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全套修改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16 01: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目标

1、了解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具体情况。(第一届政协的特殊意义) 2、了解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重大历史事件) 3、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课堂流程

温故知新:师生集体回顾上册解放战争相关内容,引出本课教学内容。(5分钟)

研读共品:学生仔细阅读一遍教材全文,并完成下列导学习题。(10分钟) 自主学习:

1、第一届 于1949年在 召开。 ①大会通过了《 》,它起着_______ 1课 《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导学案

__________的作用。

②大会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 。

③大会决定新中国的名称为 ;大会确定国旗

是 ;代国歌是《 》;首都是 (把北平改为北京);纪年方式是 ;大会还决定建立 ,以表示对先烈的崇敬。

2、开国大典: 年 月 日下午三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 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国内: 。

国际: 。

4、西藏和平解放: 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 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 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意义:至此, 获得了统一, 实现了大团结。 展示交流:

小组代表展示完成以上内容的情况;全班说出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教师强调重要性)(5分钟) 点拨升华:

教师分析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全面掌握。 (10分钟) 作业布置:

1、当堂完成课后练一练及填充图册相关内容。(10分钟) 2、完成配套练习第一课习题内容;预习第2课内容

板书设计: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开国大典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 《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

10月1日 天安门广场 毛泽东

国内: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际:

① 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 阿沛阿旺晋美 课后反思:

第2课《最可爱的人》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抗美援朝的背景、过程、结果和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 2、了解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习志愿军战士英勇不屈、乐观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

本课难点: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 课堂流程 学习目标:

学习掌握抗美援朝相关历史事件,学习志愿军战士英勇不屈、乐观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温故知新:

学生个别回顾讲述第1课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相关内容。教师进一步指出本课内容与第1课内容的关联即是对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的巩固。(5分钟) 学法指导

阅读本课课文、看世界地图,了解中朝位置、收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导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内容,自主完成下列问题并在书上标划(15分钟) 抗美援朝

1、背景: 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2、原因:(一)美国的侵略活动 。 (二)朝鲜政府请求 。 3、经过: 年 月, 率中国人民 开赴朝鲜前线。中朝人民并肩作战, ,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 附近。 5、战斗英雄事迹:

(1)黄继光: 战役中的战斗英雄,用 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

(2)邱少云:为了保证 和 ,严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

6、著名战役: 。

7、结果: 年 月, 被迫在 上签字, 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教师补充内容:(10分钟) 1、抗美援朝战争的两个阶段

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其特点是: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攻防转换频繁,战局变化急剧。 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其特点是: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战线相对稳定,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

2、参战方兵力:志愿军共计240万 伤亡情况:中朝军队伤亡63万余人

主要指挥官:彭德怀;麦克阿瑟、李奇微、克拉克 3、停战协议签署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美国没有取胜的条约上签字的将军。 布置作业:

1、当堂完成课后练一练及填充图册相关内容。上交填充图册教师批阅。(10分钟)

2、完成配套练习第二课练习题并预习第3课《土地改革》一课。 板书设计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朝鲜内战 1950年6月

2、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1950年10月 彭德怀 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953年7月 反侵略战争胜利

课后反思: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堂流程 温故知新

师生共同回顾前两课主要内容,教师指出第一课内容讲新中国成立史实,第二课及本课内容为对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教师也可简单回顾中共历史上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土地改革,过度到本课内容。 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解放前

地主:占农村人口____________________,占有全国_______________土地 农民:占农村人口____________________,占有全国_______________土地 严重阻碍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发展

2、____________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年冬,全国分批进行_______________,没收_____________的土地,分给__________________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3、到____________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4、土地改革意义

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 制度, 阶级也被消灭; 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②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 准备了条件。 展示交流:

小组代表展示完成以上内容的情况;说说土地改革完成后的土地所有制和现行的农村土地所有制。(教师教师补充并对有错误的理解予以纠正) 总结本课:(5分钟) 土地高度集中

土地改革 历史意义

农民无地 《土地改革法》

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基本内容 废除、巩固、解放、准备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一练 完成配套练习本课习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学法指导

运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在图中找出“一五”期间,我国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学会使用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导学过程 温故知新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主要内容,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过度到本课内容。(5分钟)

一、自主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先标记在书上,并进一步识记、巩固:(20分钟)

A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是我国的工业水平 ,工业基础 。

2、起止时间: 年至 年。

3、编制的目的:为了 进行 建设。

4、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 ,建立国家 和 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 , 、 和 ,相应地

培养 。

5、“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结合课本图片和20页示意图)

工业方面:①1953年底, 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年, 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中国第一架 式飞机试制成功。

④1956年, 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交通运输业:①1957年, 建成,② 、 、 公路修到世界屋脊③建成了 、 铁路。 工业基地的建立:形成了以 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6、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 的面貌,向社会主义 迈进。 B 第一部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召开时间: 。 召开地点: 。

主要内容:大会制定了《 》。 2、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 ,坚持 ,一切权利属于 。

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也是真正反映 的宪法。

二、合作探究,小组活动,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可补充(5分钟) 1、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2、为什么说第一部《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教师补充说明(2分钟)

现在,每隔一段时间长春就要举办一次汽车贸易博览会,那你知道长春是中国制造汽车的发源地吗,那是在旧中国,中国没有自己的汽车工业,使用的全是外国车,因此有人把中国称为万国车博览会。解放后,中国人发誓要生产自己的汽车,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省长春市奠基,3年后,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长春一汽也因此被

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总结提高(1分钟) 本课巧计三个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一练 2、课后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第5课 《三大改造》导学案

学段 单元 主备学校 终审人 八年级下 年级 课题 八年级下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毛金言 合作团队 学科 课型 初审人 历 史 新授课 李海军 第一单元 巉口中学 主备人 孙 贵 毛金言 程 英 陈晓斌 常 龙 李海军 庞卫鑫

教学目标

1、知道三大改造的原因、形式和结果。 2、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3、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大改造的性质 温故知新

回顾复习第4课内容,联系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性质即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引出本课教学内容。(5分钟) 一、自主学习(15分钟)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农业

背景: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改造方式:组成_________合作社,走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

改造方式:__________________合作社。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式:_____________年起,实施______________,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政策:______________政策。使用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高潮。

4、三大改造的意义

到_________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我国初步建立起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制度。 ④ 从此,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小组代表竞赛演讲的形式)(5分钟)

根据第25页“动脑筋”回答: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三、总结本课(5分钟)

原因: 社会农业 方式: 主三义大 结果: 制改度造 手工业——方式:

基本 政策:

建立资本主义工商业 : 结果: 意义:

四、课外拓展:走访调查收集资料或请教自己爷爷奶奶,了解他们生活时期三大改造情况, 布置作业:

1、当堂完成课后练一练及填充图册相关习题。(10分钟) 2、课后完成配套练习第5课习题并预习第6课内容。 板书设计

第6课 三大改造

二、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 2、手工业合作化

二、公私合营 1、赎买政策 2、实质 3、不足之处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导学案

学段 单元 主备学校 终审人 八年级下 年级 课题 八年级下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毛金言 合作团队

学科 课型 初审人 历 史 新授课 李海军 第一单元 巉口中学 主备人 孙 贵 毛金言 程 英 陈晓斌 常 龙 李海军 庞卫鑫 教学目标

1、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1958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探索建议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

2、通过学习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以及邓稼先、王进喜等先进模范人物,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查找、识图和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

3、通过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和严重失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讲述了这一探索的良好开端和严重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等问题。 学法指导:

1、问答学习法: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几个问题,调动学生的快速思维,对学过知识进行复习,对新知识进行探究。

2、分析研讨法: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全面地分析,提出问题让全体同学进行研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自主学习获新知:(边学边做标记)

自学课本第27至第31页,完成下列问题:(20分钟)

(一)探索中良好的开端: 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 。 大会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 。实现国家 。住不满足 。这次会议的意义是 。 (二)探索中的失误: 1、总路线于 年提出。

①提出原因: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 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 ,又急于求成。

②内容是: 。

③危害:忽视了客观的 。为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2、“左”的错误:①主要标志: 。 ②表现:“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危害:“大跃进” 运动使国民经济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成就: 。 2、模范人物: 、 、 、 。 探究活动:预习检查!(10分钟)

学生自查→组内互查→教师抽查→解疑释难,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1、当堂完成课后练一练和填充图册习题。(10分钟)

2、课后完成配套练习第6课习题预习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内容。 课后拓展案

“大跃进”时期,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放弃了耕作,上山采矿、建炉炼钢。你认为这样做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和国民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你能举出涉及环境问题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良好开端 中共八大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 2、失误 1958年“总路线” 表现 原因 失误 二、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建设成就 4大工业行业

2、模范人物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导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经过、两个反革命集团及其灭亡的标志。“二月逆流”。

2、理解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有一定好转的原因和文化的革命发动的原因,认识它的发生是“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 教学重点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危害、“二月逆流” 教学难点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有一定好转的原因和文化的革命发动的原因与“左倾”错误的关系。 导学过程 温故知新

师生回顾前课内容,在取得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的同时,从1958年开始“左倾”错误也在日益严重的蔓延并最终导致了严重的错误即本课内容“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从而引出本课内容的学习。(5分钟) 一、自主学习(15分钟)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原因:

①“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大跃进错误未彻底纠正) ②毛泽东对国际、国内形势做出错误判断。(毛泽东错误认为:党内出现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③ 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革命集团所利用。 2、开始标志:

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________________,对所谓的_____________、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错误的斗争。 3、_____________年9月,林彪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未遂出逃,结果所乘飞机在蒙古的温都尔汗坠机身亡,至此,林彪集团被粉碎。

周恩来邓小平的整顿恢复,形势明显好好转。可是,党中央的“左”倾错误仍然没有得

到纠正。___________、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 “四人帮”继续利用文革,制造混乱,迫害老一辈革命家,并伺机夺权。 4、粉碎“四人帮”

1976年10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5、“二月逆流”

1967年2月,谭震林、____________、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法提出了强烈批评,但被诬为“_____________”而受到压制和打击。 二、合作探究(5分钟)

阅读32页第二段回答文化大革命中老一辈革命家是如何斗争的? 三、总结本课(5分钟)

原因 1966年 文化大革命 发动: 1971年 结束 四、布置作业:

1、当堂完成课后练一练和填充图册相关习题(10分钟) 2、课后完成配套练习习题并预习第三单元内容。 五、课外拓展:

走访调查收集资料或请教自己爷爷奶奶,了解他们生活时期文化大革命的情况。 板书设计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导学教案

一、动乱和灾难

1、“文革”发动时间 1966年 2、“二月逆流”

二、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1971年9月13日 蒙古温都尔汗 学段 单元 主备学校 终审人 八年级下 三 单 元 巉口中学 孙贵 年级 课题 主备人 八 年 级 伟大的历史转折 陈晓斌 合作团队 学科 课型 历 史 1976年

初审人 李海军 李海军 毛金言 常龙 程英陈晓斌 庞卫鑫 教学目标 1、 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历史意义? 2、 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颁布的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的颁布有什么重要意义? 3、掌握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①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 __________进行平反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__________方针。③关于____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使人们认识到,_____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时间:_____年底,地点:北京。 3、内容:①思想上: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___上来,实行 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形成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___________。(2)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______开端。(3)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_______ 的新时期。 (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1、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为____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平反。 2、完善法律制度: ①1982年,颁布了第________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②意义:基本上形成了以________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逐渐向_______ 的道路迈进。 展示交流 1、 你怎样看待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解除了“文化大革命”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2、 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怎样加强?(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依法办事、有法必依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总结提高 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 歌曲《走进新时代》里写到:“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 课堂作业 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①这段歌词是建国以来三代领导人的丰功伟绩的写照,请同学们仔细思考,想想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富起来”指的是哪一位领导人?哪次会议确立了这位领导人的核心地位? ②这次会议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纠正“文革”错误→人心所向 “两个凡是”的提出→阻挡纠错 ↓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 ↓ 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2.召开(内容略) 3.意义:a.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否定个人崇拜、教条主义长期脱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重新确立党的政治路线:工作中心: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方针:维护僵化体制→改革开放; c.重新确立党的组织路线:强化集权模式、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民主集中制。 二、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 1.为刘少奇平反 2.法制建设的加强 学 段 单元 主备学校 终审人 八年级下 三 单 元 巉口中学 孙贵 年级 课题 主备人 八 年 级 改革开放 陈晓斌 合作团队 学科 课型 初审人 历 史 李海军 李海军 毛金言 常龙 程英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乡镇教学目标 企业迅速发展,国企改革。 教学重点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现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 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实施: (1)安徽风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现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2)农村逐步实现以 为主的责任制。 4、影响: (1)农民有了 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2)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自主学习 (3)农村 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背景:党的 后,对外开放开始起步。 2、过程: (1)建立经济特区:①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福建的___________建立四个经济特区。②后来又增设了 经济特区。 (2)开放沿海城市:开放了广州、上海等________个沿海城市, (3)设立 开发区,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3、格局:已形成经济特区---_________-----_________---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1、开始: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____________改革。 2、第一阶段: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_____________为主体的____________经济共同发展; (2)对国有企业实行___________,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_____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_________并存的制度。 3、第二阶段: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后,国有企业加快改革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_______________制、________________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方式。 师:1978年农民们翻开的历史新一页是什么? 生:这一天,安徽省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 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生产契约,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在农 村揭开了改革的序幕。 师:安徽省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得到党中央的 肯定,结果是加快了农业生产发展进度,这便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雏形,这一做法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随 后在中央的指导下对内改革逐步在农村实行。老师可以给学生解释生产关系拓展提升 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原理关系。 教师小结,对外开放,使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上海浦东开发区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我国扩大了对外贸易,吸收了许多外资,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有力地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小字体内容,讨论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内容,如改革的必要性和成效,从管理体制到分配形式的变化进行探讨、明白计划体制存在的弊端。归纳掌握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内容。 总结提高 我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进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践证明党的改革开放方针和政策是正确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对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板书设计 第9课 改革开放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前的农村状况 2.小岗村的改革及成就 3.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1.十四大以前的国企改革 单一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企业政企不分→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公司制、股份制的出现。 课堂作业 从《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并记忆。

“四项基本原则”内容、邓小平理论形成及其指导地位确立的过程,十二教学目标 大、十三大、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十四大、十五大的内容。 教学重点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3、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_________ 。改革开放后,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又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__________ 出发,建设____________ 的社会主义。1987年他又为党的十三大阐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论,并提出了党在这个阶段的 __________ ,即___________。也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5、20世纪末,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 ___”、姓“ ___”等问题的困扰。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途中多次强调关键是 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 6、1992年,党的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_______,并形成了以 _______ 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 __________ 为党的指导思想。

本课的难点是“一国两制”的含义。 ●知识链接 1.香港问题大事记

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1860年,英国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半岛。

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和附近的235个岛屿,租期为99年。

1972年,英国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1979年,邓小平在北京接见港督麦理浩,麦理浩提出1997年租期到期问题,邓小平说:“那样的话,香港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19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希望英国能在1997年后继续统治香港,邓小平拒绝了她的请求,但同意就移交问题举行谈判。

1983年,中国同英国就香港未来举行谈判。

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如期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2. 《七子之歌》

《七子之歌》是中国著名学者闻一多于1925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全文共七首,象征被外国列强侵占的七处中国国土,即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今湛江市)、九龙、旅大(旅顺-大连)。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七子之歌 澳门 七子之歌 香港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导学过程 一、 导入

1、介绍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把近代史上被列强夺走的七个失地,比做被迫离开母亲的七个孩子。在诗歌里,香港和澳门都在哭述着“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那么香港和澳门是如何离开母亲怀抱,又是怎样回归的呢? 二、自主完成知识网络

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目的:为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等历史遗留问题 提出者:_____________ 一国两制的构想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发点: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益出发

含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境内,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 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明了前景,为__________,________回归

祖国开辟了途径,为和平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创造了条件。

三、 分组探究

1、 看地图册结合近代史回忆,香港和澳门是怎样被列强一步步侵占的?分别被侵占了多少年?

2、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哪里的问题?它的含义还有哪些?你认为“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是否有可行性?请举例说明。 3、 回顾中国近代史,想一想,英国政府同意把香港主权交还中国说明了什么?什么是主权?

4、 香港澳门在回归前是什么社会制度?是用什么方式回归祖国的?“一国两制”怎样照顾到了香港澳门的实际情况?

5、 时空穿梭,回到香港回归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假如你是电视台记者,模拟在北京天安门的现场报道。

6、 用你的方式介绍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和区徽的设计有什么含义? ●学习小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达标检测

1、 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是( ) 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D江泽民

2、我国政府运用一国两制已经成功解决了( )

A香港澳门问题B香港台湾问题C澳门台湾问题D深圳香港问题 3、一国两制构想的最初提出是为了解决( ) A香港问题B澳门问题C台湾问题D统一问题

4、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的香港和澳门,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社会制度的变化B经济制度的变化C主权归属的变化D社会生活的变化 5、一国两制的含义是( )

A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B 一种制度,两个国家 C 一个国家,两个政府 D 一个政策,两个国家

6、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最主要的因素是( ) A 新中国已经称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C 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 “一国两制”构想为各方面所接受 7、请你对祖国的明天写一句寄语:

●板书设计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问题)

二、“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方案)

三、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问题解决)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了解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2.能力训练过程方法: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资料史论结合,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知识链接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三国时,台湾称夷州,吴国大将卫温率船队首次到达夷州,加强了同那里的交流。

隋朝时,台湾称琉球,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加强同那里的联系。

元朝时,台湾称流求,元世祖在那里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省,台湾正式成为中国的行政区。

明朝时,始称台湾,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 清朝时,1884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直属中央管辖。 近 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日本割占台湾岛。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祖国。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后国民党残余部队败退台湾,从此两岸形成对峙,隔绝的局面。

2、一国两制对港澳和台湾的不同点

①香港澳门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谈判,而解决台湾问题是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两岸平等协商,属国家内部事务问题。

②国家在港澳驻军,外国军队撤走,表明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具有象征意义。而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

③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原有的政府架构。

④台湾民众可与大陆人民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中央政府将为台湾留出重要的领导位置。

⑤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什么问题均可以讨论,这在解决港澳问题时,并没有这一提法。

3台湾当局的台独言论

1995年5月,李登辉到美国康乃尔大学发表演讲,公开宣称台湾是“主权独立”的政治实体。李登辉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政治图谋浮出水面。

2000年5月20日,民进党上台,陈水扁上任,陈水扁表示,实际上,不仅是“一边一国”,两岸关系实际上是“两边三国”,也就是台湾、大陆、蒙古。 马英九的大陆政策:我们将以最符合台湾主流民意的「不统、不独、不武」的理念,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湾海峡的现状。一九九二年,两岸曾经达成「一中各表」的共识,随后并完成多次协商,促成两岸关系顺利的发展。英九在此重申,我们今后将继续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早恢复协商,并秉持「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寻求共同利益的平衡点。 ●导学过程

一、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线索:

1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有什么历史意义?

2(承上启下)要想完全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必须解决台湾问题。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方针在历史上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将来如何解决?请同学们阅读新课。对重要的人名、组织名称、事件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推进___________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祖国_________20世纪50年代争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革开放后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础方针

大业______________1995年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八项主张

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__________________”政策。意义:打破了海峡两岸__________年的隔绝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两岸 1990年台湾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系 ---1991年大陆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化 1992年两会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成共识 1993年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会谈。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1、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和大陆分隔两岸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

3、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4、台湾当局的主要领导人有何主要言论?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

(过渡:面对着这种复杂的局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方面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另一方面经过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继续密切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5、请你说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什么是三通?

6、根据 “动脑筋”讨论回答: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 ●本课小结

面对如诗如画的宝岛台湾,老师也想用一首诗表达一下心声,“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两岸暂时的别离,终有团圆的时候。我们都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因为两岸人民血脉相联,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最后让我们用歌声祝愿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播放《上下五千年》主题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 ●达标测评

1、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 ) A 用武力解放台湾 B 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C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D 和平统一 2、我国对台基本方针是( )

A 三通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D 武力与和谈并举 3、海峡两岸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始于( )

A 1949年 B 1956年 C 1976年 D 1987年 4、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汪辜会谈”是指( )

A 1990年台湾成立的海峡交流基金会 B 1991年大陆成立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C 1992年两会就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 D1993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在新加坡会谈 5、“一国两制”构想承诺( )

(1)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2 )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 (3) 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会降低(4)台湾可以有自己的军队

A (1)(2)(3)(4) B (2)(3)(4) C (2)(3) D (1)(2)(3)

6、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3)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4)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A (1)(2) B (1)(3) C (1)(4) D (2)(4)

7、使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历史性重要一步的事件是( )

A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B “汪辜会谈” C 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 D 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8、新时期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进程的指导思想是( ) A 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 “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的协议” D 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共识 ●板书设计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大政方针 2.对台基本方针 3.八项主张 日益密切的交往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安定区巉口中学 主备人:李海军

第14课 钢铁长城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2、了解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的成功研制和现代化海军的多兵种建制;国产飞机的不断更新换代和战略导弹的威慑力量;

3、认识到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应该树立起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2分钟) 学习重点:国防建设的巨大成就,即钢铁长城的形成。 学习难点: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

(一)人民海军的建立和发展(4分钟)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 建立。

2、 新中国成立后: 。 3、20世纪50——70年代 4、20世纪90 年代以后

(二)新中国的空军的建立和发展(4分钟)

1、人民空军在 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早期飞机主要从 购买,后来逐步走上 道路,能够装备自制的 、 、 等。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旧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 有了 新的飞跃。

(三)导弹部队的发展(4分钟)

1、建立:主要担任 , 年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2、发展:陆续装备了 、 、 核武器。 二、课堂讨论交流(10分钟)

1、 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

2、查找资料,了解一下我国现在的军事装备如何?针对某些国家的“中国军事威胁”论谈谈你的看法。

三、梳理本课,谈谈你的收获(4分钟)

四、练习(10分钟)

1、新中国成立前夕建立的第一支海军是( )

A 北海舰队 B东海舰队 C南海舰队 D华东军区海军 2、下列不属于我国海军兵种的是( )

A、海军陆战队 B、水面舰艇部队 C、海上缉私大队 D、潜艇部队

3、1971年,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的是我国自行研制的( )

A、核潜艇 B、导弹驱逐舰 C、坦克 D、歼5型歼击机

4、1958年,毛泽东坚定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我国核潜艇诞生于20世纪( )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5、假如从美国本土发射导弹攻击伊拉克,应用哪种型号的导弹( ) A、近程 B、中程 C、远程 D、洲际 6、连线题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 20世纪70年代 我国成功仿制歼5型歼击机 20世纪60年代 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20世纪50年

板书设计: 14 钢铁长城

人民 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

海军 成立时间:新中国成立前夕 启示: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科技强军 70年代,中国研制成功:导弹驱逐舰、核潜艇 经济是基础 成立: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 人民 考验: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 强大的国 军军 英雄:蒋道平 防是保障 装备:国外购买-→仿制-→自主研发 导弹 组建:1966年

部队任务:核反击任务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导学案

安定区巉口中学 主备人:李海军

教学目标:(2分钟)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获得以下基础知识,知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知道万隆会议概况;理解求同存异方针;了解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问题,使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总结问题;通过教材或课件中出示的图片,培养学生以图说史的能力;给学生出示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上自主形象的确立,是经过了与国际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进行坚决斗争的结果,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一生为之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为什么说“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教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讲解法

学法:自主阅读,整理信息,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以图说史,论从史出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吗”? 生:有。

师:“说说你们的理想”。 几名学生回答各自的理想。

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青年,出示周恩来照片,他是谁?你知道他年少时的理想是什么吗?

他的理想抱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又是如何实现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5课《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讲授新课

回顾历史,总结经验(2分钟)

师:中国近代史上的外交地位如何? 生:屈辱、丧权辱国的、被动的

师: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外交环境如何?新中国的外交要和旧中国的外交一刀两断,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

自主阅读,整理信息(5分钟)

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师: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指导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呢?

生:建国第一年,17个国家与我国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你说我说,合作交流(7分钟)

师:请同学们以六人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给出的材料(钱其琛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50周年的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唐家璇外长在2004年6月28日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约瑟夫时的谈话)结合教材,互相说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教师板书给出要求,交流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引出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会被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他的基本思想到底是什么?

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可以答出来。要求学生能理解修改后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后总结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深远影响:1、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3、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4、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情景再现,感知历史(8分钟)

教师播放视频《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请学生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1、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参加者? 2、会议的性质及主题内容什么?

3、参加会议的部分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怎样?

4、中国代表团为万隆会议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分组讨论,探究问题(5分钟)

教师给出讨论题目:你如何理解“求同存异”方针?为什么周恩来提出这一方针会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学生讨论后教师可总结:“求同存异”实际上包含了宽容、谦虚、彼此理解、互相尊重的内涵,周恩来总理能提出这个方针,也说明了他个人的人格魅力。

以图说史,论从史出(5分钟)

教师运用材料法出示万隆会议周恩来发言稿部分精彩内容,给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几幅照片,让学生感受这个伟大的外交家的人格魅力,周恩来有坚定的原则性,又有足够的灵活性,既有勇气又有智慧,善于以理服人,表现出一个外交家出色的才能和政治家的风度。

学生的敬佩之情油然升起,教师趁热打铁,将本课推向高潮。 师:你知道周恩来还有哪些外交方面的小故事吗?

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补充介绍“克什米尔公主号”客机爆炸事件,联合国为周恩来总理逝世降半旗的事,师生出现情感上的共鸣。“外交如同军事作战一样,没有百分之百的安全”“只有周恩来能代表伟大的中国,只有伟大的中国才能派出这样伟大的代表团”

你思我想(3分钟)

本节课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学习延伸(1分钟)

“如何学会与人交往?

杂志推荐:《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事》

板书设计:

首次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影响时间、地点、参加者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会议性质及主题内容“求同存异”方针为我国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导学案

安定区巉口中学 主备人:李海军

学习要求:快乐学习、高效学习,做一个会思考的学生

学习目标:掌握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中日建交;中国承办亚太经组织会议。 学习重点:见学习目标

学习难点:中美关系在70年出现转机的原因;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填空(10分钟)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1、敌对: 2、转机:原因是 、 、

3、历程:①

② ③ ④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 2、会议: 3、意义: 4、外交工作新局面的形成:①中日建交时间: 、②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

(三)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1、时间: 2、地点: 3、主题: 4、参加者: 5、结果: 6、意义: 二、课堂问题讨论:(10分钟)

1、材料一: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材料二:1958年6月,长波电台当时在苏联尚属尖端技术一类,苏联军方坚持对自己的尖端技术要有控制权,一切费用由中国负担,苏联出技术及设备,可以共同使用,但所有权属中国。后来又发生了联合舰队事件。毛泽东回顾历史时说:事实上同苏联闹翻是1958年,他们要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 请同学们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

2、请你试着用列表法列举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并讨论我国外交事业不断发展的原因。

三、课堂知识梳理(10分钟)

四、当堂检测(10分钟)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与新中国的敌对状态长达 A、10多年 B、20多年 C、30多年 D、40多年 2、中美关系出现转机是在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3、1972年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是 A、基辛格 B、布什 C、尼克松 D、克林顿

4、2006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时期结束,这意味着中国的开放程度更为深入也更为广泛,同时也意味着中国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什么?

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哪一年?

③当时中国顺应的世界经济发展什么趋势的表现?

板书设计: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1、敌对: 2、转机:(原因)

3、历程:①

② ③ ④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

2、会议:

3、意义: 4、外交工作新局面的形成: ①中日建交时间:

②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

(三)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1、时间: 2、地点:

3、主题: 4、参加者:

5、结果: 6、意义: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安定区巉口中学 主备人:庞卫鑫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探究、例证、分析和归纳等综合能力。

4、使学生树立努力学习、争攀科技高峰的崇高理想。 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的科学家的事迹。

教学难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崇拜的科学家都有哪些人,他们都有怎样的感人事迹呢?

二、 明确目标 三、自主学习 “两弹一星”: (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1、原子弹:______年____月____日,第一颗_________爆炸成功。影响: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_,也打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________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2、导弹:______年____月,我国设计的 _____________导弹试飞成功;______年____月,中近程地地导弹携带的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爆炸,标志着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

3、人造卫星:______年,我国用________________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________________”,成为世界上第____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一箭多星”技术和发射返回式卫星。) 4、______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____________”;______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____________”往返成功。

籼型杂交水稻:

_______经过多次杂交试验和筛选,于______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_________,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_____________”;他又在实践中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国际农学界誉为“__________________”。

四、 合作交流(教师巡视释疑解惑)

1、学生讨论P91“动脑筋”:“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2、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谁?结合其事迹,你能为农民朋友增产增收提点合理的建议吗?

3、建国以后,我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强大。但是,为什么我国仍然能够取得这么多的重大科技成果?

五、 拓展延伸

1、查找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还有哪些?

2、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启示?

六、 挑战自我

1、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两弹一星”指的是 A.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B.原子弹、氢弹、实用通信卫星 C.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D.导弹、氢弹、返回式卫星

2、2003年10月15日,实现我国载人飞船航天梦想的飞船是

A.神舟一号 B.神舟二号 C.神舟四号 D.神舟五号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袁隆平在国际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②华罗庚是把数学研究应用到生产实践的奠基人③钱学森为中国的火箭技术做出了杰出贡献④邓稼先是中国的“两弹元勋”

A.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对袁隆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东方魔稻”的培育者② 200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 ③ 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被称为“两弹元勋”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

5、下列各项成就,属于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取得的有( )

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③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④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6、列举本课中涉及到的重大科技成果。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安定区巉口中学 主备人:庞卫鑫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对863计划有一个初步概括的了解,《863计划纲要》的形成,计划涉及的领域,计划的总体目标, 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通过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和如何正确面对上网两个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863计划的学习和了解在思想上认识到863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系民族发展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培养从小就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863计划的制定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20世纪70 年代中期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它的影响之大,使得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变得十分敏感、十分激烈。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 明确目标 三、自主学习 863计划 1、“863”计划的含义是什么? 2、《863计划纲要》涉及哪些高科技领域?

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应用:

1、____世纪末,人类进入了_________________时代,以_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世界。-------已经成为人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中------以上是青少年。 2、影响:

四、辩论比拼

学生分为两大组开展辩论会

1984年2月,邓小平在上海观看小学生操作电子计算机时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作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一些青少年却上网成瘾,深陷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对此,

正方观点:青少年上网是有益的,鼓励支持上网。 反方观点:青少年上网是有害的,杜绝上网。 教师做小结:

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五、 拓展延伸

1、中国现在的经济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钱去发展高新科技的研究?

2、找几个高科技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例子

六、 挑战自我

20世纪人类进入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到2004年,全球上网用户已达到8.1亿。我国的互联网发展也非常迅速,上网人数从1997年的62万急速上升为2005年初的1.11亿人,并且在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迅速增长。其中80%以上是青少年。 请回答:

(1)20世纪末,人类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

(3)你上网吗?是否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安定区巉口中学 主备人:庞卫鑫

教学目标:

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发展教育的政策、措施及成就;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和领会《义务教育法》、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意义,展望我国教育发展的前景。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生说说自己对读书的看法,进而指出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支持,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三、自主学习

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80年代:措施:_______年颁布实施《 》

意义:各地____得到改善,_____年,全国基本实现普及______,我国__、__发展水平已居于发展中人口大国前列。 90年代以来

1、施____战略,提出把___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___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2、施___教育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整体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 ,形成相当的____,学校____大大增加, ___比较齐全,___日趋合理,在____和___也有明显提高。

新举措:90年代,教育部启动将____、____等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 科研工作:承担国家___项目,占1/3以上,获得的____占1/3左右,科学研究成果已达到和接近___发展中教育

四、互助释疑 1、课本99动脑筋

2、邓小平说:“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请问: (1)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对教育的发展有何指导意义?

(2) 90年代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发展战略?请谈谈实施该战略的意义.

(3) 我国政府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五、学以致用

1、你身边有没有辍学的同学,了解一下是什么原因,尽力帮助他们重返校园。

六、挑战自我

1、九年义务教育属于:( )

A、高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基础教育 D、小学教育 2、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什么为国策,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 A、863计划 B、希望工程 C、科教兴国 D、科技兴国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有:

(1)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高等教育迅速发展(4)制定了《863计划》

4、教育部启动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工作,开始于20世纪:

A、80年代 B、90年代 C、70年代 D、2001年

5、简答: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在什么时间?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6请你为自己将来的学习前景做一番设想。你初中毕业以后选择什么道路?你将以那门课程作为重点选学的方向?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安定区巉口中学 主备人:庞卫鑫

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新中国诞生后文学艺术、体育的发展情况; 2、分析我国文学艺术、体育蓬勃发展的原因; 3、通过学习“走向世界体育强国”,了解中国体育从“东亚病夫”到亚洲体育强国。

教学重点:建国以来文艺体育事业的成长与成就 教学难点:了解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明确目标 三、自主学习

1、为什么说伴随心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步入新的时代?列举出几步部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2、文革以后的作品分为几种?列举出几部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3、新中国影视艺术发展迅速,请你举出五部优秀作品?

4、新中国诞生后,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起来,毛泽东更对学生提出________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_______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建立完整的________制度,大力开展______运动。

5、新中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请举出几项重大体育成就,说明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6、社会主义时期的文艺、体育、卫生事业能如此蓬勃发展,取得这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原因是什么?

7、老舍在《茶馆》里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四、研读共品

全班分成小组,每一组任选一本或一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优秀小说阅读,在组内谈谈小说内容的时代背景,及你对这本书的评价。

五、互动提高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和你同组的同学比一比,看谁学得更好。比一比:谁掌握的知识更多?

六、巩固提升

1.党中央对文艺工作提出“双百”方针是在( ) A.1949年 B.1953年 C.1956年 D.1978年

2.“文革”后,我国的文艺作品主要反映的内容有( )

①反思“文革” ②改革开放的内容 ③古代皇族生活 ④海外华人状况 ⑤弘扬民族道德精神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3.设立茅盾文学奖是为了奖励( ) A.优秀报告文学 B.优秀戏剧作品 C.优秀长篇小说 D.优秀中短篇小说

4.对学生提出“健康第一”要求的国家领导人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周恩来 D.江泽民

5.学校开设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 ) A.发现、培养运动员 B.为军队培养后备人才 C.增强人民体质 D.为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6.在竞技体育项目中,我国最先获得世界冠军的项目是( ) A.篮球 B.射击 C.乒乓球 D.排球

7.中国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年份是( ) A.2004年 B.2008年 C.2012年 D.2016年 二、综合题

8.列举建国后创作的反映革命年代和现实生活的优秀文学作品。(至少5篇) 9.请谈谈电视事业的发展对你生活、学习的影响。(不少于100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wh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