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体悟教学实践研究

更新时间:2024-01-01 03:4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中语文体悟教学实践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概况

课题名称:高中语文体悟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资助课题 课题主持人:杨帆

课题核心组成员:梁杰、韦敏、周旭、顾正海、丁权 研究周期:2006年至2010年 结题时间:2010年12月

公开出版(发表)的主要成果:(1)《语文体悟教学简论》,杨帆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4月版;(2)《语文教学随想》,梁杰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4月版;(3)杨帆:《语文体悟教学思想发展探究》(《教学与管理》2010年3期)、《语文体悟教学的原则》(《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4期)、《体悟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3期)、《体悟: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重要方式》(《实践新课程》2010年11期)、《中学语文体悟教学的实施意义和策略》(《江苏教学》2009年4期)、《体悟教学法的实施策略》(《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2期)

二、课题研究的主体内容

(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研究体悟教学,实践新课程改革

自2005年我省实施新课标之后,为了给新课改进一步指明方向,保证新课改的稳步推进,2006年江苏省教育厅特地制定了《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必修和选修各个模块的“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等提出具体的解说和指导。仔细阅读这本薄薄的《要求》后,我注意到,仅仅在对必修的五个模块的解说中,“体验”一词就出现了24次,“感悟”出现了11次,与之相近的“体会”出现了12次,“感受”出现了16次,“领悟”出现了5次。这些词语的密集出现无疑在呼唤着我们在新课标的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引领学生体验参与,启发学生感受领悟。于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呼之欲出,这就是体悟教学。如何开展体悟教学,当时没有理论指导,更没有实践借鉴,于是,我申报了《高中语文体悟教学实践研究》课题。

2. 研究体悟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仍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家长与社会给学校教育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不少语文教师把语文课作为应付中考或高考的训练课。考试的内容就是

课堂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要考的内容就大讲特讲,不考的内容就略讲甚至不讲。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抽象思辩能力的训练,轻形象感悟素质的提高;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应试,轻应用;重技巧总结,轻过程感悟;重读写,轻听说;重记叙文、议论文,轻说明文、应用文;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发展等,没有完全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结果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高分低能,不少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考试指挥棒”成了教学的航道上唯一的“航标”。这些严重制约着语文教改的施行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变革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引导学生自主体悟、引领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初步建构语文体悟教学理论体系,探讨语文课堂体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养不断提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积极建构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体验、感悟等主体活动为基础的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建设师生平等、学生人格和个性得到尊重的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2. 研究内容

(1)中学语文体悟教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价值的研究。(2)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3)中学语文体悟教学的心理学研究。(4)中学语文体悟教学的方法、途径及其案例的研究。(5)构建中学语文体悟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研究。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

1. 2006年3月至2006年6月,制定方案,申报立项。

2. 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课题组成员分头收集资料,购买跟体悟有关的相关书籍,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语文体悟教学研究现状、成果,研究我校语文教学的存在问题和制约质量提升的根源;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借鉴它山之石,提出我校实施课堂体悟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模式。

3. 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召开课题组成员研究论坛,继续进行体悟教学理论探索,并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体悟教学的初步实践,开设课题组成员示范课和研讨课,归纳总结体悟教学的具体操作策略和技巧,整理有关研究资料。

4. 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 召开体悟教学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来校开设讲座、示范课,总结我校体悟教学的成功和不足,明确下一阶段体悟教学的研究方向和实践操作方法。

5. 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继续对体悟教学进行研究,继续开设课题组成员示范课、研讨课,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富有成效的课堂体悟教学操作模式,并向全县、全市辐射,扩大体悟教学的影响。

6. 2010年2月至2010年12月,总结整理体悟教学研究成果,编辑体悟教学成功案例,撰

写研究报告,撰写专著《语文体悟教学简论》,申请结题。

(四)研究的基本策略 (1)调查研究法。(2)文献研究法。(3)经验总结法。(4)实践研究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举措

(一)阅读相关书籍,夯实理论基础。语文体悟教学是个新生的概念,为了深入理解、掌握体悟教学的理念、内涵和操作方法,我们购买了大量跟“体悟”有关的专业书籍进行阅读,在不断的阅读中,基本理清了古今中外体悟教学的发展过程。我们发现,体悟教学发端于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学实践。在教育发展史上,我国春秋末期的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也是体悟教学的创始者。孔子儒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范畴是“礼”和“仁”。其中“礼”指社会典章制度、生活方式、宗教礼仪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规范,集中体现在由孔子删定并作为孔门私学教学内容的《六书》之中。“仁”是对“礼”的超越和升华,表现为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仁”以“礼”为基础,孔子主张通过“思”与“行”实现知“礼”到悟“道”的飞跃。“思”就是凭借所掌握的丰富的知识材料进行有效的思考,在归纳、综合形成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领会、参悟统贯其中的仁道,实现由博返约。“行”包括两个不同水平的层面:首先是遵礼而行礼,在践行的过程中体认各种形式的礼的关系和价值,进而切身领悟礼背后不可言传的道。就这样,孔子以自己修身成仁的经验为基础,选择了践行“礼”而体悟“仁”的教育策略,从而形成了由注重逻辑关系的学、思到注重直觉思维的践悟的体悟教学范式。

追溯国外体悟教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是体悟教学的创始人。他的“产婆术”“师生问答教学法”都是原始的体悟教学思想的萌芽。其后,杜威、布鲁纳、奥苏泊尔、皮亚杰、姚斯、伊塞尔、狄尔泰、伽达默尔等都从不同方面对体悟教学思想进行了发展和延伸,逐渐形成了颇具体系的国外体悟教学理念。

近几年,课题组成员先后阅读了近百本教育理论著作,基本上对与体悟教学有关的文献通读一遍。通过对国内外体悟教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梳理,逐步形成了对体悟教学比较详细、丰富的了解,出版了专著,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填补了国内对体悟教学研究的空白,为其他人或学科认识、研究体悟教学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参考材料。

(二)总结体悟方法,提高课堂实效。课题研究的重要落脚点是课堂,脱离了课堂,研究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我们把着力点放在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践体悟教学,课题组通过反复磨课,先后总结出了“利用活动,内化情感”“ 咬文嚼字,体味内蕴”“联想场景,化虚为实”“利用背景,深化理解”“结合经历,走进意境”“感情诵读,品味共鸣”“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列举事例,深化解读”“拓展资料,协助理解”“转换身份,走入文本”“发挥想象,融入意境”“利用比较,深化理解”“仿写扩展,加深体会”“插入故事,协助理解”“妙用幽默,彰显韵味”等15种体悟教学方法,积累了大量体悟教学案例。通过实践,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师生互动、探究的氛围不断

浓厚,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日益加深,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益。2006年至2010年,主持人杨帆任教两个实验班语文,两个班级在历次期中、期末统考和高考中,成绩一直遥居同轨班级前列,受到了校领导和班级同学的高度赞誉。

(三)扩展研究成果,辐射研究经验。在做好自身研究工作的同时,课题组成员不断对外介绍体悟教学研究成果,扩大体悟教学研究的影响。2006年主持人杨帆在灌南县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会上作了如何开展课题研究专题讲座,2008年,应连云港市教科所邀请,在全市第八期教科室主任培训班上,介绍了课题研究的情况和经验,2009年在全市课题主持人培训班上介绍研究心得体会。2008年杨帆在全县开设观摩研究课《人是能思想的苇草》,2010年在全市开设研究公开课《我有一个梦想》,2011年5月参加全省和谐教学研讨会优质课展评荣获一等奖。课题组成员梁杰老师出版了专著《语文教育随想》,2006年参加江苏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荣获一等奖,2010年应邀在全国“语文报杯”“中学名师大讲堂”中面向全国执教《汪大娘》,收到了全国语文名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这些都大大拓展了课题研究的影响,也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快速成长。

四、课题研究形成的理性认识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和重要实践活动。无论把“语文”理解成“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离开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富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都毫无意义,只会使语文学习之路越走越窄。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悟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为他们的未来开辟广阔的精神天地。

1.体悟教学有利于实现阅读教学的本质追求

阅读在本质上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内在的动态的反应过程,是阅读主体通过与阅读对象(文本)的对话和交流,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以达到构建“新我”的创造性活动。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主动地将自身原有的心理结构图式投放进文本的结构图式中,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阅读文本,通过自己的体验、领会、感悟,把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阅读对象变成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的语文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体悟,就没有语文阅读教学。要想达到对文本的真切解读与感悟必须以阅读主体的阅读体悟为支撑,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作品中感受、体验、理解、发现,这样获得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没有学生自己的亲身参与、感悟,文本再美、再有内涵,那只属于文本本身;教师讲授得再精彩、再透彻,这些理解也只属于教师自己。学生亲身体悟的多少,就是学生阅读活动中获得的多少,正如美国著名学者维纳·艾莉的学习体会一样:“我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包含大量的对于自己来说独一无二的体验和回忆。这些体验过滤了我所知道的和理解的而形成我的风格。”([美]维纳·艾莉.《知识的进化》[M].广东:珠海出版社.1998:86.)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语文阅读教学体悟的效率,就决定了语文阅读教

学的效率。

2.体悟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理解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江苏省教研室.《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怎么引导“对话”?怎么引导“碰撞”、“交流”?学生和文本之间存在着时间空间、心理认知、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距离,一味地“传递”、“输送”只能是无视这些距离,而不可能跨越这些距离。要想使学生突破距离,更便捷、有效地进入文本,需要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一座座沟通的桥梁。这些桥梁就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经验,促使学生亲历体会,激发学生领会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阅读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激起自主感知、探究的热情,自觉走进文本之中,感受心悟,与文本共鸣共振,继而与文本、老师、同学实现真正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形成多维的深层次、高质量、有效性的“对话”,使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阅读教学中只有经常训练学生亲身体悟,培养其体悟阅读的习惯,才能实现新课标中所要求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才能使文本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与心灵共鸣共振,在阅读中产生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产生出属于学生自己的阅读的“个人意义”。而只有产生“个人意义”的阅读,才是真正的、有效的阅读。如《不自由,毋宁死》的教学,如果只是知道这是一篇演讲词,懂得了文体特点,懂得了文本的内容、主旨、情感、表现手法等等,这仅仅是一种认知、接受,所掌握的全部东西仍然只是外在于学生的系统,这些与学生的内在无关,更与学生的灵魂无关,与学生的生命无关。只有当文本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真正引发了阅读主体的主动观照、自主思考,引起了主体心灵的震动、情感的涟漪,产生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意义的悟解,内化为属于自己的内在知识结构、情意态度,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的阅读。

3.体悟教学有利于积极推进人文教育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不但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丰富语文的积累,拓展思维,而且还应重视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教学要求方面更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更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人文渗透。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因为文学和其他艺术制作一样,内容和形式分不开来,要了解它就得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会有所得;如果不面对它本身,而只凭‘提要’、‘释义’的方法来了解它,那就无论如何隔膜一层,得不到真正的了解。”(叶圣陶)教师所做的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即

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还要指导他们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领悟这些语言文字的准确之处、鲜明之处、生动之处,在感受、体验、揣摩中,形成对美丑善恶的分辨能力,在心中逐步形成美好的情感世界,使学生通过感知作者所塑造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体会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感悟作品韵味,从而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培养道德品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正因为此,高中语文新教材特别重视人文性教育,所选的众多篇目有利于学生丰富情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这些仅凭老师的理性分析、深入讲解,仅凭师生的传输记诵是无法实现的。这给语文体悟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因为情感只有用情感才能唤醒,心灵只有用心灵才能震动。没有自身体验,就内化不了真情实感;没有切身感悟,也就形不成稳定的情意结构。只有引导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悟,才能促使学生走进文本和情感深处,与文本和情感交融,既完成对文本富有个人意义的创造,也完成自我精神的雕塑和对生命意义的建构,这是新教材编写的初衷,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

4.体悟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毋庸讳言,今天的时代,正成为一个视觉(眼球)的时代,一个读图的时代,一个动漫的时代,一个趣味日趋平面化和浅薄化的时代。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的那样:“不少人把自己的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这样情况下,语文课更应该承担起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走向高雅,走向崇高的重任,雕塑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当前,在新的文化、经济背景下,有两种语文素质尤为重要:一是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热爱。在全球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这样一个相对落后的民族,若要求得独立生存发展的一席之地,必需要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二是语文创新意识和能力。二十一世纪社会进步的动力在于创新,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种把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阅读课变成枯燥乏味的知识课、记忆课、训练课的做法,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索然;那种把学生独立、自主、主动的发展,化解成为一切为了应试的做法,必然阻断学生的创新之路。

开展体悟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与作者、教师、同学的多重对话中触发心中的情感,完成审美的体验,使学生感知力得以敏锐、情感力得以丰富、理解力得以深化,易于使他们的感性与理性走向和谐。例如,裴吉安老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斑羚飞渡》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体验、感悟,有的学生震撼于动物为种族的延续而自我牺牲的精神,有的感动于年老一代对年幼一代的保护与所作的牺牲,有的感叹于动物的智慧,有的有感于集体精神和团队精神。在听了同学们的见解后,还有的学生在震撼之余更从理性出发,从动物本能的角度指出故事的虚假性,并分析了“虚假性”基础上所生发出的意义:“主要不在于它的真实性,而是在于给人的启示,给人以震撼。”这一独特见解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普遍关注,因此老师便引导学生

更深入体会故事的寓意,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下,学生感悟到这个故事实则是在关注:人类在灾难当头时应如何作出生命的抉择,对于不同的抉择又应如何看待。(裴吉安.《斑羚飞渡》教学实录.中学语文教育资源网,2006年5月16日)这一深层的体验让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理性又强化了感性,精神境界得到了共同提高。因此,学生的审美体验得以丰富,体验到生命的魅力及生命个体发现的快乐,便会在“先验理性”的指导下按美的规律去探索“真”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审美的人”。经过长期的体验和感悟,学生不会再是“残缺化”的人,而是成为感性与理性共同丰富、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人。

当然,很多人认为不应该给语文教学设置“育人”这样的重担,不错,语文固然姓“语”,语文三维目标当中最为核心的目标固然是“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落实”,但是谁都无法否认语文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独特、无法取代的影响作用。最近,语文界对语文课“人文性”过分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申讨,但我认为,语文教学绝不应该拒绝“人文”,只是我们不能为了“人文”而“人文”,好像不“人文”就不是新课改。我们应该依据文本特点,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或偏重于“工具性”,或偏重于“人文性”,总之,具体情况应具体对待,以准确解读文本,发挥文本最大的教学效益为准则,而绝不能谈人文则色变,就要一棍子打死。

5.体悟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把阅读教学放在基础教育的大背景下考察,它必须符合培养新时代个人主体性的要求。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整体变革需要人的解放,个性的解放需要自主、自立、自强、自尊、自信、自立的高度创造性和责任感的个人主体。而阅读教学的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则是从根本上忽视和压抑个人的主体意识,这种外部强加的训练模式,目标化的客观教学过程,必将践踏学生的个性、自由、责任。只有培养学生体悟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表述、善于思考等良好品质。

体悟学习并不反对和排斥知识、技能的学习,但反对那种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主张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过程去询问、探究、发现,在自己探究、发现的过程中获得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师的指导再精妙也不能取代学生自身的体悟,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必定是在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体悟中才能得以成长。

总之,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而阅读正是发展个性、培养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而不能再以“标准化”的解读,去代替学生的体验,去制约学生的头脑。

6.体悟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

益。长期引导学生体悟,能使学生把阅读真正当做自己的事,摆脱被动的引导、驱使,切实培养起自主阅读、思考、品味的习惯,增强阅读的信心和兴趣,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叶圣陶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以前,我们也一直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然而不管怎么培养、激发,其本质仍然是老师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学生还是被迫的,所以这种主动性一直很难形成。而体悟式阅读交给学生走进文本的方法,突出主体的充分参与,强调文本意义的自我建构,能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后的自信和喜悦,能让学生逐渐体会到阅读的乐趣、魅力和价值,进而逐渐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发,一种向往,一种享受。这种发自内在需求的主动性、自发性、积极性正是新课标所极力追求的,也是一切学科快乐学习、高效学习的最重要的源泉和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影响

(一)成果

本课题研究成果相继荣获连云港市“十一五”课题成果评比“特别奖”、江苏省首届精品课题。课题主持人杨帆荣获“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首届精品课题主持人等荣誉称号。课题组成员刘广标等被评为连云港市“333”工程首批学科带头人;梁杰老师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

1. 出版了课题研究专著。紧扣课题研究内容的专著《语文体悟教学简论》2011年4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2. 发表了一系列体悟教学论文。其中主持人杨帆发表的论文有:《<始得西山宴游记>注释商榷两则》(《中学语文教学》2011.8)、《“槁暴”辨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6)、《文本分析要紧扣那些细处》(《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5)、《语文体悟教学思想发展探究》(《教学与管理》2010年3期)、《语文体悟教学的原则》(《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4期)、《体悟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3期)、《体悟: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重要方式》(《实践新课程》2010年11期)、《中学语文体悟教学的实施意义和策略》(《江苏教学》2009年4期)、《体悟教学法的实施策略》(《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2期)、《谈咬文嚼字的几种常用策略》(《语文天地》2008年12期)等等。

其他课题组成员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50余篇。

3. 积累了一批体悟教学成功案例。包括《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奥林匹克精神》、《清塘荷韵》、《生命的意义》《汪大娘》《我有一个梦想》,这些案例都在市、县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展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影响

本课题研究填补了语文体悟教学研究的空白。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围绕体悟教学进行专题研究的不多,目前已知的只有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特级教师唐江澎老师和浙江师范大学的张

华龙老师。而本人围绕“体悟教学”阅读了国内外大量教育书籍,形成了自己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发表了相关论文20多篇,大大丰富了体悟教学的研究领域、广度和深度,给语文教学和其他研究者以较强的参考和启示价值。

因为参加课题研究的成员都是本县乃至本市语文教学的骨干教师,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所以课题研究得到了全校、全县和全市的高度重视。灌南高级中学语文组全部参加了课题研究,对于转变全校语文课堂教学观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大量语文青年教师的成长,近年来,灌南高级中学语文组有四位老师荣获全市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三位老师荣获市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课题主持人杨帆老师参加全省和谐教学研讨会优质课展评荣获一等奖,课题组成员梁杰老师参加江苏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荣获一等奖。课题组成员还通过在全国、省市开设课题研究公开课和讲座的形式,使得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了很好的辐射和推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rix.html

Top