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教学的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12-30 21: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标题: 小学语文(教龄15年及以上)第二次作业

发 布 者: 小学语文(教龄15年及以上)专家 (发布时间: 2014-3-25 11:23:26) 内容:

网络培训作业二:

学习了《小学语文诵读教学技能与策略》之后,请结合您的课堂教学实际写一篇关于诵读教学的教学反思,谈谈您是如何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之中去的。 作业要求:

(1)字数要求300字以上。

(2)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提交的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提交者: 蔡春广 (提交时间: 2014-3-27 11:28:59) 答题内容:

学习《小学语文诵读教学技能与策略》作业 学习了《小学语文诵读教学技能与策略》之后,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我认为诵读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学生要达到“口诵心惟”的水平,必须把握读物整体,进入读物情境之中,对读物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因此,训练诵读,首先应该指导学生反复体味、理解课文情韵,以下三点至关重要。

一、讲求整体观。诵读训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诵读要眼、口、耳、脑整体并用。四种器官整体作战,缺一不可。二是诵读除了要有对课文的“理解”、“情感体验”之外,还要有诵读者自身的生活经验参与。这三者为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整体。因此,要求学生诵读时“心到、眼到、口到、耳到”,以促进各种器官与大脑协同活动,把感知思维、

想像以及注意情感等心智活动的积极性都全面地调动起来,体现整体功能。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出声阅读。采用诵读方式,可以边读边想像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在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整体效应好。教师应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多方面接触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读无字书”,增强积累,丰富语感。诵读还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审美经验,唤起联想还想像,如读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一文时,先让学生回忆或描述电视上所看到的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山上开花的情景,读《一夜的动作》一文时,则先启发学生讲述周恩来同志青少年时代的感人故事等等,以此激发学生与作者类似的情感,增强诵读效果。

二、注重层次性。诵读课文是动态的过程,亦即阅读主体对课文认识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过程。为使学生的读文能力达到更高水平,语文教师需了解阅读水平可以分几级,在什么情况下达到哪一级才算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这是个衡量阅读能力的标准问题,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以后的发展关系极大。因此,诵读训练应坚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不同的阅读层面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可分四步进行:

认知性阅读。这是诵读训练的第一步,即先让学生辨认书面符号(即认字),再凭借口语经验对书面符号进行“意义组合”,然后逐步达到“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辨读之。读到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少一字。”对于那些学生较生疏的书面语言,由于得不到口语经验的支持,可能出现读破词语或句子的情况,需要教师耐心地给予具体指导;对于刚起步的学习诵读的孩子,教师还可领着孩子一句一句地读。在这一层面,学生主要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常见的正音、辨音、释词、文脉梳理等训练虽然必要,但毕竟还是表层思维。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字词表层思索其在特定语境中深层的潜在的信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感悟性诵读。这是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而要求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自我感受与体验的诵读。文质兼美的课文均富有情味感。“情”是思想感情;“味”是审美情趣。“语言半是事物的代名词,半是精神和感情的代名词。”语言在准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同时,也表达着作者的主观评价和情感倾向,显露着作者的意趣。但这种情感和意趣不是浅白直露的,大都是隐含和暗示的,或运用修辞格,或借助语气,或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讨究”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涵咏玩味”,通过感知、领悟、想像、联想等活动,由表及里理解语言内蕴,抓住本质,认识规律,进入境界,体会情趣和理趣。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诵读来检验他们是不是对课文有所感悟。此时的诵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对于研讨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和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设身处地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读出了情,读出了味,读出了神。

品味性阅读。这是诵读训练的最高层次。完成了认知、感悟这两个层面的诵读训练,可以说基本完成了对课文“读”的任务。而诵读的目的不仅在于知道课文在写什么,为什么这么写,还要知道写得好不好。品味性阅读就是边读边冷静地思考,对课文各方面发表独立见解,评价其内容、性质和价值、表达的技巧和风格以及社会作用与时代意义。这是带有批判和鉴赏性的。朱绍禹先生指出:“这种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从低年级起就应该开始培养,并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提高要求。教师有必要了解这种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展开评论乃至争辩。”这样就能让学生逐渐练成一双“火眼金睛”,能正确地区别事物的真假虚伪、美丑善恶。

积累性阅读。这是具有整合与审美功能的诵读训练。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往往只求短时突击,死记硬背,变成了“单打一”的语言“外壳”的盲目背诵,而把蕴藏于语言之中的特定表象和情韵抛掷一边。这不仅削弱了背诵训练的价值,也不利于形成有效的积累。“进入学生头脑的语言,必须是真正构成可视可感的表象和概念的外壳而不是‘空壳’,这样的语言才可以成为他们的思维和表达的工具,供他们自由地驱遣、运用。”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充分感悟和理解的基础上组织他们练习背诵方法,必要时可辅之以挂图、录像或多媒体,并点播背诵方法,也可采用创造性复述、分角色对话、演课本剧等

形式,进一步加深对范文语言的感受与内化。总之,积累性诵读训练,应是对所学范文从形式到内容进行立体的审美体验和全方位的语言积累,以丰富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给方法。诵读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多种技能综合操练活动。是读者置身于作者地位用自己的口代作者说话,用声音语调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发挥读物的感染教育作用。而诵读能力一般表现为重音、停顿、速度和语调等方面的运用技巧。因此,重音停顿、速度和语调等声音技巧,不是超然于读物之外的技巧,而是由读物的思想内容所决定的。学生能读准重音、停顿,恰当地运用语调、速度,首先是对读物内容准确感知和正确理解的结果。因此,教方法,练诵读,应首先指导“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特别要注意那些表情达意其关键作用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要“语语悟其神”,“发掘文章的蕴蓄”,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情味,然后确定诵读的重音、停顿、速度和语调。进行表情达意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这里值得注意的是:

示范引路,自省自得。诵读是“口耳之学”,诵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倘若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诵读,而不亲自读来听听,学生是很难学好诵读的。学生的诵读水平与教师的诵读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教师的示范诵读极为重要。但范读也只是启发引路,而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教室的范读中获得直观感受,结合

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方式”去诵读。教师的示范、点拨和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纠正、自我创造应该紧密的结合起来。

依据学情,要求适度。诵读训练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找准“最近发展区”,逐步提高要求。新大纲明确规定,从一年级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对各年段的具体要求又有所不同。从一年级的要求发音正确、声音洪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到五年级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一年比一年要求高。所谓“有感情”,在深浅程度、复杂程度上也有差别。低年级的小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美丽的公鸡》,但他们不可能读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痛,更不能读出《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深沉和愤慨,就是小学高年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与成年人有一定的差距,教师绝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诵读。就每次训练的过程来说,也要逐步提高要求,另外,对不同类型的课文,诵读要求也有所区别。对一般的现代文,主要是要求能熟悉其内容大意,记住关键词句和语段;对优美的诗歌、清粹的散文、课文的精彩段落能熟读成诵,牢固记忆;对古诗词均应流利背诵,以丰富阅读积累,增强语感,发现记忆能力和理解力。

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方式”去诵读。教师的示范、点拨和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纠正、自我创造应该紧密的结合起来。

依据学情,要求适度。诵读训练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找准“最近发展区”,逐步提高要求。新大纲明确规定,从一年级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对各年段的具体要求又有所不同。从一年级的要求发音正确、声音洪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到五年级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一年比一年要求高。所谓“有感情”,在深浅程度、复杂程度上也有差别。低年级的小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美丽的公鸡》,但他们不可能读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痛,更不能读出《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深沉和愤慨,就是小学高年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与成年人有一定的差距,教师绝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诵读。就每次训练的过程来说,也要逐步提高要求,另外,对不同类型的课文,诵读要求也有所区别。对一般的现代文,主要是要求能熟悉其内容大意,记住关键词句和语段;对优美的诗歌、清粹的散文、课文的精彩段落能熟读成诵,牢固记忆;对古诗词均应流利背诵,以丰富阅读积累,增强语感,发现记忆能力和理解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u1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