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歌 - 纪伯伦

更新时间:2023-09-12 09: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组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执拗、憔悴、馈赠、千山万壑”等词语的读音、写法和运用。 2.理解文中浪与雨的形象。

3.了解课文中拟人的修辞方法和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划分出文章内容,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将问题梳理提炼,形成主问题。 3.分组交流展示 4.教师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2.启发学生博爱奉献 教学重难点:

1.文中浪和雨的形象的理解 2.诗歌主题及思想内涵的理解

3.文章主要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课 一、新课导入:

谈话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迫,却始终把痛苦的现实当做圣殿,把爱与美当做信仰。这就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组歌》中的两首《浪之歌》、《雨之歌》。 二、作者简介

1.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主要代表作是《泪与笑》《先知》《沙与沫》,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本文选自《泪与笑》,共5首,分别是《浪之歌》《雨之歌》《花之歌》《美之歌》和《幸福之歌》

2.背景

纪伯伦生活时代的黎巴嫩,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他激进的思想和当时的政治相悖。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浪之歌》便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

三、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做自主学习提纲。

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及不易理解的字词。

2. 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字词发音,并带领学生解决生字词及词义。 解决生字词(p p t上展示生字词)

心扉(fēi) 炽热 (chì) 祷词(dǎo) 歌吟 (yín) 亲吻(wěn)

1

执拗(niù) 急躁(zào) 礁石(jiāo) 俊俏(qiào) 衷情(zhōng) 馈赠 (kuì) 憔悴(cuì) 真谛(dì) 璀璨(cuǐ)(càn) 翱翔(áo)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浪之歌》

1.这首散文诗中的“浪”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_______的浪?

如:热情洋溢 一往情深 无比忠诚 多情浪漫 温柔善良 痴情 缠绵任性 2.思考:“浪”唱出了怎样的歌?

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3.你认为《浪之歌》中的“海浪”是什么样的形象? 提示:

“海岸”的情人,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缠绵任性。 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博爱者,无比忠诚

在这首散文诗里,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着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除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外,还具有浪的特点。如她的“任性”,总不能平静的心胸,晨昏情感的变化,潮水涨落时不一的举动等等。

4.《浪之歌》中的海浪对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用文中的语言表达)面对海浪的深情,海岸是如何表现的?.与海岸形成对比的是礁石,礁石是如何对待海浪的热情的? 提示:

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脚下。

海岸异常感激,把海浪拥入怀中,亲吻她,容忍她的任性。

面对海浪的献媚,微笑,倾吐心声,礁石不同情,理解,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 5.如何理解这首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

“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从上面的句子可以看出:这种爱情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而是对世间万物的深沉的爱,闪耀着母性的光彩。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世界的和谐,这世界的美。 6.诗中有诗人自己的形象:

2

诗人正是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 7.文中的海岸与礁石分别代表什么?作者借《浪之歌》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海岸象征自己的祖国,礁石象征祖国中那些不认可不理解他的爱国之情的人。

《浪之歌》寄寓了对祖国深厚的恋情。他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雨之歌》

1.古诗中有很多写雨的佳句,我们来回忆下关于“雨”的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2.这首散文诗中的“雨” 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_______的雨?

滋润万物 让山河欢乐 让花草欢笑 传递爱情 充满爱心 启迪心扉 3. 《雨之歌》中,作者分别用了哪几种事物来描绘雨?

提示: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4. 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一个奉献者的形象,滋润万物,传递信息。 一个信使的形象, 为云彩和田野传情。

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是云彩和田野的传情的信使)。有了雨,千山万壑将会更加美丽;有了雨,大地万物将会充满生机;有了雨,花草树木将会绽开笑脸;有了雨,云彩和田野成了一对情侣。这些都说明雨是一个美好的事物,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传信的使者”

5.作者借雨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借雨之歌,表达诗人愿为万物付出爱心和愿为万物传递爱的信息的意愿。 表达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对无私的奉献者的歌颂。 6、这首散文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拟物 7.各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着把它们归纳一下。 1-2段:比喻:银线、珍珠。

3-7段:拟人:“哭”、信使、手指。拟物:借翅膀翱翔(鸟儿) 8—9段:比喻:叹息、泪水、微笑 三、学生讨论、交流展示。

1.你是如何理解《雨之歌》中的“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提示:“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表面是自然界中雨水的形成的循环过程(海水被蒸发成水汽,一部分水汽到了一定的饱和度就形成降雨,这雨滋润了万物)而实际这如同生活,爱情,同样会充满叹息、泪水、微笑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是对上文内容的精妙概括。“他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是对文章

3

主旨的巧妙升华。世界总处在运动之中,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类世界运动过程的诸面,而自然,乃是人类世界的一面运动着的镜子。此段歌颂了雨的爱的奉献精神,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的炽烈情感。 2.《浪之歌》《雨之歌》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第一人称的表现手法,分析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提示:拟人,拟人的作用:1.使事物获得人的属性,便于抒发感情,使人感到亲切、易受感染。

2.还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这就使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感染力。

文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把浪花、海岸、礁石幻化成一个个活生生、有灵气的形象,使我们感到了海浪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祖国的深厚情意。在《雨之歌》中,作者将对雨的拟人和对花草、山河、云彩、田野的拟人综合在一起,营造了一个人性的世界,描绘了雨这奉献者的形象。同时,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3.仿写句式: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2)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选一仿写,注意要有中心) 示例:

我(花)是大地的女儿,是蜜蜂的母亲,是蝴蝶的情侣。

我(雪)是只只寻梦的蝴蝶,漫天飞舞着,以我婀娜的舞姿,装饰美丽的人间。 4.语言特点:

(1)、用第一人称便于抒情。 (2)、用拟人手法赋予“浪”“雨”人的灵性,想象新奇。 (3)、成语、双声叠韵词、文言词的使用,有文采。 (4)、押韵,朗朗上口。

四、 课堂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已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五、 课后反思

这是我去巴川后上的第一堂正课,虽然是第一次用小班模式上课,但由于准备比较充分,总体还比较顺手,准备的内容都呈现在了课堂上,唯一的不足是由于太过于专注于文本,几乎完全忽略了课外拓展这一个环节,学生在理解《雨之歌》时有一点没理解透的感觉,在以后的备课中,要注意课文与外界的联系,不能单单的盯着文本。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rm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