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文字题

更新时间:2023-08-27 16:4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名词解释:第31-35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7.教育目的:就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义务教育:是通过法律对某年龄阶段的儿童实行的强制性的由国家、学校和家庭保障予以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从社会和受教育者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引导受

教育者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 学校教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

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是指从个体从生命诞生到生命结束,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变化的全过程。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

用。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教育发展具有的继承性。 学校教育:即社会通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

为一定阶级或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

学的依据。它规定了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 教学大纲: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

教学的依据。

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限期。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和指导原理。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

识、技能或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上课的教学形式。

3.: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6. 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2: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

心理共同体。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四、简答题:第37-40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

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1.简述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分)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2分)

(3)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2分)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分)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具有系统性和深刻性;(2)

(3)学校有专门从事教育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专职人员。(2分) 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2分)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2分)

③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2分) 教育的政治功能的主要表现。(6分)

①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②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 ③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3.简述的利与弊:

优点:(1)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包括教学的系统性和教学的高速度等);(1)

(2)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分)

(3)在班集体中学生可与教师、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有利于增加

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形成学生一些健康的个性品质;(1分)

缺点:(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1分)

(2)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1分)

(3)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

以适应“课”的要求,并且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1分)

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清、意、行培养提高过程;(1分)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分)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1分)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1分)

(5)德育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1分)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分)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2分) ③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2分) 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系统学习与感知世界结合。(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与学相统一。(4)教学的教育性。(5)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 教师应怎样正确地看待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2分)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2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2分) 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⑴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

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之间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这一原则是在总结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提出的,它的提出也是由学会上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⑵贯彻此原则的要求:一是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二是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

起来;三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德育方法有哪些?

(1)说理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实践锻炼法

(4)陶冶教育法 (5)指导自我教育法 (6)品德评价法

五、分析论述题,第41-42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7、试述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并对几种不同的观点进行评析。

(1)社会依据: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人的依据:从人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它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从人的需要来说,人 的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评分标准:出现上述要点,论证充分,条理清楚)

1.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专业素养。

(1)高尚的师德。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集体,团结协

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分)

(2)宽厚的文化素养。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2分)

(3)专门的教育素养。包括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和教育研究素养;(2分)

(4)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轻松愉快的心境,激昂振奋的精神,乐观向上的情绪以

及坚忍不拔的毅力等。(2分)

5、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

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①备课②上课③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④课外辅导 ⑤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学生必须答出具体的内容方能得全分(每小点各1分,共5分)

(2)结合自己理解 * 评分注意:学生的回答只要分析合理, 就可以酌情给分。(共3分)

2.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试论述

①明确教学目的;(1分)

②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1分)

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分)

④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1分)

⑤组织好教学活动;(1分)

⑥布置好课外作业。 (1分)

3、什么是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结合实际说明在教学中应如何贯彻和落实直观性原则?

⑴定义: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的形象描述或组织学生直接观察所学事物,引导学生形成有关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生充分理解书本知识奠定基础,并发展

其认识能力。(3分)

⑵贯彻:①运用感知规律,加强直观教学;(1分) ②加强目的性和针对性;(1分)

③恰当地使用直观方式;(1分) ④语言指导与启发思考相结合;(1分) ⑤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维等活动,提倡师生自制直观教具。(1分)

4、林老师今年接了一个新班,他应该如何带领同学们组建班集体?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

秩序是维特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评分标准:每小点1分,适当展开酌情加2-3分。

11、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其能动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人,是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人。

(评分标准:出现上述要点,论证充分,条理清楚)

10、举例论述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总要求。

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

1.教学任务。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任务不同,教学方法应有所不同。(1分)2. 教学内容。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不同,以及具体教学内容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1分)3. 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学生的认识特点、知识水平等年龄特征。(1分) 举例论述。(1分) 运用教学方法的总要求:

1.综合性。要求教学方法本身不仅能完成具体教学任务,而且应有利于能力和品德发展,并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1分)2.灵活性。要求教学方法的运用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不拘泥于书本教条。(1分)3.创造性。要求教师在把握现有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造。(1分)举例论述(1分)

六、案例分析题(共10分)

【案例】 自从这个13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问题:(1)该班主任的做法对吗?(2分)

(2)请你用相关的德育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评析。 (8分)

(1)该班主任的做法不对。(2分)

(2)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想用此

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该教师的教育行为违反了两条德育原则:发扬优点与克服缺点相结合的原则和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2分)

①发扬优点与克服缺点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德育工作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挥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2分) ②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把对学生严格的要求与爱护、尊重、理解、信任结合起来。(2分)

面对上述问题,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热情关怀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因为尊重、信任是教育学生的基础。当众评选“坏学生”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了解其优点与不足,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运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该教师没有认真了解学生,没有认识到学生的长处,没有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以克服学生的短处,这样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2分)

(评分标准:答出要点,适当论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xj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