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形象

更新时间:2023-08-16 16:08:0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鉴赏诗歌形象

《送魏二》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 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 西)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 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 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 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 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 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 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 人辑有《王昌龄集》。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后期(748—756)王昌龄 贬龙标尉时,当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 见出)送别友人时在宴会上所创作的。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 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 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 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 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 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 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 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 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 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 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 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在艺术构思 上是颇有特色的。

阅读王昌龄的《送魏二》,简析诗歌三、 四两句勾勒出怎样的图景。 答: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 时明月高照,即使暂时入梦,两岸凄清的猿 声也会一声一声地闯入梦境,使他在睡梦中 也摆脱不了愁绪。

出 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金带 连环”四字,极精美。“金”字虽是“带”字的 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看似写战 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 “马头冲雪”的“冲”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 动词。 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 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 “金”字和“冲”字,都极简炼而又很含蓄,都 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在着 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 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 犷,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卷 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因风疾 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 之滚滚风尘。这岂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 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卷旗夜 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 电,为下句作铺垫。 “乱斫胡兵缺宝刀”

,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 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 烈的。“缺宝刀”的“缺”用得好。言宝刀砍到 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 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乱斫”两 字虽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无“缺”字,则不 见作者扛鼎之力。这一个字所传达的这一真实细 节,使诗情达到了“传神”境界,使全诗神采飞 扬。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 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惊险见人物 之威烈,结句最有力,以壮举传神。至此, 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 加了。总之,此诗在艺术上处处见匠心,在 古代战歌中,不失为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 上乘之作。

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 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 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 戍边将士的形象。

感遇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 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 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 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 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 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 “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 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 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 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 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 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 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 格转趋朴素遒劲。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 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 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 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 “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 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 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 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 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 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 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 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 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 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 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 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 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 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 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 点。(“自”当“各自”解,“尔”当 “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 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 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 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 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 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 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 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 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 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 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 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 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 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 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 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 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 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 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 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 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 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 上文,滴水不漏。

诗中的“兰”“桂”是怎样的形 象? 这首诗中的“兰”是不慕虚荣、不阿谀权 贵、洁身自好、坚贞高洁的贤人君子形象。

积累 《五三》P159知识清单一诗歌形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uw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