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创新发展协同性研究

更新时间:2023-12-02 08:5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创新发展协同性研究

摘 要:建立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北上广深、东南沿海、西南和东北四个区域2010~2014年间企业面板数据,结合耦合度模型开展实证分析,认为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企业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协同性,但具有差异性。在实现应用型高校与企业成功对接基础上,建议企业与应用型高校的合作水平上升到新的台阶,并努力实现合作内容多元化。政府可适当加大对高校―企业产学研协调创新的支持力度,为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驱动发展;协同创新;系统耦合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2-0090-07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coupling model and the latest enterprise panel data in Beijing, Shanghai, Guangzhou, Shenzhen, the southeast coast, the southwest and the northeast of China during 2010-2014, an empirical

analysis is conducted.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at there is synergy between the education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However, the degree of synergy may vary.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vergence of the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be elevated to a new height and the projects on which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may cooperate should be diversified. Besid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do more to support the the coordinated innov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creating a more friendly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the education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coupling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早于2006 年,国家便将区域创新建设纳入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引导各省市为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而努力奋斗。2012年,十八

大再次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明确将其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地位。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高校作为科研基地和人才输出中心,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一般情况下,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尝试:对内提升自身研发投入和研发绩效,对外依靠外部创新活动溢出效应。无论是何种尝试,其目的都是为了让企业实现对先进技术的独占,从而获得核心市场竞争力[2]。 应用型高校以面向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以自己的办学特色,发展应用技术专业,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发展目标。近年来,高校在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高校在合作态度上未能展现积极主动的一面,没有看到校企合作的重要作用;即使与企业开展了合作,高校的研究成果往往重理论轻实践,过于理想化的科研成果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距离,阻碍了高校与企业的长期深入合作关系的发展[3]。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之间的协同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方面高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频率,对应用型高校而言可以帮助其提升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研发更多具有现实需求的产品,从而促进高校发挥其应用型职能,做到实至名归,也可以为应用型高校获取更多高水准的合作机会;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和地方获得更高层次的外部创新活动溢出效应,从而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4]。

基于此,本文建立了高校与企业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利用不同区域2010~2014年间的企业面板数据开展实证分析,通过耦合模型评估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协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高校――企业产学对接的政策建议。 二、高校与企业创新能力评估指标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分属于不同的社会体系,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职能。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之间毫无关联。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研发的成果正是企业实现转型发展所迫切需要的,而企业又可为高校的教育研发工作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由此可见,二者相互影响,在动态循环中相互促进。基于此,本文为考察应用型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这种动态协同关系,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在构建各自的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研究应用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耦合度,以此实现对二者协同性的定量分析。 (一)应用型高校评估指标

本文在设计应用型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各类评价指标均围绕高校自身的创新能力展开,避免加入过多指标影响研究的可信度,这也是本文在指标选取上与以往研究不同之处。本文认为,应用型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总共包括三类指标,分别是创新人才指标、科研成果指标和产学研成指标。为避免不同高校间人数、规模等方面的影响,

各类指标尽可能采取百分比形式给出。具体而言,如下表1所示。

创新人才指标细分为四类指标,即创新创业型大赛获奖人数占比(市级以上)、重大课题参与人数占比(市级以上)、自主创业人数占比、校企合作培养人数占比。其中,创新创业型大赛获奖人数占比(市级以上)是指2010~2014年间(以下简称近5年内)高校师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创业比赛获奖人数占全校师生总人数的比例;重大课题参与人数占比(市级以上)为学校近5年内师生参加市级以上重大基础研究和科学研究项目的总人数占全校师生总人数的比例;自主创业人数占比是指近5年间学校创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校企合作培养人数占比是指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培养学生人数占学校学生总人数的比例。总而言之,创新人才指标旨在从学校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活跃程度上考核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5]。

科研成果指标细分为三类指标,包括课题完成总数占比(市级以上)、专利数和科技成果数转化率。其中,课题完成总数占比(市级以上)为近5年内完成的市级以上立项的研究课题总数占课题总数的比例;专利数是指学校5年内所获得的专利总数;科技成果数转化率指近5年内学校所拥有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内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总数与科技成果总数之间的比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yt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