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精神

更新时间:2023-08-25 14: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儒家文化精神儒家思想是中国“轴心时代”观念文化 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中国历史演 进的产物,又在深层影响、制约着中国历史 的变化与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儒家思想参与构建了华夏民族文化—心理结 构的深层意蕴。

第一节 先秦儒学及其基本精神一、先秦儒学的涵义、前提条件1、涵义:孔、孟、荀。原典儒学。 2、前提条件: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争霸;卿大夫专 权,政在私门;“陪臣执国命”,士阶层崛起。变法 改革、伐谋伐交、征战兼并,持续五六个世纪的全方 位、深层次的社会激荡、地覆天翻的历史变迁,把经 济、政治、法律、军事、外交、伦理、道德、人性乃 至人的具体行为方式等方面的问题,都赤裸裸地、尖 锐地展示在先贤和智者面前,要他们作出严肃负责的 解剖和阐释,并提出解决的方案。这一历史际遇为先 秦诸子的理性思考提供了丰富充盈的对象、材料,为 他们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充分而必要的前提条件。

历 史

复习要点孟 子 之 学 孔 子 之 学 荀 子 之 学

春 秋 战 国 时 代

问题:什么是先 秦儒学,它是怎 样产生的?

原典儒学

周 王 室 衰 微

诸 侯 国 争 霸

卿 大 夫 专 权

陪 臣 执 国 命

士 阶 层 崛 起

井 田 制 解 体

权力下移 关系调整 社会转型

现实

二、先秦儒学大师(一)孔子的生平行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 所欲,不踰矩。 1、身世:生于前551年,卒于前479年。生 当乱世(田氏伐齐、三家分晋、鲁三桓执政), 暧昧的贵族身世。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屈辱多难的青少 年时代。“孔子要絰,季氏飨士,孔子与往。 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 由是退。”(《史记· 孔子世家》 3、办学成名:贵族子弟、东周问礼、齐国干 禄、“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孟子语)

4、在鲁从政:五十至五十五岁时是政 治上的得意期。中都宰、司寇、诛少 正卯、夹谷之会、隳三都。孔子去鲁。5、周游列国:55岁到68岁。卫灵公问孔 子:“居鲁得禄几何?”匡人之围,“文 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子见南子。桓魋杀孔。 陈蔡乏粮。弦歌于室。冉求离师。前484 年回国。

6、晚年结局:自我评价:“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政治态度愈老弥坚。“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曰:‘如杀无道而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 德

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鲁终不 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史记》) 7、获麟绝笔:春秋此年首记“西狩获麟”。 鲁哀公十六年春,孔子73岁。其歌曰:“泰山 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夫 明王不兴,而天下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

(二)孟子的生平行事孟子名轲,战国邹人,约生于前372年, 卒于前289年。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 幼年家贫。孟母三迁。《史记》说他“受业子 思之门人”,得孔子学说嫡传。孟子也曾周游 列国,从者甚众。孟子学派在战国中后期影响 甚大,孟子敢于当面批评大国诸侯。士的独立 地位。梁惠王齐宣王都以贤者接待他。晚年退 居与弟子万章等人著述《孟子》七篇。 孟子何以被尊为亚圣:战国中期封建生产 关系的巩固,大国的出现,封建集权的趋势, 王道政治主张适合中国社会未来趋势和特点。

(三)荀子的生平行事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 部)人。约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前238年。 三为齐稷下学宫祭酒。在齐不得志,去齐往楚, 楚以之为兰陵令。于是有人对楚春申君说: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孙卿贤者也,今 与之百里之地,楚其危乎!”于是去楚往赵, 赵以为上卿。又有人对春申君说:“伊尹去夏 而入殷,殷王而夏亡。……今孙卿天下贤人, 所去之国,其不安乎?”荀况生前讲学,形成 学派,李斯韩非据说都是他的学生。 荀况的著作名《荀子》经汉刘向编订集为 32篇。前26篇为荀况自作,后6篇为门人记述。

复习要点(一)孔子的生平行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踰矩。 (二)孟子的生平行事 (三)荀子的生平行事

第二节、孔、孟、荀的基本价值理念一、孔子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孔子的政治取向 周礼的含义:西周以来的典章、制度、规矩、 仪节。 孔子维护周礼的原因:贵族倾向、周礼熏陶、 礼崩乐坏。 (二)孔子政治思想要点与命题 1、“正名”与反僭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 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路曰:‘卫君待子以为政,子将奚先?’子 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 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 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 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历史上的事例:曹操与汉献帝;清朝末 年清宣统(溥仪)皇帝被逐出紫禁城与王国维 的自沉。

孔子的正名与反僭越思想:正名说的 八字纲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孔子如何对待周礼:“权”与“直”。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 “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 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 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子曰: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 孔子认为“直”是美好的品德,不直即 “枉”,即奸诈不诚实,为他所鄙夷。但“直” 又是相对的,应当区别对待。如:他说:“孰 谓微生高直,或乞醢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公冶长》微生高的行为在孔子看来就是不直 的。但孔子有时又将不诚实称做“直”。如: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 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子路》)这里的 不诚实符合周礼的亲亲原则,因而也是直的。

孔子的高足颜回死时,孔子哭得很厉害 (“天丧予!天丧予!”《先进》)。颜回家 贫,有棺无椁,颜回之父颜路请求孔子将他所 乘之车卖掉给颜回买椁。孔子回答说:“才不 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 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 也。”(《先进》)孔子的学生要求厚葬,孔 子也反对。他说:“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 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进》 因为颜回的身份不宜厚葬,厚葬违礼。不能感 情用事而作出违礼之事。

3、礼乐与中庸 孔子很重视礼乐,把礼乐作为调节社会 矛盾、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所谓“中 庸”,又称“中和”,中庸即折中调和。中庸 是礼之所用恰到好处。孔子说:“恭而无礼则 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 则绞。《泰伯》 中庸之道是方法论和处理问题的尺度, 孔子主张执两用中,强调过犹不及。作为道德 观念,它又具有统帅诸德的作用。 所谓执两用中,就是执中道而用之。孔 子承认事物存在着矛盾,他把矛盾的双方称为 “两端”或“异端”。他说:“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 端而竭焉”。(《子罕》) 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

复习要点何谓周礼?孔子为何维护周礼? 孔子对周礼的继承与发展: 其一,打破西周“礼不下庶人”的传统,主张对 一切人“齐之以礼”。 其二,孔子所言之“礼”基本涵义是礼仪和礼制, 淡化崇敬鬼神色彩,突出现实政治的涵义和价值。 其三,孔子主张“非礼勿视,非礼

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论语· 颜渊》),并非仅仅要求人 们被动地恪守“礼”的条规,更要求理解“礼”的精 神实质和多层面的社会作用。孔子将“礼”与“乐” 相结合,用“礼乐”陶冶培养人的情感、精神、人格, 养成尊从等级制度和君臣、父子、夫妇等伦理秩序、 维护和谐人际关系的自觉意识。 孔子对待周礼的态度:坚定性与灵活性——“权”与 “直”。

正名与反僭越:八字正名纲领。 中庸之道:中庸即不偏不倚,本意不是 调和和掩盖矛盾,而是要求无过之无不 及,适度合度,是处理关系及确立相应 道德人性的哲学法则、基本依据。 执两用中: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 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 竭焉”。

(三)孔子“仁”的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意 义为恢复周礼,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作为“礼” 的理论基础。“仁”最早见于《尚书· 金滕》:“予仁 若考”。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独则无耦, 耦则相亲,故字从人二。”孔子所说的“礼”属于社 会伦理规范和制度范畴,“仁”则属于道德品质和观 念。关于“仁”涵义有三个重要命题: 第一,“克己复礼为仁”。这一命题的出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

第二,“仁者爱人”。孔子的仁学思想是时代精神的 体现,是其保守体系中的进步因素。近代一些哲学史家认为, 孔子的“仁”是发现了或在一定程度上发现了人。这一方面 固然含有孔子对远古氏族统治体系中的民主性和人民性的继 承和发扬,同时也顺应了春秋末期的历史趋势。 第三,推己及人与不强加于人。孔子在同子贡讨论“仁” 时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孔子另一位弟子将其概括 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所谓“忠” 是指推己及人,所谓“恕”是指不强加于人。忠恕主要是恕, 恕包含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意义。积极方面为推其所欲。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消极的方面是推其所不 欲。孔子所谓“能近取譬”的含义实际上就是先求诸己,然 后及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yei.html

微信扫码分享

《儒家文化精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