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选择题 题库

更新时间:2024-04-27 03: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判断题

01、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02、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03、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04、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05、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06、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07、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08、哲学就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09、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0、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11、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12、从高等动物的心理到人类意识,是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

13、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14、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

1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16、所有的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 17、所有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18、所有的可知论者都是唯物主义者。(×) 19、有的唯物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 20、物质就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

1

21、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 22、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设想的。(√)

2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24、割下来的手不再是手。(√)

25、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6、掌握度的原理,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超出度的范围。(×)

27、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善于抓住中心和关键,集中力量解决,就能把事情办好。(×) 28、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桔子等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30、否定就是彻底消灭旧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 31、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32、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3、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4、量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

35、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36、现代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

37、坚持唯物主义就是坚持辩证法,坚持唯心主义就是坚持形而上学。(×) 38、世上没有永恒的事物,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历史的.暂时的。(√) 39、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

40、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实践只是一种主观的活动。(×) 41、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 4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43、真理是客观的,因此客观事物就是真理。(×) 44、真理与认识都属于意识范畴,两者是一回事。(×)

45、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46、价值既具有社会性,也具有历史性。(√) 47、“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对真理一元性的否定。(×) 48、认识的反复性主要是由于人的主观错误造成的。(×)

49、凡是对感性认识经过思维加工所得到的理性认识都是科学的理论。(×)

2

50、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是由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每一个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的一部分。(√)

5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52、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因为这一社会理想具有客观必然性,经过努力可以实现。(√) 53、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是有内在联系的,不矛盾的。(√)

54、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应该积极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

55、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中国可以在一部分地区实验。(×) 56、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

57、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58、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59、垄断价格的出现意味着价值规律作用的消失。(×)

60、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因此,它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

61、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 62、经济全球化也就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

63、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因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有百利无一害。(×)

64、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

65、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规定的市场价格,它的出现使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受到破坏。(×) 66、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据社会经济统治地位的是银行资本。(×) 6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包含了某些社会主义的因素。(√) 68、二战后资本输出的方向是主要向不发达地区投资。(×) 69、资本输出对输入国的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70、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二重性。(√) 71、垄断资本主义统治消除了市场竞争机制的自发作用。(×) 72、垄断统治使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现象。(×) 73、垄断资本主义的统治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充分物质基础。(√) 7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7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3

76、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例。(×)

77、商品的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78、贱买贵卖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

79、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者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80、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已主义。(×)

81、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是 “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 8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政党制度。(×) 8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84、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85、时势造英雄。(√)

86、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87、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

88、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89、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90、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9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9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9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9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9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9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97、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98、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99、世界统一于存在。(×)

100、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101、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0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03、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04、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

105、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106、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107、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108、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109、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 110、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11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11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11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114、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115、“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116、“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117、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118、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119、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120、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21、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2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123、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124、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125、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126、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127、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128、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129、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130、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

13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132、资本创造利润(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 133、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134、资本循环和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

5

135、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内容的。(×) 136、私有制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第一个基本原则。(√) 137、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 138、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139、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140、有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普遍建立、股权极大分散,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会发生本质变化。(×)

141、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经济计划就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

142、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

143、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144、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 本主义统治。(×)

145、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中国可以在一部分地区试验。(×) 146、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

147、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148、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的发展。(×) 二、单选

1-01.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C)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1-02.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1-0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

1-04. 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 马克思 B. 爱因斯坦 C. 达尔文 D. 牛顿

1-05. 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 英国宪章运动

C. 芝加哥工人起义 D.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0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A. 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 阶级斗争 1-07.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工人罢工和起义 D. 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08.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B) A. 马克思 B. 亚当.斯密 C. 大卫.李嘉图 D. 威廉.配第

1-09.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C ) A. 辩证法 B. 历史观 C. 劳动价值论 D. 剩余价值论 1-10.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A. 合理内核 B. 基本内核 C. 精髓 D. 核心

1-11. 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B ) A. 费尔巴哈 B. 傅立叶 C. 欧文 D. 圣西门

1-12.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 德国 B. 奥地利 C. 中国 D. 俄国

1-13.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A.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 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 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4.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 与时俱进 C. 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 科学性 1-15.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唯物主义 1-16.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 A. 科学性 B. 革命性 C. 实践性 D. 与时俱进

1-17.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A. 吐故纳新 B. 科学严谨 C. 博大精深 D. 与时俱进 1-18.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

A .实现共产主义 B. 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 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 实现人权 1-19.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C)

A.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 理论联系实际 D. 实事求是

7

1-20.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主要批判地继承.吸收了哪些学说的合理思想(C) A. 英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B. 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C.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 法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21.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C)

A. 致力于实现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 致力于实现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 C. 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 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所有现实的人们的根本利益 1-22.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A)

A.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B. 康德和黑格尔 C. 康德和费尔巴哈 D. 谢林和费希特 1-23.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B)

A. 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 B.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C. 大卫.李嘉图和西斯蒙第 D. 亚当.斯密和凯恩斯

1-24.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A) A.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 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D. 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25.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A)

A. 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B. 科学唯物主义和资本论 C.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D. 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

1-26.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B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1-27.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B )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28. 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C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01.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02.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

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2-0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2-0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8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2-05.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唯心主义 C.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 古典唯心主义和现代唯心主义 2-06. 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D)

A.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B. 马克思主义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思想阶段 C. 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古希腊. 罗马哲学

D. 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07. 先有建筑设计图,后进行建筑的做法( A )

A. 不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 B. 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 C. 符合二元论原则 D. 唯心主义一元论的体现 2-08.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D ) A. 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 集体智慧的调动 C. 解放思想 D.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2-09. 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 )

A. 存在就是被感知 B. 物是感觉的复合 C. 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D. 理在事先 2-10.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D)

A.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 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11. 客观实在性是( B )

A. 运动的唯一特性 B. 物质的唯一特性 C. 存在的唯一特性 D. 意识的唯一特性 2-12. 关于意识的起源,正确论点是( D )

A. 一切物质都有意识 B. 意识的产生是一个纯生理过程

C. 意识是人脑主观建构的产物 D.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13. 事物的规律是( D )

A. 事物之间的特殊联系 B. 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C. 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D. 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14.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因而( B ) A. 时空是一种纯粹的形式 B. 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 时空是度量物质运动的尺度 D. 时空的具体特性是绝对的 2-15. 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 C )

A. 可变性 B. 无限性 C. 不可逆性 D. 连续性 2-1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B )

A. 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 静止是特殊形态的运动 C. 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相对的静止 D. 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2-17.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 )A.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2-18.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的观点( D )

A. 形而上学 B. 庸俗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朴素唯物主义 2-19. 意识的本质( B)

A. 在外界刺激下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B.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 人脑纯粹的主观想象 D. 在内外刺激作用下人脑发生的生理变化过程 2-20.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D )

9

A. 人可以改变规律 B. 人可以创造规律 C. 人可以消灭规律 D.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21.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是(B ) A. 主张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2-22.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C)

A.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唯心主义的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2-23.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B )

A.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 不可知论的观点 2-24. 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B )

A. 主观唯心主义 B.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 不可知论 D. 客观唯心主义 2-25. 火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是( C )

A. 唯心主义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 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26. 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 A ) A. 合乎逻辑的 B. 唯心主义 C. 形而上学 D. 诡辩论 2-27. “万物皆备于我”是( D )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28.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C)

A. 哲学就是世界观 B. 哲学是世界观的基础

C.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 世界是哲学的系统化.理论化 2-29.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D )

A. 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生 C. 意识是客观形式和主观内容的统一 D.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30. “观念的东西不过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C )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2-31. “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B )

A. 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 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 D.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32. 机器思维即人工智能(B)

A. 能够完全代替人类的思维 B. 能够部分代替人类的思 C. 能够超过人类思维并统治人类 D. 对人类思维不起作用 2-33. 实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B)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社会实践 C.科学活动 2-34 世界观是(B)

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真理性认识

B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 D人对人生的态度

D.思想斗争

C哲学家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35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C) A折衷主义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 2-36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C)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2-37 古人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D)

10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2-38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B)

D是相对的.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39 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A) A时间空间的特点是具体 .可变的 B时间空间的存在是无条件的. 不变的 C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依赖人的存在 D时间空间的存在是无限的

2-40 我国哲学家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C) A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41 时间和空间(C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2-44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 2-45 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学道理是 ( B)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 47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2-48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D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A方向和道路 C结构和功能

D既克服又保留 B形式和状态 D源泉和动力

2-46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

2-42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D )

2-43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2-49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

11

2-50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51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C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2-52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D )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2-53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 A)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D 实践到认识 2-54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D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3-01.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A)

A. 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们能正确认识世界 B. 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C. 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 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3-02.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

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3-03.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D )

A.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 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 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D.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3-04.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A )

A. 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 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 相互依存的关系 D. 相互作用的关系 3-05. 从本质上看,认识是(D )

A. 主体主观意识的创造 B. 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 C.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06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3-07 实践的主体是 ( 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08 实践的客体是 (D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3-09 实践的中介是 (A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

3-10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12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3-11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们的启示是 (C )

3-12 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13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C )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3-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B)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3-15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

3-16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C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3-17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B)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3-18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D机械唯物主义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3-19 “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3-20 “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3-21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D )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3-22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A)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3-23 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 D)

13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3-24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3-25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3-26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 C)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3-27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C )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3-2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D )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3-29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C )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3-3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B )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3-31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 )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3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 C)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3-33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 D) 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

3-3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

14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3-3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C)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3-36“不临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表明作者强调( D) A知对行的指导作用 B没有知就没有行

C知行并进 D先行后知,重在行

3-37人们为了获得知识(C ) A只要刻苦读书就行

B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

C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D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

3-38牛顿说:“假如我比别人望得略微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D) A知识来源于书本 B读书是接受间接经验的重要手段

C读书比实践重要 D要善于学习间接经验,并在实践中消化和发展 3-39“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3-40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B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概念——判断——推理 D感觉——知觉——表象

3-41认识的初级阶段是(D)

A直接认识 B全面认识 C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

3-42感觉、知觉、表象,它们是(C)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3-43概念、判断、推理是( B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D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3-44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 B )

A完全自发的过程 B积极能动的过程 C消极被动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3-45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D)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46“学而不思则罔”,说明(B)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表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B通过思维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

C人们只要思维就能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3-47一个完整的认识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15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3-48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D)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49“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A) A主张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

B否认真理都是发展的

C主张真理都是绝对的 D主张真理都是具体的

3-50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B)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3-51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C)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3-52“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所包含的哲理是(C )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3-53真理就是(D)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54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3-55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B )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3-56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D)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就是客观规律,真理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

D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3-57药物对健康人没有直接价值,对于病人则有直接价值,这表明(B)

A价值具有客观性 B价值具有主体性 C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D价值具有多维性

3-58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C)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3-59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中是否得到证明定是非

4-01社会存在( B )

16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

4-02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D ) A全部自然界 B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C劳动资料 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4-0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D )

A人们的思想观念来实现的 B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来实现的 C民族习惯和氏族信仰来实现的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实现的

4-0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D)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4-05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观点是(D)

A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4-06社会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区别在于( B )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得到实现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4-07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B)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

4-08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C) A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人类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4-09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D ) A运输设备 B仓储设备

C维修工具

D生产工具

4-10自然科学属于生产力范畴,这是因为(C )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 C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

4-11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D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4-12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C )

A产品的分配方式 B商品的交换方式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形式

4-13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C)

A用暴力掠夺他人的财产 B用特权侵吞公社的财产

17

C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4-14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B) A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 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C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

D取得劳动产品的方式和多寡不同

4-15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D)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4-16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C )

A阶级妥协的结果 B由于人们相互订立社会契约而形成的 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D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产物 4-17国家的实质是(B )

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 B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C社会全体成员选举产生的机关 D凌驾于各阶级之上的社会协调机关

4-18国体是指(D )

A国家的经济体制 B国家的政治体制

C政权的组织形式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4-19我国的国体是(B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民主共和制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4-20国体和政体之间是(D )

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B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4-21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A)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4-22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意识的主体的角度来看,社会意识可区分为(C) A统治阶级的意识与被统治阶级的意识 B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 C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D先进的意识与落后的意识

4-2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C )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4-24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D )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4-25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 A )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全社会的人的共同意识 C社会意识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18

D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A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4-2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重要最突出的表现是(A) B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平衡性 4-27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D)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4-28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A)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B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则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生产力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因素 D生产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消极被动的因素 4-29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 B ) A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B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4-3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生产力具有自我增殖能力的原理 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4-31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C )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4-32上层建筑是指( D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C党委宣传部和组织部

D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设施和组织机构

C人的意志

D哲学

4-33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B ) A政治法律思想 B国家政权 A经济基础 B政治制度

4-34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 A)

C国家政权

D意识形态

4-35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4-36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B )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19

A社会革命的惟一形式 B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C社会革命的辅助形式 D社会革命的必要形式 4-37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B ) 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 4-38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D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39“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D) A群众史观 B唯物史观的一种表现

C辩正的全面的观点 D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 4-40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A)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 C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D社会科学的发展程度 4-41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C)

A社会的政治制度 B社会的经济制度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4-42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B)

C自由的属性 D意识特性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4-43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 ) 4-4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C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45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4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D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明( C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4-48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4-49上层建筑是指( D )

4-4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

D社会道德的发展水平

20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4-50社会形态是( 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4-5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B )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4-53社会革命根源于( D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4-54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一论断的含义是( D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4-55“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4-52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C )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4-56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4-57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C )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4-58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4-59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A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4-61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 )

D文化水平

4-62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C )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4-6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B )

21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D价格

C交换价值

5-0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B ) A使用价值 B价值 A创造新价值

5-0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5-0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问,它是以(B )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5-0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B )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5-0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A )

5-0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 )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5-0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D )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5-1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D)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

5-0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D)

5-0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C)

22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1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5-1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B)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5-14资本集中的方式是(C )

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 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竞争和信用 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

5-15资本主义地租是( B)

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 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 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 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

5-16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 A)

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5-1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5-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 )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5-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B )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5-20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C )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劳动力

5-21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D )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5-2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B )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5-23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A )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对外交往职能

5-24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B )

A民法

B宪法

C刑法

D行政法

23

5-25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 A) A国会

B总统

C最高法院

D最高检察院

5-26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C )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作主

5-27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D)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5-28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C )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学、历史

6-0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A )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

B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

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

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6-0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D)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6-03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C )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6-0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 D)

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 B金融寡头的统治

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 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

6-05金融资本是由( C)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6-06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D)

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6-07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C)

A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6-08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A )

24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6-0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C ) A国有垄断资本 B资产阶级国家 C私人垄断资本 D资本输出

6-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 )

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6-11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C )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6-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C )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6-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B ) A发展缓慢不稳定 B发展迅速且持续稳定 C发展迅速但不稳定 D时而削弱,时而发展

6-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C )

A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

B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6-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B )

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 B国家调节经济 C公私合营经济 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

6-1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 B)

A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6-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D)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6-1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B )

A“代理制” B“个人联合” C“企业联合”

D“参与制”

6-19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B )

25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国际垄断同盟 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D殖民地和宗主国

6-20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是(C )

A新科技革命

B生产国际化

C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D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6-21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B )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6-22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D )

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

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6-23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C )

A从世界各地获取大量的利润 B降低其生产成本

C扩大了贸易逆差

D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

6-2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有许多,但不包括( D)

A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

B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剩余价值大量流失

C金融风险加大

D经济发展机会大大减少

6-25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D )

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6-26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6-2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A )

A全面的社会化 B全面的商品化

C全面的市场化 D市场的计划化

6-28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要( C)

A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切改良

B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 C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

D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6-29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B )

A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 D经营管理社会化

6-3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 D)

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7-01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C )

A苏联

B南斯拉夫

C越南

D古巴

7-02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B)

26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C两大阵营的形成

7-03两极终结的标志是( B )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中国的强大

7-04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A)

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7-05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C )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7-0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C )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7-0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D )

A进行阶级斗争 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7-08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A )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7-09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 B)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改良的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A集体领导

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7-10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D )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C )

D民主集中制

7-11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 B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实现共产主义

7-1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C)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A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7-13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B )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7-14下列说法中,观点错误的是(D )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 B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7-15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D )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27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7-16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

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B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

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 D国家政权问题

7-1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D)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农民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7-18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B )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理论斗争

D议会斗争

7-19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D )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7-20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D )

A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 B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

C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 D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

7-2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 )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7-2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C )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7-23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7-24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 D)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7-25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 B)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7-26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C)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7-27民主的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A )

A由谁来进行统治 B其经济基础的性质

C统治阶级如何来进行统治

D是不是全民的民主

28

7-28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A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7-29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 )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 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7-30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 A)

B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 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7-31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是(C ) B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C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A经济文

7-3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B )

A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8-0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D )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8-0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B)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8-0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A )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8-04“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A)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8-05“物的依赖性关系”是(B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9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8-06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D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8-0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C)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8-08“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C )

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

C历史性概念

8-09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D)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8-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D消灭利益差别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8-1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D )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8-12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江泽民所说的“远大理想”是指(A )

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个人对将来职业的向往与追求 8-13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D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8-14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A) A两种不同的状态 C两条不同的道路

B两种不同的选择 D两种不同的理想

8-15自由王国是指人们(D )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9-0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9-02从本质上看,认识是(D ) A主体主观意识的创造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B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0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了(C)

30

A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9-04哲学的党性是指(A)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对立 9-0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C)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最顶峰 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和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9-0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

B科学的哲学体系已经完成 D绝对真理体系的确立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9-07时间的一维性是指(B)

A时间均匀流逝,具有不变的持续性 B.时间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它是不可逆的 C时间既无开端又无终结,它具有无限性 D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的 9-08哲学上认为的“人类世界”是指(B)

A人类世界仅仅是由人组成的世界 B“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C与自在世界无关的又一个世界 D是主体的世界

9-09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划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是指(D) A整个自然界

B不能为人类认识的“自在之物”

C按自身规律运动着的客观世界 D尚未纳入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界 9-10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C)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9-11把普遍联系歪曲成“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属于(B) 9-12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D) 9-13范畴(A)

A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 B是客观的在内容上是主观的在形式上是客观的 C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主观的 D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客观的 9-14唯物辩证法认为(D)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9-15所有的决定论都主张(A)

A世界上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B世界上只存在着必然性,没有偶然性 C世界上只存在着偶然性,没有必然性 D偶然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 9-15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C) A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9-16对于两种相反的可能性而言(B)

A它们可以同时变成现实 B只有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能够转变成现实 C实现了的可能性是现实可能性,未实现的可能性是抽象可能性 D一切可能性是真实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虚假的可能性

9-17在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过程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A)

A是促进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 B可使抽象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可能性

B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A先有联系,后有运动 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 C运动构成联系 D联系构成运动

C引起与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D反映与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31

C可使不可能性变成可能性 D可使任何可能性全都变成现实性 9-18度是指(B)

A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节点 B质和量的统一 C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D事物的量变状态 9-19引起阶段性部分质变的根源是(B)

A事物内部根本矛盾的解决 B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发展的不平衡 C矛盾的主次双方相互易位 D非对抗性矛盾转化成对抗性矛盾 9-20爆发式飞跃是指(D)

A解决因一切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 B既是解决事物之质变的形式,也是解决事物之量变的形

C解决因根本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 D解决因抵抗性矛盾所以去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 9-21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种矛盾的说法属于(D) A.诡辩论的观点

B绝对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辩证的观点

9-22在事物的转化过程中(C) A都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B都不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D人们的主观努力可有可无

C有些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些不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9-23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C)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阀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9-24表象(D)

A属于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9-25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的关系是(C)

D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的价值性是等义的

B属于理性认识,但不反映事物的本质

C有时属于感性认识,有时属于理性认识 D属于感性认识,是对只觉的再现

A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然否认真理的价值性 B坚持真理的价值性必然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价值性要以客观性为基础 9-26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A) A.归纳方法

B分析方法

D演绎方法

C综合方法

9-27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主要在于(B)

A该认识只为少数人所坚持 B背离了主观与客观、认识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在实践中一时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D真理具有相对性 9-28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A)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9-29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因为(B) A它是生产力中的最重要的独立的要素

B它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9-30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9-3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B)

C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D它是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的形式 A社会主义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道德和理想

D“三个代表”思想

32

A体现我国国体的政体形式 B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类型 C我国各个阶级联合起来的组织形式 D我国统一战线的一种形式 9-32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C)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国家政权的性质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9-33在社会意识诸形态中起核心作用的是(C) A.哲学

B道德

C政治法律思想 D艺术

9-3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A) A.不属于上层建筑

B使腐朽的生产关系能够继续长期存在下去

D形成全面的社会危机

B属于政治上层建筑

C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D属于上层建筑中和经济基础没有关系的社会意识形式 9-35当生产关系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阻挠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起的后果是(D) A.使革命不再成为现实

C使生产力的停滞成为永久的事实

9-36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B)

A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9-37人民群众之所以成为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是(B) A.人民群众是居民中的多数 9-38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力(C)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 A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 B是无限的而不是有限的

C 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D在剥削制度下是有限的,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下是无限的 9-39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D) A.满足个人对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需要 B实现不受社会制约的自由选择 C摆脱社会的限制使人获得多方面的自由

D满足社会和自我的多方面的需要

9-40一对孪生兄弟到公园游春,回来后向母亲报告各自的观感。哥哥说:“那可真是一个好地方,荆棘上面也有鲜花。”弟弟说:“那可真是一个鬼地方,鲜花下面也有荆棘。”这说明(B) A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的性质决定于人对它的主观感受程度 C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相对主义是一种正确的观点 D人的看法不同,决定着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性

9-41燃烧是一种自然现象,既可以给人类造福,也可以给人类造祸。当给人类造福时,我们创造条件让它发生作用;当给人类造祸时,我们撤除必要的条件不让它发生作用(B) A某些规律在某些时候可以被人类创造或消灭

B规律发生作用是需要条件的,对条件的创造或撤除,是人类能动性的表现 C任何自然规律发生作用都需要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 D人类改造自然时,自然规律被赋予了主观的性质

9-42旧唯物主义者在论证已实施对客观存在的反应时,曾以照相照镜子为喻。这一比喻的缺陷是(D) A没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这一立场

B陷入了庸俗唯物主义的泥潭

C坚持了认识世界的能动性,忽略了改造世界的能动性 9-43“送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哲学寓意是(B)

B主体认识客体具有能动作用,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主体感受,正是主体能动作用的表现

D即忽略了认识世界的能动性,也忽略了改造世界的能动性

A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是目的,改造世界获得成功只是我们获取科学方法论的手段

B改造世界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论,才能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的获得成功

33

C方法论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D科学的方法论形成于,因而认识世界是第一性的,改造世界是第二性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9-44一位著名人物说过,几何学公理如果触犯了人们的利益,也会遭到人们的反对。由此而论可以推出(B) A以几何学原理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原理是否具有真理性,决定于人们对他的认可 C由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利益,因而在阶级社会中,自然科学具有阶级性 D自然科学的原理是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的统一 9-4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A) A英国古典经济学

B劳动价值论

C剩余价值理论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9-46 生产力状况包括(C)

A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性质 B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力水平 C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水平 D生产力变化和生产力水平 9-47管理属于(C)

A单一的生产力范畴,体现人和自然的关系 B单一的生产关系范畴,体现人和人的经济关系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范畴,既体现人和自然的关系,又体现人和人的经济关系 D单一的政治范畴,体现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9-48马克思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D) A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9-49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通过(D) C抽象的劳动表现出来

A本身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B另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出来

B以几何学原理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原理是否能被人们作为真理认可,和人的自身利益有关

D处在等价形式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9-50在价值形式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价值形式是(C) C一般价值形式与货币形式 D扩大的价值形式与货币形式

A简单的价值形式与扩大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与一般的价值形式

9-51在简单的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下列哪种职能的出现使经济危机的发生具有了形式上的可能(B)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世界货币 9-52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的元、角是指(A) A价格标准 B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D储蓄手段

D资本构成的

9-53纸币不能充当什么职能(A)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9-54在一切社会中,财富都是由(A) A使用价值构成的

9-55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B)

B价值构成的 C货币构成的

A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结果 B社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工作日延长的结果 D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的结果 9-56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可使资本家获得(A) 9-57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D)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 9-58资本有机构成是指(B)

A以资本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B以资本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平均利润

34

C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为基础的资本技术构成 D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为基础的资本价值构成 9-59生产价格形成的直接前提是(D) A剩余价值的产生

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C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D平均利润的形成

9-60最具有货币拜物教的资本是(C)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信贷资本 D银行资本 9-61造成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主要根源是(C)

A发达国家拥有科技优势 B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冲突内耗了自身的力量

C国家经济旧秩序的存在 D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彻底弥合了相互之间的矛盾,共同剥削发展中国家 9-62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最主要形式是(D) A国际垄断同盟 B国际辛迪加

三、多选题

1-0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BC )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垄断资本主义

1-0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1-0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1-0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BC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1-0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 AB)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A昂利.圣西门 A辩证法

1-0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ABC)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1-08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BC )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1-09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 ABCD)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10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B )

1-0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 BCD)

C混合联合公司 D跨国公司

D西斯蒙

35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 BCD)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12“八荣八耻”的“八荣”是 (ABCD )

A热爱祖国、服务人民 B崇尚科学、辛勤劳动 C团结互助、诚实守信 D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1-13“八荣八耻”的“八耻”是 (ABC )

A危害祖国、背离人民 B愚昧无知、好逸恶劳 C损人利己、见利忘义 D违法乱纪、骄奢淫逸

1-14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ABCD )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1-15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ABCD) A它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B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C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D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东西

1-16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CD)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1-17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因为(CD )

A它只是对资本主义罪恶进行了天才的诅咒 B它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原因 C它没有找到建设新社会所依靠的阶级力量 D它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2-0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下列两个方面( CD)

A思维和存在能否为人们所认识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 C人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02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有(AD)

A人能认识客观规律 B人能消灭客观规律 C人能创造客观规律 D人能利用客观规律

2-03造大楼先在图纸上设计,然后根据图纸造楼,这说明(BCD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D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04“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BC ) A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B违反客观规律的表现

C急躁冒进的表现 D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2-05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BD)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观念的复合 C理在事先 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36

2-06从起源上说,意识是( CD )

A感性认识的产物 B理性认识的产物

C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2-07下列成语和常用语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有( AC )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2-08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它是(ABCD ) A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B把事物区别开来的前提

C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D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2-09下列活动属于人所独具的意识活动的有( AC )

A三思而后行

B饥不择食

C眉头一皱计上心头 D趋利避害的本能

2-10二元论的错误在于(CD ) A否认世界“物自体”的存在

B坚持物质决定精神

C主张世界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 D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2-11下列哪些说法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ABD)

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同一就是绝对的一致 C同一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 D斗争只能采取对抗的形式

2-12下列说法中,表示时间一维性的有(ABCD )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

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 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

2-1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CD)

A运动是物质的必然结果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内容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14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 BCD )

A事物没有任何变化 B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C事物的空间位置未变 D一事物还未能转化为他事物

2-15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 AC )

A担当者

B形式

C主体 D基本属性

2-16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B D ) A主观形式 B根本属性

C主体 D存在方式

2-17造成意识主观性差异,是由于(ABCD )

A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 B人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 C人的实践经验的差异 D人的意识对象的差异

.

2-18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ABC )

A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 B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C掌握新生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D摆脱客观条件的制约

2-19从意识产生的生理机制和本质看,(ABD)

A意识是人脑的反射活动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人脑是意识的来源 D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20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ACD )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37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2-21在意识起源问题上,下列论点中(CD)是正确的

A一切生命物质都具有意识 B脑的活动是意识产生的根源 C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2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家把原子理解为( ABCD )

A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 B是不变的

C没有广延性

D是不可分割的

2-2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含义的有(BD)

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C运动是物质位置的移动 D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24意识的本质是(AD )

A人脑的机能

B人脑的生理过程

. C“绝对观念”的产物 D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25下列活动中(AC)属于人所独有的意识活动

A三思而后行

B饿了就要吃东西

C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D趋利避害的本能

2-2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ABC)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

2-27下列几种说法中,(BC)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

A不可以无根据地胡思乱想 B审时度势,奋发进取

C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28下列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判断中,(CD)正确的

A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能动作用 B错误的思想.意识没有能动作用 C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取决于主观努力程度 D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改造世界

2-29“先有计划,后做工作;先有图纸,后造房子”,这说明(CD) A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B物质存在形态的多样性

C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D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2-30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说明(AD ) A一切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载体

B根本没有精神运动,承认精神运动就是唯心主义 C精神运动和物质运动是一回事 D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

2-31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关系是( ABD ) 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物质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内容 C时空是容纳物质在其中运动地“容器” D没有物质运动就不会有时间和空间

2-32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ABCD) A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

B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 C是同唯心主义.二元论的根本区别

38

D是对旧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扬弃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2-33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ABCD)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

2-34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D)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2-35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AD)

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是不能正确认识的

C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D认识的基本路线是由精神到物质 2-36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ACD )

A反映客观世界 B创造物质世界 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A葵花向阳 B饥餐渴饮

2-37下列现象中属于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的是(AC)

C雄鸡报晓

D岩石风化

2-38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静止是指(AD)

D创造理论体系

A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B绝对不动 2-39下列哪些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ABCD ) A道生万物 B理在气先

C排斥运动 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C上帝创造了世界 D物质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2-40“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BC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 AB)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2-4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2-4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ABC)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2-4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CD )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2-44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 ABC)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39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2-45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 ABCD)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2-47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B )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2-48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2-49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B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2-46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 BCD)

2-50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BC ) A“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一切经过实验”

D“欲擒故纵”

2-51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 ABCD) A“一分为二” B\和二为一” C\万物莫不有对” A水往低处流

2-52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 CD)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B日出于东落于西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53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 AD)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54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CD)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55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 ACD)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sy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