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导学

更新时间:2024-04-13 07: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南的冬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品味文章质朴清淡、明白晓畅的语言

3、结合文章描绘的多幅图景,体会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4、通过诵读,体会作者于江南冬景中所寄寓的感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案

一、搜集有关描写江南的诗句(写出出处,并且能够背诵下来) 二、基础知识积累 1、字音:

煮茗( ) 蛰居( ) /海蜇 曝背( ) 亘古( ) 赭色( ) 乌桕( ) 丰腴( ) 正月( ) 槎桠( ) 煊( )赫 寒暄( ) 渲( )染 喧( )哗 泊船( ) 湖泊( )

中间( ) 间或( ) 月晕( ) 晕头转向( ) 剥削( ) 剥花生( ) 文件夹( ) 夹衣( ) 2、知人论世:

郁达夫(1996.12.7-1945.9.17)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2年 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 1930年,小说《迟桂花》发表。 1945年被日军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

郁达夫他擅长小说与散文,小说代表作:《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散文《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著有散文集《屐痕处处》、《闲书》。

郁达夫散文具有极强的美学特征:清新隽永,明丽真挚,富有神韵;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三、自主学习

1、所谓特征,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即事物的独特之处。景物描写也应该写出对象的特征:晴天丽日、和风习习是一种特征;西风猎猎、风雨凄凄又是一种特征。那么,郁达夫描绘的江南冬季,其总体特征是什么呢?

2、散文,讲求“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一般是指取材广泛,结构安排灵活;所谓“神不散”一般是指散文主题集中、写作思路确定。

1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写作的灵魂,好的散文应当是“形”与“神”的对立统一。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它又是如何体现“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呢?

课堂学习案

合作探究

1、在写景散文中加入民俗风情描写,是散文的传统写法,古人笔记大多如此。“民俗”体现着“民情”,他能很好地传达“情与景的交融”,浓化文章的人文气息。本文作了如下民俗描写:“凡在北国过过冬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这些民俗描写有何作用?

2、在散文写作中引用诗文,不是一种单纯的嵌入、点缀,它应当是一种“契合”,应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服务,同时也应当增强文章的文化质感。本文多处引用诗文,其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3、写文章讲究笔法,如《诗经》“六义”中的“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有时候用笔可以“言在此,而意在彼”,有时候则可以宕开一笔,再转入正题。但这些均非闲笔,是立意笔法所需。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但作者开笔即写北国冬天,文中也一再提到北方的冬景,甚至写到日本人、德国人喜欢徒步旅行的情景,这些是不是闲笔?

4、宋人韩拙在其《山水纯全集·后序》中写到:“人为万物之最灵者也,故人之合于画,造乎理者,能尽物之妙。”即“人物”画入画中,可使“景物”尽乎其妙,画理如此,作文之道理亦然。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但却在好多处写到了江南冬日人物的活动,对此应如何理解?

课后延伸案

2

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煮茗(míng) 蛰(zh?)居 曝(pù)背 亘古(gan) B 煊(xuàn)羊肉 赭(zhě)色 绿(lù)林豪客 给与 (j? )

C 乌桕(jiù) 恣(zì)意 谛(d ì)听 正月(zhēng) D 槎桠(chá yā) 剥(bāo)花生 月晕(yùn) 间(jiàn)或 2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明其妙 暖坑 萝卜 相应成趣 B.得失具亡 绿荫 轮廓 窗临远阜 C.乌蓬小船 蛰居 萌动 恍然大悟 D. 曝背谈天 逍遥 恣意 直截了当 3.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

B.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C.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好的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吗(嘛)呢!”

D.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嗓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无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 特深。

(2)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 ,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 (3)若再要点些 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 A.感受 交换 景象 B.铭记 变更 风景 C.记忆 变化 景物 D.铭刻 变迁 景致

5.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个人做出的任何成绩和伟大的革命事业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B.尽管两人天各一方,但还是藕断丝连,不绝如缕。 ....C.洗劫后的圆明园,到处断壁残垣,令人叹为观止。 ....

D.冬天里,我经常和朋友们聚在一起,或围炉品茗,或吃煊羊肉饮白干,享受了浓浓的天伦之乐。 ....拓展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白马湖之冬 夏丐尊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

3

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面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是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积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拔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时尚的树木一株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的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1、这篇文章写自己所尝的冬天的 ,着重在写白马湖的 。 2、《江南的冬景》中描写冬日的画意,颇有诗趣;这篇文章写冬日也颇有“诗趣”,不同在于江南冬天的景物给作者感觉是 ,白马湖的冬天给人感觉是 。在写法上,两者又各侧重于不同的感官,前者着重是 角度来写的,后者主要是从 上写的。

3、文章写“太阳好的时候”,白马湖“和暖得真不像冬天”,这是作者要表现的主要方面吗?这几句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4、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白马湖之冬”的特点。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ss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