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3-08 02: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三次全国文艺批判运动:P6

1. 对电影《武训记》的批判

批判电影《武训记》主要围绕“千古奇丐”武训“行乞兴学”的行为、目的和评价问题开展,集中批判了武训行乞兴学的几个“罪责”,包括宣扬封建地主阶级文化、丑化农民革命和美华个人投降行为。

批判时间:1951年5月;编导:孙瑜;主演:赵丹;

社论:1951年5月20日,毛泽东为此专门撰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记>的讨论》,并在《人民日报》上以社论方式发表。

2.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思想的批判

这既与这场讨论的曲折过程有关,也与“红学”研究及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本身具有的学术性和思想含量有关。

作品:《红楼梦辩》(《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简论》、《读〈红楼梦〉随笔》;时间:1954年; 开始:1954年,青年学者李希凡与蓝翎的文章《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发表,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提出批评。同年10月10日,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副刊发表了这两个学者的新作《评〈红楼梦研究〉》;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及有关人士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

3.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三十万言书”:《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 主观战斗精神;“胡风反革命集团”;

标志:1954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周扬的《我们必须战斗》 二.1956年4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两结合” :周扬的报告《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中也有专章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

四.红色经典:是对延安文化至新时期前革命主流文学或“左”翼正统文学代表作的统称。“三红一创”:吴强《红日》、罗广斌和杨益言《红岩》、梁斌《红旗谱》、柳青《创业史》; “青山保林”:杨沫《青春之歌》、周立波《山乡巨变》、杜鹏程《保卫延安》、曲波《林海雪原》;

五.政治抒情诗

1. 概念: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的评说与情感反应,具有强烈

政治思辨色彩和特定时代政治的抒情诗。

2. 特征: ① 思想上内容上强烈的政治性,以及对诗的政治功能的

强调。② 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结构往往表现为观念演绎的形态。③ 重视情感反应。④ 以长诗为主,大量采取排比句进行铺陈、渲染,出现了楼梯式的格式。

3.贺敬之(时代歌手)时代性

1956年《放声歌唱》是贺敬之长篇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作。(楼梯式)P26

“楼梯式”特点:借鉴外国诗歌长句拆行排列法的优点,吸取我

国传统诗歌在词法、句法、章法上的整齐美、对称美,创造出的一种上下层、遥相对应的中国式的楼梯诗。

整体创作特色(革命浪漫主义):① 充沛的政治激情;② 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创设诗歌的意境;③ 崇高的审美特征。

4. 郭小川(战士诗人),原名:郭恩大

《甘蔗林——青纱帐》是郭小川抒情诗的杰出代表作。(新辞赋体)

六.生活抒情诗P29

1. 代表诗人:闻捷、李瑛等。

2. 闻捷,原名赵文节。代表作:《天山牧歌》闻捷第一本、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诗集。《苹果树下》

七.长篇叙事诗P33

1. 代表诗人和代表作:李季《杨高传》、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等。

2. 闻捷《复仇的火焰》,包括1959年第一部《动荡的年代》、1962年第二部《叛乱的草原》、第三部《觉醒的人们》未完成;被称为“史诗性”作品和“诗体小说”。

八.1957年梁斌《红旗谱》第一部,反映农民革命

斗争的史诗性作品(这是一篇比美玉珍贵千倍的书);第二部1963年《播火记》;第三部1983年《烽烟图》。

1. 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 2. 简述《红旗谱》中朱老忠人物的性格特征

① 朱老忠是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在不断的斗争中找到了前

进方向的农民英雄形象,在他身上交流着两种血液——我们光荣祖先刚强勇敢、说干就干的民族战斗精神和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新鲜血液。

② 性格特征:嫉恶如仇,刚勇而坚毅,豪爽正直,仗义而有爱。 ③ 朱老忠特有的出身经历、仇恨、品质、性格,尤其是他的成长过程,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农民应该走的路。

3. 《红旗谱》艺术成就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① 小说的故事内容、人物风貌、生活习俗乃至风光景物,都洋溢着浓郁的地方色彩。

② 小说艺术表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③ 在章法上,《红旗谱》吸取了民族传统作品的艺术特色,继承我国古典小说可分可合、疏密相间、分卷分章、似断实连的表现形式。

④ 语言运用追求民族化、群众化,既朴素生动,又通俗易通。

4. 分析《红旗谱》在人物塑造取得的成就

① 在人物的描写上,作者注重发扬中国古典小说的优良传统,将人物置于斗争漩涡中心,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② 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和动作、运用白描、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③ 吸取外国小说细腻之长,在某些重要之处作重点刻画和细腻的心理描写,采用“比外国小说粗一些,比中国小说更细一些”的写法,塑造出一个个深具我国民族性格又具有新时代精神的英雄形象。

九.革命历史小说

1. 代表:梁斌《红旗谱》、曲波《林海雪原》、杨沫《青春之歌》、

茹志娟《百合花》等。

2. 《林海雪原》(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具有史诗性的长篇

战争小说)特色:① 题材的传奇性;② 情节的传奇性;③ 人物的传奇性;④ 环境的传奇性。(人物:少剑波,白茹,杨子荣,座山雕,小炉匠,许大马棒,蝴蝶迷等)

十.杨沫的《青春之歌》,1958年出版,带有“自述体”

色彩,是作者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小说,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表现知识分子成长之路的优秀长篇小说。

1. 主题:指出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

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青春。(余永泽、卢嘉川、江华、林红等)

2. 简述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林道静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经历了与封建家庭、与个人主义小家庭、与旧我等三次重大决裂。①她真实地概括了三四十年代我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和成长历程;②从她身上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是青年的保护和革命的引路人;③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才能“永葆其美妙之青春”,这正是林道静这一典型形象所显示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3. 林道静的成长的三个阶段:林道静是小说《青春之歌》中的

主要人物,是一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在成长过程中,她经历了三个阶段;①追求个性解放,与旧家

庭破裂。林道静是从反抗家庭包办婚姻开始走上反抗道路的。她离家出走,抱着幻想到社会寻求出路;②爱情破灭,转向献身社会解放。与余永泽从同居到破裂,是其摆脱小资产阶级感情,追求革命人生道路的过程;③投身解放事业,在革命事业中实现个人生命价值。出狱后,她加入了党组织,并逐渐成长为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十一.农村小说代表: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

变》、孙犁《铁木前传》、柳青《创业史》等。 1. 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铁笔圣手”。

2. 《三里湾》P52,1955年出版,故事性很强;人物:王金生,马

多寿,袁天成,“能不够”,袁小俊,范登高,何科长,王玉生,王玉梅,范灵芝,王满喜等;“中间人物”一般指“有缺点的农村干部和落后的农民”;

3.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分为正篇、续篇两部,以1955年、1956

年中国农村合作化运动高潮为背景,描写湖南一个偏僻山村清溪乡从建立初级社到高级社的整个过程,放映了农村从生产关系到人民思想、精神风貌的巨大变化。P55

4. 柳青《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的多卷本“史诗

性”长篇小说,共四部,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巩固和发展,第三部写合作社运动高潮,第四部写全民整风和“大跃进”,至农村人民公社成立。

5. 《创业史》中梁三老汉这一任务形象:他是个勤劳、善良、

朴实的劳动者。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

辛酸史。同时他也有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的一面,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劳动创立个人的家业。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作者着重表现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的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痛苦的斗争过程展示得如此完整、细腻,令人惊叹,所以说,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

6.分析《创业史》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典型:①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a.直接剖析人物的心理,让读者直接窥视人物的内心世界;b.通过行动过程中的种种想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c.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②作者善于选择丰富的艺术细节对人物的思想进行精雕细刻;③直接表现作者的爱情,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在描写上往往插入一些发人深省而富有哲理的议论,这也是作者在人物塑造上常用的手法。

十二.另类小说: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路翎《洼地上

的“战役”》;宗璞《红豆》;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

1.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干预生活题材小说)是王蒙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1956年9月号,小说标题为发表时编辑部所改。结合特定的历史情境和阅读期待视野来看,它实在是第一篇正面描写和揭露党中央所在地北京一区党委组织部门官僚主义作风的小说。小说通过对新到组织部工作的年轻人林震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组织部对麻袋厂事件的处理经过的描写,

表现了年轻人林震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和与官僚主义的斗争,揭露了刘世吾、韩常新等官僚主义分子的丑恶行为。①小说不以情节取胜,精彩的是那些争锋相对的政治对话,尤其是人物内部心理冲突的出色描写,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弥漫着一种感伤、忧郁的情调;②作者不仅揭露了当时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表示了对未来的担忧;③小说发表后,便在文艺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不久,小说被认为是“相当猖狂进攻”的毒草,作者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十三.抒情性散文

1. 三大散文作家:杨朔、秦牧、刘白羽。 2. 杨朔的散文(诗化散文)

⑴①散文结集《海市》、《东风第一枝》、《亚洲日出》和《生命泉》;②诗化散文的代表:《茶花赋》、《荔枝蜜》、《雪浪花》等;③国际题材散文:《埃及灯》、《金字塔夜月》、《印度情思》、《蚁山》、《樱花雨》、《生命泉》等;

⑵特点:①注重创造诗的意境;②非常讲究艺术结构;③讲究选词用字的精炼。

⑶不足:①内容过于时代化,有粉饰现实、夸张矫情的时代烙印;②结构单调雷同,模式化,定型化,人工雕琢痕迹明显,自然成分少

3. 秦牧的散文(知识小品)

⑴提出了散文题材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主张。

⑵特点:①题材多样,内容广博;②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③语言流利酣畅,简练生动。

⑶不足:①缺乏抒情性;②用知识代表自己,缺乏深沉的个性;③罗列材料过多,比较冗长,有拖沓之嫌。

4. 刘白羽的散文(政论式散文)

⑴结集:《红玛瑙集》、《芳草集》、《晨光集》、《早晨的太阳》和《万炮震金门》等。

⑵主调:讯速反映社会的变革,放声歌唱英雄的人民群众和心事到。

⑶特点:①借景抒写浓烈的诗情;②充满时代气息,有着热烈的政治抒情,形成一种“战士式”的政治抒情散文;③精心结构,波澜起伏。

⑷不足:其作品紧跟时代,因此打上了历史的烙印,他的散文创作完全纳入了政治宣传的模式,常见的是豪言壮语和政治议论,以政治激情代替审美情感,削弱了散文的艺术力量。

十四.戏剧创作P85

1. 历史题材剧:老舍的《茶馆》,发表于1957年《收获》创刊号,

三幕剧,新中国戏剧文学的经典作品。该剧没有中心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只是一幅幅顺序展出的风俗画,活动在这些风俗画里的是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等。揭示了现代中国不同政治形态下社会的混乱、腐朽、不公,政治的腐败、残暴、专制,坏人恶徒的横行猖獗以及政府力量的共生。

2. 简述《茶馆》的结构特征:①在结构方面,打破了常见的因

果联系不追求内在的起承转合,而是采用横断面的办法扩大社会观察

层面,用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反映复杂的社会和人生;②三幕剧就是三个横断面,写了三个时代,贯穿了50多年历史;③在人物处理上采用的办法是: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每个角色说自己的事又和时代结合起来;无关重要的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3.试析《茶馆》中的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形象特征:

①王利发:忠厚善良,守本分,做了一辈子的顺民,虽能顺应潮流改变经营方式,但境遇不佳,最后上吊自杀;②常四爷:正直倔强,有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敢作敢为的浩然正气,但国家的衰落使他感到悲哀,最终沦落为孤独老人;③秦仲义:深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民族资本家,他很自负,幻想通过实业救国的道路,因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压迫下终至破产。

4.老舍戏剧创作的特点:①歌颂新生活,歌颂党的伟大、社会主

义的光明,是老舍戏剧创作的基本主题;②靠“人物”取胜而不靠“剧情”取胜,这是老舍戏剧创作的又一特色;③语言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④素有“语言大师”的称号。

5.“第四种剧本”:①概念:“第四种剧本”是出现在1956—1957

年的短暂时间内,超越和突破了工人剧本、农民剧本、部队剧本这三种模式化剧本的另类剧本;(因为此前多是清一色的工农兵剧本,那些剧本都有一定的故事和主题模式,是某种政治观念和欲求的空洞图解);②成就:“第四种剧本”突破了此前为表现一定政治观念而形成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套路和脱离生活的虚假描写,因此可以看做

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创作思想和实践的一次超越、批判和否定。③代表:海默《洞箫横吹》、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何求《新局长到来之前》等。

十五.两个批示与纪要

1. 1966年《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2. 中心:文艺黑线专政论

3. 不仅认为“文化战线上存在着尖锐的阶级斗争”,而且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界“被一条与毛泽东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30年代文艺(左翼时期的文学)的结合。

十六.“三突出”的创作方法

1. “革命样板戏”: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

港》、《奇袭白虎团》、《沙家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

2. “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

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3. “三突出”创作方法和传统社会主义创作方法有相承关系,不仅显示了社会现实主义二元对立的阶级思维,而且强化了“两结合”的革命浪漫主义。

4. “三陪衬”:以反面人物陪衬正面人物,以正面人物陪衬英雄人物,以英雄人物陪衬主要英雄人物。

5. “天安门诗歌运动”:以悼念周恩来总理为重要主题。

十七.1979年10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由邓小平做《祝词》。两大重

要思想事件:①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共最高领导层思想解放的标志性会议,会议上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纲领性思想原则。

十八.“归来者”的诗:1.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的

艾青、公刘、流沙河、白桦等;2. 1955年因“胡风事件”罹难的

“七月派”诗人绿原、牛汉、曾卓、冀汸等;3. “九叶诗人”,辛

笛、郑敏、陈敬容、杜运變等。

十九.《光的赞歌》是艾青新时期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几乎包含着艾青思想和艺术上的全部精华。总体印象:①从时代

特征、民族和人类命运的角度观察生活、处理题材,是诗人艺术个性的基本出发点;②从如实的微观具象层层推移到宏观象征的象征手法;③哲理思辨色彩;④语言的朴素美,诗体的散文美。

二十. 朦胧诗

1. 概念:主要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如象征主义、意象派、超

现实主义等诗歌流派的表现技巧,注重象征、暗示、变形、联想、意象等手法的运用,在美学特征上更加朦胧、多义,表达诗人对人的本质的现代思考和对人的自我价值、心灵自由的追求,对现实严峻的批

评、怀疑,对美好境界的朦胧向往。

2. “三个崛起”:①1980年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②1981年孙

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③1983年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二十一. “第三代”诗

1. 分类:①后朦胧诗;②后现代诗;③女性诗群

2.分别的代表:①海子、王家新、骆一平;②韩东《有关大雁塔》、

于坚、周伦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y7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