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及故事

更新时间:2024-06-22 19: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清〕康熙年间秀才 李毓秀 撰

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冬则温 夏则凊事虽小 勿擅为亲所好 力为具亲爱我 孝何难谏不入 悦复谏丧三年 常悲咽出 则 弟

兄道友 弟道恭或饮食 或坐走称尊长 勿呼名骑下马 乘下车尊长前 声要低事诸父 如事父首孝弟父母命晨则省苟擅为亲所恶亲憎我号泣随居处变兄弟睦长者先对尊长过犹待低不闻事诸兄次谨信行勿懒昏则定子道亏谨为去孝方贤挞无怨酒肉绝孝在中幼者后勿显能百步余却非宜如事兄泛爱众 而亲仁父母教 须敬听出必告 返必面物虽小 勿私藏身有伤 贻亲忧亲有过 谏使更亲有疾 药先尝丧尽礼 祭尽诚财物轻 怨何生长呼人 即代叫路遇长 疾趋揖长者立 幼勿坐进必趋 退必迟有余力 则学文 父母责 须顺承 居有常 业毋变 苟私藏 亲心伤 德有伤 贻亲羞 怡吾色 柔吾声 昼夜侍 不离床 事死者 如事生

言语忍 忿自泯 人不在 己即到 长无言 退恭立 长者坐 命乃坐 问起对 视勿移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适可止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勿践阈 勿跛倚 执虚器 如执盈 斗闹场 绝勿近 人问谁 对以名 借人物 及时还

凡出言 信为先 刻薄话 秽污词 事非宜 勿轻诺 彼说长 此说短 见人恶 即内省 若衣服 若饮食 闻誉恐 闻过欣 过能改 归於无

泛 爱 众

凡是人 皆须爱

饮酒醉勿箕踞入虚室邪僻事吾与我人借物诈与妄市井气苟轻诺不关己有则改不如人直谅士倘掩饰天同覆最为丑勿摇髀如有人绝勿听不分明有勿悭奚可焉切戒之进退错莫闲管无加警勿生戚渐相亲增一辜地同载步从容 立端正缓揭帘 勿有声事勿忙 忙多错将入门 问孰存用人物 须明求说话多 不如少见未真 勿轻言凡道字 重且舒见人善 即思齐惟德学 惟才艺闻过怒 闻誉乐无心非 名为错行高者 名自高揖深圆 拜恭敬 宽转弯 勿触棱 勿畏难 勿轻略 将上堂 声必扬 倘不问 即为偷 惟其是 勿佞巧 知未的 勿轻传 勿急遽 勿模糊 纵去远 以渐跻 不如人 当自励 损友来 益友却 有心非 名为恶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有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自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仆婢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余 力 学 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注释】

先问己身贵端人多畏无限害不学文勿慕彼随札记心不端卷束齐勿自弃己不欲 即速已 虽贵端 慈而宽 言不讳 色不媚 小人进 百事坏 任己见 昧理真 此未终 彼勿起 就人问 求确义 字不敬 心先病 有缺坏 就补之 圣与贤 可循至

(1)弟子:为人弟和为人子。

(2)规:规范。

(3)圣人:品德高超、人格完美的古圣先贤。

(4)训:训示教导。

(5)首:第一重要。

(6)孝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弟,通「悌」,敬重顺从兄长。

(7)次:第二重要。

(8)谨信:小心谨慎,诚实守信。

(9)泛泛爱众:博爱众人。泛泛,通「泛」,广泛。

(10)而:而且。

(11)亲仁:亲近有仁爱之心的人。仁,仁慈宽厚之心,爱人爱物的基本道德。

(12)余力:剩余的心力。

(13)则:就。

(14)学文:研究学问。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主张德育重於智育,要先养成良好的品德,还有时间才学习其他它各种学问。

【白话解说】

《弟子规》是古圣先贤教导人们的道德规范。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其次是做人做事要严谨且诚信。爱护天下众人,并且多亲近有仁德的君子。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才能学习各种文学方面的学问。

【参考故事】

道德始祖———舜帝

舜是中国古代的五帝(注)之一,姓姚,名重华,号虞氏,史称虞舜。

舜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双目失明的父亲瞽瞍(g□ s□u,ㄍㄨˇ ㄙㄡˇ)又娶了妻子,生下弟弟象。舜的父亲是个顽固不讲理的人,加上后母个性粗暴凶狠,弟弟蛮横无理,后母和象因为得到瞽瞍的宠爱,三个人都讨厌前妻生下的舜,经常

想杀死他。

有一次瞽瞍叫舜修理米仓,等舜爬上仓顶,瞽瞍就放火烧米仓,舜拿著两个斗笠像小鸟一样降落下来,没能害死他。后来瞽瞍又叫舜去挖井,当舜深入井中时,瞽瞍和象合力用土填井,没想到舜很聪明,挖井时就预先从旁边挖了通道,逃了出来。象像本以为这次万无一失了,就霸占了舜的家产,看到舜回家来,大家吓了一大跳。但宽宏大量的舜还是以德报怨,日后依然孝敬父母,爱护弟弟。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舜二十岁就以孝闻名天下,三十岁时尧帝访求贤才,四方群臣都推荐舜,尧帝因此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并让九个儿子和舜相处,以观察舜的品德。因为舜以德服人,娥皇、女英受到舜的德行感化,也不敢因身份尊贵就态度骄慢,待人都非常谦逊恭敬。尧帝的九个儿子在舜的耳濡目染下,也变得更加仁厚谨慎。

舜到历山耕种,那里的人受到舜的影响,变得心胸宽大,让出田界。

舜到雷泽捕鱼,雷泽的人争相让出住所。舜到黄河边做陶器,那边出产的陶器变得非常精细。大家都喜欢和舜在一起,所以他住的地方,一年就聚成村落,二年形成城镇,三年就变成大都市了。经过考察,尧帝对舜很满意,将帝位传给了舜。

舜帝特别注重道德教育,他宣扬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推动人伦道德,开创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先河,成为历代中国人遵循的典范。

几千年来,舜文化以德为先的传统,经由孔子儒家文化传承下来,教化了一代代的中国人。

附注:三皇五帝,:远古时候的伏羲,神农,黄帝,号称三皇,是中国最早的三位皇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号称五帝。古文献记载,黄帝为三皇之一,也是五帝之首。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注释】

(1)呼:呼叫。

(2)应:回应。

(3)勿:不可以。

(4)缓:缓慢。

(5)命:命令、吩咐。

(6)行:行动。

(7)懒:懒惰、不努力。

(8)教:教导、训诲。

(9)须:必须。

(10)敬听:恭敬的聆听。

(11)责:责备。

(12)顺承:顺从的接受。

【白话解说】

父母有事叫唤时,我们要马上回答,不可拖延;父母吩咐做事,我们应立刻行动,不可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必须恭敬聆听,牢记在心;父母指责纠正我们的过错,我们必须顺从接受,坦承错误,不可顶嘴争辩,掩饰过错。

【参考故事】

周拔忤逆父母 堕落成驴

周拔是明代浙江省平阳县人,从小就是个小神童,读书能过目不忘,七岁就会吟诗作文。到十六岁,他的诗文更是名噪一时,被称为「平阳才子」。他因为得到大家的称赞,父母的宠爱,越来越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他的父母、兄弟和邻居经常忍受他暴躁的脾气。

有一年,周拔要进京赶考,父母为了他的旅费东借西凑,还请裁缝帮他裁制新衣。但不知足的周拔嫌旅费太少,嫌衣服太宽、裤子太长、帽子式样老旧、鞋子颜色太深。父母的苦心反而招来他满腹的抱怨,父亲忍不住教训他:「儿啊!你不要嫌这嫌那了,要知道父母为了你这次考试,帮你准备旅费,缝制新衣,已经伤透脑筋,弄得头发都白了,你还这样不知满足,我也想不出办法了。」周拔没有被父亲的话感动,反而大声咆哮:「我是天上的文昌星下凡,是一个大贵子,你这个草包一样的土老儿,有资格当我父亲吗?我才不是你生的,你没资格做我父亲。」他父亲被气得当场晕倒。

当天夜里,周拔被抓到地府(阴间的官府),阎罗王对他说:「你平时忤逆父母,虽有人的躯壳,却是畜生心肠,心田里的畜生种子结果了,你就将失去人身,堕落成畜生。」

周拔辩解:「我对父母只是据理直言,怎麼算忤逆不孝?而且我是绝顶聪明的才子,怎麼可能变成愚蠢的畜生?你的话不能使我信服。」

阎王和善的解释:「你这辈子聪明,是因为前生有善行。但是你今生任性狂妄、骄慢无礼、暴躁、忤逆等恶行,养成畜生的种子,上辈子的善良种子已被摧毁殆尽。你狂妄到目空一切,你的报应就该堕落为驴,被人遮盖双目(注),推磨受鞭。」

周拔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自知恶报难逃,惊惶而醒。那天就得了急病,开口困难,牙关紧闭,喉咙发出驴子叫声,名医也无法诊断是什麼病,不到两天,周拔就在驴鸣声中死了。(取材自清代《暗室灯》)

注:驴子推磨时,如果看到磨上的食物,会使它想吃而停下来,不肯推磨了,所以要罩住驴的双眼。

上面的注释是对“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

【注释】

(1)凊:寒凉。

(2)省:看望、问候。

(3)昏:黄昏。

(4)定:安定,此指整理床铺。

(5)必:一定。

(6)返:返回。

(7)面:面见。

(8)居:居住,指日常起居的礼节。

(9)常:固定不变。

(10)业:次序、顺序。

(11)毋:通「无」,不要。

【白话解说】

冬天要为父母温席,夏天要为父母凉席;早晨要向父母问安,晚上要帮父母弄好床被。

外出要禀告父母,回家要面告父母;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日常秩序不要任意改变。

【参考故事】

黄香搧枕温衾(注1)

黄香,东汉江夏人。九岁时母亲去世,对母亲的思念非常深切,乡人都说他是个孝子。

黄香做事勤快,不怕吃苦,一心一意侍奉父亲。夏天炎热,他用扇子搧凉父亲的枕头、席子。冬天寒冷,他用身体先温暖父亲的被褥。黄香十二岁时,太守刘护听闻他的孝行而召见他,送他「门下孝子」的匾额(注2),表扬他的难能可贵。

黄香年少时就已熟读经典,博学能文,他写的文章闻名京城,大家称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取材《二十四孝》)

注1:搧(sh□n,ㄕㄢ),挥动扇子。衾(q□n,ㄑ|ㄣ),大被子。

注2:匾额,横写大字,高挂於园亭、大厅、书房上方的木板。

衾——读“亲”,被子的意思。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注释】

(1)擅:擅自主张,任性而为。

(2)苟:如果。

(3)子道:为人子之道。道,道理、法则。

(4)亏:亏损、欠缺。

(5)私藏:私自藏起,占占为己有。

【白话解说】

事情虽然细小,不可不禀明父母就擅自作主;如果任性而为,有亏做人子女的本分。

物品虽然微小,不可私自藏起;如果占占为己有,会使父母亲感到羞愧、伤心。

【参考故事】

陶母还鱼责子

陶侃(k□n,ㄎㄢˇ),东晋名将,父亲早死,幼年家境贫寒,母亲湛(zh□n,ㄓㄢˋ)氏靠织布供他读书,而且很重视陶侃的品德修养。

陶侃年轻时在江西浔阳县当县吏,监管捕鱼之事。他派人送给母亲一罐腌(注)鱼乾,母亲将原罐退回,并写信责备他:「你当县府官吏,拿官家物品送我,以为我会高兴吗?这是在增添我的忧虑呀!」

之后陶侃所到之处,都以清廉尽责而受人称赞。后来为征西大将军,封长沙郡公。

注:腌,用盐浸泡食物,避免腐坏。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注释】

(1)亲:父母亲。

(2)好:喜欢。

(3)力:尽力。

(4)具:具备、准备。

(5)恶:讨厌。

(6)谨:小心谨慎。

(7)去:去除。

(8)贻:遗留、留给。

(9)忧:担心忧愁。

(10)羞:羞愧、丢脸。

(11)何难:有何困难?何,为什麼。

(12)憎:讨厌。

(13)方:才。

(14)贤:贤良,品德高尚。

【白话解说】

父母所喜欢的事物或行为,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做到;父母所讨厌的事物或行为,子女要谨慎的为他们排除,小心改正。

子女身体受伤,会带给父母忧愁;子女品德缺损,会带给父母羞辱。

父母疼爱我,我孝顺父母有什麼困难?父母讨厌我,我还是孝顺他们,才真的是品德高尚的贤人。

【参考故事】

闵子骞芦衣顺母

闵( m□n,ㄇ|ㄣˇ)损,字子骞( qi□n,ㄑ|ㄢ),春秋(周朝)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德行与颜渊齐名,为二十四孝(注1)之一。

闵子骞幼年丧母,父亲再娶,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子骞对父母非常孝顺,但后母很讨厌他,用棉絮给两个亲生儿子做棉衣,却用芦絮(注2)做子骞的冬衣。寒冬时,父亲叫子骞帮他驾车,子骞被冻僵了,老是拿不住韁绳,掉了好几回,被父亲责备,子骞也没为自己辩解。

后来父亲看他冻得脸色发青,用手一摸,发现衣服很单薄,撕开衣服一看,才知道不是棉衣,而后母的两个儿子穿的都是纯棉做的冬衣。父亲感到很悲痛,决定休妻。子骞泪如雨下,劝告父亲:「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注3)后母听了深受感动,终於悔改,如慈母般公平的对待三个儿子。闵子骞的孝子之名也因此而传遍天下。

注1:元朝有名的孝子郭居敬,感叹再也没机会孝顺去世的父母,就从古书传记中挑出历代最具代表的二十四位孝子故事,编成「二十四孝」————虞舜、汉文帝、周朝曾参、周朝闵损、周朝子路、汉朝董永、周朝郯子、后汉江革、后汉陆绩、唐朝唐夫人、晋朝吴猛、晋朝王祥、汉朝郭巨、晋朝杨香、宋朝朱寿昌、南齐庚黔娄、周朝老莱子、汉朝蔡顺、汉朝黄香、汉朝姜诗、三国(魏)王裒、汉朝丁兰、三国孟宗、宋朝黄庭坚。

注2:秋天的芦苇,花穗上包裹种子的绒絮,有点像棉絮,但保暖效果远不及棉絮。芦絮随风飞散,可帮助种子传播,俗称芦花。絮(x□,ㄒㄩˋ),附在植物种子上的柔白细毛。

注3:母亲在的话,儿子我一人受寒就好,母亲如果离去,三个儿子都遭风霜啊!单,衣服单薄,挨冻受寒。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注释】

(1)谏:劝告。

(2)更:更改。

(3)怡:温和愉悦。

(4)吾:我。

(5)色:脸色。

(6)柔:柔和。

(7)不入:不接受。

(8)悦:愉快。

(9)复:又。

(10)号泣:哭泣。号,大哭哀号。泣,低声 啜(chu□,ㄔㄨㄛˋ)泣。

(11)随:跟随、伴随。

(12)挞:打。

(13)怨:埋(m□n,ㄇㄢˊ)怨。

【白话解说】

父母亲有了过错,要好好规劝使他们改正,自己要和颜悦色,声音柔和;父母不听劝告,要等到他们高兴时再规劝,还不行就哭泣哀求,就算被打也毫无怨言。

【参考故事】

秀贞劝母救妹

明朝时,杨秀贞的母亲一连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生第四个又是女儿,母亲气极了,要把女婴淹死。当时杨秀贞十三岁,急忙抱起妹妹,向母亲下跪哀求:「母亲为了要儿子就杀女儿,越得不到儿子啊!如果烦恼以后的嫁妆,就把我的陪嫁给这个妹妹吧!」

祖母骂她不懂事,秀贞又跪著禀告祖母:「祖母天天念佛,现在却见死不救,念佛有何用呢?」祖母也被感动而明白了,於是留养女婴。两年后,秀贞母亲果真生了一个儿子。

母亲生儿子时,秀贞的父亲梦见祖父告诉他:「如果第四个女儿不留下来,这个儿子铁定不能生的。」因为秀贞当初的跪禀之言,至孝感动上天,才得以延续杨家血脉。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注释】

(1)疾:疾病。

(2)尝:通「尝尝」,用嘴试味道。

(3)昼夜:从早到晚。昼,白天。

(4)侍:侍奉。

(5)悲咽:悲伤哽咽。咽:声音堵塞。

(6)居处:居住的地方。

(7)绝:阻绝、断绝。

(8)尽礼:遵守礼节。尽,尽力。

(9)祭:祭拜。

(10)尽诚:心意真诚。

(11)事:侍奉。

【白话解说】

父母生病,子女要先尝尝尝尝汤药的冷热是否适中;日夜服侍,不离开父母床边。

父母去世,子女守丧三年期间,常怀悲伤感恩之心;生活变得更简朴,断绝酒肉享受。

为父母办丧事要遵照礼仪,祭拜要恭敬虔诚;侍奉去世的父母,如同侍奉父母生前。

【参考故事】

丁兰刻木事亲

汉朝丁兰,小时候父母就去世了,来不及奉养双亲,但常想念父母辛苦的生养之恩。

丁兰用木头雕刻父母的人像,侍奉他们就像父母还活著一样。日子一久,他的妻子就不太尊敬了,用针刺雕像的手指来戏弄,没想到雕像手指竟流出血来。木头雕像看见丁兰,又眼中流泪。丁兰问明情况,把妻子休弃了。(取材《二十四孝》)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注释】

(1)兄道:为兄之道。道,道理、法则。

(2)友:友爱。

(3)恭:恭敬。

(4)睦:和睦。

(5)轻:看淡、看轻。

(6)怨:怨恨。

(7)何生:从何而生?何,哪里。生,产生。

(8)忍:忍让。

(9)忿:愤怒。

(10)泯:消除。

【白话解说】

哥哥应该友爱弟弟,弟弟应该尊敬哥哥;兄弟能和睦相处,孝道就在其中了。

兄弟间对财物看得很轻,怨恨从哪里生起?彼此言语上多忍让,怒气自然消除了。

【参考故事】

煮豆燃萁 曹植七步作诗

三国时代的魏文帝曹丕,与其弟曹彰、曹植,都是卞(bi□n,ㄅ|ㄢˋ)太后所生。曹丕继承魏武帝曹操的王位后,因妒忌任城王曹彰勇武强壮,诱骗他吃毒枣而死,太后解救不及。曹丕又要加害东阿(□,ㄜ)王曹植,太后说:「你已经杀我儿子任城,不得再杀我儿东阿。」

魏文帝曾命令弟弟曹植於七步内作诗,不成就处以重刑。曹植立刻作诗回响应:「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魏文帝听了面露惭色,深感羞愧。(取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煮豆子拿来做浓汤,过滤豆渣做成豆浆。豆子的茎梗在锅子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本来都是同根所生,何必互相煎熬得太过急迫?持,拿来。羹(g□ng,ㄍㄥ),浓汤。漉(l□,ㄌㄨˋ),过滤。菽(sh□,ㄕㄨˊ),豆类总称。萁(q□,ㄑ|ˊ),豆茎。釜(f□,ㄈㄨˇ),锅子。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显能。

【注释】

(1)或:或者。

(2)长:长辈。

(3)呼:叫。

(4)即:立即、立刻。

(5)代:代替。

(6)称:称呼。

(7)显能:显现才能。

【白话解说】

无论吃饭喝水,或行住坐卧;长辈优先,晚辈在后。

长辈叫人,要立刻代替长辈叫唤;要叫的人不在,自己立刻到长辈面前帮忙。

称呼长辈不可叫名字;对长辈不可显示夸耀自己的才能。

【参考故事】

王氏自食糟糠

明朝夏诚明之妻王氏,是江苏无锡的农家妇女,家境贫苦,又遇上荒年(注1),丈夫到外地工作,王氏日夜不停的纺纱织布,尽力准备饭菜给公婆吃,自己以糟糠(注2)和野菜果腹。

她婆婆偶然进到厨房,看见她吃的东西,忍不住流下泪来。后来王氏享年八十多岁,没有病痛,安然而逝。家人梦中看见打旗奏乐的队伍,迎接孝妇而去。同里里有位贡生(注3),每过王氏家门,必定在门外敬礼三次,表示恭敬。

注1:荒年,因水灾或旱灾而收成不好,闹饥荒的年头。荒,农作物歉收。

注2:糟糠,粗劣的食物。糟,酒渣。糠,谷谷皮。

注3:贡生,科举时代,选拔学行(x□ng,ㄒ|ㄥˋ,品行)皆优者,推荐到京师(北京)的太学(就是国子监、国学,元、明、清国家设立的的最高学府)就读。贡,推荐人才给君王。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注释】

(1)疾:快速。

(2)趋:快步上前。

(3)揖:拱手行礼。

(4)恭立:恭敬的站好。立,站立。

(5)犹:仍然、还。

(6)待:等待。

(7)余余:多出的。

(8)命:命令。

(9)乃:才。

【白话解说】

路上遇到长辈,要赶快走上前去行礼请安;长辈没说话,就退到一旁恭敬的站著。

骑马遇到长辈要立刻下马,坐车遇到长辈要立刻下车;长辈走过去还要等一下,等到长辈离开一百多步自己才能走。

长辈站著,晚辈就不能坐下;长辈坐著,命令你坐才可以坐下。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注释】

(1)低:轻声细语。

(2)闻:听到。

(3)却:反倒、反而。

(4)宜:适当。

(5)趋:快步走上前。

(6)迟:缓慢。

(7)起对:站起来回答。起,起立。对,对答、答话。

(8)视:看、注视。

(9)事:侍奉。

(10)诸父:父亲的兄弟,父之兄称伯父,父之弟称叔父。广义指父亲的同辈。诸,诸位、许多。

(11)诸兄:堂兄、表兄。伯叔的儿子称堂兄弟,姑母、舅父、姨母的儿子称表兄弟。「诸父诸兄」指父亲的亲戚,但此原则也适用於母亲的亲戚。

【白话解说】

在长辈面前,说话要轻声细语;但声音太小听不见,反而不适宜。

到长辈面前要快步前进,告退时要放慢脚步;长辈问话要起立回答,注视长辈,不可东张西望。

侍奉各位叔叔、伯伯,如同侍奉自己的父亲;侍奉各位堂兄、表兄,如同侍奉自己的兄长。

【参考故事】

张良敬老 三趋圯桥终得道

张良,字子房,汉朝开国功臣,封为留侯,为大司徒(注1)。

张良小时候,路过江苏省下邳县的圯桥(邳,p□i,ㄆㄟˊ。圯,y□,|ˊ。),正刮刮著大风雪,那时他遇到一位头绑黑头巾,身穿黄衣的老人,把鞋子掉到桥下了。老人看著张良说:「小孩,帮我把鞋子拿上来。」张良毫无厌烦之意,马上帮老

人下桥捡鞋,双手奉上。老人伸出脚来穿鞋,张良更恭敬的帮他穿上。老人笑著说:「这孩子可以教啊!明天一早来这里,我有东西要教你。」

隔天一早天快亮的时候,张良就依约前来,老人已经在那里了,老人说:「我们约定好了,你却比我晚到,不能把道传给你。」如此跑了三次,第三回张良先赶到了,且毫无倦怠之意,老人很高兴,拿书给他说:「读此书可为帝王师,如果要再求教於我,就到山东省谷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张良读这本书后,能随机应变,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人称这本书为「黄石公书」。用此书修身,能修炼气功,辟谷谷(注2)断食,进而身体轻盈,得道成仙。

张良尸解(注3)离世后,埋葬在陜西长安的龙首原。西汉末年赤眉之乱,农民组成赤眉军,到处捕杀官员和军人。当时有人挖出张良的墓,只见到黄石枕,石枕忽然凌空飞去,有如流星,却没看到张良的尸身和衣帽。

张良登仙位,为太玄童子,常年跟随太上老君(对道家始祖老子的尊称)於仙境。他的第八代孙子张道陵出家修道,於鹤鸣山白日飞升(注4),得道成仙后,到昆仑山朝见西王母,张良也前往参加盛会。(取材唐代杜光庭《仙传拾遗》)

注1:大司徒,主管教化之官,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三公。

注2:辟谷榖(p□ g□,ㄆ|ˋ ㄍㄨˇ),道家修炼法,不吃五谷以达成仙。

注3:尸解,道家圆满的形式,修炼得道后,假托一物化为尸,但已登仙,并未真死。

注4:白日飞升,相传道家得道真人修炼成功后,肉身已修成道体,可带著道体升天。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注释】

(1)朝:早上。

(2)眠:睡觉。

(3)迟:晚的意思。

(4)易至:很快就到。

(5)惜:爱惜。

(6)时:光阴。

(7)盥:洗脸洗手。

(8)兼:同时、一起。

(9)便溺:指上厕所。

(10)辄:每次。

(11)净手:洗手。

【白话解说】

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利用时间多多学习,可以晚一点再睡;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因为人很快就会变老了。

早晨起来,必须要洗脸、刷牙漱口;每次上完厕所之后,一定要马上洗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注释】

(1)冠:帽子。

(2)正:端正。

(3)纽:同「钮」,钮扣。

(4)结:扣上。

(5)履:鞋子。

(6)俱:都。

(7)紧切:绑紧。

(8)乱顿:胡乱丢置。

(9)致:导致。

(10)污秽:肮脏。

【白话解说】

戴帽子时,一定要把帽子戴正,衣服的钮扣一定要扣好;穿上袜子、鞋子都要把鞋带绑紧。

脱下的帽子、衣服,要挂或放在固定的位置,不要胡乱丢置,导致家里环境肮脏零乱。

【参考故事】

儒者衣冠适中 学识渊博

鲁哀公问孔子说:「先生您身上穿的,是儒者(注)的服装吗?」

孔子回答:「我年幼时住在鲁国,穿著鲁国人穿的宽大袖袍。长大后住在宋国,戴著宋国人戴的黑布礼帽。我听说有德君子需广泛学习,学识渊博,服装只要入境随俗,衣冠适中就可以了。我从不知道儒者还有什麼特殊的服装啊!」(出自《礼记?儒行》)

注:儒者,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后指读书人。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适可止,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注释】

(1)贵:注重、重视。

(2)洁:整齐清洁。

(3)华:高贵华丽。

(4)上:先、前面。

(5)循分:遵循自己的本分。循,遵守、。依照。分,本分。

(6)下:后。

(7)称家:与家庭的地位条件相称。称,相称。家,家境。

(8)拣择:挑嘴。拣,选择、挑选。择,挑选。

(9)适:相合、相当。

(10)过则:超过标准、过量。过,超过。则,准则。

(11)少:年幼的、年轻的。

(12)丑丑:喝醉酒丑态百出。

【白话解说】

穿衣服需注重整齐清洁,不必讲究昂贵、华丽;穿著应该先考虑自己的身份及出席的场合,然后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情况。

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不要挑食;三餐要适可而止,不要暴饮暴食。

年轻人不要喝酒,因为喝醉酒会胡言乱语、丑态百出。

【参考故事】

司马光教子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陕州(今山西夏县)人,是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在司马光的一生中,流传著许多动人的故事。尤其是他居官清廉,恭谦正直,不喜华靡(华美奢侈)的品格一直被传为美谈。就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很钦佩他的品德,愿意与他为邻。

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要力戒奢侈、谨身节用。当时,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攽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因此,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乾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他强烈反对当时社会上败坏的风俗,例如:做事讲排场、摆阔气,当差走卒的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农夫脚上也穿著丝鞋。而司马 光极力提倡节俭朴实,流传至今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节俭的生活变成奢侈很容易,要由奢侈的生活节俭下来就很难了。

在司马光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於后世。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注释】

(1)步:走路。

(2)从容:心情舒缓、不慌不忙的样子。

(3)立:站立。

(4)端正:抬头挺胸。

(5)揖:拱手礼。双手抱拳,弯腰行礼。

(6)深圆:指弯腰鞠躬的姿势到位。

(7)拜:低头行拱手礼,或跪下磕头行跪拜礼。

(8)践阈:踩门槛坎(k□n,ㄎㄢˇ)。践,踩踏。阈,门下的横木。

(9)跛倚:身体歪斜、站立不正。跛,脚有残疾而走路姿势不正。倚,偏斜。

(10)箕踞:张开两腿而坐,形如畚(b□n,ㄅㄣˇ)箕,是一种不守礼节或态度傲慢的坐法。箕,簸(b□,ㄅㄛˋ)箕,又称畚箕、畚斗,用来扬去米糠或盛垃圾、尘土的竹器,呈U字形,谷谷物容易进入。踞,伸开腿坐,两腿如八字形。

(119)摇髀:摇晃大腿。髀,大腿。

【白话解说】

走路时从容不迫,站立时姿势端正,抬头挺胸;打躬作揖要拱手弯腰,跪拜行礼要态度恭敬。

脚不可踩门槛坎,身体不可歪斜;坐下不可张开双腿,不可摇晃大腿。

【参考故事】

长孙俭自重人重 清德流传

长孙俭,北周河南人,本名庆明。他年少时就为人端正,品德高尚,神情严肃,虽然在自己家里,仍能整天保持端庄稳重,周文帝非常敬重他,赐他改名为俭,以

表扬他高洁的操守。

后来长孙俭当上了尚书(掌管群臣奏章的官员),曾和群臣一起坐在皇帝身旁陪侍,周文帝对左右的人说:「这位尊公举止沉静文雅,我每次和他说话,总会肃然起敬,深怕自己有所失态。」

荆州(注)地区刚归服时,周文帝授命长孙俭统领三荆等十二州。因为荆州蛮荒之地,民风尚未开化,年轻人不知尊敬长辈。在长孙俭的辛勤劝导下,风俗大为改观。官吏和人民上书陈请,为长孙俭建构清德楼,立碑赞颂他。(取材《北史》和《周书》)

注:荆州,古代楚国,现今湖南、湖北一带,古时文化水平较中原地区为低,又称荆蛮、南蛮,即南方野蛮民族之意。三国时代至南北朝是政治和军事重地,为兵家必争之地。荆(j□ng,ㄐ|ㄥ)。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听。

【注释】

(1)缓:慢。

(2)揭:掀起来。

(3)帘:挂在门窗上遮蔽风雨、阳光的家饰,通常用竹、布、塑料等材料制成。

(4)勿:不要、不可。

(5)声:声音。

(6)宽:指距离大。

(7)转弯:改变方向。

(8)触:碰上。

(9)棱稜:同稜,此指墙角,本意是指物体的直角。

(10)执:拿。

(11)虚:空的。

(12)器:用具的总称,如仪器、武器、器具、器皿等。

(13)如:好像、就像。

(14)盈:充满。

(15)室:房屋的内部。

(16)事:指人的所作所为以及遭遇到的情况。

(17)忙:本意是事情很多,此处作急促解。

(18)错:差误。

(19)畏:害怕。

(20)难:不容易做的事。

(21)轻:瞧不起、轻视。

(22)略:疏忽。

(23)斗:相争。

(24)闹:争吵惹事。

(25)场:空地或人多聚集的地方。

(26)邪:指不正当的思想或行为。

(27)僻:偏邪的,或不常见的。

(28)问:打听或询问。

【白话解说】

掀起门帘的时候要慢慢的,不要让它发出声音;转弯的时候,距离要大一些,不要碰撞到有稜角的地方。

虽然手里拿著空的器具,也要像象拿装满了东西的器具一样谨慎;进到空无一人的屋子,要像象屋内有人一样。

做事情不要急促,太急促了,发生错误的机会就多;不要害怕困难,也不要轻视忽略不以为意。

容易打架闹事的场所,绝对不要接近;不正当的或偏邪的思想与行为,也绝对不要去打听或询问。

【参考故事】

柳子沉迷声色 败光家产

清代在安徽省有殷姓和柳姓两位富翁,交情很好。柳富翁病危时,把年纪还小的独子托给殷富翁,请他代为照顾。

柳富翁的孤儿长大成人后,和一群无赖混在一起,成天赌博豪饮,在风月场中纵情享乐。殷富翁三番两次的劝他,甚至痛哭流涕的希望他改过,他依然毫不悔改。

殷富翁见他已经劝不醒了,就派人天天跟他赌博,输了再教他卖田,殷富翁就说是帮人代买,用低价买回。之后,柳子卖田地、房子、金银珠宝……,没几年庞大家产变卖一空,全归殷富翁所有了。

山穷水尽的柳子只得到亲戚家寄食,受不了被人侮辱驱赶,又到了寺院道观,

但修行圣地也不是收容所,最后只好挨家挨户的乞食,成了乞丐队里的年轻队员。

殷富翁看他磨炼够了,才招他来家里,让他洗澡吃饭后,对他说:「还记得从前我对你的劝告吗?」柳子一听悲从中来,嚎啕大哭,深切痛悔自己过去的荒唐。殷富翁说:「失去的已无法追回了,你就在我这里努力读书,将来还是可以有所成就的啊!」

从此柳子改过自新,刻苦求学,过了一年考中秀才。殷富翁见他已痛改前非,就把以前买进的全部家产点交给他,严肃的说:「以前我见你不听劝戒,知道你不到山穷水尽不能悔悟,不得已用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置身於无退路的绝境,必能拼命向前,以求生存。)的方法,之前和你赌博的几个人是我派去的,买你东西的人也是我假托的。现在计策成功,你的前途不可限量,老夫才不辜负你父亲临终所托,死后与他相见无愧了。」柳子听了恍然大悟,跪下叩头流泪,感激得说不出话来。(取材清代俞樾《俞曲园笔记》)

铁杵磨成绣花针

传说唐朝诗人李白,在小的时候,贪玩不肯学好,做什麼事情都觉得困难重重,半途而废。他的父亲把他送到学堂去上课,没几天,他就觉得读书写字又难又不好玩,所以他就开始逃学逃课,跑到街上东逛逛,西晃晃,完全不知道斗闹场绝勿近

的道理,越是人多的地方他越往里钻。就这样李白慢慢变成一个不求上进的少年了。

有一天,他一个人溜到街上闲逛,无意中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婆婆,驼著背,弯著腰,坐在路旁,很专注的拿著一根碗口粗细的铁杵,在一块大石头上不停的来回磨擦著。李白看了半天,实在不明白老婆婆的用意,於是好奇的问道:「老婆婆,你磨这根铁杵要作什麼用呢?」老婆婆听到有人问话,就抬起头来,见到面前站著一位俊逸少年,就回说:「哦!我要磨一根绣花针呀!」「不会吧!你用这麼粗的铁杵磨成针?」李白一面说一面不自觉的笑了起来。「这有什麼好笑的!」老婆婆看了李白一眼,以坚定的语气告诉他说:「只要工夫下得深,铁杵一样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之候,羞愧得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的走回学校。

从此之后,他开始勤奋苦读,不再畏苦怕难,终於成为历史最有名的诗人之一。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注释】

(1)入门:进门。入,进。

(2)孰存:谁在里面。孰,谁。存,存在。

(3)上堂:进入大厅。上,登上。堂,正房、大厅。

(4)扬:提高声音。

(5)吾:我。

(6)分明:清楚、明白。

(7)用人物:借用别人的物品。用,使用。

(8)倘:如果。

(9)即:就是。

(10)及时:迅速而不耽搁时间。

(11)悭:吝啬。

【白话解说】

将要进门时,先问明谁在里面;将要登入大厅时,必须提高声音向人打招呼。

别人问你是谁,要回答自己的名字;只回答「我」,别人不清楚。

使用别人的物品,必须先明讲,请求借用;如果没徵求同意,擅自拿走就是偷。

借用别人的东西,用完要赶紧归还;别人向我借东西,如果我有就不要吝啬。

【参考故事】

地府铭记偷鸡罪

古时候江南一带有个读书人,心意正直。正好阴间地府第七殿缺人,玉皇大帝授命让他暂时主办。每隔几天,他就进地府办事,只要查看文簿,不用判案。

他看到每个人随著自己造的善业、恶业,惩罚和福报也各不相同。每次看见有人自己爬上刀山剑树,就派左右侍者去救,越救反而他们爬得越快,竟无法挽救。

一天翻阅文簿时,看见妻子有一条罪状,说是偷了邻家一只鸡,连鸡毛共重一斤十二两,他就把这页折起来做记号。

回到阳间,他质问妻子,妻子还抵赖骗他,他描述地府所见,再问妻子,妻才承认说,邻居养的鸡吃了她晒的食物,她失手打死了这只鸡,怕邻家妇人责骂,所以还藏著这只鸡没敢说出来。他们把死鸡拿出来一秤,斤两一点不差,就是一斤十二两,夫妻都感到惊奇讶异,於是把这只鸡换算成同等价钱,向邻人赔偿谢罪。

不久他再入地府,检查之前的文簿,折痕依旧,但妻子那条罪状已无踪影。

(取材明代《见闻录白话》)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刻薄话,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注释】

(1)出言:说出的话。言,话语、所说的话。

(2)信:信用。

(3)诈:欺骗。

(4)妄:胡说、乱讲。

(5)奚:为何、为什麼。表示疑问的语气。

(6)焉:语气词,置句末表示疑问,相当於「呢」。

(7)惟:希望、祈使。

(8)佞巧:善於花言巧语巴结的人。佞,巧言善辩、谄媚。巧,狡诈、虚伪。

(9)刻薄:取笑、奚落别人。刻,伤害、剥削。薄,不敦厚。

(10)秽:肮脏的、不乾净的。

(11)市井气:粗俗的口气。

(12)戒:改正。

【白话解说】

凡是说过的话,都一定要坚守信用,说话欺骗别人或随便胡说,这怎麼可以呢?

话说太多却做不到,倒不如少说一些来得好。而且,说话要实实在在,不要油腔滑调或是讲一些花言巧语去讨好别人。

尖酸刻薄的话、不文雅的用词及粗俗的语气,都应该改正过来。

【参考故事】

季札挂剑

季札是周代吴国国君的公子。有一次,季札因为要出使鲁国而经过了徐国,於是就顺道去拜访了徐君。季札是一位非常有气质涵养的君子,两人言谈之间,徐君的目光一直被季札腰间的一把佩剑给吸引住。

徐君心想季札的这把剑铸造得不仅很有气魄,而且几颗宝石镶嵌其中,典丽而又不失庄重。只有像季札这样的君子,才配得上这把剑。徐君虽然很喜欢这把佩剑,却不好意思说出来,只是一直忍不住的朝著剑观望。季札知道徐君的心意,便在内心暗暗的想,等到鲁国完成出使的使命之后,一定要再回来将这把佩剑送给徐君。

后来,等到季札从鲁国返回徐国的时候,才知道徐君已经过世了。季札难过的

来到徐君的墓旁,把自己的那把佩剑挂在树上,并在心中默默地说著:「您虽然已经过世了,但是我内心那个承诺却还在,今天将这把剑赠予您,也用这把剑向你道别。」季札对著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转身离去。

季札此举令随从非常的疑惑,忍不住问他:徐君都已经过世了,您将这把剑挂在这里,又有何用呢?季札说:虽然他已经过世了,但我的内心对他曾经有过承诺,我从鲁国回来之后,一定要把剑送给他。做为一个君子讲求的是诚信与道义,怎麼能够因对方过世,就违背做人应有的诚信呢?

季札这种「信」的德行,受到后人无比地崇敬与感动。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遽,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注释】

(1)未:没有。

(2)轻:轻易、随便。

(3)的:的确、真实。

(4)非宜:不适当。非,不。宜,适宜。

(5)诺:答应。

(6)苟:如果。

(7)凡:概括词,指所有的、一切的。

(8)道字:说话。道,说。

(9)重:慎重、稳重。

(10)舒:缓慢、从容。

(11)急遽:急速。遽,急忙。

(12)模糊:不清楚。

(13)彼说长,此说短:指说人是非。彼,那个。此,这个。长,长处、优点。短,短处、缺点。

(14)莫:不要。

(15)闲管:管闲事。

【白话解说】

还没看清真相之前,不可随意乱讲;还没了解清楚之前,不可随便传播。

不该做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随便答应,做或不做都是错。

凡是说话,要慎重考虑且态度从容;不可太急太快,不可模糊不清。

听到别人说长道短;跟自己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

【参考故事】

恶语伤人 五百世为狗

迦叶佛住世时,有个少年比丘(和尚)声音清雅,擅长赞呗呗(歌咏赞佛的偈颂。呗,b□i,ㄅㄞˋ),大家都很喜欢听。有个声音沙哑的老比丘,少年比丘羞辱他的声音有如狗叫,而不知道老比丘已经是个证悟罗汉果位的圣者。

老比丘问少年比丘:「你认得我吗?」

「我早认识你了,你是迦叶佛时的比丘。」少年比丘回答。

「如今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佛门行仪,全都具足了。」老比丘说。

少年比丘听后才感到惊恐自责。由於他口出恶言,五百世中常出生为狗。直到遇见舍舍利弗,才得解脱。

那时有一群商人,前往他国做生意,他们养了一只狗。半路休息时,狗偷吃了商人带的肉。商人们发现后,气恨得争打这只狗,狗儿被打断腿,丢弃在荒野。舍舍利弗用天目看到这只只饥饿垂死的狗,来到狗的身边,给它食物,并为它解说微妙佛法,狗死后投生到舍舍卫国的婆罗门(印度贵族)家里。

一日,舍舍利弗独自托钵乞食,婆罗门看见了问他:「尊者一人独行,没有沙弥(出家受十戒,还没受比丘戒的男子)随行吗?」

舍舍利弗说:「我没有沙弥,听说你有个儿子,可以出家当沙弥吗?」

婆罗门说:「我有一个儿子,叫做均提,年纪还太小,难供使唤,再长大一点,就送你做沙弥。」

到孩子七岁时,舍舍利弗又来请求,婆罗门就把儿子交给舍舍利弗,让他出家。舍舍利弗为他讲解种种妙法,他很快就开悟,证得阿罗汉果。

均提沙弥证悟后,看到自己过去世的恶口因缘,又看到他前世是一只饿狗,被舍舍利弗恩师所救,今世又教他证悟果位,脱离苦海。均提沙弥决定今生永做舍舍利弗的沙弥侍者,以报师恩。(取材《贤愚经》)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注释】

(1)善:好。好人或好事曰善,此处作优点长处解。

(2)思:希望。

(3)齐:一样。

(4)纵:即使。

(5)去:相差。

(6)以:使、令。

(7)跻:赶上,与领先者平齐。

(8)恶:坏。善的相反,泛指不善不良的事或人,此处作过失解。

(9)省:此处读作「醒」,就是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

(10)改:改善。

(11)加:加倍。

(12)警:警惕。

【白话解说】

看到别人的优点或长处,就要希望自己也能跟他一样;即使与人家的程度相差

一大截,也要抱著全力以赴的决心,慢慢地赶上。

看到别人的缺点或过失,要赶紧自我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如果有,就要立刻改善。如果没有,那麼也要加倍警惕,不可明知故犯,重蹈他人覆辙。

【参考故事】

周处除三害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可能很多人听说过,虽然他凭著本事跟勇气,把水中的蛟龙以及山上吃人的老虎除掉了,但是当他看到他平安的回到乡里,地方上的父老,又陷入不安的气氛之中时,他明白了,还有一害未除,那就是他自己。他知道只有把自己的坏行为改掉,乡民才能安居乐业。但是一想到自己年岁已大,又没有好好读过书,要改过自新,从头做起,行吗?所以也就愁眉不展,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天偶然听到乡民谈起吴郡(今江苏苏州)地方有一对兄弟,陆机、陆云很有才学,对很多事情都有独特的见解,也很乐於助人。於是周处就决定到吴郡去找陆机、陆云兄弟,帮他拿拿主意。到了陆家,大哥陆机外出不在,只有二弟陆云在家。於是周处就把事情的始末以及自己的忧虑全盘托出,希望指点指点他。陆云听了之后,就告诉周处说:「古人最重视朝闻夕死这句话。」「不知什麼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只要早上听到了圣贤的大道理,即使晚上死了,也不觉得虚度此生。何况你的前途还有希望,所以不要轻易的放弃。人只怕没有志气与目标,而不必担心美名不会传扬出去。」周处听了之后振奋不已,从此改过自新,勤学苦读,终於成为一位有作为的人。

所以「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是很有道理的。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注释】

(1)惟:只有。

(2)德学:品德、学问。

(3)才艺:才能、技术。

(4)不如人:不如别人。

(5)当:应该。

(6)自励:自我勉励。

(7)若:如果。

(8)饮食:可吃、可喝的食物。

(9)如:比较。

(10)勿:不要。

(11)生:感到。

(12)戚:忧伤。

【白话解说】

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不会在物质方面和别人比较谁富裕,他们只有在品德、学问或才能、技术上,不如别人的地方,才会勉励自己向上。

如果在穿的衣服或吃的食物上面,没有比别人好,不要感到忧伤。

【参考故事】

吕蒙士别三日 刮目相看

三国时代,吴国大将吕蒙,年少时没读什麼书。国君孙权勉励吕蒙:「如今你执掌大权,应该多充实学问,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吕蒙说:「军务繁忙,恐怕没有时间读书啊!」孙权说:「我掌权以后,明了了三史、诸家兵书,自认为大有帮助。你的天资聪敏,学必有所得,为什麼不读呢?孔子说:『整天不吃不睡的思考也没用,不如努力学习啊!』汉光武帝在兵马忙乱中,仍手不释卷(注1)。曹操也说自己老而好学。为什麼只有你不肯勤勉自学呢?」

吕蒙开始发愤读书,甚至看过的书比读书人还多。吴将鲁肃本来也轻视他,与他谈论事情后,拍著他的背说:「我以为你只会带兵打仗,如今你学识渊博,已经不是以前那个见识浅薄的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注2)」(取材《三国志》裴松之注)

注1:手中拿著书卷不放,比喻勤奋好学。释,放开。

注2:读书人三日不见,就要让人重新看待了。刮目,刮除眼前旧有的认识。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注释】

(1)闻过怒: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过错就很生气。闻,听到。过,错误。怒,生气。

(2)誉:称赞。

(3)损友:对自己有害的朋友。

(4)益友: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

(5)却:退却。

(6)恐:不安。

(7)欣:高兴。

(8)直谅士:正直诚实的人。直,正直。谅,诚实守信。士,对人的美称。

(9)渐:慢慢。

(10)相亲:彼此亲近。

【白话解说】

如果一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过错就很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非常高兴;这样一来,会说话讨好你的坏朋友就会接近你,而愿意好意指正你的好朋友会退却不前,离开你。

若是听到别人赞美自己时,心里会觉得不安,听到别人说到自己的缺点时,却又能乐於接受;这样,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会慢慢的亲近你,和你成为好朋友。

【参考故事】

门庭若市

在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位名叫邹忌的大夫,觉得自己的容貌非常俊秀。有一天当他洗完脸,穿戴整齐之后,就问他的妻子:「我和城北的徐公两个人相比,哪一个人比较好看?」他的妻子笑著说:「当然是你好看了,徐公怎麼能比得上你呢?」邹忌听了虽然心里觉得飘飘然,但还是有点不相信,於是他又跑去问他的妾:「我和城北的徐公,哪一个人比较好看?」他的妾毫不迟疑地就说:「徐公和你比,可差多了。」后来,有位朋友有事来邹忌家拜访。邹忌又问他:「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人比较好看呢?」那位朋友一听,马上回答说:「徐公怎麼也比不上你。」

过了一天,城北的徐公来找邹忌。邹忌趁著这次的机会将徐公从头到脚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后,他觉得自己怎麼样也不如徐公长得俊秀,可是令他纳闷的是,为什麼妻子、妾和朋友都说他长得比徐公好看呢?当天夜里,邹忌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这个问题,终於想明白了。

隔天一早,邹忌进宫拜见齐威王。他先把这件事情的经过向齐威王说了一遍,然后接著说:「我的容貌其实比不上城北的徐公,而我的妻子却说我比徐公好看,这是因为她爱我;我的爱妾也说我比较好看,这是因为她怕我;而朋友说我比较好看,则是因为他有求於我。他们都不说真心话,结果倒把我蒙蔽起来了。从这一点,让我想到大王您宫中的美人和侍从,没有一个不爱您的;朝廷上下的文武大臣,没有一个不怕您的;齐国的平民百姓甚至是邻近国家,没有一个不是有求於您的。如果他们不对您说真心话,那麼大王您所受到的蒙蔽是非常严重的。」齐威王听了立刻向全国上下发出旨令:「无论任何人,如果能举出我的过失,或上奏章来规劝我的,我都有厚赏。」

这道命令一公布,大臣、官吏争著到王宫里向齐威王提出意见,宫廷门前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从此,齐国的国势就比以前更加的强盛了。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於无;倘掩饰,增一辜。

【注释】

(1)无心:不是故意的。

(2)非:过失。

(3)名:称。

(4)有心:故意的。

(5)恶:罪恶。

(6)过:过错。

(7)归:返回。

(8)无:没有。

(9)倘:如果。

(10)掩饰:隐藏。

(11)增:增加。

(12)辜:罪过。

【白话解说】

无心之过称为「错」,明知故犯称为「恶」;知错能改,过错就消失了,如果还说谎隐瞒过错,一错再错,就是罪加一等了。

【参考故事】

悔过好病 蝗灾远离

清末民初,有位王善人在东北办义学(私人募款,免收学费的学校)。他的道德高超,山东人张雁侨跟他学会看性讲病。

张雁侨回乡后帮乡人讲病,效果奇佳,请求讲病的人络绎不绝(连续不断)。他告诉乡人:「一个人存著什麼心,就会变成什麼性。性情好就出贵致富,性情坏就烦恼生病。」张雁侨让病人大声说出自己的过错,真的悔过了,病马上就好。病好了回家先认错,以后就要做好孝悌慈等伦常道德,上天不会怪罪悔过之人。

有一天,有人请张雁侨去他们村庄讲蝗虫。他说有人生病他会讲,闹蝗虫他可不会讲啊!大家都不相信,再三恳求,他只好去了。他到了村庄,看到遍地蝗虫,急中生智,对蝗虫说:「你们奉天命而来,因为这里的人不忠不孝,违背伦理道德,所以上天降灾来惩罚他们。我也是奉天命来讲道,劝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尽伦常道。他们都决定要学做好人,你们别伤害他们的青苗了!」他问众人:「蝗虫走后,你们能尽孝吗?」众人齐声回答:「能。」没想到蝗虫竟然真的飞走了,张雁侨也因此成名。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注释】

(1)覆:遮盖。

(2)载:承受。

(3)行高:品德高尚。行,德行。

(4)名:名声。

(5)重:敬重。

(6)貌高:外表比别人好。貌,外表。

(7)才大者:才华很好的人。

(8)望:名气。

(9)服:佩服。

(10)言大:说大话。

【白话解说】

人与人之间,都应该要相亲相爱,就好像天无私的覆盖著一切,大地承载培育万物一般。

品行高尚的人,自然名声会传播得很远,人们敬重他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品行好,而不是因为他外表好看或衣服华丽。

才华很好的人,名气一定会很大,人们佩服他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能力好,而不用靠著说大话、吹嘘自己,来得到大家的赞赏。

【参考故事】

人不可貌相

春秋时代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一个名叫子羽。子羽长得其貌不扬,当他第一次来拜见孔子的时候,孔子对他的印象不太好。孔子看他长相愚钝,言行笨拙,心想这个学生大概没有甚麼出息。当时孔子有另外一个学生,名叫宰我。宰我长得相貌堂堂,彬彬有礼,又能言善道。孔子第一次和宰我交谈的时候,就很欣赏这个学生,认为宰我以后一定能够有作为,是个难得的人才。

然而,结果却和孔子料想的不一样。子羽对求学问很有兴趣,并且喜欢思考,他奋发努力,孜孜不倦,终於成为一个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有许多年轻人来向他求教,拜他为师。而宰我却十分懒惰,也不好学,孔子虽然努力地教导,他的成绩依旧毫无进步,孔子三番两次地劝导,宰我也无动於衷,孔子气得把他比喻做腐朽无用处的木头,所谓「朽木不可雕也」!

孔子当初对这二位弟子的仪表、言谈,下了与实际才能不相符合的判断,因而感叹道:「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意思就是说:如果以容貌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就会像对子羽一样,产生误判;如果以谈吐来衡量一个人的才华,就会像对宰予一样,产生误判。因为这件事,所以才衍生出「以貌取人,

失之子羽。」这句话来。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注释】

(1)自私:只管自己的利益,不为别人著想。

(2)轻訾:随意批评别人。轻,随便、轻易。訾,批评、毁谤。

(3)谄:用言语巴结、讨好别人。

(4)富:富有。

(5)骄:骄傲自大。

(6)贫:贫穷。

(7)故:以前的、旧的。

(8)不闲:没空。闲,空闲。

(9)搅:打扰。

(10)不安:不高兴、不舒服。

【白话解说】

自己有能力,不要只顾自己,不肯帮人;别人有才能,不可嫉妒,说人家的坏话。

不要讨好有钱人,也不要用骄傲的态度对待穷人;不要讨厌旧东西或亲人老友,不要只喜欢新东西或新朋友。

别人没空时,不要拿小事去打扰他;别人心情不佳时,不要话太多而打扰他。

【参考故事】

宋弘富不易妻(注)

宋弘,陜西长安人,汉光武帝时在朝为官,他将所得俸禄分给同族亲戚,自己家里没什麼财产,以品行清高而著名。

光武帝和姊姊湖阳公主讨论朝中大臣,公主说:「宋弘的心胸宽大、道德高尚,群臣中没人能比得上啊!」光武帝想让公主下嫁宋弘,后来就召见了宋弘,对他说:「俗语说,身分尊贵了就换朋友,富有了就换妻子,这也是人之常情吧?」宋弘说:「我只听说贫贱时的知心朋友不可忘记,共患难的妻子不可离弃。」光武帝只能告诉公主说:「这场婚事办不成了!」(取材《后汉书》)

注:富不易妻,有钱了也不会更换妻子。易,改变。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自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注释】

(1)短:缺点。

(2)切:一定。

(3)莫:不要。

(4)揭:公开表露出来。

(5)私:秘密。

(6)道:说。

(7)善:美好的事。

(8)思勉:想要做得更好。

(9)扬:宣传。

(10)恶:过错。

(11)疾之甚:因讨厌对方而过度宣传对方过错。疾,憎恨。甚,过分、过度。

(12)祸且作:为自己招来灾难。

(13)善相劝:互相劝勉做好。

(14)德:品行、修养。

(15)规:劝告。

(16)亏:损失。

【白话解说】

别人的缺点和过错,不要宣扬出去;知道了别人的秘密,我们也不要追问或到处张扬。

懂得欣赏并宣扬别人的优点,这是一种好的行为;被称赞的人知道了,会受大很大的鼓励,并且更加努力向上。

到处说别人的过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对方若知道你这样过度的批评他,反而会为自己招来灾难。

朋友之间应该要互相勉励一起做好事,这样彼此的品德修养才会愈来愈提升。如果发现朋友犯了错,你却不指正他,而让他一错再错,这样对彼此的品行都会造成损失。

【参考故事】

取人之长 忘人之短

齐桓公在位时,为了完成霸业而四处广求人才,当他了解了宁戚这个人的才能和人品之后,非常欣赏他,准备任命他担任重要职务。左右群臣知道后,争相向齐桓公进言说:「宁戚原是卫国人,请大王派人去卫国打听一下,如果他真的才德兼备,那时再重用他也不迟。」

齐桓公回答说:「我觉得这样做不对!我想每个人都曾犯过一些小错小误,但一般人都只记得别人犯过的小错误,而忘记人家的大才美德。这就是为什麼许多君王觉得找不到人才的原因。」於是决定立刻举行册封仪式,授予宁戚卿相的重要职务。后来证实宁戚果然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也由於宁戚的帮忙,齐桓公才能完成其霸业。

由此可看出齐桓公的大见识和大气度,他之所以能在春秋战国时代成就霸业,除了能知人善用、善於求才之外,也是因为他能取人之长而忘人之短的缘故。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sf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