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礼貌公开课_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5-16 15:1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谈礼貌(第二课时)

泥河小学 汪凤林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课文中人物形象,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讲文明懂礼貌的必要,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美好。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在生活中做一个懂礼貌的人。

3.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了解文章的写作格式,积累写作经验。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懂得礼貌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刚才同学们和老师在课前问候的时候,不仅面带微笑,而且相互鞠躬了,这就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美德。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谈礼貌”(齐读课题)

二、解读古训,明白观点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她有句古训:(出示)

(1) 请同学们把这句古训自由地大声读一读,把它记在心里。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书中就有它的解释,看谁先找到。

2.那么,作者引用这句古训,是想表明什么观点呢?

这就是作者的观点,一起读一读。(出示观点)

(板书:提出观点:礼貌待人 使用礼貌语言)

3.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作者还列举了几个例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2-4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相机板书:举例论证:问路 乘车 理发)

三、研读事例,懂得道理

1.过渡:下面,请同学轻声读第2自然段,体会人物特点,注意抓住人物的态度、语言、动作来体会。

(1)《说岳全传》中最主要的一个人物是谁?通过朗读,你体会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你具体从哪里看出岳飞的彬彬有礼? 是啊,下马表示对人尊敬。想当初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在离诸葛亮家还有半里多地时就下马步行了。

②谁想来做一回彬彬有礼的岳飞呢?我们一起来。

③当老者看到岳飞礼貌待人,使用了礼貌语言,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啊,这就是所谓的“礼到人心暖”。)

(3)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牛皋这个人物呢?

(4)牛皋的无理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谁能把牛皋的无理表现出来?

②如果我是这位老者,一定不告诉你,事实证明,他问到路了吗?

(3)是啊,他们的态度不同,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当我们有求于人时,应该有礼貌,因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我们一起来读好它。

(4)学完了第一个故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它的表达方法。(正反对比、通过一个故事归纳出一个道理)

(5)是的,作者将故事与道理紧密结合,很有说服力。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方法。(出示学法)

4.下面我们按照这样的学法,自学第二、三两个小故事。

师巡视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5.过渡:许多同学很会学习,既能绘声绘色地读书,又作了认真的批注。下面我们先交流第二个故事:乘车

(1)请一、二组同学把这个故事读一读。

(2)我想评价:女青年和小学生的态度如何?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他们的礼貌表现出来)

(3)设想一下,如果两人不讲礼貌,那情景会怎样?

(4)可见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多么重要啊。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这段文字的写作方法你发现了吗?(通过一个故事归纳出一个道理)你懂得对比观察了。

6.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周总理对于礼貌又有怎样的诠释呢?

(1)请三、四组同学来读一读。

(2)周总理是谁?故事中告诉我们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抓住“安慰”“幸亏”和三个"您"体会)周总理不愧是国家总理,他真是一个有礼貌,又有修养的人。

(3)那么朱师傅在这前后又有什么反应呢?(由深感不安到深受感动)

那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还要描写朱师傅的心理变化吗?

你看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作用可真大呀,它把这次的意外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4)难怪作者说:

(齐读)你看,礼貌待人的好处真多,现在这个练习你会吗?(出示填空)

3.说的真好,难怪作者在最后会这样说——(师板书:总结归纳:和谐 美好)

4.你看,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多么重要。其实作者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让我们做到“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理解色字的意思)

5. 除了书上的这一句古训,古今中外,还有很多人对礼貌有着经典的言论,相信大家收集了不少,谁来交流一下?

四.创设情境,在生活中运用

(课件出示)

1.学校文明礼仪体现在哪里?

2.家庭文明礼仪体现在哪里?

3.社会文明礼仪又指的是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s9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