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14 11: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生字词及课文的预习情况,理解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品读孔隙的窄小,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初步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品读、理解、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叙写顺序”和“表达真实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 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根据自身情况选做预习作业纸上2-4条题目。 2. 教师准备好本课的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双龙洞图片,学生欣赏说感受。 2.揭题,读题。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想去吗?是啊,对于我们这些难得出门的农 村孩子来说,外面的世界真是太精彩了,怎么不想出去看看呢。出去走走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更可以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绮丽、壮观。还记得我们开学第一课学到的八个字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笔触一起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过渡:在读课文之前,我还是想先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看看没有老 师指导,你们靠自己的能力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敢不敢接受我的挑战? 1.检查资料的搜集。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课文读过3遍的请举手)

(1)(大屏幕出示生字词)好,第二关:生字词。谁能读准这些词?你觉得有没有什么容易读错的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1

(2)不过,光读准还不够,谁能读懂这些词?你觉得这些词中最难理解的是哪个词?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理解的?

(3)词语读好了,老师出些句子,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

A (屏幕出示: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指名读,理解“明艳”。

指导朗读

B 真好,同学们,再看看一个句子怎么样?(出示: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指名读,点评。

同学们看看,听听,“宽、窄、缓、急”多像一首乐曲,一首溪流的欢歌,谁再读读,能读出溪流变换的调子? 3.质疑,解疑或存疑。

过渡:这真是看山山有色,听水水有声呀。好,同学们的字词老师放心了,现在,你们还记得读完课文后最想问的问题吗?

(如有学生提出写作顺序的问题,是相机引导,如没有,则师提出) 既然本文是一篇游记,那么叶老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屏幕出示游览线路题)迅速浏览课文,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圈点出关键的词语,并和同桌合作完成游程图。

(金华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2.交流。作者又是通过哪些语句告诉我们的呢? 3.指名交流,相机出示:

☆出金华成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引读这些句子)

2

4.理清课文脉络。

师:一条线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们瞧,金华、罗店、入山、洞口这是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外洞、孔隙、内洞这是作者正在?——(游洞)。最后,原路——(返回)。板书:途中——游洞——返回

师:返回出了洞,通过这些句子和游程图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游览的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你们看,简单地说,作者先写了在途中,再写了——游洞,最后写了——返回。

师:大家刚才说的就是这篇课文的段落结构。同学们,游记除了交代流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感受到的。作者就是这样一边游览,一边描述,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用这样的方法来写文章,条理非常清楚,咱们读起来,也好像跟随着作者进行了一番游历,所以我们在写游记的时候,就可以用这种写作方法。 四、品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描写“孔隙”的部分)。

1.那么,在游双龙洞中,哪一处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惊险、刺激,留下的感受最深?(相机板书:感受)

2.引导交流,得出结论——孔隙,讨论“孔隙”的特点。

3.那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4.讨论交流。(讨论的顺序跟着学生发言的顺序定。)

(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A 这两句话主要是写了什么?(小船很小)

如果老师把这两句话稍稍改动一点,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怎样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的小船。)

下面这个句子也是可以的啊,可为什么还要多加两个小呢? B 你还从哪些词当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 C 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

3

D 指导朗读(师生合作读)

(2)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A 学习生字“臀”

B 是的,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有哪些呢?从~~后脑,摸摸你的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的。

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窄小。 C 指导朗读,进一步感受孔隙的窄小。

(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A 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呢?(作者的感觉。)

他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圈出了哪些重点的词语。说说你的理由。 B 这两句话写的都是叶老先生真实的感受啊(在感受前板书:真实)。叶老先生正是用过孔隙的真实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C 师引导朗读。

D 是啊,同学们,作者就是用见到的小船的小,这也就是他的?(板书:见闻。)还有自己过孔隙的?——(真实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 ?(身临其境) (板书)

正因为文章有了叶老先生的这些真实感受,我们读起来才能身临其境,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学习这种方法。 五、课堂小结

有一句话是这样描述双龙洞的: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我们今天领略的就是这独特的进孔隙的方式,那么,下节课让我们继续来了解奇观。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sm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