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整理

更新时间:2023-12-06 16:2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知识点目录

绪论篇

第一章

1. 什么是第一语言?什么是第二语言?什么是母语?什么是外语?什么是目的语?

第一语言是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这里所说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但是两者不能等同。目的语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1)一个在美国出生的香港孩子首先学会了英语,他掌握的这种语言是他的

( )。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外语

(2)李明学习汉语之后,又继续掌握了法语。法语是他的( )。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母语

(3)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汉语是他的( )。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

(4)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英语是他掌握的( )。 A母语 B外语 C第一语言

(5)人们正在学习并且希望掌握的语言被称为( )。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 答案: (1) A (2) B (3) A (4) B (5) C

2. 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这个称呼的优点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它只适用于中国。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的进行的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从1982年提出后一直使用至今。但是这一名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1)中国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被称为( )。

A中国语教学 B对外汉语教学 C华文教学 (2)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除外国人外,还包括( )。 A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 B外国人

C第一语言是广东话的海外华人 (3)“对外汉语教学”的提出时间是( )。

A1982年 B1983年 C1985年 (4)“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名称的显著特点是( )。

A简洁上口 B符合汉语习惯 C突出主要教学对象 (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 )。

A第一语言教学 B第二语言教学 C目的语教学 答案: (1) B (2) A (3) A (4) C (5) B

3.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学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内部因素指:学习者和教师、所教的目的语、学习和教学活动;外部因素指相关的基础学科、语言环境。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分为三个部分:理论基础、学科理论和教学实践。理论基础部分提出与本学科的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七个基础学科,即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科学及哲学;学科理论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部分;教学实践是学科理论服务的对象,也是学科理论产生的土壤。

(1)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教育目的是( )。

A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B建设自身学科理论

C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2)以下选项中属于对外汉语学习过程中内部因素的是( )。 A相关基础学科 B语言环境 C学习者和教师

(3)以下选项中属于对外汉语学习过程中外部因素的是( )。 A学习者和教师 B所教的目的语 C语言环境 (4)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分为理论基础、( )、教学实践三个部分。 A学科理论 B基础理论 C应用研究

(5)学科理论服务的对象以及学科理论产生的土壤是( )。 A理论基础 B应用研究 C教学实践 答案: (1) A (2) C (3) C (4) A (5) C

4.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基础阶段为重点,以语言对比为基础,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是一种集中强化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有三个:一、对外汉语教育是专门的学科;二、对外汉语教育是综合的学科;三、对外汉语教育是应用的学科。 (1)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 )的外语教学。 A第二语言 B第一语言 C外语 (2)对外汉语的教学目标是( )。

A语言对比 B技能训练 C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3)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是( )。

A语言对比 B技能训练 C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4)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 )。

A语言对比 B技能训练 C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5)对外汉语是一门专门的、( )、应用的学科。 A综合的 B理论的 C实践的 答案: (1) A (2) C (3) B (4) A (5) A

第二章

5.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

1950年7月在清华大学成立的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开始的标志。以1978年为界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分为两个时期: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时期、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时期。前者分为三个阶段:一、开创阶段(1950—1961年),本阶段周祖谟1953年发表了本学科最早的一篇论文《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1958年我国出版了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二、巩固阶段(1962—1966年),这一阶段中钟梫在《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中提出了“精讲多练”和“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性原则。;三、恢复阶段(1972—1977年)。后者分为建构学科理论框架阶段和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 (1)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开始的标志是我国第一个汉语教学机构( )的成立。 A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B中国语文专修学校

C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2)以( )为界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分为两个时期。 A1982年 B1978年 C1987年

(3)1953年( )发表了本学科最早的一篇论文《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

的一些问题》。

A周祖谟 B刘月华 C吕必松

(4)1958年,我国出版的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是( )。 A《学汉语》 B《汉语学习》 C《汉语教科书》

(5)钟梫在《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中提出了“课内课外相结合”和()的

实践性原则。

A精讲多练 B听说结合 C以词汇为主 答案:

(1) A

(2) B (3) A (4) C (5) A

6.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一、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1987年7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其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第一任办公室主任为北京语言学院院长吕必松;二、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已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1979年9月《语言教学与研究》改为正式出版的季刊,成为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三、学科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以较具代表性的汉语言专业本科教育为例,主要课程分为三大类:语言技能课、语言知识课和中国文化知识课;四、学科理论体系;五、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对外汉语教师的数量有了很大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1983年北京语言学院首先开设了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目标的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 (1)“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是( )。

A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B国务院外事办公室

C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2)“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第一任办公室主任是( )。 A周祖谟 B刘月华 C吕必松

(3)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是( )。

A《学汉语》 B《汉语学习》 C《语言教学和研究》 (4)汉语言专业本科教育的主要课程分为语言技能课、( )、中国文化知识

课三类。

A语言知识课 B国际政治课 C西方经济课 (5)我国首先开设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目标的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的学

校是( )。

A北京语言学院 B北京大学 C南开大学 答案: (1) A (2) C

(3) C (4) A (5) A

7. 世界汉语教学的现状与特点。

世界汉语教学是在各国人民与我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又常常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和国家关系变化的影响,经历过兴衰的变化和曲折的道路。我国周边国家由于历史和文化的渊源关系,汉语教学历史最久。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是从公元3世纪或更早时开始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70多个国家的主要大学开设中文系或中文课程。

当前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汉语仍属于“非普遍教授语

言”;二、现代汉语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很大程度上汉语教学仍附属于汉学,未能成为独立的学科;三、中文的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有所发展,汉语教学出现向中、小学发展的趋势。但总的看来学生学习汉语的起点仍比较低,多数地区上不能培养高级汉语人才。

(1)世界汉语教学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和( )的影响。

A科技 B国家关系变化 C自然环境

(2)最早开始汉语教学的国家有日本、( )、越南等周边国家。

A朝鲜 B印度 C法国

(3)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

汉语仍属于( )。

A普遍教授语言 B非普遍教授语言 C重要教授语言

(4)现代汉语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很大程度上汉语教学仍附属于( )

未能成为独立的学科。

A汉学 B政治经济 C外交

(5)中文的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有所发展,汉语教学出现向( )发展的趋

势。

A学前 B大学 C中、小学

答案: (1) B

(2) A (3) B (4) A (5) C

第三章

8. 语言的基本特征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启示: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和各分支系统;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应该从听、说开始,首先要着眼于口头语言。

二、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启示: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只有通过言语才能学会语言;从言语接触到的大量语言事实,应当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让学习者自己掌握。

三、语言有生成性。启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能力,而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规则。

四、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启示: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课要充分体现工具课、技能课的特点。

五、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启示:要学好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课堂中要尽量用汉语进行教学,要求学习者用汉语来理解和表达,尽可能不借助于母语或媒介语。

六、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启示: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代表性的教学过程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传授式:在教师主导下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的模式,如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观察—记忆—理解—练习”过程。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作用,使学生能比较快捷地获得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缺点是容易造成注入式、满堂灌的弊端,忽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二、活动式: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如以杜威为代表的“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的性质—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执行计划—检验与评价”过程。活动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但它混淆了学生的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区别,有很大的片面性。

三、发现式:既主张学生学习最新的、系统的、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科学知识,同时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如以鲁纳为代表的“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反复)—作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既吸取了传统派重视传授书本知识和教师主导作用的长处,又吸取了活动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的特点。

四、发展式: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智育的过程而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这种观点突破了把教学过程仅仅局限于智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与培养。

(1)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过程模式主要有传授式、( )、发现式、发展式。

A活动式 B填鸭式 C交际式

(2)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观察—记忆—理解—练习”过程属于( )教学

过程模式。

A活动式 B发现式 C传授式

(3)活动式强调以( )为中心,但它混淆了学生的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区别,

有很大的片面性。

A学生 B教师 C 课堂 (4)( )教学模式既吸取了传统派重视传授书本知识和教师主导作用的长处,

又吸取了活动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的特点。 A活动式 B发现式 C发展式 (5)( )教学模式突破了把教学过程仅仅局限于智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强调

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与培养。 A活动式 B传授式 C发展式 答案: (1) A (2) C (3) A (4) B (5) C

17.教学原则的主要内容。

教学原则是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指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识传授和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时间与理论知识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的培养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

(1)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体现了( )的教

学原则。

A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 B巩固性原则 C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2)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积累知识,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

力并使其个性得到发展,这体现了( )的教学原则。 A巩固性原则 B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 C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3)教学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对学生有统一的、基本的要求和规格,同

时要考虑到学生在水平、能力、素质方面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这体现了( )的教学原则。

A统一的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B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 C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4)( )是处理教学中词、概念和事物及其形象之间关系的原则。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5)( )反映了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关系。

A统一的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B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 C巩固性原则 答案: (1) C (2) B (3) A (4) B (5) C

18.学科课程论及其特点。活动课程论及其特点。

学科课程论是一种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以各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对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兴趣、需要、接受能力考虑不多。

活动课程论是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包括了各方面的知识,课程的编排应与生活经验的发展顺序相一致。这种课程理论强调要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提倡“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适应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活动课程论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但对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逻辑顺序注意不够,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1)学科课程论是一种以( )为中心的课程理论。

A学科的知识体系 B经验 C实践活动

(2)( )强调以各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对社会生活实

际和学生的兴趣、需要、接受能力考虑不多。 A技能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学科课程论

(3)活动课程论是以( )为中心的课程理论。

A经验 B学科的知识体系 C实践活动

(4)这种课程理论强调要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提倡( ),“在

做中学”,适应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

A以各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 B教育即生活

C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5)( )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但对

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逻辑顺序注意不够,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A学科课程论 B技能课程论 C活动课程论

答案: (1) A (2) C (3) A (4) B (5) C

19.什么是教学方法?主要教学方法有哪些?

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教学目标所要达到的程度和效率。以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为依据,教学方法可分为: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 )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

A教学手段 B教学方法 C教学途径

(2)以( )为依据,教学方法可分为: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观

察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A教学活动的手段 B教学活动的侧重 C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

(3)知识性、理论性的课程主要采用的是( )。

A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4)( )一般用于各种体育、艺术、劳动技能以及掌握语言等能力为主的

课程,常用于练习、实验、实习作业等具体方法。

A 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5)对文艺作品、体育表演甚至大自然的欣赏是( )的体现。

A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答案: (1) B (2) C (3) A (4) C (5) A

第四章

20.什么是布罗卡区?什么是韦尼克区?什么是语言习得关键期?

布罗卡区是主管说、写的运动语言中枢,它是由法国外科医生布罗卡发现的。韦尼克区是主管理解口语和一些书面语的听觉语言中枢,它是由德国神经学家韦尼克提出来的。

伦尼伯格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或称“临界期”假说。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而比较容易习得语言。这是母语习得的最佳关键期。 (1)( )是主管说、写的运动语言中枢,它是由法国外科医生布罗卡发现

的。

A布罗卡区 B韦尼克区 C听觉区

(2)( )是主管理解口语和一些书面语的听觉语言中枢,它是由德国神经

学家韦尼克提出来的。

A布罗卡区 B韦尼克区 C听觉区

(3)( )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或称“临界期”假说。

A乔姆斯基 B伦尼伯格 C韩礼德

(4)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 )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

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 A青春期/12岁左右 B八岁左右 C十六岁左右

(5)语言习得关键期这是( )习得的最佳关键期。

A第一语言B外语C 母语

答案: (1) A (2) B (3) B (4) A (5) C

21.什么是记忆?记忆的分类及过程。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记忆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识记按其目的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按依照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1)( )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

物的反映。

A记忆 B识记 C遗忘

(2)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 )和运动记忆。

A感觉记忆 B情绪记忆 C短时记忆

(3)记忆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A感觉记忆 B情绪记忆 C逻辑记忆

(4)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 )。

A遗忘 B再认和重现 C保存

(5)识记按依照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分为( )和意

义识记。

A感觉识记 B情绪识记 C机械识记

答案: (1) A (2) B

(3) A (4) B (5) C

22.什么是遗忘?衰退说与干扰说。

遗忘是指记忆过的内容不能保持也不能正确地再认和重现,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不能巩固。遗忘分为部分遗忘和完全遗忘、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衰退说是指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甚至消失,因而产生遗忘。

干扰说是指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而产生抑制,所以产生遗忘。干扰保持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前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的保持所产生的影响,称为前摄抑制;另一类是后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保持所产生的影响,称为倒摄抑制。 (1)( )是指记忆过的内容不能保持也不能正确地再认和重现,暂时神经

联系的痕迹不能巩固。

A识记 B遗忘 C保存

(2)遗忘分为部分遗忘和完全遗忘、( )。

A逻辑遗忘 B感觉遗忘 C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3)有关遗忘的理论解释主要有( )、干扰说两种。

A衰退说 B遗忘说 C干扰说

(4)前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的保持所产生的影响,称为(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正迁移

(5)后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保持所产生的影响,称为( )。 A正迁移 B前摄抑制 C倒摄抑制 答案: (1) B (2) C (3) A (4) B (5) C

23.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分类与特征。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财富”部分,即与“物质文化”相对的“精神文化”,包括经济、政治、科学、历史、文学、艺术、语言、世界观、价值观等。

按文化的内容常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四个部分。

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二、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体现的;三、文化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共同遵守并共同享有;四、文化具有系统性;五、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之上的;六、文化是发展变化的。

(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 )和精神财富

的总和。

A社会财富 B物质财富 C文化财富

(2)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财富”部分,即( ),包括经济、政治、

科学、历史、文学、艺术、语言、世界观、价值观等。 A制度文化 B观念文化 C精神文化

(3)按文化的内容常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四个

部分。

A行为文化 B社会文化 C精神文化

(4)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各种产品、器具以及园林、建筑等技术体系属于

( )。

A制度文化 B社会文化 C物质文化

(5)以下不属于文化的特征的是( )。 A实践性 B民族性 C社会性 答案: (1) B (2) C (3) A (4) C (5) A

24.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二、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三、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给我们的启示是: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是一个整体。要真正理解或研究一种文化,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符号的语言;而要习得和运用一种目的语,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对目的语的文化了解越多,越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1)以下属于语言和文化关系的是( )。

A文化和语言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C语言和文化彼此分离

(2)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 )。

A分离 B排斥 C制约

(3)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是一个( )。

A整体 B体系 C系统

(4)要真正理解或研究一种文化,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符号的( )。

A言语 B语法 C语言

(5)要习得和运用一种目的语,必须同时学习( )。

A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 B语法知识 C言语技能 答案: (1) B (2) C (3) A (4) C (5) A

25.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及其特点。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这种交际主要是通

过语言来进行的,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二、交际原则和价值观念;三、母语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四、交际过程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五、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从以上五个特点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的根本特征是如何发现、认识和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1)( )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A跨文化交际 B国际交流 C外交

(2)跨文化交际主要是通过( )来进行的。

A言语 B语言 C文化

(3)以下不属于跨文化交际的特点的是( )

A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 B交际过程的相互背离和异化趋向 C母语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 (4)( )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A母语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 B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 C文化的相互影响

(5)跨文化交际的根本特征是( )。

A交际原则和价值观念 B文化的相互影响 C如何发现、认识和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答案: (1) A (2) B (3) B (4) A (5) C

26.跨文化及过程中文化冲突和适应的四个阶段。 在跨文化交际中,或是进入非本民族文化的生活环境中,以及学习目的语文化的过程中,文化差异都会引起人们的心理反应,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经历从文化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一、蜜月阶段;二、挫折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常常会产生“文化震荡症”或“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是指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三、调整阶段;四、适应阶段。

(1)在跨文化交际中,或是进入非本民族文化的生活环境中,以及学习目的

语文化的过程中,( )都会引起人们的心理反应,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 A文化差异 B生活环境 C学习内容

(2)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适应过程分为( )、挫折阶段、调整阶段、

适应阶段。

A接触阶段 B蜜月阶段 C沮丧阶段

(3)( )是指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

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A文化不适应 B文化敌对 C文化休克

(4)文化震荡症一般是学习者在( )所产生的,通常表现为迷惑、沮丧等。

A蜜月阶段 B调整阶段 C挫折阶段

(5)对于一般的学习者来说,步入适应阶段所需的时间是( )。

A 5-6个月 B半年-一年 C一年以上 答案: (1) A (2) B (3) C (4) C (5) B

27.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一、尊重不同的文化;二、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三、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四、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五、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 在要不要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目的语文化的问题上有四种态度:一是完全拒绝的态度;二是完全同化的态度;三是既完全保留母文化,又全盘接受目的语文化,成为“双文化型”或者叫做“边缘人”;四是立足母语文化优秀传统和本质特征的同时,汲取目的语文化的长处,不断发展,创造本民族的新文化,可称为“外为我用型”。 (1)( )是对待任何一种文化应有的最基本的态度。

A理解不同的文化 B适应不同的文化 C尊重不同的文化

(2)以下不属于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态度的是( )。 A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B对目的语文化全部赞同、接受 C尊重不同的文化 (3)以下不属于要不要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目的语文化的问题上的四种态度的

是( )。

A完全同化 B完全拒绝 C既不保留母文化,又不接受目的语文化 (4)既完全保留母文化,又全盘接受目的语文化,成为“双文化型”或者叫

做( )。

A唯我独尊型 B边缘人 C外为我用型

(5)立足母语文化优秀传统和本质特征的同时,汲取目的语文化的长处,不

断发展,创造本民族的新文化,可称为( )。 A唯我独尊型 B双文化型 C外为我用型

答案: (1) C (2) B (3) C (4) B (5) C

28.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

上世纪80年代初,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学者张占一等人,从第二语言教学培养交际能力的实际出发,按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观点。所谓知识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交际文化则是指按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1)上世纪80年代初,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学者张占一等人,从第二语言教

学培养交际能力的实际出发,按( )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

化”的观点。

A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 B交际目的 C交际环境 (2)( )是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

化因素。

A语义文化 B交际文化 C知识文化 (3)( )则是指按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

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A交际文化 B知识文化 C语义文化 (4)中国人用筷子吃饭,这属于( )。

A交际文化 B知识文化 C语义文化

(5)在“毁我长城”中,长城的含义引申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属于( )。

A知识文化 B语义文化 C交际文化 答案: (1) A (2) C (3) A (4) B (5) C

29.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语言文化因素是与语言教学关系最紧密的文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语构文化。语构文化是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二、语义文化。语义文化指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这是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最基本、最大量的表现形式,也是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三、语用文化。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语用文化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用的基本的语用文化举例如下:称呼、问候和道别、道谢和道歉、敬语与谦辞、褒奖与辞让、宴请与送礼、隐私与禁忌。 (1)语言文化因素是与语言教学关系最紧密的文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构

文化、语义文化、( )三个方面。

A知识文化 B语用文化 C交际文化

(2)( )是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

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A语用文化 B语义文化 C语构文化

(3)( )指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反映了民族

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A语构文化 B语义文化 C语用文化

(4)( )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

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A语用文化 B语义文化 C语构文化

(5)以下不属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用的基本的语用文化的是( )。

A称呼 B问候和道别 C购物

答案:

(1) B (2) C (3) B (4) A (5) C

3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和文化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主要有:一、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二、要有针对性;三、要有代表性;四、要有发展变化的特点;五、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主要有:一、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二、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三、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主要有:一、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

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二、( );三、要有代表性;四、要有发展变化的特点;五、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A要有社会性 B要有实践性 C要有针对性

(2)以下属于文化教学原则的是( )。 A社会性 B代表性 C科学性

(3)在教学过程中用学习者的母语注释,并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逐

渐用目的语注释,这体现了( )的教学方法。

A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B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 C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4)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以语言为纲,并结合文化教学,体现了( )的教

学原则。

A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B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 C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5)在课堂中引进有关文化项目的练习体现了( )的教学原则。

A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B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 C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答案: (1) C (2) B (3) A (4) B (5) C

第五章

31.什么是学习?西方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人类的学习是指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运用语言工具主动地获得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并产生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一种是生来就会、通过遗传而获得的极为有限的“本能行为”;更多的是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习得行为”。 西方学习理论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是认知学习理论。两派之间还有折衷主义学习理论或称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4)A (5)B

第六章

39.对比分析的定义及步骤。

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大体上可以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一、描写:对目的语和学习者的第一语言进行详细的、具体的描写,作为对比的基础;二、选择: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三、对比:对两种语言中选择好的语言项目或结构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四、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进行预测。

(1)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 )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

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A历时 B纵向 C共时

(2)对比分析大体按照描写、( )、对比、预测四个步骤进行。

A阅读 B选择 C记录

(3)描写是对目的语和( )进行详细的、具体的描写,作为对比的基础。

A学习者的第一语言 B学习者的第二语言 C学习者的母语

(4)对比是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 )。

A语法规则 B语音规律 C语言项目或结构

(5)预测是在对比的基础上对( )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

进行预测。

A第二语言学习者 B第一语言学习者 C母语学习者 答案: (1)C (2)B (3)A (4)C (5)A

40.对比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对比分析的意义:对比分析有一套严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使人们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和研究、对语言特征的了解更为深入,从而丰富了普通语言学、具体语言学和翻译语言学的理论。对比分析应用于语言教学,通过目的语与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对比,从两种语言的差异中发现了第一语言给第二语言教学带来的干扰,从而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 对比分析的局限:一、对比分析的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产生负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学习的困难越大。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两种语言差别大,虽然掌握起来慢一些,但干扰反而小,掌握的精确度更大;二、对比分析只研究第一语言(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第二语言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是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三、对比分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而且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个方面,没有语义、语用、

话语等方面的比较,因此这种对比是不全面的;四、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学习者看作是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

(1)对比分析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使人们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和研究、

对语言特征的了解更为深入,从而丰富了( )、具体语言学和翻译语言学的理论。

A普通语言学 B功能主义语言学 C历史比较语言学

(2)对比分析应用于语言教学,通过( )与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对比,从

而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 A第二语言 B目的语 C外语

(3)以下不属于对比分析局限的是( )。

A只研究第一语言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 B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 C把学习者看作是机械刺激的对象

(4)对比分析在( )的影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

A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B认知主义语言学理论 C功能主义语言学理论

(5)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在于把( )看作是机械刺激的对象。

A学生 B教师 C学习者 答案: (1)A (2)B (3)B (4)A (5)C

42.失误和偏误的区别。偏误的来源。

所谓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这种错误没有什么规律,即使操本民族语的人也时常发生。说话者一旦意识到马上可以自己改正,以后同样的错误也不一定再次出现。偏误则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迹,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第二语言学习者偏误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母语负迁移;二、目的语知识负迁移;三、文化因素负迁移;四、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五、学习环境的影响。 (1)本想说“甲”,但临时因紧张或是疏忽说成了“乙”属于( )。

A失误 B偏误 C错误

(2)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汉语,常常忘记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动词

后边要加“s”属于( )。 A失误 B错误 C偏误

(3)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学习者说:“那只鸡很胖。”属于( )。

A文化因素负迁移 B母语负迁移 C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4)外国学生按本民族的习惯把中国人的名误认为姓属于( )。

A文化因素负迁移 B母语负迁移 C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5)留学生讲:“这个天大家都休息”。这属于()。

A文化因素负迁移 B母语负迁移C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答案: (1)A

(2)C (3)B (4)A (5)C

43.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偏误分析的意义:一、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突破了对比分析只强调第一语言干扰的局限,弥补了对比分析的不足,全面分析学习者偏误及其来源并形成一套科学的偏误分析方法和程序,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把偏误看成是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窗口,把偏误分析看成是中介语研究的重要手段;三、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偏误分析的具体研究成果对整个教学活动提供了积极的反馈和依据,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和提高。 偏误分析的局限性:一、正确和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二、从目前对各种偏误的研究情况来看,还很不平衡;三、对偏误来源的分析本是偏误分析的一大特点,但这方面的研究并未深入下去,陷于公式化;四、偏误分析的最大弱点在于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而且是横切面式的静态分析,并未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

(1)偏误分析是( )的继承和发展。

A对比分析 B输入假说 C普遍语法假说

(2)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把

偏误看成是了解( )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窗口。 A第一语言 B目的语 C第二语言

(3)偏误分析的具体研究成果对整个( )提供了积极的反馈和依据,有

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和提高。

A教学活动 B教学策略 C交际策略

(4)偏误分析对语用和( )方面的研究不足。

A语法 B词汇 C文化

(5)偏误分析的最大弱点在于( )。

A对偏误来源的分析陷入公式化 B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 C各种偏误研究不平衡 答案: (1)A (2)C (3)A (4)C (5)B

44.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所谓学习者的个体因素,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在习得过程中表现出的、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一定影响的生理、认知、情感方面的特点。一、生理因素。语言习得有关的生理因素主要是年龄;二、认知因素。语言习得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学能、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以及认知方式;三、情感因素。作为个体因素中的情感因素主要指动机、态度和性格。兰伯特和加纳德将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学习态度大体上可以分为积极态度、一般态度、消

极态度三种。

(1)所谓学习者的个体因素,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在习得过程中表现出

的、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一定影响的生理、认知、( )方面的特点。 A感觉 B大脑 C情感

(2)语言习得有关的生理因素主要是( )。

A年龄 B发达的大脑 C发音器官

(3)作为个体因素中的情感因素主要指( )、态度和性格。

A感觉 B动机 C认知

(4)语言习得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智力、(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以及

认知方式。

A情感 B态度 C学能

(5)兰伯特和( )将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A加涅 B加纳德 C圭奥拉 答案: (1)C (2)A (3)B (4)C (5)B

45.课堂教学的作用和局限性。 课堂教学的作用:一、课堂教学能充分利用人们长期积累的对语言本身和语言教学的研究结果,通过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精心安排,进行集中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收到相对来说短期速成的结果;二、课堂教学的重点往往是语言形式的掌握,课堂能有目的地提供比自然语言环境更集中、范围更广、形式更为复杂的语言形式,有利于学习者掌握语言形式;三、课堂教学强调教授语言规则,符合成人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四、课堂教学有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可以迅速提供反馈,及时纠正错误,从而加快语言学习的速度。 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一、通过课堂教学接触目的语的时间是极有限的,目的语的输入量也无法与自然习得相比;二、课堂教学所提供的都不是真实的语言材料,教给学生的常为“课堂语言”或“教科书语言”,与实际生活中的语言有一定距离;三、课堂教学侧重语言形式,但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语法规则,最好的教学语法体系也往往是不充分的;四、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缺陷在于难以提供真实的交际情境,也难以进行真正的交际活动。 (1)( )能充分利用人们长期积累的对语言本身和语言教学的研究结果,

通过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精心安排,进行集中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A非目的语环境教学 B目的语环境教学 C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的重点往往是( )。

A文化知识 B交际技能 C语言形式的掌握

(3)课堂教学强调教授( ),符合成人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

A语言规则 B文化知识 C交际技能

(4)课堂教学所提供的都不是真实的语言材料,教给学生的常为“课堂语

言”或( ),与实际生活中的语言有一定距离。 A社会语言 B教科书语言 C生活语言

(5)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缺陷在于( )。

A接触目的语的时间有限 B难以提供真实的交际情境 C教授的语法体系不完全充分 答案: (1)C (2)C (3)A (4)B (5)B

第七章

46.语法翻译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语法翻译法又称为“传统法”或“古典法”,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这是第二语言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

语法翻译法的主要特点是:一、以理解目的语的书面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的教学;二、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法教学采用演绎法,对语法规则进行详细地分析,要求学生熟记并通过翻译练习加以巩固;三、词汇的选择完全由课文内容所决定,用对译的生词表进行教学,句子是讲授和练习的基本单位;四、用母语进行教学,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练习手段和评测手段;五、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文学名著。 (1)( )又称为“传统法”或古典法,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

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 A语法翻译法 B直接法 C情景法 (2)( )是第二语言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

A阅读法 B语法翻译法 C自觉对比法

(3)语法翻译法以理解目的语的书面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发

展智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 )的教学。 A语法 B词汇 C口语和听力 (4)语法翻译法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法教学采用( )。

A归纳法 B类比法 C演绎法

(5)以下不属于语法翻译法特点的是( )。

A句子是讲授和练习的基本单位 B不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 C句子是讲授和练习的基本单位 答案: (1)A (2)B (3)C (4)C (5)B

47.直接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直接法又称“改革法”或“自然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欧,主要是法国和德国。这是与语法翻译法相对立的教学法,是主张以口语教学为

基础,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而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

直接法的主要特点是:一、目的语和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各种直观手段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课堂教学常采用扮演角色或演戏的方式;二、不是先学习语法规则,而是靠直接感知,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自动形成的习惯;三、以口语教学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四、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整句学、整句运用,而不是从单音或孤立的单词开始;五、以当代通用语言为基本教材,学习生动的、活的语言,而不是文学名著中典雅、但已过时的语言。

(1)直接法又称“改革法”或“自然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欧,

主要是法国和( )。

A德国 B英国 C瑞典

(2)直接法与( )相对立的教学法,是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按幼儿习

得母语的自然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

A情景法 B自觉对比法 C语法翻译法

(3)目的语和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

各种直观手段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课堂教学常采用( )的方式。 A扮演角色或演戏 B填鸭式 C直接阅读

(4)直接法以( )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

A语法教学 B词汇教学 C口语教学

(5)以下属于直接法特点的是( )。

A先学习语法规则 B以当代通用语言为基本教材 C从单音或孤立的教材开始教学 答案: (1)A (2)C (3)A (4)C (5)B

48.情景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情景法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于英国的一种以口语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强调通过有意义的情景进行目的语基本结构操练的教学法。情景法早期称为口语法,代表人物为英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帕默和霍恩比。 情景法的主要特点是:一、教学目的是对听说读写四种言语技能的实际掌握,而言语技能又是通过掌握语言结构而获得的;二、语言教学从口语开始,教材先用于口头训练然后再教书面形式;三、课堂用语是目的语;四、新的语言点要在情境中介绍并操练;五、运用词汇选择程序,以确保基本词汇的教学;六、按先易后难的原则对语法项目进行分级排列;七、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语法基础后,再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学。

(1)情景法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于英国的一种以( )的培养为基础、

强调通过有意义的情景进行目的语基本结构操练的教学法。 A阅读能力 B口语能力 C听力能力

(2)情景法早期称为口语法,代表人物为英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帕默和( )。

A奥伦多夫 B菲埃托 C霍恩比

(3)情景法的教学目的是( )的实际掌握。

A对听说读写四种言语技能 B语法 C语音

(4)情景教学法的语言教学从( )开始。

A书面语 B词汇 C口语

(5)情境法的课堂用语是( )。

A目的语 B第二语言 C中介语

答案: (1)B (2)C (3)A (4)C (5)A

49.阅读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阅读法产生于20世纪初,为英国著名语言教育家韦斯特所创立,又称为韦斯特“新法”。这是一种强调通过直接阅读来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法。

阅读法的特点是:一、通过阅读学会阅读,阅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二、阅读法要求学生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在上下文或插图的帮助下直接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三、阅读法不主张阅读之前先教语法规则,而是阅读后把学习者在阅读中已熟悉的语法项目进行归纳;四、词汇也是通过上下文掌握,在阅读中自然吸收,而不是脱离课文理解、翻译或死记硬背。

(1)阅读法产生于20世纪初,为英国著名语言教育家( )所创立。

A韦斯特 B霍恩比 C奥伦多夫

(2)阅读法是一种强调通过( )的教学法。

A扮演角色或演戏学习目的语 B直接阅读来培养阅读能力 C有意义的情境掌握目的语

(3)阅读法强调通过阅读学会阅读,阅读既是目的也是( )。

A基础 B保证 C手段

(4)阅读法不主张阅读之前先教( ),而是阅读后把学习者在阅读中已熟

悉的语法项目进行归纳。

A语音规则 B词汇规则 C语法规则

(5)以下属于阅读法特点的是( )。

A通过翻译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 B通过上下文掌握词汇 C学生避免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 答案: (1)A (2)B (3)C (4)C (5)B

50.自觉对比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自觉对比法是主张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翻译和结构对比,自觉掌握目的语的一种教学方法。自觉对比法是以直接法为对立面,客观上成了语法翻译法的继承和发展。

自觉对比法的特点:一、依靠母语自觉进行翻译对比是自觉对比法最重要的特点,教学全过程都要用母语来讲目的语,以充分利用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和技能;二、要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在语言规则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强调理解理论知识以避免盲目的实践;三、在理解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基础上再进行模仿、练习;四、由分析到综合,先学习构成句子的要素然后再学整句、课文;五、以书面语为基础,以文学语言为基本教材,不重视口语教学,反对听说领先。 (1)( )是主张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翻译和结构对比,自觉掌握目的语的

一种教学方法。

A情景法 B语法翻译法 C自觉对比法

(2)自觉对比法是以直接法为对立面,客观上成了( )的继承和发展。

A听说法 B语法翻译法 C阅读法

(3)( )是自觉对比法最重要的特点。

A依靠母语自觉进行翻译对比 B通过有意义的情境掌握目的语 C通过扮演角色或演戏掌握目的语

(4)自觉对比法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在语言规则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强调

( )以避免盲目的实践。

A直观手段 B有意义的情境 C理解理论知识

(5)以下属于自觉对比法特点的是( )。

A重视口语教学 B以书面语为基础 C主张听说领先 答案: (1)C (2)B (3)A (4)C (5)B

51.听说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听说法是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强调通过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又称“句型法”或“结构法”。

听说法的特点是:一、听说领先,口语是第一位的,书面语是第二位的,读写为辅;二、反复操练,用模仿、重复、记忆的方法形成习惯;三、教学内容以组成语言的基本结构—句型为中心,通过句型练习掌握目的语;四、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尽量用直观手段或借助于情景、语境,直接用目的语理解或表达;五、对比母语与目的语以及目的语内部的语言结构,找出学习者的难点,以确定教学重点;六、严格、及时地纠正学习者的错误,避免养成错误的习惯;七、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如幻灯片、录音、电影、电视,从多种途径强化刺激。 (1)( )是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强调通过反复

的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又称句型法或“结构法”。 A视听法 B听说法 C认知法

(2)听说领先,( )是第一位的,书面语是第二位的,读写为辅。

A听力 B阅读 C口语

(3)教学内容以组成语言的基本结构—( )为中心。

A句型 B词汇 C语音

(4)听说法排斥或限制使用( ),尽量用直观手段或借助于情景、语境。

A中介语 B第二语言 C母语

(5)以下属于听说法特点的是( )。

A严格、及时地纠正学习者的错误 B不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

C对学习者的错误持保留态度

答案: (1)B (2)C (3)A (4)C (5)A

52.视听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视听法是5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它强调在一定的情景中听觉感知与视觉感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代表人物是古布里纳和古根汉。 视听法的特点是:一、视觉感觉和听力感觉相结合;二、语言和情景紧密结合;三、整体结构感知;四、先口语教学,后书面语教学。听说领先,教材以对话为主,进行集中强化教学。

(1)视听法是50年代产生于( )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2)视听法强调在一定的情景中( )与视觉感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A词汇 B语法 C听觉感知

(3)视听法的代表人物是古布里纳和( )。

A古根汉 B霍恩比 C菲埃托

(4)听说法强调先口语教学,后书面语教学。听说领先,教材以( )为主,

进行集中强化教学。

A文学作品 B生活用语 C对话

(5)以下不属于视听法特点的是( )。

A语言和情景分开 B整体结构感知 C集中强化教学 答案: (1)B (2)C (3)A (4)C (5)A

53.自觉实践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自觉实践法是前苏联20世纪60年代以来广泛采用的外语教学法。主张学习者在自觉掌握一定语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大量言语实践活动达到直觉运用目的语。代表人物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别利亚耶夫。

自觉实践法的特点是:一、自觉性原则;二、实践性原则;三、功能、情景、题材相结合的原则;四、口语领先原则;五、综合性原则;六、考虑母语的原则。

(1)自觉实践法是( )20世纪60年代以来广泛采用的外语教学法。 A法国 B前苏联 C法国

(2)自觉实践法主张学习者在自觉掌握一定语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主要通

过( )达到直觉运用目的语。

A有意义的情境 B角色扮演或演戏 C大量言语实践活动

(3)自觉实践法的代表人物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 )。

A别利亚耶夫 B古布里纳 C韦斯特

(4)以下属于自觉实践法特点的是( )。

A语言和情景相结合 B自觉性原则 C集中强化教学 (5)以下不属于自觉实践法特点的是( )。

A口语领先原则 B通过上下文掌握词汇 C考虑母语的原则 答案: (1)B (2)C (3)A (4)B (5)B

54.认知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认知法又称认知—符号法,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主张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通过有意识地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理解、发现、掌握语言规则,并从听、说、读、写方面全面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认知法的特点是:一、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强调通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内化语言的知识体系,获得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反对动物型的刺激—反应的学习;二、强调在理解、掌握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有意义的练习,提倡演绎法的教学原则;三、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四、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口语和书面语并重;五、适当使用学习者的母语,以利于目的语的学习,但反对滥用母语;六、正确对待学习者的错误,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不可避免,要对错误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

(1)认知法又称认知—符号法,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 )。

A韦斯特 B布龙菲尔德 C卡鲁尔

(2)认知法主张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发挥学习者( )的作用。

A大脑 B智力 C发音器官

(3)认知法主张通过有意识地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理解、发现、掌

握语言规则,并从( )方面全面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A词汇、语法 B语音 C听、说、读、写

(4)认知法强调在理解、掌握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有意义的练习,

提倡( )的教学原则。

A演绎法 B归纳法 C类比法

(5)认知法以( )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

趣。

A课堂 B学生 C教师

答案: (1)C (2)B (3)C (4)A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xp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