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高三招生考试20套模拟测试附加题语文试题(六)(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12-04 09: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三模拟测试卷(六)

语文附加分(满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一、 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20.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六经之文不相师也,而后世不敢轩轾。后之为文者,吾惑矣。拟韩临柳效马学班代相祖述窃其糟粕谬矣。夫文以载道也,苟文足以明道,谓吾之文为六经可也。何也?与六经不相叛也。否则,发明申韩之学术,饰以六经之文法,有道君子以之覆瓿矣。

(节选自吕坤《呻吟语》)

21. “申韩”是申不害和________的合称,后世以此代称我国古代________家及其学说。(2分)

22. 这段材料中,吕坤对文章写作持什么观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名著阅读题(15分)

23.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为慰藉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鲁迅在《呐喊》中不恤用了曲笔,如在《明天》里叙及单四嫂子做到了看见儿子的梦,在《药》里给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了花环。

B. 阿Q的精神胜利法,其实质是弱者、被压迫者、被统治者通过精神性地处理屈辱与苦痛来转为胜利和欢喜的自我欺骗,这也是愚弱的国民精神麻木的表现。

C. 《风波》中,革命以后,赵七爷把辫子盘在头顶;张勋复辟,他放下辫子;复辟失败,他又把辫子盘在头上。可见百姓的辫子成了当时中国政治风云的晴雨表。

D. 宝玉知道元妃赐给宝钗的礼物与自己相同,而黛玉的与自己不同,以为礼物在传送时搞错了,然后叫人把自己所得的礼物送去让黛玉随意挑选。

E. 《边城》中的杨马兵在老船夫去世后,留在了翠翠身边。他做事勤快,为人热忱。他建议翠翠在碧溪岨等二佬回来,他以为二佬不久就会回来的。

24. 简答题。(10分)

(1) 《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回中,元妃要宝玉将园中四处“再各赋五言律一首,使我当面试过”。宝玉作诗过程中,宝钗和黛玉分别给了他什么帮助?反映了她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征?(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边城》中,大佬、二佬知道彼此都喜欢上翠翠以后,没有用茶峒人的规矩——“流血的挣扎”来确定胜者,而是用轮流唱歌以先得到回答为胜利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后来,大佬也没有接受二佬代唱的建议,并认为自己先走了车路而把唱歌的优先权给了弟弟。这些情节体现了兄弟俩怎样的共同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5—27题。

说假拟诗体

船山《姜斋诗话》:“‘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船山是坚持抒情传统的,认为诗必须有情而相浃,否则即是乌合。像晚唐诗中的“僧敲月下门”,不必身心经历,其中无情,抑且无我。这种景,不是抒情传统中所说的与作者相触相发之景。作者未必是写他所感之物,而可能只是假想自己是那夜归的和尚,去揣想一个情境而斟酌“推”“敲”。因此,诗的写作方式,就构成了一种拟代幻设;而诗歌本身,亦即为一语言幻构的世界,可以与作者“何尝毫发关心”。 ......

今传晚唐“推敲”佳话,往往显示了这个意义。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必非即景会心的即目所见,而是斟酌语言世界内在秩序的妥当以求文字的美感。《五代补》载:“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早梅若真即目抒情,则一枝就是一枝,数枝就是数枝,焉能改变他看到的事实?

这样的诗,只是努力用语言构筑一个情境,它可以脱离自我,“假扮”一下,无形中又有点儿游戏的性质。

可惜我们的批评传统中,对此不太能欣赏。事实上,文学虚构性本质,在抒情传统中一直没有被正视。不仅批评此类虚拟假托的文学是“俗体”,更常会因此而把虚构拟代的戏谑

之辞,强行解释为言志咏怀之作。

(节选自龚鹏程《文学批评的视野》,有删改) 25. 解释“何尝毫发关心”在文中的意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概括假拟诗体在创作上的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作者对王船山坚持的“抒情传统”持怎样的态度?(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vw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