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实验报告(全)

更新时间:2024-05-18 12: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前言 ………………………………………………………………………………1

实验一 三组分相图的制备…………………………………………………….3 实验二 最大压差法测表面张力 …………………………………………….6 实验三 溶胶的制备与电泳……………………………………………………11 实验四 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16 实验五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20 实验六 聚丙烯酰胺的合成与水解……………………………………………24 实验七 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粘度法……………………………………26 实验八 原油/水界面张力测定(滴体积法)…………………………………31 实验九 聚合物综合性能评价…………………………………………………33

附录一 苯-水的相互溶解度…………………………………………………35 附录二 不同温度下水的密度、粘度和表面张力……………………………36 附录三 某些液体的密度………………………………………………………37 附录四 不同温度时某些液体的表面张力……………………………………38 附录五 彼此相互饱和的两种液体的界面张力………………………………39 附录六 不同温度时水的介电常数……………………………………………39 附录七 722 型分光光度计……………………………………………………40

1

前 言

一.化学原理(Ⅱ)实验的目的

化学原理(Ⅱ)实验是化学原理(Ⅱ)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四 点:

1.了解化学原理(Ⅱ)的研究方法,学习化学原理(Ⅱ)中的某些实验技能,培养 根据所学原理设计实验、选择和使用仪器的能力;

2.训练观察现象、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的能 力;

3.验证化学原理(Ⅱ)主要理论的正确性,巩固和加深对这些理论的理解;

4.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化学原理(Ⅱ)实验的要求

1.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阅读实验教学内容及有关附录,掌握实验所依据的基本理 论,明确需要进行测量、记录的数据,了解所用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思考实验内容 后面所提出的问题,并做好预习报告。预习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基本公 式及公式中各项意义及单位,原始记录表格及实验操作要点。

2.实验时要认真操作,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按照要求详细记录 原始数据。实验完毕离开实验室前,原始记录必须交给指导教师审阅、签字。

3.实验完成后要及时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按时交给指导教师审阅。 实验报告应统一用石油大学学生实验报告纸书写,并做到字体端正、间明扼要、整齐清 洁。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简单步骤、处理结果、思考题讨论五个 部分。

三. 化学原理(Ⅱ)实验的注意事项

1.按时进入实验室,爱护实验仪器设备,不懂仪器的使用方法时不得乱动仪器。

2.仪器安装完后或连接线路后,必须经教师检查,才能接通电源,开始实验。

3.要按实验内容及有关附录中的规定使用仪器,以免损坏。

4.数据记录应及时、准确、完整、整齐。全部记录都要记在预习报告的表格内,不

2

得写在其他任意地方。

5.仪器破损,应及时报告教师,进行登记,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实验结束后, 按规定将所用仪器设备洗刷干净,排放整齐。

6.注意实验安全,做好实验室用电、用水、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方面的工作。 在实验室内不得吸烟、大声喧哗及打闹。每次实验完毕,每组负责打扫其实验桌面 卫生,值日学生负责打扫全实验室卫生。

3

实验一

三组分体系相图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制备等温、等压下苯-水-乙醇三组分体系相图。

二.实验原理

三组分体系的组成可用等边三角坐标表示。等边三角形三个顶点分别代表纯组分 A、B 和 C,则 AB 线上各点相当于 A 和 B 组分的混合体系,BC 线上各点相当于 B 和 C 的 组分的混合体系。AC 线上各点相当于 A 和 C 的组分的混合体系。

在苯-水-乙醇三组分体系中,苯与水是部分互溶的,而乙醇和苯、乙醇和水都是 完全互溶的。设由一定量的苯和水组成一个体系,其组成为 K,此体系分为两相:一相 为水相,另一项为苯相。当在体系中加入乙醇时,体系的总组成沿 AK 线移至 N 点。此 时乙醇溶于水相及苯相,同时乙醇促使苯与水互溶,故此体系由两个分别含有三个组分 的液相组成,但这两个液相的组成不同。若分别用 b1、c1 表示这两个平衡的液相的组成, 此两点的连线成为连系线,这两个溶液称为共轭溶液。代表液-液平衡体系中所有共轭 液相组成点的连线称为溶解度曲线(如图 1-1)。曲线以下区域为两相共存区,其余部分 为均相区。此图称为含一对部分互溶组分的三组分体系液-液平衡相图。

图 1-1 三组分体系液-液平衡相

按照相律,三组分相图要画在平面上,必须规定两个独立变量。本实验中,它 们分别是温度(为室温)和压力(为大气压)。

4

Δp2

σ 2 = ? σ

Δp1 2

(2-5)

因此,在同一温度下,只要测得ΔP1、ΔP2,再由温度查出已知表面张力液体(水)

的表面张力;即可由公式(2-5)求出未知液体的表面张力。

三.仪器与药品

1.仪器 最大压差法测表面张力装置一套,洗瓶,吸耳球。

2.药品 正丁醇(分析纯),蒸馏水。

四.步骤

1.用洗液洗表面张力测定仪的外套管和毛细管。方法是在外套管中放入少量洗液, 倾斜转动外套管,使洗液与外套管接触( 注意不要让洗液从侧管流出 ).再将毛细管插入, 这时保持外套管倾斜不动,转动毛细管,使洗液与毛细管接触,再用洗耳球吸洗液至毛细 管内,洗毛细管内壁.用完的洗液倒回原来瓶中,然后用自来水充分冲洗外套管和毛细管, 最后用蒸馏水冲洗外套管和毛细管各三次,即可进行下面实验。

2.在外套管中放入蒸馏水(作为已知表面张力的液体,其表面张力见附录二),将毛 细管插入外套管,塞紧塞子,并使毛细管尖端刚碰到液面。读出斜管压差计下面一根管内 的零点液位 h0(此时斜管压力计两端都通大气)。按图 2-1 所示装好仪器,分液漏斗中 装满自来水。

3.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分液漏斗中的水慢慢滴入广口瓶中,这时瓶内压力 逐渐增加,气泡将通过毛细管端。

从斜管压力计读出第一个气泡通过毛细管端时的最高液位 h1,如此重复三次,测三 个平行数据,取平均值得 h2。

4.测完蒸馏水的最大压差后,倒掉蒸馏水,用 0.02mon/L 的正丁醇洗一次外套管 和毛细管,然后再加入该溶液,象测蒸馏水的最大压差一样,测定该溶液的最大压差。 依次侧得 0.05、0.10、0.15、0.20、0.25、0.30、0.35mom/L 的正丁醇溶液的最大压差。 (注意:每更换一次溶液,都应用待定液洗外管套管和毛细管)。

10

5.记录实验温度.

五.结果处理

1.由附录-查出实验温度下蒸馏水的表面张力。

2.由公式 σ = Δp2 ? σ 2 计算出不同浓度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用表格的形式 2

Δp1

列出计算结果,并取一组数据附-计算实例。

3.以表面张力为纵坐标,以浓度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画出正丁醇溶液的σ-c 图。

4.在σ-c 图上选若干点,作不同浓度曲线时切线,依 Gibbs 公式(2-1)求出相应 的表面吸附量;并在坐标纸上画出正丁醇溶液的吸附等温线。

六.思考题

1.实验中,如果毛细管深入液面 1mm 会造成多大误差?

2.实验中,为什么要尽量放慢鼓泡速度?

3.实验中,为什么要求从稀到浓逐个测定不同浓度溶液的表面张力?

4.解释σ-c 曲线的变化趋势。

5.实验中,影响表面张力测定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

11

实验三 溶胶的制备和电泳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溶胶制备的基本原理、并掌握溶胶制备的主要方法; 2.利用界面电泳法测定 AgI 溶胶的电动电位。

二.实验原理

溶胶是溶解度极小的固体在液体中高度分散所形成的胶态体系,其颗粒直径变动在

10~10m 范围。

-7-9

1.溶胶制备 要制备出稳定的溶胶一般需满足两个条件:固体分散相的质点大小必须在胶体分度

的范围内;固体分散质点在液体介质中要保持分散不聚结,为此,一般需要加稳定剂。

制备溶胶原则上有两种方法:将大块固体分割到胶体分散度的大小,此法称为分散 法;使小分子或粒子聚集成胶体大小,此法称为凝聚法。

(1)分散法

分散法主要有 3 种方式,即机械研磨、超声分散和胶溶分散。

①研磨法:常用的设备主要有胶体磨和球磨机等。胶体磨由两片靠得很近的盘或 磨刀,均由坚硬耐磨的合金或碳化硅制成。当上下两磨盘以高速反向转动时(转速约 5000 -10000rpm),粗粒子就被磨细。在机械磨中胶体研磨的效率较高,但一般只能将质点 磨细到 1um 左右。

②超声分散法;频率高于 16000Hz 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高频率的超声波传入介质, 在介质中产生相同频率的疏密交替,对分散相产生很大的撕碎力,从而达到分散效果。 此法操作简单,效率高,经常用作胶体分散及乳状液制备 。

③胶溶法:胶溶法是把暂时聚集在一起的胶体粒子重新分散而成溶胶。例如,氢氧 化铁、氢氧化铝等的沉淀实际上是胶体质点的聚集体,由于制备时缺少稳定剂,故胶体 质点聚在一起而沉淀。此时若加入少量的电解质,胶体质点因吸附离子而带电,沉淀就 会在适当的搅拌下重新分散成胶体。

有时质点聚集成沉淀是因为电解质过多,设法洗去过量的电解质也会使沉淀转化成 溶胶。利用这些方法使沉淀转化成溶胶的过程成为胶溶作用。胶溶作用只能用于新鲜的 沉淀。若沉淀放置过久,小粒经过老化,出现粒子间的连接或变化成大的粒子,就不能

12

利用胶溶作用来达到重新分散的目的。 (2) 凝聚法 主要有化学反应法及更换介质法,

此法的基本原则是形成分子分散的过饱和溶液,

控制条件,使形成的不溶物颗粒大小在溶胶分散度内。此法与分散度相比不仅在能量上 有限,而且可以制成高分散度的胶体。

①化学反应法:凡能形成不溶物的复分解反应、水化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等皆可 用来制备溶胶。由于离子的浓度对胶体的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在制备溶胶时要注意控 制电解质的浓度。

②改换介质法:此法系利用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相差悬殊的特性,使溶解 于良溶剂中的溶质,在加入不良溶剂后,因其溶解度下降而以胶体粒子的大小析出,形 成溶胶。此法作溶胶方法简便,但得到的溶胶粒子不太细。

(一) 溶胶的电泳 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向正极或负极移动的现象叫电泳。电泳现象证实胶体

粒子的带电性。胶体粒子带电是因为在其周围形成了扩散双电层。按对固体的关系,扩 散双电层离子可沿滑动面分为吸附层离子和扩散层离子两部分,使固体表面和分散介质 之间有电势差,即ξ 电势。ξ 电势的大小可通过电泳实验测得。 在外电场的作用

下,根据胶体粒子的相对运动速度计算ζ电势的基本公式是:

ηld ξ = εtv

(3-1)

式中: ξ -胶体粒子的电动电势(V);

η -介质的动力粘度(Pa.s);

d-溶胶界面移动的距离(m); l-两电极之间的距离(m);

ε -介电常数(F/m); V-两

级间的电位差(V); t-电泳进行的时间(s)。

水的粘度和介电常数查附录二和附录七。 利用电泳测定电动电势有宏观法和微观法两种。宏观法是观察在电泳管内溶胶与辅

13

助液间界面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微观法借助于超显微镜观察单个胶体粒子在电场

作用下的移动速度。本实验用宏观法测定,所使用的电泳管如图 3-1 所示。

图 3-1 电泳管示意图

1.电极;2.辅助液;3.界面;4.溶胶;5.活塞

二.仪器与药品

1.仪器

电泳仪,电导率仪,电炉,秒表,电泳管,电极 2 支,100mL 烧杯 2 个,50mL、150mL、

250mL、500mL 烧杯各 1 个,滴定管 2 支,滴管 6 支,10mL 量筒 2 个,250mL 量筒 1 个,

100mL、500mL 的锥形瓶各 2 个,试管 2 支,漏斗 2 个,洗瓶 1 个。

2.药品

20 % FeCl3, 3% FeCl3,, 0.02mol/L AgNO3, 0.02mol/L KI, 0.1mol/L AgNO3,

10%NH3.H2O, 0.01mol/L KCl, 2%松香乙醇溶液,火棉胶。

四.实验步骤

(一)溶胶的制备

1.胶溶法

氢氧化铁(Fe(OH)3)溶胶的制备:取 10mL20%FeCl3 放在小烧杯中,加水稀释到 100mL 然后用滴管逐滴加入 10%NH3.H2O 到稍微过量为止。过滤生成的 Fe(OH)3 沉淀,用蒸馏水 洗涤数次。将沉淀放入一烧杯中,加 10mL 蒸馏水,再用滴管滴加约 10 滴 20%FeCl3 溶 液,并用小火加热,最后得到棕红色透明的 Fe(OH)3 溶胶。

2.改换介质法

14

实验六 聚丙烯酰胺的合成与水解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由丙烯酰胺合成聚丙烯酰胺的加聚反应。 2.熟悉聚丙烯酰胺在碱溶液中的水解反应。

二.实验原理

聚丙烯酰胺可在过硫酸铵的引发下由丙烯酰胺合成:

由于反应过程中无新的低分子物质产生,所以高分子的化学组成与起始单体相同,

因此这一合成反应属于加聚反应。 随着加聚反应的进行,分子链增长。当分子量增长

到一定程度时,即可通过分子间

的相互纠缠形成网络结构,使溶液的粘度明显增加。

聚丙烯酰胺可以在碱溶液中水解,生成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随着水解反应的进行,有氨放出并产生带负电的链节。由于带负电的链节相互排

斥,使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有较伸直的构象,因而对水的稠化能力增加。

聚丙烯酰胺在钻井和采油中有许多用途。

三.仪器和药品

1.仪器

25

恒温水浴,沸水浴,烧杯,量筒,搅拌棒,台秤。

2.药品 丙烯酰胺(化学纯),过硫酸铵(分析纯),氢氧化钠(分析纯)。

四.实验步骤

1.丙烯酰胺的加聚反应

(1)用台秤称取烧杯和搅拌棒的质量(后面计算用到这一质量)。然后在烧杯中加 入 2g 丙烯酰胺和 18mL 水,配成 10%的丙烯酰胺溶液。

(2)在恒温水浴中,将 10%丙烯酰胺加热到 60℃,然后加入 15 滴 10%过硫酸铵溶 液,引发丙烯酰胺加聚。

(3)在加聚过程中,慢慢搅拌,注意观察溶液粘度的变化。

(4)半小时后,停止加热,产物为聚丙烯酰胺。

2.聚丙烯酰胺的的水解

(1)称量制得的聚丙烯酰胺,计算要补充加多少水,可配成 5%聚丙烯酰胺的溶液。

(2)在聚丙烯酰胺中加入所需补加的水,用搅拌棒搅拌,观察高分子的溶解情况。

(3)称取 20g 5%聚丙烯酰胺溶液(剩下的留作比较用)加入 2mL 10%氢氧化钠, 放入沸水浴中,升温至 90℃以上进行水解。

(4)在水解过程中,慢慢搅拌,观擦粘度变化,并检查氨气的放出(用湿的广泛

pH 试纸)。

(5)半小时后,将烧杯从沸水浴中取出,产物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6)称取产物质量,补加蒸发损失的水量,制得 5%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比较 水解前后 5%溶液的粘度。

(7)将制得的聚丙烯酰胺倒入回收瓶中。

五.结果处理

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

六.思考题

1.过硫酸铵用量对合成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有何影响?

2.为什么聚丙烯酰胺合成时,要将温度升到 60℃?

3.试分析影响部分聚丙烯酰胺分子量的因素有哪些?

26

实验七 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粘度法

一.实验目的

学会一种测定分子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由于聚合物具有多分散性,所以聚合物的分子量是一个平均值。有许多测定分子量 的方法(如光散射法、渗透压法、超速离心法、端基分析法等),但最简单、而使用范

围又广的是粘度法。由粘度法测得的聚合物的分子量叫粘均分子量,以“ M v ”表示。

粘度法又分多点法和一点法:

1.多点法 多点法测定聚合物粘均分子量的计算依据是:

[η]= k M v

α

(7-1)

式中: [η]-特性粘数;

k,α--与温度和溶剂有关的常数;

M v —聚合物的粘均分子量。

若设溶剂的粘度为η0,聚合物溶液浓度为 c(100mL 所含聚合物的克数表示)时的粘 度为η,则聚合物溶液粘度与浓度间有如下关系:

ηSP η ? η 02 = = [η]+ k [η]c c cη0

ln( η ) lnηr η0

== [η]? β [η] 2 c c c

(7-2)

(7-3)

以ηSP /c,Inηr/c 对 c 作图,外推直线至 c 为 0(参考图 7-1)求[η],即

27

[η]=lin ηSP =lin Lnηr

c c→0 c c→0

图 7-1 特性粘数 [η]的求法

由于 k、α是与温度、溶剂有关的常数,所以对一定温度和特定的溶剂,k、α有 确定的数值。例如,30℃时,以 1mol/L 硝酸钠溶液作溶剂,用粘度法测定聚丙烯酰胺 粘均分子量的经验式可表示如下:

[η] = 3.73 ×10 ?4 M 2 / 3

M V = 1.40 ×105 [η]3 / 2

(7-5)

即:

(7-6))

因此,只要测定不同浓度下聚合物溶液的粘度,即可通过上述的数据处理,求出聚

合物的粘均分子量 M V 。

2.单点法 对低浓度的聚合物溶液,其特性粘数可由下式计算:

1 [η] = 2c (ηSP + lnηr )

(7-7)

实验时,只要测定一个低浓度的聚合物溶液的相对粘度,即可由式 7-7 求得所测

28

试样的特性粘数。

本实验采用如图 7-2 所示的乌氏粘度计测定聚合物溶液在不同浓度下的粘度。 这种粘度计的具体用法参考下述步骤。

图 7-2 乌氏粘度计

1,2,3—支管;5,8,9-玻璃管;4,6-刻度;7-毛细管

三.仪器与药品

1.仪器 乌氏粘度计,秒表,吸耳球,恒温箱,移液管,容量瓶。

2. 药品 聚丙烯酰胺(工业品),硝酸钠(分析纯),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

1.测定溶液的 t0

用移液管移取 20mL/L 硝酸钠溶液由支管 3 加到已洗净、烘干的粘度计的球 9 中, 然后将粘度计固定在已调至 30℃的恒温槽中,恒温约 15min,即可按下述方法测定:先 用左手的拇指和中指将粘度计的支管 1 捏住,用食指将支管 1 的管口堵住,然后用洗耳 球从支管 2 的管口将溶液吸至刻度 4 以上的粗直径部分,在将食指松开的同时将洗耳球 从管口移开,这时球 8 中的溶液因支管 1 通大气即迅速流回球 9,而支管 2 中的刻度 4 以上的溶液则通过毛细管 7 慢慢流回球 9,用秒表测定溶液液面经过刻度 4 与 6 所需要

29

三.实验内容

1.配制不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模拟地层水、标准溶剂溶液; 2.测定不同聚合物产品的相对分子质量、水解度、盐敏性。

四.实验要求

1.同学 2~3 人一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 2.以表格形式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3.写出实验报告,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并根据聚合物的性能测定结果 决定其用途。

35

附录一 苯-水的相互溶解度

温度(℃) 0 5.4 10 20 30 水的溶解度(%) 苯的溶解度(%) 0.0275 0.0335 0.041 0.057 0.082 0.114 0.155 0.205 0.270 0.036 0.050 0.072 40 50 60 70

0.102 0.147 0.255 0.279

36

附录二 不同温度下时水的密度、粘度及表面张力

t(℃) 0 5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40 50 90 d(g.cm) -3η(10Pa.s) -3σ(mN.m) -10.99987 0.99999 0.99973 0.99963 0.99952 0.99940 0.99927 0.99913 0.99897 0.99880 0.99862 0.99843 0.99823 0.99802 0.99780 0.99756 0.99732 0.99707 0.99681 0.99654 0.99626 0.99597 0.99567 0.99224 0.98807 0.96534 1.787 1.591 1.307 1.271 1.235 1.202 1.169 1.139 1.109 1.081 1.053 1.027 1.002 0.9779 0.9548 0.9325 0.9111 0.8904 0.8905 0.8513 0.8327 0.8148 0.7975 0.6529 0.5468 0.3147 75.64 74.92 74.22 74.07 73.93 73.78 73.64 73.49 73.34 73.19 73.05 72.90 72.75 72.59 72.44 72.28 72.13 71.97 71.82 71.66 71.50 71.35 71.18 69.56 67.91 60.75

37

附录三 某些液体的密度

d =A +Bt+Ct+Dt

式中:d -密度(g/cm);

3

23

t -温度(℃)。

各种液体的 A、B、C、D 常数如下表所列:

物质 正庚烷 环己烷 苯 甲苯 乙醇 正丙醇 正丁醇 甘油 丙酮 乙醚 乙酸 乙酸甲酯 乙酸乙酯 苯氨 三氯甲烷 四氯化碳 分子量 C7H16 C6H12 C6H6 C7H8 C2H5OH A 0.70048 0.79707 0.90005 0.88412 0.80625 B×10 3C×10 6D×10 9温度范围 (℃) -0.8476 -0.8879 -1.0636 -0.9225 -0.8461 0.1880 -0.9720 -0.0376 0.0152 0.1600 -5.230 1.550 -2.213 -4.223 - 0-100 0-65 11-72 0-99 0-78 C3H7OH C4H9OH C3H8O3 C3H6O C4H10O CH3COOH C3H6O2 C4H6O2 C6H7N CHCl3 CCl4 0.82010 0.82390 1.27270 0.81248 -0.8183 -0.6990 -0.5506 -1.1000 1.0800 -0.3200 -1.0160 -0.8580 -16.50 - 1.270 - 1-100 0-47 0-280 0-50 0-70 9-100 0-100 0-40 0.73629 1.07240 0.95932 0.92454 -1.1138 -1.1229 -1.2710 -1.1680 -1.2370 0.0058 -0.4050 -1.9500 - -2.0 -6.09 20 -1.90 -8.81 - 1.03893 1.52643 1.63255 -0.8653 -1.8563 -1.9110 0.09290 -0.5309 -0.6900 0-99 -53 - +55 0-40

38

附录四 不同温度时某些液体的表面张力

化合物 0℃ CH2CHCH2OH 丙烯醇 C6H5NHH2 苯氨 CH3COCH3 丙酮

σ(mN.m) -110℃ - 44.38 25.0 20℃ 25.63 43.30 23.32 30℃ 24.92 42.24 22.01 40℃ - 41.20 21.16 50℃ - 40.10 19.9 60℃ - 38.40 18.61 - - - 23.72 - 45.52 25.21 - - - - CH3CN 乙腈 C6H5COCH3 苯乙酮 C6H5CH2OH 苯甲醇 C6H6 苯 C6H5Br 溴苯 H2O水 C6H14 己烷 CH2OHCHOHCH2OH 甘油 (C2H5)2O 乙醚 CH3OH 甲醇 HCOOCH3 甲酸甲酯 C6H5NO2 硝基苯 C5H3N 氮杂苯 CS2 二硫化氮 C4H4S 硫茂 C6H5CH3 甲苯 CH3COOH 乙酸 (CH3CO)2O 乙酐 C6H5NHNH2 苯肼 C6H5Cl 氯苯 CHClO3 氯仿 CCl4 四氯化碳 C2H5OH 乙醇 C7H16 正庚烷 C16H34 十六烷 C6H12 环己烷 - 39.5 - 30.25 29.10 38.21 29.96 28.90 27.80 - 38.94 27.61 - - - 26.26 - - - 24.98 - 67.91 15.3 - - 75.64 20.52 - 36.34 74.22 19.4 - 35.09 72.75 18.42 63.40 - 71.18 17.4 - - 69.56 16.35 - - 20.9 - 41.5 - 66.18 14.2 - - 19.3 - 39.0 - 24.5 - 46.4 - 23.5 - 45.20 17.40 22.6 24.64 43.90 15.95 21.8 23.09 42.7 - 30.79 - 27.40 - 20.1 - 40.2 - - - 25.0 - - - 30.8 - - - 29.6 38.0 32.25 33.10 23.53 27.63 32.65 45.55 33.28 35.0 - 30.1 26.2 25.8 30.05 - 31.1 - - - 23.8 23.8 - 40.40 28.7 29.7 - - 36.0 28.0 - - 34.8 28.50 28.05 23.14 21.12 26.8 31.22 44.31 32.3 25.89 25.54 21.48 19.17 24.65 29.0 - 29.9 - 23.22 19.80 17.20 - 29.38 24.05 - - - 27.28 26.70 22.32 20.14 27.47 25.24 - 24.41 20.60 18.18 25.76 22.87 21.73 22.38 19.01 16.22 24.06 20.49 - 26.43 26.62 24.06 24.91 21.68

3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w4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