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同步习题

更新时间:2024-04-13 16: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

第1、2章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2.微生物学 3.医学微生物学 4.代时 5.细胞壁 6.肽聚糖或粘肽 7.脂多糖 8.质粒 9.荚膜 10.鞭毛 11.菌毛 12.芽胞 13.细菌L型 14.磷壁酸 15.细菌素 16.专性需氧菌 17.热原质 18.专性厌氧菌 19.抗生素 20.兼性厌氧菌 21.菌落

二、填空题:

1.医学微生物包括 、 和 三大部分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 、 、 、 、 、 ,共六类微生物。 3.病毒必须在 内才能增殖,为 型微生物。

4.正常菌群对人体具有 、 、 和 等作用. 5.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 。

6.细菌的基本形态有 、 和 。

7.细菌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有 和 两种,其中 不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8.细菌的菌毛有 和 两种,前者与 有关,后者具有 作用。 9.经革兰染液染色后,被染成紫色的是 菌,被染成红色的是 菌。 10.细菌的特殊结构有 、 、 和 。

11.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包括 、 和 3种成分。 12.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是由 、 构成。

13.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肽聚糖,是由 、 和 构成。

14. 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 ,加热溶化经冷却凝固后即成;当加入 时,即 成半固体培养基。

15.细菌的繁殖方式是 。绝大多数细菌繁殖一代用时为 ,而结核杆菌繁殖一代用时为 。 16.半固体培养基多用于检测细菌 。

17.根据菌落的特点可将菌落分为光滑型菌落、 和 。 18.SS琼脂培养基含有胆盐、枸橼酸、煌绿,可抑制革兰阳性菌和 的生长,常用于 的分离和培养。 19.细菌色素分为 和 两种。

20.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合成复杂的菌体成分的细菌称为 ,只能以有机物为原料合成菌 体成分及获得能量的细菌称为 。

2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包括充足的 、适宜的 、合适的酸 碱度和必需的气体环境。 22.大多数致病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 ,最适温度为 ,而结核杆菌生长的最适PH值 为 ,霍乱弧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 。

23.细菌群体生长的生长曲线可分为 、 、 和 四个时期,细菌的形态、染色、生理等性状均较典型的是 期。

24.培养基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 、 、 、 、 。 三.单项型选择题 1. 下列描述的微生物特征中,不是所有微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个体微小; B.分布广泛; C.种类繁多; D.可无致病性; E.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2. 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

A.螺旋体; B.放线菌; C.病毒; D.细菌; E.立克次体 3. 属于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

A.螺旋体 B.放线菌; C.真菌; D.细菌; E.立克次体 4. 有关微生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体形小于1mm的生物;B.单细胞的小生物; C.不具备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 D.体形小于1μm的生物; E.以上均是错误的

5.与动物细胞比较,细菌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结构是( )

A.核蛋白体;B.线粒体;C.高尔基体;D细胞膜;E细胞壁 6.与细菌的运动有关的结构是( )

1

A.鞭毛;B.菌毛;C.纤毛;D荚膜;E轴丝 7.与内毒素有关的细菌结构是( )

A.外膜; B.核膜; C.线粒体膜; D.荚膜; E.细胞膜 8.芽胞与细菌有关的特性是( )

A.抗吞噬作用; B.产生毒素; C.耐热性; D.粘附于感染部位; E.侵袭力 9.细菌的“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是指( )

A.mRNA.; B.核蛋白体; C.质粒; D.异染颗粒; E.性菌毛 10.与细菌粘附于粘膜的能力有关的结构是( ) A.菌毛; B.荚膜; C.中介体; D.胞浆膜; E.鞭毛 11.无细胞壁结构的微生物是( )

A.革兰氏阴性菌;B.真菌; C.支原体; D.衣原体; E.螺旋体 12.不属于细菌基本结构的是( )

A.鞭毛 B.细胞质 C.细胞膜 D.核质 E.细胞壁 13.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 )

A.肽聚糖; B.蛋白质; C.鞭毛; D.核酸; E.脂多糖 14.细菌所具有的细胞器是( )

A.高尔基体; B.内质网; C.中介体; D.线粒体; E.核蛋白体 15.与致病性相关的细菌结构是( )

A.中介体; B.细胞膜; C.异染颗粒; D.芽胞; E.荚膜

+-16.G与G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 )

A.聚糖骨架; B.四肽侧链; C.五肽交联桥; D.β-1,4糖苷键 E.N-乙酰葡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的排列顺序 17.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理是( )

A.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B.抑制细菌的核酸代谢; C.抑制细菌的酶活性; D.破坏细胞壁中的肽聚糖; E.破坏细胞膜 18.有关G+菌细胞壁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

A.主要成分是粘肽; B.含有磷壁酸; C.对青霉素敏感; D.含有大量脂多糖; E.易被溶菌酶裂解

19.溶菌酶杀灭细菌的作用机理是( )

A.裂解肽聚糖骨架的β-1,4糖苷键; B.竞争肽聚糖合成中所需的转肽酶;

C.与核蛋白体的小亚基结合; D.竞争性抑制叶酸的合成代谢; E.破坏细胞膜; 20.下列哪种结构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 )

A.细胞壁 B.芽胞 C.细胞膜 D.细胞质 E.核质 -21.G菌细胞壁内不具有的成分是( )

A.粘肽 B.磷壁酸 C.脂蛋白 D.脂多糖 E.外膜

+

22.G菌细胞壁内特有的成分是( )

A.粘肽 B.脂蛋白 C.外膜 D.脂多糖 E.以上均不是 23.维持细菌固有形态的结构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荚膜 D.芽胞 E.细胞质

+

24.溶菌酶对G菌的作用是( )

A.破坏磷壁酸; B.裂解粘肽的聚糖骨架; C.损伤细胞膜; D.抑制菌体蛋白的合成; E.抑制四肽侧链与五肽桥链的联结; 25.有关质粒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细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基因; B.为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C.具有自我复制;传给子代的特点 D.可从一个细菌转移至另一个细菌体内 ; E.可自行丢失

26.关于细菌的核,错误的描述是( ) A. .具有完整的核结构; B.为双股DNA.; C.是细菌生命活动必需的遗传物质; D.无核膜; E.无核仁

27.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 )

A.细胞壁 B.荚膜 C.芽胞 D.核质 E.细胞膜 28.关于细胞壁的功能不应包括( )

A.维持细菌固有形态; B.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C.具有抗吞噬作用;

2

D.具有免疫原性; E.与细胞膜共同完成细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29.细菌缺乏下列哪种结构在一定条件下仍可存活(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质 E.以上均可 30.有关荚膜描述错误的是( )

A.具有免疫原性,可用于鉴别细菌; B.可增强细菌对热的抵抗力 ;

C.具有抗吞噬作用; D.一般在机体内形成; E.化学成分可是多糖,也可是多肽等 31.下列物质中不是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一种是

A.色素 B.细菌素 C.热原质 D.抗毒素 E.抗生素 32.大肠菌素是属于

A.色素 B.抗生素 C.内毒素 D.外毒素 E.细菌素 33.去除热原质最好的方法是

A.蒸馏法 B.高压蒸汽灭菌法 C.滤过法 D.巴氏消毒法 E.干烤法 34.下列哪一项不是抗生素范畴

A.可由真菌产生 B.可由放线菌产生 C.可由细菌产生

D.只对产生菌有近缘关系菌有杀伤作用 E.对微生物有 抑制作用 35.菌落是指

A.不同种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B.细菌在培养基上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C.一个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D.一个细菌细胞

E.从培养基上脱落的细菌

36.下列有关菌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分为S,R和M型菌落; B.肉眼可见; C.由一个细菌形成; D.一个菌落包含成千上万个细菌 E.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 37.研究细菌性状最好选用哪个生长期的细菌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以上均可 38.属于专性需氧菌的是

A.葡萄球菌 B.肺炎球菌 C.结核杆菌 D.大肠杆菌 E.伤寒杆菌 39.属于专性厌氧菌的是

A.破伤风杆菌 B.大肠杆菌 C.痢疾杆菌 D.炭疽杆菌 E.脑膜炎球菌 40.细菌在下列哪个生长期中最易出现变异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以上均可 41.繁殖速度最慢的细菌是

A.链球菌 B.大肠杆菌 C.破伤风杆菌 D.葡萄球菌 E.结核杆菌 42.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不应包括

A.色素 B.细菌素 C.热原质 D.维生素 E.以上均不是 43.大肠杆菌的靛基质试验为阳性,是因为大肠杆菌能分解 A.含硫氨基酸 B.葡萄糖 C.乳糖 D.色氨酸 E.枸橼酸盐 44.有关热原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A.G-菌的热原质就是细胞壁中的脂多糖 B.可被高压蒸气灭菌所破坏 C.液体中的热原质可用吸附剂或过滤等方法除去 D.是许多G-菌、少数G+菌的一种合成性代谢产物 E.注入机体可致发热反应

45.属于细菌分解性代谢产物的是

A.热原质 B.硫化氢 C.外毒素 D.维生素 E.抗生素 46.细菌素的特点正确的是

A.是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类蛋白质; B.具有抗菌作用,可抑制菌体蛋白的合成;

C.可用于细菌分型; D.与抗生素不同,抗菌谱窄,仅对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抑制作用; E.以上均是

47.对人致病的细菌大多是

A.专性厌氧菌 B.专性需氧菌 C.微需氧菌 D.兼性厌氧菌 E.以上均不对 48.下列哪项试验不是细菌的生化反应

A.靛基质试验 B.动力试验 C.甲基红试验 D.糖发酵试验 E.硫化氢试验

3

49.下列有鉴别意义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A.靛基质 B.色素 C.H2S D.酸和气体 E.以上均是 50.与细菌致病作用有关的代谢产物不包括

A.热原质 B.细菌素 C.内毒素 D.外毒素 E.侵袭性酶 四.问答题

+-1.试比较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的特征和区别?

2.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差异的生物学意义 3.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意义。

4.细菌形态结构特征在细菌鉴定中的应用。

5.细菌群体生长繁殖可分为几个期?简述各期特点. 6.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7.简述厌氧菌厌氧原理

第1、2章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3.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4.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5.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6.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7.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 8.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9.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10.鞭毛: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1.菌毛:是存在于细菌表面,有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12.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13.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称细菌L型。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

14.磷壁酸: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5.细菌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 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 16.专性需氧菌:该类细菌只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

17.热原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18.专性厌氧菌:该类细菌只能在无氧条件下生长。

19.抗生素:有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20.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的细菌,占细菌的大多数。 21.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二、填空题答案:

1.细菌学、病毒学和其他微生物三大部分

2.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共六类微生物。 3.活细胞,非细胞型微生物。

4.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和抗衰老作用。 5.微米/μm。

6.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4

7.染色体和质粒。质粒。

8.普通菌毛和性菌毛,细菌粘附,传递遗传物质。 9.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 10.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11.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 12.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

13.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 14.2-3%琼脂,0.3-0.5%琼脂。

15.二分裂。20-30分钟,18-20小时。 16.动力。

17.粗糙型菌落和粘液型菌落。 18.大肠杆菌,肠道致病菌。 19.水溶性色素和脂溶性色素。 20.自养型菌,异养型菌。 21.营养物质、温度。

22.7.2-7.6,37℃,6.5-6.8,8.4-9.2。

23.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对数期。

24.基础培养基、增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三.单项型选择题

1.E 2.C 3.C 4.E 5.E 6.A. 7.A 8.C 9.C 10.A 11.C 12.A 13.E 14.C 15.E 16.C 17.D 18.D 19.A 20.B 21.B 22.E 23.A 24.B 25.A 26.A 27.C 28.C 29.A 30.B 31.D 32.E 33.A 34.D 35.C 36.E 37.B 38.C 39.A 40.C 41.E 42.E 43.D 44.B

45.B 46.E 47.D 48.B 49.E 50.B 四、问答题答案

+-1.试比较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的特征和区别? 细胞壁结构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由聚糖、侧链、交联桥 由聚糖、侧链构成疏松二

肽聚糖组成

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 可达50层 仅1~2层 肽聚糖含量 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 有 无 外膜 无 有

2.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差异的生物学意义

+-(1)与染色有关:G菌的细胞壁致密、肽聚糖厚,脂含量低,酒精不容易透入;G菌的细胞壁疏松、肽

聚糖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脂含量极高,酒精容易透入。细胞内结合染液中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容易被酒精溶解而脱色。

+

(2)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主要结构基础是肽聚糖。G菌的细胞壁对青霉素、溶菌酶敏感,青霉素可抑制肽聚糖四肽侧链与甘氨酸5联桥之间的联结,而干扰肽聚糖的合成;溶菌酶杀菌机理是水解肽聚

-糖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G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少,有外膜保护,对化学 药物有抵抗力,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性低,青霉素作用效果差。

-(3)与细菌致病性有关:G菌的细胞壁含有磷酸脂多糖(LPS),其中的脂类A是其主要毒性成分。

-(4)与抗原性有关:G菌细胞壁磷酸脂多糖(LPS)中的特异性多糖具有抗原性,属于O抗原,依其可对细菌进行分群、分型。

3.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意义。

(1) 荚膜:是细菌的毒力因素,对干燥和其它因素有抵抗力,同时对溶菌酶、补体等杀菌素有抗性,其表面抗原可用于鉴别细菌。

(2) 鞭毛:与致病性有关,如霍乱弧菌鞭毛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其功能主要是运动,具有抗原性,可依此2点对细菌进行鉴别(鞭毛数目、位臵和动力)。

(3) 菌毛:普通菌毛:有致病作用,主要是与黏膜细胞粘附,如淋球菌;性菌毛:在细菌间传递遗传物质,如R质粒。

(4) 芽胞:使细菌具有对外界不良环境具有抵抗力;临床上依芽胞的有无作为灭菌、杀菌是否彻底的

5

的物质,如某些营养培养基的灭菌。

2

(2) 高压蒸汽灭菌法:是灭菌效果最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灭菌方法。通常压力为1.05kg/cm,温度为

121.3℃,持续15-30分钟。可杀死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该方法适用于耐高温和潮湿物品的灭菌,如生理盐水、普通培养基手术器械等。 (3) 巴氏消毒法:加热61.1-68.8℃30分钟或者71.7℃15-30秒,可杀死物品中的病原菌和杂技菌,而

不破坏物品的质量。如牛奶和酒类的消毒。 3.简述肠道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

(1)防御外来致病菌:如组成人体肠道黏膜表面形成一道生物学屏障,阻止病原体的入侵和粘附。正常

菌群的酸性代谢产物,造成肠内酸性环境,抑制病原体生长。

(2)营养作用:参与宿主的营养代谢及吸收。合成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如烟酸、生物素、泛酸等。 (3)免疫作用: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作为非特异性抗原来刺激机体的免

疫应答;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

(4)抗肿瘤作用:能产生一些酶类代谢产物作用于致癌物质;抑制硝胺的合成或降解硝胺;作为抗原或

免疫佐剂,刺激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 4.什么是菌群失调与菌群失调症,其机制如何?

正常菌群、宿主与外界环境之间以及正常菌群各成员之间,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就出现了菌群失调,若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症,就称之为菌群失调症。机制有:

(1)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看抗生素,在抑制致病菌的同时也抑制了正常菌群中的敏感

菌,使耐药菌过度增殖,出现菌群失调。

(2)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内分泌失调:恶性肿瘤、长期糖尿病等疾病使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正

常菌群中某些菌过度生长,形成菌群失调。

第6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感染 2.侵袭力 3.毒血症 4.败血症 5.带菌者 6.内毒素 7.外毒素 8.菌血症 9.脓毒血症 10.类毒素 11.菌群失调 12.条件致病菌 13.致病菌 14.细菌毒力 15.侵袭力 16.医院内源性感染 17.医院感染 18.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 19.医源性感染 20.非特异性免疫

二.填空题

1.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具有的毒力,侵入的 及 有密切关系。 2.细菌的毒力是由 和 决定的.

3.细菌的侵袭力是由 、 和 构成. 4.内毒素是 菌细胞壁中的 成分. 5.内毒素是由脂质A, 和 组成.

6.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 ,菌体抗原(O抗原)是 .

7.类毒素是由 经甲醛处理制备而成,可刺激机体产生 . 8.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 ,可用甲醛处理制备 .

9.根据外毒素的作用机理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 , 和肠毒素. 10.抗毒素可由 或 刺激机体产生.

11.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皮肤与粘膜屏障, 和 . 12.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有 吞噬与 吞噬两种.

13.内毒素的毒性作用有 , , , 。 14.目前所知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是 .

15.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有 , 等. 16.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有 , . 17.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结构有 等.

18.病原菌侵入机体能否致病与 , , 等有密切关系. 19.细菌侵袭性酶有 , , 等 20.定居于人 和 中的微生物群叫做正常菌群.

21.医院内感染的方式包括 、 和 。

三.单项选择题

1.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A.荚膜 B.菌毛 C.异染颗粒 D.脂多糖 E.磷壁酸

11

2.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

A.毒素 B.血浆凝固酶 C.热原质 D.细菌素 E.透明质酸酶 3.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A.荚膜 B.菌毛 C.血浆凝固酶 D.芽胞 E.透明质酸酶 4.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

A.鞭毛 B.普通菌毛 C.荚膜 D.性菌毛 E.芽胞 5.革兰阳性菌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

A.肽聚糖 B.M蛋白 C.膜磷壁酸 D.壁磷壁酸 E.SPA 6.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A.菌毛 B.荚膜 C.M蛋白 D.血浆凝固酶 E.透明质酸酶 7.细菌内毒素的 成分是

A.H抗原 B.肽聚糖 C.O抗原 D.荚膜多糖 E.脂多糖 8.内毒素的中心成分是

A.特异性多糖 B.脂多糖 C.核心多糖 D.脂质A E.脂蛋白 9.内毒素不具有的 毒性作用是

A.食物中毒 B.发热 C.休克 D.DIC E.白细胞反应 10.关于内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 B.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C.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D.性质稳定,耐热 E.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11.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C.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 D.经甲醛处理可制备成类毒素 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12.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

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B.可制备成类毒素 C.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 D.化学组成是脂多糖 E.耐热 13.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

A.破伤风痉挛毒素 B.霍乱肠毒素 C.白喉外毒素 D.肉毒毒素 E.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14.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

A.伤寒沙门菌 B.霍乱弧菌 C.肉毒梭菌 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E.脑膜炎奈氏菌 15.不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破伤风杆菌 C.肉毒梭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肠炎沙门菌 16.抗毒素

A.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 B.可中和游离外毒素的 毒性作用 C.可中和与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D.可中和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 E.B+C 17.类毒素是

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B.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D.细菌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 18.下述细菌中可引起菌血症的是

A.破伤风梭菌 B.伤寒沙门菌 C.白喉棒状杆菌 D.肉毒梭菌 E.霍乱弧菌 19.带菌者是指

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 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 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 D.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又不断向体外排菌者 E.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并可传染他人者 20.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叙述,错误的是

A.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 B.与生具有,人皆有之 C.对某种细菌感染针对性强 D.与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E.对入侵的病原菌最先发挥作用 21.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 B.溶菌酶 C.抗生素 D.乙型溶素 E.白细胞素 22.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B.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

C.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 D.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E.抗体与 细菌结合可直接杀死病原菌

12

23.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为

A.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改变 B.正常菌群的遗传性状改变 C.肠蠕动减慢使细菌增多 D.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E.各种原因造成的免疫功能亢进 24.关于正常菌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

B.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产生大量的碱性物质,能拮抗肠道细菌感染 C.口腔中的正常菌群主要为需氧菌,少数为厌氧菌 D.即使是健康胎儿,也携带正常菌群

E.在人的一生中,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稳定 25.正常菌群的有益作用不包括

A.抗肿瘤作用 B.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 C.合成维生素 D.与外来菌竞争营养物质 E.刺激补体合成 26.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在血中繁殖,产生大量毒性物质,而引起人体中毒,称为( ) A.毒血症;B.脓毒血症;C.病毒血症;D.败血症;E.菌血症

四.问答题

1.简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2. 请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3. 试述条件致病菌的致病原因.

4.简述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

第6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1. 感染(infection) :细菌侵入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2. 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与细菌的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3. 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侵入机体局限组织中生长繁殖后,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细菌本身不侵入血流,外毒素作用于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如白喉和破伤风菌等。

4.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鼠疫和炭疽菌,引起不规则发热,皮肤和黏膜有出血点,肝脾肿大等。白喉和破伤风菌等。

5.带菌者:某些病原菌在引起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并未被及时清除,可在体内继续存在且经常或间歇性地排出体外,为带菌者。

6.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菌体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7.外毒素: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成分。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8.菌血症:病原菌有局部侵入血流,但不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地经过血流到体内有关部位在繁殖而导致的疾病。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9.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可通过血流到达机体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新的化脓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等。 10.类毒素:外毒素经0.4%甲醛处理,可使其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成为类毒素。

11.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多应用于广谱抗生素引起正常菌群间比例失调和改变,引起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

12.条件致病菌(conditional pathogens): 有些细菌可在人体皮肤或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寄生、增殖,通常不致病,但当条件改变时或因宿主免疫功能下降就可能致病

13.致病菌:能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使宿主致病的细菌。此性能叫细菌的致病性。 14.细菌毒力: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

15.侵袭力:指细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细菌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16.医院内源性感染:指来自自身的病原菌所导致的感染。病原菌一般都是体内正常菌群的成员,少数是以隐性状态居留的病原菌。产生的条件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17.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在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18.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是指病人遭受医院非本人自身存在的各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包括从病人或带菌者到病人或医护人员、健康人,也可从医护人员的直接感染。

19.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院诊断护理实施中由于操作污染、治疗不当引起的感染。

20.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种系进化和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其特点是有遗

13

传性,生来就有,故又称先天免疫或天然免疫。 二.填空题

1.数量和途径。 2.毒素和侵袭力

3.荚膜,菌毛等粘附因子和侵袭性酶。 4.革兰阴性菌,脂多糖。 5.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 6.脂质A, 特异性多糖. 7.外毒素,抗毒素。 8.蛋白质,类毒素.

9.神经毒素,细胞毒素. 10.外毒素或类毒素. 11.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12.完全吞噬,与不完全吞噬。

13.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性休克,DIC。 14.肉毒毒素。

15.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 16.菌毛,膜磷壁酸. 17.荚膜.

18.细菌的毒力,侵入的数量,侵入的部位. 19.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 20.体表和腔道.

21.交叉感染、内源性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三.单选题答案

1.C 2.D 3.D 4.B 5.C 6.E 7.E 8.D 9.A 10.B 11.C 12.B 13.D 14.C 15.B 16.B 17.C 18.B 19.D 20.C 21.C 22.E 23.D 24.A 25.E 26.D 四.问答题

1. 简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1)细菌致病性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途径及数量密切相关:首先细菌的毒力取决于它们对机体的侵袭力和产生的毒素.;其次,细菌的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侵袭性酶有关;细菌的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2类。外毒素是由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裂解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后在释放出来,可引起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休克、弥漫血管内凝血(DIC)。

(2)细菌的侵袭力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构成侵袭力的物质基础是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

①菌体表面结构:菌毛、膜磷壁酸以及荚膜和微荚膜。其中,菌毛和某些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为具有粘附作用懂的细菌结构;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有抗吞噬细胞吞噬和抗体液中杀菌物质(补体、溶菌酶等)的作用。

②侵袭性酶:是指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胞外酶,它们可协助细菌抗吞噬或有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等。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 2. 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 别 内毒素 外毒素 来源 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 存在部位 细菌细胞壁成分,菌体裂解后释放出 从活菌分泌出或细菌溶解后散出 化学成分 脂多糖 蛋白质 稳定性 160℃,2-4小时才被破坏 60-80℃,0.5小时被破坏

较弱,各种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强,各种细菌外毒素对机体组织器

毒性作用 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弥漫官有选择性的毒害作用,引起特殊

性血管内凝血等 临床症状

3.试述条件致病菌的致病原因.

(1)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如患艾滋病,由于免疫缺陷导致各种原虫、真菌、细菌、病毒引起的机会感

14

染明显增加。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或手术后、器官移植、化疗、放疗、烧伤等均可造成机会感染。

(1) 寄居部位部位改变:如大肠杆菌在一定条件,定居部位由肠道至泌尿道,引起感染。

(2)菌群失调:多应用于广谱抗生素引起正常菌群间比例失调和改变,引起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

4.简述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

(1)热原质:由革兰阳性菌产生的,进入机体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其化学成分是菌体中的脂多糖。热原质耐高温,加热180℃4小时,250℃或650℃1分钟才使热原质失去作用。除去热原质的最好方法是蒸馏法。生物制品或注射制品必须使用无热原质水制备。

(2)内毒素:即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是类肢A,当菌体死亡后才释放出来。可引起机体发热、白细胞反应和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3)外毒素: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成分。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具有抗原性强、毒性强、特异性强的特点。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毒性作用不一。根据外毒素对宿主的亲和性及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细胞毒素、神经毒素和肠毒素。

(4)酶: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酶类物质。如透明质酸酶,是链球菌产生的一种侵袭性酶,能分解透明质酸,促进细菌的侵袭、扩散,是细菌的重要致病物质。

(5)色素:有些细菌能产生色素,对细菌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细菌的色素分为:水溶性色素,能溶于水、弥漫至培养基或周围组织,如绿脓色素;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仅保持在菌落内使菌落呈色而培养基颜色不变,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色素。

(6)抗生素:有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细菌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抗生素多由防线菌和真菌产生。

(7)细菌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物质。其抗菌范围窄,在细菌分型及流行病调查上具有一定意义。

第2章 细菌生理 第7章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一、名词解释

1.血清学诊断 2.培养基 3.基础培养基 4.选择培养基 5.鉴别培养基 6.菌落

二. 填空题

1.实验室细菌学检查结果的准确与否和标本的选择、 、 有直接关系. 2.辅助诊断风湿热的抗“O“实验属于 。

3.血清学试验一般需作两次,其血清分别取自疾病的 和 。第二次抗体效价比第一次 时方有诊断意义。

4.对流行性脑炎患者进行细菌学检查,可采集的标本有 、 和 。

5.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时,从有正常菌群部位采取的标本应接种于 培养基或 培养基。 6.细菌感染实验室检查中,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有 、 和 三大类。 7.属于直接凝集反应的血清学试验有 和 。

三.单项选择题

1.目前在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中,使用减毒活疫苗比使用灭活疫苗普遍,关于其原因下述不正确的是 A.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灭活疫苗

B.减毒活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的持续时间比灭活疫苗长

C.减毒活疫苗能在机体内增殖或干扰野毒株的增殖及致病作用,灭活疫苗则不能 D.减毒活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分泌型IgA, 故适用于免疫缺陷或低下的患者 E.减毒活疫苗一般只需接种一次即能达到免疫效果,而灭活疫苗需接种多次 2.白百破三联疫苗的组成是

A.百日咳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B.百日咳死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C.百日咳死疫苗,白喉死疫苗,破伤风类毒素 D.百日咳活疫苗,白喉活疫苗,破伤风死疫苗 E.百日咳活疫苗,白喉死疫苗,破伤风死疫苗 3.使用时要注意防止Ⅰ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制剂是

A.丙种球蛋白 B.胎盘球蛋白 C.抗毒素 D.白细胞介素 E.干扰素 4.关于胎盘球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健康产妇的胎盘和婴儿脐带中提取制备 B.一般含IgM C.一般不会引起超敏反应 D.主要用于麻疹,甲型肝炎和脊髓灰质炎等病毒性疾病的紧急预防 E.免疫效果不如高效价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5.伤寒病人发病第一周内,分离病原菌应采取的标本是

15

A.血液 B.尿液 C.粪便 D.呕吐物 E.脑脊液

6.咽喉假膜标本涂片染色后,镜检出有异染颗粒的棒状杆菌,其临床意义在于诊断 A.结核病 B.军团病 C.白喉 D.脑脊髓膜炎 E.百日咳 7.一般需经3~4周培养才能见到有细菌生长的细菌是

A.结核分枝杆菌; B.淋病奈氏菌; C.空肠弯曲菌; D.炭疽杆菌; E.军团菌 8.在标本的采集与送检中不正确的做法是

A.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B.采取局部病变标本时要严格消毒后采集 C.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 D.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处标本 E.标本容器上贴好标签. 9.关于血清学试验结果分析时错误的是

A.试验阳性说明机体接触过相应的病原体; B.单次试验阳性不能完全证明新近感染; C. 试验阴性不能完全排除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 D. 试验阳性即有诊断意义 E.双份血清标本,后者抗体效价比前者高四倍或四倍以上时有诊断意义. 10.不符合脑膜炎球菌送检标本要求的一项是( )

A.采集标本注意无菌操作; B.根据该病原菌主要存在部位;C.采集标本一般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D.采集的标本要立即送检; E.标本送检过程中要立即保持低温和干燥. 四.问答题

1.请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2.请简答实验室进行细菌学检查时对标本采集和送检的要求.

3.根据培养基性质和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几类?每类各举一种常用培养基. 4.简述革兰染色的原理、主要步骤,结果及其实际意义? 一、名词解释答案

1. 血清学诊断:用已知抗原(如细菌)检测病人体液中有无相应的抗体以及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因一般采取病人的血清进行试验,故通常称之为血清学诊断。 2.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调配合适的pH(7.2-7.6),经灭菌后使用的培养细菌物质。 3.基础培养基:含有细菌所需要的最基本营养成份,可供大多数细菌生长。组分是1%蛋白胨和0.5%NA.C.L配制而成,还需加入琼脂(2-3%---固体培养基、0.3-0.5%--半固体培养基)。

4.选择培养基:是利用细菌对各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的化学物质,抑制非目的菌生长,有利于需要分离细菌的生长,如SS琼脂培养基。

5.鉴别培养基:利用各种细菌分解的作用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可应用含有一定作用物和指示剂的培养基来培养细菌,作鉴别之用,如糖发酵培养基。

6.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菌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 二、填空题答案

1.标本的采集时间,采取方法。 2.中和试验。

3.急性期和恢复期。高4倍或4倍以上。 4.脑脊髓液,血,出血瘀斑渗出液。 5.选择,鉴别

6.凝集反应、沉淀反应、中和试验 7.肥达氏反应和外斐反应 三、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B 5.A 6.C 7.A 8.B 9.D 10.E 四、问答题答案

1.请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项目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输入物质 抗原 抗体/淋巴细胞 产生免疫力时间 慢(2~3周) 快(输注即生效 免疫力维持时间 数月至数年 2~3周

主要用途 预防 治疗或紧急预防

2.请简答实验室进行细菌学检查时对标本采集和送检的要求.

对进行细菌学检查的标本,在其采集和送检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采集标本时要注意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标本被杂菌污染。

16

(2)根据疾病特点,适时采集适当部位的标本。采取局部标本处,不应使用消毒剂。

(3)采集标本原则上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对已使用过抗菌药物患者的标本,应注明药物种类。 (4)标本必须新鲜,采取后尽快送检。除某些细菌(如脑膜炎球菌)在送检中要注意保温外,大多数标

本可冷藏保存送检。

(5)在检材容器上贴上标签,并在化验单上填好检验目的、标本种类和临床诊断等内容,以供检测时参

考。

3.根据培养基性质和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几类?每类各举一种常用培养基.

(1)基础培养基:含大多数细菌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如肉浸液培养基,琼脂培养基。 (2)增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上填加一些其他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如血琼脂培养基。 (3)鉴别培养基:以鉴别细菌为目的而配制的培养基,如?固体双糖含铁培养基。

(4)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假如某种化学物质,该物质能抑制某一类细菌的生长,而有利于另一类拟分离的细菌生长。如SS琼脂培养基。 (5)厌氧培养基

4.简述革兰染色的原理、主要步骤,结果及其实际意义? (1) 原理:

+

①G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少,酒精不容易透入并可使细胞壁脱水形成一层屏障,阻止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胞内渗出。

+++-②G菌等电点(PI2-3):比G菌(PI4-5)低,在相同pH染色环境中,G菌所带负电荷比G菌多,故与带

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不容易脱色。

+

③G菌体内有核糖核酸镁盐与多糖复合物。

(2)革兰染色的方法:细菌标本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用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然后用95%酒精脱色,最后用稀释的复红复染。可将细菌分成2类,不被酒精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被酒精脱色后复染为红色者是革兰阴性菌。 (3)用途:细菌形态鉴定、菌种鉴定

(4)意义:鉴别细菌:可分为2类、研究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对结晶紫的敏感性、细菌的等电点、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

第8章 病原性球菌

一、名词解释

1.SPA 2.血浆凝固酶 3..M蛋白 4.链道酶 5.链激酶 二、填空题

1.化脓性球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球菌如 、 、 和革兰阴性球菌如 、 、等. 2. 试验阳性是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标志.

3.病原性球菌中能引起毒素性食物中毒的是 .

4.葡萄球菌所致疾病主要有侵袭性疾病和毒素性疾病两大类 ,其中毒素性疾病主要包括 、 、 、 .

5.按溶血现象链球菌可分为 、 、 三大类. 6.在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球菌时常做 、 试验. 7.培养脑膜炎球菌常用的培养基是 .

8.脑膜炎球菌的致病因素有 、 、 .

9.脑膜炎球菌的形态呈 ,在患者脑脊中多位于 内,革兰染色 . 10.检查流脑患者或疑是流脑患者可采取 、 、 等标本,带菌者检查主要采取 进行微生物学检查.

11.脑膜炎球菌抵抗力极弱,对 、 、 等均高度敏感. 12.亚急性细菌型心内膜炎的病原体是 .

13.在不形成芽包的细菌中, 抵抗力最强的是 .

14.链球菌感染易于扩散 ,其原因是该菌能产生 ; 浓汁稀薄是因为该菌产生 所致. 15.淋球菌主要以 方式传播, 引起 . 16.能产生自溶酶的球菌有 、 .

17.SPA的生物学活性是: 可与 分子的 非特异性结合. 18.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 及 两大类感染. 19.A群溶血型链球菌可引起化脓性感染、 及 . 20.甲行溶血型链球菌是 及 部位的正常菌群.

17

21.胆汁溶菌试验可用来鉴别 菌与 菌.

22.肺炎球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 ,可引起 . 23.奈氏菌属包括 菌和 菌.

24.脑膜炎球菌初次分离培养时需在提供 气体的 配养基中生长 . 25. 菌及 菌不能耐受低温 。 三 .单选题

1.关于金黄色葡萄球菌 ,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耐盐性强 B.在血平板上形成完全透明的溶血环 C.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时病变比较局限 D.不易产生耐药性 ,抵抗力强 E.革兰阳性菌 2.下列哪项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点

A.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 B.产生溶血素 C.分解甘露醇 D.产生耐热核酸酶 E.胆汁溶解试验阳性

3.葡萄球菌致急性胃肠炎的致病因素是

A.杀白细胞素 B.溶血毒素 C.肠毒素 D.血浆凝固酶 E.红疹毒素 4.SPA在致病中的作用是

A.抑制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因其有抗原性 C.是一种毒素 D.能破坏吞噬细胞 E.在菌体表面形成保护层 5.葡萄球菌的培养特性是

A.营养要求高 ,必须在血平板上才能生长 B.均能产生金黄色色素 C.分解菊糖产酸 D.耐盐性强, 可在含10%~15%NaCL的培养基中生长 E.专性需氧 6.关于乙型溶血型链球菌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是链球菌属中致病力最强的 B.感染容易扩散 C.可引起超敏反应性疾病 D.产生多种外毒素 ,故可用类毒素预防 E.对青霉素敏感 7.用于辅助诊断风湿热的抗"O"试验原理是

A.溶血反应 B.凝集反应 C.凝集溶解反应 D.血凝抑制反应 E.毒素与抗毒素中和反应 8.肺炎链球菌的致病因素主要是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荚膜 D.菌毛 E.侵袭性酶 9.关于淋球菌 ,下列错误的是

A.Gˉ肾性双球菌 B人是本菌唯一宿主 C.通过性接触传播 D.新生儿可经产道传播 E.女性感染个者比男性严重

10.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

A.产褥热 B.风湿热 C.猩红热 D.波状热 E.以上都不是

11.自鼻咽拭子中分离出一株细菌 ,其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 ,胆汁溶解试验阳性 ,最可能是哪中细菌

A.乙性溶血型链球菌 B.甲型溶血型链球菌 C.绿脓杆菌 D.副溶血性弧菌 E.肺炎链球菌 12.下列哪种细菌感染一般不侵入血流

A.葡萄球菌 B.淋球菌 C.脑膜炎球菌 D.伤寒杆菌 E.链球菌 13.可与IgGFc段结合的细菌表面蛋白是

A.M蛋白; B.Vi抗原; C.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 D.炭疽杆菌荚膜多糖抗原; E.大肠杆菌K抗原 14.能产生SPA的细菌是

A.葡萄球菌 B.乙性溶血型链球菌 C.白喉杆菌 D.百日咳杆菌 E.肉毒梭菌 15.目前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以达

A.50% B.50%~60% C.70%~80% D.80%以上 E.90%以上 16.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症的微生物是

A.回归热螺旋体 B.衣原体 C.产气荚膜梭菌 D.肺炎球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17.可增强链球菌扩散能力的致病物质是

A.DNA酶 B.红疹毒素 C.M蛋白 D.多糖蛋白 E.透明质酸荚膜 18.根据抗原结构分类 ,链球菌分20个群 ,对人致病的90%属于

A.A群 B.B群 C.C群 D.D群 E.E群 19.亚急性新内膜炎是一种( )

A. 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B.衣原体引起的感染;C.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 D.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E.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20.治疗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应首选的抗生素是( )

A.链霉素;B.青霉素; C.灭滴灵;D.红霉素 E.克林霉素

18

四、问答题

1. 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

2. 葡萄球菌、链球菌在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时有何特点?为什么? 3. 致病性葡萄球菌有哪些重要特点?

4. 简述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的疾病有哪些?

第8章 病原性球菌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1. SPA: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类动物的IgG分子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的Fc受体争夺Fc段,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2. 血浆凝固酶:由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酶,可使液态的纤维蛋白变成固态的纤维蛋白。

3. M蛋白:是溶血性链球菌的蛋白质组分,与心肌组织有交叉抗原,具有抗吞噬与黏附上皮细胞的作用。 4. 链道酶:由致病性链球菌产生。能分解脓汁中的DNA,使脓汁稀薄,促进细菌扩散的酶。

5. 链激酶:由致病性链球菌产生。能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促进细菌扩散的酶。机制是它可使血液中的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成溶纤维蛋白酶。 二、填空题

1.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2.血浆凝固酶. 3.金黄色葡萄球菌

4.食物中毒、剥脱性皮炎、伪膜性肠炎、毒性休克综合症。 5.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 6.胆汁溶解试验、菊糖发酵. 7.巧克力平板培养基。 8.内毒素、菌毛、荚膜. 9.肾形,中性粒细胞, 阴性.

10.脑脊液、血液、皮肤瘀斑液,鼻咽拭子。 11.干燥、寒冷和消毒剂. 12.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13.葡萄球菌

14.透明质酸酶;链道酶. 15.性接触, 淋病.

16.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 17.IgG, Fc段.

18.毒素性疾病、化脓性炎症。 19.中毒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20.口腔和上呼吸道

2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 22.荚膜,大叶性肺炎. 23.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 24.5-10%CO2,巧克力 25.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 三.单选题

1.D 2.E 3.C 4.A 5.D 6.D 7.E 8.C 9.E 10.B 11.E 12.B 13.C 14.能A 15.E 16.E 17.A 18.A 19.D 20.B 四、问答题

1.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溶解毒素、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1和SPA。

2.葡萄球菌、链球菌在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时有何特点?为什么? 细菌 脓汁 病灶特征 原 因

血浆凝固酶:

容易局限化,与周围组织

1. 容易在菌体周围形成纤维蛋白,具抗吞噬作用

葡萄球菌 粘稠 界限分明,脓汁黄而粘

2. 容易形成菌栓,不扩散,阻塞血管,形成纤维壁

稠,具有迁徒性

3. 如病灶受外界压力或过早停药,造成菌栓迁徒

19

容易扩散,与周围组织界1. 透明质酸酶:分解细胞间质,促进细菌扩散

链球菌 稀薄 限不清,脓汁稀薄、带血2. 链激酶:溶解血块、阻止血浆凝固,促细菌扩散

色,边缘不清 3. 链道酶:溶解脓汁中DNA,降低其粘稠度,促细菌扩散

3.致病性葡萄球菌有哪些重要特点? (1)产生金黄色色素 (2)有溶血性

(3)产生血浆凝固酶及发酵甘露醇

4.简述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的疾病有哪些?

(1)致病物质:脂磷壁酸、M蛋白、侵袭性酶(链道酶、链激酶)、链球菌溶血素、致热外毒素。 (2)所致疾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如猩红热、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几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9章 肠道杆菌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Vi抗原 2.肥达反应 3.S-R变异 4.不耐热肠毒素 二.填空题

1.肠道杆菌是一群生物学形状相似的有动力或无动力的革兰染色 无芽胞杆菌, 随 排出体外。 2.大多数肠道杆菌是 菌群的成员, 在特定条件下也可引起疾病, 故称为 .

3.肠道杆菌中的多数非致病菌能迅速分解 ,而大多数致病菌与之相反 ,故此项生化反应可作为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的 试验 .

4.肠道杆菌的抗原构造主要是 抗原、 抗原和荚膜(K)抗原 .

5.肠道杆菌H抗原为鞭毛蛋白 ,不耐热, ℃24h才被破坏 , min即被破坏 ,细菌失去鞭毛后 ,H抗原消失 ,菌体抗原为露 ,称细菌的H-O变异 .

6.伤寒杆菌死亡后释放的内毒素可使宿主体温 ,血循环中白细胞数 . 7.Vi抗原与 有关 ,含Vi抗原的菌株比Vi抗原 的菌株对小鼠毒力强 . 8.大多数志贺菌不分解乳糖 ,只有 志贺菌呈 乳糖 . 9. 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时有重要意义 .

10.IMViC试验是指 、 、 、 . 11.肠道杆菌抗原主要有 、 和 .

12.大肠杆菌为正常菌群成员 ,但当侵犯 组织时可引起化脓性感染 .引起肠内感染的大肠杆菌主要有 、 、 、 . 13.产毒性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有 、 .

14.伤寒杆菌免疫以 为主 .肠热症后可获得 .

15.疑似肠热症病人做病原体分离培养采取标本时 ,发病1~2周取 ,2~3周可采取 、 或 .

16.志贺菌属的细菌通常称为 ,是引起 的病原菌 .按生化反应不同分为 、 、 、 四群 .其致病因素主要有 、 ,某些菌株还可产生毒性很强的 .

17.分离肠道杆菌一般选用 、 培养基 . 三.单选题

1.关于肠道杆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所有肠道杆菌都不形成芽胞; B.肠道杆菌都为Gˉ杆菌; C.肠道杆菌中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 D. 肠道杆菌中非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 E. 肠道杆菌中少数致病菌可迟缓分解乳糖 2.肠道杆菌不具有的一种抗原是

A.M抗原; B.H抗原; C.O抗原; D.K抗原; E.Vi抗原 3.伤寒杆菌Vi抗原变异属于

A.毒力变异; B.耐药性变异; C.菌落变异; D.形态排列变异; E.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变异 4.初步鉴定肠道致病菌与非肠道菌常用的试验是

A.IMViC试验; B.甘露醇分解试验; C.乳糖发酵试验; D.胆汁溶菌试验; E.葡萄糖发酵试验

5.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O血清型是

A.O6; B.O25; C.O157; D.O111; E.O158 6.我国城市水饮用卫生标准是

A.每1000ml水中不得超过3个大肠菌群; B. 每1000ml水中不得超过10个大肠菌群 C.每100ml水中不得超过5个大肠菌群; D. 每100ml水中不得超过30个大肠菌群;

20

E.每500ml水中不得超过3个大肠菌群

7.我国卫生标准规定: 瓶装汽水、果汁等饮料每100ml中大肠杆菌不得超过 A.3个; B.5个; C.10; D.50; E.100 8.引起肠道疾病的无动力细菌是

A.沙门菌; B.霍乱弧菌; C.副溶血性弧菌; D.痢疾杆菌; E.肠产毒性大肠杆菌 9.志贺菌的抗感染免疫在消化道粘膜表面主要的抗体类型是

A.IgM; B.IgG; C.IgD; D.分泌型IgA; E.IgE 10. 可迟缓发酵乳糖的志贺菌

A.福氏志贺菌; B.宋内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痢疾志贺菌; E.B群志贺菌Y变种 11. 初步将志贺菌从肠道杆菌中鉴别出来的生化反应方法是

A.培养基中加亚碲酸钾; B.菊糖发酵试验; C.尿素分解试验; D.胆汁溶解试验; E.半固体双糖含铁培养基接种试验

12. 伤寒杆菌破溃后释出内毒素使

A.体温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升高; B.体温不变,外周血白细胞升高; C. 体温不变,外周血白细胞降低; D. 体温升高,外周血白细胞数下降; E.体温升高,外周血白细胞不变 13.目前筛查伤寒带菌者的方法是检测血清的

A.O抗体; B.H抗体; C.K抗体; D.Vi抗体; E.O加Vi抗体 14.肠热症发热一周内, 检出伤寒沙门菌最高阳性率的方法是

A.血培养; B.尿培养; C.便培养; D.痰培养; E.胆汁培养 15.肥达反应阳性开始于病程的

A.第1周; B.第2周; C.第3周; D.第4周; E. 第5周 16.伤寒病人进行粪便培养致病菌的最好时期是

A.潜伏期末; B.发病1~4天; C. 发病5~10天; D. 发病2~3天; E. 发病4周之后 17.肥达反应有诊断价值的抗体效价, 通常是

A.O凝集价≥1:40, H凝集价≥1:40; B.O凝集价≥1:80, H凝集价≥1:160; C.O凝集价≥1:40, H凝集价≥1:160; D.O凝集价≥1:160, H凝集价≥1:80; E.O凝集价≥1:80, H凝集价≥1:80 18.关于大肠杆菌, 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 B.有鞭毛能运动; C.所有大肠杆菌均是条件致病菌; D.在卫生细菌学中有重要意义; E.是泌尿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 19.伤寒杆菌Vi抗体的检查可用于

A.早期诊断; B.判断预后; C.检查免疫力; D.调查带菌者; E.以上都不是 20.关于伤寒杆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有O ,H ,Vi抗原; B.主要引起细胞免疫; C.可用免役血清鉴定菌型; D.有鞭毛; E.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

21.下列肠道致病菌的特征错误的是

A.革兰阴性杆菌; B.在SS琼脂上为无色半透明菌落; C.除少数外均不分解乳糖; D.抗原构造复杂 ,均有H ,O抗原; E.可用免疫血清鉴别型别 22.伤寒的并发症肠穿孔和肠出血常发生在

A.病程第一周; B.病程第二周; C.病程第二周至第三周; D.病程第三周; E.病程第四周 23.肥达反应的原理是

A.凝集反应 ,用已知抗体测未知抗原; B.凝集反应 ,用已知抗原测未知抗体; C.间接凝集反应; D.协同凝集反应; E.沉淀反应

24.29岁女性 ,发热1周 ,食欲不振、乏力、腹胀、腹泻、脾肿大 .外周血白细胞偏低 ,起病后曾服退热药及磺胺药 ,发热仍不退 ,临床怀疑为伤寒病 .为进一步确诊 ,首选应做的检查是 A.肥达反应; B.血培养; C.尿培养; D.粪便培养; E.骨髓培养 问答题

1.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的致病机制与菌株关系是什么? 2.常见的沙门菌有哪些?致病因素如何?可致哪些疾病? 1. 简述大肠杆菌的致病特点 .

2. 什么是肥达反应?有何意义?分析结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9章 肠道杆菌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21

1. Vi抗原:又称毒力抗原,在新分离的伤寒杆菌和丙型副伤寒杆菌具有此抗原。

2. 肥达反应:系由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丙副伤寒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病人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滴度高低和早期与恢复期抗体增长情况以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3. S-R变异:是指细菌菌落有光滑型到粗糙型的变异,它是由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多次传代,其脂多糖失去O特异性侧链或O侧链与核心多糖粘附,仍保有非特异性核心多糖结构造成。此变异出现时,表示细菌毒力、抗原性等也同时发生变异。

4.不耐热肠毒素(LT):是由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产生的致病物质。对热不稳定,65℃、30分钟可灭活。由A,B两个亚基组成。 二.填空题答案 1.阴性,粪便

2.肠道正常,条件致病菌 3.乳糖,初步鉴定 4.菌体(O),鞭毛(H) 5.60,30 6.升高,下降 7.毒力,丢失 8.宋内,缓慢发酵 9.乳糖发酵

10. 吲哚生成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枸橼酸利用试验。 11.H抗原、O抗原、包膜(K)抗原 12.肠外,ETEC、EPEC、EITC、EHEC 13.不耐热肠毒素、耐热肠毒素 14.细胞免疫、牢固免疫力 15.血、粪便、骨髓或尿

16.痢疾杆菌,痢疾志贺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鲍氏痢疾杆菌、宋氏痢疾杆菌,菌毛、内毒素,外毒素。

17.SS琼脂、中国蓝培养基 三、单选题答案

1.C 2.A 3.A 4.C 5.C 6.A 7.B 8.D 9.D 10.B 11.E 12.D 13.D 14.A 15.B 16.D 17.B 18.C 19.D 20.E 21.D 22.C 23.B 24.E 四、问答题答案

1. 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的致病机制与菌株关系是什么?

特点 ETEC EPEC EIEC EHEC

侵袭肠黏膜细胞细胞毒素,

机理 LT,ST,定居因子 细胞毒素

致病物:(LPS) 菌毛

腹泻、呕吐、非血

主要症状 腹泻、腹痛、低热 腹痛、痢疾样便 腹痛、血性便

性便

2.常见的沙门菌有哪些?致病因素如何?可致哪些疾病? (1)埃希菌族(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沙门菌族(伤寒杆菌)、克垒伯菌族(肺炎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族(普通变形杆菌)、耶尔森菌族(鼠疫杆菌) 3.简述大肠杆菌的致病特点 .

(1)普通大肠杆菌:引起化脓性炎症,是肠道正常菌群的组分。在寄居部位改变、局部或全身抵抗力降

低时可发生化脓性感染。如伤口化脓、胆囊炎、败血症等。 (2)急性腹泻

①肠产毒大肠杆菌(ETEC):是儿童和旅游者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可产生耐热肠毒素和不耐热肠毒素、定居因子。

②肠致病大肠杆菌(EPEC):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具有高度传染性,严重可导致死亡。主要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繁殖而致病。致病物质是细胞毒素。

③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多侵犯较大儿童和成年人,引起类似菌痢的腹泻。主要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生长繁殖,产生内毒素,引起炎症和溃疡。 ④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可产生与志贺痢疾杆菌类似的毒素,引起出血性结肠炎。 4.什么是肥达反应?有何意义?分析结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肥达反应是指用已知伤寒杆菌菌体抗原、H抗原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原测定可疑病人血清中特异

22

性抗体含量的定量凝集试验。 (2)意义: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3)分析结果时应注意:①正常人抗体水平。一般伤寒杆菌O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

160以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体效价在1:80以上才有诊断价值;②动态观察:一般随病程延长第2次检测抗体效价比第1次高4倍或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③区别H、O抗体增高的意义:两者同时升高有辅助诊断意义;两者同时低于正常无意义;O抗体效价高而H抗体效价低,可能是感染的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交叉反应。若H抗体效价高而O抗体效价在正常范围内,则可能是以往接种过疫苗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所致。

第10章 弧菌属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霍乱肠毒素 2.弧菌属 二、填空题

1.霍乱弧菌有两个生物群即 、 ,霍乱弧菌标本直接涂片可见 样运动 . 2.完整的霍乱肠毒素由 与 结合而成 ,其中 是其毒性亚单位 . 3.根据霍乱的发病机制 ,治疗霍乱的关键是 ,并同时应用 进行治疗. 4.副溶血性弧菌在含 NaCL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引起人类 . 5. 霍乱弧菌可分为O-1群霍乱弧菌. 和 。 6. 霍乱弧菌耐 不耐酸,其选择培养基是 。 7霍乱肠毒素的A1肽链作用于腺苷环化酶,使 不断转化为 ,引起肠液大量分泌,导致严重呕吐腹泻。

8.霍乱弧菌主要通过污染的 或 经口传播,致病因素主要是 、 和 。 二.A型选择题

1.关于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错误的是

A.碱性蛋白胨水可作为选择增菌培养基;B.霍乱弧菌耐碱不耐酸; B.在霍乱病人粪便悬滴标本中可见“穿梭运动”现象。

D.EL Tor生物型霍乱弧菌抵抗力强,是因为有芽胞形成; E.革兰染色阴性 2.霍乱肠毒素

A.为耐热外毒素; B.为不耐热内毒素;

C.B亚单位与肠上皮细胞受体结合后,协助A亚单位进入细胞;

D.A2肽链活化后,使肠上皮细胞ATP转化为cAMP,促进肠粘膜细胞的分泌功能; E.A1肽链与B亚单位结合,协助A亚单位进入细胞; 3.关于霍乱,错误的是

A.属于烈性消化道传染病; B.人类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 C.病愈后,少数病人可长期带菌;D.病后的免疫力短暂; E.接种霍乱死疫苗可增强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4.一男性病人,43岁,剧烈腹泻水样便伴呕吐1天。无腹痛,无里急后重。查体,疲倦面容,皮肤、唇舌干燥,眼窝内陷。血压80/60mmHg。应首先进行如下何种检查来进行初步诊断: A.便常规; B.尿常规; C.取粪便标本立即进行直接悬滴检查 D.取耳血立即进行直接悬滴检查 E.碱性蛋白胨水接种 5.下列细菌中有菌毛和鞭毛的细菌是

A.葡萄球菌; B.脑膜炎球菌; C.肺炎球菌; D.痢疾杆菌; E.霍乱弧菌 三、问答题

1.请简要说明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2.请简述霍乱肠毒素的组成及致病机制。

第10章 弧菌属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霍乱肠毒素:是霍乱弧菌的主要毒性物质。为不耐热外毒素,能作用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促进肠黏膜细胞的分泌功能,使肠液过量分泌,引起严重腹泻和呕吐,大量失水和电解质,导致患者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

2.弧菌属: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呈弧形的革兰阴性菌,以水中为最多。主要致病类型是霍乱弧菌(引起霍乱)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 二、填空题

23

1.古典生物型、EL Tor型,穿梭.

2.一个A亚单位与4-6个B亚单位 , A亚单位. 3.及时适当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抗菌药物. 4.3.5%,食物中毒.

5.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和非O-1群霍乱弧菌。 6.碱,碱性琼脂平板培养基。 7 ATP,cAMP。

8.水或食物,鞭毛、菌毛和霍乱肠毒素。 三、单选题

1.D 2.C 3.D 4.C 5.E 四、问答题

1.请简要说明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霍乱属于烈性传染病。若遇到可疑霍乱患者,应采集“米泔水”样粪便或呕吐物快速送检,以便尽早确诊,及时隔离治疗。

(1)直接涂片镜检:悬滴法检查有无“鱼群”样排列、运动活拨的细菌。样本中加入抗血清后,运动消

失。革兰染色为阴性。 (2)分离培养与鉴定:

2.请简述霍乱肠毒素的组成及致病机制。

霍乱肠毒素为不耐热的外毒素,是霍乱弧菌重要的致病因素。一个毒素分子由一个A亚单位和4-6个B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是毒性亚单位,分为A1和A2两个组分;其中A1具有酶活性,为毒性成分。B亚单位是结合亚单位。当B亚单位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GM1神经节苷脂结合时,毒素分子变构,A亚单位进入细胞,其A1链作用于腺苷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大量的cAMP作用于肠黏膜细胞,使其过度分泌钾、钠、碳酸离子及水,导致剧烈的腹泻,从而使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血容量明显减少,导致微循环衰竭、电介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病人可因肾衰而死亡。

第11章 厌氧性细菌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汹涌发酵 2.破伤风抗毒素(TAT) 3.厌氧性细菌 二.填空

1.破伤风杆菌是机体正常菌群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寄生在人体的 部位。 2.破伤风杆菌的芽胞位于菌体的 部位,使菌体呈 状。

3.破伤风类毒素是破伤风外毒素经 处理后, 消失而 完整的人工主动免疫制剂。

4.破伤风的治疗应给予注射 中和游离的毒素以及大剂量 杀伤繁殖体的破伤风杆菌。

5.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部位是 ,作用机理是 。 6.破伤风杆菌可产生 和 两种毒素。

7.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主要对象是儿童、 和 。 8.DPT三联疫苗是由 、 和 三种成分组成。 9.肉毒杆菌主要通过 感染,引起以 为主要症状的肉毒中毒。 10.肉毒杆菌的芽胞位于菌体的 部位,使菌体形成 状。

11.产气荚膜杆菌在血平板上形成 溶血环,在牛乳培养基中出现 现象。 12.产气荚膜杆菌的芽胞位于菌体的 部位,比菌体 。

13.破伤风杆菌经 感染 ,其感染条件是伤口要具备 .致病因素是 . 14.目前已知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是 .

15.在无芽胞厌氧菌感染中,以 最常见 ,临床分离的厌氧菌70%~80%是该菌 . 16.破伤风感染条件是 、 和 。 三.A型选择题

1.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引起

A.无芽胞厌氧菌感染; B.厌氧芽胞杆菌感染; C.病毒感染; D.缺陷病毒感染; E.梅毒螺旋体感染

2.以下关于厌氧芽胞杆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厌氧芽胞杆菌属于厌氧芽胞梭菌属; B.多数为病原菌,少数为腐生菌; C.内、外毒素同时致病; D.多引起内源性感染; E.繁殖体抵抗力强于其他无芽胞细菌 3.注射TAT的目的是

24

A.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B.对可疑破伤风患者治疗及紧急预防; C.杀灭伤口中繁殖体的破伤风杆菌; D.主要用于儿童的预防接种; E.中和与神经细胞结合的毒素 4.血平板上形成双层溶血环的细菌是

A.葡萄球菌; B.肺炎球菌; C.破伤风杆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白喉杆菌 5.引起气性坏疽的细菌是

A.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B.肉毒杆菌; C.炭疽杆菌; D.分枝杆菌; E. 产气荚膜杆菌 6.疱肉培养基可用来培养

A.枯草杆菌; B.炭疽杆菌; C.百日咳杆菌; D. 产气荚膜杆菌; E.流感嗜血杆菌 7.肉毒毒素的特点是

A.可被肠道蛋白酶水解; B.引起肌肉强直性收缩; C.引起肌肉大块坏死; D.主要经过消化道吸收; E.细菌生活状态下释放 8.肉毒梭菌的芽胞特点是

A.椭圆形 ,位于菌体顶端; B.椭圆形 ,位于菌体次极端; C.正圆形 ,位于菌体顶端; D. 正圆形 ,位于菌体次极端; E. 椭圆形 ,小于菌体 9.肉毒毒素的作用部位是

A.脊髓前脚; B.脊髓后脚; C.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 D.呕吐中枢; E.血管内皮 10. 肉毒毒素的致病机制是

A.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 B.阻碍乙酰胆碱释放; C.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D.与Ab Fc段非特异性结合; E.破坏CD4 T细胞 11. 高倍镜下形成"汤勺状"的细菌是

A.白喉杆菌; B.枯草杆菌; C.炭疽杆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肉毒梭菌 12. 肉毒病的感染途径是

A.食用污染食物;B.污染伤口;C.节肢动物叮咬;D.吸入污染的空气;E.接触肉毒患者的用品 13. 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中占绝对优势的细菌是

A.大肠杆菌; B.无芽胞厌氧菌; C.链球菌; D.变形杆菌; E.白色念珠菌 14. 破伤风特异性治疗可应用

A.抗生素; B.抗毒素; C.类毒素; D.细菌素; E.破伤风菌苗 15. 关于厌氧芽胞杆菌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均为革兰阳性杆菌;B.都能形成芽胞;C.都能通过伤口感染; D.都是厌氧菌;E.主要分布于土壤

16. 关于产气荚膜杆菌的致病性 ,正确的是

A.可引起严重的创伤感染;B.以组织气肿、水肿、坏死为主要病理表现; C.致病因素为毒素和酶;D.可致食物中毒; E.以上均对 17. 下列哪项不是肉毒梭菌的特点

A.肉毒毒素是毒性最强的物质;B.肉毒毒素作用于胆碱能神经末梢,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 C.食入含有肉毒毒素的食物致病;D.革兰染色阳性,形成芽胞,有荚膜;E.肉毒中毒死亡率高 18. 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破伤风的机制是

A.中和游离的外毒素; D.中和与神经细胞结合的外毒素; C.抑制破伤风杆菌生长; D.在补体参与下溶解破坏破伤风杆菌; E.减轻临床症状 19. 正常情况下无芽胞厌氧菌不存在的部位是

A.子宫腔; B.尿道; C.肠道; D.阴道; E.上呼吸道 20. 下列能产生细胞毒物质的细菌是( )

A.破伤风杆菌; B.结核杆菌; C.幽门螺杆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肉毒梭菌 四、问答题

1.试述破伤风杆菌的感染条件、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 . 2.试述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 . 3.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包括哪些? 4.简述肉毒梭菌的致病机理 .

第11章 厌氧性细菌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时发酵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碎,并将封闭的凡士林冲至试管口的现象.

2.破伤风抗毒素(TAT):可中和破伤风痉挛毒素的抗血清.主要用于破伤风感染的治疗和紧急预防.

25

3.厌氧性细菌:是一类必须在无氧或氧化还原电势低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细菌.主要包括:G芽孢梭菌、G无

-+-芽孢杆菌、G无芽孢杆菌、G球菌、G球菌。

二、填空 1.肠道。

2.顶端,鼓槌。

3.3%甲醛,毒性,抗原性。 4. 破伤风抗毒素,青霉素。

5.脊髓前角,封闭抑制性神经介质释放。 6.α溶血素,破伤风痉挛毒素。 7.军人和极易受外伤人员。

8.白喉类毒素、百日咳死疫苗和破伤风类毒素。 9.消化道,肌肉麻痹。 10.次极端,网球拍。 11.双,汹涌发酵。 12.次极端,小。

13伤口,厌氧环境.破伤风痉挛毒素. 14.肉毒毒素. 15.脆弱类杆菌.

16.窄而深的伤口、局部组织供血不足和混合有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感染。 三.单选题

1.A 2.D 3.B 4.D 5.E 6.D 7.D 8.B 9.C 10.B 11.E 12.A 13.B 14.B 15.C 16.E 17.D 18.A 19.A 20.B 四、问答题

1.试述破伤风杆菌的感染条件、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 .

(1)感染条件:破伤风梭菌是一种非侵袭性细菌,芽孢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一般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存在窄而深的伤口,或伴有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同时感染,或坏死组织多、泥土或异物污染伤口而形成局部缺血,缺氧。造成局部厌氧环境,有利于破伤风梭菌的繁殖。

(2)致病机制:破伤风梭菌感染易感伤口后,芽孢发芽成繁殖体,在局部繁殖并释放破伤风痉挛毒素及破伤风溶血素。前者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封闭了抑制性神经介质,导致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出现角弓反张(破伤风特有的症状)。

(3)防治原则:由于破伤风痉挛毒素能迅速与神经组织发生不可逆性结合,故一旦发病治疗困难,所以预防尤为重要。如遇到可疑伤口应做到清创、扩创,同时使用大剂量青霉素抑制细菌繁殖。用破伤风抗毒素对患者进行紧急预防,对已发病的人要进行特异性治疗。易感人群如儿童、军人和易受外伤人群应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儿童应采用白百破三联疫苗进行接种预防。 2.试述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 .

(1)机械性或病理性损伤。由于手术、拔牙、肠穿孔等屏障功能手损,细菌侵入非正常寄居组织。(2)菌群失调。(3)局部或全身免疫力下降。(4)局部厌氧环境的形成。 3.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包括哪些?

(1)发生在口腔、鼻咽部、胸腔、腹腔、盆腔的感染及其他深部脓肿。(2)分泌物带血或呈黑色,有恶臭。(3)血培养阴性的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4)分泌物直接镜检有菌,但一般培养无菌生长。(5)使用氨基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治疗无效。 4.简述肉毒梭菌的致病机理

肉毒梭菌在厌氧条件下能产生毒性极强的肉毒毒素,主要随污染的食品经消化道吸收经血液或淋巴液作用于中枢神经核及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阻碍乙酰胆碱释放,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肌肉迟缓性麻痹。

第14章 分枝杆菌属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卡介苗(BCG) 2.抗酸杆菌(acid-fast bacilli) 3.结核菌素试验 4.旧结核菌素(OT) 二、填空题

1.引起人类结核病的结核杆菌主要包括 和 .

2.分离培养结核杆菌常用 培养基 ,形成菌落的时间需 . 3.结核杆菌常用 染色 ,呈 色.

4.结核杆菌对干燥、 和 抵抗力较强 ,但对 、 、 较敏感 .

26

++

5.结核杆菌与致病有关的类脂主要有 、 、 、 .

6.结核杆菌侵入机体的途径有 、 、 等 .最常见的结核病为 .抗结核免疫为 ,属于 .

7.结核菌素有 和 两种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说明 ;预防结核病可接种 . 8.结核杆菌对湿热较敏感 ,在液体中加热 ℃ min即可杀死 . 9.卡介苗是用 菌制备而成的 疫苗. 10.卡介苗接种对象主要是 和 . 三、单选题

1.下列细菌中繁殖最慢的是

A.大肠埃希菌; B.丙型链球菌; C.脑膜炎奈瑟菌; D.结核分枝杆菌; E.肺炎链球菌 2.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菌膜生长的细菌是

A.变形杆菌; B.布氏杆菌; C.肉毒梭菌; D.结核杆菌; E.产气荚膜杆菌 3.结核杆菌常用的培养基是

A.沙保培养基; B.罗氏培养基; C.疱肉培养基; D.巧克力色培养基; E.亚碲酸钾培养基 4.细胞壁含脂类最多的细菌是

A.结核杆菌 B.白喉棒状杆菌; C.衣氏放线菌; D.霍乱弧菌; E.幽门螺杆菌 5.与结核杆菌抗酸性有关的成分是

A.索状因子; B.磷脂; C.分枝菌酸; D.蜡脂D; E.硫酸脑苷脂 6.结核杆菌侵入机体的途径 ,不可能的是

A.呼吸道; B.消化道; C.破损的皮肤; D.泌尿道; E.节肢动物的叮咬 7.不以内毒素或外毒素为致病物质的细菌是

A.白喉棒状杆菌; B.炭疽杆菌; C.结核杆菌; D.绿脓假单胞杆菌; E.布氏杆菌 8.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特点是

A.以体液和细胞免疫并重; B.以体液免疫为主; C.为有菌免疫; D.不能通过人工主动免疫获得; E.可引起I型超敏反应 9.卡介苗是

A.经甲醛处理后的人型结核杆菌; B.加热处理后的人型结核杆菌; C.发生了抗原变异的牛型结核杆菌; D.保持免疫原性 ,减毒的活的牛型结核杆菌; E. 保持免疫原性 ,减毒的活的人型结核杆菌; 10. 卡介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

A.结核性脑膜炎患者; B.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 C.严重结核病人 , 结核菌素试验阴性患者; D.新生儿和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 E.C+D 11. 有关结核菌素试验 ,下述错误的是

A.属于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 B.可检测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状况; C.皮肤反应程度以局部红肿 ,硬结的直径为标准; D.可检测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E.12—18小时观察结果 12. 结核菌素试验为阳性反应 ,下述情况可能错误的是

A.表明机体已感染过结核杆菌; B.表明机体接种卡介苗成功; C.表明机体对结核杆菌有一定的特异性免疫; D.表明机体对结核杆菌有迟发型超敏反应; E. 表明机体对结核杆菌无免疫力 13. 从痰中检出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细菌是

A.表皮葡萄球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C.甲型溶血型链球菌; D.脑膜炎奈瑟菌; E.结核杆菌 14. 下列各细菌细胞壁中含脂量最多的是

A.结核杆菌; B.白喉杆菌; C.放线菌; D.霍乱弧菌; E.幽门螺杆菌 15. 关于结合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专性需氧;B.抗酸染色呈红色;C.菌落表面粗糙呈菜花状;D.耐酸碱;E.耐煮沸,100℃,15分钟才死亡 16. 下列各成分与结核杆菌的致病性有关 ,除外的是

A.结核杆菌索状因子; B.磷脂; C.结核杆菌内毒素; D.蜡脂D; E.硫酸脑苷脂 17. 关于结核菌素试验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可用来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 B.检测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状况; C.作为婴幼儿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D.红肿硬结直径大于0.5cm为阳性; E.试验阳性说明已感染过结核杆菌 18. 下列哪种对象最适合接种卡介苗

A.长期低热和咳嗽 ,疑为肺结核的患儿; B.OT试验阴性的麻疹患儿; C. OT试验阳性儿童; D. OT试验阴性儿童; E. OT试验阴性的细胞免疫缺陷者

19. 一位18岁女学生就诊时主诉:近一个月来咳嗽 ,痰中时有血丝 .消瘦并感疲乏无力、午后低热、心悸、盗汗、食欲不振 .医生高度怀疑为肺结核并对其进行临床检查 ,其中痰标本微生物检查:

27

痰标本集菌涂片后 ,应选用的方法是

A.革兰染色法; B.墨汁染色法; C.特殊染色法; D.抗酸染色法; E.镀银染色法 20.痰结核杆菌培养,应选用的培养基是

A.血平板; B.巧克力色培养基; C.罗氏培养基; D.沙包培养基; E.普通琼脂培养基问答题 四、问答题:

1.试述结核菌素试验原理、结果判定及意义 .

2.对疑似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采取什么标本?怎样检验帮助诊断?

3.如果要你去幼儿园调查幼儿结核杆菌感染情况 ,你应该如何做? 并提出预防措施. 4.简述抗酸染色的原理和方法以及结果? 5.简述结核菌素试验的实际应用 ?

第14章 分枝杆菌属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卡介苗(BCG):是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过230次移种,历时13年培养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使人获得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力。

2.抗酸杆菌(acid-fast bacilli):抗酸杆菌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壁含有大量类脂,一般不容易着色,但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着色后,能抵抗酸性乙醇的脱色,故得名。又因此类细菌的形态是细长微弯的杆状,有分枝生长的趋势,故又称为分枝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

3.结核菌素试验: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作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

4.旧结核菌素(OT):是结核分枝杆菌在甘油、肉汤中的培养物经加热浓缩的滤液,其主要成分是结核菌蛋白。作为结核菌素试验的试剂。 二、填空题

1.牛型结核分枝杆菌,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2.罗氏,3~5周. 3.抗酸,红。

4.酸或碱和某些染料 ,湿热、紫外线、酒精. 5.磷脂、蜡质、索状因子、硫酸脑苷酯.

6.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肺结核.抗感染免疫 ,细胞免疫. 7.OT,PPD.机体曾经感染过结核杆菌;BCG(卡介苗). 8.65℃,15min.

9. 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减毒活.

10.新生儿和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 三、单选题

1.D 2.D 3.B 4.A 5.C 6.E 7.C 8.C 9.D 10.D 11.E 12.E 13.E 15.E 16.C 17.B 18.D 19.D 20.C 四、问答题:

1.试述结核菌素试验原理、结果分析及实际应用 .

(1)原理:结核菌素试验: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作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

(2)结果分析:阳性反应为注射局部红肿硬结等于或大于5毫米。表明机体已感染结合分枝杆菌或卡介苗接种成功。对结合分枝杆菌有迟发型超敏反应和一定的特异性免疫力。

强阳性反应为注射局部红肿硬结等于或大于15毫米。表明可能有活动性结核感染,应进一步查病灶。 阴性反应为注射局部红肿硬结小于5毫米。表明受试者可能未感染过结合分枝杆菌。但应考虑以下几种情况:受试者处于原发感染早期,T淋巴细胞尚未致敏;患严重结合病或其他传染病的患者及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均可暂时出现阴性反应。

(3)实际应用: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和测定卡介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应接种或补种卡介苗;在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中作结合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人群自然感染率;作为婴幼儿(尚未接种过卡介苗)结核病的辅助诊断;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对疑似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采取什么标本?怎样检验帮助诊断?

2.如果要你去幼儿园调查幼儿结核杆菌感染情况,你应该如何做? 并提出预防措施.

(1)微生物检查:标本:痰液、尿、脑脊液或胸腹水等;直接涂片染色检查;浓缩集菌;分离培养; (2)结核菌素试验:前屈臂皮下注射结核菌素,24-48小时后观察结果。注射部位结节直径大于0.5厘米为阳性。

28

(3)防治措施:接种卡介苗。

3.简述抗酸染色的原理和方法以及结果?

(1)原理:抗酸杆菌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壁含有大量类脂,一般不容易着色,但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着色后,能抵抗酸性乙醇的脱色。而非抗酸菌则不具此特性,染色后容易被盐酸酒精脱色。

(2)步骤:涂片、干燥,固定。初染:滴加石炭酸复红液于涂片上,染色10分钟或蒸染5分钟后,水洗。脱色:滴加3%盐酸酒精,脱色时频频倾动玻片,直至无明显颜色脱出为止,水冲洗。复染:滴加碱性美蓝液复染1分钟后,水冲洗,干燥,显微镜观察。

(3)结果:抗酸菌被染成红色,细胞及其他细菌被染成兰色。

第13章 棒杆菌属 第15章 动物源性细菌 第16章 其它革兰阴性杆菌

一.名词解释

1.人畜共患病 2.青霉素串珠试验 3.锡克(Schick)试验 4.DPT(白百破三联疫苗) 5.硫磺样颗粒 6.白喉毒素 二.填空

1.鼠疫是一种 的烈性传染病,通过 传染给人。在临床上的病型有 、 、 。

2.我国流行的布氏杆菌有 、 、 ,其中最常见的是 。 3.布氏杆菌侵袭力强,主要经 , , , 等途径侵入机体引起波状热。 4.布氏杆菌是一类革兰染色 短小杆菌,我国流行的主要是 布氏杆菌。 5.布氏杆菌感染动物主要引起 ,感染人主要引起 。 6.布氏杆菌的侵袭力主要与 酶和 的抗吞噬作用有关。 7.鼠疫杆菌属于 菌属,引起的鼠疫是 性疾病。 8.鼠疫杆菌革兰染色 ,在陈旧培养基中常呈 。

9.鼠疫杆菌的荚膜抗原是 ,与毒力有关;可制备类毒素的物质是 。 10.鼠疫杆菌产生的毒素有 和 。 11.白喉抗毒素可用于 和 .

12.炭疽杆菌的致病因素主要有 、 ,引起的疾病有 、 、 三种类型. 13.军团菌是 的病原体.培养时需提供 和铁时才能生长 .主要通过 传播. 14.培养白喉杆菌的培养基有 、 ,在 培养基上形成黑色菌落.

15.白喉毒素由 产生 ,其毒性片段是 ,其能使 灭活 ,从而抑制易感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

16.锡克试验根据 的原理 ,阳性反应说明 ,阳性反应说明 ,假阳性反应说明 ,混合反应说明 . 17.白喉的特异性预防方法是 .

18.培养百日咳杆菌的培养基常用 .该菌主要通过 传播 ,引起 .病后可获 免疫力.预防用 .

19.军团菌广泛存在于各种 ,侵入人体可寄生在 细胞内. 20.军团菌为革兰 菌,其细胞壁中含大量 .

21.治疗军团菌病首选药物是 ,并可与 联合应用. 22.绿脓杆菌属于 菌属 ,是重要的 致病菌.

23.抵抗百日咳杆菌的再感染主要依靠粘膜局部 ,母体血清IgG对新生儿 保护作用. 24.预防百日咳可接种 或 . 二.单选题

1.关于炭疽杆菌,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革兰阴性大杆菌 ,可形成芽胞; B.有荚膜 ,其与该菌致病力有关; C.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体;

D.炭疽毒素由保护性抗原、致死因子和水肿因子三种成分构成; E.临床可致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 2.在抗菌免疫中 ,下列不以细胞免疫为主的细菌是

A.结核杆菌; B.军团菌; C.布氏杆菌; D.伤寒杆菌; E.白喉杆菌; 3.菌毛作为致病因素之一的细菌 ,不包括

A.百日咳杆菌; B.淋球菌; C.炭疽杆菌; D.布氏杆菌; E.痢疾杆菌; 4.关于鼠疫杆菌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鼠是重要传染源传播媒介; B.陈旧培养物中菌体可呈多态性; C.可通过鼠蚤传染给人; D.临床类型有肺鼠疫、腺鼠疫和败血症鼠疫; E.病人为循环障碍 ,有"黑死病"之称. 5.下列细菌中不以荚膜为致病因素的细菌是

29

A.炭疽杆菌; B.布氏杆菌; C.肺炎链球菌; D.白喉杆菌; E.百日咳杆菌; 6.下列哪种病原体不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体

A.鼠疫杆菌; B.布氏杆菌; C.炭疽杆菌; D.莫氏立克次体; E.百日咳杆菌; 7.下列细菌中侵袭力最强的是

A.破伤风杆菌; B.白喉杆菌; C.布氏杆菌; D.军团菌; E.流感杆菌; 8.布氏杆菌感染时 ,细菌可反复入血形成

A.菌血症; B.败血症; C.毒血症; D.脓毒血症; E.内毒素血症; 9.布氏杆菌的致病物质是

A.芽胞; B.荚膜; C.鞭毛; D.血浆凝固酶; E.链激酶; 10. 食入未经消毒的羊奶 ,最有可能患的病是

A.波浪热; B.结核病; C.伤寒; D.破伤风; E.肉毒中毒; 11. 分离布氏杆菌阳性率最高的患者标本是

A.血液; B.粪便; C.尿液; D.痰; E骨髓; 12. 培养布氏杆菌应接种于

A.血平板; B.巧克力平板; C.罗氏培养基; D.肝浸液培养基; E.吕氏培养基; 13. 可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细菌是

A.布氏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肺炎链球菌; D.破伤风杆菌; E.炭疽杆菌 14. 菌体呈卵圆形 ,两端浓染的细菌是

A.炭疽杆菌; B.白喉棒状杆菌; C.结核杆菌; D.鼠疫杆菌; E伤寒沙门菌; 15. 鼠疫杆菌产生的鼠毒素与一般外毒素的区别是

A.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B.不可用甲醛脱毒制备类毒素; C.免疫动物不能产生抗毒素; D.由质粒控制; E.菌细胞裂解或自溶才能释放; 16. 鼠疫杆菌的传播媒介是

A.鼠蚤; B.鼠虱; C.恙螨; D.蚊; E.蜱; 17. 下列细菌中属需氧芽胞杆菌的是

A.破伤风杆菌; B.肉毒梭菌; C.产气荚膜梭菌; D.炭疽杆菌; E.白喉棒状杆菌; 18. 青霉素串珠试验阳性的细菌是

A.破伤风梭菌; B.肉毒梭菌; C.产气荚膜杆菌; D.炭疽杆菌; E.白喉杆菌; 19. 白喉棒状杆菌的特点是

A.革兰染色阴性; B.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迅速; C.有异染颗粒; D.内毒素致病; E.对磺胺敏感 20. 关于白喉毒素 ,错误的是

A.只有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溶原性白喉棒状杆菌才能产生白喉毒素;

B.完整的白喉毒素分子无酶活性; C.A片段具有酶活性 ,作用于延伸因子2 ,最终使细胞蛋白合成受阻; C.B片段在具有酶活性的同时 ,协助A片段进入细胞; E.B片段是诱导机体产生抗毒素的主要部位; 21. 下列哪项不是白喉棒状杆菌感染的特点

A.白喉棒状杆菌是棒状杆菌属中唯一能引起人类白喉的病原菌; B.白喉的传染源包括白喉病人和带菌者; C.白喉棒状杆菌侵入鼻咽部粘膜生长繁殖; D.白喉棒状杆菌在局部繁殖后入血; D.白喉的早期致死原因是假膜脱落引起的窒息; 22. 关于锡克试验 ,错误的是

A.可用于调查人群对白喉的免疫状态; B.毒素抗毒素中和的原理是本试验的理论依据;

C.在使用白喉毒素的同时 ,用无毒力白喉毒素作为对照; D.阳性反应说明机体对白喉棒状杆菌无免疫力; E.假阳性反应说明机体对白喉棒状杆菌无免疫力 ,但有超敏反应; 23.使用白喉抗毒素 ,错误的是

A.使用前一定要做皮肤过敏试验; B.发现过敏者 ,应进行减敏疗法; C.可用于紧急预防; D.可用于治疗; E.用于治疗必须早期足量; 24.绿脓杆菌的特征是

A.专性厌氧; B具有周身鞭毛的革兰阴性菌; C.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菌膜,菌液呈蓝绿色; D.对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 E.只引起创伤感染 ,较少引起败血症; 25.下列细菌中属条件致病菌的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伤寒沙门菌; C.霍乱弧菌; D.绿脓杆菌; E.结核杆菌; 26.百日咳杆菌的分离培养应采用

A.鲍金(B-G)培养基; B.巧克力培养基; C.伊红-美蓝培养基; D.罗氏培养基; E.亚碲酸钾培养基; 27.百日咳杆菌由S型变异为R型是失去了

30

A.菌毛; B.芽胞; C.鞭毛; D.荚膜; E.微荚膜; 28.百日咳杆菌属于

A.假单胞菌属; B.奈瑟菌属; C.鲍特菌属; D.分枝杆菌属; E.棒状杆菌属; 29.目前预防百日咳主要采用注射

A.类毒素; B.减毒活疫苗; C.抗毒素; D.白百破三联疫苗; E.白百破三联疫苗和死疫苗均可; 30.百日咳免疫特点不包括

A.免疫力持久; B.可产生多种特异性抗体; C.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 D.抵抗再感染的主要因素是SIgA; E.母体血清IgG 可保护新生儿不受感染; 31.放线菌感染其脓液特征是

A.粘稠 ,呈金黄色; B.稀薄 ,呈血水样; C.稀薄 ,呈蓝绿色; D.稀薄 ,呈暗黑色; E.可见到硫磺样颗粒; 32.对放线菌的错误叙述是

A.革兰阳性、非抗酸阳性菌; B.引起内源性感染 C.形成慢性肉芽肿并伴瘘管 D.诊断可查找硫磺样颗粒压片镜检 E特异性抗体可抵抗再感染 四、问答题

1.主要的动物源性细菌有哪些?各引起哪些人畜共患病? 2.简述布氏杆菌对人的致病作用.

3.百日咳杆菌的致病物质有哪些?各有何毒性作用? 4.放线菌属中对人致病的主要是何菌?怎样诊断鉴别?

第13章 棒杆菌属 第15章 动物源性细菌 第16章 其它革兰阴性杆菌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人畜共患病:某些病原微生物既可感染动物,也可感染人类,且人类患病多是由于接触了感染动物。如布氏杆菌、炭疽等。

2.青霉素串珠试验:炭疽杆菌检测中,此菌可在0.05~0.5%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可发生形态变化,菌体肿大呈球形,似串珠,称为青霉素串珠试验

3.锡克(Schick)试验:是根据毒素抗毒素中和的原理,用少量白喉毒素测定机体内有无白喉抗毒素的皮内试验。同时取等量无毒力的白喉毒素做对照试验。本试验可用于调查人群对白喉免疫状态。 4.DPT(白百破三联疫苗):由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和破伤风类毒素组成,可预防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

5.硫磺样颗粒:是放线菌在感染组织中形成的菌落。肉眼见为黄色小颗粒,镜下呈菊花状。

6.白喉毒素:是白喉棒状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又β-棒状杆菌噬菌体毒素基因编码。完整的白喉毒素是一条大量含精氨酸的多肽链,经蛋白酶水解后,分为A和B两个片段。白喉毒素是具有强烈的细胞毒作用,能抑制敏感细胞正常合成蛋白质,从而破坏细胞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组织细胞变性坏死。 二、填空

1.自然疫源性,鼠蚤。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鼠疫。 2.牛布氏菌、猪布氏菌、羊布氏菌,羊布氏菌。 3.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眼结膜。 4.阴性,羊。

5.母畜流产,波浪热。 6.透明质酸酶荚膜。 7.耶尔森,自然疫源。 8. 阴性,多形态性。 9.F1抗原,鼠毒素。 10. 鼠毒素,内毒素。 11.紧急预防和治疗.

12.荚膜、炭疽毒素,皮肤炭疽、肠炭疽、肺炭疽. 13.军团菌病.L-半胱氨酸,呼吸道.

14.吕氏血清培养基、亚碲酸钾培养基,亚碲酸钾培养基. 15.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白喉杆菌 ,A片段,EF2.

16.毒素抗毒素中和,机体对白喉无免疫力, 机体对白喉有免疫力,有免疫力,无免疫力. 17.接种白喉类毒素.

18.鲍金培养基.呼吸道,百日咳,牢固,百日咳杆菌死疫苗接种. 19.水环境,巨噬. 20.阴性,支链脂肪酸.

31

21.红霉素,利福平. 22.假单胞,条件. 23.sIgA,无.

24.百日咳死菌疫苗或白百破三联疫苗. 三、单选题

1.A 2.E 3.C 4.A 5.D 6.E 7.C 8.A 9.B 10.A 11. 12.D 13.A 14.D 15.E 16.A 17.D18.D 19.C 20.D 21.D 22.E 23.B 24.C 25.D 26.A 27.D 28.C 29.E 30.E 31.E 32.E 四、问答题

1.主要的动物源性细菌有哪些?各引起哪些人畜共患病?

(1)布氏杆菌,引起布氏杆菌,也称波浪热。 (2)鼠疫杆菌,引起鼠疫。 (3)炭疽杆菌,引起炭疽病。

(4)土拉弗郎丝菌,引起土拉菌病,也称兔热病或野兔热。 2.简述布氏杆菌对人的致病作用.

羊、牛、猪是布氏杆菌的自然宿主,人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感染胎畜、羊水和乳汁等分泌物而感染。细菌通过完整的皮肤黏膜进入宿主体内,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可在吞噬细胞内增殖并扩散到局部淋巴结内形成原发感染灶;在淋巴结内增殖到一定程度后可侵入血流并进一步扩散到肝、脾、骨髓等其他组织中繁殖,再释放入血。依此反复多次造成间歇性菌血症和多脏器感染。菌血症时由于内毒素的作用可使病人表现为发热等中毒症状,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也称波浪热。该菌在宿主体内可顽强增殖和扩散,主要与荚膜的抗吞噬和透明质酸酶的扩散作用有关。

3.百日咳杆菌的致病物质有哪些?各有何毒性作用?

致病物质除菌体结构中的菌毛、荚膜和内毒素外,还有:

(1)不耐热毒素,可引起支气管和支气管纤毛上皮细胞炎症和坏死。

(2)百日咳毒素,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淋巴细胞表面表面生长,造成细胞的损伤和坏死而出现

阵发性咳嗽。

(3)血凝素,可助细菌粘附并使淋巴细胞增多。 4.放线菌属中对人致病的主要是何菌?怎样诊断鉴别?

放线菌属中对人致病的主要是衣氏放线菌,主要引起面颈部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并常形成瘘管。最简单的诊断方法是在脓液中或硬化组织中取材仔细寻找硫磺样颗粒压片革兰染色镜检,见有棒状无隔菌丝放射状排列如菊花,菌丝未端膨大即可确诊。

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病毒(virus) 2.病毒体(virion) 3.壳粒(capsomer) 4.刺突(spike) 5.核衣壳 6.缺陷病毒 7.顿挫感染 8.干扰现象 9.灭活 10.亚病毒 11.病毒的基因重组 二、填空

1.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有体积微小、 、 。

2.病毒的形态有球状、杆状或丝状, 、 和蝌蚪状。

3.病毒体的基本结构是由 和 构成。又称为 4.亚病毒包括 、 和 。

5.阮病毒引起人类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 、 等。

6.病毒核衣壳结构,根据其壳粒数目及排列方式不同,分为 、 和 3种对称型。 7.包膜病毒的包膜主要化学成分为 、 和 。

8.病毒体的基本特征包括: 、 ,必须在 内生存,以 方式增殖。 对 不敏感, 可抑制其增殖。

9.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 、 、 和 。 10.病毒对温度的抵抗力表现为耐 不耐 。加热 ℃ 分钟即可使病毒失去 性,称为 。 二、单选题

1.病毒的最基本结构为

A.核心; B.衣壳; C.包膜; D.核衣壳; E.刺突; 2.下列有关病毒体的概念,错误的是

32

A.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 B.细胞外的病毒结构; C.具有感染性; D.包括核衣壳结构; E.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病毒组装成分; 3.下列描述病毒的基本性状中 ,错误的是

A.专性细胞内寄生; B.只含有一种核酸; C.形态微小 ,可通过滤菌器; D.结构简单,非细胞型结构; E.可在宿主细胞外复制病毒组装成分; 4.下列与病毒蛋白质作用无关的是

A.保护作用;B.吸附作用; C.脂溶剂可破坏其敏感性; D.病毒包膜的主要成分; E.免疫原性; 5.朊病毒(或称朊毒体)的化学本质是

A.核酸和蛋白质; B.核酸、蛋白质和多糖; C.核酸; D.蛋白质; E.糖蛋白; 6.以"出芽"方式从宿主细胞中释放的病毒是

A.溶解细胞病毒 B.病毒编码的蛋白抗原可整合在宿主的细胞膜上 C.病毒基本结构 中含有宿主的脂类物质 D.有包膜病毒 E.可形成多核巨细胞的病毒 7.关于病毒的概念,错误的是

A.病毒在细胞外不能产生能量 B病毒在细胞外不能合成蛋白质 C.病毒在细胞外不能合成自身复制所需要的酶 D.病毒需降解宿主细胞的DNA以获得核苷酸 E.包膜病毒需用宿主的细胞膜作为包膜成分 8.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周期过程,正确的描述是

A.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及释放 B.吸附、脱壳、生物合成、成熟及释放 C.吸附、结合、穿入、生物合成、成熟及释放 D.特异性结合、脱壳、复制、组装及释放 E.结合、复制、组装及释放

9.下列病毒的基因组可直接作为mRNA的一组病毒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 B. 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HAV、埃可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HBV、轮状病毒; E.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HAV。 10.控制病毒遗传变异的病毒 成分是

A.染色体; B.衣壳; C.壳粒; D.核酸; E.包膜 11.不能用照射紫外线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原因是

A.此种灭活的疫苗抗原性弱;B.此种灭活的疫苗容易诱发被接种者癌瘤;

C.紫外线杀伤力弱不能灭活所有的病毒;D.穿透力弱;E. 此种灭活的疫苗经可见光照射可复活毒株。 12.测量病毒体大小最可靠的方法是

A.电镜测量法; B. 光镜测量法; C.X线衍射法; D.超速离心法; E.超滤过法。 13.裸露病毒体的结构是

A.核酸+包膜; B.核心+衣壳+包膜;C.核衣壳+包膜; D.核心+衣壳; E.核酸+蛋白质。 14.病毒体感染细胞的关键物质是

A.核衣壳; B.核酸; C.衣壳; D.刺突; E.包膜。 15.下列哪一项不是病毒体的特征

A.非细胞结构; B.只含一种类型核酸 C.可在任何活细胞内增殖;D.对抗生素不敏感;E.对干扰素敏感。 16.关于病毒核酸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可控制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B.可决定病毒的感染性; C.RNA可携带遗传信息; D.每个病毒只有一种类型核酸; E.决定病毒包膜所有成分的形成。 17.可直接作为mRNA翻译蛋白质的病毒核酸类型是

A.双股DNA; B.双股RNA; C.单负股RNA; D.单正股RNA; E.单股DNA。 18.对病毒包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化学成分为蛋白质、脂类及多糖; B.表面凸起称为壳粒; C.具有病毒种、型特异性抗原; D.包膜溶解可使病毒灭活; E.可保护病毒。 19.对病毒体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以复制方式增殖; B.测量单位是μm; C.只含一种核酸;D.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 E.对抗生素不敏感; 20.对病毒体最正确的 叙述是

A.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B.脱壳后仍有感染性的 病毒核酸; C.有刺突的包膜病毒颗粒; D.可独立存在于细胞外的病毒颗粒; E.成熟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21.与衣壳生物学意义无关的 是

A.保护病毒核酸; B.介导病毒体吸附易感细胞受体; C.构成病毒特异性抗原; D.本身具有传染性; E.病毒分类、鉴定的依据; 22.构成病毒核心的化学成分是

33

A.磷酸; B.蛋白质; C.类脂; D.肽聚糖; E.核酸 23.对病毒衣壳的错误叙述是

A.由多肽构成的壳粒组成; B.表面凸起称刺突; C.可增加病毒的感染性; D.呈对称形式排列; E.可抵抗核酸酶和脂溶剂; 24.对病毒干扰现象错误的叙述是

A.只发生在活病毒之间; B.可使感染自然终止; C.与干扰素产生有关; D.与病毒竞争细胞受体有关; E.与缺陷性干扰颗粒有关. 四、问答题

1.简述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2.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其他微生物有何不同?

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测试题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病毒(virus):是体积微小(以nm为测量单位),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结构更为简单(蛋白质衣壳包绕一团核酸),具有超级寄生性即只在所感染的活细胞内复制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2.病毒体(virion):结构完整具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 3.壳粒(capsomer):为病毒蛋白质衣壳的亚单位,每个壳粒含有一个至数个多肽。根据壳粒的多少和排列,将病毒衣壳体分为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及复合对称等类型。 4.刺突(spike):为某些病毒在包膜上的刺状突出结构,如流感病毒的HA和NA两种刺突。刺突具有抗原性并与侵染细胞有关。

5.核衣壳:有病毒的核心(核酸)和衣壳(蛋白质)构成的结构体。

6.缺陷病毒:由于缺乏某些基因,不能复制成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此种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7.顿挫感染: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因细胞缺乏病毒所需的酶和能量,可以表达病毒的某些成分,但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或具有感染性的病毒。

8.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一种宿主细胞时,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现象。 9.灭活:凡能破坏病毒成分和结构的理化因素均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10. 亚病毒: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比病毒更小、结构更为简单的传染性颗粒,它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阮病毒。

11. 病毒的基因重组:是指相关的两种不同病毒感染了同一细胞后,发生病毒基因核酸片段的互换,而导致病毒变异。 二. 填空

1.结构简单,必须在敏感细胞内复制 2.砖状、弹状

3.核心,衣壳,核衣壳 4.拟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 5.C-J病、疯牛病

6.二十面体对称型、螺旋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 7.类脂质和糖蛋白

8.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易感活细胞,复制。抗生素,干扰素。 9.吸附、穿入、和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10.冷,热。56,30,感染性,灭活。50%中性甘油盐水,1-3%盐酸溶液,脂溶剂 三. A型选择题

1.D 2.E 3.E 4.C 5.D 6.D 7.D 8.A 9.C 10.D 11.E 12.A 13.D 14.B 15.C 16.E 17.D 18.B 19.B 20.E 21.D 22.E 23.B 24.A 四、问答题

1.简述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病毒的基本结构是指所有病毒都具有的结构,包括核酸内芯和蛋白衣壳,两者合称衣壳体。在无包膜病毒(裸病毒)衣壳体即为病毒体。病毒的特殊结构是包膜和须触。

(1) 病毒的核酸内芯:位于病毒体的最内部,是其生命遗传中枢,与其他细胞型微生物不同的是,它仅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据此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病毒核酸分子是病毒的遗传信息载体,它控制和指导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和增殖。

(2) 蛋白衣壳是包囊或镶嵌在病毒核酸内芯外面的蛋白质结构,由若干个衣壳亚单位即壳粒构成。每个壳粒含有1~数个多肽。

(3) 包膜或称囊膜:为包膜在某些病毒核衣壳外面的肥厚但较疏松的膜样结构,主要由类脂

34

质和糖蛋白构成。含有包膜结构的病毒称为有包膜病毒。

病毒包膜的类脂质是宿主细胞的成分,有些病毒从宿主细胞表面获得,如正粘病毒科、副粘病毒科病毒;有些病毒源于宿主细胞胞质内膜,如虫媒病毒;有些病毒则来源于宿主细胞核膜,如疱疹病毒。病毒包膜中类脂质使其病毒对脂溶性溶剂具有敏感性,并使其病毒对宿主细胞具有“种”特异性以及特定的侵入部位。

病毒包膜的粘蛋白,其中蛋白质由病毒自身合成,而碳水化合物成分源于宿主细胞。包膜的表面为粘蛋白或蛋白质构成的包膜子粒称为刺突,镶嵌于包膜的类脂质中。例如,正粘病毒科病毒包膜上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二种刺突,均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密切相关。

(4)须触:病毒的须触是无包膜病毒中的某些病毒表面所特有大头针状结构,例如腺病毒核衣壳20面体12个顶角个长出的细长须触,与该病毒的吸附、侵害其敏感细胞、凝集红细胞及病毒型别分类均有关。

2.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其他微生物有何不同?

病毒与其他微生物增殖方式的不同点主要是:病毒必需在敏感细胞内增殖;不能自主复制。 病毒在敏感细胞内的增殖过程:复制。病毒进入细胞后,细胞的代谢系统会按照病毒核酸的指令,以病毒核酸为摸板进行核酸的复制,并转录病毒mRNA,翻译成病毒蛋白质。性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分别构成子代病毒的核心和衣壳,在装配成子代病毒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复制具有周期性,即从病毒体侵入细胞到子代病毒体生成释放,称为一个病毒复制周期。过程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 装配释放。

3.简述病毒的干扰现象及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病毒是指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一种宿主细胞时,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现象。

了解病毒的干扰现象,在预防接种时,应注意接种的时间和疫苗之间的搭配,避免干扰现象减低免疫效果。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2.垂直传播 (vertical transmission)3.包涵体(inclusion bodies) 4.干扰素(interferon) 5.聚肌胞(poly I:C) 6.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 7.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8.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 二、填空题

1.病毒在宿主个体间的传播途径有 传播和 传播;而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播散方式有 播散、 播散和 播散 。

2.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包括 、 和 三种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发生 感染,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则属于 感染。 3.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包括 和 两种类型。 4.病毒感染细胞后 ,可经 作用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导致肿瘤。

5.人干扰素分为 、 、 三型,分别是由 、 和 产生。 6.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具有 、 、 、 等特点。 7.干扰素的主要功能有 、 、 等。

8.能诱导干扰素产生的物质主要是 和 。

9.中和抗体可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 ,阻止病毒的 和 。 10.病毒引起的显性感染包括 、 两种。

11.病毒引起的持续性感染除慢性感染外还有 、 。 12. 和 不能使用减毒活疫苗。

13.减毒活疫苗 保存 ,灭活疫苗 保存。

14.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适于培养 病毒 ,而虫媒病毒的培养需选用鸡胚 接种。 15.分离胃肠道病毒可采集 和 标本。 三、选择题

1.细胞融合有利于病毒的

A.吸附; B.脱壳; C.扩散; D.复制; E.释放; 2.病毒由局部向远离侵入门户的其他部位传播主要是通过淋巴血液系统及

A.向组织间隙扩散; B.沿神经扩散; C.水平传播; D.细胞与细胞融合; E.垂直传播; 3.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可引起

A.宫颈癌; B.Kaposi肉瘤; C.原发性肝癌; D.B细胞淋巴瘤; E.鼻咽癌; 4.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是

35

A.空气传播; B.经血传播; C.虫媒传播; D.粪口传播; E.垂直传播; 5.病毒感染后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

A.潜伏感染; B.亚临床感染; C.慢发病毒感染; D.持续性感染; E.慢性感染; 6.潜伏感染的特点是

A.潜伏期长达数月至数十年; B.症状多为亚急性; C.潜伏状态检测不到任何病毒指标; D.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E.病毒很快被清除; 7.产生γ干扰素的细胞是

A.淋巴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肥大细胞; E.郎罕氏细胞; 8.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主要是

A.抑制病毒生物合成; B.诱导干扰素产生; C.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 D.中和病毒毒素; E.杀伤细胞内的病毒;

9.感染病毒的细胞在胞核或胞浆内存在可着色的斑块状结构称 A.包涵体; B.蚀斑; C.空斑; D.极体; E.异染颗粒; 10.有关病毒感染的描述正确的是

A.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相互相互传播为水平传播 ,主要经皮肤和粘膜传播;

B.母亲将病毒传给其子女的感染为垂直传播; C.病毒感染细胞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仅限于 Ⅳ型变态反应; D.慢发病毒感染就是病毒的慢性感染; E.以上均对; 11.病毒的致病因素是

A.内毒素; B.外毒素; C.侵袭力; D.表面结构; E.以上均不对: 12.经垂直感染导致畸胎的病毒主要有

A.麻疹病毒; B.风疹病毒; C.流感病毒; D.乙脑病毒; E.甲肝病毒; 13.下列病毒病哪种易发生潜伏感染

A.乙型脑炎; B.乙型肝炎; C.流感; D.水痘; E.脊髓灰质炎; 14.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出现

A.细胞溶解死亡; B.细胞融合; C.细胞转化; D.包涵体形成; E.以上均对; 15.哪种病毒感染机体不易形成病毒血症

A.轮状病毒; B.麻疹病毒; C.风疹病毒; D.腮腺炎病毒; E.脊髓灰质炎病毒; 16.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被杀伤的机制哪项是错误的

A.中和抗体直接溶解靶细胞; B.Tc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C.在补体参与下溶解靶细胞; D.经T细胞释放TNF杀伤靶细胞 17.γ-IFN主要来源的细胞是

A.T淋巴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上皮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白细胞; 18.不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诱生剂是

A.病毒; B.人工合成双股RNA; C.衣原体; D.细菌脂多糖; E.头孢菌素; 19.干扰素抗病毒的特点是

A.作用于受染细胞后 ,使细胞产生抗病毒作用; B.直接灭活病毒; C.阻止病毒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特异结合; D.抑制病毒体成熟释放; E.增强体液免疫; 20.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人工被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抗原 B.人工被动免疫不能用于治疗 C.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丙种球蛋白 D.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 E.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紧急预防

21有关人工主动免疫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 B.免疫接种后1—4周出现免疫力 C.免疫力出现时间短 D.使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E.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22.无环鸟苷(ACV)有效控制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机理是

A.ACV作用于敏感细胞表面受体 B.ACV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DNA合成 C.ACV抑制病毒RNA聚合酶 D.ACV抑制敏感细胞DNA复制 E.ACV抑制病毒蛋白合成

23.用直接电镜法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的病毒是

A.疱疹病毒 B.轮状病毒 C.流感病毒 D.巨细胞病毒 E.腺病毒 24.下列不适于培养动物病毒的方法是

A.鸡胚培养 B.人工合成培养基培养 C.二倍体细胞培养 D.器官培养 E.动物培养 25.不能作为病毒在细胞内生长繁殖指标的一项是

36

A.致细胞病变作用 B.红细胞凝集 C.干扰现象 D.细胞培养液变混浊 E.细胞培养液PH改变

26.有关病毒标本的 采集和运送,不正确的方法是

A.发病早期或急性期采集标本 B.发病晚期采集标本

C.标本运送应放在带有冰块的保温箱中 D.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实验室检查 E.运输培养基中应含有抗生素

27.病毒的中和试验是病毒血清学特异试验,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中和试验是指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

B.中和试验需用活细胞或鸡胚或动物来判断结果 C.中和试验是一种特异性较高的试验 D.中和抗体在体内维持时间较短 E.中和试验是用已知病毒抗原检测中和抗体 28.有关包涵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包涵体的形成一定是特异的;B. 包涵体的形成对病毒感染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C.包涵体的形成不一定是特异的;D.有些细菌感染也可引起细胞浆出现包涵体; E.许多理化因素也可引起细胞浆出现包涵体 29.抗病毒药物不包括( )

A.金刚烷胺;B.无环鸟苷;C.叠氮脱氧胸苷;D.干扰素; E.头孢三嗪 30.组织细胞对病毒的易感性取决于细胞支持病毒复制的能力及( ) A.病毒是否产生毒素; B.细胞是否处于感受态;

C.组织中易感细胞数目;D.病毒的特殊结构; E.病毒的核酸组成 四、问答题

1. 简述病毒的致病机理. 2. 抗病毒免疫包括哪些因素?

3. 以人为例举出几种病毒感染宿主的途径. 4. 试述干扰素的类型,抗病毒机理,特点及应用.

5.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抗病毒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各有何特点? 6. 病毒与哪些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病毒在人群间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 2.垂直传播 (vertical transmission):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3.包涵体(inclusion bodies):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核或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性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嗜酸或嗜碱性染色的斑块结构,称为包涵体。 4.干扰素(interferon):是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 5.聚肌胞(poly I:C):即聚次黄嘌呤核苷酸(肌苷),为人工合成双链RNA,是干扰素的诱生剂。

6.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是指有些病毒感染机体后,可在受感染细胞内长期存在或终身带病毒,而且经常或反复间断地向外界排出病毒。

7.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出现急性发作。

8.慢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有的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 二、填空题

1.水平和垂直;局部、血液和神经。

2.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病毒感染,潜伏,慢病毒感染。 3.免疫性损伤和免疫系统受损或功能降低。 4.整合。

5.α,β,γ,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T细胞。

6.物种特异性、作用于细胞而非作用于病毒、暂时性、广谱性。 7.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应答。 8.各种病毒和人工合成的双股核酸链。 9.吸附和穿入。

10.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 11.潜伏感染、慢病毒感染。 12.孕妇和免疫缺陷者。

37

13.不易,容易。

14.痘类病毒,卵黄囊。

15.直肠拭子,粪便(咽拭子) 三、选择题

1.C 2.B 3.A 4.D 5.B 6.C 7.A 8.C 9.A 10.A 11.E 12.B 13.D 14.E 15.A

16.A 17.A 18.E 19.A 20.A 21.C 22.B 23.B 24.B 25.D 26.B 27.D 28.A 29.E 30.C 四、问答题

1.简述病毒的致病机理.

(1)细胞病变效应,抑制宿主细胞生物合成。 (2)影响细胞基因表达的调节。

(3)新抗原决定基的形成,细胞融合。 (4)包涵体的形成,免疫病理性损伤。 2.抗病毒免疫包括哪些因素?

(1)天然抵抗力:屏障作用(如皮肤和黏膜屏障)、炎症反应、干扰素。 (2)特异性免疫:体液和细胞免疫。

3.举例说明几种病毒感染人体的主要途径:取决于病毒由机体表面排出的方式。 (1)空气传播

(2)皮肤或黏膜传播 (3)粪-口传播 (4)经血液传播 (5)经胎盘传播

(6)利用传播媒介在人体间传播 (7)垂直传播

4.试述干扰素的类型,抗病毒机理,特点及应用. (1)类型:IFN-α(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β(由成纤维细胞产生)、IFN-γ(由T细胞产生)。 (2)抗病毒机理:当干扰素作用于细胞后,促进其第21对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产生抗病毒蛋白,主要有3种:2’-5’合成酶(以ATP为底物合成低分子量的2’-5’合成酶,可降解病毒的mRNA);合成蛋白激酶(可使多种与核糖体相连懂得蛋白质磷酸化,使病毒懂得蛋白质合成受阻);磷酸二脂酶(抑制病毒肽链的延长和蛋白质的翻译)。

(3)抗病毒特点:有物种特异性、无病毒特异性;作用于细胞而非作用于病毒;作用的暂时性广谱性等。 (4)抗病毒效能的应用:治疗病毒性肝炎、治疗人毛细胞白血病、肿瘤和其他病毒感染等。 5.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抗病毒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各有何特点?

(1)体液免疫主要通过抗体对病毒懂得中和作用及调理作用阻止病毒的感染。抗体与病毒表面参与细胞吸附的蛋白质合成,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削弱病毒的稳定性,裂解病毒。 (2)清除机体内感染的病毒、溶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刺激抗体生成及炎症反应。 6.病毒与哪些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大约15%的人类恶性肿瘤是由病毒感染而引起。如EBV引起鼻咽癌和Burkitt淋巴瘤及恶性淋巴母细胞增生症、HBV和HCV引起肝细胞癌、人乳头瘤病毒引起宫颈癌和外阴癌、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引起T 细胞白血病。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测试题

一. 名词解释

1.抗原漂移 2.抗原转变;

3. 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A) 4. 血凝素 (hemagglutinin, HA) 二. 填空

1.呼吸道病毒包括 、 、 、 、 、 、 等。

2.流感病毒根据 抗原的不同,可分为 、 、 三型。 3.决定流感病毒亚型的特异性抗原是 和 .

4.流感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 其显著特点是 . 5.流感病毒的核心由 , 和 组成.

6.流感病毒的结构由 , 和 组成. 其吸附细胞的结构是 , 成熟病毒自细胞膜上的释放依赖 的水解作用.

7.流感病毒的包膜镶嵌着2种糖蛋白刺突,即呈柱状的 和呈蘑菇状的 .

38

8.麻疹病毒感染除引起麻疹外,少数患者尚可并发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即 和 .

9.腮腺炎病毒除引起患者双侧或单侧腮腺肿大炎症外,20%男性患者并发 ,5%女性患者并发 .

10.孕妇在妊娠5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后临床表现多为 ,而其胎儿或新生儿易患 综合征.

11.腺病毒为双链线状DNA,无包膜病毒,其蛋白衣壳由240个 壳粒和12个 壳粒共同构成20面立体对称球状体,并在20面体每一顶角壳粒各伸出一纤维隆起. 12.少年儿童和成人普通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 或 感染引起. 三. 单选题

1. 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

A.流行性感冒杆菌 B.流感病毒 C.副流感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鼻病毒 2. 普通感冒的最常见病原是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腺病毒 D.风疹病毒 E.鼻病毒和冠状病毒 3. 可引起全身感染的呼吸道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麻疹病毒 C.鼻病毒 D.冠状病毒 E.腮腺炎病毒 4. 麻疹疫苗的接种对象为

A.新生儿 B.二月龄婴儿 C.四月龄婴儿 D.六月龄婴儿 E.八月龄婴儿 5.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是一种由

A.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亚急性感染 B.麻疹病毒引起的持续感染 C.疱疹病毒引起的隐伏感染 D.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 E.狂犬病毒引起的慢性感染 6. 流感病毒的分型根据是

A.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 B.RNA多聚酶抗原 C.核蛋白和内膜蛋白抗原 D.血凝素(HA) E.神经氨酸酶(NA) 7. 抗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免疫因素是

A.干扰素 B.细胞免疫 C.粘膜局部神经氨酸酶抗体 D.粘膜局部 血凝素抗体 E.血清中血凝素抗体

8. 流感病毒最易变异的结构是

A.甲型流感病毒的HA B.乙型流感病毒的HA C.核蛋白 D.M蛋白 E.RNA多聚酶 9. 造成流感世界性大流行的原因是

A.流感病毒型别多,毒力强 B.流感病毒抗原性弱,免疫力不强

C.HA和NA之间易发生基因重组 D.甲型流感病毒易形成新的亚型 E.HA和NA易发生点突变

10. 甲型流感病毒分型的依据是

A.核蛋白 B.血凝素 C.神经氨酸酶 D.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E.多聚RNA 酶 11.流行性腮腺炎的常见并发症是

A.脑膜炎 B.肺炎 C.肝炎 D.肾炎 E.睾丸炎或卵巢炎 12.核酸类型为DNA的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呼吸道合胞病毒 D.腺病毒 E.麻疹病毒 13.抗原型别最多的呼吸道病毒是

A.腺病毒 B.流感病毒 C.副流感病毒 D.麻疹病毒 E.鼻病毒 14.抗原只有一个型别的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腺病毒 D.腮腺炎病毒 E.鼻病毒 15.可使感染细胞发生融合的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腺病毒 C.麻疹病毒 D.鼻病毒 E.埃可病毒 16.下列关于流感病毒及其致病性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抗原转变,而使人群对新病毒株缺乏免疫力 B.丙型流感病毒不发生变异,抗原性稳定

C.流感病毒不能进行组织细胞培养,因此只能依靠血清学试验进行病原学诊断 D.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

E.甲型流感较乙型及丙型流感病情严重,且易酿成流行或大流行 17.关于流感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错误的一项是

A.不耐热,56℃30分钟被灭活 B.耐低温,-70℃可长期保存

39

C.不耐干燥,低温真空干燥下易失活 D.对紫外线敏感 E.对甲醛,乙醚等化学药物敏感 18.下列对麻疹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麻疹病毒包膜上有H和F刺突,但无N刺突(无神经氨酸酶活性)

B.麻疹患者有两次病毒血症,第一次病毒血症时,体表不出现红色斑丘疹

C.麻疹是急性传染病,但极少数患儿于病愈2—17年后可出现慢发感染患亚急性硬化性全 脑炎

D.儿童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可获得牢固的终身免疫,隔6—7年不必再次接种加强免疫 E.麻疹自身感染后,患者可获得牢固免疫,持续终生 19.下列对腮腺炎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腮腺炎病毒经被患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也能传播 B.引起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一般3—4周自愈 C.约20%男性患儿合并睾丸炎,可导致男性不愈症 D.约5%女性患儿合并卵巢炎,可导致女性不孕症

E.可并发脑膜炎和耳聋,是儿童后天获得性耳聋的常见病因

20.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即胎儿或新生儿患先天性白内障(失明),心脏病,耳聋等缘由孕妇 A.在孕期1—5个月患风疹 B.在孕期6—7个月患风疹 C.在孕期8—9个月患风疹 D.分娩时患风疹 E.缺乏血清特异性风疹抗体

21.为预防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禁忌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的人群是 A.育龄期女青年 B.婚前女青年(结婚登记时)

C.注射过抗风疹人血清免疫球蛋白的非孕妇 D.妊娠期妇女 E.1岁以上少年儿童 四. 问答题

1.人类对流感病毒和麻疹病毒的免疫力有何区别?为什么? 2.甲型流感病毒为何容易引起大流行?

3.简述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主要结构成分的功能? 4.简述分离与鉴定流感病毒常用的 实验室检验步骤及结果判定

5.从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征,来阐述对流行性感冒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抗原漂移:指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仅发生亚型内部较小的量变,即HA和NA仅发生小变异。而形成新的变种。

2.抗原转变:指甲型流感病毒每隔十数年发生抗原性大的变异(或质变),而产生新的亚型。抗原转变可分为大组变异(HA和NA均变异)和亚型变异(仅HA变异,而NA未变或小变异)。

3. 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A):为流感病毒包膜表面蘑菇状抗原,它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抗-NA可抑制流感病毒从细胞内芽生释放,但中和病毒作用。

4. 血凝素 (hemagglutinin, HA):流感病毒包膜表面柱状抗原,因能和人、鸡、豚鼠等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 血凝而得名。它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的血凝抗体(抗-HA)为中和性抗体并可可抑制血凝。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抗- 二、填空

1.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鼻病毒、腺病毒。 2.流感病毒核糖核蛋白和M抗原,甲、乙、丙。 3.HA,NA.

4.单股负链RNA, 分7~8个节段且容易发生基因重组。 5.RNA,核蛋白和RNA聚合酶。

6. 核心,内膜和外膜,HA(血凝素),NA(神经氨酸酶) 7. HA,NA

8.麻疹迟发性脑炎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9.睾丸炎,卵巢炎。 10.轻微,先天性风疹。 11.六邻体,五邻体。 12.鼻病毒或冠状病毒。 三. 单选题

1.B 2.E 3.B 4.E 5.B 6.C 7.D 8.A 9.D 10.D 11.E 12.D 13.E 14.D 15.C 16.C 17.C 18.D 19.B 20.A 21.D

40

四. 问答题

1.人类对流感病毒和麻疹病毒的免疫力有何区别?为什么?

人感染流感病毒只对同型流感病毒产生短暂的免疫力;而感染麻疹病毒后则可获得持久的、牢固的免疫力。因为:(1)流感病毒是局部感染,病毒不入血;而麻疹病毒是全身感染,有两次病毒血症,病毒抗原可和免疫系统广泛接触。(2)流感病毒有三个型别,尤其甲型流感病毒又可分为许多亚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反应;而麻疹病毒仅有一个型别。(3)流感病毒尤其是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而麻疹病毒的抗原习惯内稳定。

2.甲型流感病毒为何容易引起大流行?

主要的原因是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容易发生抗原转变。构成HA,NA的大部分或全部氨基酸均可发生改变,出现抗原性完全不同的新亚型。变异由量变积累为质变。当新的流感病毒亚型出现时,人群普遍对其缺乏免疫力,因而容易引起大流行,甚至世界大流行。 3.简述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主要结构成分的功能?

流行性感冒病毒为正粘病毒科的唯一病毒属,它包括人类甲、乙、丙流感冒病毒及猪、马、禽等流感病毒。流感冒病毒直径80~120nm,呈球形、椭圆形或丝状,新分离的毒株多呈丝状。病毒的结构包括核心、基质(M)蛋白缓和包膜。核心由核蛋白包绕螺旋状单股负链RNA(-ssRNA)和RNA多聚酶构成,核蛋白具有型特异性,是人类甲、乙、丙流感冒病毒的分型依据。基质蛋白包括基质蛋白(M1)和摸蛋白(M2)共同构成病毒衣壳,M蛋白亦具有型特异性。包膜为源于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并镶嵌着2种粘蛋白刺突,即柱状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HA,NA易变异,形成新的病毒亚型。

流感病毒核心基因结构为5’帽状结构-mRNA-3’-polyA。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分为8个节段,即RNA1~RNA3节段编码RNA多聚酶,RNA4和RNA6分别编码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RNA7分别编码基质蛋白膜蛋白蛋白,RNA8编码非结构蛋白。丙型流感病毒基因组分为7个节段,缺少RNA6节段,RNA4节段编码蛋白具有HA,NA两种活性。

4.简述分离与鉴定流感病毒常用的 实验室检验步骤及结果判定

分离流感病毒最常用的是鸡胚接种法.取可疑流感患者急性期咽漱液或鼻咽拭子Hanks洗涤液,加入抗生素后,接种于10~20日龄鸡胚羊膜腔,35℃孵育3天后,分别收集羊水和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并测定其滴度.如血凝试验阳性者,在分别以亚型特异性血凝抗体进行血凝抑制试验2,鉴定其流感病毒的型别、亚型和毒株。如血凝试验为阴性者,应在鸡胚上再盲传1~2代,血凝试验仍为阴性者,才能报告接种分离流感病毒为阴性。

5.从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征,来阐述对流行性感冒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流感的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2小时,多为1~2天,患者的传染期为5~7天,即发病初期至发热消退前。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定位于上呼吸道黏膜,在黏膜上皮细胞内增殖,导致宿主细胞变性、坏死、黏膜的充血水肿及分泌物增多。患者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此外患者的高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可能与流感病毒诱生干扰素和细胞免疫调理作用以及病毒代谢毒素与宿主细胞坏死产物有关。

免疫学特征:(1)由于流感病毒不引起病毒血症,故病后免疫不十分稳固,感染后仅对同亚型病毒维持1~2年的免疫力;(2)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不容易变异,故病后免疫相对稳固,而甲型流感病毒多容易变异,大约每10~15年发生一次大变异,产生新的亚型,有可能酿成一次世界大流行。

甲型流感是一种高流行率、高死亡率(低病死率)传播迅速的传染病,目前预防甲型流感的主导措施依赖于世界性协作,共同对毒株的变异和人群对优势毒株免疫水平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新的变异株日趋站优势,应尽快接种相应的流感疫苗,尤其对儿童和老人,宜采取应急接种。

第27章 肠道病毒测试题

一. 填空

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性预防目前主要采用 疫苗,实行 价 次 基础免疫. 初次免疫年龄为 ,加强免疫年龄为 .

2.肠道病毒包括 、 、 和新型肠道病毒 型至 型。 3.肠道病毒对外界和肠道环境的抵抗力均 ,对胃液中的 、胰液中的 和胆汁中的 均有抵抗力。但对 敏感。 、 和 可灭活病毒。 4.肠道病毒属中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病毒主要有 、 和 。

5.对怀疑为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患者,进行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时,常用的取材标本有 、 、 、 和 。 1.口服减毒活,三,三,二月龄,四岁。

2.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68,72。

3.强,胃酸,蛋白水解酶,胆盐,氧化剂,1%高锰酸钾,1%双氧水,漂白粉。

41

4.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5.咽拭子,直肠拭子。 二. 单选题

1.不属于肠道病毒共同特点的是

A.为裸露的小核糖核酸病毒 B.耐酸,耐乙醚 C.核酸有感染性 D.只在肠道增殖并引起腹泻 E.可侵犯神经系统及其它组织 2.脊髓灰质炎病毒多引起

A.隐性或轻症感染 B.瘫痪型感染 C.延髓麻痹型感染 D.慢性感染 E.迁延性感染 3.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方式是

A.经媒介昆虫叮咬 B.经口食入 C.经呼吸道吸入 D.经血液输入 E.经皮肤接触 4.脊髓灰质炎病人的传染性排泄物主要是

A.鼻咽分泌物 B.血液 C.粪 D.尿 E.唾液 5.能耐受脂溶剂的病毒为

A.流感,副流感病毒 B.风疹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麻疹病毒

6.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注意事项不符的是

A.注意疫苗是否失效 B.勿用热开水和母乳送服 C.疫苗在运输途中要注意冷藏 D.为避免其它肠道病毒干扰,宜在冬季服用 E.需连续服三次,每次间隔一年 7.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不包括

A.传播方式主要是粪—口途径 B.可形成两次病毒血症 C.多表现为隐性感染 D.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肢体痉挛性瘫痪 E.易感者多为5岁以下幼儿 8.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原是

A.肠道病毒70型 B.埃可病毒 C.腺病毒 D.肠道病毒69型 E.柯萨奇病毒 9.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是

A.柯萨奇病毒 B.埃可病毒 C.轮状病毒 D.腺病毒 E.呼肠病毒 10.核酸型为双股RNA的病毒为

A.轮状病毒 B.腺病毒 C.柯萨奇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埃可病毒 11.最常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柯萨奇病毒 C.新型肠道病毒70型 D.埃可病毒 E.轮状病毒 12.不属脊髓灰质炎病毒免疫特点的是

A.抗原性稳定,感染后机体免疫力牢固 B.肠道局部SIgA可阻止野毒株的入侵 C.血清IgG可阻止病毒入侵中枢神经系统 D.只有显性感染才能获得免疫力 E.SIgA可通过初乳传递给新生儿 13.不是肠道病毒共同特征的一项是

A.属于小RNA病毒科B.可引起肠道外症状,如脑膜炎等C.病毒在肠道内增殖并从粪便排出 D.病毒基因组RNA不具有传染性 E.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无包膜球形颗粒 14.关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错误的概念是

A.疫苗株不耐热,储存和运输中必须冷藏,口服接种应以凉开水送服

B.脊髓灰质炎病毒分3个血清型,接种1型疫苗可预防所有3个血清型脊髓灰质炎 C.冬季肠道疾病较少,对疫苗的干扰作用小, 故适于冬季接种

D.接种疫苗后通过自然途径感染机体,因此可产生局部分泌型IgA和血清IgG抗体 E.疫苗株有回复突变为野毒株的可能

15.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是

A.新型肠道病毒 B.志贺菌 C.Norwalk病毒 D.轮状病毒 E.大肠埃希菌 16.肠道病毒对下述哪种物质敏感

A.胃酸; B.75%乙醇; C.蛋白酶; D.氧化剂; E.胆盐 17. 肠道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A.ssDNA; B.dsDNA; C.dsRNA; D.ss(+)RNA; E.(-)RNA 18.最常引起儿童疱疹性咽炎的是

A. 新型肠道病毒; B.埃可病毒;C. 柯萨奇病毒A组;D.单纯疱疹病毒; E. 柯萨奇病毒B组 三. 问答题

1.简述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

2.简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42

第27章 肠道病毒测试题答案

一. 填空

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性预防目前主要采用 疫苗,实行 价 次 基础免疫. 初次免疫年龄为 ,加强免疫年龄为 .

2.肠道病毒包括 、 、 和新型肠道病毒 型至 型。 3.肠道病毒对外界和肠道环境的抵抗力均 ,对胃液中的 、胰液中的 和胆汁中的 均有抵抗力。但对 敏感。 、 和 可灭活病毒。 4.肠道病毒属中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病毒主要有 、 和 。

5.对怀疑为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患者,进行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时,常用的取材标本有 、 、 、 和 。 1.口服减毒活,三,三,二月龄,四岁。

2.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68,72。

3.强,胃酸,蛋白水解酶,胆盐,氧化剂,1%高锰酸钾,1%双氧水,漂白粉。 4.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5.咽拭子,直肠拭子。 二. 单选题

1.D 2.A 3.B 4.C 5.C 6.E 7.C 8.A 9.C 10.A 11.C 12.D 13.D 14.B 15.D 16.D 17.D 18.C 三. 问答题

1.简述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

(1)形态:无包膜小球形颗粒,直径-24-30nm。

(2)结构:衣壳为20面体对称;核酸是单股正链RNA.,可以mRNA.形式进行转译蛋白质,脱去衣壳具有感染性。

(3)抵抗力:病毒的抵抗力强,耐酸,耐脂溶剂,在水、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在流行病学上有意义。但对氧化剂敏感,用1%高锰酸钾和漂白粉可灭活病毒。

(4)培养特性:对人胚肾细胞或人羊膜、猴肾细胞敏感,引起细胞坏死。

(5)流行:可通过粪便污染手、食物、食具或水源,经口感染引起流行甚至暴发流行。

(6)致病:隐性感染多见。肠道病毒虽在肠道增殖并从粪便排出病毒,但一般不引起腹泻。婴幼儿或免疫力低下的成人感染,病毒可侵入血流并播散至其他组织和神经系统,引起多种临床疾病。

(7)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感染,多为隐性感染。可通过病毒血症侵犯神经和多种组织。一种病毒可引起多种疾病,一种疾病可由多种病毒引起。 2.简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性:①隐性感染为主要特征;②传染源是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③病毒经过两次病毒血症.易感染者多15岁以下儿童。病毒感染后绝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少数病毒经肠道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液引起第1次病毒血症,随血液到达全身部位大量增殖,引起发热、头痛等症状。若病毒毒力强或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善,病毒再次入血,形成2次病毒血症病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无菌性脑膜炎,0.1%感染者体内病毒可侵犯脊髓、脑干的运动神经,引起脊髓灰质炎,导致神经支配的肌肉出现麻痹。

(2)免疫性: 无论隐性或显性感染,机体对同型病毒均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保护性免疫以中和抗体介导的免疫为主,如sIgA.(局部黏膜免疫,阻止病毒对肠道黏膜的侵袭),IgG,IgA.,IgM阻止病毒通过血液传播;6个月内婴儿有母体抗体的保护作用而较少感染.

第29章 肝炎病毒测试题

一. 概念

1.HBsAg 2.HBcAg 3.HBeAg 二. 填空题

1.肝炎病毒有 、 、 、 和 五种类型。

2.肝炎病毒中,由粪—口途径传播的有 、 ;由血液和垂直途径传播的有 、 、 ;属于DNA病毒的有 ;属于缺损病毒的是 ;已有疫苗可主动免疫的是 和 ;可进行细胞培养的是 。 3.HBV的外衣壳由 、 和 蛋白组成,构成HBV的 ;内衣壳由 组成;核心由 和 组成。

4.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 和 ,猩猩和猿猴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5.甲型肝炎的血清抗体中,表示现症感染的抗体是 ,而表示既往感染的抗体是 .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血清标本,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3种不同

43

形态结构的颗粒,其传染性也不同, 即小球形颗粒和 以及 。 7.乙型肝炎基因组为双股环壮DNA,内含4个开放读框(ORF),分别称为S区,C区, 和 .

8.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经4种传播途径,即血液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和 . 二. 单选题

1.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A.单股RNA B.双股RNA C.双股线状DNA D.双股环状DNA E.单股DNA 2.可致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毒为

A. HAV,HBV和HCV B. HBV,HCV和HDV C. HCV,HDV和HEV D. HDV,HEV和HAV E. HEV,HAV和HBV 3.可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途径有

A.分娩和哺乳 B.共用牙刷, 剃须刀等 C.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 D.性接触 E.以上均可 4.不符合血清HBsAg(+), HbeAg(+)和抗HBc(+)的解释是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乙型肝炎; C.乙型肝炎恢复期; D.无症状抗原携带者; E.血清有强传染性。 5.关于HAV,错误的是

A.是单股正链RNA病毒; B.能在体外细胞中培养; C.特异性预防可接种疫苗;D.抵抗力弱,对脂溶剂敏感; E.隐性感染多件。 6.目前最常引起输血后肝炎的是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7.对HBcAg叙述错误的是

A.存在于Dane颗粒的内部; B.具有较强抗原性; C.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 D.相应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E.可在感染肝细胞膜上表达。 8.可抵抗HBV感染的抗体主要是

A.抗HBs IgA; B. 抗HBs IgG; C.抗HBe IgA; D. 抗HBc IgM; E. 抗HBc IgG; 9.属于缺陷病毒的是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10.血液中不易查到的HBV抗原是

A.HBsAg; B.HBcAg; C.HBeAg; D.pre-S1; E.pre-S2. 11.可高度传染乙型肝炎的血液中含有

A.HBsAg、HBcAg、HBeAg; B.HBsAg、抗HBe、抗HBc; C.HBsAg、抗HBs、HBeAg; D.抗HBe、抗HBs、抗HBc; E.HBsAg、抗HBc、HBeAg。

12.关于抗HBc IgM,正确的叙述是

A.由HBV的表面抗原刺激产生 B.阳性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C.有抗HBV感染作用 D.在血清中可长期存在 E.阳性表示疾病开始恢复 13.不必接受HBIg被动免疫的人是

A.母亲为HBsAg阳性的新生儿 B.输入了HBsAg阳性血液者

C.体表破损处沾染了HBeAg阳性血清者 D.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 E.接受了HBsAg阳性的器官移植者 14.孕妇感染后病死率高的病毒是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15.甲型肝炎病毒属于

A.嗜肝DNA病毒属;B.嗜肝RNA病毒属;C.肠道病毒属72型;D.嵌杯病毒科 E.黄病毒科 16.不是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的一项是

3

A.病毒的核酸为单股正链RNA, 约含7.4×10核苷酸碱基

B.基因组编码病毒衣壳蛋白,含VP1, VP2, VP3, 无或可能存在小分子量的VP4多肽 C.HAV可在原代肝细胞内增殖培养,并引起细胞病变效应(CPE).

D.HAV在组织细胞培养时增殖一代需3周以上,且很少释放到细胞外. E.HAV比肠道病毒更耐热,60℃1小时不被灭活. 17.下列不是甲型肝炎特征的一项为

A.甲肝病毒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可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毛蚶等),食具等,而引起

44

甲型肝炎的暴发,流行及散发

B.HAV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输血传播

C.甲肝的潜伏期为15—50天,在血清ALT升高后5—6天开始从患者粪便中排病毒 D.HAV在患者肝组织复制高峰时,肝脏病变并不最严重;或者说患者黄疸最重时,不是 HAV复制的高峰之时

E.甲肝患者发病2周后,其血清抗—HAV IgG阳转,其时患者基本停止从粪便排病毒. 18.乙肝病毒基因组含有S,C,P和X区4个开放性读码框架,其中最易发生变异的是 A.X区 B.P区 C.S区的PreS基因 D.C区的C基因 E.C区的PreC基因 19.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很难在其血清中查出的抗原是 A.HbsAg B.HbcAg C.HbeAg D.PreS1 E.PreS2

20.下列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大多数HCV感染者呈不显性感染,一旦发病,则已是慢性肝炎 B.肝组织内因长期存在HCV而导致淋巴细胞浸润及肝细胞坏死

C.HCV的抗原可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肾小球肾炎 D.HCV感染可导致肝细胞癌

E.感染HCV后,机体可依次出现血清抗—C33C、抗—C22及抗—100—3等中和抗体,病后免疫力稳固,可预防再次感染HCV。 三. 问答题

1.简述HBV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标志物,并列表说明其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2.简述HAV和HEV的主要异同点. 3.简述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4.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形态、结构及基因组的组成。 5.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

6.简要说明对乙型肝炎,丁型肝炎与丙型肝炎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第29章 肝炎病毒测试题答案

一、概念

1.HBsAg:乙肝表面抗原。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和小球形颗粒及管型颗粒中。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2.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为乙肝病毒衣壳成分,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但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体,抗体在血清中维持时间较长,低滴度抗体是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时提示病毒有活动性复制。

3.HBeAg:e抗原。游离于血清中,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的消长一致,故可作为病毒有复制及血清具有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二. 填空题

1.HAV,HBV,HCV,HDV,HEV。

2.HAV、HEV,HBV,HCV,HDV,HBV,HDV,HAV,HBV,HAV。

3.S、pre-S1、pre-S2,HBsAg;HBcAg;双股非闭合环状DNA,DNA多聚酶。 4.甲型肝炎的患者和隐性(亚临床)感染者。 5.潜伏期未期,急性期早期。 6.管状颗粒和Dane颗粒。 7.P区,X区,。

8.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 二. 单选题

1.D 2.B 3.E 4.C 5.D 6.C 7.D 8.B 9.D 10.B 11.E 12.B 13.D 14.E 15.B 16.C 17.C 18.E 19.B 20.E 三. 问答题

1.简述HBV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标志物,并列表说明其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主要有3个抗原抗体体系

(1)HBsAg:乙肝表面抗原。为HBV病毒体外壳蛋白,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和小球形颗粒及管型颗粒中。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2)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为乙肝病毒衣壳成分,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但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体,抗体在血清中维持时间较长,低滴度抗体是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时提示病毒有活动性复制。

45

(3)HBeAg:e抗原。游离于血清中,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的消长一致,故可作为病毒有复制及血清具有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诊断意义:

HBcAb

HBsAg HBcAg HBeAb HbsAb 临床意义

IgM IgG

+ + - + - - 急性乙型肝炎(具传染性) + + - +/- + - 慢性乙型肝炎(具传染性) - - + - + + 乙型肝炎恢复期(传染性低) + -/+ - -/+ -/+ - HBsAg携带者 - - - - + - 感染过HBV

感染过HBV或接种过疫苗(无

- - - - - +

传染性,有免疫力

2.简述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1)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包括甲型肝炎的患者和HAV隐性感染者(亚临床患者)。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天,平均为30天。从粪便中排出病毒开始于发病前2周,止于发病后2~3周。传染性最强的时间为潜伏期未至发病初期。

(2)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患者粪便污染了水源、食物、水产品(如蚶、蛎等贝类)、食具、玩具和卫生用具等引起水型、食物型爆发或流行及通过生活密切接触经消化道传播引起散在发病。其次HAV也可通过输血、注射(暴露于病毒血症时的血源或污染器械)传播,但几率很低。 3.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形态、结构及基因组的组成。

HBV归于嗜肝病毒科嗜肝DNA病毒属,人类乙型肝炎病毒在电镜下观察有3种病毒颗粒,即直径22nm的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长40~200nm的管状颗粒和直径42nm的大球状颗粒或称Dane颗粒,后者为完整的病毒体,前二者为缺少病毒核心的外衣壳蛋白,仅具有抗原性。病毒体即Dane颗粒有3层结构,即外部包囊8nm厚的外衣壳蛋白(相当于病毒包膜即HbsAg、前S2和前S1抗原),内为27~30nm的衣壳体,依次包括HbcAg为主的核衣壳和核心的核酸及DNA聚合酶成分。

HBV基因组为双股环状DNA,其中长股或称负股为完整链,约3280个核苷酸构成;短股或成正股,仅由约2800个核苷酸构成。在5'端连接有DNA聚合酶,能修补部分单股成为完整的双股。在长股DNA上主要含有S区、C区、P区、X区等4个开放读框(ORF)。

(1)S区:由S、前S1和前S2基因构成,分别编码183或185个氨基酸的HBsAg(P25或S蛋白),281个氨基酸中的分子HBsAg(含S和前S2蛋白)和389或400个氨基酸的大分子HBsAg(含S、前S1和前S2蛋白)。它们共同构成HBV的外衣壳。

(2)C区:由C和前C2个基因构成,分别编码183或185个氨基酸的HBcAg(核衣壳蛋白)和29个氨基酸的前C蛋白。E抗原(HBeAg)的编码区主要在前C段,并与C基因部分重叠。血清中HBeAg系编码的e抗原与不同血清蛋白的结合物,形成分子量不同的多样性HBeAg。

(3)P区:最长,它与其它3个ORF均有重叠,它编码的DNA聚合酶(HBVDNAP),为病毒复制酶。 (4)X区:编码X蛋白(HBxAg),目前认为它可反式激活一些细胞的癌基因及病毒基因,可能与HBV致癌性有关。

4.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

(1)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有急性和慢性患者、无症状HBsAg携带者。在肝炎患者中又分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在临床型患者中,又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从大到小依次为无症状HBsAg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亚临床传染源意义大于临床型,而临床型患者中无黄疸型大于黄疸型者。

(2)传播途径:按重要性依次是:母-婴传播、经血液、日常密切接触及性传播。HBsAg携带者无症状HBsAg阳性的母亲导致母-婴传播率为40~50%,如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性,则母-婴传播率可高达90~100%。人群中至少40%HBsAg携带者由母-婴传播而来。在乙型肝炎病例中,约占50%有血液暴露史。母-婴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及性接触传播,共同构成HBV感染的家庭内聚集性分布。

(3)致病性和免疫性:人感染HBV后,由于不同个体的免疫应答反应不同及感染HBV毒株及数量的差异,造成转归的多样性。HBV之外衣壳前S2和前S1抗原与肝细胞膜多聚蛋白受体、IgA受体等结合并吸附于肝细胞表面,继而侵入肝细胞内进行复制并释放子代病毒体至循环血液中。在血液中被病毒抗原致

+

敏的CD8T细胞可选择性杀伤受感染的肝细胞。当受感染的肝细胞较少,而机体免疫应答反应由正常,则细胞外HBV容易被中和抗体(抗HBs)所清除,表现为一过性HBV感染或自限性急性乙型肝炎。当大量肝细胞被HBV感染,机体的免疫应答又超常,则发生CTL大量破坏肝细胞,引起重症肝炎。如果胎儿宫内感

46

染或新生儿感染HBV,由于其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被HBV感染的肝细胞仅有一部分被CTL杀伤,则造成肝细胞内外持续存在HBV,表现为慢性HBsAg携带状态或慢性肝炎。当成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或感染HBV免疫逃避变异株也可发生持续性感染。此外,免疫复合物及自己免疫反应,在HBV致机体肝脏病理性损伤方面也起重要作用。

5.简要说明对乙型肝炎、丁型肝炎与丙型肝炎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乙型肝炎、丁型肝炎与丙型肝炎均经肠道外传播,由于目前已经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能有效地预防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首要放在母-婴传播上,即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3、6月龄各肌肉注射5μg,其次对暴露于血液的高危人群,也应实施上述0、1、6个月间隔的3针注射。此外,加强血源管理和筛查、避免医源性污染以及实行婚前检查等也是有效措施。

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率低,且目前尚无预防用疫苗,故丙型肝炎的预防宜采取加强血源管理,避免医源性感染为主的措施。

第32章 疱疹病毒测试题

一.填空题

1.HSV有 和 两个血清型.

2.HSV-1主要引起 ,HSV-2主要引起 .

3.与EB病毒感染有关的疾病主要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和 . 4.人疱疹病毒包括 , , , 等,其中最常引起胎儿先天 感染的病毒是 ; 与鼻咽癌有关的病毒是 . 二.单选题

1. HSV-1主要潜伏部位是

A.口唇皮肤 B.唾液腺 C.脊髓后根神经节 D.骶神经节 E.三叉神经节 2.目前认为与鼻咽癌发病有关的病毒是

A.鼻病毒 B.HSV C.EB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 CMV 3. HSV—2主要潜伏于

A.骶神经节 B.三叉神经节 C.颈上神经节 D.局部淋巴节 E.肾 4.下列病毒中,能引起潜伏感染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 HSV C.狂犬病毒 D.流感病毒 E. HAV 5.下列病毒中不属于嗜神经病毒的是

A.狂犬病毒 B.脊髓灰质炎病毒 C.麻疹病毒 D.HAV E.HSV 6.在儿童初次感染时表现为水痘,老年复发则引起带状疱疹病毒的是 A.HSV B.CMV C.VZV D.EB病毒 E.HHV—6

7.一中等大小有包膜的DNA病毒,感染方式有增殖性感染和潜伏感染的病毒最有可能的是 A.VZV B.流感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 D.狂犬病毒 E.HBV 8.下列有关疱疹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包膜 B.核酸为双链DNA C.均能在二倍体细胞中复制 D.可引起潜伏感染 E.可发生整合感染 9.对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的错误叙述是

A.病人和健康带菌者为传染源 B.主要通过接触途径传播 C.HSV—2主要通过性传播 D.婴幼儿感染HSV—1多无临床表现 E.免疫低下者在原发感染后形成潜伏感染 10. HSV—1在体内的潜伏部位是

A.疱疹复发部位的末梢神经细胞 B.局部淋巴结 C.口腔粘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D.三叉神经节 E.感觉神经节 11.可引起带状疱疹的是

A.HSV—1 B.HHV—6 C.CMV D.HSV—2 E.VZV 12.对疱疹病毒潜伏感染的正确叙述是

A.原发感染大多是显性感染 B.多由dsRNA病毒引起 C.体内始终均能检出病毒 D.病毒通过逆转录方式转化细胞 E.妊娠可激活潜伏感染并危及胎儿 13.可导致胎儿先天畸形的一组病毒是

A.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 B.风疹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 C.风疹病毒,乙脑病毒,麻疹病毒 D.巨细胞病毒,腺病毒,EB病毒 E.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14.巨细胞病毒引起的疾病有

A.肝炎 B.先天畸形 C.间质性肺炎 D.输血后单核细胞增多症 E.以上都是

47

15.可通过性传播的病毒有( )

A.HBV; B.CMV; C.HIV; D.HSV E.以上都是 三.问答题

1.简述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疾病

2.简述CMV, VZV和EBV所致疾病和潜伏部位

第32章 疱疹病毒测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HSV-1和HSV-2.

2.生殖器以外皮肤、黏膜和器官感染,生殖器疱疹。 3.Burkett淋巴瘤和鼻咽癌。 4.HSV,VZV,CMV,EBV,CMV,EBV. 二.单选题

1.E 2.C 3.A 4.B 5.C 6.A 7.C 8.C 9.D 10.E 11.E 12.A 14.E 15.E 三.问答题

1.简述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疾病

单纯疱疹病毒的自然宿主是人,在人群中的感染较为普遍。病毒常存在于疱疹病灶和健康人唾液中,主要通过直接密切接触和性接触而传播,人初次感染恢复后,通常都转入潜伏感染,HSV-1潜伏于三叉神经节、颈上神经节和迷走神经节,HSV-2潜伏于骶神经节。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后,病毒被激活增殖,引起复法性局部疱疹。HSV-1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和器官感染。HSV-2则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并与宫颈癌的发病有关。

2.简述CMV, VZV和EBV所致疾病和潜伏部位

病毒 所致主要疾病 潜伏感染的部位 VZV 水痘、带状疱疹 脑、颈或腰神经节

巨细胞包涵体病、输血后单核细胞增多症、 CMV 嗜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

先天性畸形、肝炎、间质性肺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V B淋巴细胞

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第34章 其它病毒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内基小体(negri bady) 2.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es) 3.gp120 4.街毒株 二.填空题

1.狂犬病病毒是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 和 狂犬病的病原体. 2.狂犬病病毒感染机体的重要特点是经 感染,而不经 传播. 3.狂犬病病毒在大脑 大量复制,并可通过 下行,到达各种组织器官. 4.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逆转录病毒亚科有 和 . 5.HIV有两个型别,分别是单股正链RNA 和 . 6.HIV感染宿主细胞时,病毒的 和 结合.

7.HIV吸附细胞的表面结构是 ,细胞上的受体是 .具有该受体的细胞有 , , , 等. 三.单选题

1.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为

A.单股正链RNA B.单股负链DNA C.单股线状,不分节段的负链RNA D.单股线状,可分节段的负链RNA E.双股环状DNA 2.关于狂犬病病毒的血清型正确的是

A.只有1个血清型 B.有2个血清型 C.有3个血清型 D.有4个血清型 E.有5个以上血清型

3.关于狂犬病病毒不正确的描述是

A.可通过虫媒传播 B.在中枢神经细胞胞浆内形成内基小体(Negri Bodies) C.不会引起化脓性脑炎 D.病毒沿感觉神经末梢扩散到脑干 E.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即可杀灭 4.下列对逆转录病毒形态与结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病毒颗粒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球形,直径为27nm左右 B.P24蛋白构成病毒衣壳

48

C.病毒外层包有脂蛋白包膜,并嵌有g P120和g P41糖蛋白 D.病毒衣壳内有两条正链RNA基因组,呈双聚体形式

E.病毒核心部分含有其进行复制的蛋白酶,整合酶和逆转录酶 5.对下列逆转录病毒基因复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编码蛋白前,正链RNA基因组片段拼接成1条完整的 mRNA链

B.当病毒单股负链RNA进入细胞后,先复制为正负股RNA复合体,在进行基因组的复制 C.在基因复制过程中,基因组RNA先要逆转录成负链DNA,再合成双链DNA

D.RNA基因组的启动区位于相反的位臵 E.正链RNA从链3’端向5’端方向转录RNA链 6.艾滋病(AIDS)的传染源是

A.性乱人群 B.患AIDS的病人与HIV携带者 C.静脉毒瘾者 D.同性恋者 E.HIV实验室工作人员

7.下列对艾滋病病毒(HIV)复制过程,不正确的描述是

A.GP120与T4淋巴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 B.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 C.病毒直接进入宿主细胞 D.形成双股DNA,整合进宿主细胞染色体 E.病毒复制,包装,释放并引起各种临床症状

8.目前预防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A.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 B.加强性卫生知识等教育 C.接种DNA疫苗 D.接种亚单位疫苗 E.加强性卫生知识教育与血源管理,取缔娼妓及杜绝吸毒等切断传播途径的综合措施 9.人感染HIV后,在5—10年内,可以不发病,这从病毒方面主要取决于

A.病毒在细胞内呈潜伏状态 B.病毒毒力较弱 C.人体免疫力功能尚未被完全破坏 D.病毒被消灭 E.病毒变异

10.叠氮脱氧胸苷(AZT)治疗AIDS的药物机理是

A.抑制病毒的逆转录酶 B.抑制病毒核酶 C.抑制病毒蛋白合成 D.阻止病毒的出芽释放 E.干扰病毒的合成 11.下列不引起病毒血症的病毒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B.麻疹病毒 C.狂犬病毒 D.巨细胞病毒 E.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2.内基小体是

A.衣原体包涵体 B.麻疹病毒包涵体 C.腺病毒包涵体 D.狂犬病毒包涵体 E.疱疹病毒包涵体

13.被狂犬咬伤后,最正确的处理措施是

A.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抗病毒药物 B.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抗病毒药物 C.清创+抗生素 D.清创+接种疫苗+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E.清创+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7. 狂犬疫苗的接种对象是

A.儿童 B.犬 C.被下落不明的犬咬伤者 D.A+B+C E.B+C 15.对HIV的正确叙述是

A.感染HIV后,机体较快进入AIDS期 B.随病程进展,p24抗体量逐渐升高

C.细胞免疫反应早期可清除细胞内的病毒 D.因gp120易于变异而难于制备疫苗 E.病毒吸附细胞的部位是gp41 16.AIDS的病原是

A.人类嗜T细胞病毒Ⅰ型 B.人类嗜T细胞病毒Ⅱ型 C.人白血病病毒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E.EB病毒 17.HIV致病的关键因素是

A.HIV基因可以和宿主基因整合 B.可合并各种类型的机会感染 C.可发生各种肿瘤而致死 D.HIV易发生变异,避免免疫系统攻击 E.侵犯TH细胞,造成严重的免疫缺陷 18.与HIV的感染特点不符的是

A.潜伏期长 B.引起严重的免疫系统损伤 C.发生各种肿瘤 D.可通过垂直传播造成胎儿感染 E.常由于外源性感染而致死 19.对HIV致病机理的错误叙述是

A.感染细胞表面gp120和邻近细胞表面CD4融合 B.TH细胞是HIV唯一的靶细胞 C.病毒基因的整合可干扰细胞正常代谢 D.病毒的出芽释放可损伤细胞 E.通过Ⅳ型超敏反应损伤CD4细胞 20.HIV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49

A.同性或异性间性行为 B.药瘾者共同污染HIV的注射器 C.输血和器官移植 D.母婴垂直传播和围产期传播 E.日常生活的一般接触 四.问答题

1.简述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征.

2.HIV的结构,复制特点,传播途径,怎样预防AIDS?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第34章 其它病毒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内基小体(negri bady):是狂犬病病毒核衣壳积储在细胞浆内,凝集而成的一种卵形或卵圆形的嗜酸性颗粒,广泛分布在脑和神经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

2.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es):是一组含逆转录酶,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可引起人和动物白血病和AIDS等严重疾病。

3.gp120:是存在于HIV病毒包膜上的特异性糖蛋白,构成包膜表面刺突,是病毒体与宿主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作用。

4.街毒株:从人和自然感染的动物中分离并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野生毒株。 二.填空题 1.人和动物. 2.肌神经,血液。 3.灰质处,传出神经。

4.RNA肿瘤病毒亚科和慢病毒亚科。 5.HIV-1和HIV-2。

6.gp120和细胞膜上的CD4受体。

7. gp120, CD4,TH,神经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三.单选题

1.C 2.D 3.A 4.A 5.C 6.B 7.C 8.E 9.A 10.A 11.C 12.D 13.E 14.E 15.D 16.D 17.D 18.E 19.B 20.E 四.问答题

1.简述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征.

33

具有包膜,圆形,80~120nm;两条正链RNA基因组3.5×10~9.0×10;在病毒颗粒中含有依RNA-DNA的逆转录酶;复制通过DNA前体;前病毒整合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 2.简述HIV的结构,传播途径

(1)结构:圆形,直径约100nm。为球形有包膜病毒。包膜上有糖蛋白刺突,具有gp41和gp120表面蛋白。衣壳20面体对称,核心为两条相同的正链RNA、和核衣壳蛋白P7、逆转录酶组成。 (2)传播途径:

HIV的传染源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和AIDS患者。主要通过性、血源和垂直传播 3.怎样预防AIDS?

预防AIDS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的主要措施是:(1)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杜绝恶习如吸毒、性乱等。(2)对献血员和器官捐献者等应进行HIV抗体的检测,确保血制品的安全性。(3)建立对HIV的监测,了解流行动态。(4)积极进行疫苗研制。

第17、18、19章 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支原体(mycoplasma) 2.解脲脲原体(U.urealyticum) 3.冷凝集试验 4.立克次体(rickettsia) 5.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 6.原体(elementary body) 7.性病淋巴肉瘤肿( LGV) 二.填空

1.支原体缺乏 结构,故在形态上呈 。

2.支原体的细胞膜由 层结构组成,中层为 成分。 3.支原体在含有 的培养基上可形成 菌落。

4.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 传播,引起 疾病。

5.解脲脲原体主要可引起 疾病,还可通过 感染胎儿。 6.菌落呈荷包蛋状的微生物有 、 。 7.普氏立克次体以 为媒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引起 。

8.莫氏立克次体的天然储存宿主是 ,以 为媒介传染给人 ,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 。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us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