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竞赛题库(原)

更新时间:2023-12-17 13:2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B)方面的自我意识,即对自己生理条件的自我认识和评价 A.心理 B.生理 C.品德 D.社会

2.儿童的攻击行为有三种,其中不属于的是(A)

A.趋向性攻击 B.自卫性攻击 C.非自卫性攻击 D.强迫性攻击

3.在可见光波范围内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的明度取决于它接近——的程度。B

A.绿色 B.白色 C.灰色 D.黑色 4.色光混合是一种—A—

A.加色法 B.减色法 C.混色法 D.互补法 5.下列哪项是取决于光波的波长?A

A色调 B 明度 C饱和度 D透明度

6.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节,这种现象叫A A马赫带 B亮带 C暗带 D马林带 7、三原色理论所说的三种原色是红、绿和(C ) A 白 B 紫 C 蓝 D 黄 8、态度具有( D )。

A.情境性和暂时性 B.稳定性和不变性 C.组织性和严密性 D.一致性和稳定性 9、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心理观点是( D )。 A、行为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 C、现象学的观点 D、认知的观点 10、 有些教师甚至在黑板上写字是都知道谁在做小动作,仿佛长有一双后眼睛似的,这体现了有效管理者的( A )特征

A一心多用 B 明察秋毫 C 整体关注 D 变换管理 11、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由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下列哪一项不是认知操作( C ) A获得 B 编码 C 选择 D 提取和使用 12.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分为(D) A理智感 B道德感 C美感 D以上都是

13、如果你对以前一个同学对你的漫骂时的愤怒的心情,一直记到现在。请问这种记忆的名称叫做:C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C.情绪记忆D.运动记忆

14.问题解决策略中,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为(A)

A.爬山法 B.逆向搜索 C.手段-目的分析 D.算法

15.儿童做了好事之后.老师及时给予表扬.这在行为主义中被称为(D)

A.反映 B.刺激 C.联结 D.强化

16.精神分析中理论中.此时此刻想不起来,但集中注意力.认真回忆还是可以回忆起来的称为 (C)

A.意识 B.无意识 C.前意识 D.都不对 17.\以人为中心\理论是属于哪个理论流派(B)

A.精神分析 B.人本主义 C.行为主义 D.格式塔心理学 18.成语\杯弓蛇影\是心理学中的什么现象(D)

A.功能固着 B.幻觉 C.思维定势 D.错觉

19.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理论流派的第三势力.它的基本理论核心是(A)

A.自我实现 B.生理需要 C.安全需要 D.社交需要 20.提出经典条件反射的是(B)

A.巴蒲洛夫 B.斯金纳 C.华生 D.弗洛伊德

21.性别角色认同中.男孩子长大后成了男人,这个是性别的( A )

A.稳定性 B坚定性 C.基础性 D.差别性 22.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是(c) A.直接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正强化 23.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B )

A. 针对学习自主性 B. 人际交往,相互促进 C. 个性张扬

24. 人民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求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的活动称为,B

A 思维B决策 C判断 D分析

25. 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人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d)保持一致的过程。

A组织B 领导者C群体 D环境

26. 张某自参加工作以来,对待工作一直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他的直接上级李

某对他的评价极高。但由于多年未曾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其能力与所从事的工作有些不匹配,以至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王某将这一现象反映给李某,但李某回答:“不可能!张工作一直都是勤勤恳恳,我是了解的,绝对不可能出现你所说的那种现象!”李某的判断,是社会知觉中的:D

A.第一印象效应 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 D.定型效应

27. 当儿童出现不良行为时,施予厌恶刺激或剥夺他正在享受的奖励刺激,这种行为矫正模式是( B )

A 正强化 B惩罚 C 负强化 D消退 28 我们曾经去过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看过天安门之后,至今在头脑中还能浮现出天安门城楼的形象,这是( C )

A.运动表象 B.一般表象 C.记忆表象 D.想象表象

29. 当天实记的外语材料,最好在( A )内进行第一次复习,保持效果较好。 A 24小时内 B 第二天 C 第三天 D 第二周 30.传路不明、传无根据的言论,属于(A )

A. 流言 B. 舆论 C. 风俗 D. 时尚 判断题

1.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前意识和潜意识是否为同一概念。错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为最高需要层次。对 3. “以人为中心”和人本主义是否为同一心理学流派。对 4. 人每天都做梦。对

5. 心理咨询是否针对正常人群。对 6. 气质是有好坏之分的。错

7. 婴儿对人微笑都是没有选择性的。错

8. 艾利丝提出了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对 9. 出现错觉是否说明此人存在精神疾病。错 10. 幼儿的思维特点为具体形象性。对 11. 感觉等同于知觉。错

12.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性学科,其创始人为冯特。对 13. 心理咨询在任何情况下,对来访者的个人资料都一定要保密。错 14. 女性的梦是有色彩的。对 15. 心理咨询又名心理治疗。错

16. 感觉对所有的刺激随时都能感觉到。错

17. 我们的各种感觉都是独立的,并不是相互作用的。错 18. 智商又称EQ,是表示天资,智力程度的。错

19. 弗洛依德将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对 20. 弗洛依德认为人有生的本能,但没有死的本能。错 21. 对他人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会再改变。错

22. 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是情感,即对人的好恶喜厌。对 23. 并非每个人都容易被催眠。对

24.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该两者独立,不相互作用。

25.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对

26.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它的特点是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 对 27. 由于心理、生理特点,大学生容易发怒,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压抑怒气. 错 28. 手淫是一种思想落后,道德败坏的表现. 错 29. 婚前性行为是非常错误的,后果是严重的 对 30. 长期的高焦虑会引起高血压,胃溃疡 对

31. 神经症患者有自知力,对于自己的疾病过分关注,有强烈的求治欲望 对 32. 智商在80以下称为智能不足 错 33. 催眠中人处于睡眠状态 错

34. 不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错 35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于1879年建立的,并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错,冯特)

36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对) 37在爱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出现在12-----20岁。(对)38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德国生理学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对) 39. 成人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1+8个信息单位。(错) 40. 感觉和知觉是差不多的概念。(错) 41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里学家华生。(对)

42恐怖症(Phobia,phobic neurosis)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种神经症。(对) 43. 实验法是心理学最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对) 44.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对) 45. 人在夜晚感情最丰富。(对)

46. 很多人都有过入睡困难、睡眠不好的经历,这种现在通常称为失眠。(对) 47. 被催眠的人实际上是真正地睡着了。(错)

48. 催眠技术就是一种使人睡着,然后控制他人的技术(错)

49. 催眠,对平时无法控制的潜意识领域很有帮助,五官感觉会变得敏锐,集中力记忆力、学习力也会增加好几倍。(对)

50.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认为,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有更强的驱使力量。因此,要先满足人的高级需要,再满足人的低级需要。(错) 51. 动机越强,事情的成功率久越高。(错)

52. 第一位对记忆这种高级心理过程进行科学定量研究的心理学家是艾宾浩斯。(对) 53. 女孩子擅长于继时性加工,可能是女孩的语言能力和记忆能力比男孩好的原因。(对) 54. 人的智力水平在18-25岁之间到达顶峰,之后就会慢慢下降。(错) 55. 智商在110-119之间的人可以评定他为为优异。(错。中上)

56.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其中超我遵循快乐原则。(错。道德原则)

57. 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需要7~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对) 58. 遗传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错)

59. 视觉最初发生于胎儿中晚期而不是婴儿时期。(对) 60. 神经病是一种可以直接致命的病。(错)

61. 咨询师和来访者成为朋友能更好地解决来访者的问题。(错) 62. 赌博属于强化程序中的变化比率强化程序。(对) 63. 识忆、保持、再认和再现是记忆的基本过程。(对) 64. 客体永久性概念出现在儿童的前运算阶段。(错感知运动阶段) 65.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对)

66. 移除惩罚是指移除愉快的刺激来减少某种行为发生的概率的一种措施。(对) 67. 短时记忆主要通过复苏、组织、精加工三种措施来转化为长时记忆。(对)

68. 人应该保持心理的平衡,过怒、过悲、过喜等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不利的影响。(对) 69.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经常给来访者提一些建议,以更好地帮助来访者。(错) 70. 咨询师要避免与来访者讨论能使来访者焦虑不安的问题。(错) 71. 面质技术可以用在咨询的任何一个阶段。(错)

72. 由于在催眠状态下,患者能顺从治疗者的指令,所起的效果要比在意识清晰状态下的暗示更为理想。 (对) 73.组织团体辅导时,优先录取比较有经验的人,这样可以有效地推动团体动力的开展。(错) 74. 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心理学各个分支的基础,是心理科学的主干。(对)

75. 心理咨询主要针对的是不正常人(错)

76. 系统脱敏疗法是沃尔普在五十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对) 77. 保密原则是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原则(对)

78. 海格力斯效应是一种人际间或群体间存在的怨怨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对)

79.“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句话表明了马太效应。(对)

80. 心理学是一门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对) 81. 满贯疗法和系统脱敏都属于一种行为疗法。(对)

82.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主要适用于16岁以上、具有小学文化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对)

83.在0-6岁的儿童中,紧闭双唇是一种最基本的拒绝行为。(对) 84精神病人一定是智力低下者。(错)

85记忆有四个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错) 再认和回忆是一个阶段

86遗忘对于人们来说一定是有害的。(错)

87错构和虚构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虚构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对)

88痴呆是一种综合征,指由于发育成熟以前(18岁)脑发育不良或受阻,智能发育停滞在一定的阶段。(错)解释的是“精神发育迟滞” 89恐惧有时候对自己来说是一种保护机制。(对) 90所有的欲望对人对社会都是有害的。(错) 91某人到精神科对医生说:“医生,我有精神病,我病得不轻,怎么办呀?”表示他确实病得不轻。(错) 这样说表示他有自知力,并不严重 92某精神病人在接受治疗一段时间后问医生:“我是不是有病啊??”表示治疗见效了。(对) 93、精神健康与精神障碍是对立的两极。(错) 94、森田疗法主张“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对) 95、箱庭疗法是治疗者旁观来访者使用各种小玩具在沙箱中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国内又称其为沙盘疗法或沙箱疗法。(对)

96、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长期药物维持来巩固疗效。(对)

97、暴露疗法是精神分析疗法的一种。(错) 行为主义疗法的一种

98、强迫症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神经性障碍。(对)

99、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只有人才有随意注意。(对) 100、睡眠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对) 101、催眠是一种无意识状态。(错)

102、注意不等同于意识。与意识相比,注意更为主动和易于控制。(对)

103、研究表明,电视对儿童的白日梦有影响,儿童看电视节目越多,做白日梦的频率就越高。(对)

104、任何人都可以被催眠。(错)

105、1937年,斯金纳首次提出“操作性”的概念,并于次年出版《有机体的行为》,标志着新行为主义的诞生。(对)

106、人本主义认为人是受无意识欲望驱使的,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错)

精神分析

107、心理学的诞生有两个重要的历史根源,一个是近代哲学的影响,另一个是实验生理学的影响,后者为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客观的研究方法。(对)

108、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先天的遗传因素。(错) 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联系 109个性是稳定的,所以一成不变。( 错 )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然而,个性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个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个性具有可塑性。个性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起来,同时又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变化。 114.首因效应持续的时间较短。( 错 )

115挽回面子是影响使用威胁的一个因素。( 对 ) 116.心理相容是一种间接的心理关系。( 错 )

117.纽科姆认为人类最稳定的群体是三个人。( 错 ) 118.认知之间的不一致会产生激起的生理驱力。( 对 )

119.不符合角色的行为,容易用来进行相应的推论。( 错 )

120.自我障碍是个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内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策略。( 错 )

121.自我导向是自我实现的基础。( 对 ) 126. 需要是影响情绪的重要变量。( ×) 改正:期望是影响情绪的重要变量。 127.冲突都是具有破坏性的。(× )

改正:冲突是有破坏性的、也是有建设性的。

128. 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是每年的5月25日 (对)

2000年5月,在北师大心理学院(原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的倡议下,北京团市委将每年的5月25日确立为“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日”。2003年 团中央、全国学联向中国大中学生发出倡议,把每年的5月25日(谐音“我爱我”)确定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倡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珍爱自我、追求更高生活质量。 是非题

129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期心理的发展,一般儿童是指0到18岁(对) 130.儿童在3-5岁时有恋母或恋父情节。(对)

131.心理发展动力是一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对)

132新生儿的头一个月笑或哭是自生情感的流露,是社会性的笑(错)《.新生儿的头一个月笑或哭是生理性的笑或哭,不是社会性的笑》

133.社会历史学派提出“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观点,儿童发展的动力由教学决定,教学应该走在儿童心理机能成熟之前。(对) 134横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错)《这是纵向研究的概念》

135母婴分离未必会引起不可换回的结果,关键问题不在于分离本身,而在于替代父母对待离开母亲的孩子的关心的程度能否补偿和代替亲生母亲(对) 136费尔德及其同事进行的几项研究表明,一个三天大的孩子不可仪模仿成年人所作出的高兴、伤心和惊奇的表情(错)

137环境只起支持或沟通发展的作用,不能改变或产生发展的基本形式和顺序,在结构得以发展以前,特殊训练是没有多少成效的。(对)

138乳儿期的儿童心理活动开始萌芽,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对) 139 儿童必须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在次基础上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对 )

140 心理发展可以单纯由遗传决定或由环境决定.( 错 )

141 儿童需要学会使用特定的策略,但没必要学会何时使用这些策略.( 错 )

142 婴儿的发音按照其功能可区分为两个范畴:反射性的发音和非条件性的发声.( 对 ) 143 多数儿童最初的词汇发展进程缓慢.( 对 ) 144 家庭的情感氛围不会影响儿童的适应.( 错 )

145 移情能力与利他行为的相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 对 ) 146 亲社会行为要在青年时期才会出现.( 错 ) 出现在婴儿期

147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推理受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影响.( 对 ) 148 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 对

149、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较长的情绪状态 (错) 150、应激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疾病的机制之一 (对) 153、激情总是消极的 (错)

151、伸展体姿能振奋精神,收缩姿势会降低活力 (对) 152、文化差异不会影响情绪的个体 (错) 154、理解有助于知觉的选择 (对) 155、催眠不是意识状态 (错)

156、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 (对) 157、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上分析,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对) 158、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力的影响 (对 159马斯洛提出了“高峰体验”(对)

160精典条件反射也称为反应性条件反射(对) 161动物具有心理和意识(错)《动物有心理,没有意识》 162深度知觉是视知觉的一种。(对) 163气质一般可分为“黏液质”,“多血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对) 164智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错)《流体智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但晶体智力则相反》

16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三个阶段(错)《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6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对) 167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他是古典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对) 168心理学的母体是哲学(对)

169.客观,困难,是意志运动的核心。(错) 170.注意的转移不等于分配,等于分心。(错) 171.感觉是知觉的深入(错)

172.需要是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对)

173.性格是一个人身上不定期、不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错)

174.气质会影响一个人对待生活事物的态度,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对) 175.知觉是感觉产生或形成的前提。(错)

176.爱好是一个人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心理倾向。(对)

177.好奇是人们积极探索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动力。(对) 178.个性是稳定的,是一成不变的。(错)

179、在人的视觉机制中,视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 √ ) 180、三原色理论所说的三种原色是红、绿和蓝。( √ )

190、两个声音同时到达耳朵相混合时,如果两个强度大致相同,频率相差较大,就会产生音。( × )

19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过程与时间的关系。( √ ) 192、梦属于有意想象。( × )

193、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这个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 ) 194、精神分析学派于19世纪后期产生于欧洲,其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 ) 195、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若狂表现了一个人激情的情绪状态。( √ ) 196在认知方式中,学生表现出反应快但准确性差的特点属于冲动型认知风格。( √ ) 197、权威型是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 × )

198.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和指向性。(╳) 199气质类型具有稳定性,它有好坏优劣之分。(╳)

200.神经过程的特征强、平衡、不灵活,其气质类型是胆汁质。(╳)

201.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性格相比较,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快和容易。(╳)

202.性格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204.机能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第一个学派,其创始人物冯特。(×)

205.心理学是从哲学的怀抱中脱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06.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因素主要有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207.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科学。(√)

209.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就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210.个性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是需要。(√)

211.交往动机指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动机。(√) 212.浙师大的心理咨询中心成立于1995年。(×) 浙师的的心理咨询中心成立于1994年。

213.2005年教育部下文《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214.心理现象又可以称为心理活动。(是) 215.智力又可称为智能或智慧。(是)

216.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现象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与调节,从而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效率。(是) 217.一般把天才儿童智商的最低临界线定为140。(非)答案:130 218.比率智商的公式是:IQ=MA/CA*100。(是)

219.心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 220.能力和知识既没有区别,也没有联系。(非)

221.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生理器官和最高级部位是大脑。 222.生理因素对人的心理活动不会有影响。(非) 223.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属于精神分析学派。(是) 224.良好的记忆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

225.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

226.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内容分,可将问题分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管理问题、自我发展问题等。√ 227.“学”主要指获取知识技能,“习”主要指巩固知识技能。√

有志者事竟成,这说明,只要有志,没有实现不了的目的。 ( × )

心理理论: 1.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是以不同的形式

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

一、人的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

过程三个方面。

认识过程这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

产生的心理现象。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统称为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这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愉快”、“满意”、“热爱”、“厌恶”“欣慰”、“遗憾”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统称为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这是指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

认识、情感和意志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但是,它们不是彼此独立的过程。情感和意志过程中含有认识的成分,它们都是由认识过程派生出来的;情感与意志又对认识过程发生影响,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中的不同方面。认识、情感、意志过程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被统称为心理过程。 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相关的心理活动起着支配和控制的作用。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1.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D)。

A.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 B。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 C.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 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人的认识,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B ) A 个性心理 B 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3.心理学是研究( D)的科学。

A.心理过程 B。心理状态 C.心理特征 D。心理现象 4. 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认识过程的是(C)。

A 情绪 B需要 C 想象 D 兴趣 5. 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是( C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 需要

2.心理学流派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在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由德国哲学家、生理学教授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 华生(J.B.Watson,1878—1958)。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

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 斯金纳(B.F.Skinner)。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新行为主义强调客观的实验操作,冲击了内省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

(三)格式塔学派或称完形学派

该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创始人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考夫 卡 (K.Koffka,1886—1941)、苛勒(W.Kohler,1887—1967),后期代表有勒温(K.Lewin,1890—1947)。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此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四)精神分析学派或心理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S.Freud,1856—1939)。其代表人物还有:阿德勒,荣格,艾里克森等。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某些重要 的心理病理规律,但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遭到许多人的反对。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H.S.Sullivan)、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

新精神分析学派仍然保留着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尽管在其理论中有不同的概念名称,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起主要作用。

(五)认知学派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应该包括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论,他把人的认识发展看成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并仔细研究这一过程的发展阶段。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这一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

他们把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相同,因而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他们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探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他们还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综合分析。 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德主义的 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对扩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心理学的现代化、发展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均有贡献,而且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Rogers,1902—1987)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建的。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趋力,又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意识看作是副现象,认为人不是“较大的白鼠”或“较缓慢的计算机”,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因为,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为此,他们从探讨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角度,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方法论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他们对人的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

1.以下不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是(C)

A弗洛伊德 B荣格 C柯勒 D阿德勒 2.(A)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

A冯特 B华生 C斯金纳 D詹姆斯

3.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 B )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A冯特 B华生 C斯金纳 D詹姆斯

4.下面哪位学者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 D )

A.魏太默 B.冯特 C.马斯洛 D.斯金纳

5.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D)。 (A) 艾宾浩斯 (B)韦伯 (C) 马斯洛 (D)冯特

6.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是(D)

(A) 弗洛伊德 (B)冯特 (C) 詹姆斯 (D)韦特海默

3.注意

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根据引起注意及维持注意的目的是否明确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 二、注意的种类

根据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的规律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

意三种。

(一)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刺激物的特点 1) 刺激物的强度

2)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 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4)刺激物的新异性 人本身的状态

1) 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2) 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二) 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5)丰富的知识经验

(三) 有意后注意:有明确的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一方面类似于有意注意,因为它和目的、任务联系着;另一方面类似于无意注意,因为它不需要人的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个人的心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种紧密联系、协同作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

1.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当人们对周围的一切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时 (B )

A .注意的指向范围扩大了 B.注意的指向范围缩小了 C.意识活动强度减小 D.心理活动强度减小了 2.只有在(D)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的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避免失误,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A记忆 B思维 C想象 D注意

3.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

注,兴奋性提高。这个注意的哪一个特点( B ) A 指向性 B 集中性 C 分配 D 转移

4.哪种注意既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 C ) A 不随意注意 B 随意注意 C 随意后注意 D 不存在

4. 失眠

关于睡眠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人经过白天的活动,消耗了精力和体力,需要通过晚间的睡眠来恢复。另一种则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睡眠其着一种保护作用,保护个体也保护种族的发展。由于黑夜危险因素太多,为了避免遭受危险,必须减少活动,在家里睡眠便起到了保护作用。这两种解释都有一

定的道理,也就是说,黑夜睡觉一方面是为了恢复机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自己。所以,如果睡眠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就会到我们的正常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睡眠失常有许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失眠。

失眠表现出很多种形式,有的是入睡困难,有的时睡时醒,无法进入沉睡阶段,还有的是容易惊醒,惊醒后难以在入睡。失眠的现象看似简单,但原因却很复杂,按照失眠的原因,可以把失眠划分成四类:

1.情境性失眠,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如亲人去世、离婚,或者考试到来、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等。有的时候,若改变睡眠环境,也会造成失眠,这也属于情境性失眠。情境性失眠是一种暂时性失眠,当危机和压力消失或者逐渐适应新的情境时,个体就会逐渐恢复正常睡眠。

2. 假性失眠,有些人经常对外宣称自己饱受失眠之哭,但其状态良好,神采奕奕,

半点失眠的意思也没有,细问之下,原来他们每天的睡眠时间少于常人,因此认为自己在“失眠”。这个就叫假性失眠。或者说这种失眠不是真实的,只是当事人在心理上有失眠感而已。是什么原因导致假性失眠的人产生这种失眠感呢?这主要是因为假性失眠的人没有意识到睡眠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人每天只睡6个小时即可,有人则非9小时不行。这些人按照睡眠的通常时间标准衡量自己的睡眠时间。由于自己的睡眠时间少于常人而产生了失眠感。同时,睡眠所需时间也随着年龄增长而有变化,中年人不需要像青年人那样多的睡眠,于是有些人因身体衰弱或因年老睡眠减少而产生睡眠不足的感觉,这也会导致假性失眠的出现。

3.失律性失眠。我们知道人的生物节律,特别是日节律与睡眠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改

变生活程序,而习惯性的生物钟又无法在短时间呢作出调节,自然影响睡眠,这种因为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称为失律性失眠。如工厂里三班倒的工人,经常改变自己的日常活动习惯,也会出现这种失眠。

4.药物性失眠。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精神幸奋,以致久久无法入睡,这是咖啡因在发挥作用,这种失眠称之为药物性失眠。药物性失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失眠者习惯借助安眠药物来使自己入睡。结果长时间服用安眠药物,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形成了对药物的依赖,导致逐渐加大药量才可以入睡,如果不吃或者减少药量,就无法入睡。这也是药性失眠的一种。

1.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幸奋,出现失眠现象。这种失眠属于什么失眠?( D )

A.假性失眠B.情境性失眠 C.失率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2.以下不利于睡眠的是(D)

A 睡房较暗 B.定时运动 C.每晚定时上床睡觉 D.临睡前运动

3.睡眠中,做梦的时间基本上以 (C )为一个周期。

A 60分钟 B80分钟 C90分钟 D120分钟

4.梦呓、梦游和尿床等现象多发生在睡眠的哪一个阶段?(C)

A轻睡期 B沉睡期 C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D过渡阶段

5.梦属于哪种想象( B)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 幻想

5.催眠

(一)催眠(hypnosis)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

态.最早提出于18世纪,在巴黎有一位喜欢浮夸的奥地利医生名叫麦斯麦尔(Franz Anton Mesmer)的宣称,他能够通过一套复杂的方法,应用\动物磁力\治疗病人,其中包括能使病 人躺在手臂上面.按现代理解那大概就是一种暗示力.据传法国政府准备出很多钱购买他的治疗方法,但他都不肯,这可能是由于他自己也不清楚,最后他被当作骗子驱除出城.不过,虽然这个现象从此公开地不再得到信任.但一些实际工作者却仍追随他的路线,麦斯麦尔的名字也继续流传。后来,一位苏格兰医生布雷德(James Braid)对该现象发生了兴趣,于19世纪提出\催眠\一词,并且宣称它能够给手术病人引起麻醉从而使它得到传播.遗憾的是不久更为有效和可靠的麻醉剂出现了,使催眠术的发展再次受到影响.从此以后,催眠就一方面被一些人利用作为行骗手段,同时也有另一些人对之进行科学研究. (二)催眠诱导与暗示性

催眠诱导(bypnotic induction)是以产生高度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为特征的一个系统程序.它会引起人们被动的放松,反应性降低,注意范围变得狭窄和幻觉增强.诱导催眠的技术有多种,通常是催眠者不断反复地用轻声告诉被试者他感到了疲倦,发困和朦胧欲睡,并且清楚地描述应该发生的身体感觉,如你的两臂在下坠,脚在发热,眼皮变得沉重,抬不起来了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被试者就逐渐地接受影响进入了催眠状态.

大量研究结果指出人们对催眠的受暗示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十分之一的人对催眠诱导根本没有反应,在另一极端最容易接受催眠的人也只有十分之一.每个人对催眠的反应性是一种稳定的可测量的特质,可以通过各种特定的量表进行测查,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希尔加德(Ernest Hilgard,1965)的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Stanford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scale,SHSS)被公认最为有效.至于受暗示性的实质,过去人们曾认为那属于一人格特质,与易受吸引和表象清晰有关,但研究表明二者的相关很低.再考虑其他方面,发现对催眠的受暗示性与一个人的态度和期望密切联系,凡对催眠持积极态度,相信催眠的可能性,同时又对该催眠者表示信赖时,他就容易很好地配合接受暗示并取得成功.这也与我国在宗教信仰上常用的一句谚语\心诚则灵\正相符合。

(三)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未停止,只是变得恍惚不能自主.其心理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感觉麻痹

有些被试者在催眠状态下,甚至可以接受手术而不感到疼痛.以至有些医生曾用它代替麻醉药物,但其效果显然不如止疼药品. 2.感觉扭曲和幻觉

在催眠状态下的人可能出现幻听和幻视现象.他不仅是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听到声音或看到形象,有时还可以依照指导语将电视机看成方纸盒,或将臭味闻成香味. 3.解除抑制

一般情况下,那些依据社会准则不能做的事情是受到抑制的,人们不可能让被试者去做.但是在催眠状态下,抑制被解除,他就可能根据催眠者的指示去做,如当众脱衣,对别人施暴等.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催眠者的暗示不仅指导着被试者当时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影响到事后的行为.最常见的是告诉被试者他将不记得当时发生的一切,从而造成清醒后对催眠状态的记忆完全缺失.

1.选出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容易被催眠的人通常具有的特征.___D__

A 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B 想象丰富.

C 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情景.

D 独立性强,干练,有主见

2.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主要取决于什么?( D )

A.年龄 B.性别 C.受暗示性 D.意志 3. 关于催眠,以下哪一项是错的( C )

A.暗示是催眠的基础

B.催眠是将被催眠者诱导到一种特殊意识状态 C.催眠后催眠者可对被催眠者进行各种疾病治疗 D.催眠后被催眠者意识域缩小,暗示性升高

6.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明,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设防心理

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怕别人夺走你的秘密。为了这些,你要设防。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

1.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近期激活过的图式更可能被使用,这叫做( A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启动效应 D、光环效应

2. 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

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为( C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效应

3.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作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B )

A.刻板印象 B.首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近因效应

4.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反映的是以下哪种现象( C )

A.刻板印象 B.首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近因效应 5.以下各种现象中属于近因效应是 ( D )

A、情人眼里出西施

B、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不好,如成绩不好或玩皮捣蛋,那么往往就会被教师认为什么样都有不行,一无是处。

C、对词表开始部分的单词记忆的效果优于中间部分,回忆率高

D、词表末尾部分的单词比中间部分的单词更易于回忆,再现率更高 6. 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

定,这种现象被称为(B )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7. 对知觉对象的某一特性形成判断之后,不加分析地推及到这一对象的其他方面,“一好百好,一糟全糟”,这种泛化或扩张的心理效果就是( A ) A.光环效应 B.近因效应 C.刻板印象 D.首因效应

7. 刻板印象又称社会定型,指人们对某人或某一类人的固定看法。它通常不是以直接经验

或事实材料为依据,而单纯凭一时的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主要有三个特征:(1)对社会人群的简单化的分类方式和泛化概括的认识;(2)同一社会人群中刻板印象具有很大的一致性;(3)与事实不符,甚至有时完全错误。它常常是造成人们认知偏差或偏见的主要原因,但在某些条件下有助于把现实中的人们加以归类进行概括性地认识,成为知觉他人的捷径。需要注意的是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

1.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 A )。

A.刻板印象 B.首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近因效应 2.下列各种现象属于刻板印象的是( A ) A、便宜没好货 B、爱屋及乌

C、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D、先入为主

3. 人们通常认为,山东人是豪爽的,江浙人是温和的。这是印象形成中的

什么效应?B

A.晕轮效应B.刻板印象C.近因效应D.首因效应

8. 自我防御机制有很多,可给予不同的分类。如成熟性防御和不成熟性防御、积极防御和

消极防御等等。现将几种常见的防御机制介绍如下:

(1)否认,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由于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 苦。鸵鸟把它的头埋在沙子里就意味着不可接受的东西不存在,否认正是如此。一个心爱的人已死亡,可仍相信或认定他还活着或即将回来,甚至还为他做些什么;一个癌症病人可否认自己患了严重的迫近死亡的疾病,尽管他也可能就是一位通晓该疾病的知名度很高的医生。这一过程可使一个人逐渐地接受现实而不致一下子承

受不了坏消息或痛苦。的确是一种保护性质的、正常的防御。只有在干扰了正常行为时才能算是病态的。

(2)压抑,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抑制到无意识中去。它虽不能随意回忆,但可通过 其他心理机制的作用以伪装的形式出现。如对痛苦体验或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就是压抑的表现。

(3)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说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4)移置,是无意识地将指向某一对象的情绪、意图或幻想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替代的象征物上,以减轻精神负担取得心理安宁。如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难以回敬,转而踢倒身边板凳,把对妈妈的怒气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如“替罪羊”)。这时虽然客体变了,但其冲动的性质及其目的仍然未改变。在心理治疗中,情感的无意识移置既是移情的基础,也是反移情的基础。

(5)投射,是指自我将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观念归因(投射)于客观或别人。这在婴儿可认为是相对正常的,在成年人则可由于极度地歪曲现实而成为偏执妄想。

(6)反向形成,是指对内心的一种难以接受的观念或情感以相反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出来。如一个母亲无意识中潜藏着对养育子女的厌恶感情,但她在行为上却表现为对子女的过分关心和保护。

(7)过度代偿,又称过度补偿,是指一个真正的或幻想的躯体或心理缺陷可通过代偿而得到超乎寻常的纠正。这是一个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过程。如有些残废人可导致惊人的努力而变成世界著名的运动员。有些口吃者可成功地变成一位说话流利的演说家。 (8)抵消,是指一个不能接受的行为象征性地而且反复地用相反的行为加以显示,以图解除焦虑。如说了不吉利的话就吐口水或用说句吉利话来抵消晦气或不吉祥的感觉。除夕打碎了碗,习俗上说句“岁岁平安!”。

(9)升华,是指一种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因为它可以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性欲或攻击性冲动所伴有的力比多能量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或渠道,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从文艺家的一些著名创作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均可见到升华机制的作用。这是把本能主要是性能量转移到一个有社会价值的对象或目标上去。

(10)幽默,是指对于困境以幽默的方式处理。它没有个人的不适及没有不快地影响别人情感的公开显露。它与诙谐、说笑话还不完全一样。幽默仍然允许一个人承担及集中注意于困窘的境遇上,而诙谐、打趣的话却引起分心或使从情感的问题上移开。 (11)认同,是指无意识中取他人(一般是自己敬爱和尊崇的人)之长归为已有,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去表达,借以排解焦虑与适应的一种防御手段。如高官显贵的子女常以父辈之尊为己尊,遇到挫折则自抬身价,作出坦然自若的神态,以免除在人们面前的尴尬局面。儿童在作业时遇到困难时,常说:“我要学习解放军叔叔”,从而有力量和信心把作业坚持下去,直到成功。

1.童话故事中,狐狸说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这种行为是哪中心理防御机制(C) A.投射 B.退行 C.反向 D.合理化

2.“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以下哪种挫折防卫机制的表现? ( B )

A.转移 B.投射 C.反向 D.合理化

3.( A )指个人将自己所不喜欢的或不能接受的,而自己身上却具有的性格特点,观念,欲望或态度转移到别人身上,说是别人有这种性格,恶习或恶念。

A.投射作用 B.否认作用 C.转移作用 D.白日梦

4. 在新年的第一天里,若是说了不吉利的话,就吐口水或用说句吉利话。这其实就反映了下列哪种调节机制(D )

A.升华 B.反向形成 C.合理化 D.抵消 5.以下各种情况中属于过度补偿的是( C ) A、儿童在作业时遇到困难时,常说:“我要学习解放军叔叔”,从而有力量和信

心把作业坚持下去,直到成功。

B、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难以回敬,转而踢倒身边板凳,把对妈妈的怒气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如“替罪羊”)

C、有些口吃者可成功地变成一位说话流利的演说家

D、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说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打是疼骂是

爱”。

9.世界精神卫生日的来历

在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这一报告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1992年,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发起、由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把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随后的十多年里,许多国家参与进来,将每年的10月10日作为特殊的日子: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至今为至,已先后举办了10多届活动,结合现实情况和精神卫生的需要,确定每年的活动主题,如:

1996年的主题是:“积极的形象,积极的行动” 1997年的主题是:“女性和精神卫生”, 1999年的主题是:“精神卫生和衰老”

2000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 200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200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创伤和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200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抑郁影响每个人

200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2000年,我国开始大规模开展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在随后的几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2004年,为了宣传“世界精神卫生日”,向社会大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支持下,成立了“世界精神卫生日纪念网站”,并与北京市科协合作,针对一般成年人、青少年和青少年的家长,分别编写了《解读心灵——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读本》、《解读心灵——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读本》、《解读心灵——家庭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读本》,印刷了7万多份,免费发往北京市18区县。同时,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还组织有关专家到北京市女子劳教所和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进行面对面的答疑和咨询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世界精神卫生日”是在每年的什么时候( B )

A 、 5.25 B、 10.10 C、10.12 D、5.24 2.200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 B )

A、“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B、“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C、“积极的形象,积极的行动” D、“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

3.在哪一年里的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抑郁影响每个人”( D )

A 2000年 B 2001年 C 2002年 D 2003年

4. 中国于 ( B )年加入国际心理学联合会。

A.1975 B.1980 C1985 D1990

5.1917年,——D大学在中国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

A清华大学 B北京师范大学 C东北师范大学 D北京大学

6.判断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是每年的5月25日 (对)

10. 1)登门技术:先提一个较小的请求,当被接受后再提出更大的请求(真正想要

的请求),从而得到别人顺从的方法。例如当顾客选购衣服时,精明的售货员为打消顾客的顾虑,“慷慨”地让顾客试一试,当顾客将衣服穿在身上时,他会称赞该衣服很合适、并周到地为你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当他劝顾客买下时,很多顾客都难于拒绝;有经验的教师在作学生工作时也是这样,他总是先让学生承诺完成一件比较容易的任务,待到任务完成后,他再接着提出更大的要求。

2)低球技术:先使对方接受一个优惠,然后改变优惠条件并促使对方顺从的技术。这种策略经常为汽车销售员所采用。他们经常向消费者提供好的待遇。然而,一旦消费者接受了这些,他们就很有可能借口一些事情改变他们给予消费者的待遇,削减他们的利益------例如,销售经理拒绝给予好处。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合理的反应是走人。但是人们通常会认可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并接受一些不太想要的安排(Cialdini,1978)。

3)门面效应:先提出一个较大的请求,被拒绝后再提出一个较小(真正想要的请求)的请求,以试图获取顺从的一种方法。Cialdini(1975)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在大街上拦截一些大学生并提出一个很大的请求:你们是否原意在这两年里每个星期花两个小时为少年犯提供免费咨询。结果没有一个人原意的。这时研究者提出了一个与前面相比较小的一个请求:希望这些学生能够化两个小时带领一群违法者到动物园游玩,其中50%的人同意了;相比之下,在控制组他们不是伴随在大请求之后而是单独提出了这一要求,结果只有17%的人同意。

4)并非全部的策略:在对方决定是否接受请求之前给予一些额外的利益,以获得对方顺从的方法。例如降低价格,在同样价格的产品中附加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国庆期间一百是买300送120。后来发现120是券,而且当天是要消费的,过期作废的。后来还发现这些券只能买30元以上的商品,30元以下的不可以。据说一百最近的交易额明显上升。 5)表演难以获得:通过表明某种人或事物是稀有珍品并难以获得来增加顺从的一种方法。许多人都知道在追求浪漫爱情时,若暗示求爱者,要赢得她们的感情是很困难的,或者追求者很多,这样将极大地增加他们追求的欲望(Walster,1973)。 6)最后期限技巧:通过向对方表明他们只有有限的时间去获得某种好处来增加顺从的一种方法。广告商经常运用这种方法宣称某一特价将在某一个时间内终止,意味着这个日期之后,价格会上涨。在许多事例中,时间限制是虚假的,宣称的最后期限过后价格并没有上涨。实际上,价格很有可能继续下降直到商品销售完毕。再如天天是“最后一天跳楼价”。

1.当个体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的,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 A ) A.“登门槛”效应 B.低球技术 C.门面效应 D .并非全部的策略 2.下列各种技巧属于并非全部策略的是( A )

A、国庆期间一百是买300送120。后来发现120是券,而且当天是要消费的,过期作废的。后来还发现这些券只能买30元以上的商品,30元以下的不可以。

B、在某些商场上的店面上经常写有“最后一天跳楼价”

C、当顾客选购衣服时,精明的售货员为打消顾客的顾虑,“慷慨”地让顾客试一试,当顾客将衣服穿在身上时,他会称赞该衣服很合适、并周到地为你服务.

D、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作学生工作时,总是先让学生承诺完成一件比较容易的任务,待到任务完成后,他再接着提出更大的要求。

11.所谓“鲶鱼效应”,是指挪威人在运送沙丁鱼的过程中,往往在鱼槽中要放进一条鲶鱼。

鲶鱼放进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自然会四处流动到处挑起摩擦。而大量的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这样一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

1. 澳大利亚某牧场上狼群出没,经常吞噬牧民的羊。牧民于是求助政府和军队将狼群赶尽杀绝。狼没有了,羊的数量大增,牧民们非常高兴,认为预期的设想实现了。可是,若干年以后,却发现羊的繁殖能力大大下降,羊的数量锐减且体弱多病,羊毛的质量也大不如从前。牧民这才明白,失去了天敌,羊的生存和繁殖基因也退化了。于是,牧民又请求政府再引进野狼,狼回到草原,羊的数量又开始增加。这个现象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效应呢? ( C )

A 霍桑效应 B马太效应 C 鲶鱼效应 D 格马利翁效应

12.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 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 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 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 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 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 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就是马太效应,反应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也可以理解为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例如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所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

13. 从众(Conformity)个体的一种相符行为,或叫遵从行为。在群体情境的压力下,个体

在知觉、判断、动作、态度等方面作出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反应。从众,并不是没有目的的盲目的行为,而是个体意在使自己作出与群体即其他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反应。从众总是与群体情境联系在一起的。当群体情境即多数人的压力不

存在时,个体就会坚持自己原来的行为反应。区别从众与其他相联系 符行为的一个重要指征就是看是否存在群体情境。

关于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至今的大量研究表明主要有:(1)群体的规模。规

模越大,个体感受的心理压力越大,就越可能作出从众反应,反之则容易保持独立。(2)群体的凝聚力。在凝聚力越强的群体中个体从众的倾向就越强烈。(3)群体成员意见一致性的程度。这有两层意思,一指群体成员之间的意见越一致,个体就越倾向于从众;二指群体成员意见前后一致程度,越一致个体越会从众,反之,群体成员若前后改变态度,就不会对个体有较大的从众压力。(4)群体的结构。这既指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地位,地位低者易受群体影响而从众;也指群体中是否出现反从众者,如果有就会大大降低其他个体的从众倾向。(5)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关系。这主要指个人的认知与群体行为之间矛盾冲突的程度。这种矛盾冲突若很小,个体感受不到群体压力就不容易从众;矛盾冲突程度若很大,反而促使个体怀疑群体反应的正确性也会削弱从众倾向;一般说,中等程度的矛盾冲突会对个体产生最大的从众压力。

关于个体作出从众反应的原因,一般认为从众的原因源自两种压力;一是群体

的信息的压力,个体除了自己直接感知,接受外界信息外,还通过他人、群体间接地接收外界信息,当两者矛盾时,尤其与群体中多数人矛盾时,个体会宁愿否定自己而相信多数人,这是个体的一种自然心理倾向,因为从概率原理看,多数人正确的可能性远比个人的高,这样个体在群体提供的信息的压力下很容易作出从众反应,地是群休的规范的压力,任何群休都有 这的规范,个体的任何与群体规范要违背的行为,包括与群体多数人不一致的判断、态度、意见、观念等,都会受到群体的拒绝和排斥,正是在这种群体规范的压力下,个体或是出于不从众会受到惩罚的惧怕,或是出于表明自己具有归属于群体的强烈愿望,或是出于表示自己有与群体多数人合作的良好意图,或是出于贪图省力而简单地“抄袭”利用他人的反应,最终作出了从众的行为反应。

1. 两个水果摊卖的水果,价格和质量一样,一家门前没有人,而另一家挤满

了人,此时一人来买水果,看见这两个水果摊,他没多想也挤进了人多的那个摊子前。请问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 C ) A.社会助长B.社会惰化C.从众D.晕轮效应

2.在群体决策时,其决策结果的风险程度会因为有多人参加而:( C )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变化不大

3. 加入团体的难度越大,成员间的凝聚力( A)

A.越大 B.越小 C.适中 D.时大时小

4.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或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一致叫( D)

A.同化 B.内化 C.服从 D.从众

5.群体的压力可能是明确的,也可能是含糊的。( 对 )

14. 异性效应:

心理学家曾在一次测试中发现,男性在男、女同桌就餐地要比单纯男性就餐时要文明许多,这是由于大多数人在异性面前更注意自己的言行。

1. 考核者在评价他人时,特别体谅那些与自己一致的行为和思想,这种考核中心的心理偏差是(b )

A从众效应偏差 B相似性偏差 C趋中化的偏差 D暗示性偏差

15. 边际效应:

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1. 当你肚子很饿的时候,有人给你拿来一笼包子,那你一定感觉吃第一个包子的感觉是最好的,吃的越多,单个包子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小,直到你吃撑了,那其它的包子已经起不到任何效用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 C )效应

A.皮格马利翁效应 B. 马太效应 C.边际效应 D. 霍桑效应

16. 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

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射的就是这种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一般说来,投射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指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了他人身上。例如:一个对他人有敌意的同学,总感觉到对方对自己怀有仇恨,似乎对方的一举一动都有挑衅的色彩。另一种是指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称心的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他人身上。例如:在考场上,想作弊就吃亏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后一种投射往往会把自己某些不称心的特性,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崇拜的人身上。其逻辑是,他们有这些特性照样有着光辉的形象,我有这些特性又有何妨。目的是通过这种投射重新估价自己的不称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在生活中,我们要注意防止心理上产生的偏差,造成我们决策上的失误。 17.皮克马利翁效应

又称罗森塔尔效应。皮克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一位雕刻师。他用象牙精心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感情,希望雕像能够成活。上帝感其所诚,使象牙姑娘获得了生命,成了他梦寐以求的情侣。

曾有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某小学随机抽了二十名同学,这二十名同学的学习成绩都差不多,他谎称他已经为他们测了智商,测出其中十名同学的智商很高,非常聪明;另十名同学智商一般,是普通人。然后告诉了他们的老师,一年过后,他又来到了这个学校,发现他伪智商高的同学的成绩普遍明显高于智商一般的同学。这是因为人对自己或是别人对他有一个希望就会按照那个标准去要求他,把他按照那种人来对待,就会激发他的潜能最后真的成为了大家希望的那样。有一句著名的话:如果你想飞,你就要相信自己能飞。

1. 教师的期望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是一种(A) A.皮格马利翁效应 B投 射 效 应 C第一印象效应 D霍桑效应

18. 马斯洛在1944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中首先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由低到高分成五个阶层,象金字塔一样:

生理需要:是人类本能的最基本的需要,位于多层次需要构成的“金字塔”图式的底部。

这种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及延续种族的需要等。

安全需要:实质上是生理需要的保障。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劳动安

全、环境安全和心理安全等。

社交的需要:也可称为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社会交往,从属于某一个组织或某一种团

体,并在其中发挥作用,得到承认;希望同伴之间保持友谊和融洽的关系,希望得到亲友的爱等等。

尊重的需要:即自尊、自重,或要求被他人所尊重。包括自尊心、信心、希望有地位

有威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以及高度评价等。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位于金字塔的顶端。包括能充分发挥自己潜

力,表现自己的才能,成为有成就的人物。马斯洛说:“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画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写诗,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样的角色就应该干什么样的事。我们把这种需要叫做自我实现。”

1.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形容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并发现自我满足的方式等方面的需要被称为( C )

A审美需要 B 安全需要 C 自我实现需要 D 尊重需要 2.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要”是指(D )

A.随心所欲 B.事业心强 C.成名成家 D.做力所能及的事 1.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级需要满足以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为最高需要层次。 (√)

3.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认为,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有更强的驱使力量。因此,要先满足人的高级需要,再满足人的低级需要。(错)

19. 记忆就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记忆从人反复感知

一定的客观事物,借以形成较巩固联系的识记过程开始,经过保持过程进一步巩固已形成的联系。识记和保持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恢复,这就是再认或回忆。本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心理学家倾向于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记忆,认为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按照这种观点,有人把记忆分为三个阶段(或称三种记忆系统):①瞬时记忆阶段,为时不超过2秒。在这个阶段,外界信息进入感觉通道,并以感觉映象的形式短暂停留。②短时记忆阶段,为时不超过1分钟。贮存在感觉通道中的感觉信息大部分迅速消退;只有得以注意和复习的小部分信息才转入并被保存在短时记忆中。在短时记忆中,言语材料信息基本上以听觉形式编码,动作和空间形象的信息基本上以视觉形式编码。③长时记忆阶段,短时记忆中贮存的信息,经过复述、编码,并与个体经验建立了丰富而牢固的意义联系,就可能转入长时记忆系统中。这些信息在个体需要时可以被检索并提取,从而得到再现。长时记忆的时间为1分钟以上及至终生;长时记忆的容量极大,包括人所记住的一切经验。在长时记忆中,信息大多数以自然语言为中介进行编码,视觉表象也可以作为编码的中介。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以命题网络的方式被保存。当需要再现时,网络的某一有关部分被激活,有关信息被提取而转入短时记忆,随之得到再现。记忆又是一个主动的心理过程。被贮存在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不断得到加工、改造,与个体在识记前和识记后的经验建立各种关系。在记忆中经验发生质和量的变化。按记忆内容,又可分为多种记忆。记忆的生理机制是人脑在外界刺激作用下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在复习时经强化而得到巩固,再现时,旧痕迹被激活。

记忆痕迹衰退说主要强调生理活动过程对记忆痕迹的影响,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来看,记忆痕迹是人在感知、思维、情绪和动作等活动时大脑皮层上有关部位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联系形成后在神经组织中会留下一定的痕迹,痕迹的保持就是记忆。在有关刺激的作用下,会激活痕迹,使暂时神经联系恢复,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经验便以回忆或再认的方式表现出来。有些没有被强化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退造成遗忘。记忆痕迹衰退说目前还没有得到精确有力的实验证明,但它的解释接近于常识,正像某些物理、化学痕迹也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一样,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干扰抑制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 干扰抑制说的最初研究是睡眠对记忆的影响,詹金斯和达伦巴希(J.G.Jenkings and K.M.Dallenbach)在一项实验中,让两位被试识记无意义

音节字表,要求达到一次能正确背诵的程度,然后让一位被试睡觉,另一位被试继续日常活动。分别在1、2、4、8小时后,让被试回忆学习过的材料,结果显示:睡眠的被试回忆成绩比继续活动的回忆成绩要好,说明遗忘不是由于时间的流逝自然衰退的,而是在清醒状态下,大脑活动的继续活动,即日常活动干扰抑制了对原先学习材料的回忆。 干扰抑制说的最明显的证据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的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为了检验前摄抑制的干扰影响,一般采用以下实验程序进行,。如果实验组的回忆成绩低于控制组的回忆成绩,说明先学习的A材料对后学习的B材料的识记或回忆产生了干扰作用。安德伍德(Underwood)的实验发现,对学习无意义音节字表前有过大量练习的人,经24小时后的测验,只记住所学会的字表的25%,而以前没有过这种练习的人,则能记住同一字表的70%,说明了先前的活动对当前的学习产生了很强的干扰影响。斯拉墨卡(N.J.Slamecka)进行了学习有联贯意义材料时前摄抑制作用的研究。被试是36名大学生,学习材料是四个相当难的句子,句子都由20个字组成,而且内容较相似。实验结果表明,前摄抑制作用的程度随先前学习材料的数量增加而增加,也随保持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表1 前摄抑制实验设计程序 实验组 控制组 学习A材料 休息

学习B材料 学习B材料 回忆B材料 回忆B材料

倒摄抑制是指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为了检验倒摄抑制的干扰作用,一般采用以下实验程序,(如表2)。如果实验组的回忆成绩低于控制组,说明了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保持和回忆产生了干扰。许多实验表明,倒摄抑制干扰作用的强度受前后所学的两种材料的性质、难度、时间的安排和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的制约。如果前、后继学习的材料完全不同,倒摄抑制的作用则最小。当前后所学的材料相似但不相同,则最容易发生混淆,其倒摄抑制作用最大。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巩固程度越低,受倒摄抑制的干扰越大,反之,则越小。如果恰在回忆A材料前学习B材料,倒摄抑制的影响最大;学习A后立即学习B材料,倒摄抑制的影响次之;在学习A材料后和回忆A材料前有一时间间隔学习B材料,倒摄抑制的影响较小。 表2 倒摄抑制实验设计程序 实验组 控制组

学习A材料 学习B材料 回忆A材料 学习A材料 休 息 回忆A材料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一般是学习两种不同的、但又彼此相似的材料时产生的。但学习一种材料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两种抑制现象。如学习一个较长的字表或一篇文章,往往总是首尾部分记得好,不易遗忘,而中间部分识记较难,也容易遗忘,这是因为起首部分没有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末尾部分没有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中间部分则受到了两种抑制的影响和干扰。

1.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下列哪一选项的干扰(A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双重抑制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过程与什么的关系?(B) A学习程度 B时间 C记忆材料 D记忆方法 3.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 d)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4.记忆在以下哪种形式中保持的时间最长 (C)

A.工作记忆 B.感觉记忆 C.长时记忆 D.短时记忆 5.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有限性,它保持信息的容量为(C)

A.7±3 组块 B.6±2组块 C.7±2组块 D.6±3组块

6.艾宾浩斯根据实验提出了遗忘曲线,他的实验所采用的材料是(A)

A.无意义的音节 B.有意义的音节 C.无意义的数字 D.有意义的数字.. 7.短时记忆的记忆保持时间,一般被认为约在:A A.15~30秒 B.5~10秒 C.60~80秒 D.1~2分钟

8.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三类。下列各项中不在这三项当中的是—(C)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语义记忆 D长时记忆 9.甲乙丙三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记忆减退。甲说:“我的记性很差,几年前的事情都不记得了。”乙说:“我的记性也不好,几天前的事情都记不起来了。”丙听后一拍桌子,大声 说:“你们都什么记性啊?刚才谁拍桌子了?”他们中谁病的最重——C

A甲 B乙 C丙 D差不多

10.忆保持的最大变化是( C )。

A 感觉 B 注意 C 遗忘 D 动机

11.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A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等速的 D.匀加速的

12. 老年人记忆的减退主要表现为___的减退。 (C ) A意义记忆 B远期记忆 C感觉记忆 D再现记忆

1. 记忆有四个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错)

再认和回忆是一个阶段

2. 识忆、保持、再认和再现是记忆的基本过程。(对) 20. 情绪的种类

情绪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

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它不是关于

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由一定情境唤起后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各种事物的态度体验。当一个人处在某种心境中,他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即所谓“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心境的持续时间可能是几小时,也可能是几周、几个月或更长时间。某种心境持续的时间依赖于引起这种心境的客观环境和个体的个性特点。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因此,学会对心境的调节控制,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十分重要。

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往往是由一

个人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所引起的。另外,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抑制也很容易引起激情。激情发生时一般有很明显的外部表现,例如面红耳赤、咬牙切齿、手舞足蹈,有时甚至出现痉挛性动作,言语过多,或者不流畅。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范围缩小,控制力减弱,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不能作出适当的估价,容易出现轻率的举动。但激情是完全有可能控制的。人在激情发生之前,要竭力把注意力转移到与此无关的事情上去;在激情状态中,在做或说某件事时,要慢慢使自己的行为平缓、镇定下来。当学生处在激情状态时,教师应遵守这样一条原则,即学生愈激动,教师就愈就平静,以避免产生消极作用。 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是人们对某种意外的环境

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产生应激状态的原因是: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当前所面临的事件产生的新要求不一致,新异情境的要求是过去所未经历过的,这时就产生这种紧张的情绪状态;或者已有的经验不足以使人对付当前的境遇而产生无能为力的压力感和紧张感。应激状态对人的活动有着很大影响,它能导致生理和行为的急剧变化。在生理上,心跳过速,呼吸急促,血压升高;在行为上,由于发生普遍性的兴奋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行为上的紊乱,动作不协调,姿势失常,语无伦次等;在心理上,由于意识自觉性的降低,造成思维的混乱,判断力减弱,知觉和记忆错误,注意的转移发生困难。有些人在应激状态下,全身发生抑制,使身体的一切活动受阻,呆若木鸡,甚至休克。但是,中等程度的应激状态会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作用。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更好地发挥积极性,思维清晰、灵敏、精确,反应能力增强。人适应应激状态的能力有差异,这主要是受人的性格、过去经验、知识,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影响。

1.人伤感时,会见花落泪,对月伤怀。这表现了哪种心理状态?( B ) A.表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2. 下列对心境的描述错误的是( B )

A、心境具有弥漫性 B、心境是一种强烈的情绪状态

C、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D、心境持续时间有很大的差别 3.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C)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4. 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称为(B)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热情

5. 人们遭遇不良情绪时,正确的处理方式为(D)

A.喝酒 B.吃大量的东西 C.压抑负性的情绪 D.和朋友倾诉

6.青少年的情绪模式可分为愉快的情绪和不愉快的情绪,其中愉快的情绪包括D A高兴、好奇 B亲爱、乐趣 C乐趣、好奇 D高兴、乐趣、好奇、亲爱

1.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对)

2.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较长的情绪状态 (错) 3. 应激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疾病的机制之一 (对) 4.激情总是消极的 (错) 5.消极心境只能阻碍利他行为。 (错)

消极心境会使人厌烦,意志消沉,降低人的活动效率,有碍于健康,它虽然在某种情境下会影响个人或集体的利他行为,但却不是唯一的作用。

6.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对) 21. 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现象。例如,红色引起人们温暖的感觉;蓝色引起人们清凉乃至寒冷的感觉。音乐家常会发生视听联觉,即听到音乐会产生某种视觉形象。联觉是各种感觉密切联系的特殊表现。

1.白色给人轻松,黑色给人沉重的感觉这种现象被称之为( C ) A 幻觉 B 想象 C 联觉D 统觉

2.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做( C )

A.对比 B.适应 C.联觉 D.错觉

22 .智商

为了对人们的智力进行有效的测量,曾有人提出智力年龄的概念。假如一个学生通过了智力测验中10岁儿童能通过的项目,并且还通过了11岁的题目的一半和12岁题目的四分之一,那么他的智力年龄就是10岁加上9个月。最初,人们采用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差数来表示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后来,发现的用智力年龄与实际年

龄的比例能更好地表达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于是人们提出了智力商数即商数的概念。智商就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再北以100,即: IQ(智商)=MA(智年年龄)/CA(实际年龄)×100,假如一个同学今年12岁,他完成了15岁儿童应答的题目,则其M.A为15,C.A为12,IQ为125。在未经挑选的人群中,智力平均数100,因此,智商接近100者称为智力正常,智商130以上者称为智力超常,智商70以下者称为智力落后。

1.智商的计算公式为(B) ( 心理年龄MA 生理年龄CA )

A.MA/CA×10 B.MA/CA×100 C.CA/MA×100 D.CA/MA×10 2. 一般都以智商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智力高低的指标,天才儿童的智商水平为(A) A.大于140 B.大于130 C.大于120 D.大于110

3.极度智力迟滞所指的智商(IQ )分数为( D )

A.35以下 B.30以下 C.25以下 D.20以下

4. (A)是智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环境B.遗传C.自我与自我意识D.实践 5. 中等智力是指IQ为( B )

A80~89 B90~109 C110~119 D120~139 6.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B

A行为、听觉、符号、视觉、嗅觉 B行为、听觉、符号、视觉、语言 C听觉、味觉、视觉、肤觉、触觉 D听觉、味觉、视觉、肤觉、行为 7.智力测验中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是( d)

A.信度 B.效度 C.智商 D.常模

8.如果某人在测验中的得分为80百分位数,这一分数的实际意义是什么?(C )

A.他做对了80%的题目 B.他做错了80%的题目

C.他所在团体中80%的人比他分数低

D.他所在团体中80%的人比他分数高 9.少年早慧和大器晚成表现了( c)

A.能力类型差异 B.能力水平差异 C.能力表现早晚的年龄差异

23 .气质

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行动方式上的表现,它使人的性格的表现形式具有显著的个人色彩,也就是说它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速度和稳定性(例如知觉的速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心理活动的强度(例如情绪的强弱等),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有的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的倾向于内部)。

关于气质的学说,早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公元前五世纪)被认为是气质学说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在人体内的不同比例就形成了人的不同气质: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希波克拉底描述了气质的类型,但不能对这些类型进行科学的解释。

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在行动方式上的表现,主要是:多血质的人活泼,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情绪兴奋性高,具有外倾性;胆汁质的人的特点是富有精力,情绪兴奋性高且比较强烈,反应迅速,具有外倾性;黏液质的人一般表现安静,动作迟缓,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低,较少在外部表现心理状态,即具有内倾性;抑郁质的人一般

表现不够活泼,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强烈,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低,具有内倾性。

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强、平衡、不灵活,与其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C )。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2.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之间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

( A )。

(A) 性格 (B) 能力 (C) 气质 (D) 胆汁质

3. 在希波克拉底对气质的分类中,描述行为孤僻,反应迟缓;多愁善感,体验

深刻,但情绪不易外露;具有很高的感受性,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发觉的细小事物的是哪种气质( D )

A 多血质 B 胆汁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4. 孩子刚一落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A)。例如有的孩子爱哭好闹,有的孩子平静安稳。

A气质差异 B性格差异 C血型差异 D性别差异

5.气质主要反应了心理活动在( D )方面的动力方面的特点

A速度,强度,稳定性和选择性 B速度,平衡性,稳定性和指向性 C灵活性,平衡性,稳定性和指向性 D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

6. 困难气质的婴儿经常发脾气,爱哭闹,也容易受激惹这些人格方面的特征在整

个__A___时期都是很稳定的.

A 童年时期 B 青年时期 C 中年时期 D 老年时期

1.性格有好坏之分,而气质则无好坏之分。( 错 )

两者刚刚相反

24 .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和发生感觉的分析器的不同,可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感受性,感觉性是指感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2、感受阈限,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

4、感觉后象,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非立即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后象,又称后效。正后象:与原刺激性质相同的后象。负后象:与原刺激性质相反的后象。

5、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受性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在视觉、肤觉和嗅觉中最为明显 1)视觉适应:暗适应,明适应

2)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1.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反映了心理学中的哪种情况:C

A 感觉迟钝 B.感觉疲乏 C.感觉适应D.感觉失调

2.一个人从我面前走向教室后门,尽管他在我的视网膜上的投射大小有很大的变化,可是看到的大小并没有明显变化。这是知觉恒常性中的(A)恒常性。 A大小恒常性 B形状恒常性 C明度恒常性 D颜色恒常性 3.内部感觉是指反应机体内部状态和内部变化的感觉,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部感觉的是(D)

A动觉 B平衡觉(静觉) C内脏感觉 D味觉

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C)的感觉性下降。

A味觉 B触觉 C嗅觉 D温度觉

5.费希纳定律S=KlogI+C公式中,S是指A

A.刺激强度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差别感觉阈限

6. 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大,其感觉能力也(A)

A.越强 B.越弱 C.一样 D.成正比 7. 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副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利用了( B ) A、后象的作用 B.适应的作用 C .对比的作用 D.联觉的作用 8.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是什么? ( D )

A、相加的关系 B、相减的关系 C、正比关系 D、反比关系 9.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什么现象?B

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感觉阈限 D、错觉

10.当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B— 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感觉能力 D.感觉阈限

11.作用于有机体并引起其反应的任何因素叫做—A—

A.刺激 B.刺激物 C.客观事物 D.感觉能力 12.适宜的声波刺激作用于听分析器而引起的感觉叫做—C—

A.视觉 B.听觉 C.感受性 D.音调 25 .性格

性格是个体对现实具有评价意义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起核心作用的心理特征。 性格与气质 区别:

(1)从生理基础上看,气质以人的神经活动的特性组成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生理

基础;性格是神经类型的特点与后天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合金”。

(2)从稳定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

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

(3)从评价方面上看,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1.人们在各种认识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的性格特征是( C )。 (A) 性格的态度特征 (B) 性格的意志特征 (C) 性格的认知特征 (D) 性格的情绪特征 26 .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人的知觉过程是一个有组织、有规律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些规律主要表现为知觉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和知觉恒常性,它们保证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它们的知觉格外清晰,被知觉的对象好像从其他事物中突出出来,出现在“前面”,而其他的事物就退到后面去了。与此相关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中一个兴奋中心占优势,同时皮层的其余部分受抑制。知觉的选择性揭示了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主动性。

知觉的选择性依赖于个人的兴趣、态度、需要以及个体的知识经验和当时的心理状态;还依赖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活动性、对比)和被感知对象的外界环境条件的特点(照明度、距离)。 二、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从事不同职业和有不同经验的人,在知觉上是有差异的。如工程师检查机器时能比一般人看到、听到更多的细节;成人的图画知觉与儿童相比,能更深刻地了解图画的内容和意义,知觉到儿童所看不到的细节。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条件有三个。 1.言语的指导作用

言语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应用。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词的作用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使知觉更迅速、更完整。例如,天空中的云彩,自然景色中的巨石形状,在感知时加以词和言语的指导,很快就能知觉到。 2.实践活动的任务

当有明确的活动任务时,知觉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所知觉的对象比较清晰、深刻,任务不同对同一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知觉效果。比如,对天安门的素描和用文字的描写,任务不同,感知效果就不同。 3.对知觉对象的态度

如果对知觉对象抱着消极的态度,就不能深刻地感知客观事物;只有对知觉对象发生兴趣,抱积极的态度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 三、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客观对象的许多部分形成的复合刺激物,大脑皮层对复合刺激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反映客观对象各种属性的关系,形成关于对象的完整映象。例如,走进教室,人们不是先感知桌椅,后感知黑板、窗户……而是完整地同时反映它们。 知觉的整体性是多种感知器官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觉的整体性与感知的快慢,同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参与有关,阅读速度就是随着人的阅读经验的积累及把较小的单元(词)组成较大的单元(句子)而逐渐加快的。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例如,对过去认识的人,决不会因为他的发型、服装的改变而变得不认识;一首熟悉的歌曲,不会因它高八度或低八度而感到生疏,或因其中个别曲子走调,就认为是别的歌曲;教师判断学生的错别字,如“尖瑞科学”,不会因“端”字写成了“瑞”字,而不去感知尖端科学。 知觉的恒常性对生活有很大的作用,正确地认识物体的性质比单纯地感知局部的物理刺激物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它可以使人们在不同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能够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去适应环境。如果知觉不具有恒常性,那么个体适

应环境的活动就会更加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每一认识活动,每一反应动作,都要来一番新的学习和适应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使适应变为不可能的了。

1.下面这张图片可以反映出知觉的哪种特性( B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 、知觉的恒常性 D 、知觉的理解性

2.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在知觉过程中会把若干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他

们在对知觉对象的组合中服从于(A)、相似原则,闭锁原则和连续原则

A接近原则 B情景原则 C交替原则 D对比原则

3. 下列对背景和对象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C ) A、两者相互转化 B、两者相互依赖

C、两者仅仅存在于空间刺激组合中 D、两者存在于时间系列中

4.下面这张图说明了知觉存在什么的特性( A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 、知觉的恒常性 D 、知觉的理解性

27.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来访者、咨客)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郭念锋)

心理咨询不同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病人、患者) 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

心理咨询在英文中被称为Counseling(\咨询\,从字面上看,是洽商与顾问指导的意思;或者称为Psychological Counseling(\心理咨询\),意即在心理方面给予咨询对象以帮助、劝告、教导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纳对咨询的定义是:\咨询是指一种专门向他人提供帮助与寻求这种帮助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助人者的手段及其所创造的气氛使人们逐步学会以更积极的方法对待自己和他人。\

咨询在国外是一个涵盖非常广的概念,涉及职业指导、教育辅导、心理健康咨询、婚姻家庭咨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咨询虽不尽相同,但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即它们都是一种职业性的帮助关系,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向求询者提供帮助。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协商、交谈和指导过程,提供可行性建议,针对正常人及轻度心理障碍者的各种适应和发展问题,帮助求询者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达到自立自强、增进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实践证明,心理咨询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是非常明确的。在心理咨询中通过帮助关系可以使求询者心理健康朝着好的方向转化。这里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可以帮助求询者提高对待自身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能力;第二,通常的咨询不仅可以消除某些病症,而且也可以促进人格的重建和发展;第三,不仅有心理障碍的人可以寻求咨询,就是在自身发展中遇到阻力的正常人,也同样可以寻求咨询并从中获益。 心理咨询的原则

一.平等性原则,建立平等信赖的关系是咨询能否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在学校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双方都应积极地调整心态,解决好角色转换问题。平等更重要是一种平等相待的态度。

二.发展性原则,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要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来访者的问题,不仅要在问题分析和本质把握时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做动态考察,而且在对问题的解决和咨询结果的预测上也应如此。

三.保密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是诊治双方建立和维系信赖关系的基础,也是维护心理咨询工作信誉以及心理咨询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根本性问题。坚持为来访者保守秘密,尊重来访者的个人隐私,是每一个咨询者的基本职业道德,也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互动性原则,咨询过程是一个需要双方都积极参与的过程,因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

五.尊重性原则,在咨询过程中,每一个来访者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咨询员必须一视同仁地尊重每一个来访者的人格。

六.关怀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要出自真诚的关怀,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体现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是心理咨询取得积极效果的根本出发点。

七.灵活性原则,这要求咨询员在不违反其他咨询原则的前提下,视具体情况,灵活地应用各种咨询理论、方法,采用灵活的步骤,以便最有效地达到咨询的效果。 八.防重于治原则,防患于未然是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应该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 九.开发潜力原则,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员应更多地启发、调动来访者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注于人的发展,更多地对来访者抱有乐观精神和信心。

十.对来访者负责的原则,咨询员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一言一行应以来访者的利益为重。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以来访者利益为重的同时不能有损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所以在咨询中有正当泄密的情况,如来访者有自杀或攻击他人、破坏公共设施的企图。 心理咨询的对象

1 、有某种心身疾病的人,及有这样心里社会因素困扰的正常人,及残疾人员等。

2 、还有来自代为咨询的家属或组织,以及来自学校或单位的集体咨询等 心理咨询服务内容

1.自我发展咨询:生涯规划、人格完善、素质提升、自我管理等。

2.学习心理咨询:注意障碍、记忆障碍、厌学、意志薄弱、考试怯场、学习方法不当等。

3.人际交往心理咨询:代沟、异性交往困惑、自卑、孤独、猜疑、报复、嫉妒、社交恐惧、冷漠等。

4.情绪心理咨询:烦恼、愤怒、情绪不稳定、消沉、狂喜、压抑、过度焦虑、持续抑郁等。

5.个性心理咨询:自卑、羞怯、虚荣、猜疑、自我中心主义、暴躁、紧张、过度依赖、冷漠、过于敏感等。

6.恋爱与性心理咨询:单恋、失恋、多角恋、自恋、异性恐惧、性冲动、性幻想、性焦虑、性自慰困扰、遗精的困惑、同性恋等。

7.新生适应心理咨询:无目标、无动力、空虚、盲目、悲观失望、焦虑、抑郁、孤独、自我意识偏差等。

8.择业心理咨询:择业焦虑、自卑、怯懦、冷漠、问题行为(如逃课、嗜酒、嗜烟、损坏东西、对抗等)、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头昏、血压不正常、消化紊乱、心慌、尿频、饮食障碍或睡眠障碍等)。 我校心理咨询的范围是

①学习问题 ②情绪压力问题 ③人际交往问题 ④恋爱问题 ⑤性心理问题 ⑥环境适应问题 ⑦危机咨询 ⑧家庭问题 ⑨就业心理指导等。

心理咨询的技巧

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其间心理咨询者与当事人的关系能给予后者一种安全

感,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甚至可以正视自己,做出统合。它要求心理咨询员认真地听当事人讲话,准确地认同其内心体验,积极地响应其讲话内容,推动其从不同角度审视其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与挫折,并通过适时的自我披露相关经历来增进与当事人的情合。这一过程通常要求心理咨询员要注意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贯注

贯注(attending)是心理咨询的首要条件之一。它要求心理咨询员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全神贯注地聆听当事人讲话,认真观察其细微的情绪与本能的变化,并做出积极的回应。它还要求心理咨询员运用其言语与体语来表现对当事人主述内容的关注与理解,以使当事人感到他讲的每一句话,表露的每一情感都受到了心理咨询员的充分重视。由此,贯注是尊重的体现,也是同感的基石。

在贯注当中,心理咨询员要随着当事人的主述做出一系列言语与体语的表示。其中言语的表示通常包括\嗯、噢、是的、我明白了\等伴语。而体语表示则通常包括点头、注视、面部表情的变化,适宜的坐姿及一定的沉默等。这些言语与体语的表示应随着当事人主诉的喜、怒、哀、乐的变化而变化,藉以加深当事人对心理咨询员的信任,并强化其继续讲话的欲念。在这层意义上讲,贯注是使当事人打开\话闸子\的开关。

美国心理咨询学家基伯森(Gibson,1993)曾言:好的贯注表现了一个人对另一个的全神贯注(focused intensity),而差的贯注则表现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心不在焉(detached passivity)。所以,贯注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心理咨询关系的确立及其功能。 二、倾听

倾听(listening)是贯注的关键,也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基伯森(Gibson,1993)言:学会倾听是心理咨询的先决条件。心理咨询条件下的倾听不同于一般社交谈话中的聆听,它要求心理咨询员认真地听对方讲话,认同其内心体验,接受其思维方式,以求设身处地之功。由此,它不可以像在日常谈话中那样可以随意插嘴讲话或任加是非评论乃至争辩。与此相反,它要求心理咨询员在听对方讲话过程中,尽量克制自己插嘴讲话的欲念,不以个人的价值观念来评价当事人的主述(除非涉及法律等问题),并以贯注的积极表示来表现心理咨询员对当事人内心体验的认同。因此,倾听是尊重与接纳的化身。

在实践中,倾听意味着学会沉默,学会贯注,学会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并做出富于同感的反应。同时,倾听不是要心理咨询员放弃个人的信念与价值观,而是要让他学会兼容并蓄,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学会在不放弃个人的信念与价值观的条件下,接受他人的信念与价值观,以能够更好地体验其感受,把握其思路,做出由衷的同感反应。

所以,倾听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活动,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活动,它使人学会用心去听人讲话。可以说,整个心理咨询的学习过程也是倾听的学习过程。 三、沉默

心理咨询既是听与说的艺术,也是沉默的艺术。沉默可以是尊重与接纳的表示,也可以是自我反省的需要。由此,沉默的意义在于给当事人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来反省,思考其个人成长的过程。前面提到,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社交谈话,它需要心理咨询员表现出大量的贯注与倾听,并少做逻辑分析、少说教别人,而是多认同他人的观念,多体验其感受。换言之,它要求心理咨询员首先置身于当事人的境地当中,然后再帮助他认清其成长中的障碍,寻求自救良方。凡此种种都要求心理咨询员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多听寡言,学会以沉默来传达对当事人的贯注和尊重,藉以强化他自我剖白的愿望。

所以,在心理咨询中,沉默一般具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暗示功能,一个是同感功能。前者通常表现为对当事人的讲话及其停顿不做言语回应,以暗示对方继续讲话;后者则通常在当事人讲述精神创伤事件或做深入的自我剖白时,以沉默来确保其自我宣泄与反省的时间与空间,并表现心理咨询员对当事人此时此刻心情的由衷理解。

沉默的运用通常需要体语的积极辅助。具体地说,在运用沉默时,心理咨询员通常需要以点头、注视表情变化及诸如嗯、噢等语言助词来表现对当事人内心体验的同感。总之,沉默的意义在于交流同感与尊重。适时的沉默可令人感到亲切、善解人意,而失时的沉默可令人感到冷漠无情。沉默表达的得体与否取决于心理咨询员对当事人内心体验的同感功夫。 四、宣泄

宣泄(catharsis)指当事人将淤积已久的情绪烦恼与精神苦恼倾放给心理咨询员的过程。它是一种发泄痛苦的方式,可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精神解脱,使人感到由衷的舒畅。由此,它可使当事人摆脱其恶劣心境,寻找其病结,并强化其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在心理咨询中,宣泄是使当事人自我认识与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它需要心理咨询员以贯注、倾听、沉默等手段来促进、强化当事人的情绪宣泄过程,以增进心理咨询员对当事人的同感及后者对前者的信任,并建立起有效的情合(rapport)。由此,宣泄不仅可以使当事人倾吐内心的精神压抑与困惑,还可以使心理咨询员深入了解当事人面临困难与挫折的滋生条件与过程。在这层意义

上讲,宣泄是心理咨询的必经阶段。没有宣泄的产生就不可能有深入的自我剖白。宣泄是自我认识与自我成长的催化剂。

总之,作为一种心理咨询技能,宣泄的意义在于强化当事人自我剖白的意愿,增进心理咨询员与当事人的情合,并为进一步的自我探讨奠定基础。 五、探讨

探讨(exploration)指心理咨询员帮助当事人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与障碍的过程。它是心理咨询的重要环节。事实上,心理咨询的过程也是探讨的过程。其意义在于\帮助当事人在解决困难当中认清个人的愿望及克服困难的方法\。所以,探讨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助人自助,所以探讨的目的也在于助人自省自明。具体地说,它要求心理咨询员在帮助当事人认识与思考其当前困难、挫折与自我成长的关系时,多提问题,少加评论;多做启发;少做说教;多鼓励对方讲话,少讲个人意见。换言之,探讨是一个以讨论为基础,以启发为目标的积极的思想过程。它旨在帮助当事人从不同角度思考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及其解救方法。由此,它切忌心理咨询员在运用探讨技巧当中,主观武断,教训他人,迫使当事人接受自己的逻辑分析与价值观。那样易使当事人对心理咨询员产生依赖与怨恨,而无法从其生活困难与挫折的认识与解救中成长起来。

总之,探讨的艺术在于启发当事人独立思考。其中心理咨询员不求说教他人,但这不意味着心理咨询员在探讨当中要采取被动、消极姿势,完全认同当事人所讲的每一句话。与此相反,心理咨询员要学会以提问来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以讨论来加深当事人对面临困难与自我成长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终而启发当事人开阔视野,加强自信,发展自我。 六、质问,

质问(confrontation)指心理咨询员对当事人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方法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推动当事人重新审视其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克服其认知方式中的某些片面性与主观性,以进一步认识自我,开发自我。伊根认为:质问已日益成为心理咨询的核心部分,它促使当事人发现其言行中的种种自我挫败表现,并努力加以克服。

在实践中,心理咨询员常通过提问、反问与深入的讨论来质问当事人思维方法中那些自我偏向、自我夸张与自我挫败的倾向。由此,质问的意义不在于否定对方、贬低对方;而在于开启对方、激励对方。在这当中,人们应该注意到:质问要以尊重为前提,以同感为基础,它力图给人以态度诚恳、言之由衷的感觉,而不是态度生硬,强词夺理的感觉。所以,质问的艺术在于使当事人超越心理咨询员的提问,自发地认识到其认知与思维方法中的偏差,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质问是心理咨询的重要手段,它旨在推动当事人重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并要力戒主观武断、强加于人的倾向。美国心理学家克特勒提出:心理咨询员在提出质问性的问题时,应该首先问自己你这样做是出于关心对方或是出于想惩罚或压制对方。因此,质问力求问而不审、制而不压,以推动当事人的自我审视与自我悦纳。 七、行为操纵

行为操纵(behavioral modification)指心理咨询员对当事人自我发展与自我向善的努力与否所予以的奖励与惩罚措施。其目的在于帮助当事人消除其成长中的不良意向与不妥行为,学习与模仿有助于个人成长的行为,藉以树立良好的

自我形象。具体地说,心理咨询员要善于发现当事人在认识与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挫折当中所表现出的自我发展与自强自立的意向与努力,并予以适时的鼓励与支持,以帮助当事人不断成长。由此,行为操纵的意义在于强化当事人自我向善的努力。

虽然行为操纵以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但较之行为矫正法,它更强调正强化在个人良好行为的模仿与塑造中的作用,而不鼓励负强化的运用,也可以避免在心理咨询中明确地表达个人的观念,犯主观武断,强加于人之嫌。换言之,在心理咨询条件下的行为操纵,以正面鼓励与正强化为基础,对当事人的自我探索、自我接纳与自我发展的努力予以及时的肯定,以增强当事人的自信心。

例如,当一个心理咨询员帮助当事人认识与克除其行为中的自我挫折意向时,他应及时注意与肯定当事人力图突破自我束缚,认同自强人物的种种意念与努力,使当事人挣脱自卑自怜的控制,重拾自信心。由此,心理咨询员在有意无意中成为当事人自我发展与自我成长的最好的理解者与支持者。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员的正面鼓励他人会强化当事人对自己的尊重与信任。 八、自我披露

自我披露(self-disclosure)指心理咨询员通过与当事人分享其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经历来推动当事人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努力。伊根认为,心理咨询员在当事人面前有效地披露其个人生活的有关经历、行为与情感已成为心理咨询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咨询员在运用贯注、倾听、沉默、探讨等技巧中所表达的言语、眼神、面部表情、体态等都是自我披露的间接表示。在这层意义上,自我披露可传达心理咨询员的关切,缩短心理咨询员与当事人在情感上的距离,增强两者的情合。

此外,伊根还认为,自我披露一般具有两个功能:一是模仿功能,一是挑战功能。其前者的意义在于通过与当事人分享个人成长中的奋斗与成功经历来激励当事人积极地面对人生中的挑战,更好地成长;其后者的意义在于推动当事人更具体地探讨其生活中所遇困惑与挫折的特性,更切实地寻求其自救良方并挖掘个人的潜力。由此,自我披露也是接纳与真诚一致的表现形式。

但自我披露不宜过分使用,那样不但会混淆心理咨询的核心与目标,也会使当事人对心理咨询员产生不必要的错觉与误会。事实上,自我披露是心理咨询界最富争议的一项技巧,其争论的焦点在于心理咨询员自我披露到底会在当事人心目中树立什么形象。有一派意见认为这样做会缩短心理咨询员与当事人的心理距离,树立可亲近的形象;另一派意见则认为这样做会使心理咨询员对当事人的成长产生偏见,使当事人对心理咨询员的作用产生疑惑。总之,心理咨询界目前对自我披露尚缺乏共识,因此心理咨询员在其运用中要格外小心,注意不要过分宣扬自我,忽视当事人当前困惑与挫折的特殊性,并避免将心理咨询员的自我成长当作心理咨询的中心议题。 总之,上述八个技巧是心理咨询员与当事人沟通并帮助后者自我成长的常用手段。它们是心理咨询区别于一般社交谈话与生活咨询的指标。它们使心理咨询员得以成为可亲可近、可信可敬的化身。最后应当指出,由于心理咨询领域内流派很多,且争议纷纭,所以上述八个技巧并不代表心理咨询中的所有技巧,它们只是一般心理咨询中所常用的技巧。

1. 某心理咨询中心推出一次讲座,主题是如何作好结婚前的心理准备,并在主

讲人发言后组织参与者提问、讨论.这种形式是(B )

A 健康心理咨询 B 团体咨询 C 个别咨询 D 矫治咨询 2. 当前的心理咨询关系是一种( D )的关系

A 师生式 B 医患式 C 买卖式 D 时限式 3. 心理咨询应该( A )

A 为咨询者保密 B 给家长提供有关情况

C 接纳任何有关咨询对象的调查研究 D 公开咨询对象的姓名 4. 心理咨员甲在向其主管心理咨询师乙汇报工作。乙问甲在工作中的体会甲说:“我最讨厌那些来咨询的老头儿和老太太,总是说个没完,烦死人了。”甲的职业错误是( d)

A.民族歧视 B.职业歧视 C.宗都信仰歧视 D.年龄歧视 5.属于责备性问题的提问是(C )。

A. “你当时感觉如何,是高兴还是生气呢?”

B. “单位里的人如何看?家人如何看?你自己的看法又如何呢?” C. “既然你知道自己不对,干吗当初还要那么做呢?” D. “你为什么想要不停洗手呢?” 6. “你睡不着觉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还是因为家庭出现矛盾?”这属于(d )问题。

A.暗示性 B.责备性 C. 解释性 D.多重选择性

7.某出租车司机因为下岗而焦躁不安、烦恼不已、夜难成眠。他陈述了自己的情况后,心理咨询员说:“这个问题好办,我的一个朋友是老板,正缺人手。”该心理咨询员的这种行为是(c ) A.建立咨询关系以外的关系 B.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咨关系 C.怜悯求助者

D.尊重求助者

8.浙江师范大学心理辅导站一共有(D)个分站

A .7 B. 8 C.9 D.10

9.以下哪项不是我校心理咨询的方式(D)

A.QQ B.邮箱 C.电话 D.传真

10.心理治疗方法中.认知治疗方式不适合以下哪一种群体 (D)

A.犯罪的少年 B.青年 C.中年 D.老年人 11.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预约电话是(C)

A.2298965 B. 2298933 C2298858 D. 2296631 12.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是个别辅导。还有C

A.小组辅导B.发展性辅导C.团体辅导D.矫正辅导

13.在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中,咨询员不必备的态度是哪个?D

A.真诚一致B.无条件积极关注C.同理心D.采用行为疗法 14.心理治疗方法中.满灌疗法不适用的人群是(A)

A.心脏病人 B.皮肤过敏的人 C.中年人 D.青年人

28动机

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动机功能 1、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

2、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同时它还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而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罗克奇根据工具-目标纬度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

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兴趣、信念、理想。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思想或知识的正确性,并调节控制自己行动的人格倾向性。理想:是个体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动机的理论

动机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驱力论、唤醒论、诱因论、认知论。 动机的本能理论。

一度在动机心理学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不学而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 动机的驱力理论。 认为:个体由于生理需要而产生一种紧张状态,激发或驱动个体的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平衡状态。 动机的唤醒理论。

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它提出了三个原理:1,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2,简化原理;3,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动机的诱因理论。

认为: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他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动机的认知理论。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动机功能。动机的认知理论主要有: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论。

期待价值理论。把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期待帮助个体获得目标。动机归因理论。动机是思维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中寻求行为内在的动力因素。

自我功效论。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种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成就目标理论。不同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 动机的种类

1,根据动机的性质: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有:饥饿、渴、性、睡眠。

社会性动机有: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 2,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分: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3,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分: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4,根据动机的来源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增强挫折承受力 1,正确对待挫折 2,改善挫折情景 3,总结经验教训 4,调节抱负水平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意志: 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意志的品质1,独立性2,果断性3,坚定性4,自制力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1.有两个学生,他们各自对自己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的成绩预期是:甲生80分,乙生100分。结果,两人都考了85分。甲乙二生的心理挫折,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B )

A. 甲生的挫折心理大于乙生 B. 甲生的挫折心理小于乙生 C. 两生一样大 D. 无法判定

2.成就动机理论的研究表明,成功概率约为以下哪个数值的学习任务,最有利于激发学生达到最佳动机水平(B )

A.70% B.50% C.30% D.90%

3.激发动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 ) A.需要 B.行为 C.目标 D.刺激

4.长时间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为执行决定而努力,是属于 哪种意志品质B

A独立性 B坚定性 C果断性 D自制力

5. 关于动机的叙述,错误的是___B___.

A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B 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有明确的划分. C 外在动机的实质是一种内部动力.

D 儿童往往先有外在的动机,以后才逐渐发展内在的动机.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兴趣的是(D)

A.衣 B.食 C.住 D.文化. 7.引起动机的内在心理条件是( C )

(A)感觉 (B)思维 (C)需要 (D)性格 8..人类主要的社会性动机是(B)

(A) 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 (B)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 (C)好奇动机和探索动机 (D)探索动机和操弄动机 9.下列哪个选项是指对活动结果的兴趣?(D)

(A)物质兴趣 (B)精神兴趣 (C)直接兴趣 (D)间接兴趣 10.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是(A )

(A)动机 (B) 需要 (C) 兴趣 (D) 理想

11. ___B___是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伴随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认识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

A 动机 B 兴趣 C 能力 D 人格 12.动机产生依赖于需要,请问下面哪项属于需要?( B )

A.水 B.饥渴 C.寻求水源 D.喝水 13.诱发情绪的首要条件:A A.感觉B.记忆C.注意D.思维 14.( B)是情绪产生的基础。

A.期望 B.需要 C.驱动力 D. 知觉

29情绪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情绪纬度和情绪纬度理论

1,情绪的纬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两极性。 2,情绪纬度的理论: 1,三维理论。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纬度组成的,即愉快- 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纬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纬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纬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纬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纬度之间的关系。

2,四维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纬度。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2,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情绪与脑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主要与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部位有密切关系。其中边缘系统在情绪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正情绪时大脑左半球出现较多的脑电位活动,而负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主要与自主神经系统、内外分泌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

情绪理论

1,情绪的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坎农-巴德学说』 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2,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

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3,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P381 6,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可分为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增强调节;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情绪调节主要发生在生理、情绪体验、表情动作、认知和人际等方面,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附录 名词解释 1,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应激。

2,表情-情绪和情感发生时,总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包括面部、体态、手势及言语的变化,统称为表情。(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3,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1.感情对于行为的推动作用,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为(A )

A. 动力作用B. 信号作用C. 纽带作用 D. 定向作用

2.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指出,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B A惊、厌怕 B爱怒、怕 C爱、惊怕 D惊怒、怕

3.当一个人做出眼眉朝上、眨眼的面部模式时,表现那人正处于怎样的情绪中( C )

A、兴趣 B、愉快 C、惊奇 D、愤怒 4.下列哪项不是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 C )

A、情绪的激活阈限 B、情绪的智力差异 C、情绪的外部表现 D、情绪的易感性

5.情绪按强度可分成六级,属3级的是(B)

A.害怕 B.惧怕 C.惊慌 D.恐惧

6.下列那些情绪会使皮肤的温度上升( B )

A、悲伤 B、害羞 C、恐惧 D、情绪不会使皮肤温度上升 7..婴儿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从什么时候开始( C )

A2-3周起 B2-4周起 C3-4周起 D3-5周起 8. 情绪和情感一个共有的基本特征是( D )

A.情境性 B.强烈性 C.持久性 D.两极性 9.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当孔令辉以3:2艰难战胜瓦尔德内尔站到冠军领奖台上,升起中华共和国国旗,奏响中华共和国国歌时,孔令辉和在场中国观众情不自禁齐声共唱国歌。这主要体现了群众的---特征。( B )

A、共同的目标 B、共同的情感

C、共同的价值规范 D、一定的组织机构

30人格 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

统合性、功能性。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1.弗洛伊德人格三我理论中,处于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是(A)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都不是 2.弗洛依德的人格划分中的“自我”遵循什么原则:C A.完美原则B.理想原则C.现实原则D.快乐原则

3.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把人格分为三个层次,下列各项中哪一个不在这个层次里( B )

A本我 B真我 C自我 D超我

4.弗洛伊德认为,___是代表道德性社会约束力的人格结构。 (A) A超我 B本我 C自我 D里必多

5.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的“超我”代表的是——A

A良心,社会道德观念 B人的本能欲望 C现实的要求 D内心的冲突

6.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遵循——原则B

A、道德原则 B、快乐原则 C、现实原则 D、B和C

7.人格的形成通过(A )实现

A. 社会化 B. 情绪调节 C. 营养 D. 遗传 8.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的“秉性”是指人格说的。体现了人格的——C A独特性 B统合性 C稳定性 D功能性

9.当遇到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的——D

A独特性 B统合性 C稳定性 D功能性

10. 有人不可自控地思考“天上的白云为什么不掉下来?”,这是强迫症中的(B)

A.强迫行为 B强迫观念 C.强迫情绪 D强迫情结

11. 在阿德勒看来,儿童总想当大人,这是一种 的思想。(A) A追求优越 B社会兴趣 C自卑与补偿 D生活风格

31人的内心冲突类型

当作用于一个人的数个力在方向上相反而在强度上相等时该人就处于冲突情境中。 接近-接近型处于两个正效价的目标之间(鱼、熊掌) 回避-回避型处于两个负效价的目标之间(蜜糖、砒霜)

接近-回避型两个目标虽在一个人的同一方面,但一个目标具有正效价,为一个目标具有负效价(马儿跑马儿吃草)

双重接近-回避型两种接近回避型冲突混合为一种模式。这种双重接近—回避型只是接近—回避型的一种特例。

社会两难情景:是自私的行为产生个体的得益,但可能导致集体的损失这样一种情景。

模拟社会两难情景、公共利益两难情景。囚徒两难情景。

影响合作的因素:回报、对他人动机的知觉、沟通、威胁、群体规模、个人倾向。 冲突:个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挠或将要阻挠自身利益的实现所引起的直接对立的社会行为。

冲突的原因:对稀有资源的竞争、归因、报复、信息沟通不良。

冲突的管理和解决:威胁的作用、协商、仲裁、建立越超冲突双方的共

1.关于冲突观念的现代观点认为(D ) A.冲突有害无益

B.冲突应当避免 C.冲突有利无害

D.冲突保持在适度水平是有益的

2.“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一种(D)

A回避-回避型冲突 B接近-接近型冲突 C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D接近-回避型冲突

3.想摘玫瑰又怕刺,这是一种( D )的冲突形式。

A.接近—接近型 B.回避—回避型 C.双重接近—回避型 D.接近—回避型

4.同一个目标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满足某种需要,但同时也可能构成威胁属(D)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双重趋避式冲突 D.趋避式冲突 5. 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主要的目的是想获得其他好处,如威望、金钱等

的攻击行为属于(A)

A手段性攻击 B敌意攻击 C反应性攻击 D愤怒性攻击

6. 冲突的双方为了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双方都放弃某些东西,而共同分享既得利益的做法称为(D)

A协作 B回避 C迁就 D折衷

7.如果双方在冲突中作出让步,这种调适方式叫(C) A.和解 B.妥协 C.容忍 D.调解

8.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和他扮演的角色不一致,这属于( B )上的问题 A.角色期待 B.角色冲突 C.角色认知 D.角色矛盾

32.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核心思想:性本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发展观

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

以“性”为划分依据,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下面五个阶段: (1)口唇期,0~1岁;吸吮本能 (2)肛门期,1~3岁;

(3)前生殖器期,3~6岁;亲子依恋(恋母情结) (4)潜伏期,6~1l岁;平静时期

(5)青春期,从11~13岁开始。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

在上述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分别与当时性生理的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的。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个体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2岁。

任务:满足生理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即怀疑感。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从2岁到4岁。

任务: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从4岁到7岁。游戏期

任务: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学龄期,从7岁到12岁。

任务: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青年期,从12岁到18岁。

任务: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从18岁到25岁。

任务: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从25岁至50岁。

任务: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从50岁至死亡。

任务: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1.弗洛依德将人的一生的人格发展的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恋母情结”出现在哪个阶段?C

A.口唇期B.肛门期C.性器期D.潜伏期 2. 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 A) A游戏 B学习 C劳动 D生活活动

3. 有机体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的时期为该行为的(A )

A.关键期或敏感期 B.行为学习期 C.习得期 D.发展期 4.少年期的年龄一般在(B )

A 6,7岁—11,12岁 B 11,12岁—14,15岁 C 8,9岁—16,17岁 D 6,7岁—14,15岁

5.哪位心理学家的性心理发展论将发展分为五个心理时期:口腔期、肛门期、性器官期、潜伏期和两性期C

A皮亚杰 B柯尔伯 C弗洛伊德 D艾里克森

6..对新生儿头几个月就要开始教育,孩子的发展受外部的影响很大D

A4 B3 C2 D1

7. 佛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分为口唇期,肛门期,__D___,潜伏期和青春期.

A 手指期 B 萌芽期 C 视觉期 D 性器期

8.人类最早的依恋开始于(B)

A儿童 B婴儿 C成人 D老年

9. __D___岁之前是儿童自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A 12 B 10 C 8 D 3 10. 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是指 ( C ) A幼儿期 B 童年期 C 少年期 D 成年期

33.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个体与个体之间所怀有的相互友好,彼此喜欢的积极感情和态度。又称人际魅力。人际吸引使个体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满足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种种需要。

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原因如下:

1、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或最初的邂逅是许多早期经验研究的重点。研究发现,最初的印

象支配着一个人世间其后对另一个人的行为,使其作出与这一印象相一致的行为反应,反过来这又对第一印象起了强化作用。这与一般的经验也是吻合的。当个体对对方持有良好的第一印象,通常就会认为对方有良好的品质、特征,就会被对方所吸引,这三者是紧密联系着的。

2、身体外貌,所有年龄不同的人都会比较喜欢外表有吸引力的人。外表人具有吸引力,

也常被人看做更可能具有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格品质,如聪敏、机灵、和善、谦逊、善交际等。还有证据表明,男性被女性所吸引与女性被男性所吸引两种情况相比较,身体外貌对前一种情况有更大的影响。另外,在特定的文化或亚文化中,评价人的外貌的吸引力是相当一致的,但是究竟那些特定的属性或它们的不同组合可被确定是潇洒或漂亮的外貌则至今仍所知甚少。

3、行为举止。个体的行为举止会影响自己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因为,印象常常是一个人

对他人的行为举止及其出现的背景进行观察后得出来的。归因问题的研究也指出,常常有把另一个人的行为归因于相应人格特征来解释的倾向。如敌意行为就被归因于攻击,助人行为则被归因于和善等等。这往往极大地影响对一个人持喜欢进而被吸引,还是持讨厌进而遭排斥的态度。也有证据指出,喜欢进而吸引会受微笑、视线接触、身体姿势等非言语行为的影响。关于言语行为的影响则大多集中在个体披露友好信息的方面。但与先前有关的理论概括则相反,并没有发现披露自己的友好信息的程度与由此使他们有吸引力两者之间产生规律性的效果。自我披露的效果似乎是根据信息披露时的环境而变化的,且所披露的信息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尤为重要。 4、相似性。许多实验室研究现场有力地证明,其他人对我们的吸引力会随着他们在观点、

兴趣、人格特点等与自己相似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其原因可能是,一个相似的人会认为我们的观点、兴趣、人格特征等是适当的、符合要求的,故表达相似的看法或兴趣等会具有强化的意义,而有不同的表示则具有惩罚的意义。另一种可能是,相似性为个体提供了来自另一个人的信息,从而影响了吸引。一般人们总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兴趣、人格特征等是有价值的,在这些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很自然会相互喜欢并被吸引。所以,已有的经验研究证明,在观点、兴趣、人格特性方面,我们给予积极评价而其他方面与我们不同的人,与一个在上述诸方面我们给予消极评价而其他方面与我们相同的人相比,前者更会被我们喜欢,对我们更有吸引力。

5、能力。钦佩在能力方面胜过自己的那些人,这是个体自然的心理倾向。所以,人们总

是喜欢能力较强的人。需指出的是,那些具有一定的能力,但又有可能偶然出现某种小过失的人往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6、接近。在能够满足彼此需要的前提下,个体之间越近就越会相互吸引。因为接近为相

互熟悉提供了更多打赌会,为彼此在接触交往中相互强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7、互补。指人际关系中双方在需求方面如果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彼此就会具有更大的吸

引力。

把人际关系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整体来考察的话,人际吸引的前提条件是与其后

继结果是密切联系的。如两个人之间吸引的相互作用会促使他们的看法或兴趣相似,而这种相似反过来又影响彼此的吸引程度和促进进一步的交往。对人际吸引结果的研究远比对其产生因素的研究少得多。但已有的证据表明,人际吸引对造成事故或犯罪的某些因素,对呼吁给予帮助作出的反应,对个体之间的合作和竞争的行为等都会产生有某种规律的影响。最普遍、最明显的直接后果是:被一个人所吸引就会产生一种接近这个人并与之交往的倾向,并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当然,情境的因素,人格的因素对这种接近倾向和行为采取何种形式和途径有相当大的影响。如一名男子虽更可能对更有吸引力的女子提出约会,但只有在他预期对方会作出友好反应时才会提出邀请。又如人们会对自己喜欢而不是讨厌的人披露友好信息,但基本上只是在预期对方也同样会坦露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时才会真正地进行自我披露。

1.对于相貌美的标准,人们通常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但是也存在各种差异。而在我们的周围经常流行这样一句话“情人眼里出西施”,那么这个是说明人们在对相貌的看法中存在(C ) 差异

A 文化 B 个人 C关系 D 时代

2.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是( a)

A.自然适度 B.克服羞怯 C.真实坦诚 D.留有余地

3.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主要是通过( B )来进行的。

A.设备 B.语言 C.仪器 D.媒体 4.患截瘫的人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是求助者的( D )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A.责任心 B.吸引力 C.类似性 D.依赖性

5.“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人际交往中属于( C )因素。

A.个人特质 B.类似 C.情境 D.互补 34.心理健康

1.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把健康定义为( C )

A.没有身体疾病 B.没有身心疾病

C.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D.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

2.个体在估计事件后果时总认为负面后果只会出现在其他人身上,自己则不会有事,这种现象是(B)

A自我防御机制 B理想化偏见 C自利性归因 D自我效能感

3.自杀作为心理障碍的最极端的后果,最常出现在以下哪一种的神经症中 (C) A.厌食症 B.强迫症 C.抑郁症 D.贪食症 4.母亲的哪种行为不会影响胎儿的健康(B)

A.喝酒 B.适量运动 C.抑郁 D.抽烟

5. 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为(B) A.情绪健康 B.智力正常 C.意志健全 D.人格完整 6. 先天愚型的智力迟滞又叫( B )

A、猫叫综合症 B、唐氏综合症 C、特纳综合症 D、弗伶综合症 7.健康的概念是指哪种状态?( D )

A.身体健康 B.生理无残疾 C.心理健康 D.身心健康 8.抑制爱可能会引起那种疾病( A )

A、支气管疾病或癌症 B、呼吸系统的疾病

C、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 D、心脏病

9.关于心理健康者的特征,以下正确的是(C)

A.理想追求脱离现实 B.不能控制自我思想行动 C.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

D.不能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10. 如果你心里有苦闷和烦恼的事,最好的解决办法是: (C) A、憋在心里 B、大发脾气 C、与亲友交谈 11.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 (C)

A、提高人民知识水平 B、提高生活质量 C、改变人们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12. 据调查,我国亚健康人数占全国人口的 (C)

A、30% B、50% C、70% D 90% 13. 最好的保健是 (B)

A、依靠医生 B、自我保健 C、多依靠亲属 D 、保健产品 14. 健康的四大基石是 (B)

A、丰富营养,多量运动,限烟限酒,心理平衡 B、合理营养,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C、营养适量,合理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 D、丰富营养,合理运动,戒严戒酒,心理平和

15. ( C )原则体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

A、教育性 B、全体性 C、差异性 D、主体性

16.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造成抑郁的原因是( A )

A、自我惩罚 B、习得的无助感 C、高度的成就需要 D、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17.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造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 D )

A、自我惩罚 B、习得的无助感 C、高度的成就需要 D、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18. 被看作是心理治疗的“第三势力”的心理疗法是( B )

A、行为疗法 B、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C、精神分析 D、认知治疗 19.马斯洛和密特曼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包括( D )。

A、有充分的安全感 B、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C、保持良好人际关系 D、创造性

20. ( c)是某一固定观念在个体脑中反复出现,他无法摆脱而感到痛苦。

A. 超价观念 B. 强制性思维 C. 强迫观念 D. 牵连观念

35.心理学科

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

理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

关系。

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

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

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的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

1.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的心理学是——A

A发展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

2.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的心理学是——B

A发展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

3.系统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是——C

A发展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

4.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联系的是——D

A发展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 36.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可经促进行为效率的提高。总而言之,群体对个人活动产生社会助长作用还是社会致弱作用,一般取决于下面三个因素:活动内容的难易;动机水平的激发;外界刺激的干扰。社会惰化,群体活动人数的多少与成员活动效率成正比,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但在实际存在着“出工不出力”的情况,这便是社会隋化现象。

1.如果可以选择,几乎所有的球队都愿意主场作战,而不愿意客场作战。这是因为:( A )。

A、社会助长现象的存在 B、从众现象的存在 C、群体消极化现象的存在 D、合作现象的存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s2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