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

更新时间:2024-06-18 03: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人类的寿命在不断延长,与 此同时,人类不可避免的进入到老龄化阶段。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 时期,社会也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伴随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加剧,大量 农村青壮年向城市流动,进而产生许多空巢老人无人赡养,中国农村空巢 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再加上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导致更多 的农村空巢老人的产生,他们的养老问题现已受到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 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迫在眉睫。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巨大差别,这就使得农村“空巢家庭” 老人较城镇“空巢家庭”老人在生活上面临更多的困难,农村空巢老人的 养老问题成为事关民生和整个农村地区和谐与稳定的大问题。研究农村空 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并据此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不仅是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关系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十 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空巢老人的基本内涵,并对空巢老人进行了分类;其 次总结概括了研究空巢老人养老保障所依据的理论;紧接着分析了农村空 巢老人的养老保障现状,包括空巢老人的规模和成因,总结出农村养老保 障在经济保障、生活照顾、精神慰藉方面的特征并对曲沃县的调研结果进 行了整理分析;然后对国外的三种养老模式进行了阐述,值得中国借鉴, 并补充了国内一些典型地区的做法,最后提出要从政府、社会、家庭和老 年人自我方面完善农村的空巢老人养老保障体系。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伴随着各种附属品的产生,其中之一就是农村空巢老人这一群 体。如果这一群体的养老保障问题得不到切实解决,必然会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大 的制约和阻碍。所以,深入研究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当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 保障问题是当务之急。

我国的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加之我国农村人口居多,农村老人的空巢现象大 大超过了城镇,大量农村老人无人赡养。当老龄化遭遇空巢时,空巢问题便凸现出来, 空巢家庭及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便成为众学者关注的焦点。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巨大差别,这就使得农村“空巢家庭”老人较城镇 “空巢家庭”老人在生活上面临更多的困难,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事关民生和 整个农村地区和谐与稳定的大问题。研究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并据此提高农村空巢 老人的生活质量,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关系到农村和谐 社会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通过文献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调查研究方法,多方调查了解 农村空巢老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并通过综合分析,重点研究农村空巢家庭老年人的养老 保障及情感支持等社会保障方面的相关内容及问题,最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进 一步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水平,让他们在劳苦了大半生之后真正过上幸福生活而贡献一 份力量。同时也为探索农村养老保障的可行性路径,推进我国农村健康老龄化,建设和 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老年人的物质赡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老年人的养老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精神赡养问题逐渐凸显,空巢老人由于自身居住情况的限制,他们所面临的精神赡养问题则是更加的严峻。我们国家也逐渐意识了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把“常回家看看”载入法律。在新的老年人保障法的带动下,我们国家在解决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帮助老年人进行精神赡养,是我们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难题。随着我们国家人口老龄化、空巢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也将会成为我们国家未来老年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1、对空巢老人精神赡养进行研究,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随着老年人年龄的逐渐增长,他们的身体机能日渐衰退,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差。而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老年人心中有抑郁、孤独、伤感等不良心理状态,这也将会影响到他们的身体状况,进而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影响。因此,精神赡养就是要求我们给予老年人关爱和温暖,让老年人在心灵上得到安抚,精神上能够得到慰藉,避免不良心理的产生,保持心情愉悦,从而更好的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对空巢老人精神赡养进行研究,有利于推动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立。有人可能认为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只是当儿

女的责任,其实不然,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不只是儿女的责任,也是社区和社会的责任。如果每个人都能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多抽出点时间关心空巢老人,多给他们一些精神上的慰藉,那么我们的家庭会更加的幸福美满,社区也会更加的和谐,进而更有利于我们构建

一、概述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全球性的一个社会问题,欧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已跨入老龄化社会,在我国,现在人口老龄化更是成为日愈严重的社会问题。2011年4月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大于60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3.26%,比2000年上升了2.93%。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了1.91%。通过这份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三个问题:一是我国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已经非常的庞大;二是我国老龄人口所占的比例很大;三是我国老龄化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仅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历史性的转变。如此庞大的老年人数量和如此快速的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肯定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会给社会未来的发展带来非常巨大的影响。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空巢老人的数量在老年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是在不断的攀升。伴随着家庭观念的转化和老年人生命的不断延长,空巢化问题也是日益凸显。据相关权威预测,到203 0年,中国老年家庭将会面临全面“空巢化”,届时空巢老年家庭占老年家庭比重将上升到90%0①没有子女陪在身边,空巢老人在生活照料、看病就医、精神慰藉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如何帮助空巢老人改变他们现在的情况就显的非常的迫切,如何帮助这些空巢老人安享晚年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生活照料已经不断得到改善,但是精神赡养的问题却日益凸显出来物质供养和有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在到了老年以后,生理机能不断的衰退,进而引起心理机能的逐渐衰退,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脾气暴躁,风险承受能力降低,害怕孤独等等。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很好的排解,会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打击,而如何排解老年人心中的这些不好的情绪,就需要老人的家人和社会提供更加完善的精神赡养。 现在我们国家出现的很多民事纠纷中存在着“精神赡养”纠纵很多老年人状告自己的子女只是定期给他们物质或者金钱,而忽视他们的情感需求,很少甚至不与他们进行交谈,这对老年人造成了严重的情感伤害。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帮助老年人解决精神赡养中存在的问题。

二、农村空巢老人成因分析

“空巢”家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从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现实背景来看,是城镇化进程、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代际关系变化、思想观念转变、城乡生活差异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子女拒绝赡养或无力赡养老人导致空巢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职 责,但是,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忘恩负义,不顾父母的养育之恩,狠心将 父母遗弃街头。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自古以来都以家庭养老为主。在古代, 在原来的宗族体系下,宗族对不孝子女有绝对的约束能力,以家庭养老的这种模式起

了非常大的作用。现在家庭养老投入受到制约。人口流动性增强和社会价值观转变,

加上生活压力加大,子女收入低,养老成了子女重大负担。很子女离弃父母,虽住与

老人住在一个村,但对老人不闻不问,或者用在子女身上的花费,远远高于所支付的

养老费用。农民家庭的财富由父母向子女转移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生了“重幼轻

老”的社会现象。子女赡养、夫妇相互扶持和老年人通过自养,这三种形式是传统的

家庭养老支柱。现代社会中,由于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丧失了支撑家庭养

老的稳定结构,影响了空巢老人的生活,主要表现在缺乏日常照顾和精神慰藉,无形

当中使老年人自养的压力加重。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城市化加剧空巢 3. 2. 1人口老龄化提高了老年人口比重

国际上的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

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从2001年到2100年这一百年间,人口老龄化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

年到2020年的快速老龄化阶段。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

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迅速扩大。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

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

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进入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①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己不可避免。

3. 2. 3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20世纪70年代农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成为生产单位,以集体经济

为依托的农村保障体系解体,除了那些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凭借自己的劳动自愿成为空巢

老人之外,大多数的空巢老人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

所造成的。同时由于身份制和户籍制的松动,人口流动变得很容易,农村劳动力就业更

自由,最终使青年外出打工并留在城市成为了现实,于是农村空巢老人的比例越来越多。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

镇的、开发的现代社会转型。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剩余

劳动力向城市大量流动,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客观上导致了农村空巢家庭增多。农村

城镇化使城镇聚集了部分农家子女,导致老人和子女分住农村和城镇两地,而且随

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一分化进程还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改变了农业单

一的生产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从而推动了农村代际分

居倾向。“五普”资料显示:调查当时,流向城市的劳动年龄人口为6700万人,其

中4800万人来自农村,占迁移者总数的72%;其他1900万人来自城镇,占迁移者

总数的28%。这些流向城镇的劳动年龄人口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约占迁移者总

数的77% 0 2000年,城镇老龄化水平为6. 30%,而农村为7. 35%,已经超过了

城市1. 05个百分点。从一些省份看,上海农村已经达到了13. 73%,浙江达到了

10. 51%,江苏达到了9. 73%,山东达到了9. 15%,北京达到了8. 35%,重庆

达到了$. 04%}。可以预计,大批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老年人则滞留农村,

这种发展趋势的加速客观上导致了农村空巢老年人家庭比例上升. 二、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趋势,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客观现象。我国著名人口问题专家

部沧萍教授在中国21世纪老年学论坛上指出,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我国

人口老

龄化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人口高龄化趋势将明显加剧。到21世纪中期,我国

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数将是现在的7倍,不少于8000万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

口的五分之一。最近的统计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8811

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 96%,比1990年的5. 6%上升了1. 36个百分点。 2004年我国老龄人口总数为9587万人,净增776万人。预计到2040年,“岁及以

(三)老人自主选择独居

3. 2. 1. 3’独立意识增强 独立意识增强也是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凸显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老年人独立意识增强和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 老年人的独立意识在不断增强,尤其是城市老年人的独立意识比农村老年人的独立意识更加强烈。老年人渴望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并不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他们向往与子女形成“分而不离”的居住模式,不与子女共同居住,但又不愿意与子女相隔太远。根据一次性抽样调查资料,城市老年人愿意与子女一起住的比例是43.7%,·而不愿意与子女一起住的比例高达41.5%;农村老年人愿意与子女一起住的比例是65.3%,不愿意与子女一起住的比例仅为20.8%。城市老年人不愿意和子女一起住的比例远远高于农村老年人,高出20.7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城市老年人在经济收入方面比农村老年人更加独立,大多数有退休金作为保障,而不用完全依赖子女的经济供养。对于选择独自居住的老年人来说,精神慰藉方面的缺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选择独自居住的老年人比和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更加需要精神赡养。 年轻人的独立意识也在增强,而且与老年人相比这一点更为突出。由于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多的年轻人越来越崇尚独立、自由的理念,不希望受到太多的束缚和限制,希望过自由的生活,甚至不少年轻人宁愿在外面租房,也不愿意同老年人一起居住。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满足问题就凸显出来,容易造成老年人心理上的孤独和寂寞。

2.1.1固有思想观念难以改变

一些到城市打拼的子女,逐渐在城市买了房子,安定了下 来。大部分人都愿意把操劳一辈子的父母接到城里去享“清 福”。但老一辈的父母已经习惯了农村的生活方式,有浓厚的 乡土情怀,而城市里生活节奏快,人情关系淡薄,许多农村老

人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不愿意去城市里生活。同时子 女的生活习惯,一些老人也适应不了甚至是看不惯,为了不必 要的矛盾,老人就继续留在了农村,独自生活。 2.1.2老人思想观念的改变

现在一部分老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己不再 是传统的刻板的家长形象。一方面由于子女在外的长期成长 和打工,一些老人已经习惯了独自生活。他们认为自己年轻 的时候很辛劳,年老后就应该好好享受一下生活,不愿意去城 里。另一方面老人也理解子女,现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子女 在城市花销大,有能力、身体尚好的老人大都不愿意成为子女 的负担,自愿选择空巢。

3. 2. 4两代人思想观念的差异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己经逐渐被人淡忘,

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代际间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所引发的家庭

矛盾问题越来越突出。有些老人希望年老后有个自由、方便的生活空间,自愿与子女分

开居住,更多的是一些年轻人追求生活和精神的独立、自由,不愿意与老人生活在一起,

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空巢老人。还有部分原因是因为高校的扩招,子女在外地求学。另外,

社会的发展和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冲击着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市场经济导致一

些人把利益作为首要目标,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念盛行,同时由于农村教育水平低下,

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中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所以把赡养老人作为一种累赘而不去赡养

老人。②

三、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虽然农村空巢老人逐渐趋向于自我养老或不得不具备某些自我养老的能力,但是这

只是针对那些具有独立经济来源、身体素质较好、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一方面,与

城市地区的空巢老年人不同,农村空巢老人一直以农业生产为生活来源方式,没有退休

金,没有福利保险等。他们的经济收入不稳定,吃、穿、用、行都依靠劳动所得,活到

老就需要劳动到老,否则就会失去经济来源,然而随着老年人岁数逐渐增大,身体条件

的弱化,没有了劳动收入就保证不了基本生活。另一方面,自我养老决定了老年人日常

生活照料必须依靠自己,让那些年龄偏大、行动困难或患有疾病的老年人面临困境。自

我养老对老年人的精神、情感具有很大冲击,老年人儿女、孙辈不在身边让老人得不到

精神慰藉,常常产生空虚、孤寂的感觉,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值得担忧。由此可见,自我

养老对老年人的各方而独立性要求都很高,对于大部分老人而言完全的自我养老方式是

很难做到的,一部分老年人拥有自我养老的某些能力,但是很难做到完全的独立。所以

纯粹的自我养老模式最终还是要与家庭养老等方式穿插应用。

(一)生活艰难,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经济供养水平低,贫困程度较高。据相关调查显示,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身体

机能明显衰弱,劳动能力也随之大大下降,与此同时,赚取收入的能力也相应的大大降

低,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的生活往往处于贫困之中。空巢老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老人的个

人劳动所得、子女的供给和政府补给。对农村空巢老人的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经济

收入来源排名靠前的是:老人的个人劳动所得占30. 8%,子女的供养占24. 6%,来源于

政府补贴的占 24. 6%。由此可见,虽然子女外出务工可以得到比在农村务农更高的收入,

但是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并没有很大提高,在老人的各种收入来源比例中所占份额不大。

那么,对于那些由于年老体衰,身体素质较差,不能依靠劳动赚取生活费用,没有独立

的生活能力的空巢老人来说,其子女的经济支持程度的大小就决定了他们生活水平的高

低,质量的好坏。能够给农村家中的父母寄回一些生活费用的,仅仅是那些在外打工收

入较好的子女。还有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通过打工取得收入,仅能勉强维持自己的

基本生活,他们也就没有更多的能力来赡养父母,甚至连自己的日常生活费用都不能够

挣到。与此同时,对于经济拮据的农村父母来说,遇到下面这一情形无疑又是一个沉重

的负担,即子女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需要用钱来解决的时候,父母还

层乡镇卫生

院、村卫生站设施陈旧、落后,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不高,同时服务意识淡薄,忽视

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也很少会主动上门为村民服务。对于镇、村的村民尤其是老年人,既没有建立基本的健康档案,也没有定期上门进行问诊及身体检查,对农村空

巢老人缺少加倍关心和照顾。A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往往是“大病看不了,小病不愿

看,门庭冷落,看病者寥寥,未能真正发挥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特有的优势。并且在调

查中,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认为“有口饭吃就行”,而把看病当作一种奢侈消费,“大病

拖,小病扛”,虽然饱经病痛折磨却得不到医治。新农合政策的实施,虽然为一些患病

者减轻了医药费负担,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新农合政策规定了起付线、补偿比和封顶

线,然而起付线和补偿比却成为很多农村空巢老人进入医疗的门槛,有不少人连补偿起

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难以承担。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农村空巢老

人”对入院治疗望而却步,他们在面对病痛时常面临三大“无助”困境:急病突发无人

知晓、慢性疾病无人照料、医疗费用过高无法承担。由此可见,农村空巢老人看病难的

问题依然存在并严重影响着空巢老人的生活。 由表3.7可以看出,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都不愿意给子女增添负担,只要觉得自身

身体还行,就不愿麻烦子女,生活或完全自理,或部分自理;若老人自身认为不能自理

时,其实己经是完全无奈中的无奈了。调查发现,多数农村空巢老人的“空

巢”是陈旧

简陋的老房子,他们大多独居或偶居在家,老人身体好,生活尚能自理,一旦生病,子

女不在身边,就会有诸多的不便。对于夫妇偶居的空巢老人来说,互相还有照顾,而对

于独居空巢老人来说问题就越发严重了。那些生活处于半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独居空

巢老人往往由住在附近的子女轮流送饭,提供基本的温饱供养或由好心的邻居帮助照

料,一日三餐不均匀,生活上缺乏照顾。生老病死,人之常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

人生理机能不可避免的产生逐渐衰退现象。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所倾注的心血是无

法估量的,当他们在年老、面临生活困难的时候,也应该得到悉心的照顾。 12

大多数空巢老人医疗无保障。

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尚不完善,缺医少药,医药费即使能报销,报销数量极低。少

数发达地区虽己实行了大病住院医疗保险,为病患者解决了难题,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

决广大农村老人口常的看病、吃药费用问题。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更是贫病交加

中国农村的养老观念是“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讲究的是“多子多福”“儿

孙满堂”,讲究的是“百善孝先行”,后来的户籍制度也有利于这种传统观念的延续①。

因此,在传统的家庭养老中,子女是农村老年人的主要照护者,而现在因为子女都外出

就业,这种来自子女的照护便不复存在,子女又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进行日常生 活的照料,所以这些老人只能自己照顾自己,或者配偶之间相互照顾。但随着年龄的增

长,老年人的自理能力逐渐减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尤其是丧偶的农村空

巢老人,一旦生病或是生活不能自理,其境况更加糟糕。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农

村空巢家庭老人日常生活照料缺位的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

四、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因素 (一)“空巢”老人及其精神生活质量 3.3.l经济保障方面

在城市中,老年人大都有退休金,在经济上基本有自我支持的能力。在夫妻都有养

老金的家庭中,生活水平相对较好,经济上也有保障。但是也存在一部分“一老养两老”

的情况,即只有一方有退休金,而子女没有经济供给,老人的生活就比较困难。但是在

农村,空巢老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来源于子女的供给,传统的家庭养老依然是最主要的养

老方式,一旦子女无能力或者不赡养老人,他们的生活就得不到保障。此外,老人非常

担心生病问题,尤其是大病造成的巨额的医疗费用使得老人难以承受这部分支出,这势

必会拖垮家庭,降低生活水平。与农村非空巢老人的经济水平和城市空巢老

人的经济水

平相比,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另外对于那些无子女而且丧偶的老人而言,

虽然有政府的社会救助,但是生活还是十分困难①。 4. 2. 4精神文化生活僵乏

相比城市,农村的文娱设施本来就不健全,老人即使有文娱生活的想法,也多数因

无处可去而打消。老人由于生理机能退化,能够参加的文化活动本来就有限,相比城市

老人的相对丰富的文娱生活,农村老人的文化生活更加匾乏,再加上没有人组织,农村

老人的日常生活多是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再好点的有打牌、打麻将的,但是这也

只限于有闲暇时间有经济实力的老人,农村老人很多还不具备这个经济基础,或是有心

但是无力,比如需要劳动维持生计,需要照顾孙辈。这种单调的生活方式可能会造成家

中老人对子女的思念和对自身的悲观,尤其一些丧偶老人,有时甚至觉得无人聊天,过

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这种情况对老人的性格造成不良影响,时间久

了还会导致孤僻,自卑的性格,对老人的生活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 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的因素

1、传统家庭模式的“消溶”——从联合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转型

.3.2.3.3家庭结构变化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加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的家庭结构 发生了明显变化,一传统的大家庭模式越来越多地被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多样化的刁稼庭模式所取代,家庭结构呈现出核心化、小型化趋势,“四二二刀家庭、独居家庭(包括单身家庭)、丁克家庭和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家庭结构的这些变化使得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更加突出。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家庭规模缩小,家庭人口减少,常常存在照顾不过来的问题。尤其是“四二一”家庭模式中,老年人数多于年轻人数,子女时间和精力

有限,往往不能照顾周全。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供养容易实现,而对老人其他方面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就很难实现。第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部分家庭功能弱化甚至丧失。家庭具有生产、消费、人口再生产、养育子女与赡养老人以及满足家庭成员生理与心理需要等五种基本功能。[36]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部分家庭功能弱化甚至丧失。例如,家庭的生育功能弱化,一些丁克家庭失去了生育功能,赡养老人的功能和满足家庭成员生理与心理需要的功能被弱化,空巢家庭和老龄鳃寡孤独家庭也日益增多。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削弱甚至割裂了传统大家庭中老人与子女在赡养方面的感情与责任链条,很容易造成老年人精神世界的空虚。因此,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与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3. 3. 1家庭小型化、核心化使精神赡养成为普遍性问题 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一个子女的家庭占多数,而随着这些父母步入老年阶段,家庭里年轻人口的比例减小,呈“四二一”结构的家庭逐年增加。本次调查对象中,城镇有61%的老年人拥有1或2个子女,31%的老年人拥有3或4个子女,5个子女以上的为8%。农村老年人中,拥有1或2个子女的占52%,拥有3或4个子女的占38%,拥有5个子女以上的为10%0(详见图3. 1)家庭规模在减小,同时家庭结构也逐步简单化,核心家庭增加。从人口学的角度,家庭结构可以分为复合家庭、直系家庭、核心家庭、无完全家庭和单身家庭等六种类型。而近年来我国家庭结构变动的趋势是复合家庭逐渐减少、直系家庭尤其是核心家庭增加「2」。家庭规模的小型化、简单化,要求一对年轻夫妇照顾四名老年人,还要照顾子女,这种情况下,要求家庭中年轻劳动力照顾双亲困难重重,另外高龄老人的照顾只依靠居家养老方式也是无法完全胜任的,年轻人无力承担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压力将会成为必然的趋势。再者,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家庭养老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心理成本等间接成本上升,即使子女有强烈的精神赡养责任感,实际生活中也难于兼顾照顾老人和事业竞争,担负起精神善于义务面临困难。

2、传统养老模式的“消解”——从单一养老模式到多元养老模式的转化 家庭养老也称代际赡养,是建立在传统孝道伦理观念上,以血缘和亲情为基础

的养老模式。主要表现为子女对年老的父母提供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以及精神的慰

藉。儒家“孝”文化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赡养父母也已成为每个中华儿女的自

主意识和内在责任,养儿防老在传统观念中的地位自然举足轻重。所以在农村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rn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