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kV架空输电线路双回路铁塔组立施工工艺导则(报批稿)

更新时间:2024-04-18 20: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ICS

Q/GDW Q/GDW ××××—2008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双回路铁塔组立

施工工艺导则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guide to the assembly and erection of the steel towers of 1000kV overhead double transmission line

(报批稿)

2008-××-××发布 2008-××-××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电网公司 发布

Q/GDW ××××—2008

目 录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基本规定 ............................................................................ 1 4. 施工准备 ............................................................................ 2 5. 内悬浮外(内)拉线抱杆分解组塔 ...................................................... 2 6. 内悬浮外(内)拉线回转摇臂抱杆分解组塔 ............................................. 12 7. 落地式外(内)拉线回转摇臂抱杆分解组塔 ............................................. 22 8. 塔式起重机分解组塔 ................................................................. 25

I

Q/GDW ××××—2008

前 言

本《1000kV架空输电线路双回路铁塔组立施工工艺导则》是由国网交流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组织有

关单位编制的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本标准是在总结我国1000kV架空输电线路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参考《1000kV架空送电线路铁塔组立施工工艺导则》编写的。

本标准主要内容如下: ——范围; ——基本规定;

——组塔方式及工艺; ——质量要求; ——安全措施等。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网交流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怀清 黄成云 熊织明 朱立明 苏秀成 邱强华 王建国 鲍庆

II

Q/GDW ××××—2008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双回路铁塔组立

施工工艺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1000kV交流架空输电线路双回路铁塔组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L5009.2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 第2部分 架空电力线路》 DL/T875 《输电线路施工机具设计、试验基本要求》

Q/GDW 155 《1000kV架空送电线路铁塔组立施工工艺导则》 Q/GDW 153 《10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 《1000kV架空送电线路同塔双回路钢管塔施工及验收规范》 3. 基本规定

3.1 本标准给出了多种施工方法,不论选择何种方法,在工程开工前均应进行施工技术设计。 3.2 施工前应针对所选定的施工方法编制作业指导书,施工方法在首次应用前应进行试点。

3.3 铁塔组立的质量要求,应符合《10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及《1000kV架空送电线路同

塔双回路钢管塔施工及验收规范》。

3.4 铁塔组立施工应严格遵守DL5009.2及相关规程的规定。

3.5 施工技术设计时应对铁塔组立过程中的塔体强度及稳定进行校验。按极限应力法验算塔体强度时,

塔材部件的安装应力应小于强度设计值。钢材、螺栓和锚栓的强度设计值见表1。

表1 钢材、螺栓和锚栓的强度设计值 类 别材 料 厚度或直径 (mm) 抗拉、抗压、抗弯2(N/mm) 抗剪 2(N/mm) 孔壁承压2(N/mm) ≤16 215 125 Q235 205 120 370 >16~40 200 115 >40~60 ≤16 310 180 510 Q345 295 170 490 >16~35 265 155 470 >35~50 钢 材 ≤16 350 205 530 Q390 335 190 510 >16~35 315 180 480 >35~50 ≤16 380 220 560 Q420 360 210 530 >16~35 340 195 510 >35~50 3.6 抱杆是铁塔组立的重要工具之一,应针对塔型特点及地形条件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根据施工方案选择合适的抱杆进行施工。

3.7 铁塔组立施工设计时,必须对所用工器具受力状况进行全面分析、计算,以受力最大值作为选择工

1

Q/GDW ××××—2008

器具的依据。

3.8 各种型式的自立式铁塔应采用分解组立方法。分解组立方法有:

—— 内悬浮外(内)拉线抱杆分解组塔;

—— 内悬浮外(内)拉线回转摇臂抱杆分解组塔; —— 落地式外(内)拉线回转摇臂抱杆分解组塔; —— 塔式起重机分解组塔;

3.9 抱杆及其他起重工器具的设计、制造、使用应符合DL5009.2、DL/T875及相关规程的规定。 3.10 从施工的角度考虑,铁塔设计宜满足以下要求:

3.10.1 铁塔单根构件重量不宜超过3.5t,单根构件长度不宜超过9m; 3.10.2 铁塔的分段重量(特别是横担部分,直接影响到施工吊装方案及抱杆规格),横担宜分为两段,

每段应能成为稳定的结构,单段重量不宜超过5t;同时在横担开断法兰连接处联板外侧打2个φ24的施工辅助孔;

3.10.3 施工板(孔)的设置:立塔施工时的抱杆承托板、吊点处的耳板或施工孔,提线或锚线的施工

板(孔)、耐张塔临时拉线的施工板,并且设置临时拉线的施工孔;

3.10.4 为铁塔安装过程的安全措施增加附件:操作站位平台,操作扶手,安全带挂点,水平拉索挂

点,塔脚底板施工挂孔。 4. 施工准备

4.1 施工前应熟悉设计文件和铁塔图纸,并进行详细的现场调查。

4.2 根据现场调查及图纸会审的结果,选择施工方案、编写施工作业指导书,并进行技术交底。 4.3 选择抱杆时应考虑风载荷的影响,推荐的抱杆主要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推荐抱杆的主要参数

抱杆参数 抱杆长度(m) 最大起重量(t) 摇臂长度(m) 34 6 / 内悬浮抱杆分解组塔 40 7 / 42 8 / 摇臂抱杆分解组塔 40 2×5 10 51 2×5 15 950×950 抱杆断面(mm×mm) 750×750 800×800 注1:本表中推荐的抱杆主材材质采用Q345。

900×900 900×900 4.4 进入施工现场的机具应进行检验或试验。

4.5 进入施工现场的塔材应进行清点和检验。

4.6 根据安全文明施工的要求和铁塔结构,应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 5. 内悬浮外(内)拉线抱杆分解组塔

5.1 工艺特点

5.1.1 外拉线通过地锚固定在铁塔以外的地面上,地面外拉线具有易控制、操作灵活等特点,适

用于较平坦地形。

5.1.2 内悬浮内拉线抱杆分解组塔时,其抱杆拉线固定在已组立塔体上端的主材节点处,适用于

场地狭窄等不宜打外拉线的塔位。

2

Q/GDW ××××—2008

5.2 现场布置

内悬浮外(内)拉线抱杆分解组塔可根据塔体的结构尺寸、构件重量等条件,采用塔身分片吊装、横担分段吊装或分片吊装。塔身分片吊装的现场布置如图1、图2所示。根据牵引绳在抱杆上的布置方式分成A、B两种工况。

A工况: 牵引绳穿过朝天滑车从抱杆另一侧经腰滑车向下,如图1a、2a; B工况: 牵引绳穿过抱杆顶边滑车同侧经腰滑车向下,如图1b、2b。

(a) A工况 (b) B工况

1-抱杆拉线;2-抱杆;3-承托绳;4-牵引绳;5-地滑车;6-“八”形控制绳;7-吊件;8-起吊滑车组;9-吊点绳;10-卸扣; 11-补强材;12-控制地锚;13-抱杆拉线地锚;14-动力地锚。

图1 内悬浮外拉线抱杆分解组塔现场布置示意图

3

Q/GDW ××××—2008

(a) A工况 (b) B工况

1-抱杆拉线;2-抱杆;3-承托绳;4-牵引绳;5-地滑车;6-“八”形控制绳;7-吊件;

8-起吊滑车组;9-吊点绳;10-卸扣;11-补强材;12-控制地锚;13-动力地锚。

图2 内悬浮内拉线抱杆分解组塔现场布置示意图

5.2.1内悬浮外(内)拉线抱杆分解组塔布置应遵循下列规定:

a) 承托绳固定在铁塔主柱的节点上,四根承托绳应等长,承托绳与塔身的固定宜通过事先安装在塔材上的施工板(孔)联接, 对角两承托绳之间的夹角应不大于90°。

4

Q/GDW ××××—2008

b) 抱杆外拉线地锚应位于与基础中心线夹角为45°的延长线上,离基础中心的距离应不小于

塔高的1.2倍。当场地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验算各部受力并采取特殊的安全措施。

c) 抱杆两内拉线平面与抱杆的夹角应不小于15°。当该夹角小于15°时,应采取防止抱杆倾倒的措施。

d) 抱杆拉线和地锚应经过计算后选择,吊装前拉线应可靠固定。

e) 牵引系统应放置在主要吊装面的侧面,牵引装置及地锚与铁塔中心的距离应不小于塔全高的0.5倍,且不小于40m。 5.3 工艺流程

内悬浮外(内)拉线抱杆分解组塔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内悬浮外(内)拉线抱杆分解组塔工艺流程图

5.4 主要工艺 5.4.1 抱杆组立

a) 地形条件许可时,采用汽车吊将抱杆整体组立。

b) 地形条件不许可时,先利用小型倒落式人字抱杆整体组立抱杆上段,再利用抱杆上段将铁塔组立到一定高度,然后采用倒装提升方式,在抱杆下部接装抱杆其余各段,直至全部组装完成。 5.4.2 塔腿吊装

a) 根据塔腿重量、根开、主材长度等,场地条件许可时,可以采用汽车吊组立塔腿段; b) 地形条件不许可时,采用小型倒落式人字抱杆就近塔腿处组立抱杆,利用组立抱杆单根吊装塔腿主材。塔腿主材吊装时应选择合理的吊点位置,采用合适的吊具。

c) 单根主材或塔片组立完成后,应随即安装并紧固好地脚螺栓,并打好临时拉线,在铁塔四个面辅材未安装完毕之前,不得拆除临时拉线。

d) 利用已立塔腿段抬吊铁塔四个面辅材:利用主材上挂点首先抬吊横隔材与大斜材,再逐根吊装小斜材。

e) 分片吊装塔腿片时,抱杆和其他工器具应按整体组立铁塔施工进行计算。

5.4.3 提升抱杆

a) 铁塔塔腿段组立结束,塔材全部装齐且紧固螺栓后即可提升抱杆。由于抱杆较重,应采用两套滑车组加一套平衡滑车组进行提升。抱杆提升现场布置如图4所示。

5

Q/GDW ××××—2008

b) 提升过程中应设置不少于两道腰环,腰环拉索收紧并固定在4根主材上,两道腰环的间距

不得小于6m。抱杆高出已组塔体的高度,应满足待吊段顺利就位的要求。外拉线未受力前,不应松腰环;外拉线受力后,腰环应呈松弛状态。

(a) 内悬浮外拉线抱杆组塔 (b) 内悬浮内拉线抱杆组塔

1-拉线调节滑车组;2-腰环;3-抱杆;4-抱杆外拉线;5-提升滑车组;6-已立塔身; 7-转向滑车;8-牵引绳;9-平衡滑车;10-牵引滑车组;11-地锚;12-缓松器;13-内拉线

图4 内悬浮外(内)拉线抱杆提升布置示意图

c) 在塔身两对角处各挂上一套提升滑车组,滑车组的下端与抱杆下部的挂板相连,将两套滑车组牵引绳通过各自塔腿上的转向滑车引入地面上的平衡滑车,相互连接,平衡滑车与地面滑车组相连,利用地面滑车组以“2变1”方式进行平衡提升,提升时依靠两道腰环及顶部落地拉线控制抱杆。

d) 抱杆提升过程中,应设专人对腰环和抱杆进行监护;随抱杆的提升,应同步缓慢放松拉线,使抱杆始终保持竖直状态。

e) 抱杆提升到预定高度后,将承托绳固定在主材节点的上方或预留孔处。

f) 抱杆固定后,收紧拉线,调整腰环使腰环呈松弛状态。调整抱杆的倾斜角度,使其顶端定滑车位于被吊构件就位后的结构中心的垂直上方。 5.4.4 塔身吊装

a) 塔身吊装时,抱杆应适度向吊件侧倾斜,但倾斜角度不宜超过10°,以使抱杆、拉线、控制系统及牵引系统的受力更为合理。

b) 在吊件上绑扎好倒“V”形吊点绳,吊点绳绑扎点应在吊件重心以上的主材节点处,若绑扎点在重心附近时,应采取防止吊件倾覆的措施。

c) “V”形吊点绳应由2根等长的钢丝绳通过卸扣连接,两吊点绳之间的夹角不得大于120°。

5.4.5 横担吊装

a) 吊装双回路铁塔横担,根据抱杆承载能力、横担重量和塔位场地条件,上横担部分可采用整吊、分段或分段分片吊装方式。采用分段吊装时,靠近塔身段利用抱杆吊装,外侧段利用辅助抱杆吊装;如图5所示。

6

Q/GDW ××××—2008

至锚桩至锚桩至机动铰磨至机动铰磨一端锚固

1-抱杆;2-辅助抱杆;3-起吊滑车组;4-起吊绳;5-吊件(上横担); 6-抱杆滑车组;7-抱杆外拉线;8-承托机构;9-抱杆内拉线;10-铁塔井口

图5 上横担分段吊装(抱杆两种安装位置)示意图

b) 吊装双回路铁塔横担时,吊点绳宜绑扎在横担重心偏外的位置。起吊时,横担外端略上翘,就位时先连接上平面两主材螺栓,后连接下平面两主材螺栓。双回路铁塔的上层横担强度满足吊装下层横担时,可利用上层横担作支撑进行吊装,否则应采取补强或其他措施进行吊装。

c) 利用内悬浮内拉线抱杆吊装铁塔横担时,在铁塔井口处应采用腰环防止抱杆向塔正面倾倒。

5.4.6抱杆拆除

a) 铁塔组立完毕后,抱杆即可拆除。

b) 收紧抱杆提升系统,使承托绳呈松弛状态后拆除,再将抱杆顶部降到低于铁塔顶面以下,装好铁塔顶部水平材。

c) 在铁塔顶面的两主材上挂“V”形吊点绳,利用起吊滑车组将抱杆下降至地面,逐段拆除,拉出塔外、运出现场。“V”形吊点绳位置应选在铁塔主材的节点处。

d) 拆除时应采取防止抱杆旋转、摆动的措施。

5.5 主要受力计算

5.5.1内悬浮外(内)拉线抱杆分解组塔的施工计算应包括主要工器具的受力计算及构件的强度

验算。主要工器具包括抱杆、抱杆拉线、起吊绳(包括起吊滑车组、吊点绳、牵引绳等)、承托绳和控制绳等。工具受力计算应先将全塔各次的吊重及相应的抱杆倾角、控制绳及拉线对地夹角进行组合,计算各工器具受力,取其最大值作为选择相应工器具的依据。 5.5.2主要工器具受力分析图如图6、图7所示。

7

Q/GDW ××××—2008

Ph

δPδαPPhNPhαNθβG0TβG0TT0γγGSFGSFωωT0 (a) A工况 (b) B工况

图6 内悬浮外拉线抱杆组塔受力分析图

P PhP T0

δδθαPhNαβTPhNβTG0GSFG0GSFωωT0(a) A工况 (b) B工况

图7 内悬浮内拉线抱杆组塔受力分析图

5.5.3 控制绳

对于分片或分段吊装时,绑扎吊件处的控制绳应采用左右各一根钢丝绳,两根钢丝绳对地的夹角宜为30o~60o,以保证塔片平稳提升。其合力计算式为:

(1) sin?F?cos(???)G8

Q/GDW ××××—2008

式中:

F——控制绳的静张力合力,kN; G——被吊构件的重力,kN;

β——起吊滑车组轴线与铅垂线间的夹角,(o); ω——控制绳对地夹角,(o)。

5.5.4 起吊绳

如图6、图7所示,起吊绳(起吊滑车组、吊点绳)的合力计算式为:

T?cos?Gcos(???) (2)

式中:

T——起吊绳(起吊滑车组、吊点绳)的合力,kN。

5.5.5 牵引绳的静张力

T0?T

n?n 式中:

T0——牵引绳的静张力,kN; n——起吊滑车组钢丝绳的工作绳数;

η——滑车效率,η=0.96。

5.5.6 抱杆的受力计算

a工况: 牵引绳穿过朝天滑车及腰滑车后引至地面

① 抱杆受力分析如图8

N?cos?sin(?+?+?)Pα hβ0cos(???)sin?GT N0δ T0T0P式中:

hN0——起吊绳、抱杆拉线对抱杆产生的轴心压力,kN。N在内悬浮外拉线抱杆中:

图8

??900?(?+?)② 抱杆的综合计算压力中应包括牵引绳对抱杆的压力,故: N?cos(???)cos?cos(???)cos(???)G?T0 式中:

N——抱杆的综合计算轴向压力,kN。

γ——抱杆拉线合力线对地夹角,(o);

δ——抱杆轴线与铅垂线间的夹角(即抱杆倾斜角),(o);

?——主要受力拉线的合力与抱杆轴线的夹角,(o)。

(3)

(4) (5) (6)

9

Q/GDW ××××—2008

③ 抱杆倾斜角一般为0o~10o。在起吊构件的重力作用下,只考虑两根主要拉线受力。两

根主要拉线合力按下式计算:

(7) cos?sin(???)

式中:

Ph?cos(???)sin?GPh——主要受力拉线的合力,kN;

b工况: 当抱杆向受力侧倾斜,牵引绳穿过抱杆顶边滑车后垂直引至地面

① 抱杆受力分析如图9

Phcos?sin(?+?+?)sin(???)G?T0T (8) cos(???)sin?sin?N0δT0 αβN? T0Ph式中:

αNN——抱杆的综合计算轴向压力,kN。

γ——抱杆拉线合力线对地夹角,(o);

δ——抱杆轴线与铅垂线间的夹角(即抱杆倾斜角),(o);

δ 图9

?——主要受力拉线的合力与抱杆轴线的夹角,(o)。

② 抱杆倾斜角一般为0o~10o。在起吊构件的重力作用下,只考虑两根主要拉线受力。两根主要拉线合力按下式计算:

Ph?cos?sin?????sin?G?T0 (9)

cos(???)sin?sin?5.5.7 抱杆拉线的静张力

抱杆倾斜角一般为0o~10o。在起吊构件的重力作用下,只考虑两根主要拉线受力。由于布置上的误差,两根拉线考虑1.3的不平衡系数,主要受力单根拉线的静张力为:

P=式中:

1.3Ph (10)

2cos?P——主要受力拉线的静张力,kN;

θ——受力侧拉线与其合力线间的夹角,(o)。

5.5.8承托绳

承托绳的受力不仅要承担抱杆的外荷载,同时还要承担抱杆及拉线等附件的重力。 a) 当抱杆处于竖直状态时:

S1式中:

??N?G0?sin? (11)

sin(2?)S1——两条承托绳的合力,kN; N——抱杆的综合计算轴向压力,kN;

10

Q/GDW ××××—2008

G0——抱杆及拉线等附件的重力,kN;

φ——两承托绳合力线与抱杆轴线间的夹角,(o)。

b) 当抱杆向受力侧倾斜时,受力侧承托绳合力较受力反侧为大,其值为:

S2?式中:

?N?G0?sin(?+?) (12)

sin(2?)S2——抱杆向受力侧倾斜时,受力侧承托绳的合力,kN。

φ——受力侧两承托绳合力线与抱杆轴线间的夹角,(o)

11

Q/GDW ××××—2008

6. 内悬浮外(内)拉线回转摇臂抱杆分解组塔

6.1 工艺特点

6.1.1 使用两摇臂抱杆组塔,可单侧或双侧起吊构件。 6.1.2 抱杆带摇臂,施工起吊半径大,便于构件就位。

6.1.3 通过抱杆摇臂以上部位旋转,施工范围大,便于构件就位。 6.2 现场布置

6.2.1 内悬浮外(内)拉线回转摇臂抱杆分解组塔现场布置如图10、图11所示。 (a) 外拉线回转摇臂抱杆组塔 (b) 内拉线回转摇臂抱杆组塔

(c) 牵引绳、调幅绳转向示意

1-起吊滑车组;2-抱杆内(外)拉线;3-双钩紧线器;4-腰环;5-吊件;6-承托绳;7-转向双轮滑车;

8-抱杆拉线地锚;9-吊件控制绳地锚;10-牵引绳、变幅绳;11-机动绞磨地锚;12-吊件控制绳。

距塔位外中拉心线1.2倍塔全高图10 内悬浮外(内)拉线回转摇臂抱杆组塔现场布置示意图一

12

Q/GDW ××××—2008

(a) 外拉线回转摇臂抱杆组塔 (b) 内拉线回转摇臂抱杆组塔

距高线塔全拉外.2倍1心中位塔

1-起吊滑车组;2-抱杆内(外)拉线;3-双钩紧线器;4-腰环;5-吊件;6-承托绳;7-转向双轮滑车;

8-抱杆拉线地锚;9-吊件控制绳地锚;10-牵引绳、变幅绳;11-机动绞磨地锚;12-吊件控制绳。

图11 内悬浮外(内)拉线回转摇臂抱杆组塔现场布置示意图二

6.2.2 内悬浮外(内)拉线回转摇臂抱杆分解组塔现场布置应遵循下列规定:

a) 悬浮抱杆采用上部旋转方式,水平覆盖整个吊装范围,悬浮抱杆采用两侧平衡起吊方式。若单侧吊装塔片时,另一侧为平衡侧,该侧滑车组应锚在地面上,并事先将抱杆向起吊反侧预倾斜。

b) 抱杆长度宜为40m。

13

Q/GDW ××××—2008

c) 承托绳固定在铁塔主材的节点上,四根承托绳应等长,承托绳与塔身的固定宜通过事先安

装在塔材上的施工板(孔)联接, 两对角线承托绳间的夹角应不大于90°;承托绳宜采用装配式,可以接长或缩短,受力后抱杆应居中。

d) 抱杆外拉线地锚应位于与基础中心线夹角为45°的延长线上,离基础中心的距离应不小于塔高的1.2倍。若场地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验算各部受力并采取特殊的安全措施。

e) 每副抱杆应设四台机动绞磨,机动绞磨可设在塔身构件副吊侧及非横担整体吊装侧,与铁塔中心的距离应不小于塔全高的0.5倍,且不小于40m。 6.3 工艺流程

内悬浮外(内)拉线回转摇臂抱杆分解组塔工艺流程如图12所示。

图12 内悬浮外(内)拉线回转摇臂抱杆分解组塔工艺流程图

6.4 主要工艺

6.4.1 抱杆组立

同本标准第5.4.1条。 6.4.2 塔腿吊装

a) 根据塔腿重量、根开、主材长度等,场地条件许可时,可采用汽车吊组立塔腿段; b) 地形条件不许可时,采用小型倒落式人字抱杆在塔位中心处组立抱杆,利用组立抱杆单根对称吊装塔腿主材,利用两侧摇臂上的起吊滑车组同步起吊,以保持抱杆两侧受力一致。塔腿主材吊装时应选择合理的吊点位置,采用合适的吊具。

c) 塔腿分片组立,如图13所示。

d) 单根主材或塔片组立完成后,应随即安装并紧固好地脚螺栓,并打好临时拉线,在铁塔四个面辅材未安装完毕之前,不得拆除临时拉线。 6.4.3 抱杆提升

同本标准第5.4.3条。 6.4.4 塔身吊装

a) 根据抱杆承载能力和操作人员熟练程度,可以采用单侧起吊或双侧平衡起吊。

b) 两侧平衡吊装中,应使吊件同步离地、同步提升、同步就位,减少抱杆承受的不平衡弯矩。 c) 吊装作业时,当落地拉线与被吊构件有干涉时,应预先采取避让措施,不应在吊装中调整落地拉线。

d) 两侧塔片安装就位后,将摇臂旋转到另两侧,起吊塔体另两侧面的斜材和水平材。待塔体四侧斜材及水平材安装完毕且螺栓紧固后方可松解起吊索具。

14

Q/GDW ××××—2008

1-抱杆上段;2-摇臂;3-抱杆下段;4-腰环;5-地滑车;6-塔片;7-抱杆拉线; 8-起吊滑车组;9-转向滑车;10-变幅绳;11-保险绳;12-浪风绳;13-起吊绳。

图13 内悬浮外(内)拉线摇臂抱杆塔腿分片对称吊装布置示意图

6.4.5 横担吊装

a) 吊装双回路铁塔,根据抱杆承载能力和线路方向铁塔前后侧场地平整情况,上横担部分可采用整吊、分段或分段分片吊装方式。采用分段吊装时,靠近塔身段利用摇臂抱杆吊装,外侧段利用辅助抱杆吊装,如图14所示。

吊装前,利用摇臂抱杆起吊辅助抱杆至上横担上,固定好辅助抱杆,利用摇臂的调幅绳及起吊绳,调整好辅助抱杆的倾斜角度。

利用辅助抱杆独立的起吊系统,整体吊装上横担外侧段。上横担外侧段到达就位高度后,先低后高,对孔就位。

b) 吊装双回路铁塔下层横担,通过上层横担上的施工孔采用“V”形钢丝绳悬挂独立起吊系统,下层横担可采用分段整体吊装方式。根据吊装吨位,需要加强起吊部位的,利用摇臂抱杆的起吊绳预紧绑扎于起吊部位的钢丝绳。

15

Q/GDW ××××—2008

至机动 铰磨至机动 铰磨1-辅助抱杆;2-吊件;3-吊绳;4-起吊滑车;5-抱杆起吊绳;6-变幅绳;

7-外拉线;8-起吊绳、变幅绳;9-腰箍;10-承托绳。

图14 上横担分段吊装示意图

6.4.6 抱杆拆除

下降抱杆前,先将摇臂收拢并固定在主抱杆上,其余同本标准第5.4.6条。

6.5主要受力计算

6.5.1 内悬浮外(内)拉线回转摇臂抱杆分解组塔的施工计算应包括主要工器具的受力计算及构件的强度验算。主要工器具包括抱杆、抱杆拉线、起吊绳(包括起吊滑车组、吊点绳、牵引绳等)、承托绳、变幅绳和腰箍等。工具受力计算应先将全塔各次的吊重及相应的抱杆拉线夹角、控制绳对地夹角进行组合,计算各工器具受力,取其最大值作为选择相应工器具的依据;抱杆强度计算应符合DL/T875相关规程的规定。

6.5.2 内悬浮外(内)拉线回转摇臂抱杆受力分析图如图15所示。 a) 起吊绳(起吊滑车组、吊点绳)计算负载。

T1?k?G1式中:

k——动荷系数,k=1.2 。

G1——被吊构件重力。指起吊件Q、起吊绳、吊钩重量之和 kN;

b) 起吊滑车组出端头拉力S1

式中:

S1?T1n??nn——起吊滑车组钢丝绳工作绳数 。

?—— 滑车效率 ;

16

Q/GDW ××××—2008

c) 变幅滑车组与水平线的夹角?

??arctg(H?L?sin??e1?cos?)L?cos??e1?sin??b?cd) 变幅滑车组与摇臂的夹角?

?????

图中:

Gy —— 摇臂自重 kN;

Gt —— 变幅钢丝绳自重 kN;

Gw —— 桅杆自重 kN;

GZ —— 抱杆摇臂座(回转体)以下部分自重,kN; qZ—— 杆身均布风线载 kN/m; qy—— 摇臂均布风线载 kN/m; Ft —— 变幅钢丝绳风载 kN; Fs —— 起吊绳与吊件风载 kN; T1,2 —— 起吊荷载 kN;

S1,2 —— 起吊绳出端头荷载 kN; T11,12——变幅钢丝绳张力荷载 kN; T21,22——变幅绳桅杆端头张力荷载 kN; S21,22 ——变幅绳出端头荷载 kN; L —— 摇臂长度 m ;

L1,2,3 —— 杆身腰箍支撑位置 m; H —— 桅杆高度 m ; e1,2 —— 滑轮组中心至

摇臂中心线距离 m ;

b —— 摇臂铰接点至

杆身中心线距离 m ; c —— 滑轮组中心至

桅杆中心线距离 m ; d —— 变幅转向钢丝绳至

桅杆中心线距离 m ;

Ft/2FSqy摇臂受力俯视图ccqyFt/2FST21ddS21S22T22T11e1e2γβGtqzGwRB1RB2bGtHT12βγe1e2S1T1GyLαS2αbGyT2L3S1S2θ?—— 摇臂中心线与地面夹角(o); ?—— 变幅滑车组与地面夹角(o); ?—— 变幅滑车组与摇臂夹角(o); ?—— 拉线合力线与抱杆夹角(o)

图15 内悬浮内(外)拉线回转摇臂抱杆组塔受力分析图

e) 变幅滑车组张力T11

Gy?L?cos? ?T1?(L?cos??e2?sin?)2T11?

L?sin??e1?cos?

17

L1L2qzGz

Q/GDW ××××—2008

f) 摇臂部分计算

摇臂部分计算工况为摇臂在水平面内受到垂直于摇臂中心线方向风载作用工况。其余计算工况从略。

1)作用在摇臂上的轴向压力:

Ny1?T1?sin??S1?Gy?sin??T11?cos??Gt/2?sin?

2)摇臂根部支持力在X、Y方向上的分量为: RBx?Ny1?sin?RBy?Ny1?cos?

3)摇臂正面任意点弯矩: (T?e?sin??T11?e1?cos?)?(L?x)Gy?cos?x?(L?x)(0?x?L)MZ?12?? LL2摇臂侧面任意点弯矩:

Ftx2MC??x?Fs?x?qy?(0?x?L) 22

4)摇臂任意点总弯矩: M?MZ2?MC2

g) 桅杆部分计算

1)变幅钢丝绳桅杆端头张力:

T21?T11?Gt?sin?

2)变幅钢丝绳出端头拉力:

T21

S21? n??n3)作用在桅杆上的轴向压力: Nw?(T21?T22)?sin??S21?S22?Gw

4)桅杆部分计算工况为桅杆在正面受到垂直于摇臂中心线方向风载作用工况。其余计算工况从略。

桅杆正面任意点水平力:

(0?x?H)P?T21?cos??T22?cos??qZ?x w桅杆正面任意点弯矩:

x2Mw?(T21?T22)?sin??c?(T21?T22)?cos??x?(S21?S22)?d?qZ?(0?x?H) 2h) 摇臂座(回转体)部分计算

1)作用在摇臂座(回转体)部分的轴向压力: NB?Nw?(RB1?RB2)?cosa?(Ny1?Ny2)?sina?S1(1?sina)?S2(1?sina)?GB式中:

GB—— 摇臂座部分(回转体)自重 kN ; 2)作用在摇臂座(回转体)部分的水平力:

PB?(RB1?RB2)?sina?(Ny1?Ny2)?cosa?(S1?S2)?(T21?T22)cos??qZ?H18

Q/GDW ××××—2008

3)作用在摇臂座(回转体)部分的弯矩: MB?Mw?(RB1?RB2)?cosa?b?(Ny1?Ny2)?sina?b?[S1(1?sina)?S2(1?sina)]?d

i) 抱杆杆身部分计算

1)各支点的约束反力、剪力及弯矩图: 主抱杆通过承托绳及腰箍与铁塔相连,为多支点的超静定杆件,可利用三力矩方程来计算抱杆各支点的约束反力、剪力及弯矩。

Mn?1?ln?2?Mn?(ln?ln?1)?Mn?1?ln?1??6B?n?6A?n?1式中:

B?n—— 抱杆跨度l?l3n内的右端虚梁反力, Bn?qZ?n/24 A?n?1—— 抱杆跨度ln?1内的左端虚梁反力,A ??q3n?1Z?ln?1/242)各支点弯矩:

M0?0 M3??MB M2q333Z(L1?L2)(L32?L3)?8(L1?L2)L3M3?qZL2(L1?L2)2? 4L22?16(L1?L2)(L2?L3)

M4L(L32M2?qZ1?L32)1??8(L1?L2)

3)各支点约束反力: RqZ?L1M10? 2?L1 RqZ?(L1?L2)1?2?M1L?M2?M11L2 q RZ?(L2?L3)M1?M2M3?2? 2?M2L?2L3 RqZ?L3M2?M3? 2?3L?PB34)各支点剪力:

V0?R0 V11?V0?qZ?L1 V12?V11?R1 V21?V12?qZ?L2

V22?V21?R219

Q/GDW ××××—2008

V31?V22?qZ?L3

V32?V31?R3

Pw为桅杆顶点处水平力。) V4?Pw(

5)各支点约束反力、剪力及弯矩图:

44V4M44PW

qz

33V313M3V32 R3

222 V21V22M2R2

qz 111V12V11M1R1

R0 000

j) 外(内)拉线部分计算对于正方形铁塔结构,单根拉线所受拉力:

R3 P?2sin?cos[arctg(sin?)]

式中:

R3 ——支点约束力,kN;

?—— 两拉线合力线与抱杆轴线间的夹角,(o)。

h) 承托绳部分计算

承托绳的受力不仅要承担抱杆的外荷载,同时还要承担抱杆及拉线等附件的荷载。两承托绳的

合力:

S式中:

L1L2L3H??NB?GZ?sin?

sin2?NB ——抱杆的摇臂座(回转体)部分轴向压力,kN;

GZ —— 抱杆摇臂座(回转体)以下部分自重,kN;

φ—— 两承托绳合力线与抱杆轴线间的夹角,(o)。

20

Q/GDW ××××—2008

6.6 主要类似结构抱杆

6.6.1 内悬浮外(内)拉线双摇臂抱杆、内悬浮外(内)拉线四摇臂抱杆(吊装布置示意如图16)。 6.6.2 主要工艺特点:

a) 使用双摇臂抱杆组塔,可单侧或双侧起吊构件。单侧吊装时,抱杆顶部应向平衡侧(即起

吊反向侧)预偏移0.3m~0.5m,一侧摇臂的起吊滑车组均应与塔脚相连接,起到平衡拉线的作用。起吊过程中抱杆应保持竖直;

b) 四摇臂抱杆可单侧或双侧起吊构件。单侧吊装时,抱杆杆顶应向吊件反向预偏移0.2m~

0.3m,三侧摇臂的起吊钢丝绳组应与塔脚相连接,起到吊装塔片平衡拉线的作用;双侧吊装时,抱杆必须调直,双侧塔片应对称布置且重量近似相等,起吊重量应不超过设计起吊重量的50%,起吊应同步同速度。另两个摇臂的起吊钢丝绳组应与塔脚相连接,以保持抱杆的整体稳定性。

(a) 内悬浮外拉线摇臂抱杆组塔示意图 (b) 内悬浮内拉线摇臂抱杆组塔示意图 1-起吊滑车;2-抱杆拉线;3-双钩紧线器;4-腰环;5-塔片; 6-承托系统;7-控制绳;8-变幅绳;9-起吊绳、变幅绳。

图16 内悬浮内(外)拉线摇臂抱杆对称吊装布置示意图

21

Q/GDW ××××—2008

7. 落地式外(内)拉线回转摇臂抱杆分解组塔

7.1 工艺特点

7.1.1 抱杆立于铁塔中心的地面上,抱杆高度随铁塔组立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使用落地式回转摇臂抱杆组塔,稳定性好。塔身中间有井筒或井架,强度满足抱杆吊装要求时可利用其作抱杆支撑。

7.1.2 抱杆能适应各种地形条件。

7.1.3 抱杆带摇臂,施工起吊半径大,便于构件就位。

7.1.4 通过抱杆摇臂以上部位回转,施工范围大,便于正、侧面构件就位。 7.2 现场布置

7.2.1 落地式外(内)拉线回转摇臂抱杆分解组塔的现场布置示意图如图17所示。

1-起吊滑车组;2-抱杆拉线;3-双钩紧线器;4-腰环;5-吊件;6-承托绳;7-抱杆底座;

8-吊件控制绳地锚;9-牵引绳、变幅绳;10-机动绞磨地锚;11-吊件控制绳。

图17 落地式外(内)拉线回转摇臂抱杆组塔现场布置示意图

7.2.2 抱杆高度及摇臂长度应满足塔片就位的要求。

7.2.3 机动绞磨应设在塔身构件副吊侧及非横担整体吊装侧,与铁塔中心的距离应不小于塔全高的0.5倍,且不小于40m。

22

Q/GDW ××××—2008

7.3 工艺流程

落地式外(内)拉线回转摇臂抱杆分解组塔工艺流程如图18所示。

图18 落地式内(外)拉线回转摇臂抱杆分解组塔工艺流程图

7.4 主要工艺

7.4.1 抱杆组立

a) 抱杆首次组立高度应满足吊装塔腿的需要,一般为20~30m。

b) 在地面将落地摇臂抱杆组装好,安装所有滑车组及附件等,采用倒落式人字抱杆整体组立摇臂抱杆。

7.4.2 塔腿吊装

a) 组立塔腿时,抱杆必须设置落地拉线,将抱杆落地拉线固定在四个塔脚基础处。 b) 其余同本标准第6.4.2条。 7.4.3 提升抱杆

a) 每吊完一段塔体后,应将4侧辅助材(斜材、水平材等)全部补装齐全并紧固螺栓后再提升抱杆。提升抱杆时腰环应不少于2道,且每隔15m左右设置一道腰环。

b) 抱杆的升高采用倒装提升接长的方法,利用已经组立好的塔体主材作为支撑架,通过提升滑车组将抱杆升高,然后在其下方接装下段标准节。

c) 抱杆升高后,应用经纬仪在顺线路及横线线路两个方向上监测抱杆的竖直状态,抱杆调直后再收紧并固定顶层腰环及摇臂的变幅滑轮组。

d) 抱杆的底部应平整,遇到软土时,应采取防止抱杆下沉的措施。 7.4.4 塔身吊装

a) 单侧吊装时,抱杆顶部应向平衡侧(即起吊反向侧)预偏移0.3m~0.5m,反侧摇臂的起吊滑车组均应与塔脚相连接,起到平衡拉线的作用。起吊过程中抱杆应保持竖直。

b)双侧吊装时,抱杆必须调直,双侧塔片应对称布置且重量近似相等,起吊应同步同速度。 c) 铁塔塔片应组装在摇臂的正下方,以避免吊件对摇臂及抱杆产生偏心扭矩。单侧起吊时,如受场地限制,吊件的起吊中心对抱杆轴线的偏角应不大于10°。

d) 两侧塔片安装就位后,随即起吊塔体另两侧面的斜材和水平材。待塔体四侧斜材及水平材安装完毕且螺栓紧固后方可拆除起吊索具。

e) 组立塔腿以上各段塔体时,抱杆在塔体内应设置不少于2道腰环,腰环间距应满足抱杆稳定的要求,且上道腰环应位于已组塔体上平面的节点处。

23

Q/GDW ××××—2008

7.4.5 横担吊装

a) 对其他塔型同本标准第6.4.5条。 7.4.6 抱杆拆除

a) 下降抱杆前,先将摇臂收拢并固定在主抱杆上。

b) 抱杆拆除为倒装提升的逆过程,抱杆从下往上逐段拆除。 7.5 主要受力计算

7.5.1 落地式外(内)拉线回转摇臂抱杆分解组塔的施工计算应包括主要工器具的受力计算及构件的强度验算。主要工器具包括抱杆、抱杆拉线、起吊绳(包括起吊滑车组、吊点绳、牵引绳等)、提升绳、变幅绳和控制绳等。工具受力计算应先将全塔各次的吊重及相应的抱杆拉线夹角、控制绳对地夹角进行组合,计算各工器具受力,取其最大值作为选择相应工器具的依据;抱杆强度计算应符合DL/T875相关规程的规定。

7.5.2 落地式外(内)拉线回转摇臂抱杆分解组塔的施工计算同本标准第6.5.2条。 7.6 主要类似结构抱杆

7.6.1 落地式外(内)拉线双摇臂抱杆、落地式外(内)拉线四摇臂抱杆(吊装布置示意如图19) 7.6.2 主要工艺特点:

a) 使用摇臂抱杆组塔,可单侧或双侧起吊构件。单侧吊装时,为了保证抱杆受力后处于平衡状态,抱杆顶部应向平衡侧(即起吊反向侧)预偏移0.3m~0.5m,一侧摇臂的起吊滑车组均应与塔脚相连接,起到平衡拉线的作用。起吊过程中抱杆应保持竖直;

b) 双摇臂抱杆,施工起吊半径大,便于构件就位。该抱杆顶部悬挂滑车组可用于吊装正面、背面塔片。

c) 四摇臂抱杆不用外拉线,能适应各种地形条件。 (a) 外拉线 (b) 内拉线

1-起吊滑车;2-抱杆拉线;3-双钩紧线器;4-腰环;5-塔片; 6-提升系统;7-控制绳;8-变幅绳;9-起吊绳、变幅绳。

图19 落地式外(内)拉线摇臂抱杆对称吊装布置示意图

24

Q/GDW ××××—2008

8. 塔式起重机分解组塔 8.1 工艺特点

8.1.1 塔式起重机起吊重量在50kN及以下,施工效率高;减少高空作业工作量,安全性好;

8.1.2 吊臂回转角度达180°,起吊半径达10m,扬起角度达到87°,转动灵活; 8.1.3 适用于运输条件较好、单件或组件重量不大于5T的塔型。 8.2 现场布置

8.2.1 由于铁塔每段截面各不相同,致使塔式起重机每层附着结构的规格、长度、 附着间距及角度也各不相同。采用此方案时,应会同铁塔设计单位对铁塔结构进行验算,并在铁塔相应位置设置附着结构连接装置。

8.2.2 采用内附着塔式起重机组立铁塔的现场布置示意图如图20所示,塔式起重机在铁塔的中心。

图20 内附着塔式起重机现场布置示意图

25

Q/GDW ××××—2008

8.3 工艺流程

首先利用流动式起重机安装塔式起重机至最大自立高度;再利用塔式起重机进行铁塔构件的吊装;

铁塔安装到一定高度后,塔式起重机在铁塔上附着,随铁塔的组立而爬升;最后,塔式起重机与铁塔交替安装,将地面的杆件及组件尽量按照起重机相应工作幅度最大起重量进行组合、吊装。内附着塔式起重机组塔施工工艺流程如图21所示。

图21 塔式起重机组塔施工工艺流程图

8.4 主要工艺

8.4.1 在铁塔中心或外侧组装塔式起重机塔身、起重臂、平衡臂、机构等。 8.4.2 提升塔式起重机,安装标准节使塔身至预定高度。 8.4.3 用塔式起重机吊装塔材。

8.4.4 提升塔式起重机塔身,至新一级高度。

8.4.5 重复上述吊装和提升塔式起重机作业,直至铁塔全部吊装完毕。 8.4.6 横担吊装

a) 铁塔横担的吊装应根据塔机的承载能力及场地条件来确定采取整体或分体的吊装方式。横担宜从铁塔侧面吊装。

26

Q/GDW ××××—2008

b) 上横担导线横担部分应采用分段分片吊装方式,吊点绳宜用倒“V”形钢丝绳绑扎在节点处或构

件重心上方约1m~2m处。起吊时,横担外端略上翘,就位时先连接上平面两主材螺栓,后连接下平面两主材螺栓。

c) 起吊前应调整塔机使其向起吊侧倾斜,塔机顶部定滑轮尽可能位于被吊件就位后的垂直上方。

8.4.7塔式起重机拆除:利用塔式起重机上的附属设备拆除起重臂、机构等,塔身部分利用铁塔自身结构采用倒装或正装方式逐节拆除。 8.5 主要类似结构

8.5.1 双平臂塔机 (吊装布置示意如图22)

图22 双平臂塔机现场布置示意图

27

Q/GDW ××××—2008

8.5.2 主要工艺特点:

a) 双平臂塔机是内附着塔式起重机的改良产品,由于塔吊一侧为吊臂一侧为平衡臂,单臂吊装效率较低,采用双平臂可双侧同时起吊,且吊臂所需回转角度大大缩小,提高了施工效率。

b) 双平臂塔机即保留塔吊回转及自身升降的优越性,又简化了结构。通过小车在平臂上的移动,达到变幅的目的,具有起吊半径大,起吊重量大,构件就位方便,稳定性较好等优点。

c) 两侧对称吊装,起吊前,应将双平臂塔机调直。两侧吊件的吊装位置应尽量与抱杆中心成一直线,以避免平臂承受侧向力,两侧吊件与塔机中心的水平距离也应相等,以减少力臂长度。起吊时牵引设备应缓慢加速,保证两侧吊件同时受力,同步离地,以减小塔机的不平衡弯矩,在就位卸荷时,应使两侧吊件同步接触就位点,尽量做到同步就位。

d) 单侧吊装时,塔机顶部应向平衡侧(即起吊反向侧)预偏移0.2m~0.3m,平衡侧的起吊滑车组应与塔脚相连接或配重起吊,起到平衡的作用。起吊过程中抱杆应保持竖直。

28

Q/GDW ××××—2008

8.5.2 主要工艺特点:

a) 双平臂塔机是内附着塔式起重机的改良产品,由于塔吊一侧为吊臂一侧为平衡臂,单臂吊装效率较低,采用双平臂可双侧同时起吊,且吊臂所需回转角度大大缩小,提高了施工效率。

b) 双平臂塔机即保留塔吊回转及自身升降的优越性,又简化了结构。通过小车在平臂上的移动,达到变幅的目的,具有起吊半径大,起吊重量大,构件就位方便,稳定性较好等优点。

c) 两侧对称吊装,起吊前,应将双平臂塔机调直。两侧吊件的吊装位置应尽量与抱杆中心成一直线,以避免平臂承受侧向力,两侧吊件与塔机中心的水平距离也应相等,以减少力臂长度。起吊时牵引设备应缓慢加速,保证两侧吊件同时受力,同步离地,以减小塔机的不平衡弯矩,在就位卸荷时,应使两侧吊件同步接触就位点,尽量做到同步就位。

d) 单侧吊装时,塔机顶部应向平衡侧(即起吊反向侧)预偏移0.2m~0.3m,平衡侧的起吊滑车组应与塔脚相连接或配重起吊,起到平衡的作用。起吊过程中抱杆应保持竖直。

2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vd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