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不恰当的社会关爱对孤儿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4-03-13 07: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不恰当的社会关爱对孤儿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作者:李清婉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3期

[摘要]孤儿作为一种弱势群体,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长期关注与关爱,这些关爱对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对于孤儿院里的孩子来说,由于成长的环境以及他们生命中不幸的起点,他们对于外界以各种形式所呈现的关爱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心理,而这些心理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力。不恰当的社会关爱也许事与愿违,对孤儿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关键词]社会关爱 弱势群体 心理影响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3-0038-01 一、负面的心理表现 (一)过分展示面具自我

面对前来看望的志愿者和来访者,他们通常会表现出相当的油滑和老练,与志愿者相处得非常融洽,甚至亲密、相谈甚欢,而且极力表现出他们快乐的一面。但实际上,他们跟其他人一样,当见到陌生人时会本能地抗拒。但长期以来应付来访者的经历,让他们学会用油滑老练的面具来包裹自己,应付来访者。确实,长期以来被陌生人观瞻、窥探的他们失去了很多私人的空间。要说痛苦是确实有的,但是他们不想让自己的痛苦摆在陈列馆里,他们不想让自己的痛苦被别人咀嚼,他们也像每个人一样,只想把自己的心里话对固定的人讲,对我们来说可能是父母朋友;同样,对他们来说,院长、朋友都是正常的选择。然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来访者都抱着一种为他们解决痛苦的心态,抱着一种来当知心大姐的心态。因此,日积月累,那些孤儿们便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姿态:用油滑老练的外壳、看似快乐亲密的表象来告诉来访者:我们不需要你们来当什么知心大姐。 (二)不安全感

首先,孤儿在接受他人关爱时极度缺乏安全感。他们不相信别人会无条件地对他们好,不相信别人会无条件地爱他们。从而,无论是在面对来孤儿院拜访的志愿者时,还是在与寄养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庭的父母生活时(这里指的是寄养家庭,非领养)都会受到这种心理的影响。受到这种心理的驱使,孤儿通常表现的态度有:

1.“爱没有不劳而获。”无论是青岛的孤儿院周围的寄养家庭,还是四川地震灾区的孤儿寄养家庭,都反映了同样一个现象:孤儿相信没有“不劳而获”的爱,他会在行动上有意无意地讨好他们的养父养母。比如在成绩上对自己会有一定的要求,认为若是达不到这个成绩,他的养父母就会不再爱他。有的养父母可能会把这当作是一个好的现象,认为这能够促进孩子上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目标都一定能实现的,一旦他发现因为自己表现不能让关心他的人满意,他会比普通孩子更加容易自我放弃。同样,在日后的独立生活中,这种态度也会继续影响他们。

2.内心的封闭性。这种心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歧视的淡化也慢慢减轻,但出于对自己的保护,部分孤儿惧怕和人过于亲近,因为曾经被最亲密的人——父母所抛弃,他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霾,以至于以后和他人交往时也充满了不安全感,不敢太过亲近。 (三)厌恶怜悯

对于他们来讲,一方面,他们确实知道拜访者是一片好心,是同情他们,另一方面,伤害到他们的也正是这种同情。他们作为正常的人类在社会中生存,他们的自尊、坚强不允许他们接受别人的施舍。正如孟子所说“穷者不受嗟来之食”一样。所以长期养成思维定势,容易把别人真正的诚意认作是对自己的怜悯,造成一些过激的报复行为和攻击行为。 二、针对以上孤儿易产生的心理态度的相应对策 (一)建立档案

缓解孤儿的心理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工作。因此,针对没有被国内或国外家庭收养的孤儿,孤儿院方可从孤儿一定年龄起建立心理档案,关注并记录他们的心理状况,从其心理成长、变化的整体过程来把握其心理发展方向,通过孤儿院里院长、老师、工作人员的努力,尽量让他们面对关心自己的人的心境走入与父母健全的孩子接近的状态。 (二)寻求替代

尽量早地为孤儿寻找领养或寄养家庭,因为孤儿在孤儿院生活的时间愈长,孤儿对自己身份的感知就愈强烈,相反,如果提早将孤儿送至家庭中,孤儿也会对家庭中一员的这个身份更认同,产生该种心理态度的可能性就更小。 (三)引导保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xn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