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更新时间:2023-06-02 20:2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成因与策略

——梅县石坑镇中心小学 钟 剑

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根据我

校承担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学生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的研究阶段安排,在2012年对我校的115名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心理健康测查量表(PHI)》。详细、真实了解了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寻求合理的教育对策。

一、从调查统计结果得出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调查统计表明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情绪情感等方

面的主流较好但有少数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闭锁。

(一) 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

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71%的小学生学习动机扭曲,读书的目的是“赚大钱”; 21%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老师抽问才回答;能认真完成作业的仅为78%,完成一些的有11%。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 焦虑方面

面对考试,25%左右的学生情绪紧张, 37%出现轻微焦虑。显

示了学生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这部分学生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

(三) 冷漠、孤僻

父母回家晚了有41人不会感到不安;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

情节,有21%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表现出冷漠。26%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3%的学生感

到不合群、孤独,显示出少数农村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

(四) 羞怯、胆怯、

见了认识的长辈还有17%的学生不好意思或躲起来,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予理睬,怯生的占35%左右,这表明了小学生中胆怯、羞涩心理比较突出。

(五) 交往情感闭锁

30%左右的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 35%的学生受了委屈时独自生闷气; 48%的学生心中的秘密谁也不说,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

(六) 攻击性强

15%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这表明少数农村小学生具有对抗性或攻击性行为,这种趋向的儿童容易出现品行障碍。

(七) 意志的心理品质不成熟。

25%学生对左右为难的事不是果断地选择方法。39%学生做事不成功时不再做或请别人帮助。38%的学生在老师来时和有时违犯。农村小学生意志的心理品质明显不成熟。

(八) 竞争意识不强。

46%左右的学生不积极参与竞选干部,其中近27%学生明显缺

乏自信认为我不行。10%左右是缺乏服务意识,不愿多做事而不愿参

加竞争,14%~20%持无所谓的态度。

二、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部分农村家庭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有些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在该区农村出现“三多三无”现象:○1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2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3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此外,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也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的影响。

2、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心理教育意识淡泊,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3、农村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态普遍存在,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与“狼爸虎妈”的现象并存,受农村社区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4、大教育观在农村地区难以树立。

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

成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

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农村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5、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

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

三、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通过此次对农村小学生心理行为调查,成因分析,研究和寻求合理的教育对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 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开设心理教育课、建立心理学生档案、开辟学校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二) 不同的心理障碍分别指导。

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由于先天的生理因素不同和社会环境

因素不同,他们的心理障碍表现也各不相同,要结合他们的年龄分别予以具体指导。对遇事胆小、害怕、退缩逃避属行为障碍的学生,要有易到难多给他们些做事的机会,使他们慢慢增强信心,恢复正常心理;对对集体漠不关心,对他人冷漠无情的属人际关系障碍的学生,教师要多接触、多关心、多教育,增强其群体意识;对性格表现异常属性格障碍的学生,教师就指导他们以有健全个性的同学为榜样,学习他们性格开朗、待人热情、富于同情心、责任感,胸怀宽广,豁达大度等优点,做个心理健康的人。

(三) 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大力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的心理障碍。

(四) 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家庭教育存在八大误区(重成功轻失败、重物质轻精神、重结果轻过程、重智商轻情商、重答案轻问题、重行为轻心理、重共性轻个性、重说教轻交流),正是这八个误区导致大人对孩子“爱”之愈深,孩子对大人“拒”之愈切。

开辟与学生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学生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转变教师与家长的意识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关键。

学校层面来说,一是平等性。教师要使自己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自觉地意识到师生双方在人格上享有同等地位,并且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师生双方在人格上享有同等地位。 二是尊重性。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三是鼓励性。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敢于暴露自己的观点,老师不要轻易地评价。四是参与性。 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心理行为训练中,完成训练任务。

家庭层面来说,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坚强后盾,是未成年人最重要的支持性力量。一是亲情。亲情是恩情、友情等都不可替代的感

情。亲情的缺失带来的是学生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因此作为家长来说,应多抽点时间跟孩子打闹、玩耍、游戏、学习、运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及时纠正。二是平视。不应该“俯视”孩子,不要觉得身为父母,就可以在家里主宰一切,想让孩子干什么,就让孩子干什么。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仔细分析观察现在的世界,包括电视、网络、报纸、书刊带给孩子的影响,从思想上、行为上理解外来世界带给孩子的影响。三是沟通。注意从小教育引导孩子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于一些“新鲜事物”更要仔细辨别,分析其中的利与弊,不要一概否定,要了解社会各界对此种问题的评论,向积极有利的一面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意见、建议,结合社会的综合评价来跟孩子解释清楚,让孩子在正确的引导下成长。

社会层面来说,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x0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