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市2012—2013学年四校联考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

更新时间:2023-05-17 18:3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甲乙丙丁是应届高三同班同学,甲同学的奋斗目标是考取北京大学,最终考取省内一所国家重点大学;乙同学的理想是争取考上省城的国家重点大学,最后考上非“211”工程的一类大学;丙同学是想考一所二类大学,也如愿以偿了;丁同学没有设定奋斗目标,自以为尽力而为就行了,结果勉强考了个三本。

襄州一中 枣阳一中 宜城一中 曾都一中 2012—2013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l50分钟 主命题学校:襄州一中

分值:l50分 命题教师: 张顺 李艳锋 郭道才 杨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1-11题为选择题,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12-23题为非选择题,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或黑色墨水钢笔直接答在答

题卷的指定位置上,否则做零分处理。

4.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和答题卷收回。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蹭蹬 瞪眼 澄沙 桌子凳子 ....

B.淬火 士卒 仓猝 面容憔悴 ....

C.竿子 旗杆 干支 宵衣旰食 ....

D.翁媪 日晕 氤氲 面有愠色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荸荠 陶米 得鱼忘筌 吞言咽理

B.蹒跚 门槛 烦芜丛杂 放荡冶游

C.指谪 莴苣 豁然开朗 终南捷径

D.訾詈 贻误 责无旁贷 精旨奥义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 ,有着两千八百多年建城史的荆州古 —襄阳,

迎来了“2012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农历八月十二开幕)。浓郁的节日气氛,山水城的如

画风景,赋予“襄阳好风日”全新内涵。沉淀在历史深处的三国故事, 早已淡出

了我们的生活,但它永远不会是 。

A.中秋 治 尽管 明日黄花

B.仲秋 治 虽然 明日黄花

C.中秋 制 虽然 昨日黄花

D.仲秋 制 尽管 昨日黄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小悦悦事件”表明,当今社会在人际互助、彼此信任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在全社

会倡导“拒绝冷落,唤醒真爱”十分必要。

B.“10·5”湄公河中国船员遇害案9月20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审理。

C.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提出美丑对照的审美原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

宣言。

D.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金色的田野稻浪翻滚,弯弯的小河把稻田分割成清晰的两部

甲乙丙丁是应届高三同班同学,甲同学的奋斗目标是考取北京大学,最终考取省内一所国家重点大学;乙同学的理想是争取考上省城的国家重点大学,最后考上非“211”工程的一类大学;丙同学是想考一所二类大学,也如愿以偿了;丁同学没有设定奋斗目标,自以为尽力而为就行了,结果勉强考了个三本。

分,一边一台收割机正在抢收稻子。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工部,字子美,名甫。生当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经磨难。

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近体诗以《登高》等最为

著名。

B.《大卫·科波菲尔》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代表作,这部“半自传体”

小说的主人公大卫身上有着作者的影子,不少地方都取材于作者亲历的生活,大卫的

成长史就是这部小说的主线。

C.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他和另几个作家合称“鲁郭茅,巴老曹”。

其爱情三部曲为《家》《春》《秋》,激流三部曲为《雾》《雨》《电》。

D.巴尔扎克和雨果分别为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巴尔

扎克创作了《人间喜剧》,其中包括《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雨果的主要

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发达之前

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

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

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

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

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

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

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

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

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

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

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

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

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

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

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

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

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

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

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

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6.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

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

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甲乙丙丁是应届高三同班同学,甲同学的奋斗目标是考取北京大学,最终考取省内一所国家重点大学;乙同学的理想是争取考上省城的国家重点大学,最后考上非“211”工程的一类大学;丙同学是想考一所二类大学,也如愿以偿了;丁同学没有设定奋斗目标,自以为尽力而为就行了,结果勉强考了个三本。

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

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

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

由变化到整齐难。

B.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

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C.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它又会受到

理智的驱遣。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

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

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B.“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

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C.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

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D.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

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三、古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曹、马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

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

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

②③魏伐吴,三征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嘏曰:“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

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

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

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

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

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

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曰:“司马欲委

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也。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蓄智,其谁不

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

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甲乙丙丁是应届高三同班同学,甲同学的奋斗目标是考取北京大学,最终考取省内一所国家重点大学;乙同学的理想是争取考上省城的国家重点大学,最后考上非“211”工程的一类大学;丙同学是想考一所二类大学,也如愿以偿了;丁同学没有设定奋斗目标,自以为尽力而为就行了,结果勉强考了个三本。

[注释]

①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

②三征指的是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

③傅嘏(gǔ),字兰石。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全军之长策也 全:保全 .

B.是以相赏 相:表示动作偏指另一方,你们 .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 引:率领 .

D.谢之不暇 谢:推辞 .

10.下列五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 )

①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②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

⑤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伐吴失败而归,司马师未听兰石之谏,愿承担全部责任。出征的军队中所有人都得到

了宽宥,唯有监军司马昭被削了爵位。

B.陈泰请司马师下令把雍州和并州的军队合并在一起,司马师答应了他的请求。陈泰率领

雍州与并州联军讨伐胡人,结果战败。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还未及作战,军队就“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

最终取得胜利。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用兵之时一般能够主动承担责任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

其效力。但司马昭杀司马王仪是因为王仪做事太荒谬。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魏伐吴,三征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3分)

(2)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3分)

⑶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3分)

13. 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3分,每两处1分,不得多于6处)

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

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

而惰裁衣也。 (《颜氏家训》)

甲乙丙丁是应届高三同班同学,甲同学的奋斗目标是考取北京大学,最终考取省内一所国家重点大学;乙同学的理想是争取考上省城的国家重点大学,最后考上非“211”工程的一类大学;丙同学是想考一所二类大学,也如愿以偿了;丁同学没有设定奋斗目标,自以为尽力而为就行了,结果勉强考了个三本。

14.阅读下面清诗,完成下题。(8分)

小 园

黎 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

注 寒花:菊花。

(1)这首诗的首联中“动”“窥”两字用得妙,请任选一字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4分)

15.补写出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五小题作答,多选多做者按其所答前五句评分,共5分)

① ,长余佩之陆离。(屈原《离骚》)

②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庄周《逍遥游》)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④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⑤善万物之得时,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⑥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

⑦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⑧ ,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善待自我——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冯之浚

①中国人生智慧关注人与自我的关系,强调善待自我。人生有得有失,有顺有逆,有荣

有辱。顺境易处,逆境难为,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顺境和逆境。自古常言不我欺,不论顺境逆境、圆缺福祸,都要理解别人,善待自己;自解得失,随缘自适,这才是处理好人与自我关系的关键。

②苏轼在一首词中写到“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这转引自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里面含有“进退有节,仰俯皆宽”的意思。苏轼一生坎坷,但在对待人生顺逆上,他却是中国文人当中一个典型例子。上面这句词体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他圆满地融合了儒家、道家和禅宗,入则奉儒,忧国忧民,出则道禅,一身洒脱,形成了“不为外物之得失荣辱所累的[注]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甲乙丙丁是应届高三同班同学,甲同学的奋斗目标是考取北京大学,最终考取省内一所国家重点大学;乙同学的理想是争取考上省城的国家重点大学,最后考上非“211”工程的一类大学;丙同学是想考一所二类大学,也如愿以偿了;丁同学没有设定奋斗目标,自以为尽力而为就行了,结果勉强考了个三本。

超旷精神”。

③孟子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说的是儒家人格理想不仅是个体善的修炼,

更重要的是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是济世救民。儒者对国事民瘼有真诚的关怀,努力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建功立业,即使遭到贬谪也以深沉的忧患系念天下百姓的疾苦和国家的兴亡。同时,儒家也讲究超越精神,穷居陋巷,自得其乐,安贫乐道;把慎独和放达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几千年来其影响始终不衰。

④面对名利,入世的儒家、忘世的道家、出世的佛家都提出了各自的解脱之道,这其中

禅宗“放下”的智慧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禅宗有则故事:当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位婆罗门贵族来看望他。婆罗门双手各捧一个花瓶,准备献给佛陀作礼物。佛陀对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就放下左手的花瓶。佛陀又说:“放下。”于是婆罗门又放下右手的花瓶。然而,佛陀仍旧对他说:“放下。”婆罗门茫然不解:“尊敬的佛陀,我已经两手空空,你还要我放下什么?”佛陀说:“你虽然放下了花瓶,但是你内心并没有彻底的放下执着。只有当你放下对自我感观思虑的执着、放下对外在享受的执着,你才能够从生死的轮回之中解脱出来。”

⑤当然,“食色,性也”,儒、道、佛三家开出的药方,虽有“悬壶”之功,却乏“济世”

之力,人们不可能完全摆脱名和利的束缚。不过,在物欲张扬的当下,劝人把名利看得淡一点,“空”一点,淡泊处世,清心守静,在清静中寻找舒适,在闲适中享受乐趣,使人经常调剂到一种怡乐自在的最佳状态,从这个角度看三家之说,不无裨益。

⑥修身之本在安心,是中国人生智慧的一大特色。禅宗二祖慧可,少为儒生,博览群书,

通达老庄易学。《祖堂集》中记载,慧可问达摩祖师:诸佛心印的法门,可以说给我听吗?达摩说:诸佛心法,并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他听了又问道:我心不得安宁,请大师为我说安心法门。达摩便说:你把心找出来,我便为你安心。慧可听了这话,当时便愣住了,良久,方说:找了半天心,连个影子也找不到。达摩开导他说: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经帮你安好心啦,你看到了吗?慧可恍然大悟。佛教禅宗一派传入中国,与老庄合理核心相结合,发挥了“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禅,表现出很高的人生智慧。禅宗主张凡事持平常心,不过分追求、过分祈盼、过分喜怒哀乐,顺其自然,但求心安。如此一来,繁杂的人生问题,就变得比较简单明了了。在任何环境中,人生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正确对待客观事物,对健康也是有益的;不良的心态对健康有害,甚至导致疾病。

⑦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可以用宋代大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

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概括,此说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仁者气象”和“天地情怀”。今天我们继承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的精髓,实现和谐人生,构建和谐社会,正是要实现这一伟大理想。

1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4分)

A.苏轼一生坎坷,他忧国忧民的生活态度充分体现了善待自我的中国人生智慧的境界。

B.儒家独善其身、济世救民的人格理想及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是中国人生智慧的体现。

C.修身安心是中国人生智慧的特色,不追求、不祈盼,主张一切顺其自然,但求安心。

D.佛教禅宗与老庄合理核心相结合所形成的中国禅,是中国人生智慧的最高境界。

E.能否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关键是心态的选择,而心态的选择则体现了人生的智慧。

17.文中划线的句子写道:“慧可恍然大悟。”他“悟”出了什么呢?(4分)

甲乙丙丁是应届高三同班同学,甲同学的奋斗目标是考取北京大学,最终考取省内一所国家重点大学;乙同学的理想是争取考上省城的国家重点大学,最后考上非“211”工程的一类大学;丙同学是想考一所二类大学,也如愿以偿了;丁同学没有设定奋斗目标,自以为尽力而为就行了,结果勉强考了个三本。

18.②-⑥段是文章论述的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②-③为第一层,④-⑤为第二层,⑥为

第三层,请仿第一层给另两层拟四字小标题,,明确表达怎样做才能“善待自我”。(4分)

第一层:进退有节。 第二层:□□□□ 第三层:□□□□

19.请结合文章前三段探究“善待自我”的真正内涵。(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请结合下面对莫言的介绍,请以一位高中生的身份为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写一段祝贺词。

要求:50字左右,语言得体、流畅,中心突出。(4分)

莫言(1955-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

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于上世纪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因作品充

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而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

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他用天马行空的叙述,进行陌生化

的处理,塑造了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作品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

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

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红高粱》《檀

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处女作:《春夜雨霏霏》。

祝贺词

莫言先生:

60字

再次衷心地祝贺先生获奖!

学生:某某

2012年10月15日

21.请用对偶句概括王熙凤的出场特点和性格特征。(不少于14字)(4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

些人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

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甲乙丙丁是应届高三同班同学,甲同学的奋斗目标是考取北京大学,最终考取省内一所国家重点大学;乙同学的理想是争取考上省城的国家重点大学,最后考上非“211”工程的一类大学;丙同学是想考一所二类大学,也如愿以偿了;丁同学没有设定奋斗目标,自以为尽力而为就行了,结果勉强考了个三本。

22.写一首四句小诗,把下图他们两人的对话所含的道理进行想象性描述。(4分)

少吃1kg牛肉,减少13kg碳排放量

六、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甲乙丙丁是应届高三同班同学,甲同学的奋斗目标是考取北京大学,最终考取省内一所国家重点大学;乙同学的理想是争取考上省城的国家重点大学,最后考上非“211”工程的一类大学;丙同学是想考一所二类大学,也如愿以偿了;丁同学没有设定奋斗目标,自以为尽力而为就行了,结果勉强考了个三本。

奋斗目标就像暗夜中的一点亮光,抑或是柯罗连科哲理散文《火光》中的那点火光,火光虽然较远,却令人神往,促使我们驾着人生之舟,加劲划桨,毕竟火光就在前头!

请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襄州一中 枣阳一中 2012—2013宜城一中 曾都一中 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A(A项全部都读dèng;B项淬cuì,卒zú,猝cù,悴cuì;C项竿、杆、干均为gān,旰

gàn;D项媪ǎo,晕yùn,氲yūn,愠yùn)

2.D(A陶—淘B烦—繁C谪—摘)

3.B(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中秋,八月十五中秋节。治,旧称地方政府所

在地;制,制度等。虽然,尽管均可。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甲乙丙丁是应届高三同班同学,甲同学的奋斗目标是考取北京大学,最终考取省内一所国家重点大学;乙同学的理想是争取考上省城的国家重点大学,最后考上非“211”工程的一类大学;丙同学是想考一所二类大学,也如愿以偿了;丁同学没有设定奋斗目标,自以为尽力而为就行了,结果勉强考了个三本。

4.B(A 成分残缺,在“发展”后加“空间”。 C“雨果成为宣言”搭配不当。 D有歧义,一

边,既可是河的两边,也可是河的一旁。)

5.C(《家》《春》《秋》是激流三部曲,《雾》《雨》《电》是爱情三部曲。)

6.D(“都从”错误,应是“大半从格律入手”。)

7.C(“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错误,应该是“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8.B(“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9.D(谢:道歉)

10.A(②是曹操所说,表现曹操“收人心”,④是司马昭命令王基收拢兵力,坚守营地。) 11.A(B、“结果战败”错,原文为“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C、“军队‘人心摇荡’”错,原文是王基上疏说“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D、“王仪做事太荒谬”错)

12.(1)魏国(准备)攻打吴国,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或三征)纷纷献计献策,天子下诏征求尚书傅嘏的意见。(伐、诏、句意各1分)(3分)

(2)到寿春去讨伐诸葛诞,王基领兵刚到,还未把城包围起来,司马昭命令王基收拢兵力,坚守营地。(“讨诸葛诞于寿春”中的“状语后置句”、敛、句意各1分)(3分)

(3)然而关东的败仗,司马昭向众人询问:“谁应该承担打败仗的过错?”(任、咎、句意各1分)

13. 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

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每2处1分,不得多于6处)

断句翻译:俗话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各种技艺中最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无过于读书。世人不管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但却又不肯读书,这就好比想要吃饱却懒得做饭,想要身体暖和却又懒于裁衣一样。

14.(1)“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窥”:①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②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的“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任选其一赏析即可。观点即肯定哪个字用的好1分,赏析3分)

(2)幽竹、寒花(菊花),象征孤傲高洁;新月、新霜象征高雅圣洁。(2分)以静立亭亭的幽竹,凌霜傲放的秋菊,表现出诗人的劲节高风、孤清高洁。(2分)

15.①高余冠之岌岌兮 ②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④官盛则近谀 ⑤感吾生之行休 ⑥浑欲不胜簪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戎马关山北

(任选五句,一句1分。错、漏、多一字,该空不给分;序号填写错误不给分;多填从所填第一句起,按所答顺序评5题。)

甲乙丙丁是应届高三同班同学,甲同学的奋斗目标是考取北京大学,最终考取省内一所国家重点大学;乙同学的理想是争取考上省城的国家重点大学,最后考上非“211”工程的一类大学;丙同学是想考一所二类大学,也如愿以偿了;丁同学没有设定奋斗目标,自以为尽力而为就行了,结果勉强考了个三本。

16.BE(A.苏轼是“入则奉儒,忧国忧民,出则道禅,一身洒脱”,只谈忧国忧民,不符合原文意思。C.“不追求、不祈盼”有悖于儒家“入世”的思想,文中谈到的禅宗,也是“不过分追求、不过分祈盼”。D.文中是“中国禅,表现出很高的人生智慧”,并非“中国禅,是中国人生智慧的最高境界”。)(每个2分 ,4分) ..

17.凡事持平常心,顺其自然,但求心安,繁杂的人生问题,就变得比较简单明了。(或答“修身之本在安心”)(4分)(有答“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正确对待客观事物,对健康也是有益的”给2分;答“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正确对待客观事物,对健康也是有益的;不良的心态对健康有害,甚至导致疾病”给1分)

18.淡泊名利 安心为本 (每层2分,意思对即可,但必须是四字,4分)

19.①观点:自解得失,随缘自适,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关系。(来源文中第一段) 论据:人生有得有失,有顺有逆,有荣有辱。都要理解别人,善待自己。

②观点:不为外物之得失荣辱所累,能将慎独和放达结合。(来源文中第二三两段) 论据:即使遭到贬谪也以深沉的忧患系念天下百姓的疾苦和国家的兴亡。

(每条4分:观点2分,分析2分)

20.(4分)祝贺您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1分)先生30年扎根乡土,融现实于魔幻,

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成为文学路上的“先锋”。(2分)您的获奖,为我们的文学和国家赢得了世界的目光,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1分) (评分要点:呼应祝贺词的末句给1分;结合材料谈莫言的创造历程、特点、获奖是重点,给2分;最后结合学生的身份谈获奖对自己的影响给1分。)

21.人面不见笑已闻(或“声先闻”),性格泼辣威初显(意思对即可,4分)

22. (4分)少吃牛儿肉,牛儿少吃草。(2分)氧气增加了,碳就排放少。(2分) 23.建议作文切入分43分。立意提示:

(1)一个人立志要高远。(2)要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3)挖掘人的内在潜力。 参考论据:

(1)英国盲人内阁大臣戴维,还在皮特金幼儿园B(2)班上学时,就写了一篇《未来我是内阁大臣》的作文,他朝着梦想努力50年,最终变成现实。

(2)据说,宋朝的范仲淹从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一个算命先生来到了他村里,众多家长和孩子团团围着算命先生,纷纷要求算命先生先给自己的孩子预测未来,面对周围的吵闹,算命先生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该先给哪个孩子看。

恰巧算命先生看到范仲淹从这路过,算命先生叫过范仲淹,索性问他:“我帮你看看未来,如何?”范仲淹说:“你帮我看看,我将来能不能当宰相。”这算命先生可能这一辈子也没有见过一个孩子居然开口就说要当宰相的,吓了一跳。算命先生跟他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口气这么大?”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赶紧说,“不然这样好了,你再看看,我将来能不能当医生?”

甲乙丙丁是应届高三同班同学,甲同学的奋斗目标是考取北京大学,最终考取省内一所国家重点大学;乙同学的理想是争取考上省城的国家重点大学,最后考上非“211”工程的一类大学;丙同学是想考一所二类大学,也如愿以偿了;丁同学没有设定奋斗目标,自以为尽力而为就行了,结果勉强考了个三本。

算命先生有一点纳闷,两个志愿怎么差这么多,就问范仲淹:“你为什么选这两个志愿?”他回答:“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因为只有良相和良医可以直接救民于水火”。算命先生听后很感动,这个孩子念念不忘的是救人,算命先生马上跟他说:“你有一颗心,叫宰相之心,日后一定能当宰相。”范仲淹的气度决定了他的格局,胸怀决定了他的成就,他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实践,终成为一代名流。

一个人的出身不能决定他的将来,一个人的天赋不能决定他的最终成功,一个人的起点不能决定他一生的发展。一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就是信念。是信念激励一个人不断地追求,是信念让人们锁定所追求的目标,是信念鼓励人去探寻达到目标的正确方法,是信念给予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

(3)纽约州的大沙头是一个黑人聚居的贫民窟,这里不仅穷困,而且声名狼藉。在这儿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人能够获得体面的职业。皮尔·保罗这时担任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在这所小学,他发现这里的孩子无所事事,旷课、斗殴,甚至砸烂黑板成了家常便饭。1961年,罗杰·罗尔斯是大沙头诺必塔小学“迷惘一代”学生中的一员,“贫民窟”出生的他和其他穷孩子一样被“贫穷”与“暴力”磨去了棱角,相信命运,不与命运抗争,不求上进,不与老师合作,学校想尽一切办法来开导他们,可是几乎没有一种奏效。

新来的校长皮尔·保罗发现孩子们很迷信,于是他在上课的时候多了一项内容——给孩子们看手相。凡经他看过手相的孩子,日后没有一个不是州长、议员或富翁的。当罗尔斯伸着小手走上讲台时,皮尔·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准是纽约州的州长。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使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他记下了校长的话,并且相信了它。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指引着他,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开始挺直腰杆走路,他成了班主席。在以后的四十多年里,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标准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真的成了纽约州的州长,而且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在就职记者招待会上,他没有提及个人的奋斗史,他只提及了一位“点燃”过他信念的校长——皮尔·保罗。

(4)美国成功学的奠基人奥里森·马登说:“你的体内有着伟大的力量,如果你能发现

和利用这些力量,你就会明白,你所有的梦想和憧憬都会变成现实。”

参考译文:

曹操亲自(率兵)攻打乌桓,他的部下将领都劝阻。(曹操)打败乌桓归来之后,询

问当时劝阻他的人,将领们不明白曹操这样做的缘故,个个都提心吊胆,曹操都重赏了他们,并对他们说 :“这次我率兵前往,是冒着很大的危险谋求侥幸的胜利,虽然取得了胜利,这是上天辅佐,不过这不可当作常例。诸位的劝止,才是完全之计,因此重赏你们,今后(有建议)不要不好意思说出来。”

魏国(准备)攻打吴国,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纷纷献计献策,天子下诏征求尚书傅嘏的意见。傅嘏说:“(将士们)希望赏赐,求取战功,

甲乙丙丁是应届高三同班同学,甲同学的奋斗目标是考取北京大学,最终考取省内一所国家重点大学;乙同学的理想是争取考上省城的国家重点大学,最后考上非“211”工程的一类大学;丙同学是想考一所二类大学,也如愿以偿了;丁同学没有设定奋斗目标,自以为尽力而为就行了,结果勉强考了个三本。

先去作战,然后才想办法取得胜利,这不是保全军队的长久计策。”司马师不听从,分三路进攻吴国,结果大败。朝廷上下议论,要将(出征的)的众将领贬出朝廷,司马师说:“我没有听从傅嘏的建议,才到了这种地步,这是我的过错,诸位将领有什么罪?”都宽宥了他们。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当时担任监军,唯独他被削去了爵位。

雍州刺史陈泰请求司马师给并州下命令,把力量合并在一起讨伐胡人,司马师采纳了这个建议,队伍还没有集合起来,有两个郡的胡人因为要到远方打仗,惊恐万分,都逃了回去。司马师给朝中士大夫道歉说:“这是我的过失,不是陈泰的责任。”因此人人都惭愧而又高兴。 到寿春去讨伐诸葛诞,王基领兵刚到,还未把城包围起来,司马昭命令王基收拢兵

力,坚守营地。王基多次请求攻城,司马昭却让他率领驻军转移到北山据守。王基依据实际情况向司马昭上疏说:“如果把军队迁移到(北山)依靠险要的地势,人心动摇,对于形势有很大的损害。”奏报得到准许。等到寿春被攻克后,司马昭写信给王基说:“起初议论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要求迁移军队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自前往,也认为应该这样。将军你权衡了转移的利弊得失,独自怀着坚定的信心,对上违背天子的诏书,对下拒绝众议,最终制服了敌人,捉住了贼寇的首领,即使是古人所称述的人,也不过这样罢了。”

然而关东的败仗,司马昭向众人询问:“谁应该承担打败仗的过错?”司马王仪说:

“责任在元帅。”司马昭说:“司马王仪想把罪责推在我的身上吗?”把王仪推到帐外杀了。这件事就做错了。

曹操和司马师、司马昭的奸诈,本来就不必说了,但在用兵的时候,把美名推给别

人,把恶名自己担起来,善于吸收别人的计谋和智慧,还有谁能不尽心竭力为他效力呢?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在官渡被打败了,应该归罪(责)于自己,向田丰道歉都来不及,他却说:“我没有采用田丰的意见,(打了败仗),结果被他讥笑。”竟然把田丰杀了。袁绍失去了国家,葬送了军队,并不是不幸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w0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