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廷巴特尔先进事迹有感心得精编例文
更新时间:2023-08-03 11:44:02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 廷.巴特尔的先进事迹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学习廷巴特尔先进事迹有感心得精编例文【一】
1997年,草场承包到户,作为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把最好的草场留给了牧民,把全嘎查退化最严重的、谁也不想要的草场留给了自己,总计5926亩的草场大部分被白沙地覆盖,牧草稀疏,大风一起,白沙泛滥。为了提高牲畜生产效益,同时防止自家草场进一步恶化,他率先在自家牧场推行“围栏轮牧”,在当年生态最差的草场上养出了最肥壮的牲畜,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明显改善了草原生态。在他的引导下,围栏轮牧、科学放牧、持续发展成为嘎查牧民的共识,得到普遍推广。
为了实现稳定脱贫,他积极开拓集约化产业发展路径,组织嘎查“两委”、牧民成立嘎查股份制公司,发展奶制品、风干肉加工、生态鱼塘等特色产业和 “牧民之家”旅游产业,嘎查牧民人均收入由当初的40元达到2018年的1.88万元,翻了几百倍,牧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蹄腿理论”到“青山绿水” 他秉持生态优先理念,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改革先锋”
萨如拉图雅嘎查地处中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的浑善达克沙地北缘,气候恶劣、草场退化严重,是距x最近的风沙源。
上世纪80年代,x牧区开始推行“草畜双承包制”,牧民不注重科学养殖,盲目追求多养多放,草场沙化严重。
廷·巴特尔深知草场就是牧民的命根,要想让牧民过上好日子,一定要改变牧区的生态环境。为了找到治沙办法,他走遍方圆百里的沙窝子,组织牧民在严重退化的沙地,因地制宜种植黄柳、沙棘等耐旱作物,并积极争取上级生态建设项目,建成1处沙地柏保护区和2处3000亩黄柳基地,有效遏制草场退化。
他积极探索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路径,带头作“牛”的文章,提出了著名的“蹄腿理论”,即养5只羊的效益与养1头牛相当,养1头牛,只有4个蹄子践踏草原;养5只羊,却有20个蹄子践踏草原。通过引进西门塔尔优质肉乳兼用牛和本地牛杂交,选育培育高产优质母牛,在实施“少养精养”策略下,实现了恢复生态、增加收入的双赢目标,走出了一条“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牧区经济、促进牧民增收”的新路子。廷·巴特尔的做法,产生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很快在阿巴嘎旗和x盟草原得到广泛推广。在他的引领下,阿巴嘎旗坚持发展畜牧业和草原生态保护并举,引导牧民“减羊增牛”,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牧民收入。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作为浑善达克沙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坚持草畜平衡、绿色发展,实现了天蓝水绿、草长莺飞,重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貌。
学习廷巴特尔先进事迹有感心得精编例文【二】
廷·巴特尔,男,蒙古族,1955年6月出生,1974年9月参加工作,197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x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原党支部书记,历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从“将军之子”到“草原之子” 他扎根牧区40载,是带领牧民脱贫致富的“最美奋斗者”
廷·巴特尔同志是开国少将廷懋之子。1974年,年仅19岁的廷·巴特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毅然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机会,来到偏远闭塞、生活艰苦的萨如拉图雅嘎查下乡插队,一干就是47年。他靠着不服输、不认输的韧劲和扎根草原、建设边疆的志向,凭着“心里装着百姓,让牧民过上好日子”信念,扎根牧区,艰苦奋斗,谱写了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壮美诗篇。
廷·巴特尔刚插队到嘎查时,嘎查牧民生活困难,牧民人均收入不足40元,当时牧民没有砖瓦房,土房也很少见,牧民住在蒙古包里,睡觉就盖一件皮袄,看到这些,廷·巴特尔心里不是滋味。1993年廷·巴特尔担任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后,心里就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改变这个状况。他挨家挨户募捐基础母羊,筹集数百只母畜建起集体“流动扶贫羊群”,每100只羊为一个“流动扶贫羊群”,承包给贫困户饲养,每年羊毛收入和80%的成活羊羔归贫困户所有,20%的成活羊羔归嘎查集体,这项措施产生了明显的扶贫成效,获得了x盟“科技发明奖”。为了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廷·巴特尔让牧民给贫困户打分,对好吃懒做、劳动表现不好、家庭不和睦、不爱护草场、不参加义务劳动的扣分,对积极主动、吃苦耐劳的加分,按得分高低排序决定先帮扶谁后帮扶谁,通过奖勤罚懒的办法,先后有24户贫困户实现由输血式脱贫转变为造血式脱贫。
学习廷巴特尔先进事迹有感心得精编例文【三】
廷·巴特尔是x自治区x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的牧民。他是开国少将廷懋之子,1974年廷·巴特尔从x市来到萨如拉图雅嘎查下乡,由一名城市青年成为普通牧民。几十年来,他不断探索草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带领牧民划区轮牧、建设草原、积极调整畜群结构,进行精细化、科学化养殖,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现在的近2万元,草原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双赢。
“蹄腿理论”是怎样提出来的
20世纪80年代,x牧区推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后,萨如拉图雅嘎查的牧民大量增加牲畜头数,超过了草场承载能力,草原开始退化,风沙侵蚀着牧民的草场。
“不能再无节制地放牧了,必须让草原休息休息。”廷·巴特尔号召牧民围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原,但接受者寥寥。“草原不放牧,让牧民咋活?”
廷·巴特尔决定“自己先做出个样子,给大家看看”。1986年,他卖掉自家60只羊,圈起300多亩草场进行封育。第二年打下了9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牧民们看到了围封轮牧的好处,纷纷向他学习。
为了进一步恢复草原生态,廷·巴特尔琢磨着改变牧民的养殖结构,提出并践行“蹄腿理论”。“我算过这样一笔账:1头牛和5只羊的经济价值相同,1头牛有4只蹄子,而5只羊有20只蹄子,4只蹄子和20只蹄子相比,当然是20只蹄子对草原的破坏力更大,而且牛吃草时卷着舌头吃,不会对草的生长造成影响。羊吃草时用蹄子刨着草根吃,对草场的破坏严重。”
为了实践“蹄腿理论”,廷·巴特尔率先将自家400多只的羊群卖掉,全部改养肉牛。实践证明,这不仅使草原得到休养,而且恢复了生态,家庭的收入也大幅度提升。后来牧民们纷纷效仿这一成功做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今,廷·巴特尔将自家5926亩草场划分为大小9块,大一点的草场根据植被情况进行轮牧,小草场供给怀孕的母牛和刚出生的小牛犊,还有给野生动物留出来的草场。草场生态得到了很好的恢复,牧草长得有成年人小腿那么高,一年四季都有野生动物出没。
“这几年在草场上见过的野生动物有好几十种,有本地的鹿、狍子,有迁徙途中歇脚的天鹅、大雁,还有很罕见的金雕。”廷·巴特尔说。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几年前,萨如拉图雅嘎查80户牧民中多半是贫困户,如何让牧民们都过上好日子,我就带领嘎查‘两委’班子成员捐基础母羊,组成‘流动扶贫羊群’。”廷·巴特尔说。
为了让贫困户尽早脱贫,廷·巴特尔把每100只羊为一个“流动扶贫羊群”,把羊群以定期承包的方式放到贫困户家里去饲养,一年一期,每年的羊毛收入和80%的成活羔羊归贫困户所有,20%的成活羔羊归嘎查集体。如此循环,在贫困户逐户脱贫时,嘎查“流动扶贫羊群”的“雪球”也越滚越大。
廷·巴特尔根据嘎查实际情况找出了贫困的根源,搞评比式扶贫,把权力交给牧民,让牧民给贫困户打分,好吃懒做、劳动表现不好的扣分;家庭不和睦的扣分;酗酒的扣分;不爱护草场的扣分;不参加义务劳动的扣分……按得分高低依次排序先扶谁后扶谁。
2001年,经过对贫困户的科学合理帮扶,嘎查2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随着“蹄腿理论”的深入实施,在扶贫过程中,嘎查的扶贫羊群也变成了扶贫牛群。
为了引导牧民减羊增牛,廷·巴特尔把家里所有财产抵押,并承诺牧民,如果大家收入降低了,由他来赔偿。他带头处理掉全部小畜,做“牛”文章。通过引进西门塔尔优质肉乳兼用牛和冷配相结合的方式,提纯复壮,通过少养精养实现了恢复生态、增加收入的双赢目标。每年他家的过冬牛控制在50头以内,而产生的效益却比别的牧户养100多头牛的收益还要多。
“我常说,养牛羊还要念好‘草木经’。”在廷·巴特尔的草场上始终实行“打草不拉草”。在冬季放牧草场上,把打下的草一排排地铺在地上。而打草不拉草的前提条件是在好年景要储备上充足的草,以预防大的雪灾情况下的供应。“在这个前提下,把打下的草铺在草场上,供应牛的日常喂养,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是可以保证牛的粪便留在草场上转化成有机肥料,把自然的肥料归还草原。第二点就是保证草的营养不流失,并且草籽可以更多地留在草场上,形成自然播种,对草场恢复作用很大。这也是我家肉牛膘情相对好很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廷·巴特尔说。
高格斯台河从廷·巴特尔家的草场上蜿蜒流过,如何把如此好的自然资源利用起来,廷·巴特尔又动起了脑筋。
“我开始尝试养鱼,在流经自家草场上的高格斯台河东侧50米处,建了一个生态鱼塘,不建堤坝,不截流河水,而是通过地下自然渗水来满足鱼塘所需水量。”廷·巴特尔说。
廷·巴特尔家的鱼塘设计为自东西向,通过西风打浪聚氧,冬季鱼塘结冰后,只要有充足的氧气就可以保证禁食期的鱼存活,结冰后的鱼塘会隆起2米多,可以充分吸收阳光产生氧气,下雪后,每天坚持把雪清扫干净就能保证阳光制氧,避免鱼缺少氧气而遭受损失。春天冰一化,河水的自压又会把鱼塘的水挤到外面,含有大量有机化合物的肥水流进草场,又使草场的养分得到增加,一连串的自然循环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是难能可贵的。科学的设计使鱼塘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循环系统,不用人工喂养,而又省时省力。鱼塘的生态鱼极为走俏,价格是一般鱼的几倍。如今,生态养鱼成为萨如拉图雅嘎查一项新生产业,高格斯台河流经的50%的牧户有生态养鱼的条件,利用起来,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牧民的收入提高了,草原环境变好了,我在这片草原生活了40多年,亲眼看着这里从贫瘠走向富裕,心里别提有多舒畅了。”廷·巴特尔说道。
草场绿了,牧民富了
通过几十年的牧区生产生活实践,廷·巴特尔总结出的先进经验无数,不仅让自己走在了建设新牧区的前列,还推广运用到了所有牧户当中。更让廷·巴特尔自豪的是,嘎查年人均收入去年达到近2万元。自从“做出样子”,很多牧民自愿到他家取经。“我每年要培训上万名牧民,讲自己的做法,讲如何保护草原生态。我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全嘎查的牧民都富了才算富。”廷·巴特尔说。
草场是牧民的命,要想让牧民过上富裕的日子,一定要改变牧区的生态环境。在廷·巴特尔的带领下,牧民在嘎查严重沙化退化地区,因地制宜的种植黄柳、沙棘等耐旱植物,并积极争取各类生态建设项目,重点实施围封禁牧和“封、飞、造”等工程,草场全部实现围栏化,目前已建成1个沙地柏保护区和两处3000亩的黄柳基地,有效遏制了沙化退化现象。嘎查50%以上的草场实施了标准化划区轮牧,每个牧户都划出8%-10%的草场建打草场,实现了牲畜饲草自给自足。鼓励引导牧民创办传统奶食品和风干肉加工销售、牧民之家旅游业等产业,目前,十多户“牧民之家”辐射带动嘎查富余劳动力近40余人,牧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廷·巴特尔凭着敏锐的思维,超前的发展意识,带领广大牧民群众,推行草原三牧和草畜平衡,坚持生态保护和建设,积极拓宽增收渠道,成立股份制公司,发展鲜奶加工销售、风干肉加工销售,牧民之家旅游业、生态养鱼,使牧民收入来源从单一的牲畜出栏拓展到多个相关领域,牧民收入呈现出多渠道创收、多点收益、大幅增收的喜人局面。
生态好起来、牧民富起来,这是廷·巴特尔作为一名牧区基层党员干部一直坚持的信念,只有在群众中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才能算得上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草场绿了,牧民富了,廷·巴特尔仍觉重任在肩:“习近平总书记对x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特别重视,我们很高兴。作为草原上的牧民,我们有责任保护好x的大草原,让草原更美好。”
学习廷巴特尔先进事迹有感心得精编例文【四】
从“蹄腿理论”到“青山绿水” 他秉持生态优先理念,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改革先锋”
萨如拉图雅嘎查地处中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的浑善达克沙地北缘,气候恶劣、草场退化严重,是距x最近的风沙源。
上世纪80年代,x牧区开始推行“草畜双承包制”,牧民不注重科学养殖,盲目追求多养多放,草场沙化严重。
廷·巴特尔深知草场就是牧民的命根,要想让牧民过上好日子,一定要改变牧区的生态环境。为了找到治沙办法,他走遍方圆百里的沙窝子,组织牧民在严重退化的沙地,因地制宜种植黄柳、沙棘等耐旱作物,并积极争取上级生态建设项目,建成1处沙地柏保护区和2处3000亩黄柳基地,有效遏制草场退化。
他积极探索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路径,带头作“牛”的文章,提出了著名的“蹄腿理论”,即养5只羊的效益与养1头牛相当,养1头牛,只有4个蹄子践踏草原;养5只羊,却有20个蹄子践踏草原。通过引进西门塔尔优质肉乳兼用牛和本地牛杂交,选育培育高产优质母牛,在实施“少养精养”策略下,实现了恢复生态、增加收入的双赢目标,走出了一条“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牧区经济、促进牧民增收”的新路子。廷·巴特尔的做法,产生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很快在阿巴嘎旗和x盟草原得到广泛推广。在他的引领下,阿巴嘎旗坚持发展畜牧业和草原生态保护并举,引导牧民“减羊增牛”,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牧民收入。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作为浑善达克沙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坚持草畜平衡、绿色发展,实现了天蓝水绿、草长莺飞,重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貌。
学习廷巴特尔先进事迹有感心得精编例文【五】
1997年,草场承包到户,作为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把最好的草场留给了牧民,把全嘎查退化最严重的、谁也不想要的草场留给了自己,总计5926亩的草场大部分被白沙地覆盖,牧草稀疏,大风一起,白沙泛滥。为了提高牲畜生产效益,同时防止自家草场进一步恶化,他率先在自家牧场推行“围栏轮牧”,在当年生态最差的草场上养出了最肥壮的牲畜,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明显改善了草原生态。在他的引导下,围栏轮牧、科学放牧、持续发展成为嘎查牧民的共识,得到普遍推广。
为了实现稳定脱贫,他积极开拓集约化产业发展路径,组织嘎查“两委”、牧民成立嘎查股份制公司,发展奶制品、风干肉加工、生态鱼塘等特色产业和 “牧民之家”旅游产业,嘎查牧民人均收入由当初的40元达到2018年的1.88万元,翻了几百倍,牧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蹄腿理论”到“青山绿水” 他秉持生态优先理念,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改革先锋”
萨如拉图雅嘎查地处中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的浑善达克沙地北缘,气候恶劣、草场退化严重,是距x最近的风沙源。
上世纪80年代,x牧区开始推行“草畜双承包制”,牧民不注重科学养殖,盲目追求多养多放,草场沙化严重。
廷·巴特尔深知草场就是牧民的命根,要想让牧民过上好日子,一定要改变牧区的生态环境。为了找到治沙办法,他走遍方圆百里的沙窝子,组织牧民在严重退化的沙地,因地制宜种植黄柳、沙棘等耐旱作物,并积极争取上级生态建设项目,建成1处沙地柏保护区和2处3000亩黄柳基地,有效遏制草场退化。
他积极探索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路径,带头作“牛”的文章,提出了著名的“蹄腿理论”,即养5只羊的效益与养1头牛相当,养1头牛,只有4个蹄子践踏草原;养5只羊,却有20个蹄子践踏草原。通过引进西门塔尔优质肉乳兼用牛和本地牛杂交,选育培育高产优质母牛,在实施“少养精养”策略下,实现了恢复生态、增加收入的双赢目标,走出了一条“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牧区经济、促进牧民增收”的新路子。廷·巴特尔的做法,产生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很快在阿巴嘎旗和x盟草原得到广泛推广。在他的引领下,阿巴嘎旗坚持发展畜牧业和草原生态保护并举,引导牧民“减羊增牛”,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牧民收入。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作为浑善达克沙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坚持草畜平衡、绿色发展,实现了天蓝水绿、草长莺飞,重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貌。
学习廷巴特尔先进事迹有感心得精编例文【六】
廷·巴特尔,男,蒙古族,1955年6月出生,1974年9月参加工作,197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x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原党支部书记,历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从“将军之子”到“草原之子” 他扎根牧区40载,是带领牧民脱贫致富的“最美奋斗者”
廷·巴特尔同志是开国少将廷懋之子。1974年,年仅19岁的廷·巴特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毅然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机会,来到偏远闭塞、生活艰苦的萨如拉图雅嘎查下乡插队,一干就是47年。他靠着不服输、不认输的韧劲和扎根草原、建设边疆的志向,凭着“心里装着百姓,让牧民过上好日子”信念,扎根牧区,艰苦奋斗,谱写了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壮美诗篇。
廷·巴特尔刚插队到嘎查时,嘎查牧民生活困难,牧民人均收入不足40元,当时牧民没有砖瓦房,土房也很少见,牧民住在蒙古包里,睡觉就盖一件皮袄,看到这些,廷·巴特尔心里不是滋味。1993年廷·巴特尔担任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后,心里就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改变这个状况。他挨家挨户募捐基础母羊,筹集数百只母畜建起集体“流动扶贫羊群”,每100只羊为一个“流动扶贫羊群”,承包给贫困户饲养,每年羊毛收入和80%的成活羊羔归贫困户所有,20%的成活羊羔归嘎查集体,这项措施产生了明显的扶贫成效,获得了x盟“科技发明奖”。为了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廷·巴特尔让牧民给贫困户打分,对好吃懒做、劳动表现不好、家庭不和睦、不爱护草场、不参加义务劳动的扣分,对积极主动、吃苦耐劳的加分,按得分高低排序决定先帮扶谁后帮扶谁,通过奖勤罚懒的办法,先后有24户贫困户实现由输血式脱贫转变为造血式脱贫。
学习廷巴特尔先进事迹有感心得精编例文【七】
观看《榜样6》,学习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以强烈的标杆意识,以榜样为鉴,学榜样,向榜样看齐。“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榜样6》中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故事,都彰显着党员的力量,展示着党员的魅力,传递着党员的正能量,让观看的人都深深地感动、折服,用平凡故事讲述深刻道理,用先进典型模范事迹诠释党的崇高理想,展现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执着和坚守。
党员干部纷纷表示深受鼓舞和震撼,唤醒了内心深处的入党宣誓的誓词和决心,誓词是那么鲜活和明亮,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进,给我们前行的勇气,通过《榜样6》的党员传递给我们了正能量。
为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树立优秀共产党员楷模,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共同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组织单位党员和干部职工收看由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榜样6》专题节目。
榜样是一种力量,是一面旗帜,是一座灯塔。廖俊波同志任职期间,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在看完《榜样6》专题节目后,单位干部职工被他们的经历深受感动,有些同志在看节目过程中几次落泪,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平凡故事讲述深刻道理,用先进典型模范事迹诠释党的崇高理想,彰显当代共产党人信仰坚定、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创新奉献的精神风貌。干部职工纷纷表示向榜样看齐,学习先进,凝聚和用好榜样的力量,着力为博州农业发展奋发向前,真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引领农民增收致富,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学习廷巴特尔先进事迹有感心得精编例文【八】
廷·巴特尔,男,蒙古族,1955年6月出生,1974年9月参加工作,197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x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原党支部书记,历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从“将军之子”到“草原之子” 他扎根牧区40载,是带领牧民脱贫致富的“最美奋斗者”
廷·巴特尔同志是开国少将廷懋之子。1974年,年仅19岁的廷·巴特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毅然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机会,来到偏远闭塞、生活艰苦的萨如拉图雅嘎查下乡插队,一干就是47年。他靠着不服输、不认输的韧劲和扎根草原、建设边疆的志向,凭着“心里装着百姓,让牧民过上好日子”信念,扎根牧区,艰苦奋斗,谱写了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壮美诗篇。
廷·巴特尔刚插队到嘎查时,嘎查牧民生活困难,牧民人均收入不足40元,当时牧民没有砖瓦房,土房也很少见,牧民住在蒙古包里,睡觉就盖一件皮袄,看到这些,廷·巴特尔心里不是滋味。1993年廷·巴特尔担任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后,心里就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改变这个状况。他挨家挨户募捐基础母羊,筹集数百只母畜建起集体“流动扶贫羊群”,每100只羊为一个“流动扶贫羊群”,承包给贫困户饲养,每年羊毛收入和80%的成活羊羔归贫困户所有,20%的成活羊羔归嘎查集体,这项措施产生了明显的扶贫成效,获得了x盟“科技发明奖”。为了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廷·巴特尔让牧民给贫困户打分,对好吃懒做、劳动表现不好、家庭不和睦、不爱护草场、不参加义务劳动的扣分,对积极主动、吃苦耐劳的加分,按得分高低排序决定先帮扶谁后帮扶谁,通过奖勤罚懒的办法,先后有24户贫困户实现由输血式脱贫转变为造血式脱贫。
1997年,草场承包到户,作为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把最好的草场留给了牧民,把全嘎查退化最严重的、谁也不想要的草场留给了自己,总计5926亩的草场大部分被白沙地覆盖,牧草稀疏,大风一起,白沙泛滥。为了提高牲畜生产效益,同时防止自家草场进一步恶化,他率先在自家牧场推行“围栏轮牧”,在当年生态最差的草场上养出了最肥壮的牲畜,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明显改善了草原生态。在他的引导下,围栏轮牧、科学放牧、持续发展成为嘎查牧民的共识,得到普遍推广。
为了实现稳定脱贫,他积极开拓集约化产业发展路径,组织嘎查“两委”、牧民成立嘎查股份制公司,发展奶制品、风干肉加工、生态鱼塘等特色产业和 “牧民之家”旅游产业,嘎查牧民人均收入由当初的40元达到2018年的1.88万元,翻了几百倍,牧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在阅读:
学习廷巴特尔先进事迹有感心得精编例文08-03
第十三章 水电站的压力管道 - 图文01-10
学术征引与注释规范07-04
2013年8月份终末病历处方点评05-27
来安县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质量检测题》(综合练习二)03-30
电信终端串码规范04-24
市场规范管理讲义06-26
厦门医保收费接口规范06-17
教育心理学的试题和答案05-02
入党材料02-16
- 关于实施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的指导意见
- 学生党员在疫情期间做出的思想汇报
- 《深度工作》读书感悟
- 抗"疫"期间思想汇报5篇
- 学校承诺书|面对疫情,我们承诺
- 公司战“疫”感悟_我想和你们在一起
-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感悟总结
- 只盼“樱花”早盛开,烂漫如当年
- 疫情防控工作感悟
- 关于疫情的几点思考及感悟
- 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
- 党小组长培训资料汇
- 2019年度副镇长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疫情期间教师直播感悟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心得体会4篇
- 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上的讲话
- 《老师请回答》观后感
- 2020年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考核办法
- 在疫情防控暨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企业疫期复工管理方式与措施
- 巴特尔
- 例文
- 精编
- 先进事迹
- 有感
- 心得
- 学习
- 财务人员试用期个人工作总结精编例文
- 领导干部述职述责述廉工作报告精编例文
- 党员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述职报告2022年8篇合集
- 教师年度教学工作计划2022年8篇合集
-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学习个人有感心得2022年8篇合集
- 公司年会员工精彩演讲稿精编例文
- 党风廉政建设个人述廉述职报告精编例文
- 个人年度考核表工作总结2022年8篇合集
- 疫情防控个人工作心得总结2022年8篇合集
- 镇“强化担当展作为”主题活动实施方案
- 美丽中国双碳有我获奖征文2022年8篇合集
- 年终公司行政部门工作总结2022年8篇合集
- 学校年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2022年8篇合集
- 《少年黄大年》个人观后感及心得2022年8篇合集
- 学生阅读《神秘岛》心得精编例文
- 水务局关于开展传承雷锋精神等活动工作方案
- 品读《城南旧事》心得及感想2022年8篇合集
- 党支部教育培训学习计划精编例文
- 党支部党员教育培训学习计划2022年8篇合集
- 学生《爱的教育》品鉴心得及收获精编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