,最后全班交流。教师要引导点穿:不对称的事物也有!但有些事物不对称的话就不美、不谐调、不方便。如:缺了一只眼、一只耳朵、一只手、一条腿的人或其他动物。
六、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对称)能闭上眼睛想一想对称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吗?(可以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完全一样)
指出:正因为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现象,我们这个世界才会这样美丽、漂亮,想知道关于对称的更多知识吗?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它。
教学反思:
实践活动:美化我们的小天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23~124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对称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测量、计算等知识的能力。
2.经历测量、计算、设计、选择方案、探讨交流等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渗透审美教育,环保教育。 【教学过程】
一、观察自己的教室(或参观其他教室) 1看教室
教师:同学们长时期在这个教室里学习,想仔细看看它吗?然后说说你看到的情况。
学生独立观察后向同伴说说,再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有以下发现: 2交流
教师:同学们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问题。你们觉得我们的教室怎么样? 教师:想不想美化我们的教室呢?(想) 教师:怎样美化我们的教室呢? 二、获取美化教室的相关信息 1看书
学生独立思考后,提醒学生可看书122~123页,从中获取相关信息。 2交流
教师:对呀,怎么办呢?大家想想办法吧!
教师:你的意思是说先分组,再每一组负责美化一处,对不对? 教师:大家认为呢? 三、分组设计美化方案 1确定美化的处所 以自愿组合为原则,个别学生由老师协调安排,然后协商定出每组负责美化的处所。
2探讨美化方案 以组为单位探讨美化的方案。动手测量前强调分工合作:谁测量,谁记录,怎样计算等。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测量要准确。
设计方案时,提醒学生:可参考书上提供的信息,也可参考自己在电视、报纸、杂志、网上等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教师提醒学生可看书122~123页,从而获取相关信息。
3.提出购买方案
包括在哪里买、单价、总价、质量怎样等都应作出具体建议。 4.写方案 让同学根据自己的购买方案,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写出方案。 5.交流、点评方案 其他同学点评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设计方案好在哪里,哪些地方还可修改。在自评、同学评、师评中渗透美育教育、环保教育、消费观教育,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体验创造的乐趣、合作的乐趣,从而更加喜欢数学。
四、修改、完善方案
教师:刚才展示了方案,交流了方案,想调整修改吗?
正在阅读: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27
波谱解析复习05-27
煤矿地质学试卷05-11
向习爷爷说句心里话作文600字07-15
医药信息检索作业重点归纳03-04
会笑的花作文500字07-01
玉米秸秆还田机械结构设计05-11
企业战略管理考试试题06-21
浅论关联方关系与其交易的披露01-17
山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第三册全册备课05-2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西师
- 数学教案
- 下册
- 年级
- 小学
- 晋江市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 2018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4月模拟(二模)英语试题
- 关于在全市统一使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和开展死因统计工
- 常规调幅(AM)和抑制载波双边带(DSB)调制与解调实验
- MQ常用命令2
- 个人简历
- 信用政策论文
- 完善税收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 110323
- wind数据库简介(1) - 精品资料 - 图文
- 麻阳寨小学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 金蝶k3实验三、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与能力需求计划
- 蓝派方案最终版(公路工程软基处理方案)4.4 - 图文
- 医院护理部年度工作总结
- hpux双机详细步骤
- 道路类施工组织设计
- JAVA复习题
- 100TD 亚麻籽预榨饼浸出车间工艺设计
- 2018-2019-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word范文模板(4页)
-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试卷及其答案(一)
- 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